第九期:餐后血糖对于HbA1c达标的重要性-(1)

合集下载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导读:2型糖尿病(T2DM)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疾病之一,血糖达标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关于中国成人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以及HbA1c达标策略,共识主要有以下推荐。

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推荐一、一般成人T2DM患者1.对于大多数成人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7.0%。

2.对于年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不合并CVD的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6.5%甚至接近正常。

3.经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或应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治疗,且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T2DM患者,在HbA1c<6.5%后应维持治疗,不宜减弱降糖治疗强度。

4. HbA1c目标值应根据患者的病程进展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维持风险与获益的最佳平衡。

二、已有CVD病史或CVD极高危的T2DM患者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已有CVD病史或CVD极高危风险的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8.0%。

三、老年T2DM患者1.老年T2DM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宜个体化,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等因素。

2.对于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7.5%。

3.对于健康中度受损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8.0%。

4.对于健康状态差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9.0%。

5.对于合并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若预期寿命<5年,HbA1c可控制在<9.0%;若预期寿命较长,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

四、低血糖风险较高的T2DM患者糖尿病病程>15年、曾经发生过无感知性低血糖、有严重伴发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患者,建议将HbA1c控制在7.0%~ 9.0%。

餐后血糖控制重要性

餐后血糖控制重要性

心肌梗死发生率及死亡率与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关系
-德国16家中心糖尿病随访11年的干预研究(DIS)
死亡率与餐后血糖有关,而与空腹血糖无关(n=1139)
P=NS
300
心肌梗死 死亡率
P<0.05
300
心肌梗死 死亡率
发生率/1000人
发生率/1000人
150
150
0 4.4 <7.8 >7.8
0 4.4 <7.8 >7.8


餐时胰岛素分泌
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快速,血糖升高后1~3 min 即

开始分泌,大约10 min 内恢复正常。主要生理作用 是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限制餐后血糖飘移和迟发 的高胰岛素血症

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缓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持 续的时间和血糖水平升高程度相一致。
胰岛β细胞代谢


胰腺来源于胚胎时期胰腺背段和腹部胚芽
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
Hanefeld M, et al. Diabetologia 1996, 39:1577-83
NGT患者血糖与冠心病的关系
91 90 89 88 87 86 85 84 83 82 81 80
0 1 2 3
冠状动脉狭窄支数
130
餐后血糖
120
110
100
0 1 2 3
冠状动脉狭窄支数
餐后血糖控制重要性及胰岛素治疗
提纲

胰岛β细胞生理 凋亡机制 胰岛微循环 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方法 餐后血糖危害 餐后血糖治疗
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

正常人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可分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 时胰岛素分泌 基础胰岛素分泌占全部胰岛素分泌的40-50%,主要是调 节肝脏的葡萄糖输出速度与大脑及其他器官对葡萄糖需 要间的平衡 餐时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为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 促进进餐时吸收的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和餐后血糖要点及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和餐后血糖要点及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和餐后血糖要点及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GHb)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通过缓慢、持续及不可逆的糖化反应形成,其含量的多少取决于血糖浓度以及血糖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

GHb可有效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1~2个月内血糖控制的情况。

GHb由HbA1a、HbA1b、HbA1c组成,其中HbA1c约占70%,且结构稳定,因此被用作糖尿病控制的监测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是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在糖尿病治疗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评价血糖总体控制、发现治疗中存在问题以及指导治疗方案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1、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

2、若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持续存在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

3、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用于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4、糖化血红蛋白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意义。

5、脑血管急症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却不增高。

妊娠糖尿病仅测血糖是不够的,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可避免巨大胎儿、死胎、畸胎、子痫前期更有意义。

正常参考范围1、正常值HbA1c采用亲和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正常值为4%~6%。

2、影响因素(1)参考值随年龄增大有一定增加。

(2)高脂血症标本可使结果偏高。

(3)实验室温度、试剂的离子强度、pH可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

控制目标HbAlc的控制范围应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2020年11月26日,糖化血红蛋白正式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测糖化血红蛋白原因糖化血红蛋白反应的是近三个月的血糖水平,也就是说如果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那么就可以证明你这三个月的血糖水平控制良好。

目前国内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是<6.5,一般成年糖尿病人<7.0。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8.0,是一种最平衡的方式,既可以节约医药费,避免药物副作用,也可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hba1c指标

hba1c指标

hba1c指标什么是hba1c指标?hba1c指标是一种血液检测指标,用于评估一个人在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hba1c全称为糖化血红蛋白,是指红细胞内被糖化的血红蛋白的百分比。

hba1c指标的意义1.血糖控制评估:hba1c指标可以反映一个人在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血糖控制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

较高的hba1c值表示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存在糖尿病或其他血糖代谢异常。

2.糖尿病诊断:hba1c指标也可以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建议,如果一个人的hba1c值大于或等于6.5%,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3.预防并发症:通过监测hba1c指标,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hba1c指标的测量方法hba1c指标的测量是通过血液检测完成的。

目前常用的测量方法有两种:血浆测量法血浆测量法是将血液样本离心分离成血浆和血细胞,然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或其他测量设备测量血浆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度高,但需要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和设备。

全血测量法全血测量法是将血液样本直接用于测量,不需要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目前常用的全血测量方法是离子交换色谱法(IE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临床现场的快速测量。

hba1c指标的临床应用hba1c指标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糖尿病管理对于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hba1c指标可以作为血糖控制的监测指标。

通过定期检测hba1c值,可以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

糖尿病筛查hba1c指标还可以用于糖尿病的筛查。

通过测量hba1c值,可以及早发现血糖代谢异常的人群,并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糖尿病并发症预防血糖控制不佳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监测hba1c指标,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分析课件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分析课件

了解药物作用机制
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 血糖水平。
注意药物副作用
定期复查调整用药方案
药物治疗可能带来副作用,如低血糖反应 等,需密切关注。
定期复查血糖水平,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 整用药方案。
血糖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
通过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及 时调整控制措施。
记录血糖数据
记录血糖数据有助于分析血糖变化趋势,为 调整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案。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餐后血糖控制与糖尿病并 发 症之间的关联机制,为制定更有效的 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注特殊人群的餐后血糖控制问题, 如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制定针对 性的管理方案。
探索新型的餐后血糖控制方法和技术, 如新型降糖药物、人工胰腺等,以提 高血糖控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高血糖可损害周围神经和自主 神经,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
排尿障碍等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避免频繁的饥饿感和低血糖
稳定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减少因饥饿或低血糖 引起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压力。
提高精神状态
稳定的血糖水平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减轻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改善睡眠
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减少 夜间觉醒和失眠等问题。
根据生活习惯制定方案
饮食习惯
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偏好,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以满足营养需求 并控制血糖。
运动习惯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习惯,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以提高身体代谢水平,降低血糖并改善健康状况。同时 注意避免运动引起的低血糖反应。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中老年人群

【CDS2017】杨文英教授:餐后血糖对于HbA1c达标的重要性

【CDS2017】杨文英教授:餐后血糖对于HbA1c达标的重要性

【CDS2017】杨文英教授:餐后血糖对于HbA1c达标的重要性杨文英教授:餐后血糖对于HbA1c达标的重要性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上,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杨文英教授就“餐后血糖对于HbA1c达标的重要性”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亚洲糖尿病患者表型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病率大幅度增加,并且呈现早发趋势。

我国人口基数大,糖尿病患病人数多,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在10%~11%。

亚洲糖尿病患者肥胖程度较轻,欧美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BMI在30左右,而亚洲糖尿病患者平均BMI为25~26。

亚洲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人体餐后状态约占全天2/3的时间。

研究显示,在糖尿病自然病程中,餐后血糖异常先于空腹血糖异常出现。

杨文英教授牵头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近一半表现为“单纯餐后血糖升高”。

餐后血糖升高的危害餐后高血糖与多种并发症风险增加相关(图1)。

DECODA研究显示,餐后高血糖,CVD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餐后高血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氧化应激、视网膜病变风险显著升高相关。

另外,餐后高血糖还增加肿瘤相关死亡风险。

餐后血糖与HbA1c的关系回顾既往循证显示,餐后血糖对HbA1c达标的贡献度很大。

2003年,Monnier等人的研究显示,当HbA1c≤8.4%时,餐后血糖对HbA1c达标的贡献>50%;2014年,Fysekidis M等人的研究显示,当HbA1c在5.1%-7.4%区间时,餐后血糖对HbA1c形成贡献超过空腹血糖;2011年,台湾许惠恒等人的研究显示,当HbA1c≥7.1%时,餐后血糖对HbA1c达标的贡献与空腹血糖相似;2015年Ketema Eb等人开展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餐后血糖是HbA1c更敏感、更精确的预测指标。

另外,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人群餐后血糖对HbA1c 达标的贡献更为突出。

控制餐后血糖的优选治疗方案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不断更新,各版指南均强调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根据HbA1c血糖控制水平评分

根据HbA1c血糖控制水平评分

根据HbA1c血糖控制水平评分
简介
本文档将介绍根据HbA1c血糖控制水平评分的方法和应用。

HbA1c是一种血液指标,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合理的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评分标准
根据HbA1c血糖控制水平评分标准,将患者的HbA1c水平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优秀:HbA1c水平低于6.0%
- 良好:HbA1c水平在6.0%至7.0%之间
- 一般:HbA1c水平在7.0%至8.0%之间
- 不佳:HbA1c水平在8.0%至9.0%之间
- 差:HbA1c水平高于9.0%
应用
根据患者的HbA1c水平评分,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优秀和良好的评分意味着患者的血糖控制良好,不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一般和不佳的评分表明患者的血糖控制有待改善,医生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建议患者改变生活方式。

差的评分则提示患者的血糖控制非常糟糕,医生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来降低血糖水平并防止潜在的并发症发生。

结论
通过根据HbA1c血糖控制水平评分,医生可以基于患者的血糖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监测HbA1c 水平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状况,及时调整治疗和生活方式。

血糖控制良好是预防并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检测HbA1c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hba1c目标值

hba1c目标值

HbA1c目标值什么是HbA1c?HbA1c,全称为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指标,用于评估一个人在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它反映了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红细胞结合的程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HbA1c目标值的意义HbA1c目标值是指一个人应该努力达到的理想血糖控制水平。

通过控制HbA1c水平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降低并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分类和相应的HbA1c目标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分类标准,糖尿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 类型1糖尿病(T1DM)类型1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于T1DM患者来说,达到较为严格的血糖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根据ADA的建议,T1DM患者的HbA1c目标值应该保持在7.5%以下,通常在6.5-7.0%之间。

2. 类型2糖尿病(T2DM)类型2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共同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对于T2DM患者来说,血糖控制也非常重要,但相对于T1DM患者来说,目标值可以稍微宽松一些。

根据ADA的建议,大多数T2DM患者的HbA1c目标值应该保持在7%以下,通常在6.5-7%之间。

对于老年人、有其他健康问题或较长寿命预期的患者来说,可以适当放宽目标值到7.5-8%。

3. 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的血糖升高现象。

对于GDM患者来说,良好的血糖控制对母婴的健康至关重要。

根据ADA的建议,GDM患者的HbA1c目标值应该保持在6%以下,通常在5.7-6%之间。

这有助于减少妊娠期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

实现HbA1c目标值的方法1. 药物治疗对于无法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达到目标值的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是常见的选择。

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口服降糖药物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注射则直接补充胰岛素,帮助控制血糖。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糖负荷后2-h血糖
人数(占总人数的% )
平均
<140 mg/dl<7.8 mmol/l
140–200 mg/dl7.8–11.1 mmol/l
≥200 mg/dl≥11.1 mmol/l
总人数*
218
294.7 (14.6)
16.1%
10.4%
73.5%
HbA1c<7
104 (48%)
184.7 (10.1)
N=234
Factor
R
P
Postload glucose
0.667
<0.001
HbA1c
0.561
<0.001
HOMA-IR
0.278
<0.001
Postload insulin
0.221
<0.001
Fasting insulin
0.297
<0.001
Triglycerides
0.531
<0.001
第一章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内 容
餐后高血糖发生率高 餐后高血糖危害性很大 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的益处 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手段或方法
第二章
餐后高血糖的发生情况
糖尿病的全球流行
* Diabetes Atlas, 3rd edition,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06
Diabetes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Diagnostic criteria in Europe
40-114 mg/dL
115-133 mg/dL

国外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标准

国外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标准

国外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标准国外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标准在国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已经被广泛应用。

HbA1c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它与血糖浓度相关。

通过测量HbA1c的水平,可以了解个体过去两到三个月内的血糖控制情况,因此被用来诊断糖尿病并评估治疗效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国外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诊断方法。

一、HbA1c的测量方法及其优势HbA1c是血液中的一种糖化血红蛋白,它的测量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完成。

与其他血糖检测方法相比,HbA1c具有许多优势。

HbA1c的测量不受食物摄入影响,因此不需要空腹检测。

HbA1c的结果反映了过去两到三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相对于单次的血糖测量,更能反映长期的血糖变化。

HbA1c的测量方法在诊断糖尿病和评估治疗效果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国外糖尿病诊断标准中的HbA1c水平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联合发布的标准,HbA1c水平可以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根据这些标准,HbA1c水平在6.5%以上可以被诊断为糖尿病。

这一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经过科学的分析和验证,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三、个体差异对HbA1c的影响尽管Hb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被广泛应用,但个体差异对其水平的影响需要被重视。

一些因素,如贫血、慢性肾脏疾病、血红蛋白变异等,都可能影响HbA1c的测量结果。

在使用Hb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其他血糖指标和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减少误诊的风险。

四、HbA1c与血糖控制的关系HbA1c作为衡量血糖控制的指标,对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HbA1c水平越高,表示血糖控制越差,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也越高。

通过定期监测HbA1c水平,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论述体检中检查餐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预后的意义

论述体检中检查餐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预后的意义

调研分析计学意义(P <0.01);MS 相关疾病患病率的不同年龄段分层见表。

表 脑力劳动者MS 相关疾病患病率的不同年龄段分层疾病分类例数40~50岁51~60岁61~75岁糖耐量受损8616(19.1%)52(59.8%)3318(21.1%)#糖尿病10318(19.7%)48(46.6%)3337(35.8%)中心性肥胖44949(10.9%)340(35.8%)3360(13.3%)##高血压27051(19%)386(31.9%)3133(49.1%)#代谢综合征11326(23%)67(59.1%)3364(38.6%)# 注:与相同疾病45~55岁组比较,3P <0.05,33P <0.01;与相同疾病55~65岁组比较,#P <0.05,##P <0.01。

2.4 男性IGT 、DM 、中心性肥胖、高血压、M S 的患病率分别为(11.9%、12.4%、57.6%、37.4%、13.2%),女性为(8.7%、11.1%、30.9%、26.1%、10.5%),中心性肥胖和高血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 <0.05)。

3 讨论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发现:①40岁以上中老年人OM 患病率为11.8%,IGT 为10.3%。

在发达国家40岁以上人群OM 患病率为10%~20%,枣庄居民OM 及IGT 患病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②患病率与增龄有关,增龄已成为MS 及相关疾病患病率危险因素。

③脑力劳动者MS 患病率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已成为M S 患病率的危险因素。

④BM I >26kg/m 2组IGT 、OM 、中心性肥胖、高血压、M S 患病率明显高于BMI 21~23.9kg/m 2组,肥胖已成为MS 患病率不可低估的危险因素,减肥才是降低MS 及相关疾病的患病率的根本措施。

⑤高食油量亦是MS 患病率危险因素,每日摄入过量的食油已是普遍现象,这就是M S 肥胖等相关疾病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注餐后血糖全面达标的重要性

关注餐后血糖全面达标的重要性

关注餐后血糖全面达标的重要性摘要与空腹血糖反映的基础水平不同,餐后血糖反映机体血糖的最高水平。

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控制餐后血糖具有积极的意义。

控制餐后血糖对整体达标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

关键词糖尿病餐后血糖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大血管、微血管、神经病变等各种慢性并发症。

全面评估血糖水平是良好血糖控制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常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HbA1c作为血糖水平的评估指标,其中HbA1c可反映患者8~12周平均血糖水平,一直被临床医师视为评价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

近年研究发现:即使HbA1c达标患者,仍发现部分有餐后高血糖波动现象[1]。

所以血糖控制全面达标,应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HbA1c达标。

餐后高血糖与HbA1c的关系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HbA1c的影响:HbA1c同时受到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影响,两者对HbA1c的“贡献”孰轻孰重。

研究发现,在不同的HbA1c水平,空腹及餐后血糖对HbA1c影响不同。

在血糖控制不良患者,以空腹血糖影响为主;在血糖控制较好者,则以餐后血糖“贡献”大些。

餐后高血糖的要害在于对HbA1c的影响和血糖波动本身对血管内皮及其功能的危害。

周健等在正常糖调节者(NGR)和2型糖尿病患者连续血糖监测(CGMS)发现,当HbA1c<7.5%时,餐后血糖升高部分对总体日内高血糖的作用大于餐前血糖;当HbA1c≥7.5%时,餐前高血糖的相对作用逐渐增加并占主导[2]。

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利于HbA1c达标:人的一生中相当部分的时间处于餐后状态,因而餐后血糖升高水平大都代表了一天中血糖的最高点。

HBA1C在临床中的应用

HBA1C在临床中的应用
确保实验室使用经过验证的检测方法,并定期参加质量控制评估,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培性和正确 解读结果的方法。
提高患者意识
向患者宣传HbA1c检测的意义,鼓励他们定期接受检测,并了 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
THANKS
感谢观看
HbA1c是评估妊娠糖尿病病情的重要指标, 也是预测母婴并发症的重要依据。
详细描述
妊娠糖尿病是孕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高血 糖和HbA1c水平会增加母婴并发症的风险。 通过监测HbA1c水平,可以评估妊娠糖尿 病的病情,指导治疗和预防母婴并发症。
04
HbA1c的局限性
影响因素
1 2
血红蛋白变异体
HbA1c检测可能会受到血红蛋白变异体的干扰, 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深入研究影响因素
需要更深入地研究HbA1c的影响因素,以更好地了解其测定结果 的可靠性。
提高标准化程度
需要提高HbA1c测定的标准化程度,以确保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测 定结果具有可比性。
05
结论
HbA1c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
糖尿病管理
HbA1c是评估糖尿病患者长 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有 助于医生制定和调整治疗方

HbA1c的标准化
要点一
总结词
为了确保不同实验室之间的HbA1c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需要实现HbA1c的标准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由于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方法、仪器和试剂可能存在差 异,这可能导致HbA1c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为了解决这 一问题,国际上已经建立了HbA1c的标准化体系,包括采 用统一的测量方法、仪器和试剂,以及实施质量控制等措 施。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不同实验室之间的HbA1c检测结 果具有可比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
患病率 危害 对HbA1C的贡献 治疗策略
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患病率很高
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周内9次SMBG中出现餐后高血糖的频率 患者比例 (%) 餐后血糖升高的次数*
HbA1c <7%
0/9 1-3 / 9 4-6 / 9 7-9 / 9
28.3 33.3 23.9
HbA1c ≧7%
Company Confidential © 2012 Eli Lilly and Company
Lilly Diabetes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增加有关
PPG对视网膜病变进展的比值比为1.008,P=.016
进展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
餐后2小时胰岛素(pmol/L)
Shiraiwa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05;28(11):2806-2807.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4 2 0 60 40 20
0
HbA1c FPG PPG
HbA1c7.0% (N=120)
Woerle HJ,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7; 77: 280-285.
Company Confidential © 2012 Eli Lilly and Company
30%的截肢 是糖尿病造成的
纪立农. 糖尿病.科学出版社, 2010年, 第一版, 9-10.
Company Confidential © 2012 Eli Lilly and Company
Lilly Diabetes
餐后高血糖及与之相关的并发症
增加胰腺癌 风险9

餐后血糖达标是心血管的保护伞

餐后血糖达标是心血管的保护伞

时血 糖水平 不 能恢复 至7 8 .毫
摩 尔 /升 以 下 的 2 糖 尿 病 患 型
经过平均长达9 年的随访 ,
在 死 亡 的 13 名 男 性 和 5 7 女 47 9名
胖 、高 血 压等疾 病 ,
程 度 上 增 加 了, 管 出血
者来说 ,其心 血管危险因素明 性 受 访 者 中 ,有8 7 男性 和 2名 者。芬 赫 尔辛基大学乔博士 死 亡的 。研 究人 员发 现 ,糖负
餐 后血 糖 达标 是 糖 尿 病管 理 中的一 个 重要 环 节 。餐 后血 糖 的理 想 控 制不 仅仅 会 增强 糖 尿 病 患者 控制 糖 尿病 的信心 ,而且
能给 您 带来 实 实在 在 的益 处— — 即餐 后血 糖 达标 对 ̄ r管 系统 bf ,T I
的保 护作 用 。

。 ■凰 幄 ●蔬 l 泻■
UILUU匕 -二
是 1 -t二 :T - 最 E i[
仕 小 丐 /' 腹 I 2. g仝 - , I I
昌 磷翰 蔼 灌 阱■ l 颤 盾 : 大 样本 量 的高血 糖 与心血 管危 下 ,单纯糖负荷后2 艇 脚 / J
, 同 日 ● 睡 : ■ 墨 哥 匣2 险流行 病 学调查 ,乔博士 率领 平不 能回落 到7 8 ■ : 一 J . 毫l
年四月底在线发表于 《 糖尿病 列问题。在校正了年龄、空腹 到更多证实。醢
2 4
到的 “ 境界”。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险因素 的风 险并 没有 因糖 负荷 明是 导致 心 血管 事傅
E 几n 螬 亩 三 ‘ n l占—, L宣 群 ‘ 二 FF亏 II 募

餐后血糖的重要意义

餐后血糖的重要意义
糖尿病患者总数
10
8
6
4
2
0
脂肪
能量
汽车
餐后血糖的重要意义
第7页
餐后血糖的重要意义
第8页
WHO 1999
EGIR 1999
NCEP/ATPIII
ACCE
CDS
初选人群
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人群
非糖尿病人群
全人群
非糖尿病人群中有高危情况者
全人群
组成成份数
糖尿病或 IGR 或胰岛素抵抗合并以下任意2项
餐后血糖与糖尿病诊疗 --检测餐后血糖主要性
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Care , 24(Suppl 1): S5-S20
仅空腹血糖≧126mg/dL
空腹血糖≧126mg/dL&OGTT2小时血糖≧200mg/dL
餐后血糖的重要意义
第17页
餐后血糖与糖尿病诊疗 -- 餐后血糖作为诊疗标准敏感性更高
以ADA1997/WHO1999为标准评定美国40-74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
糖尿病患病率 %
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Care , 24(Suppl 1): S5-S20
餐后血糖的重要意义
第5页
糖尿病患者总数
数据起源:世界卫生组织 3 、
7.0→18.2160%
33.0→66.8102%

餐后血糖控制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餐后血糖控制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餐后血糖控制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的普及,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们来说,控制餐后血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餐后血糖控制在管理和预防糖尿病方面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针对该问题的实用建议。

一、什么是餐后血糖控制?餐后血糖控制指的是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和适当运动,使进食后产生的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这是帮助身体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并维持正常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过程。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效的餐后血糖控制可以避免高峰值血糖和低血糖等并发症。

二、为什么需要进行餐后血糖控制?1. 避免高血糖的副作用高血糖可能导致一系列身体问题,如疲劳、多饮多尿、视力模糊和肾脏损伤等。

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2. 控制血糖峰值进食后,餐后血糖会迅速上升到一个峰值,然后逐渐下降。

当这个峰值过高或下降缓慢时,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可以减少这种波动,并保持葡萄糖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

3. 预防并发症高血糖与诸多并发症有关,包括心血管疾病、眼睛问题、神经损伤和足部溃疡等。

通过控制餐后血糖水平,可以降低患上这些并发症的风险。

三、如何进行餐后血糖控制?1. 合理的饮食计划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是控制餐后血糖的关键。

建议糖尿病患者选择低GI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类、浆果、蔬菜和坚果。

同时,避免高GI指数食物(如白米饭和甜点),以减少血糖波动。

2. 控制餐后时间分散进食可以帮助控制餐后血糖。

建议将每天的三餐分成五至六次小餐,并确保每次进食间隔相对较长,预防血糖剧烈波动。

3. 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或游泳,可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此外,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质量和代谢能力。

4. 定期监测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是了解自己是否成功控制餐后血糖的重要手段。

这将为调整饮食计划和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四、经常忽视的问题除了上述提到的措施外,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常常忽视的问题需要关注。

餐后血糖监测的意义临床课件

餐后血糖监测的意义临床课件
CHD死亡率与2小时血糖的相关性大 于空腹血糖,凭空腹血糖不能识别 CHD危险人群 餐后血糖与颈总动脉IMT的相关性强 于空腹血糖和HbA1
餐后血糖监测的意义、临床
12
DECODE: 死亡率随访
• 位于欧洲的13 个中心 • 25,364 名受试者
• 入选时不了解葡萄糖耐量情况 • 1,275 名患者入选前已被诊断为糖尿病 • 最长随访时间为20年(平均7.3 年) • 13 个研究为男性患者(132,785 个患者年) and 6 个研究为女性患者(48,900 个患者年) • 是关于高血糖的规模最大的前瞻性研究
血糖控制目标: FPG 3.3–5.0 mmol/l
每餐前3.3–8.8 mmol/l
餐每后血餐糖监后测的意<义7、.临8床mmol/l
22
De Veciana et al. N Engl J Med 1995;333:1237–41
血糖控制与妊娠后果
HbA1c 变化 出生体重 >4 kg 剖宫产 新生儿低血糖
5.54 ± 1.01
TG(mmol/l)
1.96 ± 1.28
HDL(mmol/l)
1.28 ± 0.31
NGT 787(536/251) 24.1 ± 3.06 157(19.9) 34(4.32)
P <0.01 <0.01 <0.01 <0.01
5.03 ± 0.93 1.42 ± 1.00 1.33 ± 0.34
5 Hanefeld M et al. Diabetologia 1996
3 Tominaga M et al. Diabetes Care 1999 6 Barrett-Connor E et al. Diabetes Care 1998

餐后血糖监测的意义、临床r-PPT精选文档

餐后血糖监测的意义、临床r-PPT精选文档

HbA1c FPG + PPG
Avignon A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20:1822–6
HbA1c 与空腹和 2小时血糖
200 180 空腹/2小时血糖 (mg/dl) 160 140 120 100 80 60 4.8 5.0 5.2 5.4 5.6 5.8 HbA1c (%) 6.0 6.2 6.4 6
PPG
FPG
Harris MI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21(4):2型糖尿病的早期异常,如 IGT
• PPG升高与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 症有关
2型糖尿病的3个阶段
阶段
第一阶 段
第二阶 段 第三阶 段
病理生理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释放增加
20
血 15 糖 ( 10
5
空腹 餐前 中餐后 h 中餐后 5h
多变量分析:对 HbA1c的预报 偏回归系数 空腹 中餐前 中餐后 2h 中餐后 5h 0.61 0.24 0.85 0.73 p值 0.08 0.3 0.009 0.03
mmol/L)
0 4 5 6 7 8 9 10 11 12 HbA1c
餐后血糖升高与CVD风险(3)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 Population Study,2019 DECODE study,2019 孤立性2小时血糖升高增加总死亡率和 CVD死亡率,所携带的风险大于孤立 性空腹血糖升高 CHD 死亡率与 2 小时血糖的相关性大 于空腹血糖,凭空腹血糖不能识别 CHD危险人群 餐后血糖与颈总动脉 IMT 的相关性强 于空腹血糖和HbA1
白厅, 巴黎和赫尔辛基 研究 20194
4 Balkau B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5 Hanefeld M et al. Diabetologia 2019 6 Barrett-Connor E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7 Donahue R. Diabetes 198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oon et al. J of Clin Endocrinol
Yoon KH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 Metab 2003 May;88(5):2300-8
B细胞数量 作为BMI的功能: 比较52 名非糖尿病受试者 & 57 名T2DM患者
非糖尿病受试者
2型糖尿病患者
餐后血糖对于HbA1c优化达标的重要性
PP-HI-CN-1436 Yellow CCI
目录
1 亚洲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 2 餐后血糖升高的危害 3 餐后血糖与HbA1c的关系 4 控制餐后血糖的优选治疗方案
人体餐后状态约占全天2/3的时间
餐后状态:2-3h
非空腹
吸收状态:5-6h
早餐
空腹状态
空腹
午餐
晚餐
8:00
12:00
18:00
24:00
8:00
正常人体的血糖代谢情况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betes Care. 2001 Apr;24(4):775-8.
糖尿病自然病程, 餐后血糖异常先于空腹血糖异常出现
15 空腹(夜间)
14
早餐
餐后(日间)
13
胰腺癌的风险增加9
大血管疾病1,2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3
视网膜病的风险增加8
餐后高血糖
心肌血流量减少4
炎症指标升高7
氧化应激升高6
舒张早期功能障碍5
1.DECODE study group. Arch Intern Med. 2001;161(3):397-405. 2. Hanefeld M, et al. Diabetologia. 1996;39(12):1577-1583. 3. Einarson TR, 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10 Aug 13;9:37.. 4. Scognamiglio R, et al. Circulation. 2005;112(2):179-184. 5. Bibra H, et al. Horm Metab Res. 2009;41(2):109-115.
糖尿病病程
12
(年)
11
>9%
11.5
10
9
8% to 9% 10.0
8
7
<7% to <8% 8.4
<6.5% to<7% 4.4 6
早晨
<6.5%
0.7
5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血糖水平(μmol/L)
Monnier L, et al. Diabetes Care. 2007 Feb;30(2):263-9.
Yang WY.et al. N Engl J Med. 2010 ;362(12):1090-101
日本:从糖耐量正常进展到糖尿病
FPG
(mg/dl)
糖尿病/单纯空腹高血糖<20%
糖尿病/空腹-负荷后 高血糖
126
20%
单纯空腹高 血糖
110
糖耐量 正常
050%糖耐量受损/ 腹高血糖50%糖耐量受损
46.6%
20.0%
36.0%
44.0%
15.0% 35.0%
50.0%
PH:餐后高血糖;FH:空腹高血糖; IFH:单纯空腹高血糖;IPH(单纯餐后高血糖)
• 一项杨文英教授牵头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纳入2007-2008年我国14个省和直辖市共46239例 20岁以上成人。禁食一夜后,对受试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并测定空腹及2小时血糖水平
BMI >= 25
Yoon KH: Korean J Diabetes 24(4):394-430,2000
BMI 和 β细胞量
对照 1 : r = 0.64 DM : r = 0.55
BMI and β-cell mass were linearly correlated
both in control group and DM group.
(Botnia Study) Diabetes 2000
0 0 30 60 90 120 (m)
Fukushima Metabolism 2003 Diab Res Clin Pract 2004
75 g o-GTT时胰岛素反应
血清胰岛素水平(uIU/ml)
时间(min.)
BMI < 25
时间 (min.)
Β细胞数量(g) Β细胞数量(g)
Rahier J: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10 (Suppl. 4), 2008, 32–42
韩国中间高血糖的诊断报告: 四项基于社区病例对照研究的汇总分析
stage 2 IFG (47/333, 14.1%) than in stage 1 IFG (15/791, 1.9%) (P < 0.01).
80%
140
200
OGTT 2h PG
>80%
糖尿病/单纯餐后 高血糖
日本人 高加索人(白人)
(mg/dl) Mitsui et al. Metabolism 2006
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反应
(mU/l)
100
高加索人
(mU/l)
100
(年龄, 体重, 校正后)
日本人
NGT IGT
DM
0 0 30 60 90 120
Oh JY et al: Committee of the Korean Diabetes Association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DRCP 8 0 ( 2 0 0 8 ) 4 6 3– 4 6 8
CHINA Diastage研究: 我国T2DM患者的餐后血糖达标率仅过半
互动问题 1
♦ 中国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高血糖的患 病率?
A,26.6% B,36.6% C,46.6% D,56.6%
中国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血糖特点: 近一半表现为“单纯餐后血糖升高”
全部患者
2007-2008年中国14省流行病学调查
男性患者
IFH PH/FH IPH
女性患者
18.0%
35.4%
1.Ji L,et al.J Diabetes. 2014 May 9.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7;6(7):447-498.
目录
1 我国T2DM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 2 餐后血糖升高的危害 3 餐后血糖与HbA1c的关系 4 控制餐后血糖的优选治疗方案
餐后高血糖与相关并发症
• 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我国接受口服降糖药物(单药或联合)治疗3月以上的9872例门诊 T2DM患者旨在了解真实世界中我国T2DM患者的口服降糖用药情况及其影响因子1
餐后血糖 餐后未达血标糖
未达标
餐后血糖达标率
餐后血糖达标率
53.4%
• 2013年CDS指南推荐的降糖目标值:PPG<10.0mmol/L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