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一年级:空气的性质
空气的性质 ppt
![空气的性质 ppt](https://img.taocdn.com/s3/m/37851412de80d4d8d15a4fe3.png)
• 作业设计 一、填空 1、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 ),占据一定的(空 间 )。 2、一只空的玻璃杯里其实并不是空的,它里面在 有(空气 )占据着空间。 3、空气有(质量),具有(流动性),可以被( 压缩)。 4、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压缩空气,空气的 体积将(缩小)。 5、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 ,产生的弹力越(大)。
√
× ×
√ √
×
√
三、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 流进瓶子里吗?为什么? 答:不能(开始会流几滴)。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 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 就流不进去去。
说能出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体验让 大家与你分享吗?
谢谢观看! 再见!
二、判断 1、把杯中的水倒干,杯子里什么也没有了。( ) 2、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它没没有质量。( ) 3、吹足的气球会鼓起来。 ( ) 4、排球打足气后拍一下,跳得很高,说明压缩空气有弹性( ) 5、粉笔头放入水槽中,看见有空气从粉笔头里跑出来 。( ) 6、玻璃瓶里装有一瓶空气,从瓶中抽出半瓶空气, 还剩半瓶空气 。 ( ) 7、我们周围的空间并不真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
空气的性质
1.空气要占据空间; 2.空气有质量; 3.空气具有流动性;
4.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5.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 归纳空气的性质:
1.通过自己的认识,说说水有哪些性质? 2.
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 归纳空气的性质:
1.通过自己的认识,说说水有哪些性质? 2.结合教材P4插图,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实验五
用手压“气垫” 会感觉吃力。再用 力压一压,觉得密 闭在塑料袋里的空 气被压缩。松开手 后,塑料袋恢复原 来的样子。 这种现象说明:空 气可以被压缩;压 缩空气有弹性。
小学科学第1课《感受空气》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第1课《感受空气》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c5426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b.png)
小学科学第1课《感受空气》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一章,主题为“感受空气”。
具体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 知道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等。
3. 掌握空气的基本用途,如呼吸、燃烧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空气的性质和存在。
教学重点:空气的用途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烧杯、蜡烛等。
学具:空塑料瓶、吸管、水、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吹起来的气球,引导学生思考气球里有什么。
通过讨论,引出空气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教师用空气泵演示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空气。
(2)讲解空气的性质,通过实验和举例,让学生理解空气无色、无味、无臭等特性。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空塑料瓶和吸管制作小风车,感受空气的流动。
(2)分组讨论,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
5. 课堂小结: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呼吁大家保护环境,珍惜空气资源。
六、板书设计1. 《感受空气》2. 内容:(1)空气的存在(2)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3)空气的用途:呼吸、燃烧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空气的认识和感受。
2. 答案示例:我认为空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需要它来呼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到空气是无色、无味、无臭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燃烧、风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和讨论,学生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空气污染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有关空气的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和设计。
2. 例题讲解中空气性质的实验和演示。
3.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实际操作。
4. 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和思考深度。
《空气》知识点
![《空气》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f893bc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b.png)
《空气》知识点
《空气》作为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氮气(约占78%)和氧气(约占21%),另外还有少量的氩气、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稀有气体(如氦、氖、氪、氙等)。
此外,还包含一定量的水蒸气和其他痕量气体。
2.空气的性质:空气无色、无味、透明,具有一定的质量并能占据空间。
它能够进行压缩,也能进行扩散。
同时,空气还是声音传播的重要介质,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尤其是其中的氧气是大多数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所必需的。
3.空气与环境的关系: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以及其它气体含量的变化对生态环境有着直接影响。
例如,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空气污染(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则会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
4.大气层结构:地球的大气层从地面到外太空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各层的温度、密度及气体分布均有不同特点。
5.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空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比如空气压缩后可用于各种工具的动力来源,空气中的氧气用于医疗急救和深海潜水作业等。
空气的性质
![空气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b18efd9cf121dd36a32d82c8.png)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空气的性质》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一课,也是学生四年级学科学的第一课。
本单元在内容上与三年级下册相衔接,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容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由于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并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
所以,本课将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感受空气的奥妙,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因此,本课的教学思路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补充以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后得出结论。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我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存在性和认识空气四个主要性质;第二课时仍以实验为主,在与水对比中进一步认识空气并探究压缩空气的原理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1.已有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
2.已有的能力:四年级学生学习《科学》这一学科已有一年,对科学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具备了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3.需要继续加强的能力:学生都喜欢实验,但一些孩子只凭兴趣边玩边做,导致观察不仔细,实验操作不规范,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
所以,在开学第一课的实验中,教师仍需继续引导,并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 能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会流动、要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
3. 能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4. 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第1课《感受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第1课《感受空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07917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f.png)
小学科学第1课《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感受空气》。
详细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空气污染及保护。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了解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空气污染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性质、空气污染及保护。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用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烧杯、火柴、矿泉水瓶、滤纸、粉笔等。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泵、气球、矿泉水瓶、滤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气,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什么也没看到。
”从而引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物质。
3. 讲解:介绍空气的性质、用途,讲解空气污染及保护。
4. 例题讲解:讲解空气性质的实验,如用空气泵抽出烧杯内的空气,观察火柴燃烧情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空气的用途。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存在2. 空气的性质3. 空气的用途4. 空气污染及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空气的用途,并说明如何保护空气。
2. 答案:生活中空气的用途有呼吸、燃烧、运输等。
保护空气的方法有减少污染排放、植树造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基本知识。
但在课堂组织方面,可以更加紧凑,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调查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思考如何改善空气污染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板书设计。
空气的性质
![空气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860bcfd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7.png)
空气的性质
空气的八个性质:1、占据空间。
2、没有固定的形状。
3、具有流动性。
4、容易被压缩。
5、有重量。
6、无味。
7、空气透明且无色。
8、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
空气介绍:
空气(air),我们每天都体温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全面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化且无色无味,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共同组成,对人类的存活和生产存有关键影响。
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混合气体,因此空气属于混合物,它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合而成。
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的体积分数为0.%,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4%(年数据),其他物质(例如水蒸气、杂质等)的体积分数为0.%。
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改变。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直到后来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19世纪末,科学家们又通过大量的实验辨认出,空气里除了氦、氩、氙等稀有气体。
在自然状态下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空气中的氧气对于所有需氧生物来说就是必须的。
所有动物都须要体温氧气,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也须要氧气。
此外绿色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展开光合作用,空气几乎就是所有植物所须要二氧化碳的唯一来源。
小学科学认识空气课件ppt
![小学科学认识空气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af491ba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8.png)
简单实验器材准备和使用指导
03
避免憋气
在需要较大气息量,但语言状态较为放松时,可以使用腹式呼吸;在需
要较大气息量,但语言状态较为紧张、急促时,可以使用顺序吸气法或
同时吸气法。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措施建议
01
02
03
04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避免接触传染源
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避免 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外出时佩
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 肥和农药使用;加强农 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 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治政 策,包括财政补贴、税 收优惠、排放标准等, 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空气污染防治工作。
04
呼吸系统与健康关系探讨
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简介
01
02
03
呼吸道
包括鼻腔、喉、气管和支 气管,对吸入的空气进行 加温、加湿和过滤。
况。
空气质量预报
基于监测数据和气象条 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 内的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
空气污染防治途径和政策支持
工业治理
交通治理
生活治理
农业治理
政策支持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 少工业排放;加强工业 废气治理设施的建设和 运行监管。
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 家车使用;推广新能源 汽车,减少交通尾气排 放。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 少烟尘和有害气体排放 ;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监 管。
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气体之一, 对地球气候变暖有一定影响。
稀有气体及其特性简述
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等 元素。
稀有气体在照明、电子工业等领域有 广泛应用。例如,氦气常用于填充气 球和飞艇,氖气则用于制作霓虹灯等 。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空气的性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空气的性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9feb722195f312b3069a5d3.png)
空气就是风,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
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2.留心空气会流动,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对科学学习有
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实验分析、 学生学习能
2.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空气无处不在, 在袋子中、杯子中……你觉得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 体?(引导学生发现: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如果学生发现了空气具有流动性、有弹性,教师临时 改变下面内容的顺序)教师相机板书:性质无色、无味、 看不见、摸不着……
三、观察实验,在现象中认识性质实验一:把一团 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 吗?如果不小心浸湿了,请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并 把各自的实验结果填在实验记录纸上。
教材分析 量。认识空气有流动性。感受空气能被压缩。第三,比
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第四,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的利用,
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设计,本节课将要达到七个教学目标,但
是受时间限制,我在第一课时只教授其中 3 个教学目
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
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
课例研究综 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
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在教学实际中,本人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
作学习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本人设
小学科学第3单元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第3单元空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9c25a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1.png)
小学科学第3单元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并能够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环境的意识,树立爱护环境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空气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空气的作用,引发学生对空气的认知和好奇心。
2. 探究空气(约2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向学生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这是什么气体?”“我们平时都处在什么里面?”引导学生发现空气是我们周围的气体。
3. 研究空气的性质(约3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空气的重量、占空间、压强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探究,发现空气的性质。
4. 归纳总结(约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让学生回答问题:“空气有什么组成?”“空气有什么性质?”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
5. 拓展延伸(约1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空气的应用领域,如飞机、气球等。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就如何保护空气环境进行讨论。
6. 讲解课文(约10分钟)教师讲解课本中关于空气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
7. 小结(约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课堂作业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不同温度下气球的体积变化,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目的、步骤和实验结果。
一年级下册科学认识空气
![一年级下册科学认识空气](https://img.taocdn.com/s3/m/186e6ad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c.png)
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空气》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课是在学生找到空气以后,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利用图片提示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部分典型材料:塑料袋、矿泉水瓶、纸杯、蚊香、气球、蜡烛等。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本环节有一个活动:空气有什么特点?首先通过与牛奶对比着看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然后用闻的方法知道空气是没有气味的;又通过把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捏矿泉水瓶,气球鼓起来了,体验到空气是会流动的。
再吹蜡烛火焰观察火焰的变化,观察烟的流动,进一步观察空气的流动;借助装玩具、装空气的塑料袋,认识到空气和玩具一样,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和玩具一样,能把空气鼓起来。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比较空气和水在轻重方向的不同。
本课指导学生借助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认识空气,【学生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学生虽然知道有空气,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到处都存在空气”这个事实缺少具体的实际感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
2.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认识空气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提出问题,爱探索、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能力。
2.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难点】借助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认识空气。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塑料袋、矿泉水瓶、纸杯、蚊香、气球、蜡烛等教师准备:课件、火柴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 3 出示]猜谜语: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ad0b974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6.png)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知道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性质2. 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教学难点:1. 空气的组成和比例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玻璃管、水槽、蜡烛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子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存在于我们周围,对我们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空气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教师讲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如:空气的密度、溶解性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如吹气球、用玻璃管吸水等。
三、空气的存在和作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如:空气中的氧气对我们呼吸的重要性,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如用蜡烛燃烧实验。
四、空气的组成和比例(10分钟)1. 教师讲解空气的组成和比例,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含量。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组成,如用气球代表不同成分的含量。
五、保护环境,珍惜资源(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
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讨论如何做到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存在和作用,以及空气的组成和比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对空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讨论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学生树立了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确保安全。
六、空气的污染与防治(10分钟)1. 教师讲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焚烧垃圾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污染的产生,如用烟雾剂模拟空气污染。
关于空气的性质
![关于空气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da5d5e96168884868662d631.png)
关于空气的性质空气及其组成气体的性质1空气空气是一种多组分混合气体,其主要组分是氧、氮、氩、二氧化碳,还有微量的稀有气体(氖、氦、氪、氙)、甲烷及其它碳氢化合物、氢、臭氧等。
此外,空气中还有量少而不定的水蒸气及灰尘等。
在地球表面,干燥空气的组成列于表7-2中。
若不考虑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各种碳氢化合物,则地面至100km高度的空气平均组成保持恒定值。
在25km高空臭氧的含量有所增加。
在更高的高空,空气的组成随高度而变,且明显地同每天的时间及太阳活动有关。
常温下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空气则是一种易流动的浅黄色液体。
一般当空气被液化时二氧化碳已经清除掉,因而液态空气的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氩,其它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计。
空气作为混合气体,在定压下冷凝时温度连续降低,如在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空气于81.7K(露点)开始冷凝,温度降低到78.9K (泡点)时全部转变为饱和液体。
这是由于高沸点组分(氧、氩)开始冷凝较多,而低沸点组分(氧)到过程终了才较多地冷凝。
表7-1常用低温工质的基本性质表7-2干燥空气的组成液态空气作为混合液,在定压蒸发时蒸发温度也是连续变化的。
随着蒸发过程的进行,因低沸点组分氮较多地蒸发,混合液组成发生变化,致使液体的高组分氧含量相应地增加,所以沸点也就相应提高。
液态空气具有较低的沸点和凝固温度(约为60.15K),可以用作冷却剂。
通过减压(抽真空)的方法,还可以将其沸点温度降低到65K左右。
但是这种操作是危险的,因为蒸发会使剩余液体中氧的浓度增加,在减压用的真空泵里引起爆炸。
2.氮和氧氮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稍轻,难溶于水。
因氮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通常情况下很难与其它元素直接化合,故可用作保护气体;但在高温下,氮能够同氢、氧及某些金属发生化学反应。
氮无毒,又不能磁化,其沸点比空气低,所以液氮是低温研究中最常用的安全冷却剂,但需当心窒息。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3707b6684254b35effd3430.png)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说教材《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
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
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
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去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第四部分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说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
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情感目标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利用空气性质的应用和研究。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教学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教学准备:矿泉水瓶、气球、剪刀、塑料瓶(部分瓶子的底部用钉子扎了孔)、篮球(充气不足)、打气筒、压缩空气、利用空气压缩的课件说教学法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要以科学探究组织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的思路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的性质以及空气的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小学科学1感受空气教材解读及综合练习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1感受空气教材解读及综合练习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503d62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6.png)
小学科学1感受空气教材解读及综合练习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感受空气教材解读及综合练习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它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科学上册中,三年级的学生将开始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1感受空气教材进行解读,并附带一些综合练习供学生巩固学习。
感受空气教材解读小学科学1感受空气教材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性质和运动,并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教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空气的存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空气的存在。
学生可以在各种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比如吹气球、吹口哨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了解到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并能对空气进行感知。
2. 空气的性质:教材介绍了空气的质量轻、无形无质和可压缩的性质。
学生通过观察气球的充气和放气过程,了解到空气的可压缩性。
此外,教材还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空气是有质量的,例如用瓶子装满空气后比较重量的变化。
3. 空气的运动: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他们了解到空气是在运动中的。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风的现象,如树叶摇摆、风车转动等,了解到空气的运动性。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台风和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让学生意识到空气运动的力量。
综合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空气的理解,以下是一些综合练习的示例:1. 填空题:a) 空气是一种______。
b) 我们吹气球时,气球膨胀了,这是因为空气的______。
c) 台风和龙卷风是由空气的______引起的。
2. 选择题:a) 气球充气时,气球变得______。
1) 重;2) 轻;3) 不变b) 空气是一种______。
1) 有质量的物质;2) 无质量的物质;3) 有形的物质3. 实验活动:请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可以提供以下实验步骤:a) 准备一只小瓶子和一个天平。
b) 将小瓶子装满空气,并称量瓶子的重量。
c) 接着将空气释放出来,再次称量瓶子的重量。
小学生自然科学探索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小学生自然科学探索空气的存在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a4de2658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4.png)
小学生自然科学探索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空气是地球上的一种重要物质,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是自然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索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什么是空气在我们身边,无论是在室内还是户外,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但是,你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空气主要由氧气、氮气和少量其他气体组成,其中氧气是我们呼吸所必需的气体,氮气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空气的存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我们可以将一个空气充足的气球放在一个封闭的容器中,然后用针小心地将气球戳破。
你会发现气球破裂的同时会发出声音,这是因为气球内部的空气迅速流出。
这个实验展示了空气的存在和它的压力。
其次,空气的存在还可以通过其他现象来解释。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片树叶在空中飘落时,这是因为空气的存在给树叶提供了一个托举力。
类似地,当我们骑自行车或者跑步时,可以感受到空气的阻力。
这些现象都印证了空气的存在。
三、空气的性质1. 透明: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我们无法直接看见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起来一片蓝天,因为空气散射了太阳光中的蓝色光线,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蓝天。
2. 压缩性: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你可以将一个塑料瓶子密封后挤压,发现瓶子变得变形,这是因为空气在受到压力时会缩小体积。
3. 占据空间:空气虽然看似无形无质,但它实际上是占据物体的空间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杯中的水倒进另一个杯子时,水会溢出来。
这是因为空气占据的空间被水所取代。
4. 受温度影响:空气的性质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当空气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快,空气会膨胀;当空气受冷时,分子运动减慢,空气会收缩。
综上,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气体组成的,它的存在可以通过实验证明,其性质包括透明、可压缩、占据空间和受温度影响。
通过对空气的认识,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周围的环境和进行科学实验。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探索自然科学中的空气存在和性质。
自然与生活科技课本-空气的性质
![自然与生活科技课本-空气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831e56b50508763230121221.png)
课P54
空气可以被挤压
注射筒里的空气被挤压后,它所占有的 空间大小会改变吗?让我们来动手做一做。
会。 证明空气可以被挤压
1.将注射筒活塞拉开到 10毫公升的刻度, 让注射筒内充满空 气(如图①)。
课P54
2.将注射筒口朝下抵在橡皮擦上(如图 ②)。
3.将活塞慢慢向下挤压后(如图③), 再将手放开,观察活塞会有什么现象 (如图④)。 针筒要保持垂直喔!
利用空气占有空间、没 有固定的形状的特性, 使用充气门做造型布置 会场。
用充气门布置会场
课P56
利用气泡袋里的空气 占有空间来保护包装 的物品。
用气泡袋保护物品
课P56
脚踏车的轮胎充气后,空气将轮胎壁 向外推,利用外推的力量支撑脚踏车 与人的重量,骑起来 较轻松。
脚踏车的轮胎充气后,骑起来较轻松
课P55
2.挤压水时,活塞的位置有什么改变? 手放开后,活塞的位置又有什么改变? 挤压水时,活塞无法往下压,所以没有 移动位置;放开后,活塞仍是在原来位 置。
3.空气和水被挤压的情形相同吗? 不同;空气可以被挤压,但水不行。
课P56
空气的应用
空气占有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而且 可以被挤压。生活中,我们会利用空气的特 性来做什么呢?
课P55
4.在注射筒内装入10毫公升的水,重复2~ 3的步骤(如图⑤、⑥、⑦)。
课P55
在水中加 入水彩或 颜料,可 以看得更 清楚喔!
1.挤压空气时,活塞的位置有什么改变? 手放开后,活塞的位置又有什么改变?
挤压空气时,活塞的位置会往下移动, 但因空气占有空间,所以无法到「0」的 刻度;放开后,活塞会回到原来位置。
课P53
将空气充入游泳圈、气球等形状不同的物 品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因为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将空气充入形 状不同的东西中,就会呈现不同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