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原理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植物保护学: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维护人类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一门既是基础理论,又具应用价值的科学。
2.有害生物:广义上讲,是指一切危害人类及其财产,环境的生物。
从植物保护上讲,则是指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一般将其概括为病、虫、草、鼠。
3.生物灾害:指有害生物大量繁殖、蔓延或扩散,严重危害目标植物,给人类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现象。
4.前口式:口器着生于头部的前方,与身体的纵轴成钝角或几乎平行的头式,适用于捕食动物或其他昆虫。
5.下口式:口器着生于头部的下方,与身体的纵轴垂直的头式,适用于咀嚼植物性食料,是比较原始的头式类型。
6.纵脉与横脉:多数昆虫的翅面上有很多凸起或凹陷的线条,称为翅脉,对翅膜起着支架的作用。
其中从翅基到边缘的翅脉称为纵脉,连接两纵脉之间的短脉称为横脉。
7.体外消化: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在刺吸汁液时,先将唾液注射到植物或动物的组织中,把构造复杂的养分分解成简单的成分,如把淀粉分解成单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等,然后才能把营养吸入体内,这一过程称为体外消化。
8.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
9.多型现象:是指同一种昆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机能上表现为三种或更多种不同个体的现象。
10.翅的连锁器:为了保持前后翅行动一致而将昆虫的前后翅连为一体的特殊构造。
11.性二型现象:性二型是指在雌雄异体的有性生物中,反映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某些变量在两性之间常常出现固有的和明显的差别,使得人们能够以此为根据判断一个个体的性别现象。
12.世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13.保护色:保护色是指动植物把体表的颜色改变为与周围环境相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
二、填空1.昆虫触角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柄节、梗节、鞭节2.蜻蜓的触角为刚毛状,蜜蜂触角为膝状3.螳螂前足属于捕捉足,蝗虫后足属于跳跃足4.节肢动物门5.上唇、下唇、上颚、下颚、舌6.捻翅目雄虫的前翅类型均为平衡棒。
植物保护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一、名词解释1. 生理小种:种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2. 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和非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3. 侵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4. 活体营养生物:指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相当于过去所提的专性寄生物和少数兼性腐生物。
5.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二、简答题1.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是什么?侵染性病害的特征是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在病株的表面或者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的存在,有的侵染性病害在病部有明显的病征。
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
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及所有的病毒病害在植物病部没有病征,但是有一些有明显的症状特点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2. 何谓病害的侵染过程?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一)病害的侵染过程简称病程,指从病原侵入开始,经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引起寄主一系列病变,直到寄主表现症状,病原开始释放传播体为止的过程。
(二)侵染程序一般分为以下3个时期:(1)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
(2)潜育期。
从病原物初步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
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及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3)发病期。
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
3.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1)介体传染:病毒的自然传播多数依靠昆虫、菟丝子等介体,其中以刺吸式口器的昆虫最为突出,象西葫芦病毒病、番茄蕨叶病、辣椒病毒病主要是靠蚜虫传播的。
植物保护学 重点
第一章绪论1、植物保护(plant protection)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2、植物保护学范畴的有害生物是指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鼠类及鸟兽等(病、虫、草、鼠)。
3、植物保护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农药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留(Residue)有害生物再猖獗(Resurgence)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第二章植物病害1、“病害三角”“病害四角”感病寄主植物、强致病性的病原物、有利的环境条件(人为干预)2、症状(symptom):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植物病害的症状由病状和病征两部分构成。
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和内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
3.病状类型: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颜色发生变化。
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
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
畸形: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肿瘤、根瘤)。
4. 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霉状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
粉状物: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
锈状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粒状物: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索状物:患病植物的根部表面产生紫色或深色的菌丝索,即真菌的根状菌索脓状物: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
是细菌病害特有的病征。
----细菌病害5、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6、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原生物的参与,只是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致使植物的正常生长、代谢受到干扰,表现出各种病态现象。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和为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2、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侵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状态。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4、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如何对他们进行判断?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侵染性病害:1)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
2)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
3)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非侵染性病害: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5、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定义?什么是病征?什么病状?外部症状: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
病状: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6、掌握和理解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节中的所有概念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
腐生物: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
寄主(host):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
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试题及答案(精)
《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试题及答案(精)题记:资料比较多,比较详细,强烈推荐!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1..细菌性病害的典型病征是在发病部位常出现。
2..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不论简单或复杂,有性生殖或无性繁殖统称为。
3..某真菌的具有水生或土生习性,营养体为单细胞或无隔菌丝体,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则该真菌属于 _ 门。
4..病原物主要的越冬、越夏方式有寄生、腐生和。
5..通常把病毒病组织的榨出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称为该病毒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什么是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其有那几个环节?2..简述水稻稻瘟病的侵染循环。
3..导致植物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侵染性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的主要表现有那些?四、论述题(共15分)简述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防治策略。
昆虫部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寡足型幼虫2.羽化3.有效积温法则4.滞育5.天敌昆虫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在划短线的位置填写相应的昆虫翅脉的中文名称或简写字母。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16分).什么是IPM?2.农业防治法包括哪些途径?.作物的抗虫性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熏蒸性杀虫剂?如何应用?四、论述题(共18分)简述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的发生过程与小麦生育期的关系及对其实施综合治理的措施。
模拟试题答案1病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 植物病害:长期异常的环境胁迫和病原生物的侵染,超过了植物的耐受限度,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新陈代谢异常,导致植物出现病态表现,甚至死亡,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2分)2.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发病后,发病部位出现的病态表现。
(2分)3. 侵染过程:植物病害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接种体从越冬、越夏场所通过传播和寄主植物接触到寄主植物发病直至死亡的过程,包括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环节。
植物保护技术重点讲义资料
植物保护技术一、名词解释:1、世代: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2、触杀剂:通过接触表皮渗入害虫体内,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
3、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羽化后,性器官还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性成熟必不可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4、病原:指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
5、潜伏侵染:在潜育期,有的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抗病性或环境条件不适应等,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
6、羽化:不全变态的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的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7、植物病害:长期异常的环境胁迫和病原生物的侵染,超过了植物的耐受限度,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新陈代谢异常,导致植物出现病态表现,甚至死亡,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8、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发病后,发病部位出现的病态表现。
9、侵染过程:植物病害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接种体从越冬、越夏场所通过传播和寄主植物接触到寄主植物发病直至死亡的过程,包括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环节。
10、寡足型幼虫:只有胸足没有腹足的幼虫类型。
11、有效积温法则:昆虫的一定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积累值往往是一个常数。
12、滞育:昆虫在温度和光周期变化等外界因子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停滞状态。
15、天敌昆虫:具有天敌作用的昆虫,如螳螂、瓢虫等。
13、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除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这种生殖方式叫(卵)胎生。
14、作物的耐害性:是作物的抗虫机制的一种,即作物在受到害虫危害后在产量或品质上无多大的损失。
或作物在害虫取食后,虽不明显影响害虫的生存,但作物具有较强的增殖和补偿能力。
15、防治指标:即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害虫密度达到经济损害允许水平。
16、趋化性:昆虫对化学物质的刺激所表现出的反应。
17、无性孢子:不经两性细胞配合,只由营养细胞的分裂或营养菌丝的分化(切割)而形成的新个体。
植物保护学通论复习资料
论述(24)1 如何进行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鉴定1 诊断程序:田间观察,症状诊断,病原鉴定,确定病害,2诊断过程:症状的识别与描述,调查询问病史与有关档案,采样检查,专项检查,3诊断要点,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原体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4科赫法则:感病植物上常伴随有病原生物存在,该生物可在培养基上分离和纯培养,该纯培养生物接种到相同植物的健株上,能表现出与原来相同的症状,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在进行该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其特征与愿接种的病原生物完全相同。
2生物防治的优缺点优点:生物防治是最好的有害生物防治方法之一。
1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极小,2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3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成本相对较低。
缺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尚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和有害生物治理的需要,1作用效果慢,在有害生物大发生后常无法控制,2受受气候和地域和生态环境的限制,防治效果不稳定。
3目前可用于大批量生产使用的有益生物种类还太少,通过生物防治达到有效控制的危害生物数量仍有限。
4生物防治通常只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一定的危害水平,对于一向防治要求高的有害生物,较难实施种群整体治理简答(16)1昆虫纲的特征:昆虫是体躯分为头胸腹三段,生有6足4翅的节肢动物。
体躯是由许多连续的体节组成的,两体节之间由节间膜相连,这些体节按其功能分别集中,形成头胸腹3个明显的体段。
2昆虫的休眠和滞育:昆虫在其年生活史的某一阶段,由于不适应的环境条件,长因其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环境条件一旦转变为适应,则生长发育迅速恢复正常状态,这种现象成为休眠: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节,一定的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出现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的现象,称为滞育。
3生物防治的原理:具有抗菌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交互作用,溶菌作用,捕食作用4线虫的致病性体现在那些方面:直接造成损伤和掠夺营养。
通过食道腺分泌的各种酶或毒素,引起寄主植物的各种病变。
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农林类种植、园艺专业课综合》Ⅰ、考试课程及所占比重考试课程为《植物保护学》和《植物学》共150分,两门课分别占60%和40%,即《植物保护学》占90分,《植物学》占60分,每门课中的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操作的比例为7:3。
本考试大纲的编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4年颁布的《全国中等农业学校农学类专业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Ⅱ、学习目标知识要点:1、掌握植物保护学的相关概念;农业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类识别要点以及生态学等等基本理论知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分类识别要点、病害诊断技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预测预报基本知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用农药的性能及使用技术的基本知识等。
通过植物保护学的学习,达到对病虫害的准确识别及科学有效的防治。
2、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植物学的相关概念、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技能要点:1、识别常见植物病虫害种类;能熟练计算、稀释农药和使用农药;掌握常见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2、熟练掌握常常显微镜的使用技术,掌握植物切片和制作技术以及生物绘图法,并能用这些技术解剖观察各种营养器官。
3、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能够识别被子植物的主要科及本地区农田杂草。
Ⅲ、考试内容植物保护学第一章绪论及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学习要求】绪论掌握植物保护学的概念、植物保护学的性质、内容、任务及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了解植物病虫害危害的严重性、学习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一、昆虫的外部形态掌握昆虫和农业昆虫的概念;了解昆虫在动物界乃至生物界的地位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的头部的基本构造;重点掌握昆虫口器的两种主要类型的取食危害及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胸部;重点掌握翅和足的基本构造、功能。
了解昆虫翅的特征在昆虫鉴定中的应用。
昆虫的腹部:掌握昆虫的腹部的基本构造及功能。
了解昆虫的外生殖器的构造及其在种的鉴定中的意义。
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复习资料植物保护复习资料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植物病害、虫害、草害等方面的防治,对于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防治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植物病害的防治1. 病原体的种类和传播途径:植物病害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昆虫传播等途径感染植物。
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对于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2. 预防措施:预防是植物病害防治的首要环节。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轮作、间作、深翻土壤等可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等也能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
3. 防治方法:当病害发生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方法是必要的。
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防治时机,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也是可行的选择。
二、植物虫害的防治1. 虫害的分类和危害:植物虫害主要包括咀嚼式害虫、刺吸式害虫和蛀食式害虫等。
它们会导致植物叶片凋落、果实受损、生长受阻等严重后果,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虫害防治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寄生虫等天然的生物控制剂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这种方法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能保持生态平衡。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虫害防治方法,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杀死或驱赶害虫。
然而,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同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三、植物草害的防治1. 草害的危害和分类:植物草害主要指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造成的竞争,导致产量减少。
常见的草害包括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和水生杂草等。
2.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一种有效的草害防治方法,包括手工除草、覆盖材料覆盖、地膜覆盖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草害的生长和繁殖,减少对农作物的影响。
(完整版)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
农药发展面临的“ 3R”问题是抗药性、再猖獗、农药残留。
1、 农药的发展简史和趋势? 农药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 1000 多年。在古希腊,已有用硫磺熏蒸害虫及
防病的记录,中国也在公元前 7~5 世纪用莽草,蜃炭灰、牧鞠等灭杀害虫。而作 为农药的发展历史, 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以天然药物及 无机化合物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 从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有 机合成农药时代,并从此使植物保护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1、除草剂选择原理、使用原理。 (课本 P169)
12、制定植物病毒化学防治策略时为何要考虑杀菌剂—病原物—寄主—环境的相互关系?
13、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原理与病害循环有何联系? 根据在病害侵染过程或病害循环中的不同时期使用杀菌剂而达到防病效果,
病作用原理分为
将杀菌剂防
A、 保护作用:是在病菌侵入寄主之前杀死或抑制其活动,阻住病原菌侵入,使植 物避免受害而得到保护,具有保护作用的杀菌剂称为保护剂。三种防治策略:
早期人类常常把包括农牧业病虫草害的严重自然灾害视为天灾。 以后,通过 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 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 17 世纪,陆续发现了一些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农用药物。 他们把烟草、 松脂、 除虫菊、鱼藤等杀虫植物加工成制剂作为农药使用。 1763 年,法国用烟草及石 灰粉防治蚜虫, 这是世界上首次报导的杀虫剂。 1800 年,美国人 Jimtikoff 发 现高加索部族用除虫菊粉灭杀虱、蚤,其于 1828 年将除虫菊加工成防治卫生害 虫的杀虫粉出售。 1848 年,T.Oxley 制造了鱼藤根粉。在此时期,除虫菊花的 贸易维持了中亚一些地区的经济。 这类药剂的普遍使用, 是早期农药发展史的重
植物保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1、3R:有害生物抗药性、再猖獗、和农药残留1、植物保护:是植物生产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以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2、植物保护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1975,科学内涵: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病害的诞生,病害与国家的对应关系:19世纪中叶,1845年,爱尔兰是马铃薯晚疫病,1942年,孟加拉国是水稻胡麻斑病,4、病害四面体:农业中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条件外,还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学说1)病害三角学说:寄主,病原物,环境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产生病害。
5、植物病害定义:当植物遇到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组织、形态发生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株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症状的定义:植物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在植物体上出现肉眼可见的异常状态。
病状的定义:植物发病部位所能看到的异常状态。
五个类型: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病征的定义:病原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寄主在发病部位出现的病原物的子实体)。
五个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较大颗粒为菌核)和脓状物(桃树流胶病)。
7、非侵染病害、病毒病害、原核生物中的植原体病害无病征。
按病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按性质分为侵染性病害和粉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不具传染性,同时大面积发生,环境条件改变,有的症状可以恢复;因又可分为三类:①是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缺陷引起的;②是物理因素恶化引起的;③是化学因素恶化引起的(无病症,无发病中心)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侵染引起的,具传染性。
按病原生物可分为五类: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植物病害。
主要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
非侵染性病害常常诱发侵染性病害。
1、寄生性定义:寄生物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资料一、1、植物保护的定义,广义和狭义。
1广义: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狭义:植物保护是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
2、农业有害生物。
2有害生物(pests) 是指那些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
(植物保护学范畴的有害生物是指那些危害人灰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鼠类以及鸟、兽等。
农业生物灾害是指有害生物大量危害人类目标植物或森林植被等,给人类造成来重的经济损失。
)3、化学农药在环境中释放所造成的3R问题。
residue 农药残留resistance有害生物抗药性resurgence 有害生物再猖獗变色植物生病后发病部位失去正常的绿色或表现异常的颜色称为变色。
变色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全叶变为淡绿色或黄色的称为褪绿,全叶发黄的称为黄化,叶片变为黄棕相间的杂色称为花叶或斑驳。
如黄矮病、花叶病等。
坏死植物发病部位的细胞和组织死亡称为坏死。
斑点是叶部病害最常见的坏死症状,形状、颜色有不同。
腐烂指寄主植物发病部位较大面积的死亡和解体。
由腐烂发生的部位,分别称为芽腐、根腐、茎腐、叶腐等。
萎蔫植物因病而表现失水状态称为萎蔫。
萎蔫可以是全株性的或是局部的。
如多种作物的枯萎病、青枯病等。
畸形植物发病后可因植株或部分细胞组织的生长过度或不足,表现为全株或部分器官的畸形。
病征类型主要包括:霉状物病部形成各种毛绒状的霉层,其颜色、形状、结构、疏密程度等变化也大,可分为霜霉、青霉、灰霉、黑霉、赤霉、烟霉等。
如霜霉病、青雹病、灰霓病、赤霉病等。
粉状物病部产生各种颜色的粉状物,颜色有白粉、黑粉等。
锈状物病原真菌中的锈菌的孢子在病部密集所表现的黄褐色锈状物,如锈病。
粒状物病部产生大小、形状及着生情况差异很大的颗粒状物。
索状物患病植物的根部表面产生紫色或深色的菌丝索,即真菌的根状菌索。
植物保护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期末复习资料植物保护学期末复习资料植物保护学是农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植物病害、虫害、草害等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植物保护学期末复习的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1. 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生理异常或组织损伤的现象。
常见的植物病害有真菌病、细菌病和病毒病等。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 病害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常见的植物病害症状和鉴定方法。
2. 植物虫害植物虫害是指由昆虫、螨类等害虫对植物进行损害的现象。
常见的植物虫害有食叶害虫、吸汁害虫和蛀螺害虫等。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常见的植物害虫分类和特征;- 害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害虫的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的原理。
3. 植物草害植物草害是指由杂草对农作物进行竞争和损害的现象。
常见的植物草害有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水生杂草等。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常见的植物杂草分类和特征;- 杂草的生长特点和危害机制;- 杂草的防治方法和农药的应用原则。
4. 植物保护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保护农作物免受病害、虫害和草害的侵害。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保护技术;- 现代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5. 植物保护法规和政策植物保护法规和政策是指国家和地方对于植物保护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国家植物保护法规的体系和主要内容;- 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的相关政策;- 植物保护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总结:植物保护学是农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植物病害、虫害、草害等问题的学习和掌握,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希望以上提供的资料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植物保护学,取得优异的成绩。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绪论生物因子:包括各类有害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即所谓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病害由各种病原微生物造成,包括病毒、真菌、细菌、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植物虫害主要指昆虫和螨类;草害主要指农田杂草;鼠害指啮齿类动物。
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水肥等,对植物造成诸如干旱、涝害、冻害和缺肥等伤害。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定义病害:植物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致病因素的作用,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病态),甚至死亡的现象。
病原: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导致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可分为三种:1、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2、不良的环境因素;3、病原生物。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有以下五大类型:1、变色:由于病部细胞的色素改变,导致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均匀或不均匀改变。
2、坏死:发病植物组织和细胞受破坏而死亡。
3、腐烂:较大面积植物组织的分解和破坏的表现4、萎焉: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5、畸形: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造成的形态异常病征:指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的组织结构。
有以下六大类型:1、霉状物:小麦赤霉病、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甘薯软腐病、柑桔青霉病等。
2、粉状物:苹果白粉病、小麦散黑粉病、水稻粒黑粉病等。
3、锈状物:各种锈病4、粒状物: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毛豆炭疽病、茄子褐斑病、西瓜白绢病、5、索状物:柑橘紫纹羽和白纹羽病6、菌脓:细菌病害特有的病征。
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第三节、两种类型的植物病害一、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传染性病害致病因子=病原物: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类病毒)二、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植物保护学重点内容
1、昆虫的典型特征:6足4翅3部分(头部、胸部、腹部)1对触角1对复眼0~3个单眼2、循环系统的特点:(1)开放式循环系统(2)血液兼具淋巴液的特点和功能又称血淋巴(3)没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大量失血,不会直接危及生命3、生态因子:环境中对某一特定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分布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特点:综合性、不等性、不可替代性、补偿性、限制性、阶段性4、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光、风雨5、温度对昆虫的影响:生长发育、性成熟、生殖力、寿命6、降水对昆虫的影响:提高空气湿度、影响土壤含水量、是一些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条件、降雪可以提高土温可以直接杀死昆虫影响昆虫的活动7、同翅目:渐变态,触角刚毛状或现状,口器刺吸式。
食性和危害:同翅目昆虫的均为植食性,许多种类是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1)直接吸食植物汁液,造成植物萎蔫,枯死,影响植物生长(2)传播植物病毒病,已知的传毒昆虫80%属于同翅目,其中蚜虫,叶蝉,飞虱最为重要(3)由于唾液中含有刺激性物质,常造成植物畸形生长和虫瘿(4)产卵为害蝉,飞虱等有产卵器的昆虫,以产卵切开植物纸条叶片,产卵在植物组织内,可造成枝条枯死8、广腰亚目:胸腹部广接不收缩成腰状,后翅至少有三个翅室产卵器锯状成管状;植食性9、细腰亚目:胸腹部连接处收缩成细腰状,后翅至多只有两个翅室,腰部末节腹板纵裂产卵器着生出高腹末有一段距离,足转节多为两节。
10、植物病害的分类:(1)按病原分类: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2)按植物受害部位分类:点发性(局部性)可分为根部病害、茎部病害、叶部病害、花部病害、果实病害;点发性(全株型)如维管束病害等(3)按寄主种类分类可分为大田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林木病害、观赏植物病害等(4)植物病害的防治和传播方式分类可分为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虫传病害等11、垂直抗性:植物品种对病原生物的某个或极少数个生理小种具有很强的抗性,而对其他生理小种无抗性,为寡基因控制抗病性特点:(1)高抗免疫(2)由单基因或寡基因控制(3)不稳定不持久(4)抗性遗传表现为质量遗传水平抗性:植物品种对病原物所有生理小种都有较强的抗性,常为多基因控制。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资料
一、病害1、化学农药在环境中释放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
2、植物保护的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3、致病性:是指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发病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寄生性------ 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
4、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
病害三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病害四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人类干扰5、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类型定义分类1.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具体又可分为褪绿、黄化、花叶、红叶、脉明等类型。
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坏死最常见的就是病斑,其它有叶枯、茎枯、穿孔、疮痂、溃疡等类型。
3.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幼嫩和多肉的组织易发生。
腐烂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猝倒及立枯也是腐烂的类型。
4.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萎蔫。
生理性萎蔫―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若及时供水,则植物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蔫―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供水不足所出现的凋萎现象,如黄萎、枯萎和青枯等。
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导致植株死亡。
5.畸形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如矮缩、矮化、叶片皱缩、卷叶、蕨叶、瘤肿、丛枝或发根、徒长及变叶等。
6、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
病征类型定义1.霉状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
2.粉状物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
3.锈状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4.粒状物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5.脓状物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
植保复习资料
植保复习资料植保复习资料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如何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植保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提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法来应对病虫害的威胁。
一、植物病害防治植物病害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的疾病。
常见的植物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
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菌等自然的生物因素来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可以引入寄生菌来控制霜霉病的发生。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杀灭病原体。
常见的化学农药有杀菌剂、杀虫剂等。
物理防治则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如利用热水消毒土壤。
二、植物虫害防治植物虫害是指由昆虫、螨类等昆虫类动物引起的植物的害虫。
常见的植物虫害有蚜虫、螨虫、飞虱等。
防治植物虫害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自然的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可以引入捕食性昆虫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杀灭害虫。
常见的化学农药有杀虫剂、杀螨剂等。
物理防治则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如利用黄色粘虫板吸引和捕捉害虫。
三、植物营养与肥料应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供应。
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有氮、磷、钾等。
营养元素的供应不足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病虫害易发等问题。
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是植物保护的重要一环。
施肥的原则是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来确定肥料的种类和用量。
常见的肥料有有机肥、化肥等。
有机肥是指由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经过腐熟而制成的肥料,它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化肥则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肥料,它能快速供应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四、植物保护的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植物保护领域也涌现出一些新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法来应对病虫害的威胁。
例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培育抗病虫害的转基因作物。
植物保护学基础知识
2.1.1.2常见的细菌病害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
2.1.1.2细菌病害诊断
• 主要症状: – 坏死 – 腐烂 – 萎蔫
田间症状特点:
水渍状或油渍状;
黄褐色或乳白色、
胶粘、似水珠状的菌 脓; 腐烂型病害患部往 往有恶臭味
2.1.1.2常见的细菌病害
2.1.1.2细菌病害诊断
• 主要症状: – 坏死 – 腐烂 – 萎蔫
• 防治的对象。 • 保护的对象。 • 保护的手段。
2.植物保护所研究的对象
• 2.1植物病害 • 2.2植物虫害 • 2.3农田草害
2.1植物病害
• 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 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 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 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 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 态,甚至死亡。
杂草是能够在人类试图维持某种植被状态的 生境中不断延续其种族,并影响到人工植被状 态的一类植物。
2.3.2杂草的分类
禾本科
莎草科
阔叶草
2.3.2杂草的分类
按杂草的生活史分类: • 一年生杂草 • 二年生杂草 • 多年生杂草
狗牙根
牛筋草
千金子
酸模叶蓼
3.农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防治的定义 3.2 防治的手段
– 矮化 – 皱缩 – 丛枝等
2.1.1.3常见的病毒病害
黄瓜花叶病
柑橘黄龙病
病毒病防治药剂
• 小叶灵、速退病毒宝
– 盐酸吗啉呱、乙酸酮
2.1.1.4 植物病原线虫 •低等的无脊椎动物。 •腐生于水和土壤中。
2.1.1.4 常见线虫病害
2.1.1.4 常见线虫病害
线虫防治药剂
非侵染性病害 2.1.1.5盐害 2.1.1.6药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绪论植物保护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生物及其控制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
“3R”问题: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农药残留(residue)植物保护:是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地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危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控制的科学。
第一章*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导致死亡的现象。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构成植物病变及影响其生长发展的基本因素:植物,病原体和环境条件。
症状:植物病变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导致植物上显示出肉眼可见的某种异常状态。
外部症状可区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焉和畸形。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如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菌脓。
病状类型:变色:是指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褪绿或黄化: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即叶绿素的合成受抑制。
花叶:植物叶片发生不均匀褪色,黄绿相间,形成不规则的杂色。
红色:叶绿素合成受抑制,花青素合成过盛,叶色变红或者紫红。
坏死:是指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
可发生在植物的根茎叶果等各部分,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
腐烂:是指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现象。
分为干腐,湿腐,软腐和立枯。
干腐,若细胞消解较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病部表皮干缩或干瘪,就会形成干腐。
如马铃薯湿腐,若细胞消解较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
如甘薯软腐,若先在细胞壁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
立枯,因幼苗的根腐或茎腐,引起地上部分迅速倒伏或死亡。
生理性萎焉:是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而引起的,此时若及时供水,植物仍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焉:是指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引起的凋萎现象,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畸形:是指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的现象。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可把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原体的两个属性:寄生性是指寄生性从寄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是病原体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菌丝:真菌典型的营养体是具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菌丝体:菌丝交织成团的称为菌丝团无隔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一般没有隔膜,内含很多细胞核有隔菌丝: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将菌丝分隔成多个细胞吸器:伸进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和水分的特殊结构。
菌组织的类型:一种是由菌丝体组成比较疏松的疏丝组织;另一种是由菌丝体组成比较紧密的拟薄壁组织。
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子座:是由菌组织形成的能容纳子实体的垫状结构,有时其中还混有部分寄主组织,称为假子座。
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的根相似,又称为根状菌索。
子实体: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后,即进入生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
真菌的繁殖形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有性孢子: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单主寄生:有些真菌在一种寄生植物上就可完成生活史。
转主寄生:有的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生理小种:是指在病原物的钟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他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生物型:是由遗传性一致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植物真菌病害的诊断:指是采用必要的鉴定技术和方法,运用病理学和真菌分类学的知识确定植物真菌病害的病原和病名。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是仅次于真菌和病毒的第三大类病原生物。
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具有细长的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的鞭毛称为极鞭,着生菌体四周的称为周鞭。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型:薄壁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
细菌病害的诊断除根据寄主表现的症状特点外,更可靠的方法是观察*喷菌现象*。
因为由细菌侵染的植物病害,无论是维管束组织受害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病原细菌都大量存在于受病组织内,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病组织内的大量细菌即会呈水雾状从病部喷出。
喷菌现象也是区别细菌病害与真菌病害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手段之一。
植物病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常见引起重要植物病害的病毒都是正单链RNA病毒。
植物病毒:是专性寄生的分子寄生物,其主要生物特性包括传播性,滤过性,增值性,移动性和理化特性等。
稀释限点:是指病毒能保持侵染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它反映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钝化温度是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植物病毒病害的诊断步骤:田间症状观察,病毒粒体形态和大小测定,寄主范围测定,传播方式测定,细胞病理学鉴定和血清学鉴定等。
*线虫的形态结构:植物病原线虫虫体细长,圆筒状,表面光滑,头尾削尖,虫体有体壁和体腔,体腔内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排泄系统等器官。
体壁的最外面是角质层,其内为下皮层,在下面是使线虫运动的肌肉层,线虫的体壁几乎是透明的,所以能看到其内部结构。
体腔内充满了体液,浸浴着所有内脏器官,并供给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半寄生性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根多退化,导管直接与寄生植物相连,只需从寄主植物吸收部分营养物质的,如桑寄生*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没有叶片或叶片退化成鳞片状,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连,依靠寄主植物供给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如菟丝子和列当。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营养失调,温度不适,水分和湿度不适,土壤次生盐绩化和有害物质。
第三章识别的类型:接触识别和接触后识别,亲和性识别和非亲和性识别。
识别的机制发生在细胞-细胞识别和分子-细胞识别等层次上。
病原体致病的作用:酶的作用,毒素的作用,生长素调节物质及作用。
寄主的抗病性是指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性能。
抗病性的类型:免疫,抗病,感病,耐病和避病。
*垂直抗性:又称为特异抗性或小种专化抗性,是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能抵抗某一病原物或某些生理小种的侵害,但对其他一些病原物或其小种则没有抗性。
*水平抗性:也称为非特异抗性或非小种专化性,是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对病原物所有小种的抗性反应一致的。
抗性的机制:固有抗性和诱发抗性。
突变:是指病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现象。
适应性变异:是指病原物在适应某种生态环境而调节自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
第四章*昆虫纲的基本特征:1.体躯由若干体节组成,并明显地集合成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体段.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生有口器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以及单眼.3.胸部是运动的中心,生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4.腹部是代谢和生殖的中心,腹腔内含有大部分内脏,腹末通常生有外生殖器官.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的变异性,通常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适应性是指生物通过各种行为对策适应环境得以保存种群和繁衍后代的能力。
昆虫纲繁盛的表现特点:种类最多(占地球所有动物数的2/3,约占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半),数量最大,分布最广昆虫纲繁盛的原因:历史久远,有翅善飞,相对体小,繁殖力强,食性广泛,具有变态和发育阶段性*昆虫的益和害分别表现:害虫:在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及健康等方面都会受到昆虫的侵害,通过危害经济动,植物和传播疾病给人类造成了重大损失的昆虫。
农业害虫(蚜虫,飞虱和叶蝉),卫生害虫(蚊,蝇,蚤,臭虫,蟑螂……)益虫:有些昆虫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造福人类,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有益的,因而通称为益虫.1工业原料昆虫2.传粉昆虫3.天敌昆虫4.药用昆虫5.食用.饲用昆虫6.文化昆虫*第五章昆虫的形态结构*昆虫的头部形式分类:下口式:适于啃食植物叶片,茎干等。
如蝗虫,蟋蟀前口式: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捕食性昆虫,钻蛀性昆虫后口式: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蝉,叶蝉,蝽等头部的感觉器官:触角*复眼是昆虫最重要的视觉器官,能够分辨物体的颜色和形象。
*单眼包括背单眼和侧单眼,它们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
口器是摄取食物的器官。
口器的构造类型:咀嚼式口器,*咀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和捕吸式口器。
胸部是昆虫体躯的第2体段,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歌体节组成,每个体节各具一对胸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有翅亚纲还各生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有翅昆虫的中,后胸和前胸差别很大,因而特称具翅胸节或简称翅胸。
*胸足的基本构造昆虫的胸足着生在各胸节侧腹面的基节窝内,是昆虫的重要的行动器官,成虫的胸足一般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6节组成。
翅的类型:膜翅,毛翅,鳞翅,缨翅,覆翅,半鞘翅,鞘翅和棒翅。
雌性的外生殖器称为产卵器,雄性的外生殖器称为交配器。
体壁:是昆虫体躯的最外层组织,是虫体内部器官和外界环境之间保护性屏障,起着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内脏免于机械损伤和防止外来物如病原体,杀虫剂等侵入的作用。
.体壁由内向外依次由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3部分组成。
表皮层的内皮层最厚,主要成分是含有*几丁质和蛋白质*的复合体。
“蜕“就是体壁中外表皮以外的层次——上表皮(最重要的通透性屏障)体壁的色彩:色素色,结构色和混合色。
昆虫的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前肠具有摄食磨碎和暂时贮存食物的功能;中肠是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后肠除了排除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外,还有吸收回水分和无机盐类,调节淋巴参透压和离子平衡的功能昆虫的排泄系统主要是马氏管。
马氏管是一些浸浴在血淋巴中的细长盲管,其基部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与肠道相通,端部游离或与直肠结合成“隐肾”构造。
功能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肾,能从血淋巴中吸收含氮代谢废物,再经肠道与食物残渣一同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