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12 《古诗五首》之《野望》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徙倚、凝睇、烽火、临洮”等词汇的理解,以及对“对仗、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对于难点部分,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通过实际例句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诗歌意境或艺术特色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尝试仿写《野望》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景,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2)诗歌意境领悟:学生对诗歌描绘的边塞风光和诗人情感的领悟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分析。
举例:分析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边塞风光,从而领悟诗歌意境。
(3)艺术特色分析: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氛围”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较弱。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野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自然风光时,有没有过驻足远望,心旷神怡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野望》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内向,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表现,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
此外,今天的课堂氛围总体较好,学生们能够紧跟教学节奏。但在诗歌创作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得有些吃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唐代边塞文化,认识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教案设计《野望》

教案设计《野望》

教案设计《野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的诗句。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背诵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创作练习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原文和注释。

2.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准备朗读设备和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成就。

(2)教师朗读《野望》的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3. 课堂互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选取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创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可以是一首小诗或一段散文。

(2)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完善作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教师提出课后拓展任务,如背诵《野望》和其他王之涣的诗作,或者寻找自己的“野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程度和参与情况。

2.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创意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拓展任务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语文《野望》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容,把握其中的主旨思想;
2. 加强语文课堂的思想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讨论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1. 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加强语文课堂的思想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讨论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投影仪、磁带等
2. 教学用具:白板、彩笔等
3. 教学辅助资料:《野望》诗歌原文、诗歌赏析、分析、讨论内容等
五、教学过程:
(一)热身:
1. 播放《野望》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对野望有什么样的理解?
(二)讲授:
1. 教师出示《野望》诗歌原文,引导学生跟读;
2. 教师针对诗歌的内容,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教师出示诗歌赏析、分析、讨论内容,让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诗歌的内容;
4.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用自己的方式更好的来理解文章内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野望》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野望》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抓意象品诗词一、教学目标:1、调动已有经验了解意象的概念。

2、学会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学会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学会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孩子们,在这个春意盎然的五月能与可爱的你们有这样一场美丽的邂逅老师觉得很高兴,让我们相约在春天里,共赴一场春的约会!(二)认识古诗词中的意象问题一:春天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明确:春天的确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歌颂。

问题二:秋天呢?秋天给人什么感觉?明确:“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在古文人的眼中就是凄清、寥落、悲凉的象征,而且秋天是落叶归根的时节,所以游子们往往把秋天与思乡联系在一起。

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傍晚:白昼的终结,美好事物的消逝,总让人伤感和留恋。

不仅是春秋朝暮,古诗词中的很多词语都能带给我们一些特定的情感体验:落花:晚春时节,时光流逝,伤感。

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子规:又叫杜鹃鸟或布谷鸟,传说是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认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所以常用它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松柏:《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教学设计

《野望》教案设计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初级中学边庆霞教材分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熟读||,背诵并默写五首诗||,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体会唐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突破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另外采用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练||,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设想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通过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并巩固对诗句的记忆||,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2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2

《野望》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秋天傍晚时分,于东皋之上遥望山野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王绩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可能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积累古诗中的名句,理解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了解王绩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王绩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思想。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讲授法: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比较法:将王绩的诗歌与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和音频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展示一些秋天的景色图片,如红叶、黄叶、夕阳等,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3.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看看诗人是如何描绘秋天的。

(二)作者简介展示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祖籍山西太原,生于绛州龙门。

唐朝初年诗人。

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

隋开皇二十年,15 岁的王绩应举中第,被授秘书省正字。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唐诗五首知识与能力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1.录音机、范读带。

(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

(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件。

3课时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

还讲究平仄。

王绩《野望》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人教版八年级上《 野望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 野望  》教案

《野望》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四步读书法”,通过多形式朗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2.通过对诗句的品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一些基本的赏析方法。

3.理解作者的“愁”情,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通过多形式朗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2.通过对诗句的品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一些基本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诗句的品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一些基本的赏析方法。

2.理解作者的“愁”情,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范读录音。

二、新授1.知诗人,解诗题。

(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王绩,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

其兄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

为人放浪不羁,后弃官归隐田园。

其诗朴素疏淡,著有《王无功文集》。

(2)解诗题:诗题“野望”,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的自我写照。

2.多形式朗读古诗。

(合作学习)(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评价。

(3)听录音跟读。

(4)全班齐读。

3.悟诗意,想意境。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1)初读古诗后,你感觉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中“薄”“欲”二字,能让我们看到诗人在暮色苍茫中茫然无依、无所适从的迷惘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的是漫山遍野树叶枯黄,在余晖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萧条凄凉的景色,营造的是一种悲凉的氛围。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描绘的是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儿带着猎物回归的景象。

这一联虽是写动态的景象,然而静中有动,显得不那么沉寂。

这样的山林气象给人带来的是舒坦的感觉。

(2)诗的后两联“角巾私第几,竹杷数十家。

谷水林山下,逢迎有钓车。

”写的是诗人隐居的生活环境怎样?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角巾私第几”,自己隐居生活的家具体位置在哪里?在山下的林边竹外隐有几间小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背诵诗歌;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古诗,可以知道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谈谈对近体诗的了解。

二、了解律诗(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

(划出关键信息)【屏显】关于律诗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屏显】关于律诗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三、整体感知1、此诗几个韵脚?(点明早唐作品)2、了解诗人。

【屏显】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野望》(教案+说课稿+反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野望》(教案+说课稿+反思)
(3)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历史文化意义的理解:联系时代背景,使学生理解《野望》所体现的历史文化意义。
举例:在讲解《野望》的意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去感受诗中的自然景色,理解诗人如何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同时,通过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哲理,使学生了解到诗人如何在繁华尘世中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意象运用和哲理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其他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自然景色或生活情境。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短诗,模仿《野望》的风格。
5.探讨《野望》的写作背景和历史文化意义。
本节课将通过解读《野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培养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野望》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和成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其能够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个性化解读。
4.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解《野望》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升交流沟通能力,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此外,我还将尝试采用更多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野望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野望教案

12唐诗五首《野望》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野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野望》

教案名称:《野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王绩的《野望》,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歌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对诗人情感的共鸣。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野望》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色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歌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自然景色描绘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色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王绩的生平和《野望》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自然景色描绘: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诗中自然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自然景色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述,模拟诗人在自然中游赏的情景,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2. 自然景色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野望》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使至塞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知1.教师介绍五首唐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为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诗歌打下基础。

2.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五首唐诗,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停顿,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二、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解读五首唐诗,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首唐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美的熏陶。

三、课堂练1.教师让学生默写五首唐诗,检验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2.教师让学生朗读五首唐诗,检验学生的朗诵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五首唐诗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美的熏陶。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的朗诵和默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提高了语文能力。

诗人登上黄鹤楼,远眺江山,感慨万千。

他看到了汉江的壮阔,听到了钟声的悠扬,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熏陶。

他想到了自己的离别和归来,也想到了古人的辉煌和荣耀。

这座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

2.名句赏析。

1)“昔人已乘XXX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交流点拨】这是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感慨。

黄鹤楼曾经是许多文人墨客留连忘返的地方,但如今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风光,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楼。

诗人通过黄鹤楼的变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2)“XXX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交流点拨】这两句诗是对江山美景的描绘。

江水蜿蜒曲折,穿过芳草甸,月光照耀下,花林中的景象仿佛下起了雪花,美不胜收。

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追忆,对江山美景的赞美和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环节,学生们展示了很高的热情。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意象的运用还不够熟练。为了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更多关于诗歌创作的技巧讲解和练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情感的物象,而意境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们是古典诗歌的核心要素,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野望》这首诗。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看王维是如何运用意象和意境来表达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看法。
2.教学难点
-意境的感悟: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诗歌的意境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如何从具体的意象中提炼出抽象的意境。
-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古典诗歌语言高度精炼,一词多义,学生需要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诗人情感的内隐性:王维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内敛,学生需要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
2.等;
3.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5.感受诗中的意境,学会鉴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意境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对于山水田园诗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史地位的理解,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野望》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野望》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野望》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野望》教案【知识与能力】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刚刚离我们而去,大家有没有好好欣赏欣赏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秋天的唐诗《野望》,再来回顾一下这秋色的美!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请学生自告奋勇背诵这首诗歌。

2、集体朗读诗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回答,并注意易写错的字。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归依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4、学生自由选择两句诗文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然后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对诗句。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集体诵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本诗通过对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当时孤寂、苦闷的心情。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唐初诗坛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爷爷。

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望》。

(2)理解《野望》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景、情、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野望》的诗意。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知诗人情感,体会诗歌的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追求理想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野望》。

2. 理解《野望》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景、情、意。

三、教学难点1. 解读《野望》的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

2. 感受诗人情感,体会诗歌的美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野望》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野望》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野望》,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解读《野望》的诗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意象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野径”、“荒城”、“夕阳”等。

(2)学生体会意象所传达的情感,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美感。

6. 朗读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野望》,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野望》,巩固学习成果。

7.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进行拓展性思考。

8. 作业布置(1)抄写《野望》并背诵。

(2)写一篇关于《野望》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13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13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教案:《野望》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野望》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并能够朗读《野望》的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1 .《野望》的课文材料。

2 .教学PPT或黑板。

3 .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询问学生们对野心的理解。

2 .展示一些与野心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二、课文导读(10分钟)1 .简要介绍《野望》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 .以小组形式讨论,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主人公的野心是什么?b.主人公为了实现野心做了哪些事情?C.主人公的野心给他带来了什么结果?d.你对主人公的行为有何评价?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四、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和其他人物。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关于野心的写作。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检查答案,解答学生的疑惑。

七、教学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参与度等方面。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野望》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

3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4 .学生能够运用思辨能力进行写作,并展示一定的写作水平。

5 .学生能够思考和评价主人公的行为,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课堂练习题:1 .请简要介绍《野望》的背景和作者。

2 .主人公的野心是什么?他为了实现野心做了哪些事情?3 .描述一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本文的学习中积累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绩的《野望》。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播放音频,营造气氛;
3.了解字词字义。

东皋(ɡ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1)薄暮:傍晚。

(2)徙倚(xǐ yǐ):徘徊。

(3)依:归依。

(4)落晖:落日。

(5)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6)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三)作者简介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

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

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心念仕途,却
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四)深入探究
1.教师:全诗通过景色的描写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讲解: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
2.教师:诗中第一联的描写中,哪些的描写突出了作者的怎样的心情?
讲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3.教师:中间两联的描写中,作者的感情逐步的流入出来,是怎样体现的?
讲解:“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最后一联,作者借诗抒发了与自己不能从田园中找到慰藉的心情,具体的表现为?
讲解: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5.分析本诗的结构。

讲解: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

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

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

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

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五)再读本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六)寻找王绩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志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