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子
曾国藩教子名言
![曾国藩教子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0631d60d76c66137ee0619c1.png)
曾国藩教子名言1、“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2、“侍亲以得欢为本”。
3、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4、“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5、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
6、“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7、“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8、“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9、“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10、“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11、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2、“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
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13、“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
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14、“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15、“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16、“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
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17、“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18、“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9、“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20、“轩冕而敬,伪也。
匿就而爱,私也。
”21、“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22、“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
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23、“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24、“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25、“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26、“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
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曾国藩教子十法之趣字法
![曾国藩教子十法之趣字法](https://img.taocdn.com/s3/m/f1795c7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f.png)
曾国藩教子十法之趣字法一、引言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父亲。
他总结了自己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了教子十法,其中之一便是“趣字法”。
本文将对“曾国藩教子十法之趣字法”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及深入的探讨。
二、趣字法的概念趣字法是曾国藩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方法,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对字、词的兴趣,推动其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1. 培养兴趣的重要性培养孩子对字、词的兴趣是促进其学习的关键一步。
当孩子对字、词产生兴趣时,他们会更加愿意和主动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2. 趣字法的核心思想趣字法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创设有趣的语言环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通过培养对字、词的兴趣,孩子将愿意去主动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
三、趣字法的实施方法为了使趣字法更好地发挥作用,以下是几种实施趣字法的方法。
1. 识字游戏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识字游戏,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新的字词。
这样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对字词的兴趣。
2.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与字词相关的情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利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帮助孩子理解生字的含义和用法。
3. 鼓励多读多写鼓励孩子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同时,提倡孩子多写作文,让他们熟悉使用不同的字词,并提高写作能力。
四、趣字法的效果与意义趣字法在实施阶段,能够取得以下的效果和意义。
1. 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培养孩子对字、词的兴趣,孩子将会更加主动去学习,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2. 提升阅读能力趣字法能够帮助孩子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孩子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3. 培养创造力通过利用演讲、写作等方式,趣字法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在不断学习和使用生字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字词,创造出有趣的作文或故事。
五、结语趣字法是曾国藩教子十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对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d82d3e9984868762caaed563.png)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曾国藩学贯古今,见多识广,不仅齐家堪称典范,而且在教子育人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
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教之以其法”。
那么,曾国藩有哪些成功的教子经验呢?他的一套教子经验,对于今天年轻的父母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句教子格言,五条教子原则。
一、三句教子格言格言一: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
所谓“成龙”,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做官或发财。
但是,做官与发财是不可求的,不是你想做官就做官,你想发财就发财。
做官与发财,首先靠本人的基本素质,即才智和能力;但是光靠才智和能力还不够,还要靠机遇,没有机遇,你才能再高也是枉然。
用哲学原理说,就是“内因”加“外因”。
“读书明理”的过程就是造就良好素质、增强才智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善“内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的;然而“外因”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它是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
所以说,曾国藩对子女“只求读书明理,而不求做官发财”的期望是明智的,恰当的。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进身入仕的阶梯。
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它看得相当重。
他的儿子纪泽、纪鸿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去信说:“或中或不中,都无甚关系”。
父亲的这个态度,无疑会给孩子减轻许多压力。
“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必过高、应当恰如其分的意思。
这一点也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
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比较迫切,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不管孩子的天资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学习基础怎样,一心巴望孩子能考进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将来好出人头地,就不恰当地给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过重的压力。
然而,物极必反,当孩子感到家长的要求过高,管束过于苛刻时,就会消极抵制,阳奉阴违,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https://img.taocdn.com/s3/m/f24c2bc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c.png)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不仅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也指明了要读经典、要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
书,要怎么读才对呢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第一,要读经典。
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
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
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
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
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
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
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
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
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作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边看边写,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
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
后来,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这种读书作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
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
![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315b676f46527d3240ce0f8.png)
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曾国藩将“勤、孝、俭、仁、恒、谦”六项内容,通过训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师教等六种方法,全面深入地传授到子女身上,灌输到子女心中。
1、训教。
曾国藩善于提炼家训,以培养淳朴的家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
他将祖父治家的方法提炼为“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还将自己立身处世治学做事的体会归纳为“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不信”(不信地师,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八字”“八本”“三不信”“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训。
他认为‘‘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他反复叮嘱子弟“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谆谆告诫诸弟子侄谨记家训。
他把家训、家风与家运联结在一起.认为家运取决于家中气象——生气和敛气。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
俭者收敛之气。
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2信教。
曾国藩虽然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但是他常利用写信这种手段.教育自己的子女。
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并及时回复,细加指点。
3言教。
曾国藩只要跟子女们在一起时,总是精心指点做人之道、读书之方、习字之法.无微不至。
如‘‘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求恒”,作文“宜若思”,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经典“猛火煮慢火温”以及“读书须勤作札记,诗文与宇宜留心模仿”。
他还对纪泽、纪鸿因材施教:“泽几天资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宇上用些工夫。
鸿儿则从勤宇上用些工夫。
”他还针对纪泽“语言太快,举止太轻”的缺点.要求其“力行迟重”,即“走路宜重,说话宜迟”。
曾国藩的教子六字经
![曾国藩的教子六字经](https://img.taocdn.com/s3/m/35d9b947b307e87101f696ff.png)
曾国藩的教子六字经 >>淘宝网实惠入口<<
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பைடு நூலகம்勤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勤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他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孝
百善孝为先。曾国藩提倡尽孝悌,除骄逸。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
俭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家事忌奢华,尚俭。日常饮食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穿戴就是一件青缎马褂,而且一穿就是三十年。子女婚姻,品德为上,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如果无所依靠,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
谦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他教育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叮嘱: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仁
曾国藩教育子女仁义待人,认为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为此他告诫子弟: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读家风,不要有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不许子女斥骂仆佣,不许轻慢邻居,不许仗势欺人。
世界名人故事大全:教子有方的曾国藩
![世界名人故事大全:教子有方的曾国藩](https://img.taocdn.com/s3/m/5e1af5e5b9f3f90f76c61b4f.png)
世界名人故事大全:教子有方的曾国藩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
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一、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
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
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悉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作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二、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于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
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
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
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的父亲的声誉。
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三、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于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
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
他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
他日理万机,但是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象和座标。
曾国藩教子十法观后感
![曾国藩教子十法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d0cb23c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6.png)
曾国藩教子十法观后感曾国藩教子十法是一套系统、全面的家庭教育方法,不仅适用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且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意义。
通过这十法,我获得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新思考和新认识。
首先,曾国藩教子十法中强调了身教重于言传。
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曾国藩自己勤奋好学、勇于担当,为人正直,这些品质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
这种教育方法并非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用实际行动去教育孩子。
这种身教重于言传的理念,对于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适用的。
其次,曾国藩教子十法中的培养良好习惯一法,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财富。
曾国藩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例如按时起床、整理房间、按时完成作业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当今社会,很多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导致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诸多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三,曾国藩教子十法中的诚实守信一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关系。
如果孩子不诚实守信,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还会影响周围人对他的信任和评价。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让他们做到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第四,曾国藩教子十法中的学思结合一法,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当今社会,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记忆和模仿,而忽略了思考和创新。
曾国藩提倡学思结合,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曾国藩教子十法是一套系统、全面的家庭教育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这套方法,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
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我将更加注重身教重于言传、培养良好习惯、诚实守信和学思结合等方面的教育和实践。
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观后感
![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9b996e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b.png)
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观后感看了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之后,我就像是在老祖宗的智慧宝库里淘到了宝,心里满是感慨。
先说这曾国藩,人家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角色。
他这套教子法啊,就像一本绝世秘籍,把教育孩子的门道说得透透的。
就拿这学字法来说吧。
以前我就觉得写字嘛,不就是拿笔瞎划拉,能让人认出来就行。
可看了曾国藩的方法,才知道写字可大有学问。
这写字就像做人一样,一笔一划都得有规矩。
每一个笔画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士兵,得排列得整整齐齐,还得有精气神。
他教孩子写字得先从临摹开始,这就好比学走路先得跟着大人的脚印走。
我就想啊,现在好多孩子写的字那叫一个龙飞凤舞,估计就是少了这一步。
要是都按照曾国藩的法子,从规规矩矩的临摹开始,那写出来的字肯定能好看不少。
而且他教孩子写字的时候还强调耐心和专注。
这可太对了!我写个字的时候那是手机放旁边,一会儿看个消息,一会儿瞅两眼视频,字能写好才怪呢。
孩子估计也一样,要是在写字的时候东张西望,那字肯定写得歪歪扭扭的。
曾国藩这是在告诉我们,想把字写好,得像修炼武功一样,心无旁骛,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笔尖和纸上的那点方寸之间。
从他的教子法里,我还能感觉到他对孩子品德培养的用心。
写字看似是个小事情,但通过写字来磨练孩子的品性,这可就是大聪明了。
一个能把字写得工工整整的孩子,那他对待其他事情肯定也差不到哪儿去。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就像春雨一样,悄悄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变得优秀起来。
我觉得这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不只是在教写字,更是在教怎么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
这对咱们现代的家长来说,那就是一盏明灯啊。
咱不能只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还得像曾国藩那样,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入手,让孩子在点滴中成长为一个有规矩、有耐心、品德高尚的人。
我现在就恨不得拿上这秘籍,去教育我身边的熊孩子,说不定就能把他们调教成小绅士、小淑女呢!这曾国藩的教子智慧,真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https://img.taocdn.com/s3/m/60dfced0ce2f0066f53322e0.png)
上有 了第一 批 出国 的留学学 生 . 第 这
一
批3 0多个孩 子 中 ,就 有一 个名 叫
所 以在 曾 国藩 的 引导 下 ,郭 筠通 读 《 十三 经注疏 》 资 治通鉴 》也成 了 和《 ,
一
詹天 佑 的 学生 。后 来成 为 了 中 国 铁 路工程 学 的奠基 人 。
结 婚 之 后 ,他 的老婆 郭 筠 是 个 喜 欢 读 书 的女性 , 国藩觉得 在那 种 重男 曾
最 难 能可 贵 的是 , 虽然对 于 曾纪泽 感
兴趣 的这 些所 谓的 西学 . 国藩 自己 曾
不是太懂 , 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
文 版・ 1 1‘ 摘 2 1 0圃 0・
居 里夫人也望女成凤 每天一节特殊教 育课
口 佚 名
居 里 夫人 作 为 一 位 杰 出 的女 科 学 家 ,曾在 仅 隔 8年 的时 间 内就 分 别 摘 取 了两 次 不 同学 科 的 最 高科 学
曾国藩 的教 子之道 : 唯读 书则可 以变其气 质
口 郦 波
“ 之气质 , 人 由于 天 生 , 难 改 很
当然 , 国藩 虽然 主 张读 书要 沉 曾 浸 其中 。但他 从来 不主 张死 记硬 背 。
变, 唯读 书 则可 以变 其气 质 。古之 精 于 相 法 者 ,并 言 读 书 可 以 变 换 骨
独 立人 格 。 中 ,居 里 夫 人 是唯 一 盼 女 成凤 的一
传 记作 家 。作 为普 通 的母亲 , 里夫 居
人 又 是 怎样 培 养 和教 育 自己 的女 儿
的呢 ? 当伊 雷 娜 和 艾 芙 还 在 幼 年 时
位, 因为她 从小培 养孩 子独 立 自主 的
人格 , 化体 魄训 练 , 炼 意 志和 力 强 锻
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勤、孝、俭、仁、恒、谦”
![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勤、孝、俭、仁、恒、谦”](https://img.taocdn.com/s3/m/08cec41576c66137ee061952.png)
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内容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归纳起来,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1、勤。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点,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
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
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
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
“百善孝为先。
”曾国藩提倡“尽孝悌,除骄逸”。
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
3、俭。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家事忌奢华,尚俭。
”他自己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
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他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
对子女的婚姻,他认为品德为上,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
”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
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
4、仁。
曾国藩教育子女仁义待人,认为“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曾国藩深刻地指出骄奢的害处,“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场面,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
曾国藩教子读书四法
![曾国藩教子读书四法](https://img.taocdn.com/s3/m/b3b95f1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c.png)
曾国藩教子读书四法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他的家风和教子经验一直被后人推崇和借鉴。
曾国藩提出了“四书四法”来教导儿子读书学习,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当时的家庭教育,而且对现在的家庭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曾国藩教子读书的四法。
第一,持之以恒,勤奋读书。
曾国藩认为读书应该是一种“耗时、劳神、钻研”的过程。
为了使儿子能够持之以恒、勤奋读书,他所采取的方法是在家中设置专门的书房,严格规定学习时间,进行监督和督促。
在学习时,他要求儿子安排好时间,不要打乱自己的作息时间,坚持不懈地学习,以达到真正的学有所成。
第二,注重阅读经典。
曾国藩认为只有阅读经典才能得到深刻的思考和巨大的收获。
因此,他要求儿子读诗、读史、读经、读子,在此基础上拓展阅读范围,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他还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深入了解,不仅要掌握作品的内容,还要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加深领会。
第三,注重思考和实践。
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仅要靠阅读和记忆,更要借助思考和实践来深化理解和增强记忆。
他建议儿子读书时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思考书中所得到的真理是否适用于自己的生活。
他还鼓励儿子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以巩固对书中内容的掌握。
第四,注重道德教育。
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更是要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因此,他强调要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道德修养,培养儿子的良好人格和家国情怀。
他要求儿子要以忠、勇、诚、恕为宗旨,时刻保持一种家国情怀,将自己的所学所用发扬光大。
总之,曾国藩的“四书四法”教子读书方法以其科学性、实用性、人文性等常常被引用。
通过坚持的学习、阅读,深入的思考和应用,以及高尚的道德感召,我们可以使家庭教育增加深度和广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提高。
曾国藩教育孩子的观点
![曾国藩教育孩子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e6ab35ec3a87c24128c499.png)
曾国藩教育孩子的观点曾国藩教育孩子的观点观点一:身教先于言教。
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俭”。
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
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
身教的影响力自然优于言传,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一语不发便让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与此相对应的,又想起《唐语林》中两则吃饼的故事。
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割肉之后用面饼去擦手上的肉汁,唐太宗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看着他。
宇文士如芒刺在身,便将擦过肉汁的面饼吃了下去。
到了唐玄宗这一辈,故事又重新上演,这一次用面饼擦手的是太子李亨,不知李亨心中如何想法,在唐玄宗的龙目注视之下,竟也大口大口将擦过手的面饼吃了下去。
看到这个故事,内心并没有太多的触动。
因为太宗也好、玄宗也罢,他们是用皇威龙尊在威慑臣子,让他们不得不吃下擦了汤汁的饼子,但是皇上为什么不想想,臣子和儿子为什么要用饼去擦手呢?是唐朝皇宫宴席上没有人侍候他们洗手,还是太监宫女很没有眼色不知道该给主子们递手巾吗?是他们心底的不在乎、不珍惜,所以便自然而然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只是慑于龙颜威吓,便改了初衷勉强吃了当作“手巾”的饼子,心里不定是多么的不乐意。
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天子,唐玄宗自己奢华无限,用宝马良驹不远万里为贵妃运送荔枝,所费又何止千金,得值多少面饼,解决多少老百姓的温饱呢?所以,做秀的表面功夫,是不会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的。
“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
”做人要惜福,这“惜福”二字中的“福”在古代原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
惜福就要从爱惜粮食开始,宁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
所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体味艰辛、了解疾苦、勤俭做人这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观点二:言出必行,不当行为不仅及时批评并且要立即纠正。
“儿子穷养,女儿富养;儿子糙育、女儿精育”这是现在很流传的一种观点。
曾国藩教子十法静字法观后感
![曾国藩教子十法静字法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c6da6c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a.png)
曾国藩教子十法静字法观后感曾国藩教子十法静字法观后感1.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国藩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历史名人,其教育子女的方法和理念也被世人称道。
其中,他的教子十法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本文将以曾国藩教子十法中的“静字法”为主题,深入探讨这一教育理念的内涵和价值,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分享对这一主题的感悟和启发。
2.静字法的内涵和意义曾国藩所倡导的“静字法”,最重要的内涵在于注重培养孩子的静心和安静思考的能力。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处于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中,孩子们更是如此。
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心灵关怀,引导他们学会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静,培养专注力和思考力。
3.静心与内心成长在曾国藩看来,“静”不仅仅是指外部环境的宁静,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
只有在内心宁静的情况下,孩子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更好地调整情绪和情感,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成长。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们,从小培养良好的心态,学会面对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诱惑,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4.静思与深度思考“静”也意味着深度思考,曾国藩提倡孩子们要“寻章摘句,推敲细揆”。
这种“静”并非是指孩子们只是简单地安静下来,而是要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分析。
现代社会,信息的碎片化和表面化现象很普遍,我们更需要培养孩子们深度思考的习惯,通过“静”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5.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曾国藩的“静字法”所蕴含的内涵和意义是十分宝贵的。
在当今社会,孩子们往往被各种诱惑和娱乐所困扰,缺乏足够的安静思考和深度思考的时间。
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重视“静”这个环节,注重培养孩子们内心的宁静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强大的心智。
6.总结曾国藩的“静字法”是一种宝贵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孩子们内心的宁静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静”和思考的空间。
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观后感
![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bb7918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8.png)
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观后感
看了曾国藩教子的十法学字法之后,那真叫一个感触颇深啊。
先说这曾国藩,以前就老听他的大名,感觉像个神乎其神的人物。
可这次从他教育孩子写字这事儿上,就像扒开了他神秘的一角,看到了一个特别用心的老爹形象。
他那个学字法,就像是给孩子打开书法大门的一串神奇钥匙。
其中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他对基本功的重视。
就好比盖房子打地基,他让孩子练字先得一笔一划规规矩矩的。
这可太有道理了,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写字,那叫一个龙飞凤舞,完全是鬼画符,就是因为没好好打基础。
现在看看那些书法家写的字,稳稳当当又透着精气神儿,那都是人家地基打得牢啊。
而且他强调持之以恒。
这感觉就像跑步,你不能跑一天歇三天,练字也是。
我想啊,要是他家孩子有一天想偷懒,估计得被他老爹念叨个没完。
不过这念叨也是爱的念叨,他深知这坚持的力量。
咱们做啥事不是这样呢?一曝十寒永远成不了气候。
还有一点,他对孩子练字时的态度要求很严格。
字如其人嘛,他想让孩子通过写字养成端正、认真的态度。
这可不仅仅是在写字的纸上体现,生活里也一样。
一个写字都马马虎虎的人,干啥事能特别细心呢?就像我有时候写个便签,字歪歪扭扭的,结果把事情也办得乱七八糟。
看来这写字里真有大学问,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曾国藩这教子的学字法,虽然是讲写字,但我觉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教育孩子,甚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好多不足。
它就像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藏,咱们要是能好好琢磨琢磨,取取经,不仅字能写好,说不定整个人生都能被这小小的笔尖给改变了呢。
曾国藩的治家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治家教子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89f6d80752d380eb62946db4.png)
曾国藩的治家教子之道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地主家庭。
由于他母亲对他的要求极严,从小就要他参加农业劳动,因而“耕读”为本的传统观念对他影响极深。
故他做了高官,仍忘不了教育子女保持一个“勤”字。
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健”;“劳则善心生,逸则淫心生”,“勤则有才而见用,逸则能而见弃”。
具体来说,他治家教子有五招:第一招:早晨要早起曾家一直保持了祖父起早床的习惯,不准家人睡懒觉。
曾国藩和夫人也一直以身作则,每天黎明即起,要求儿女"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曾国藩自己也想了许多良法,督促家人克服惰性,养成勤勉劳苦的作风。
第二招:强调适当参加体力劳动曾家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写字做文章,除此之外还必须参加一些诸如打扫卫生、喂鱼养猪种菜之类的体力劳动。
曾国藩归纳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事,其中除“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它五事讲的都是劳作。
他反复叮嘱:“此八事纵不能一一亲自经理,不可不识得此意。
”女子则要求每天都必须做些针线活,还要求学会做小菜,下厨房做饭。
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子女要求之严并不亚于普通家庭,甚至是高于普通老百姓。
第三招:提倡俭朴、力戒奢侈曾国藩认为,“儿女越贫贱,越知生活之艰难;越知发奋,亦就越易成器”。
“而世家子弟条件优越,易犯奢侈”;一门心思都用在追求豪华的生活上,不仅难以成才,而且还会由此变坏。
因此世家子弟欲成大器,就须“崇俭”,“以戒奢侈为要义”,努力像普通贫寒子弟那样生活。
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家庭的物质生活管束很严,规定甚细。
他们家日用家具是“但求结实,不求华贵”。
文房四宝是“但求为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也”。
每月生活所需银两,“限一成数,另封称出。
本月用毕,只准盈余,不谁亏欠”。
吃饭方面,他自己经常“夜晚不用荤菜,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后辈则夜饭不荤,专食蔬菜而不用肉汤”。
穿衣方面,他自己“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
曾国藩教子有方
![曾国藩教子有方](https://img.taocdn.com/s3/m/f8fbef2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7f.png)
曾国藩教子有方•相关推荐曾国藩教子有方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
父爱如山,值此父亲节之际,我们今天不但要向这位父亲学习的教子之道,更是向天下所有含辛茹苦的父亲们致敬。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教子有方,欢迎阅读与收藏。
曾国藩教子有方篇1孩曾国藩出身低微,然而他不仅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而且当时的朝庭信赖他,满朝文武官员钦佩、尊敬他;死后被谥为“文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
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
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
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悉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作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于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
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
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
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的父亲的声誉。
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于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
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
曾国藩八字家训教子良方
![曾国藩八字家训教子良方](https://img.taocdn.com/s3/m/4cfd862143323968011c921e.png)
曾国藩八字家训教子良方
有谱家庭人物辈出这个观点是成立的。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的汉人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和别的官员大相径庭。
更多资料了解:百姓通谱
纵观历史曾国藩,深知“富不过三代”的道理,不许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这些繁华的地方,而要他们住在县城老家,并告诫子女,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地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出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见考官....
在曾国藩看来,教育子女立足社会,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关键是在总结两字决,既,“勤”与“俭”。
曾国藩对于勤和俭,这样理解,概括起来是教育子女铭记一生的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
曾国藩八字家训教子良方
曾国藩的教子方法是非常朴实的而且是非常简单的,首先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家训,这个家训是他爷爷曾星岗总结出来的,那就是八字家训:“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早”就是早起,曾国藩一生一身作则,黎明既起,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扫”是洒扫庭院;“考”是诚修祭祀;“宝”是以邻为宝,注重邻里关系;“书”就是教育子女要多读书;而“蔬”“鱼”“猪”指的是种菜、养鱼、养猪保持农耕这么一种生活方式。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子女超越自己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任何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子女教育的失败
想要子女成才就要有,完整的家谱,家谱里面有家规、家训、家风,还有老祖宗成功的榜样,现在小孩子的榜样是谁家长知道吗?多和子女多多交流,多看看老祖宗是怎样教育下一代的。
曾国藩教育孩子
![曾国藩教育孩子](https://img.taocdn.com/s3/m/0900cbb6d4d8d15abe234e3d.png)
曾国藩教育孩子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的呢?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曾国藩教育孩子注重家教勤俭持家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
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对于勤和俭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一个家能够保持兴盛发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
勤既可以健壮自己的身体,同时又使劳作变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永葆勤和俭,一个家族才会永续地发展下去。
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曾国藩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
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
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
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
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陈述自己这种勤俭的缘由:“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
一个官宦之家能够延续一两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曾国藩觉得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以身作则平民生活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教子:
别对孩子做过分的期待
□江南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凡功名富贵,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唯学做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曾国藩谕子书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公元1859年九月,曾国藩在江西抚州,此时的老曾49岁,已经对人生看得很透,看得很淡,因此这一年在给儿子曾纪鸿的家书中,就写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你们以为朝廷给的“大官”很有意思吗,我就不稀罕,我也希望我的子孙不稀罕。
老曾此时对于子孙人生的预期,全不在于“功名富贵”,而在于“读书明理”。
功名富贵只是人生的物质表象,读书明理才是人生的灵魂核心。
中国士人有个传统,追求的不是人生成败,而是人生的境界。
生意可以败,事业可以败,人生境界却不可以败。
什么是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读书明理,就是做君子,就是做圣贤。
而实现这个目标要从哪里出发呢?是从读书明理出发。
所谓读书,一则是保持学习型的人格,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行和技能,二则是作为人生最大的娱乐,不断地熏陶自己淡泊清廉的情操和胸怀。
读书,是中国传统士人终生不放弃的事业和娱乐。
所谓明理,就是明君子之理,圣贤之理。
到了君子和圣贤的层次,就不再以穷与富作为人生的区别。
无论穷富,反正我保持君子圣贤的常态,这就是“可以处乐,可以处约”,约者,困窘也。
老曾在他的书信里还透露出一个乐观的信息:铸造君子圣贤式的人格是可以确定的,是具备可行性的,一切操之在我。
而功名富贵则未必操之在我,有自我努力,即“人力”,有周边环境和人事因素,即“天事”。
发达与发财,很多时候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这个老天爷的脸色,其实是各种各样的周边因素,唯有铸造完美的人格,则老天爷帮不帮忙无所谓。
曾国藩对儿子的人生预期主要设定在人格实现方面,而不是物质实现方面。
如果过多地停留在物质实现方面,例如考名校,获取高薪和高位,将物质实现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容易造成人生的挫败感,如果没有君子圣贤的境界作为参照,那么,物质实现上的挫败感就永远都走不出来。
对孩子做物质实现上的期待,其实是做不恰当的期待。
老曾不要求儿子有多大功名,而他儿子的功名有多大呢?他的儿子曾纪泽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从沙俄手里争回了伊犁。
这样大的功名,这种对中华民族物质利益的巨大实现,靠的是那种君子圣贤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