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 学案
部编人教版初二上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学案
部编人教版初二上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学案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降服朝鲜是日本希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2)1894年,朝鲜发作东学党起义。
应朝鲜国王央求,清政府派兵协助对立,日本也乘机收兵朝鲜。
起义停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1)迸发: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清政府自愿对日宣战。
(2)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
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清军将领左珍贵中炮牺牲。
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3)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与日本结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
此次海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攫取了制海权。
(4)辽东战役:黄海大战后,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
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
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
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胜。
日军占领旅顺后,延续停止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
(5)威海卫战役:1895年终,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堕入绝境。
在援兵有望的状况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知识点2«马关条约»的签署3.签署: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经过谈判,双方签署中日«马关条约»。
5.影响:«马关条约»使本国侵略权利进一步深化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水平。
知识点3瓜分中国狂潮6.瓜分中国狂潮(1)背景:«马关条约»签署后,沙俄结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坚持辽东半岛,日本那么向中国讨取了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概略:列强在中国掀起了争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权利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随后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影响,从而加深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重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理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坚持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2.《马关条约》的影响3.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如何反抗列强的瓜分。
3.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课件3.视频: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4.图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的过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学案
《甲午中日战争》
一、教学目标
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目标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起止时间、主要战役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重点)
目标3:知道《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主要内容、影响以及失败原因,了解《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区别。
(难点)
目标4: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
目标5: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晚年的冰心,根据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情感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
为此,老人对此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
——摘编自《冰心的遗憾》请思考:是何原因使得这位文坛巨匠老泪纵横,是何原因使得这位古稀老人悲愤万分?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开始。
2.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代表。
3.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4.《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
5.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6.甲午战争的史实,给予我们什么样的教训与启迪?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课时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氟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实力迅速发展,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
而且日本自古以来便觊觎朝鲜半岛,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不少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韩论〃。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随后列强纷至沓来,到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缔结,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从此引发了朝鲜深重的民族危机。
全琫准(1854年〜1895年),是朝鲜西南部全罗道古阜郡人,自小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他,深刻地体会到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对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认识到推翻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的必要性,很早就萌发了反抗的意识。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0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1.识记和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民族英雄、《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战争;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学习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难点《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教师:(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发言)教师:(谈话导入)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心智、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一、甲午中日战争1.阴云密布——战争背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日本。
目的是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战火硝烟——战争经过教师:(指导学生继续阅读教材,提出问题)简述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经历的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阅读、回答、识记)教师:(总结)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开始的战役是哪次?学生:丰岛海战。
教师:在许多重大的战役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请大家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导学案 随堂练习有答案)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9 / 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导学案)一、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和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2、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二、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的“门户开放”的政策的实质和影响三、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大陆政策”;1894朝鲜爆发东学dang 起义2.时间:1894-18953.战役:丰岛海战——战争爆发平壤战役——左宝贵(殉国)黄海海战大战—— (殉国);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奋力抵抗)随后日军制造 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殉国); 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时间:18952.双方代表:清政府的 和日本首相3.内容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 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通商:开放 、 、 、 为商埠(“苏杭杀虫”) 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 输出的需求)4.影响: 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瓜分中国狂潮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俄德法)2.瓜分中国狂潮:列强纷纷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3.美国“门户开放”1899年, 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实质:“ ”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结果:得到各国同意。
四、目标检测(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1.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罪恶梦想,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这一年是旧历的( ) A.甲午年 B.辛亥年 C.辛丑年 D.戊戌年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 姓名________2.他在一次对日海战中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与反思金品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与经过;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2、比较分析《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它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景。
2、通过学生对条约内容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比较式、个人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以吞并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过程中即使有许多民族英雄和爱国官兵进行英勇的反侵略斗争,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和妥协退让最终以签订《马关条约》失败而告终,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战争爆发的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即使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许许多多的血泪南京大屠杀的警钟,圆明园的焚毁,今天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中日甲午战争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兴衰与血泪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多媒体展示、阅读教材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并演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使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3)清政府的落后腐败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
2、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英雄人物。
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
(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历史原因。
2)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3)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技能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献资料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兴趣和探究欲。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1)学习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学习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难点:1)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2)如何启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探究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自然发问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知道甲午战争是什么吗?它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二、讲述甲午战争(15分钟)1. 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范围发生了冲突。
2)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向中国宣战。
2. 甲午战争的经过1)甲午战争分为海战和陆战。
2)中国军队在此战中战败,战争双方签订和平条约。
3. 甲午战争的影响1)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2)甲午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
三、讲述列强瓜分中国(20分钟)1. 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和原因1)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2)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剥削。
2. 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1)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施加压力。
2)列强各自在中国设立势力范围,对中国进行瓜分。
3. 列强瓜分中国的结果1)中华民族的狂潮被更加激发。
2)列强的瓜分并没有使中国完全亡国,反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四、练习与检验(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_八年级历史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_八年级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8910篇二: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北师大版《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本课主要讲述在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由于采取正确的措施,政治清明,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因而使得唐朝步入鼎盛的基本史实。
2、学情:通过影视作品,学生对于唐朝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武则天、唐玄宗等比较熟悉,可以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来协助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以上基本史实的了解,学习搜集课本中有关说明“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这一观点的材料的方法,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武则天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了解曲辕犁这一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史实,树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的决心。
教学重点: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措施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有效统治与社会经济繁荣的相互关系。
教学创意:通过对武则天图像的观察及描述,了解武则天的基本史实;通过课文中(唐语林)中记载一段有关唐玄宗统治史料,了解“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通过收集课本中有关说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史料(如杜甫诗、“唐朝疆域图”、丝织品、唐三彩陶俑图片、曲辕犁等),学习搜集有效信息进行验证史料的方法,明白任何一个史实都要有支撑点的道理。
课后记:用心爱心专心1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简单复习上节课讲到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
复习:①火烧圆明园是在哪次侵略战争中发生的?是哪几个国家制造了这一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②哪个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多少领土?(沙俄;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左宗棠)教师导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案:5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学习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重要战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影响。
2.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能力和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感受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英雄们的爱国精神。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实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朝鲜爆发了起义。
2.目的:侵略中国、称霸。
3.时间:—1895年。
4.重大战事威海卫战役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结果:清政府战败。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时间: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
2.主要内容3.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势力范围(1)背景:签订以后。
(2)方式: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
2.“门户开放”政策(1)提出: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的照会。
(2)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贸易机会。
(3)影响:“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舰队在哪些方面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
材料二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本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2)黄海海战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哪一条约?(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铁路。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学案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本课线索必背重点甲午中日战争根本原因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开始标志1894年7月,丰岛战役主要战役平壤战役1894年9月,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黄海海战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左宝贵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战后日本夺取了黄海制海权辽东半岛战役爱国将领徐邦道孤军迎敌,战败邓世昌日军罪行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爱国将领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签订《马关条约》签订时间1895年春清朝代表李鸿章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表现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时间、提出国1899年,美国易误警示1.黄海海战,北洋舰队虽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为列强打开了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最能体现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资本输出。
3.《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法国、德国“三国干涉还辽”的目的不是维护中国的主权,而是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
图片解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此图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双方的作战情况和作战地点。
此图需要把握的信息有:丰岛、威海卫、旅顺、大东沟的位置;在大东沟、威海卫发生的战役的名称;日军进军路线和清军进军路线等。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日甲午战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到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民族危亡的严重性。
教材内容包括:战争前的中国和日本、战争的导火索、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战争的影响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战争的影响和意义可能认识不足。
学生可能对战争中的具体战役和英雄人物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战争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深远影响需要通过教学引导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战争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战争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战争的影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甲午战争的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内容,呈现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战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战争过程和影响的理解。
八年级上学期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精品学案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核心素养】史料实证:阅读史料,了解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历史解释:通过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时空观念: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家国情怀:学习邓世昌等人的英雄事迹,感悟他们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思考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知识梳理】一、甲午中日战争1.依据材料填写图示,明确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背景)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1894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抗敌,壮烈牺牲辽东之战日军在旅顺进行了血腥屠杀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清政府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依据所学完善《马关条约》的内容。
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其他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瓜分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的危机:1.列强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美国在各国“势力范围”划定后,提出了“门户开放”的照会。
【课堂训练】1.吴玉章老人在自己时候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四川容县)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厚啊!文中“苛刻”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甲午之役大败于日,朝野上下始憬(jǐng)然悔悟……除旧习断不足以转危为安,于是京师创设大学堂。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5课。
教材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一段悲壮的历史。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战争的背景、战争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所认识。
但学生对于甲午战争的细节和影响,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了解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危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2.难点:甲午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共同分析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图片、视频、相关论文和书籍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略部署、战斗经过和战争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战争策略、国际局势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战争脉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背后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认识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怀,深刻反思历史教训,珍惜和平。
四. 教学重难点1.战争起因:引导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理解战争爆发的内在原因。
2.战争过程:详细分析战争的重要战役、战略部署和战斗经过。
3.战争结果及影响:阐述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背后的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战争场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战争史料,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辅助资料。
3.投影仪、电脑、黑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战争历史情境。
2.呈现(15分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分析战争爆发的内在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景,理解战争的必然性。
3.操练(30分钟)详细分析战争的重要战役、战略部署和战斗经过。
让学生结合史料,论证史实。
4.巩固(10分钟)总结战争结果,阐述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导学案(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能够分析《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认识到: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学习,为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做好准备1、1894年,日本为实现的梦想,出兵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了侵华战争。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______________。
2、“此日慢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人们为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而撰写的。
请你简述其主要事迹。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3、日军在辽东半岛的屠杀近2万居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看课本18页图)。
在山东半岛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4、年4月,李鸿章和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_________________。
该条约规定:清政府割_____________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___________。
允许日本在中国 __________,增辟通商口岸等。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5、“,”表明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的态度和决心。
台湾被割占,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小组成员组内交流:1、相互提问自主学习内容;2、讨论: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以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拓展提升】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25年3月,闻一多先生写下了《七子之歌。
台湾》一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实力迅速发展,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
而且日本自古以来便觊觎朝鲜半岛,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不少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韩论”。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随后列强纷至沓来,到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缔结,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从此引发了朝鲜深重的民族危机。
全琫准(1854年~1895年),是朝鲜西南部全罗道古阜郡人,自小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他,深刻地体会到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对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认识到推翻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的必要性,很早就萌发了反抗的意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中日甲午战争 教学设计
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邓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因日本对外扩张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导致其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以增强历史使命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中日对比的图片进行导入二、新课讲授(一)黄海海战1.中日甲午战争背景和原因教师给学生分析和讲述中日甲午战争背景和原因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讲述黄海海战的经过,讲解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事迹。
阶段战场主要战役第一阶段(1894.7-9) 黄海战役黄海海域第二阶段(1894.10-1895.4)辽东地区山东半岛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二)中日《马关条约》观察图片,了解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和内容。
小组讨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为什么会失败?(三)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时局图》以及史料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
(四)从本课学习中让我们得到什么启示三、教师小结四、板书设计: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结果:《马关条约》→影响:瓜分狂潮 ⎪⎩⎪⎨⎧威海卫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狂潮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包括小字、图表等。
思考下列问题,将疑难问题写在“我的疑惑”处。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请回答:
1.甲午中日战争起止时间、爆发的原因?
2.请结合P16《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找出战争中的四次主要战役,其中邓世昌是在哪次战役中牺牲的?请用精炼语言概括出他的主要英雄事迹。
3.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其中:
(1)请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这次战争对中国有什么严重影响?
(二)自学检测(见课件)
(三)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并写下答案,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选派代表班内交流展示。
探究主题——“中国之巨祸”甲午中日战争
厦门
福州
上海
苏州
杭州
沙市
重庆
台湾
广州
宁波
辽东半岛
澎湖列岛
香港岛
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
请你通过对比两者内容,联系地图,分
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2. 材料一、1874年,天皇诏令:从即日起,天皇开始节省内宫开支……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场,只要海军。
1893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
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
材料二、光绪大婚庆典(1889年),耗费银子500万两。
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1894年),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
材料三、日本……岁添巨舰。
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李鸿章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
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
三、当堂训练仔细审题,规范书写,独立完成,认真纠错!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此联是为哀悼右图中的清朝将领而写,这位将领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关天培
D.左宝贵
2.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
威”。
这两则材料都()
A.赞扬开发边疆的献身精神
B.盛赞同一位著名历史人物
C.哀悼战死疆场的民族英雄
D.歌颂抗击侵略的伟大壮举
4.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首诗写于()
A.1843年
B.1894年
C.1896年
D.1902年
5.近代中国经济一直受到帝国主义的制约。
《马关条约》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阻碍最大的是()
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增辟通商口岸
6.下列哪项能说明《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使中国半殖民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
岸开设工厂。
”
---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1898年爱国人士谢缵秦创制的《时局图》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是哪次战争中签的哪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条
约中的哪些内容能说明日本的势力已伸入了内地?
(2)此次战争以中国惨败而告终。
结合战争中的史实,想一想中国屡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材料一签订后中国怎样的局势?
四、自我反思紧扣学习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扼要说明。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