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 生物的变异现象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1教学反思苏教版.doc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二课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中的第二课。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与它们的父代及同代之间有许多不同”来展开的,但是对于“变异”这个概念,学生的背景知识非常之少,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
作为一节概念教学课,其中包含不少的名词、术语,如何就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和准确?如何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围绕着以下儿个关系处理本课的教学。
1.知识与能力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科学等养要基本组成成分。
科学知识构成了科学的基本信息内容。
科学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科学知识是科学能力的裁体,科学能力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i些复杂的科学问题。
反之,学生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
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推测植物是否也存在变异现象后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对多个苹果进行观察,从而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和收集证据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植物也存在变异现象”这个结论性的知识。
2.探究与传授的时机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在概念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传授的作用。
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
教师在一•些知识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时,教师就应该进行一些传授。
在“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概念中“同一物种”、“子代与父代” 等术语大部分学生对于它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起始我就把它拿出来做以解释,消除学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障碍。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活动三: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课件介绍变异的种类。内容如下:
(1)可遗传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是不同的,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是不同的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学内容
生物的变异现象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活动二: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同遗传现象一样,生物的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谚语中说“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指的就是变异现象。人们对生物的变异现象还有一些有趣的利用呢。
6.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的,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了解什么是生物变异。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生物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变异教学反思引言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而生物变异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十分关键和复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变异的概念、原因、机制以及影响等方面知识。
本文将对生物变异教学进行反思,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问题分析缺乏问题引入在生物变异教学的起始阶段,很多教师忽略了向学生引入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的关键环节。
不进行问题引入,生物变异教学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知识点难度过大生物变异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相对抽象和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造成知识难度过大的问题。
教师可能过于关注于知识点的解释和定义,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理解和应用的引导。
这导致学生对生物变异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
缺乏实例解析在教学中,生物变异的概念和原理需要通过实例来加以解析和说明。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忽略了实例的引入和使用。
缺乏实例解析会使生物变异理论变得抽象和晦涩,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应用。
缺乏互动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角色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生物变异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将会大大促进理解和掌握。
然而,现行教学中缺乏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和互相交流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改进措施问题引入和启发式提问在生物变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启发式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问题引入可以是通过生活实例展示或者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并主动思考相关问题。
渐进式教学针对生物变异知识点难度过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渐进式教学的方法。
即先从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再引入更为复杂的内容。
通过渐进式教学,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知识的框架,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实例解析和应用展示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生物变异的知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入丰富的实例解析和应用展示。
2023年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2023年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2023年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1查有梁教授在“高效教学的20项思考”中提出了“有效提问”的问题,他说:“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后,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那么,怎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效提问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生物的变异”一节教学中,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我首先提出了如下问题:①填空:表现型__x_基因型__x环境条件。
[联系新旧知识的提问,难度不大,学生基本能正确回答。
抓住学生注意力。
②给出资料:甘蓝在北京和在拉萨种植,叶球质量不同;太空椒和普通青椒果实质量不同。
提问:变异的类型有哪几种?[学生思考并归纳,前者是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后者是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③不同变异类型分别由何种原因引起?结果如何?通过连续三问,架设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可遗传变异”的进一步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问题的设置是有效的。
那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六要”,又要避免“五不”。
1、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做到“六要”。
1.1明确提问目的。
问在困难处,问得其所,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
1.2分析提问对象。
问题因人而易,讲求变通。
1.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提出的问题,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新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这样的提问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
教师要做好提问前的铺垫。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而不是将问题“强加”于人。
1.4语言温和多鼓励。
语气委婉而带有引导、鼓励性。
冰冷的面孔、不耐烦的语调只会令学生紧张不安,厌烦抵触,此时再简单的问题都有可能答错。
学生答题之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而不管他或她答对与否或答对多少。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现象_苏教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现象_苏教版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现象苏教版今天上科学课,我还是一改以前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科学证明,孪生姐妹有几近百分之百的相似度,可她们与父母之间在外形特征上又有哪些不同呢?(联系自己的经验和发现并借助教材提供的资料说明)为什么?做一次班级调查,了解同班同学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有多大(填好统计表),从统计结果中你有什么发现?仔细观察第十八页的几组图,回答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叫什么?它有哪几种形式?”等问题进行教材阅读、研讨、思考等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存在变异,变异同遗传一样,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在这里,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孩子们通过探究任务的完成和解决,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
在探究中,学生们很顺利地统计了班级同学的特征差异,比较双胞胎之间的差异,有的同学还比较了自己与父母的差异等,很轻松地回答了“从统计结果中你有什么发现?”概括出了“变异”的概念。
在这一过程中正如兰本达教授所说:所有概念的建立,都要在浩瀚的事实中探求意义,探寻一个概括的体系,把一个问题所有可能的特征都包括进去。
继而学生同解决上面的问题一样,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仔细观察第十八页的几组图,回答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有意识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获取以上的感性的事实信息,凸显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地位。
接下来,同学们通过交流、阅读、拓展等活动,积累了遗传与变异的谚语和俗语、四叶草的意义、举例说明了变异的两种形式等。
全班汇报时,每个同学都有理有据、旁征博引地阐述了自己与小组成员的观察、探究、阅读所得,而且不失智慧与理性、风趣与幽默、扣题与拓展等。
课堂上我提出了动手操作、观察讨论、阅读拓展的导航提示后,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全班汇报中就完成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探究,获取事实信息----研讨综合,概括具体概念----分析总结,形成科学概念----实践运用,深化科学概念”等教学环节,实践了“阅读中操作,操作中思考”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这种“阅读中操作,操作中思考”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也是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安排: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变异的概念、变异的类型以及变异的原因。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变异在生物世界中的普遍性。
2.学生认知水平: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实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变异的概念。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家庭遗传现象,来理解变异现象。
3.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变异现象。
例如,组织学生观察不同品种的小麦,分析其变异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难点突破:针对变异现象的复杂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变异既有可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变异的遗传性质。
5.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似度和差异,从而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6.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综上所述,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方法、教学难点突破、学以致用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的思考。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学生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教材上列举的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通过举例学生很容易明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自然界中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
学生又例举了更多的实例。
这一任务很简单的就过去了。
在学生自主进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主要是由学生结合课本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探究。
鉴于时间关系和客观条件,只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分析讨论,然后老师让各组学生代表总结各自讨论结论,最后由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如大、小花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说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看出大花生中也有个别的长度比小花生中个别长度要小的,不能以某一长度来作为衡量大小花生的标准。
再让学生得出大花生和小花生的区分依据是果实的平均值,大花生的平均值要大。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提高学生分析资料探究性学习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缺乏两个品种的大小花生供学生实际操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此实际操作。
反思二: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和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
在学习方面,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模式沿用上节课的。
但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不像爸爸、像妈妈?这是变异吗?他们、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任务,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
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
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卷发与直发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薄嘴唇与厚嘴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大拇指能弯与不能弯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从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图片都反映了人的变异 什么叫变异?
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 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 在着一些不同的特 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 象》教案
平发迹
“V”型发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 象》教案
无酒窝
有酒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 象》教案
下颌中央有沟 与下颌中央无沟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舌头能卷 与舌头不能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舌头能卷的最高境界
传说幸运草之名是源自拿破伦,一次他正带 兵行过草原,发现一株四叶草,甚觉奇特,俯 身摘下时,刚好避过向他射来的子弹,逃过一 劫,从此他便 称四叶草为幸运草。辗转流传四 叶草已经被国际公认为幸运的象征。它的四片 叶子分别代表着爱情、健康、名誉及财富,拥 有它将为您带来好运。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 象》教案
归纳总结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可 遗传 变 异: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生物的
引起的变异
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环境变化而遗传物质
未变引起的变异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课堂训练
1、普通西红柿和樱桃西红柿属于同种植物,但它们 果实的大小差异很大,这种现象属于变异。
2.生物的变异现象
六年级科学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1教学反思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1教学反思苏教版二、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是得益于对兰本达教授的“**-研讨”教学法的学习,在它的核心思想“帮助学生在大量事实资讯的基础上发现具体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引领下,课堂上我尝试使用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获取事实资讯----研讨综合,概括具体概念----分析总结,形成科学概念----实践运用,深化科学概念”五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本课的概念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我首先採用通过出示自己的**(其实是我妈妈年轻时的**),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并明确“之所以知道这不是老师的**就是因为老师与妈妈有不同的特徵”。
从而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徵,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徵的认识”。
(二)组织**,获取事实信“**-研讨”教学法认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要素,但概念来自学生的感性认识。
只有让学生充分接触客观事物,获得大量事实资讯,才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信服地概括出具体概念。
所以在教学中,我採用先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特徵差异,比较自己与父母的差异,寻找双胞胎之间的差异等;继而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苹果实物以及其它动、植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意识培养学生边观察操作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获取以上的感性的事实资讯,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研讨综合,概括具体概念当学生在一定的**活动中获得了足够的感性事实资讯后,我就在相应的环节穿插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资料的分析,你发现了什幺现象?”,“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又发现了什幺?”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量事实资讯的交流、碰撞,让学生信服地概括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特徵,植物同一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徵,动物也是如此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1《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较难,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
它理论性较强,难度大,以前的老师也觉察到了。
所以我在__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讲解法的作用,对于一些学生难于探究的问题,我多借助讲解法的优势,并结合画图的方式进行讲述。
我优选了基础训练一部分题目,精讲精练,然后在布置一部分题目加深巩固。
特别是孟德尔定律的显隐性性状,以及后代中出现的几率,这部分题目最难。
还有根据表格来判断后代的显隐性性状和后代出现的几率,学生就是掌握的不好。
在课堂上我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然后展开讨论,遇到不同的答案先不急于确定,让学生多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学生实在没有了,我再公布答案,这样答对的学生更有自信,打错的学生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印象,这需要老师给予鼓励,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
理越辩越明嘛。
一部分同学上课回答不好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也给与鼓励,让他考虑一番再作答,对于故意不学习的给予适当的批评,希望他改正学习态度。
对于上课中遇到冷场时,要反思是不是给予的题目较难,并找到课本上相应的内容再来理解一番;对于讨论的较热烈的场面要加以保护吧,在争论中知识掌握的更扎实,牢固。
如果讨论中完不成课我看也值,简单的地方加快节奏,调整一下教材内容。
通过对这部分复习,学生首先在基础知识方面有所加深,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读图能力,图解能力,教学内容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还算合理。
就是因为教材内容难,教师还是参与了讲解,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的不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2第一、生物学的概念──生物的变异应该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建立起感性认识后,请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参与到概念的描述之中,容易把概念理解到位。
本节课教材设计探究活动的目的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第二、本课的教学设计应该紧紧围绕“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会普遍存在”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借鉴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1生物的变异和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
在学习方面,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模式沿用上节课的。
但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不像爸爸、像妈妈?”“这是变异吗?”他们、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任务,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
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
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
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
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2我在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通过出示同学父母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是我们哪位同学的父母,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
与此同时也回顾了我们的身体特征会遗传。
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接着我采用先让学生找找与父母间的不同、与同学间的不同,统计班级同学的特征差异,当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足够的感性事实信息后,我就在相应的环节穿插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量事实信息的交流、碰撞,让学生信服地概括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同一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也是如此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_3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1教材分析: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教学用具: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
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
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
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
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
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二)变异的原因1.外界环境的影响: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
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11、智慧、思考性问题的提出。
生物是一门具科学性、思考性、知识的学科,问题的提出要有思考性。
初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他们也希望能够在智慧课堂中跳动思维、擦出思维的火花。
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的提出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
掌握一一这个词意味着对事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事物、事实、现象抱研究的态度。
2、学会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如有字苹果等活动。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增强。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认识自然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之一。
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培养是考验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具体体现。
比如利用大小花生的不同来说明其能量的不同,说明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4、培养学生快乐学习,体验中愉快学习的意识增强。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预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很快的学习到知识。
故作为教师的引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做到启而有发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5、不足之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结果和结论的差异,不要混为一谈。
同时,教学中实验的安排不够合理,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2查有梁教授在“高效教学的20项思考”中提出了“有效提问”的问题,他说:“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后,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那么,怎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效提问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23年《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5篇
2023年《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5篇《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1生物的变异和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
在学习方面,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模式沿用上节课的。
但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不像爸爸、像妈妈?”“这是变异吗?”他们、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任务,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
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
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
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
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2我在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通过出示同学父母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是我们哪位同学的父母,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
与此同时也回顾了我们的身体特征会遗传。
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接着我采用先让学生找找与父母间的不同、与同学间的不同,统计班级同学的特征差异,当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足够的感性事实信息后,我就在相应的环节穿插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量事实信息的交流、碰撞,让学生信服地概括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同一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也是如此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1今日的主要任务是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同学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我选择的试验是应用教材上的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通过举例同学很简单明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自然界中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双胞胎之间也存在肯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使父母辨别姐、妹或兄、弟。
同学又例举了更多的实例。
这一任务很简约的就过去了。
在同学自主进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先由同学结合课本47页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探究。
同学分组进行测量两种不同的花生品种的长度时,我没有规定同学用哪种方法可以减小测量的误差,而是让同学自己考虑选择方法,但要求是测量误差要小。
接下来同学就相互争论着、比划着并时常的用尺子、三角板测量着。
不到三分钟时间,同学有了自己的测量方法,我巡察着,观测着同学的方法,让我感觉到同学的思维真的很活跃。
有的同学将坐标纸当尺子,将一端用尺子竖起作为起点,来规范花生的起始点,然后用笔尖在花生的另一端点点,读书数据,另一位同学记录。
有的开始也是这种方法,但是在终点端同样也是用尺子垂直下去读出相应的数据〔这种方法更精确〕。
也有的同学将试验台的一边作为起点,花生就以其为起点,然后再测量。
有的那么是用目测的方法,径直将花生在尺子上比量一下读出相应的数据〔当然误差要大〕;也有的用两个三角板固定花生的`两端,在通过尺子来测量,还有的同学将花生的两端利用相同的角度将点点在纸上,然后再用尺子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看着同学的种种测量方法,我不禁庆幸我没有事先将测量方法介绍给同学,否那么就不会涌现这么多样的测量方法,同时同学在测量前的相互争论、找出方法这一思维碰撞的过程也会没有任何火花。
给同学一片思索的空间,同学会描绘出许多极美的图案。
但是在试验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同学由于抑制不住自己的嘴,而涌现偷吃花生的现象,并且这种偷吃我没有看到,直到试验结束才发觉。
虽然我考虑到这一点,谎称花生上打了药,但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八班级一班。
2021年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精选)
2021年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2021年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11、智慧、思考性问题的提出。
生物是一门具科学性、思考性、知识的学科,问题的提出要有思考性。
初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他们也希望能够在智慧课堂中跳动思维、擦出思维的火花。
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的提出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
掌握一一这个词意味着对事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事物、事实、现象抱研究的态度。
2、学会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如有字苹果等活动。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增强。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认识自然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之一。
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培养是考验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具体体现。
比如利用大小花生的不同来说明其能量的不同,说明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4、培养学生快乐学习,体验中愉快学习的意识增强。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预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很快的学习到知识。
故作为教师的引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做到启而有发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5、不足之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结果和结论的差异,不要混为一谈。
同时,教学中实验的安排不够合理,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2021年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2《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较难,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
它理论性较强,难度大,以前的老师也觉察到了。
所以我在__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讲解法的作用,对于一些学生难于探究的问题,我多借助讲解法的优势,并结合画图的方式进行讲述。
我优选了基础训练一部分题目,精讲精练,然后在布置一部分题目加深巩固。
特别是孟德尔定律的显隐性性状,以及后代中出现的几率,这部分题目最难。
还有根据表格来判断后代的显隐性性状和后代出现的几率,学生就是掌握的不好。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通用5篇)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通用5篇)《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11、智慧、思考性问题的提出。
生物是一门具科学性、思考性、知识的学科,问题的提出要有思考性。
初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他们也希望能够在智慧课堂中跳动思维、擦出思维的火花。
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的提出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
掌握一一这个词意味着对事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事物、事实、现象抱研究的态度。
2、学会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如有字苹果等活动。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增强。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认识自然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之一。
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培养是考验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具体体现。
比如利用大小花生的不同来说明其能量的不同,说明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4、培养学生快乐学习,体验中愉快学习的意识增强。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预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很快的学习到知识。
故作为教师的引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做到启而有发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5、不足之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结果和结论的差异,不要混为一谈。
同时,教学中实验的安排不够合理,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2生物的变异和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
在学习方面,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模式沿用上节课的。
但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不像爸爸、像妈妈?”“这是变异吗?”他们、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二课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中的第二课。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与它们的父代及同代之间有许多不同”来展开的,但是对于“变异”这个概念,学生的背景知识非常之少,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
作为一节概念教学课,其中包含不少的名词、术语,如何就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和准确?如何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关系处理本课的教学。
1. 知识与能力
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
科学知识构成了科学的基本信息内容。
科学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科学知识是科学能力的载体,科学能力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
反之,学生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
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推测植物是否也存在变异现象后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对多个苹果进行观察,从而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和收集证据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植物也存在变异现象”这个结论性的知识。
2.探究与传授的时机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在概念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传授的作用。
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
教师在一些知识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时,教师就应该进行一些传授。
在“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概念中“同一物种”、“子代与父代”等术语大部分学生对于它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起始我就把它拿出来做以解释,消除学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障碍。
当然,我的设计是先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同一物种来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如果发现学生确实有异议后才开始解释的。
这样做既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又可以扫除概念理解中的障碍,一举两得。
而在归纳“变异”概念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事实信息,有了较多事实信息后,我就引用“探究—研讨”教学法,科学处理各种信息:“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水到渠成”的形成“变异”具体概念。
在设计本课其它的教学环节时,我也是始终围绕着处理以上几种关系为主线进行的。
其目的就是要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是得益于对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学习,在它的核心思想“帮助学生在大量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发现具体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引领下,课堂上我尝试使用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探究,获取事实信息----研讨综合,概括具体概念----分析总结,形成科学概念----实践运用,深化科学概念”五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本课的概念教学。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通过出示自己的照片(其实是我妈妈年轻时的照片),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并明确“之所以知道这不是老师的照片就是因为老师与妈妈有不同的特征”。
从而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二) 组织探究,获取事实信
“探究-研讨”教学法认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要素,但概念来自学生的感性认识。
只有让学生充分接触客观事物,获得大量事实信息,才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信服地概括出具体概念。
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特征差异,比较自己与父母的差异,寻找双胞胎之间的差异等;继而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苹果实物以及其它动、植物图片。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有意识培养学生边观察操作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获取以上的感性的事实信息,凸显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 研讨综合,概括具体概念
当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足够的感性事实信息后,我就在相应的环节穿插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量事实信息的交流、碰撞,让学生信服地概括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同一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也是如此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
(四) 分析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当学生研讨综合,概括出具体感念后,我则对学生刚刚形成的具体概念进行分析小结,帮助学生尽快地把事实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子代与亲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的特征,这个现象叫做变异”“生物的变异现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它也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之一”。
这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兰本达教授所说:所有概念的建立,都要在浩瀚的事实中探求意义,探寻一个概括的体系,把一个问题所有可能的特征都包括进去。
(五) 实践运用,深化科学概念
学习科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并在应用中重新研究科学。
在本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用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知识解释:为什么自然界既有固定种类的生物又如此丰富多彩,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使学生既巩固理解了课堂所学,又将科学探究引伸到课外。
教学始终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课前我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本课依然存在很多的遗憾。
这些遗憾将成为我以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首先,我在备课中应该“备语言”,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教师语言表达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进程。
其次,在概括具体概念的环节,我应该更加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碰撞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