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维度理论 一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9cd4204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7.png)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一、本文概述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是一个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文化差异分析框架。
该理论通过对大量IBM公司员工的跨文化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价值观的显著差异,为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理论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通过了解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概述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也被称为霍夫斯泰德模型,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跨文化沟通理论。
这一理论通过对IBM公司全球各地员工的问卷调查,分析并归纳出了四个核心的文化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阳刚与阴柔。
这些维度不仅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沟通方式,也为跨文化交流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上,霍夫斯泰德指出,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注重团队和集体的利益。
这种差异影响着人们对个人成就和集体责任的看法,以及在工作和社交中的行为表现。
权力距离维度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在高权力距离文化中,权威和等级制度被视为理所当然,而在低权力距离文化中,人们则更强调平等和参与。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权力观念,也塑造了组织中的决策方式和领导风格。
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描述了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和应对方式。
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文化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遵循传统和规则,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而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的文化中,人们则更加开放和灵活,愿意尝试新事物和接受挑战。
阳刚与阴柔维度则关注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和性别平等观念。
社会学中研究文化的模型
![社会学中研究文化的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a914bf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9.png)
社会学中研究文化的模型在社会学中,研究文化的模型和理论有很多种。
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和学派采用不同的模型来解释和分析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文化的模型:1.文化维度理论:提出文化可以通过一系列维度来描述,最著名的是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这个理论将文化划分为六个维度,包括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女性、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等。
2.文化系统理论:Clifford Geertz提出的文化系统理论认为文化是一种符号系统,人们通过符号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他强调文化是一种可解释的系统,需要通过深入的文化解读来理解。
3.文化演化理论:文化演化理论尝试解释文化是如何随时间演变和发展的。
理论中包含了文化传播、创新和适应等概念,强调文化是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演化过程。
4.文化工具箱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不同社会环境时,会从文化“工具箱”中选择适当的文化元素。
这一理论强调文化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5.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互动。
该理论强调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误解、摩擦和冲突,但也认为这些冲突有助于文化的变革和演进。
6.全球化和文化流动性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流动性和混合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一理论关注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交流和互动,以及跨文化之间的影响。
这些模型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帮助社会学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变迁和影响。
不同的研究者和学派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论取向选择不同的模型来解释文化现象。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解读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89f625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4.png)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这一理论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霍夫斯泰德及其文化维度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逐一解析其五个核心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通过对这些维度的详细解读,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还将探讨霍夫斯泰德理论的应用领域,如跨文化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我们将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概述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全球文化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间差异的重要框架。
该理论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基于他在IBM公司的跨文化研究。
霍夫斯泰德通过对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尽管文化表达形式多样,但在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倾向上,不同文化间存在显著的共性和差异。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核心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不确定性规避。
这些维度不仅反映了文化内部的深层结构,也帮助我们理解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价值观和社会组织。
权力距离维度指的是一个社会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在某些文化中,如东南亚国家,权力距离较大,人们普遍接受并尊重权威和等级制度;而在北欧等文化中,权力距离较小,个体更倾向于平等和民主。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则揭示了文化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如美国,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被视为至关重要,个体倾向于追求自我实现;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如中国,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体往往为了集体的和谐而牺牲自我。
企业文化理论分析
![企业文化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03160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4.png)
企业文化理论分析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定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共同目标和工作方式等。
它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氛围、沟通方式、员工行为和组织效能等。
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促进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归属感。
1. 文化理论-哈维尔(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哈维尔的文化维度理论提出了五个不同的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不确定性回避和长期导向。
这些维度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并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构建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
例如,对于权力距离较高的企业,员工可能更习惯于接受上级的指令,而对于权力距离较低的企业,员工可能更倾向于自主决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文化来培养合适的沟通方式和决策机制。
2. 文化理论-范德霍夫(Trompenaars)的文化维度理论:范德霍夫的文化维度理论提出了七个维度,包括特赦与羞耻、不确定与无风险、个人与集体责任、中性与情感、成就与归属、习惯与与创新、时间导向。
这些维度揭示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助于企业了解并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
例如,对于强调特赦的企业,更注重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对于强调成就的企业,更注重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目标实现。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根据不同员工的文化背景灵活应对,满足员工的需求。
3.适应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的塑造不仅需要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发展战略,也需要适应时代变迁和不同环境下的挑战。
适应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地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参与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企业需要转型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在企业文化中,需要强调创新和学习,鼓励员工不断自我提升,并支持员工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改变。
4.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的方法:要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战略。
然后,需要将这些价值观贯穿于组织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绩效评估等。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c1f4a5e0740be1e650e9a7f.png)
3、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组织或群体面对不确定性时所感受到的威胁以及试图通过制定安全
规则和其他手段来避免不确定性的程度。霍夫施泰德认为,人们抵抗未来这种不确定性的 途径主要有三种:科技、法律和宗教。人们用科技来抵抗自然界的不确定性,用法律来抵 抗来自其他社会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宗教则被人们用来化解无可抵抗的死亡和来世的不确 定性。霍夫施泰德的调查表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不确定性状态的回避倾向上有很大的 不同,有的民族把生活中的未知、不确定性视为大敌,千方百计加以避免,而有的民族则 采取坦然接受的态度,认为“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女人应表现得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而与此相对立的“女性化”倾向则被 其称之为女性或女性气质所代表的文化维度(即所谓女性度Feminine Dimension),它是指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互相重叠,男人与女人都表现 得谦逊、恭顺、关注生活质量。
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的倾向用男性度指数 (MDI: Masculinity Dimension Index)来衡量,这一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该社 会的男性化倾向越明显,男性气质越突出(最典型的代表是日本);反之,数值 越小,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不明显,男性气质弱化,而女性气质突出。几 个主要国家的男性度指标的得分情况参见下表。
霍夫斯泰德认为这一维度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在各 种群体中,权利上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功能性的。这种不平等通常以 等级制的形式出现。权利距离在所有的社会层次都有,家庭、官场、甚至在朋友 间都存在。每个社会在处理权利不平等的问题上方式方法不同,形成了价值观上 的差异。权力距离差异通过权力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体现。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510391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e.png)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一)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德,用20种语言从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收集了40个国家,包括从工人到博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共116,000个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了著名的《文化的结局》一书。
根据研究成果,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
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荷兰学者Hofstede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和实践的复合体,其中价值观是核心,实践部分则包括意识和象征。
Hofstede首先提出了明确的组织文化层次结构,他认为,企业文化由价值观和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价值观由三个维度(对安全的需要、以工作为中心、对权威的需要)组成,而实践部分则由六个的成对维度(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员工导向——工作导向、本地化——专业化、开放——封闭、控制松散——控制严格、规范化——实用化)组成。
[1]Hofstede的组织文化问卷立足于企业文化本身的内容和结构,清晰地勾勒出价值观和实践两方面的维度结构。
但其模型价值观的3个维度不能很好地区分各个组织之间的差异,同时忽略了一些被企业文化学术和实务界所熟知的价值观(如创新等)。
文化差异理论
![文化差异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c9fb0a849649b6648d74797.png)
中国 21 63 49 51 1128
国家
日本
印度
46
48
54
77
92
40
95
56
80
61
美国 91 40 46 62 29
案例课堂讨论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同印度尼西亚进行商业往来
1. 借用文化维度理论,分析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在文化方面 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区别。
2. 从哪个方面讲,印尼的地理特征在亚洲具有唯一性。 3. 印尼工作环境中的哪些特点与文化概况分析相一致。 4. 印尼人口的社会分层情况是怎样的? 5. 外商投资在印尼的哪些领域能够发现机会?
母亲对维维说:“丈夫和孩子对我们女人来说就是最重要的, 此事亘古不变,对吗?”没想到,维维回答说“不!”表现出 上一代与下一代,台湾妇女与大陆妇女在对夫权上认识的不同。
4)内外分明
中国人对内外群体的态度很不一样,常常有区分“自己人” 与“外人”的倾向。只有很亲近的亲戚朋友才被视为“自 己人”。
实证研究的结果
表2-3 权力距离得分及排序 表2-4 不同国家权力距离的比较
权力距离在东西方企业管理中的差异
a) 等级制度 b) 授权 c) 决策方式
三、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是衡量人们承受风险和忍耐非传统行为的 程度。
在一些社会中,其成员能沉着地接受这种不确定性,他 们相对来说更能容忍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和行为,他们或 多或少对风险泰然处之,因为他们并未感受到威胁。
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公私兼顾,推己及人 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从惩罚孩子的不同方法看个人与集体主义
美国:“进你的房间去”; 日本:最严厉的惩罚是赶出家门。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c1f4a5e0740be1e650e9a7f.png)
3、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组织或群体面对不确定性时所感受到的威胁以及试图通过制定安全
规则和其他手段来避免不确定性的程度。霍夫施泰德认为,人们抵抗未来这种不确定性的 途径主要有三种:科技、法律和宗教。人们用科技来抵抗自然界的不确定性,用法律来抵 抗来自其他社会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宗教则被人们用来化解无可抵抗的死亡和来世的不确 定性。霍夫施泰德的调查表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不确定性状态的回避倾向上有很大的 不同,有的民族把生活中的未知、不确定性视为大敌,千方百计加以避免,而有的民族则 采取坦然接受的态度,认为“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2、权利距离(Power Distance)
权利距离表明一个社会能够接受组织或公司的权利在各成员之间不平等分配 的程度。权利距离与等级有关。对这个维度,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赋予的意义不 完全相同,所以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文化中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 年龄等,而在有的文化中它们的重要性相对较低。比如,美国对权力的看法跟阿 拉伯国家的看法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不是很看重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 的发挥,对权力的追求比阿拉伯国家要逊色不少;阿拉伯国家由于国家体制的关 系,注重权力的约束力,由此,阿拉伯国家的机构,不管是政府部门或者企业都 多多少少带有权力的色彩。
女人应表现得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而与此相对立的“女性化”倾向则被 其称之为女性或女性气质所代表的文化维度(即所谓女性度Feminine Dimension),它是指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互相重叠,男人与女人都表现 得谦逊、恭顺、关注生活质量。
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的倾向用男性度指数 (MDI: Masculinity Dimension Index)来衡量,这一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该社 会的男性化倾向越明显,男性气质越突出(最典型的代表是日本);反之,数值 越小,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不明显,男性气质弱化,而女性气质突出。几 个主要国家的男性度指标的得分情况参见下表。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d8d36c5e2bd960591c6774c.png)
长期导向表示对待长期生活的态度。长期导向高的社会,人们倾向于节俭、 积累、容忍和传统,追求长期稳定和高水平的生活。长期取向的文化关注未来, 重视借鉴和毅力。相反,短期取向的文化的价值观是倾向过去和现在的。合作性 表示人们之间相处和睦、友好、认可的程度。仁爱心表示人们对待他人的礼仪性、 耐性和爱心程度。道德纪律表示人们远离不符合道德和规范事务的距离和坚定的 态度。
避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文化倾向于有明确的规则来指导所有情境的行为。而在避免不 确定性程度低的文化里其规则远没有避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文化里的规则界限分明,严谨 清晰。在避免不确定性高的文化里,敢作敢为的行为是可被接受的,但通常是在避免冲突 与竞争的情况下。避免不确定性高的文化对集体保持一致性有强烈的愿望,认为异常的行 为不可接受。Hofstede(1991)指出避免不确定性不同于避免风险。避免不确定程度高的人 们要避免的是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甚至不惜冒风险与对手打一架来让事情明朗化。在避 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文化成员看来“不同精的选版东课西件p是pt 危险的”,而避免不确定性程度低7的文
精选版课件ppt
11
5、时间取向(Time Orientation)
考虑到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影响之后,霍夫斯泰德在前 四个文化尺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个维度-长期取向/短期取向。长短期取向是 霍夫斯蒂德在后来的研究中加进去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指人们对战略的看法是 否具有长期的眼光。1987年,中国文化联结机构以22个国家作为研究调查对象, 以东方文化构面为基础,发展出基于东方文化的四个文化维度,即长期导向、合 作性、仁爱心和道德纪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b93717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0.png)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引言: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中美两个大国作为代表,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与风貌。
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中美文化差异的六个维度,以电影《喜福会》作为案例,探讨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点,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霍夫斯泰德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组织中的关系紧密程度。
相对于美国的个人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倾向更为显著。
在电影《喜福会》中,可以观察到中国人重视家族和亲属关系的情节。
例如,婚姻的安排、亲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对家族的忠诚。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更多展现了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故事。
第二维度: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各种不同权力角色之间的分布情况。
相对而言,中国的权力距离较高,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到父母对子女的严厉要求和权威地位。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更强调个人权利和平等,较少出现对权威的崇拜。
第三维度: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社会对未来和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
中国社会相对于美国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对风险持谨慎态度。
在《喜福会》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于未来的担忧和对面子的追求。
相比之下,美国的电影更注重个人的冒险和对未知的探索。
第四维度:男性与女性的角色分配在中国文化中,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分配相对传统和保守。
电影《喜福会》中的男主角承担起家族责任,而女主角在一开始就已为婚姻许配。
而在美国电影中,更多呈现了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的形象。
第五维度:长期与短期导向这个维度涉及到社会中对待时间和未来的态度。
中国文化更加注重长期计划和稳定发展,而美国文化更强调眼下的即时成果和享乐。
在电影《喜福会》中,婚姻的安排和亲戚关系的重要性都展现了中国对于长期关系的重视。
第六维度:忍耐与即时满足霍夫斯泰德的忍耐与即时满足维度涉及到个体在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耐心和忍耐力。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视角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d551085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c.png)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并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分析该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重要性和应用。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作为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首先将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进行概述,包括其提出的四个主要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以及男性化与女性化。
接着,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些维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本文将探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和局限性,以及未来跨文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并学会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运用这一理论,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融合。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详解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一种广泛被接受和应用的跨文化理论框架,它提供了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工具。
该理论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他通过对IBM公司全球范围内的员工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了四个主要的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以及男性化与女性化。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描述了一个社会是强调个人目标还是集体目标。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被高度重视,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社会和谐、群体利益和共同目标则占据中心地位。
这一维度对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规范至关重要。
权力距离维度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等级和权力分配的态度。
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人们通常接受并尊重权威和等级制度,而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人们更加强调平等和民主。
这一维度对于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领导风格、决策方式和权力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描述了人们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容忍程度。
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文化中,人们倾向于避免风险、寻求安全感和稳定性;而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的文化中,人们则更加开放、创新和冒险。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_跨文化视角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_跨文化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ab8005ed5ef7ba0d4a733b13.png)
【哲学文化研究】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视角汤新煌,关 哲①(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州 510520)摘 要: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管理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分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理论。
根据霍夫斯蒂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不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
这五个文化维度从跨文化管理的角度透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从事跨文化管理的工作者更加明晰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维度;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06)04—0057—05 文化维度理论(Cultural D i m ensi ons)[1]48是跨文化理论中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是荷兰管理学专家和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泰德对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万名I B M员工进行文化价值观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该理论是实际调查的产物,起初并无理论构架。
20世纪70年代后形成系统理论。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
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学是在美国兴起的一门前沿学科,尽管还很不完善,但近些年已经受到很多西方跨国企业的重视,因为文化上的价值观和态度促进或阻碍跨国企业的发展。
国际企业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应该成为其有效管理的一部分。
这就是有效的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并不是一个新的事物,它起源于古老的国际间的商贸往来。
跨文化管理真正作为一门科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36。
它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最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d8d36c5e2bd960591c6774c.png)
在权力分配距离小的国家下属对上司的依靠有限,崇尚协商解决问题,下属与老板的关系
是互依的,他们彼此间的感情较小,下属可以随便地接近老板,并提出与老板不一样的看
法。在权力距离分配大的国家,下属对上司有较大的依赖。下属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为
喜欢这种依赖,另一种为完全拒绝,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反依赖(counter-
胡超在《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一书中指出:“权力分配距离大的 文化成员(如上司认为自己不同于下属,下属也认为自己不同于上司)认为权力是社会的一 部分,重视强制的权力。而权力分配距离小的成员,则相反,相信权力只有在其合法时才 可用,倾向于专家或合法的权力。
在总结权力分配距离大的文化与权力分配距离小的文化时,霍夫斯泰德(1991)发现
避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文化倾向于有明确的规则来指导所有情境的行为。而在避免不 确定性程度低的文化里其规则远没有避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文化里的规则界限分明,严谨 清晰。在避免不确定性高的文化里,敢作敢为的行为是可被接受的,但通常是在避免冲突 与竞争的情况下。避免不确定性高的文化对集体保持一致性有强烈的愿望,认为异常的行 为不可接受。Hofstede(1991)指出避免不确定性不同于避免风险。避免不确定程度高的人 们要避免的是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甚至不惜冒风险与对手打一架来让事情明朗化。在避 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文化成员看来“不同精的选版东课西件p是pt 危险的”,而避免不确定性程度低7的文
长期导向表示对待长期生活的态度。长期导向高的社会,人们倾向于节俭、 积累、容忍和传统,追求长期稳定和高水平的生活。长期取向的文化关注未来, 重视借鉴和毅力。相反,短期取向的文化的价值观是倾向过去和现在的。合作性 表示人们之间相处和睦、友好、认可的程度。仁爱心表示人们对待他人的礼仪性、 耐性和爱心程度。道德纪律表示人们远离不符合道德和规范事务的距离和坚定的 态度。
赫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
![赫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f029fbac77da26925c5b0ce.png)
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提纲: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2. 美国和日本3. 工作午餐4. 当前中国文化的特征5. 中国企业文化中的集体主义6.中日“社区自治”文化差异简单的解释一下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就是从国家的层次上,来衡量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标准。
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Hofstede,1980,1991)提出。
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国际商业领域。
这个理论由Hofsted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主要认为文化包括四个维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郝夫斯特又重复了10年前的研究,但这次包括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60。
这次的研究不仅再次证实了这4个跨文化维度的存在,同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维度。
Hofsdede的文化理论是他在调查了70多个国家的IBM的员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他认为,文化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能将不同群体或类别的成员区别开来的集体模式”。
文化主要从国家的层面而不是个体的层面来研究,尽管某一社会中的个体的性格千差万别,但从国家层面而言,总有一些共同的、持久的性格特点。
从国家的层面将文化划分为以下五个维度:(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2) 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3) 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4) 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
(5) 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着眼于现在还是放眼于未来)。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郝夫斯特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为“人们关心群体成员和群体目标(集体主义)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的程度(个体主义)”。
他的研究发现,美国在个人主义上得分最高92分,居全世界之冠;而有中华文化背景的群体如新加坡人,中国香港人,中国台湾人在个人主义上得分很低29分。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c0b0cf3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d.png)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指的是文化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在个人主义文化中, 个体被视为独立、自主的,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而在 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更强调群体利益、和谐和合作,强调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 系,以及与他人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
权力距离指的是文化中权力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权 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等级森严,人们对于不平等和权威的容忍度较高。 而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中,权力较为分散,社会等级较为平等,人们对于不平等 和权威的容忍度较低。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指一个文化中,人们对于个人和集体利益优先的取向。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 注重集体利益和共同目标。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一个文化中,人们对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接受程度。在不 确定性规避较高的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安全和稳定,而在不确定性规避较低的文 化中,人们则更愿意冒险和追求创新。
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是基于他对文化差异的长期研究得出的。他认为,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在共享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些文化特征可以通过价值维度来描述和测量。
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包括六个方面: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不确定性避免 (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不确定性避免指的是文化中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在不确定性避免 程度高的文化中,人们对于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到不安和不安全,寻求稳定和安全 的环境。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文化的环境中,人们能够容忍不确定性,对 风险和变化更为开放和适应。
文化维度理论一
![文化维度理论一](https://img.taocdn.com/s3/m/3d1e1a6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8.png)
文化维度理论一参加了公司的跨文化培训后,其中对郝夫斯特(Hofstede)/强皮纳斯(Trompenaars)的文化架构理论的印象非常深刻。
郝夫斯特把文化抽象为5个跨文化维度:(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2)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3)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4)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
(5)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而强皮纳斯他把文化抽象分类为7个维度(1)普遍主义-特殊主义(2)个体主义-集体主义(3)中性-情绪化(4)关系特定-关系散漫(5)注重个人成就-注重社会等级(6)长期-短期导向(7)人与自然的关系2位在他们的书籍中都给出了每个维度的行为特征、心理表现等观点。
这几个理论不仅仅适用于不同国家之间跨文化理解和管理,而每个维度中关于中国的特征分析对理解我们中国自身的行为习惯一样有非常好的帮助于是到网上特意搜了一把郝夫斯特/强皮纳斯,摘抄了一段更加详细的文章(《跨文化管理》,作者:陈晓萍):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Hofstede,1980,1991)提出。
该理论是实际调查研究的产物,起初并无理论构架。
20世纪70年代,IBM这家为数不多的全球公司之一对其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名IBM员工(大部分为工程师)进行了文化价值观调查,得到了大量的数据。
那时,郝夫斯特正在IBM工作,有机会得到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机会。
郝夫斯特的逻辑是,在IBM工作的工程师大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和智力水平,个性特征也会比较相似。
因此,他们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很可能反映出他们成长的文化环境对他们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影响。
比如,如果一个人对"我总是比我们重要"这个句子非常赞同,而另一个人极不赞同,这种不同反映的可能就是文化的差异。
再比如对以下说法的赞同程度:"上级应该视下属为与自己一样的人,而下属也应对上司同等看待",反映的也可能更多的是文化差异而非个体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维度理论一参加了公司的跨文化培训后,其中对郝夫斯特(Hofstede)/强皮纳斯(Trompenaars)的文化架构理论的印象非常深刻。
郝夫斯特把文化抽象为5个跨文化维度:(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2)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3)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4)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
(5)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而强皮纳斯他把文化抽象分类为7个维度(1)普遍主义-特殊主义(2)个体主义-集体主义(3)中性-情绪化(4)关系特定-关系散漫(5)注重个人成就-注重社会等级(6)长期-短期导向(7)人与自然的关系2位在他们的书籍中都给出了每个维度的行为特征、心理表现等观点。
这几个理论不仅仅适用于不同国家之间跨文化理解和管理,而每个维度中关于中国的特征分析对理解我们中国自身的行为习惯一样有非常好的帮助于是到网上特意搜了一把郝夫斯特/强皮纳斯,摘抄了一段更加详细的文章(《跨文化管理》,作者:陈晓萍):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Hofstede,1980,1991)提出。
该理论是实际调查研究的产物,起初并无理论构架。
20世纪70年代,IBM这家为数不多的全球公司之一对其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名IBM员工(大部分为工程师)进行了文化价值观调查,得到了大量的数据。
那时,郝夫斯特正在IBM工作,有机会得到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机会。
郝夫斯特的逻辑是,在IBM工作的工程师大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和智力水平,个性特征也会比较相似。
因此,他们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很可能反映出他们成长的文化环境对他们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影响。
比如,如果一个人对"我总是比我们重要"这个句子非常赞同,而另一个人极不赞同,这种不同反映的可能就是文化的差异。
再比如对以下说法的赞同程度:"上级应该视下属为与自己一样的人,而下属也应对上司同等看待",反映的也可能更多的是文化差异而非个体差异。
通过对各国IBM员工对于大量问题的答案进行统计学上的因素分析,郝夫斯特发现有4大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民族文化对雇员的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影响。
1980年,他在《文化的后果》一书中发表了该研究的成果。
这4大因素或4个跨文化维度是:l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l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l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l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
20世纪80年代后期,郝夫斯特又重复了10年前的研究,但这次包括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60。
这次的研究不仅再次证实了这4个跨文化维度的存在,同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维度,即:l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着眼于现在还是放眼于未来)。
该研究的结果发表在他1991年出版的第二本书《文化与组织》中。
下面我来详细介绍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的内容,并对每一个维度做详细的说明。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郝夫斯特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为"人们关心群体成员和群体目标(集体主义)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的程度(个体主义)"。
他的研究发现,美国人在个体主义上得分最高(92/100),居全世界之冠;而有中华文化背景的群体如新加坡人,中国香港人,中国台湾人(第一次研究中没有包括中国内地,因为那时在中国尚未设立分支机构)在个体主义上得分则很低(29/100)。
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的差别,工作午餐恐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美国,如果我想和同事共进午餐,一般我会事先预约一下,电话或伊妹儿,然后定下来午餐的时间。
假定有三四个同事下周二都有空,我们约好在某个同事的办公室集合,很快讨论一下想去的餐馆,如印度餐馆,大家就一起出发了。
到了餐馆,领班会把我们带到一个餐桌,我们坐下后,她/他会给我们每个人一份菜单。
于是我们阅读菜单,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食物,印式三明治,咖喱羊肉或其他。
几分钟后,服务员会走过来,挨个询问我们决定要点的食品,记录下来,收走菜单。
我们于是开始聊天。
又过几分钟后,服务生会把我们点的食品端上来,准确地将每一个人点的放在那个人的面前。
我们于是开吃,边吃边继续我们的聊天。
吃得聊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就示意服务生拿来账单,大家各付各的账,然后离席回各自的办公室,继续上班。
在这整个过程中,除了聊天时我得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反应外,其余一切我只要照顾自己的口味和感受即可,与他人无关。
再看看典型的中国午餐。
一般来说,很多时候不事先预约,去敲一下同事的门,问有没有时间共进午餐,如果有,则同去。
假定正好有三四个同事都有时间,于是我们一起出发,多数时候会去中餐馆,但需选择可能是吃什么地方菜,川菜还是湘菜,粤菜还是沪菜。
假设大家决定试一试新开张的川菜馆。
进餐馆的时候,门口有几位服务生站着欢迎,然后领班出来,带我们入座。
坐下后,他/她会给我们两份菜单,让我们共用,而不是一人一份。
我们轮流或凑在一起看菜的品种,然后决定点什么。
但因为上菜的时候菜会放在桌子中间大家一起吃,所以点菜的时候就得想到别人的口味,以免到时候某人没菜可吃。
议论了一会以后大家都同意要五个菜,告诉服务生,便开始聊天。
几分钟后,一个菜上来,大家开始一起吃,过一会儿,另一个菜上来,大家又开始上筷,边吃边聊,直到菜上齐,吃得差不多了为止。
这时,服务员送来账单,谁付账呢?如果一开始召集吃饭的人没有明说是他/她请客的话,那么,这时每个人都可能掏出自己的钱包抢着付账,服务生则随机抽取一个以结束"争端"。
在这个过程中,差不多每一步都不是个体独立的行为,选菜也好,付账也好,每做一事,都得把别人的喜好利益考虑进去,而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行事。
与美国人的午餐过程十分不同。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目标、个人独立,而集体主义文化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不可分割的联系。
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层级分明,权力距离大;接受程度低的国家和民族,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力距离就小。
把中国与美国相比,很显然中国的权力距离比美国的要大。
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权力距离,从孔孟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三纲五常,到现代社会强调的在家听父母的话,不与父母顶嘴,在单位在学校尊敬领导尊敬师长,讲求的都是社会的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等级。
记得刚到美国时,我叫我的导师为某某教授,与我在中国时对导师的称呼相似。
可是不久,我就发现我周围的美国同学都对导师直呼其名,"吉姆","山姆","哈里"随口叫。
我当时很困惑,不知该怎么办。
因为称"某某教授"显得很正规,也拗口,而要我直接叫导师的名字,尤其是小名,我又实在叫不出口。
想来想去,就决定什么也不叫。
这样过了三四个月后,我发现自己似乎慢慢习惯了听导师的名字,于是终于有勇气直呼其名了,导师一点也没有惊讶的样子,好像理所当然。
与我师从同一个导师的另一个博士生来自韩国。
我的导师在韩国名气很大,他的著作都被译成了韩文,所以来美之前,他就十分崇拜导师。
第一次去办公室见导师,他鞠了一个接近90度的躬,以表敬意,结果把导师吓了一跟头,赶紧将他扶起。
后来我们常常把此事当笑话讲。
我个人对韩国的权力距离之大也有实际的体会。
韩国的公司一般层级森严,上下级之间关系明确,下级应该服从上级,而不能挑战。
在我教的MBA班上有几个来自韩国同一家大公司的学生,他们在公司中职位不同,有一个显然比其余的资历要深。
我在安排小组案例分析时,有一个组里正好有3个韩国学生,包括那个资历深的,另有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德国学生。
学期中间的时候,美国学生跑到我办公室,说他简直不能理解他们一个组员的所作所为,要向我报告一下。
我问发生了什么,他说那个资历深的韩国学生从来不做事,小组案例分析他们分了工,每人负责一部分,但他却命令另两名韩国学生替他做他的部分,而那两名学生竟然乖乖接受了。
他很不解。
我也没想到这些韩国学生竟会把上下级关系从公司转移到了美国的学校,似乎失去了来美国学习的本来意义。
权力距离大小在组织结构中会有较明显的表现。
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的组织一般层级鲜明,金字塔比较陡峭,如日本韩国或者中国的企业;而权力距离小的文化中的组织结构一般就比较扁平,如美国、北欧的公司。
另外决策方式也不同,权力距离大的国家倾向于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有时即使高喊*,也是形式为多。
权力距离小的国家则倾向于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善于吸纳底层的意见,而作为低层的人也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当然,权力距离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虽然我们知道美国的权力距离小于中国、韩国或日本,但与许多北欧国家比,它的权力距离却是大的。
这一点从公司的董事会的开法和座位安排上就能看出来。
一般来说,去旁听美国公司的董事会会议,比如波音公司,走进会议室看一看每个人所坐的位置,听一听讲话人的口气,你就大致能猜出谁是掌握权力的人或者主要的决策人。
但如果你去北欧国家的公司旁听董事会,比如瑞典的宜家家居,董事会成员似乎随意乱坐,发言时也是七嘴八舌,有话就说,很难看出谁是权威人物。
低调、平等是北欧文化的底蕴,大家从心里认同。
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和决策的*化已成为西方国家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向,东方国家如果要学习,恐怕会经历长期的挣扎,因为这样的管理实践与东方社会高权力距离的文化土壤不算最弥合。
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人们忍受模糊(低不确定性规避)或者感到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威胁(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程度。
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的人们敢于冒险,对未来充满信心;而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的人则相反。
在这个维度上,郝夫斯特混淆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导致其研究结果模棱两可,有多种解释。
从冒险的角度看,美国文化当然得分高。
美国可能是世界上最盛产创业者(entrepreneur)的国家,而创业者无疑是敢冒风险的人。
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程度看,美国也应该名列前茅,因为美国人大都很少存钱(总的平均存款率可能是全世界倒数第一),许多人不仅没有存款,而且借钱消费,贷款买房买车,度假逍遥,以致在2008年10月开始发生次贷危机,从而慢慢演化成全球的金融危机。
相反,中国文化和其他亚洲文化中的人在这两点上得分就低,创业者人数远远低于美国,存款率则高得惊人。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人和亚洲人一般对模糊的指导语没有怨言,比如老师对学生作业的要求,不必对答案的长短,书写的格式,甚至上交的时间进行详细的交代;管理人员对下属的要求也只说个大概,不需一五一十地详细交代,下属会自己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