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长征过河的故事

长征过河的故事

长征过河的故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

它发
生在1934年,是为了躲避国共内战,中国红军被迫展开了一次长途跋涉,跨越险
峻的山脉、翻过湍急的河流,最终到达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长征的故事讲述了中国红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畏困难、奋勇向前的伟大
精神。

红军队伍中有着包括了中共将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内的数万名勇士。

他们在长征途中面临着严寒、饥饿、疾病和敌军的追击,但他们始终坚定地走下去,永不言弃。

长征的关键时刻是渡过大渡河。

这个河流宽阔急流湍急,对于红军来说是一个
巨大的挑战。

然而,中国红军通过智慧和勇气,在黑夜中成功渡过了大渡河。

这个壮举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并成为了中国人民对红军的敬重和钦佩的象征。

长征过河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战争和军事壮举的,更是一部关于个体英雄主义
和集体意识形态的历史。

中国红军在长征中展现出了无畏的意志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他们团结一心,相互支持,给予了整个队伍以力量和希望。

长征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了后来中国人民解放战
争的重要经验积累。

长征精神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扎根,成为激励人们在困难时期坚持奋斗的重要力量。

长征过河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章节,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
时刻,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故事,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长征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勇往直前,创造更好的未来。

长征中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典故

长征中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长征中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典故〕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长征中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长征中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典故▲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

右路红1军团,牵制綦江、合江之敌,由松坎出发,经温水、习水向赤水疾进;中路红5、9军团及军委纵队,由遵义、娄山关出发,经官店袭击习水、土城之敌;左路红3军团,由懒板凳出发,迅速摆脱尾追和侧击之敌,向土城前进。

26日,红1军团进至赤水河边的旺隆场、复兴场,击溃了川军两个旅的阻击,沿赤水河向南挺进。

红3、5军团在红1军团一部兵力协同下,在土城附近打垮了黔军侯之担部和川军郭勋祺部两个师的追击和堵截。

继之,我各路军于29日,经土城、元厚场向西渡过赤水河。

2月上旬,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准备相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此时,张国焘借口嘉陵江"江阔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仅不率红4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敌,反而北攻陕南,致使川军无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全力堵我北进。

南面敌军吴奇伟、周浑元两纵队和黔军王家烈部,则由南向北机动,尾追我军;滇军孙渡部4个旅,也向毕节、镇雄等地急进。

鉴于以上新情况,毛泽东等决定,暂缓实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利用短暂时间,完成了部队整编、精减,大大加强了部队战斗力,为待机歼敌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

我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我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我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

我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地掩护部队于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并继续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

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

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

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本文是关于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渡过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极为关键的事件之一。

如果渡河失败,红军就很可能被消灭。

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1936年5月,红军从云南皎平渡巧渡金沙江之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

顺利通过了大凉山的彝民区以后,红军的先头部队,又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赶了一百六十里路,来到了离大渡河只有十几里的安顺场地区,准备强渡大渡河。

渡过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极为关键的事件之一。

如果渡河失败,红军就很可能被消灭。

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

七十多年前,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支军队——由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十万大军,就没能及时渡河成功,被清军压进大渡河边的深山里,最后在峡谷里,被清朝军队包围和消灭了。

蒋介石发现红军也要走这条路时,十分高兴。

同样的五月天,是山洪暴发十分频繁的时段;同样的行军路线和渡河方向;同样的渡口;同样有几倍的兵力在围追堵截……历史惊人地相似,让蒋介石认定红军将是第二个石达开部队,必定失败。

但是红军也知道石达开的故事,知道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时机。

红军决心不重犯他的错误。

他们飞速行军,与彝民区的群众打好关系,于是,先头部队由当地的彝族人带路通过狭(xiá)窄的山道,悄悄地来到一个叫安顺场的地方。

指挥员从高处俯视河岸,惊喜地发现有一只渡船正拴(shuān)在河边,还没有被敌人毁坏。

指挥员十分高兴,趁着夜色,叫醒了沉睡中的红军战士,率领部队急速奔向了安顺场渡口。

安顺场是大渡河边的一个小镇,当时有两个连的敌兵在把守,除了那只渡船,其他的都已经被毁坏了。

敌人为什么会给红军留下一条船呢?原来,安顺场对岸有敌人的一个团驻守,那个团的团长是本地人。

他很了解红军必须经过的那些地方,知道红军来到河岸需要多少时间。

他毫不担心地告诉士兵:红军还要过很多天才能到这里呢。

飞奔泸定桥的故事

飞奔泸定桥的故事

飞奔泸定桥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斗。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29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迅速歼灭守桥之敌,并掩护后续部队占领了泸定城。

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

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

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七律长征中的历史事件

七律长征中的历史事件

七律长征中的历史事件长征中的一大历史事件是红军渡过大渡河。

这一事件发生在1935年5月,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大渡河的阻挡,被敌人追击得十分紧迫。

红军急需找到渡河的办法,以保证继续前进,以求生存。

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道重大障碍。

河水湍急,水势湍急,河面宽阔,河床崎岖,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线。

面对如此险阻,红军需要想方设法找到渡河的办法。

红军首先派出侦察员进行勘测,寻找渡河的最佳位置。

经过详细的勘测,红军确定了一个相对较为安全的渡口。

然而,敌人并不是等闲之辈,他们也已经发现了红军的意图,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为了顺利渡过大渡河,红军采取了多种策略。

首先,红军组织了一支由游泳能手组成的突击队,他们负责在渡河过程中保护其他战士的安全。

同时,红军还利用木筏、皮艇等临时工具,以及绳索等简易设备,来帮助战士们渡河。

渡河行动开始后,红军遭受了敌人的严密封锁和猛烈的炮火。

敌人对红军进行了猛烈的轰炸,企图阻止红军渡河。

但是,红军战士们坚定不移,奋勇抵抗,经过顽强的努力,终于战胜了敌人的阻击,成功渡过了大渡河。

红军渡过大渡河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激励了红军战士们继续前进的信心。

这一事件也标志着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后续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渡过大渡河的历史事件,不仅是长征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红军壮举的一个缩影。

在长征的艰难困苦中,红军战士们展现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他们甘愿付出一切。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红军渡过大渡河的历史事件,是长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红军的英勇顽强,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

红军渡过大渡河的胜利,为后续的长征旅程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是一段血与火的历史,红军渡过大渡河的历史事件是长征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这一事件的胜利,是红军英勇奋斗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关于七律·长征5件事的故事

关于七律·长征5件事的故事

关于七律·长征5件事的故事
翻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下面重点讲一讲——
巧渡金沙江
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

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靠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

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

飞夺泸定桥
大渡河的泸定桥只剩下铁索,桥东泸定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用机关枪、迫击炮封锁着桥头。

红军选了二十二名英雄组成突击队,下午四点,冲锋号响了,在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中,突击队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杀过去。

敌人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的城门封住。

勇士们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

大队人马随即开过泸定桥,激战两小时,消灭敌人两个团。

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巧渡金沙江,使红军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今天小编就收集了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

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

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

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

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

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七律长征四渡赤水的故事

七律长征四渡赤水的故事

七律长征四渡赤水的故事在长征这个伟大的历程中,四渡赤水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章。

这场战役是在中国革命的紧急关头,为了打破敌人对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包围追击,而进行的一次巧妙的战略转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首先,四渡赤水是在长征途中,红军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而在赤水河流域进行了四次渡河。

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战略的胜利。

红军通过灵活的战术运用,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为后续的革命事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红军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勇气。

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地设下陷阱,让敌人陷入了困境。

在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时,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

其次,四渡赤水的胜利离不开红军的团结和协作。

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真理,为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再次,四渡赤水的胜利离不开红军的坚定信仰。

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但他们始终坚定信仰,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这种坚定的信仰成为了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让他们在困境中不断前行。

最后,四渡赤水的胜利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的成功,更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展现出的卓越领导力和无畏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的来说,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它展现了红军将士们的智慧、勇气、团结和信仰。

这场战役不仅为革命事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红军将士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党史故事(飞夺泸定桥)

党史故事(飞夺泸定桥)

党史故事(飞夺泸定桥)党史故事(飞夺泸定桥)同学们,大家好!大家知道,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今天我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

1935年5月,红军向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泸定桥长100多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悬吊于大渡河上,是川藏要道、军事要地。

28日早晨,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必须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20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而敌人的援兵正向泸定桥行进。

红四团用特有的顽强意志,创造了陆军战史上徒步行军最快的奇迹。

杨成武将军当时是红四团政委,他回忆:羊肠小道被雨水冲洗得像上了一层油,三步一滑,五步一跌,部队是拄拐杖、嚼生米、喝凉水前进的,24小时走了240里路。

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奔袭,红四团终于来到了泸定桥头。

泸定桥铁索空悬,桥面上的木板已被敌人全部拆除。

红四团马上发起夺桥战斗,二连22名突击队员,在连长廖大珠带领下,攀着铁索向对岸冲去,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敌人没炸这座桥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红军敢爬这个桥。

“飞夺泸定桥”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这些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责无旁贷地学习英雄,传承英雄精神,奋发进取、努力学习、提高自己,长大后更好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飞度泸定桥的故事

飞度泸定桥的故事

飞度泸定桥的故事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征程。

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征途中,有一个名叫飞度泸定桥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红军长征途经四川泸定县大渡河时,面临着敌军的严密封锁。

为了迅速通过大渡河,红军决定在泸定县境内的铁索桥上搭建临时浮桥。

然而,由于敌军炮火的猛烈轰击,浮桥被摧毁,红军被迫暂停过河。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名叫杨子荣的战士挺身而出,他带领着一支队伍,冒着敌人的炮火,重新搭建浮桥。

经过艰苦努力,他们终于在敌人即将发起新一轮进攻之前,成功将浮桥搭好。

红军战士们在杨子荣的带领下,迅速通过泸定桥,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

这次飞度泸定桥的战斗,展现了红军战士们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

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红军战士们走过了千山万水,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飞度泸定桥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英雄史诗。

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军长征的故事:飞夺泸定桥

红军长征的故事:飞夺泸定桥

红军长征的故事:飞夺泸定桥古战场安顺场的战役结束了,红军主力却不能靠三条小船渡过大渡河,所以*和中央军委一致决定,拿下泸定桥,从那里渡过大渡河。

泸定桥是一座有名的铁索吊桥。

在安顺场以北约四百里的地方。

那里高山林立,峡谷深深,两岸十分狭窄,水流既深且急。

这是西康以东的大渡河上,最后一个可能渡过的渡口。

如果他们能夺取泸定桥,全军就能在追兵赶到之前,进入四川中部。

这是红军最想看到的局面。

接到命令的红四团向泸定桥方向飞速前进。

那里所谓的路,有的是在悬崖峭壁上硬凿出的栈(zhàn)道,十分陡峭;有的是曲曲折折、忽高忽低的羊肠小道;还有的路极细,路边就是波涛翻涌的大渡河,令人走在上面头晕目眩(xuàn),随时都有失足落入万丈深渊(yuān)的危险。

光着脚的红军,沿着峡谷里一条曲折的小道,向泸定桥前进。

他们有时往上爬几千米,有时又向下走到涨水的河边,甚至在齐腰的泥浆中一步步向前推动。

开进的第一天,他们架了一座桥,和川军打了两仗,俘虏了二百多人,缴获了很多枪支弹药。

同时,已经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战士们也在向前推动,两岸的红军隔岸展开行军杀敌竞赛,相互鼓舞着对方。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红军队伍都以加倍的速度向前推动,只停留短短的十来分钟坐下休息和吃饭,其他时间都在赶路。

不时还会碰上敌人的小股部队,打上几仗。

第二天拂晓,红四团刚上路,就接到红一军团转发的、来自军委的电报。

因为敌情有变化,命令他们提前一天,必须在29日早上,赶在来增援的川军前面到达泸定桥。

而此时,他们距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路。

真是时间紧、任务重!领导红四团的黄开湘(曾名王开湘)、杨成武,一边行军一边动员,反复说明这个行动的重要性。

勉励他们每个人要拿出最后一股劲去争取胜利。

这次战斗不容许松懈一丝一毫,更不容许一点儿三心二意。

胜利则生,失败必死。

在指挥员的鼓舞下,部队飞速前进。

途中,红军战士击败了川军一个营,夺得了他们驻守的关口,并从那里翻过了高耸入云的猛虎岗。

强渡大渡河故事

强渡大渡河故事

强渡大渡河故事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而强渡大渡河更是长征中的一个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1935年,当时红军在四川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为了突围,他们需要渡过大渡河。

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却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最终取得了成功。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崖壁陡峭,是个天然的难关。

敌人以为红军必然会束手就擒,然而毛泽东却带领红军奇兵突袭了敌人的阵地,制造了混乱,然后趁势发动了强渡大渡河的计划。

这是一个冒险的计划,但毛泽东深知,只有冒险才有希望,于是他果断地下令,强渡大渡河!红军士兵们接到命令,纷纷整装待发。

他们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木板、绳索,做好了简易的浮桥。

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了强渡大渡河的行动。

大渡河的水势汹涌,浪花拍打着浮桥,但红军士兵们毫不畏惧,他们齐心协力,排除万难,终于将浮桥架设完成。

在敌人的炮火下,红军开始了强渡大渡河的壮举。

他们一个个踏上浮桥,稳稳地向对岸前进。

大渡河水势汹涌,但红军士兵们顶着巨大的压力,毫不退缩,他们用生命捍卫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浮桥在水流中摇摇晃晃,但红军士兵们却稳如泰山,他们信念坚定,决心不可动摇。

终于,红军士兵们成功地渡过了大渡河,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战略上的重要胜利。

这一壮举震惊了敌人,也震撼了全国人民,成为了长征史诗中的一段传奇。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激励着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正如毛泽东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强渡大渡河的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永远不要放弃,永远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

因为只有不断奋进,才能创造奇迹,只有不屈不挠,才能书写历史的辉煌。

强渡大渡河故事

强渡大渡河故事

强渡大渡河故事强渡大渡河,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场战役发生在1935年5月,地点是四川省境内的大渡河上。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为了突围脱离敌人的包围,红军不得不渡过大渡河,这一渡河行动被称为“强渡大渡河”。

当时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河面宽阔,两岸崖壁陡峭,形势十分险恶。

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为了生存、为了革命事业,红军战士们毅然决定强渡大渡河。

他们用木板、绳索等简陋的工具,艰苦地筹备起渡河的准备工作。

红军指战员们用尽全力,不畏艰险,不惧牺牲,顽强地战斗着。

在强渡大渡河的战斗中,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枪炮的射击、水流的冲击、陡峭崖壁的攀登等重重困难,但他们齐心协力,英勇奋战,最终成功地渡过了大渡河。

这一壮举不仅使红军成功突围,而且也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成为了长征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壮举,更是中国人民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写照。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奋斗不息。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只要我们有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强渡大渡河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告诉我们,困难和挑战永远不会是我们前进的阻碍,只要我们有勇气、有信念,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走向成功。

这个故事,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中国人民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写照。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奋斗不息。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红军大渡河的故事

红军大渡河的故事

红军大渡河的故事
红军长征途中,面对大渡河这道天险,红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渡河之险,令人望而生畏。

红军三军围攻四面八方,只能被动防守。

为了进一步打破敌人的封锁,红军决定采取渡河行动。

然而,大渡河水势湍急,水流湍急,水面宽阔,渡河难度极大,红军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为了成功渡河,红军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

他们选定了一个相对宽阔的河段,建立了浮桥和船舶。

但敌人却对此保持高度警惕,派遣了大量军队驻扎在河对岸,准备进行防守。

在红军的指挥下,士兵们英勇前进,冲过了敌人的火力阵地,顺利渡过了大渡河。

尽管有人不幸牺牲,但红军最终成功完成了渡河任务,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开创了新的战略局面。

红军大渡河的故事,展现了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坚强和勇气。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一步,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光辉篇章。

- 1 -。

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故事版本一:巧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理解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

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

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敌军的侦察船。

他们把敌军的衣服穿上后,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

在用布把漏洞塞上之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卫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之后,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详细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刻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

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向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

但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为了抢渡金沙江,红军在此战前威逼昆明,迫使敌人调回部分兵力,使防守金沙江的兵力和滇北兵力减少,为红军渡过金沙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调动了敌人的兵力后,红军又以一昼夜行进100公里的速度,快速赶到金沙江边,并偷渡成功,牢固地控制了渡口,为大部队渡江创造了条件。

透过广阔战场上的机动战,调动和打击敌人,并最终实现渡江北上,取得方法转移中具有决定好处的重大胜利,是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是红军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

红军过大渡桥的故事

红军过大渡桥的故事

红军过大渡桥的故事
1935年5月25日晨,红一团开始强渡大渡河。

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

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十七勇士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

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下甩手榴弹。

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简介10字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简介10字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简介
强渡大渡河是指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突破大渡河天险,粉碎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而进行的一次作战行动。

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1700余名指战员从安顺场出发,连续奋战5昼夜,行程160公里,击溃了川军4个团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渡河左岸的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

22日,先头部队翻越一座高达3000米、地势陡峭的大雪山——夹金山,到达懋功县。

26日一早,第二师第四团开始强渡大渡河。

他们迅速击溃沿河之敌,并拆除桥上的障碍物,在当天下午6时许开始渡河。

至28日,红4团第2连连长熊尚元等17名勇士胜利到达对岸。

尽管敌军疯狂的射击,但无一生还。

之后由杨得志领导的第二师第六团在8月3日飞渡成功。

红军强渡大渡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飞跃泸定桥的故事

飞跃泸定桥的故事

飞跃泸定桥的故事1935年5月,在党中央部署下,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沿河东岸北上,红四团主力由安顺场沿河西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冒雨在崎岖山路上跑步前进,终于在5月29日凌晨到达泸定桥西岸。

红四团冒着枪林弹雨,踩着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会合,占领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经之路--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由两个团防守泸定桥,后来又增调两个旅,阻拦红军北上;妄图把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清晨,红四团接到党中央命令:“29日早晨必须夺下泸定桥!”时间仅剩20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两个旅的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多股阻击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大雨,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这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此时的瓢泼大雨浇灭了火把,也阻碍了敌人的增援,但没有阻碍红四团的前进,增援的敌人最终被抛在后面,红四团于5月29日清晨率先赶到泸定桥。

泸定桥离水面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高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挑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
导读: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
1936年5月,红军从云南皎平渡巧渡金沙江之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

顺利通过了大凉山的彝民区以后,红军的先头部队,又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赶了一百六十里路,来到了离大渡河只有十几里的安顺场地区,准备强渡大渡河。

渡过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极为关键的事件之一。

如果渡河失败,红军就很可能被消灭。

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

七十多年前,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支军队——由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十万大军,就没能及时渡河成功,被清军压进大渡河边的深山里,最后在峡谷里,被清朝军队包围和消灭了。

蒋介石发现红军也要走这条路时,十分高兴。

同样的五月天,是山洪暴发十分频繁的时段;同样的行军路线和渡河方向;同样的渡口;同样有几倍的兵力在围追堵截……历史惊人地相似,让蒋介石认定红军将是第二个石达开部队,必定失败。

但是红军也知道石达开的故事,知道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时机。

红军决心不重犯他的错误。

他们飞速行军,与彝民区的群众打好关系,于是,先头部队由当地的彝族人带路通过狭(xiá)窄的山道,悄悄地来到一个叫安顺场的地方。

指挥员从高处俯视河岸,惊喜地发现有一只渡船正拴(shuān)在河边,还没有被敌人毁坏。

指挥员十分高兴,趁着夜色,叫醒了沉睡中的红军战士,率领部队急速奔向了安顺场渡口。

安顺场是大渡河边的一个小镇,当时有两个连的敌兵在把守,除了那只渡船,其他的都已经被毁坏了。

敌人为什么会给红军留下一条船呢?
原来,安顺场对岸有敌人的一个团驻守,那个团的团长是本地人。

他很了解红军必须经过的那些地方,知道红军来到河岸需要多少时间。

他毫不担心地告诉士兵:红军还要过很多天才能到这里呢。

他的妻子是安顺场本地的人,既然来到了安顺场,他就要去探亲访友,于是就留下了一条船。

结果红军出其不意地占领了这个小镇,俘虏了团长和他的船。

当红军出现在安顺场时,那位团长正在同亲友吃吃喝喝,一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他得知红军已经到了大渡河边,惊讶的眼睛都快掉出来了,大呼:“不可能!”
大渡河的下游有敌兵两个团,上游的沪定城有敌兵三个团。

这里两岸都是高山,河宽三百米,水深二十米。

加上当时是五月,山洪爆发,河流湍急,河面比长江还宽。

河底礁(jiāo)石林立,一不小心就会被冲走或撞伤,根本无法
架桥。

所以要想过大渡河,只能靠渡船了。

指挥员反复思量过后,决定由一营完成强渡大渡河的任务。

营长孙继先决定从营中的二连选派战士,但五个连的红军纷纷请战,争着
请求乘唯一的.一条船过河,去把对岸的船拖过来。

经过选拔,孙继先宣布了由十六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的名单。

这16名勇士跨出队伍排成一排,脸上是十分坚毅的神情。

孙继先拍拍其中一名战士的肩膀,鼓励他们奋勇向前。

正在这时,队伍中又跨出一名战士。

营长一看,是二连的通信员陈万清。

“万清,有什么事?”孙继先见陈万清哭丧着脸,就问他。

陈万清跑步来到营长面前:“营长,我也要参加突击队!”
“你别着急,慢慢说。


“跟着部队这么久,我还没参加过一次突击行动,不行!我也要参加!”陈万清把脸一抹,十分坚持的样子。

营长一时没有说话。

陈万清见营长犹豫着,赶紧又说:“营长,我身强力壮,水性又好,您就让我去吧!”
营长被这位年轻的战士感动了,批准他的要求。

陈万清高兴得直跳,飞快地站到突击队的队列中。

十七名勇士,怀揣着十七颗火热的心。

营长给他们每人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颗手榴弹,还有一把大刀,叮嘱他们一定要小心。

1935年5月25日,由二连连长兼突击队长熊尚林,带领十七名勇士开始强渡大渡河。

因为只有一只渡船,熊尚林对勇士们说:“红军的希望就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坚决消灭对岸的敌人!”
同时,为了掩护渡船过江,红军在南岸的山坡上架起机关枪,组
成掩护火力网,集中扫射对岸敌人的阵地。

团长杨得志下令大炮、机枪、步枪一起向对岸的敌人开火。

当时红军只有一门大炮,而且没有几发炮弹。

被称为“神炮手”的红军战士赵章成大显身手,只用两发炮弹就把对岸敌人的碉(diāo)堡炸飞了。

渡船开始过江。

滚滚的江水,把载着红军战士的小船一会儿推向浪尖,一会儿又抛到谷底。

江水怒吼着,敌人的枪炮也怒吼着,战士们的耳中什么也听不见了,只在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渡过河去!
敌人的枪弹炮弹落在小船周围,形成一道又一道水上火网,掀起巨大的波浪。

船颠簸得很厉害,随时有翻船的危险。

在南岸观战的将士个个屏(bǐnɡ)住呼吸地注视着,怕这些人会被消灭掉。

突然,一发炮弹在船边爆炸了,船身一阵倾斜,船上的战士们用力撑着,船才没翻。

又一阵子弹打上了小船,一个战士手臂负伤了,使不出力量,渡船一下子向下游滑下几十米,撞在一块大礁石上,掀起了巨大的水柱。

岸上的战士们顾不上惊叫,一个劲儿地呐(nà)喊着。

只见船上的红军沉着应战:有的用竹蒿(ɡāo)使劲撑着;有的干脆下水用后背拼命顶着船;还有的用手撑着岩石……经过一番努力,小船才又继续前进。

在战士们的英勇抗争下,终于,离对岸只有五、六米了。

敌人像
疯了一样,火力都集中到了小船,还有一股敌人从碉堡里冲出来,到渡口拦截。

在这关键的时刻,南岸红军的大炮和机枪猛烈地开火了,在火力的掩护下,勇士们迅速跳下船,冲上对岸。

只见十几米高的峭壁矗(ch ù)立在岸边,只有一道口子修着石阶,向上直通到敌人的碉堡。

突击队员爬上了岸,迅速地隐蔽起来,接着缓慢地攀登上峭壁。

架起了自己的机关枪,一阵暴雨般的枪弹和手榴弹,敌人的碉堡被红军战士拿下了。

逃跑的敌人退到下一道防线,渡口是红军的了!
控制了两岸之后,渡船飞快地返回南岸,还拖回另外两只船。

营长孙继先立即带领第二批突击队员迅速过江,保护渡口安全。

就这样,几天时间,红一团的人马全部过了河。

红军主力赶到了,这个时候河水更加湍急,摆渡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风高浪大时,运一船人过河需要四个小时。

按这个速度,只凭这几条小船,要把全军人马和给(jǐ)养运过河去,需要好几个星期的时间。

而后面的追兵马上就要到了。

毛泽东亲自来到安顺场渡口,经过仔细研究,决定攻占敌人驻守着的泸定桥。

另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要打响了!
【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
1.红军鞋的长征历史典故
2.长征三险的历史典故
3.中考故事素材:飞越大渡河
4.长征中激战腊子口的历史典故
5.背着弟弟走长征的历史典故
6.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
7.长征途中让人感动的历史典故
8.一口救命锅的长征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