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艺术概论资料共享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术创作论

比例约占25%,比重很大,以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形式来考察。

第一节创作主体——艺术家

一、艺术家与社会

(一)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二)艺术家要有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二、艺术家的主体性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

(二)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三、艺术家的修养和审美创造力(2010年论述题30)

艺术修养——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以达到一定高度和水平,并熟练自如地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家修养的几个方面(以下内容按照旧版书排版整理!)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2、深厚的文化素养(2011年简答26题,文化素养包括哪几方面)

(文化素养大致分为三类:①一般文化,指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及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②姊妹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③专业文化,指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史论与技能知识。

3、丰富的生活积累

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1)发现的目光与独到的感受力

(2)丰富的想象力

(3)独特的记忆力

5、卓越的创造力与精湛的技能技巧

以上这些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和相互完善,有机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艺术家独有的艺术创作才能。

(三)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1、“定势”概念的提出

1889年由德国缪勒和舒曼提出。

2、艺术心理定势(2011年,名词解释22。)

定义: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第二节艺术创作活动

一、艺术创作过程(三个阶段)

新版书(大家手中)的提法: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

旧版书中的提法:生活体验→艺术构思→意象物化(2013年大纲中的表述

相同,因此我们使用这组概念!!)

2012年论述题。2007年论述题33。2006年填空17。2009年填空23。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生活体验(艺术体验)、艺术构思、意象物化(艺术表现)三个重要阶段。即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精辟论述过的画竹过程的三个阶段:从“眼中之竹”—生活体验(艺术体验);到“胸中之竹”—艺术构思;再到“手中之足”—意象物化(艺术表现)。(相对应于2014的考纲,论述、填空、简单)(一)生活体验(对应新版书中“艺术体验”)

——艺术家在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或准备阶段。(该定义源自2012年真题“论述题”的的标准答案。)

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长期积淀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深切的感受和审美发现,激起创作的欲望萌动和动机生成。它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艺术创作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

1、创作的材料准备:素材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物质层面)

2、创作的精神准备:由生活体验引发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精神层面)

(二)艺术构思

——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的活动。它实质上是一个高度理想化、典型化的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名词)

分为两个阶段:

1、艺术胚胎的萌发和孕育阶段;

2、艺术胎儿即完整艺术意向的成熟阶段;

艺术胚胎孕育成书的过程,采用三个类型来表现:

1、多数情况下预先通过细致而深入的艺术思维(特别是其中的艺术想象)逐步形成“全马在胸”;

2、有一个大略故事梗概后,便直接边创作边进行艺术思维

3、在久思不得其解,忽然艺术灵感大爆发,而顿悟出“全马在胸”。

注意——艺术意象的典型化!!P227

(三)意象物化(对应于“艺术表现”)

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艺术意象的典型化。典型化是构思典型或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的过程和方法。

典型,或称典型形象,是指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

典型化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分三类:第一类是选取生活中某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物作为骨干材料,从而在此基础上加以虚构、概括和理想化;第二类是撷取各种人于一身,或撷取各种事于一物;第三类是在构思中运用幻想、虚构、夸张的方法创造生活中没有的幻想、虚构的艺术意象。

意象物化(艺术表现)——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将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物态化,它是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

第三节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

一、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

形象思维≠艺术思维

形象思维,相对于抽象思维来说。

艺术思维,相对于科学思维来说。

1、什么是艺术思维?定义

——艺术思维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内容和目标,以抽象思维为引导和协助,两者互相配合、互相转化地共同完成艺术构思任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自始至终都在以构思出一个完整艺术意象为其目的和任务。

艺术思维是相对于科学思维而言的。科学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进行推理、判断和论证等为主要内容和目标,以形象思维为依据和辅助,两者互相配合地揭示出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直到完成科学思维任务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都包含着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互相为用的思维形式。

人类头脑中思维仅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思维形式。右脑半球神经细胞分管形象思维,左脑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因为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都有爆发灵感的机会,因而灵感可以分别归属到这两种思维形式中去。

(一)、形象思维(补充内容)

1、定义(2011年名解23)

——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景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2、特征(书本P248~P251)

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艺术个性、审美性

3、特性

第一,始终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

第二,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情感色彩。

第三,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功能。

(二)抽象思维(补充内容)

1、定义

——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法。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两者可以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相互交叉、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