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分:_____学时:_____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认识、分析和管理能力,使学生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学生今后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

掌握农业资源的调查、评价和规划方法。

熟悉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类型和防治措施。

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控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

具备制定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方案的能力。

能够进行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农业资源概述1、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讲解农业资源的定义和内涵。

介绍农业资源的分类方法,如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等。

2、农业自然资源详细阐述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特点、分布和利用现状。

分析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农业社会资源讲述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资金资源、农业技术资源和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

探讨农业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策略。

(二)农业环境概述1、农业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农业环境的定义和范围。

介绍农业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土壤环境、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和生物环境等。

2、农业环境污染分析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等。

讲解农业环境污染的类型,如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阐述农业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教学大纲三、学时分配及教学内容本讲教学要求: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了解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与解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专业应用模型。

第三讲新型有机(类)肥料习题要点:新型有机(类)肥料的范畴,农业废弃物利用与新型有机(类)肥料制造;微生物有机肥料与土传病害防控;生物有机液体肥料。

本章重点、难点:功能菌的筛选、鉴定与深层发酵,特征性碳氮源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固体二次发酵。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拮抗病原菌微生物有机肥料、促生微生物有机肥料、溶磷菌微生物有机肥料、硅酸盐细菌微生物有机肥料及其使用效果,掌握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与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流程。

第四讲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进展习题要点: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有哪些?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及如何协调?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如何? 怎样控制流域水环境污染? 目前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有哪些研究进展?本章重点、难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研究进展和采取何种方式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基本概念;明确目前水资源和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第五讲养分高效管理习题要点:着重介绍养分资源管理的内容、高效利用的原理、实践与示范。

本章重点、难点:养分管理过程中的土壤养分释放机制与植物对养分的生物学潜力。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及世界范围农业养分资源管理的现状、限制因素等第六讲习题要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国际前沿与研究热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学。

本讲重点、难点:全球变化的热点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本讲教学要求: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基本过程、与温室气体等全球变化的关联性,国际研究前沿及我国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第七讲因为与冉伟老师的重合,我的导论课改为:土壤及其可持续管理本章重点:讨论对土壤资源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利用的最新进展,阐述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望21世纪全球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挑战。

农业环境学第一章

农业环境学第一章
非生物环境要素
社会环境要素
生物环境要素
⑵ 特 点
① 最小限性
② 等值性
③ 非加和性
④ 环境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出现有先后,
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⑴ 定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 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一切问题。 ⑵ 分类 环境污染
第三节 全球环境问题对农业的影响
一、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1、气候变暖的原因 原 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温室效应: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气体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 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
分吸收,使大气增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主要温室气体:CO2(55%)、CFC(24%)、CH4(15%) N2O(6%)。
2、臭氧层破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⑴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① 致癌作用 ② 损伤人体免疫系统 ③ 对眼的损伤 ⑵ 对植物的影响:对农作物的影响;对森林生 态系统的影响 ⑶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⑷ 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⑸ 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 ⑹ 对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三、酸雨问题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质,从而改变了农业环境质量,破坏了生态平
衡,使生活在这一环境的农业生物和人类直接或
间接受到不利影响,叫做农业环境污染。
⑵ 引起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
① 工业“三废”的污染
② 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
⑶ 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识别
① 根治污染源
② 制定环境标准、法规、加强监测、管理 ③ 多途径综合治理农业环境污染
3、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⑴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① 使鱼卵不能孵化或成长 ② 水体酸化,重金属离子浓度增加,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⑵ 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1)土壤酸化 ① 土壤贫瘠化 ② 土壤中有毒元素的溶出 2)森林破坏 酸雨对森林的危害分为四个阶段: ① 酸雨增加S和N,使树木生长呈现受益倾向 ② 长年酸雨使土壤酸化,K、Ca、Mg等元素淋溶,使土壤贫瘠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计划总学时:54 实践学时:24适用专业:种植制订人:果蔬与花卉教研组制订时间:2011。

4一、课程性质、任务性质: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任务:教材立足“双带培养工程"教学要求,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技能适用为宜”原则,书中安排了大量实训内容.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二、课程特色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农业环境问题以及农业环境保护。

依据生态与环保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及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三、知识能力和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模拟生产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会常见的生态与环保知识,并能结合地的实际情况,会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并有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学会与职工、农户交往,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30035课程名称:农业环境保护英文名称: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学时:30学时学分:1.5适用对象: 非环境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环境生态二、课程简介主要介绍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主要掌握水污染指标、水污染统计、水污染评价、水污染治理、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大气污染指标、大气污染统计、大气污染评价、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土壤污染指标、土壤污染统计、土壤污染评价、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垃圾污染、垃圾污染治理、垃圾污染与农业的关系。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非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主要掌握水污染指标、水污染统计、水污染评价、水污染治理、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大气污染指标、大气污染统计、大气污染评价、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土壤污染指标、土壤污染统计、土壤污染评价、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垃圾污染、垃圾污染治理、垃圾污染与农业的关系,重点掌握水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大气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土壤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垃圾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

使学生毕业后可承担农业环境保护的工作。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保护的概念(二)教学内容1. 主要内容1) 环境2) 农业环境3) 农业环境保护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农业环境保护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三)课后练习了解广东省的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结合课堂讨论。

第二章水环境保护(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水污染指标2. 了解水污染评价3. 了解水污染治理4. 了解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主要内容1)水污染指标2)水污染统计3)水污染评价4)水污染治理5)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污染指标、水污染评价、水污染治理、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广东省水污染与农业的情况。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实验部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实验部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实验部分Agricultural Bio-environment Principle Experiment课程代码:901120649学时数:8一、本实验课的目的、意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面向21 世纪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实验属于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等专业必修实践型课程,是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实验教学应该以提高实验基本技能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基本研究方法,加深理解和巩固农业生物环境原理理论知识。

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意识。

三、主要实验内容实验一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制技术(2 学时)通过对营养液的配制,了解营养液的配方组成,掌握配制过程和配制方法。

实验二室内温度分布的测定(2 学时)通过对室内外温度进行观测,进一步了解室内温度的变化规律,掌握室内温度的观测方法和测定仪器的使用。

实验三室内光照环境的测定(2 学时)掌握照度、采光测定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测定方法,为光环境的评价和研究测定打下基础。

实验四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测定(2 学时)通过实验,理解设施内二氧化碳施肥的意义与作用,并掌握设施内常用的二氧化碳施肥方法和技术。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每学期实验课结束后,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实验态度综合等评定,给出成绩。

总成绩20 分。

五、实验教材、参考资料[1]《能源与环境实验技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研室,校内自编教材781六、实验项目汇总表782试验设计Experiment Design课程代码:901120650学时数:24 学分数:1.5一、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生的选修课。

主要讲授试验的相关优化技术方法,包括正交试验设计、试验干扰控制、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原理和方法,构建优化试验设计的原理、多元回归分析以及回归的正交设计等,为正确及合理地确定试验方案奠定基础。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有后2章)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有后2章)

农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农业环境学二、课程编号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农业环境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

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中,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当前农业环境学领域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

系统地掌握生态学基本原理,掌握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其他污染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对策。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农业环境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各种污染物对农业环境影响的基本规律;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通过组织一些教学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认识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章、序讲授时数实验课时数其它共计时数——————————————————————————————————————————一 2 2二 4 3 7三 3 3四 3 2 5五 4 2 6六 3 3七 2 3 5八 3 3九 2 2——————————————————————————————————————————共计 30 10 40 ——————————————————————————————————————————六、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环境和农业环境的概念一、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二、农业环境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产生及发展二、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第三节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农业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二、臭氧层破坏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酸雨问题及其对植物的影响第四节环境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一、环境科学及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二、农业环境科学及其主要研究任务三、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及习题:环境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的定义;什么叫环境问题,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现在哪些方面?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农业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二章生态学(4学时)第一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二、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三、生态系统的平衡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定义二、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三、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重点及习题: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是什么?什么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标志主要有哪些?简述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定义?什么叫生物多样性?简述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的关系。

《农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science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农业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内涵和特点,农业产地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农产品质量保证与污染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

— 1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不同类型污染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及其生物效应的掌握,实践中能够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控及应对措施,保证农产品的品质,保护农业环境。

(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做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环保科学知识的普及者以及农业环境保护的践行者。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污染,全球环境问题与农业生产。

(二)理解农业产地环境—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掌握农业产地环境—土壤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各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行为,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农用物资肥料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农产品质量保证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业环境的内涵1学时知识点:农业环境内涵第二节中国农业环境特征0.5学时知识点:气候与气候变化、农业污染、产地环境第三节中国农业环境保护与建设0.5学时知识点: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历程本章小结重点:农业环境内涵、农业污染难点:农业污染、产地环境思考题:1.什么是环境、农业环境?2. 中国农业污染现状如何?3.了解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 2 —作业:查阅文献了解中国农业环境发展态势。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一章农村生态环境2学时第一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学时知识点: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第二节农业环境生态系统1学时知识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本章小结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难点: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思考题:1.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2. 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

农业生态与环境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2.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

3.能够开展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工作4.能够成为新农村新建设带头人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1.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2.农业生态系统概念、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生态系统的平衡。

5.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熟悉: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1章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1.1 农业生态概述1.1.1 生态学概述1.1.2 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1.1.3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特点与应用 1.2 环境保护概述1.2.1 人类的环境与环境问题1.2.2 环境保护与农业环境保护1.3 单元小结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2.1 系统2.1.1 系统的性质2.1.2 系统的调控2.1.3 系统的类型2.2 生态系统2.2.1 生态系统的组成2.2.2 生态系统的类型2.2.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3 农业生态系统2.3.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2.3.2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2.3.3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2.4 单元小结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1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3.1.1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3.1.2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3.1.3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路径3.2 能量流动与转换的基本定律3.2.1 热力学第一定律3.2.2 热力学第二定律3.2.3 熵与耗散结构3.2.4 生态金字塔3.2.5 生态效率定律3.3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3.3.1 初级生产3.3.2 次级生产3.4 单元小结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1 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4.1.1 物质循环的类型4.1.2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4.1.3 物质循环的特点4.2 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4.2.1 碳循环4.2.2 水循环4.2.3 氮循环4.2.4 磷循环4.3 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4.3.1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4.3.2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4.3.3 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途径4.4 单元小结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1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5.1.1 物理信息5.1.2 化学信息5.1.3 营养信息5.1.4 行为信息5.2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5.2.1 取食5.2.2 居住5.2.3 防卫5.2.4 性行为5.2.5 群集5.3 信息传递的人工调控5.3.1 光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2 化学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3 声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 单元小结第6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6.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6.1.1 生物圈6.1.2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6.1.3 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6.1.4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6.1.5 生物的生态效应6.2 生物种群生态6.2.1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6.2.2 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6.2.3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其调节6.2.4 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6.2.5 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6.3 生物群落生态6.3.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6.3.2 生物群落的结构6.3.3 生物群落的演替6.3.4 结构趋同与协同进化6.4 生物多样性6.4.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6.4.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6.5 单元小结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7.1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7.1.1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生态学原理7.1.2 农业生态系统自然调控机制7.1.3 农业生态系统人工调控机制7.2 生态平衡7.2.1 生态平衡的定义7.2.2 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7.2.3 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特点7.2.4 生态平衡失调7.2.5 维护生态平衡的措施7.3 单元小结第8章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1 农业资源8.1.1 农业资源的类型8.1.2 农业资源的特性8.1.3 我国农业资源状况8.2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1 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8.2.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3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4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3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8.3.1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概述8.3.2 农业资源评价与调查的内容8.3.3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8.4 单元小结五、教学实施1. 教学建议(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本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昆明学院《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园艺【课程性质】必修【学时、学分】总学时:64 实验:20学时总学分:4【开课学期】 2011年-2012年下学期(一)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主要是面向农学院所有园艺专业开设的基础生态学实验性课程,目的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生态学领域基本研究方法、手段,熟悉生态学研究的常规技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生态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该课程的设计以方法、技术为核心,旨在要求学生较好地把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如何在现实世界中通过生态学的方法和技术去获得,进而理解如何综合性地利用这些基本方法和技术开展综合性研究、创造性地进行获得新的知识。

通过实验,不仅仅让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联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生态学方面的实践技能和实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态现象、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提高生态学的专业素养。

(二)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基础生态学、普通生物学、(三)实验内容及具体要求本实验是根据生态学领域的共性技术和技能入手设计实验内容。

把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学等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进行整合.具体要求:通过实验手段对生态学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实践演练,熟练应用到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及生态系统生态学中常见生态指标的观测和分析当中。

与此同时,掌握各类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实验基本内容概要见表1.(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五)实验项目实验一植物种群密度及分布型调查一。

目的和要求:1.学会运用样方法,并根据样方法调查获取的数据估算种群数量2.学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并通过实地测量收集所需的数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

实验原理: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常用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3.去除取样法三。

《农业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monitor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现代监测技术,掌握常用的污染物监测方法。

(二)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环境监测分析工作。

(三)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监测和分析。

— 1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二)理解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三)掌握对环境介质的检测和分析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知识点:环境监测的技术,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第二节环境分析监测的主要方法简介知识点:物理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第三节环境标准知识点: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本章小结重点: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思考题:环境标准的概念、作用和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作业:课本p30,12题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8学时第一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1学时知识点: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第二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1学时知识点:水样的类型、地面水样的采集、废水样品的采集、地下水样的采集、采集水样的注意事项、水样的运输和保存第三节水样的预处理 1 学时知识点:水样的消解法、富集与分离第四节物理性质的检验1学时知识点:水温、颜色、臭、残渣、电导率、浊度、透明度— 2 —第五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1.5学时知识点:汞、镉、铅、铜、锌、铬、其他金属化合物第六节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1学时知识点:酸度和碱度、PH值、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硫化物、其他非金属无机物第七节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1.5学时知识点: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总需氧量等有机污染物质测定本章小结重点:1.水样的预处理方法2.有机化合物的测定难点:金属化合物的测定思考题:1. 简要说明水体水质的主要监测目的及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适用对象: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二、课程简介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一个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任务是在农业生态系统水平上揭示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高职高专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课程定位(三)实践环节谈谈如何学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这门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概述(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系统第二节生态系统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三)实践环节实训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一)目的与要求1.全面把握生物个体货群体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机制去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2.了解生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环境学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nvironmentlology课程编号:802C0011-01学时:32学时学分:2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环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教材:《农业环境学》傅柳松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一、课程简介本课程包含了七大章节的内容,系统介绍了工业革命以来面临的环境问题,并重点阐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农业化学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特别是对农业的危害;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重点介绍了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及环境法。

可以说这些内容涵盖了当今国内外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所有热点问题,学生建立了这样的基础,就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并进行实践,为我国农业环境保护作贡献。

二、课程性质《农业环境学》是我校环境专业及资源环境与科学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讲授涉及关于农业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及危害。

他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农业环境科学的产生背景及其要解决的当前农业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掌握环境科学特别是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知识;掌握有关农业环境污染的机理、特点;了解有关农业环境的知识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今后形成合理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

三、教学目的:1.要求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要求掌握水、大气、土壤,农用化学物质,固体废弃物对农业污染的机理;3.了解水、大气、土壤,农用化学物质,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危害。

4.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及有关法规的内容;四、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环境,农业环境的概念;了解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对农业的影响;掌握环境科学及农业环境科学的概念。

2、教学内容:(1)环境和农业环境的概念(2)环境问题(3)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对农业的影响(4)环境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第二章生态学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环境学中的应用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定义,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认识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Agroecology (Bilingual Teaching)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途径等。

学习农业生态学的目的意义一方面要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要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

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农业生态学不仅要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要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

如何尽可能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降低资源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学面临的重大问题。

同样,这也是农业生态学要探索的问题。

把握农业生产的“生态―技术―经济”复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特点,从整体结构优化和提高系统功能上进行合理调控,以促进农业生产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从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出发,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功能特点,明确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生物组分对整个系统的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农业生态学的原理是根据自然界中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环境资源―生物群体―人类之间协调发展规律建立起来的。

了解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内部在能量和物质转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建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技术。

理解农业生态学围绕生物这个核心,从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掌握如何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建立合理生物结构的理论和技术。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适用,2007年修订)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37课程名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27学分: 1.5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农业环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机农业的实施、食品安全的保障都不能脱离农业环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但随之排放的废物也与日俱增,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目前,全球范围内耕地面积的减少,森林资源过度砍伐、水资源短缺、物种消失、酸雨危害、臭氧层被破坏和温室效应等所引起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以及拉尼娜等现象,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及其他社会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经济部门所无法替代的。

农业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正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以人为本,保护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要从我做起,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目前国内外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用化学品污染途径及其防治,农业废物的产生及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污水灌溉与农业生产,酸雨对农业的危害,土地退化与整治,农业环境的修复,农业环境灾害及其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Agricultural Bio-environment Principle课程代码:901120621学时数:32 学分数:2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农业生物有关的温度、湿度、光照、风速和CO2 浓度等环境因素,掌握适宜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与的综合环境。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 学时)农业生物环境原理研究的任务和范畴;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二章作物与光(3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对作物的影响,掌握设施内光环境的特点、影响因素和调节方法。

1.太阳能辐射。

2.光的生物学效应。

3.设施园艺的光环境及其调节。

第二章作物与温度(4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设施园艺的温度条件及其调节,了解温度的变化规律,理解温度对作物的生物学效应。

1.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2.温度的生物学效应。

3.设施园艺的温度条件及其调节。

实验:设施内的温度变化趋势。

第三章作物与水(4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环境特点,掌握水的生物学效应和设施园艺内的湿度条件和调节控制措施。

1.作物的水分环境。

2.作物体的水分环境。

3.水的生物学效应。

4.设施园艺的湿度条件及其调节。

第四章作物与大气(6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大气成分对作物的生态作用,掌握二氧化碳的生物学效应和氧气的生物学743效应,果蔬保鲜贮藏的环境条件。

1.大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2.二氧化碳的生物学效应。

3.氧的生物学效应。

4.气体成分与果蔬保鲜贮藏。

第五章作物与土壤(4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作物生长的关系;了解设施园艺内土壤的特点及无土栽培所需要的条件。

1.土壤的物理性质和作物生长。

2.土壤的化学性质与作物生长。

3.设施园艺土壤及无土栽培。

第六章环境污染(自学)第七章家畜生理学基础(2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家畜的生理特点,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环境对家畜的应激现象。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农村环境保护》课程是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一村一名大学生专科开设的课程。

课内学时90,5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一较深的了解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基本掌握农村资源开发利用与持续发展,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与实践,农村能源利用与环境,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监测与环境标准,清洁生产与绿色食品等内容。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要求。

考核难度及梯度对应于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

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核要求。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一、学时分配二、教材1.文字教材教材《农村环保概论》采用合一型。

在每章之前列明本章学习要求,在每章之后进行扼要总结、分析并附习题。

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

2.音像教材音像教材18学时,为重点讲授型。

包括每章的重点和难点。

在部分内容中穿插一些实例分析帮助学员理解课程内容。

三、教学环节1.电视课电视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

本课程主要讲授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面授与自学面授课应依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文字教材为主,结合音像教材的内容进行启发式讲解、讨论。

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结合收看电视教材、参加面授辅导课进行自学。

应认真领会教学要求,完成教材中的习题。

3.考试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考试题目应符合大纲的要求,覆盖面广,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及题量的梯度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第三部分大纲正文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农村农业与环境一、环境概述二、农业环境及其做成三、农村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节农业环境污染与农业环境问题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农村农业环境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英文译名: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课内总学时:72 学分:4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课对象:07级三年制高职农产品质量检验专业
执笔人:姚会敏编写日期:2008.4
审核人:批准人: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农业环境学是农产品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业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地,是食品(农产品)安全的保障。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农业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农用化学物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对农业的影响及防治方法,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环境学的基础理论,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自身对农业环境和农业生物的危害,以及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等农业环境保护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使学生对农村环境规划和农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有所了解,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1.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农业环境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分析和研究农业环境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实际的农业环境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
(1)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

(2)具有热爱科学,严谨求学,务实创新的精神。

(3)具有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1、绪论
教学内容
1.1环境和农业环境的概念
1.2环境问题
1.3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4环境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
教学要求
1)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2)掌握农业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科学)。

2、生态学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环境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2.1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2.2生态农业
2.3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要求
1)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
2)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
3、大气污染与农业
教学内容
3.1大气污染概述
3.2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影响的一般规律
3.3大气硫氧化物对植物的影响与危害
3.4大气氟化物对农业生物的危害及防治
3.5其它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3.6大气复合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3.7大气污染危害农业生物的调查鉴定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大气污染概况及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对农业的危害。

2)掌握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影响的一般规律。

4、水污染与农业
教学内容
4.1水资源
4.2水体污染概述
4.3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危害
4.4水体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危害及调查
教学要求
1)了解水资源及水体污染状况。

2)掌握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基本概念。

3)掌握水污染对农业的危害。

5、土壤污染及对农作物的危害
教学内容
5.1土壤污染概述
5.2污染物土壤环境行为的制约因素
5.3土壤主要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和污染危害
5.4其它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
教学要求
1)了解土壤污染状况。

2)掌握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3)重点掌握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转化的影响因素。

6、农用化学物质与环境
教学内容
6.1 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6.2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农业环境的影响。

2)掌握农药、化肥污染的防治措施。

7、固体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及污染防治
教学内容
7.1 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危害
7.2固体废弃物的农业利用
7.3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要求
1)了解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的危害。

2)掌握固体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及其污染防治措施。

8、农村环境规划
教学内容
8.1 农村环境规划概述
8.2 农村环境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和内容
8.3 农村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教学要求
1)了解农村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2)掌握农村环境规划基本概念。

9、农业环境保护法与环境管理
教学内容
9.1 农业环境保护法的概念、任务和作用
9.2 农业环境保护法的体系和基本原则
9.3 农业环境管理
9.4 农业环境标准
教学要求
1)了解农业环境保护法体系、农业环境管理。

2)掌握农业环境保护法的概念、任务、作用及基本原则。

(四)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建议教学方案
2. 教学要求
(1)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环境污染物对农业的影响及防治上,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生态学基础知识。

(2)建议在实验中以实际常见的农作物为实验内容,并与相关课程相结合。

3. 考核方法
基本考核方法:通过考勤、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占20%);通过实验课情况及实验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占10%);通过理论考试评定学生理论成绩(占70%)。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生态学》,学生在完成先修课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的生态学学基础后才能继续本课程的学习。

(六)建议的教材及参考教材
教材:傅柳松主编,《农业环境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参考书:1、陈维新主编,《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出版社,1999
2、何强,井文涌,王翊宇编著,《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4、邵孝侯主编,《农业环境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5、林肇信等.环境保护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国家环境保护局编.中国的生态农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