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实践哲学研究_康德的实践哲学

合集下载

浅谈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的 “实践观”

浅谈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的 “实践观”

浅谈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的“实践观”政法学院周斐斐210417061 我国对实践观的哲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单纯以毛泽东思想中的实践观为理论依赖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马克思早期著作为文本依赖的阶段;到现在以整个学术理论为支撑依据的阶段。

从这个变化中,反映出试图从学理上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清楚,就不能绕开伦理学家、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实践观”理论。

在哲学上系统地阐述实践概念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是始于他在伦理学中对人的活动性质的说明。

亚里士多德认为,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生命活动的行为方式,实践的生命活动明确了人的本质属性,这里有反思人类行为的含义。

人的生命属性的实践活动,在完全的意义上包含三个方面,即理论沉思活动、技艺制作活动和实践的活动。

“理论”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时又译为科学,是指理智把握事物的真实或确定性的活动方式,它所产生的结果是知识。

技艺是指以可制作的事物为题材,其目的在于活动的结果。

生命属性的实践概念是对实践概念的广义理解。

在三者之中,理论的沉思活动最高,实践的活动最重要,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由于实践理性的参与才呈现了更为积极的状态。

实践的狭义理解是指人对至善的追求活动,是人的一种理智客观的道德行为方式,它真正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概念。

“伦理学”就是这种“习惯”之学,德性也就是人的灵魂的优良习惯。

可见,实践是指把人自身变好的活动,跟制作是把物品做好的活动明显不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本身即是目的的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活动和目的是一致的,是以人自己成为善为目的的活动。

实践就在活动过程中体现着目的,它既包括个体的伦理行为,又包括公共生活的政治行为,体现了人与自我及他人的关系。

作为实践之根据和理想的目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直接就等同于“善”。

实践朝向一个善的目的,而怎样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其途径和手段则是要经过选择的,所以说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包含选择的活动。

论康德实践哲学中的意志自由

论康德实践哲学中的意志自由
果作用 。反题 是 : 自由是没 有 的 , 世界 上 一切 东 西 只按 照 自然 律 而发 生 。关 于 正题 的 论证 是 : 果 如
道 :那么 , 将 不单 是 一个 系 列 由于 这种 自发性 “ 就
而绝 对地 开始 , 而且 是 导致 那 系列 的这 一 自发 性 的规 定本 身 , 即这种 因果 性 也将 绝 对 的开 始 , 以致
令, 人们 意识 到“ 我应 该 ” 即意 味着 “ 能够 ” 因 为 我 , 假 如我 们 被 要 求 应 当 做 某 事 就 证 明 我 们 能 够 做
某事。
二 、 应该如 此行动— — 意志 自由的限制 我
如 今 , 们 已经 充分 认 识 到 意 志 自由之 真 实 我 有 效存 在 , 然而 , 这绝 不 意 味 着我 们 就 可 以 随心 所 欲、 为所 欲 为 了 。无 法 无 天 的 “ 由” 自 必将 颠 覆 自
物 。实 际上 , 为 自由 的原 因 是 作 为 理 智 世 界 存 作 在 物所具 有 的 。也 就 是 说 , 本 体 界 人 们 通 过 自 在
我们 不具 备 这样 的能 力 , 以 , 们 对 自由的 意识 所 我
是通 过道 德 律 来 实 现 的 。道 德 律 向 我 们 颁 布 法

我能够如此 行动— — 意志 自由的可能
( )自由 与 必 然 的 二 律 背 反 —— 先 验 一
自由的提 出 在《 粹 理性 批 判 》 康 德 提 出 了 四组 二 律 纯 中, 背反 , 中 , 三组 即是关 于 自由和必 然 的二 律 背 其 第 反 。它 的正题 是 : 照 自然 律 而 成 的 因 果 作 用并 依 不是世 界上一 切 出现都 能 由之 引 出 的唯 一 因果作 用 。为了说 明 这些 出 现 , 须 假 定 还 有 另 一 种 因 必

论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

论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

论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康德的实践理性是一种哲学思想,它主要关注人的行为和实践的目的与价值,它试图理解和解释人为什么要行动,以及如何可以更好地行动。

实践理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个体在生活中真正追求什么,而不仅仅是因为约束或从属关系而行动。

实践理性帮助我们认识到更高的人性目的,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利用我们已经拥有的资源。

实践理性是康德哲学思想中的一种理念,他讲述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行动、如何行动以及如何提高我们行动的效率。

实践理性的基本概念是,我们的行动是理智性行动,而这种行动是由我们所拥有的判断力、判断力的原则和自律性组成。

实践理性有如下几个核心的要素:1. 行动和目的的关系实践理性认为,我们的行动都是由目的和价值所指导的,一个行动的基础上是它承载的目的和所蕴含的价值。

在实践理性的视角下,人们的行为都是由他们自主选择所服务的特定目的所驱动的。

2. 行动的判断判断是实践理性的另一个核心要素。

我们的判断力可以帮助我们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并且它还能够评价我们的行动是否恰当。

康德认为,我们的判断力是我们行为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元素,这使得我们有能力区别不同的行动。

实践理性主张,我们需要拥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我们的判断力则应该是符合我们的自我价值观的。

3. 自律自律是实践理性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人自制力的一种形式。

自律不仅是行为受到外在约束的结果,也是我们自己内在的限制。

实践理性主张我们要尽可能地掌握自己的行动,让自己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实践理性的意义在于指导个体了解并追求自我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举例论证实践理性的影响力。

1. 企业目标及经营实践理性的概念可以帮助企业把时间和资源聚焦到核心业务上。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企业目标和价值必须是高度一致和一致的。

实践理性的企业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识别目标、提升效率以及划分资源,使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经营。

2. 实践理论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实践理论可以解释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变化,包括政治变化、行为差异或文化变化,从而为社会进步提供支持。

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

《纯粹理性批判》讲的是知识的
来源与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可能形 成的问题。 他认为知识是先天的形式与感性材料 结合而成,这构成了他的先验唯心 主义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即一般 人所讲的哲学。
《实践理性批判》是用他的先验唯 心主义去研究人的道德行为原则,说 明道德原则为什么是先天的、先验的。 这一部分即一般人所说的伦理学。
• 是认识中感性材料的来源,自在之物对感官刺激才
能产生感觉。自在之物是已有的、先在的。不同于 贝克莱的心外无物。
• 是本体,存在于彼岸世界,不可认识,是认识的一
种界限。
• 是理念。自在之物不是认识的对象但却是理论思考
的对象。
• 物自体只能思不能知,对认识起范导的作用。
先验感性论 • 感性与感性直观
不通,我们不妨像哥白尼那样换
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 关系颠倒过来,看一看让对象符 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 会有什么结果。
• 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
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 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 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 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 式在经验之先并且是经验的条件,从
康德哲学
• 康德的生平及其哲学特

伊曼努尔·康德 (1724——1804)出身于一 个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家 庭。他生在东普鲁士的哥尼 斯堡,在那里上了小学、中 学、大学,毕业后作了九年 的家庭教师,1755年到哥尼 斯堡大学任教四十年,1797 年退休。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海 涅对康德及康德哲学作出评价。他在《论 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一书中,用极其 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康德晚年的平淡而安定 的有规律的生活。他说:
而言表现为个别、偶然和相对的。

康德_教育实践

康德_教育实践

一、引言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理性、道德和自由为宗旨,强调教育实践中的实践性、启发性和个性化。

本文将探讨康德的教育实践,分析其教育理念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康德的教育理念1. 教育的目的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性、道德和自由。

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自由是人的权利,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自由意识和自由精神。

2. 教育的内容康德主张教育内容应该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

自然科学是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基石,人文科学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的基础,艺术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教育的方法康德强调教育方法中的实践性、启发性和个性化。

实践性是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启发性是指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个性化是指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三、康德的教育实践1. 哥尼斯堡大学教育实践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担任教授期间,积极推动教育改革。

他主张将教育内容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三个部分,并亲自开设课程,如《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等。

康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

2. 普鲁士教育改革康德曾担任普鲁士教育委员会主席,参与普鲁士教育改革。

他主张将教育普及到全社会,使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康德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设立公立学校、改革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学校管理等。

3. 家庭教育实践康德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和自由意识的重要途径。

康德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他提倡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实践概念的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康德与马克思实践观辨析

实践概念的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康德与马克思实践观辨析

摘要:实践概念是一个具有丰富意蕴的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把实践置于最为高贵的思辨活动和最为低贱的创制活动之间,使之兼具二者的某些特性但又在实质上有所不同。

康德一方面取消亚里士多德生产创制活动的独立地位,使之成为理论思辨的补充;另一方面又把实践仅仅限定于道德实践,并将其推向独立于且高于理论思辨的彼岸。

马克思继承并超越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实践观,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基础性内涵,进而把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马克思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践概念的本质,开创了一种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基本内容、囊括一切人类活动的广义的实践哲学。

关键词:伦理—政治实践;道德实践;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实践哲学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政治实践在西哲史上,亚里士多德最先把实践同道德联系起来,不过其实践概念的内涵是丰富的,并不仅仅限于道德实践。

深入理解亚氏实践概念的内涵,需要首先从他对人类知识的分类谈起。

亚氏把人类活动分成三类,即思辨(theoria)、实践(praxis)和创制(poiesis)。

相应地,人类拥有三类科学(或知识),即思辨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科学。

关于三种科学的地位问题,亚氏认为,思辨科学地位最高,创制科学地位最低,实践科学则居于二者之间。

之所以如此排序,是因为亚氏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标准,即“那为着自身,为知识而求取的科学比那为后果而求取的科学,更加智慧”。

在思辨活动中,追求真理本身即是目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目的,并且追求真理的活动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他人和外界自然无关。

与此相反,创制活动的目的不在自身之中,而在它产生的对象或结果上,并且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

按照上面的衡量标准,思辨科学高于创制科学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如此,在思辨科学内部,研究那“既不运动又不可分离的东西”的第一哲学或神学,比其他思辨科学如物理学和数学更为可贵。

“思辨科学比其他学科更受重视,神学比其他思辨科学更受重视。

”概而言之,在亚氏看来,越是远离经验缺乏实用的知识,越具有更高的智慧和地位,因而更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

对康德实践哲学的理解

对康德实践哲学的理解

对康德实践哲学的理解
<u>《对康德实践哲学的理解》</u>
一、简介
阿尔伯特·康德(1724-1804)是18世纪最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建立了实践哲学,也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鼻祖。

康德不仅在哲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而且还对我们关于审美、诗歌和伦理的认知有着一定的影响,他用一种唯心论的方式来形成一种新的观点。

二、实践哲学
他通过观察自然界及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观点——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可以理解为生活中有关概念的理解,它是对普遍真理的追寻,同时也把我们的感觉和知识绍入我们的想象力,以获得一种更完整的社会理解。

康德把这一观点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他认为,实践哲学是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和公正的基本起点,它也是尊重他人权利及实现和平的社会原则。

三、道德审美
康德认为,道德审美是实践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涵义。

康德的实践哲学把声望和道德行为作为首要的价值判断依据,它强调体现在个人行为中的真理性、仁慈性和可预期的结果,而不是为了任何的利己目的。

其实,实践哲学著重的就是把道德审美应用于日常生活,推行理想的高标准生活。

四、结语
康德的实践哲学把人性、学识、道德和审美结合在一起,把实践审美视为最高目标,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衡量标准。

他让人们以美德为重,把实践哲学的思维运用到各个事物上,从而推进了世界的进步。

解读康德的实践哲学

解读康德的实践哲学

解读康德的实践哲学
研究报告:解读康德的实践哲学
摘要:
本研究报告旨在解读康德的实践哲学。

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实践哲学强调人类行动的自由和道德责任。

本文将从康德的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其与理论哲学的关系、实践哲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康德的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
康德的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人类行动的自由和道德责任。

他认为人类具有自由的理性意识和道德能力,能够根据道德法则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动。

康德将道德原则归纳为“普遍性原则”和“人格尊重原则”,并主张人类行动应当遵循这些原则。

2. 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的关系
康德的实践哲学与其理论哲学密切相关。

实践哲学强调人类的行动和实践,而理论哲学则关注知识和理性的探索。

康德认为,实践哲学是理论哲学的补充,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和道德责任。

3. 实践哲学的应用
康德的实践哲学在伦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伦理学中,康德的道德理论为伦理决策提供了基础,强调人类的道德责任和行为的普遍性。

在政治学中,康德的实践哲学为政治行为提供了指导,主张人类应当根据道德法则进行政治决策,并追求普遍的和平与公正。

结论:
康德的实践哲学强调人类行动的自由和道德责任,是他哲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相辅相成,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康德认为人类才
能真正实现自由和道德责任。

康德的实践哲学在伦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康德的实践哲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动的本质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康德实践哲学中的法和伦理

康德实践哲学中的法和伦理

基性著作虽 然
( 如 《 粹 理 性 批 判 》 一 正 纯
样 ) 都 包 含 着 那 部 未 来 著 作 的 暗 示 ,但 最
终将道德形 而上学 划 分 为法权 论 和德 行论 , 则 是 在 19 年 才 得 到 实 行 和 证 明 的 。 在 77
然 法 则 和 道 德 的 结 合 ], 以及 h mie o t o n m bi — g nim [ 的 义 务 ] 哲 学 的 这 一 部 分 更 容 at u 人 。 易 被 称 之 为 “p i sp i rcia o jcie hl o ha a t be t o p c v
18 7 4年 有 关 阿 欣 瓦 尔 的 《自然 法 》 ( h n Ac e —
收稿 日期 :20 0 0 9— 3—0 4
作 译者 简 介 :1 曼 弗 雷 德 ・ 姆 ,男 ,德 国 乌泊 尔 大 学 哲 学 系教 授 ;2 . 鲍 .邓 晓 芒 ,男 ,武 汉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教 授 ,博 : £研
践 理 性 批 判 》 ( 7 8) 这 两 部 道 德 哲 学 的 奠 18
事 实 上 ,例 如 在 鲍 姆 加 通 的 I iap i nt h— i lsp ie rc ̄ e [ 践 哲 学 的 起 源 ] 一 书 oo ha a t a 实 p
中 ,就 在 更 广 泛 的 意 义 上 将 自 然 法 定 义 为 c mpeu e u n t r f m moaim [自 o lx s lg m au a u i rl u
康 德 实 践 哲 学 中 的法 和 伦 理
[ ]曼弗雷德 ・ 德 鲍姆 ,邓晓芒 著 译
[ .乌 泊 塔 尔 大 学 ,德 国 乌 泊 塔 尔 市 1 4 0 7;2 29 .武 汉 大 学 ,武 汉 407 3 0 2]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

康 德 道 德 哲 学 中 的 实 践 理 性
翁 龙
( 法 兰克福 大学 哲学 系暨社 会研 究 所 , 德国 法 兰克 福 6 0 6 2 9)
摘 要 : 康德 的道德 哲 学是 个 演绎 的体 系 , 完 全 从 理 性 原 则 出 发 。 也 正 是 这 种 理 性 的 法 则 完 全 排 斥 了经验 的成 分 , 因而强调 它 的纯粹 性 , 其 目的就 是 为 了维护 道 德 的纯 洁性 。但 是 , 康 德 严 肃 主 义 的 道 德 哲 学 也 有 其 内在 的 矛 盾 性 , 即 这 种 完 全 从 自 我 的理 性 原 则 出 发 的 道 德 实 践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必 然 遭 遇 到 它 的悖谬 , 因 而 可 以说 , 康德 的道 德辩 证 法就 是 理性 与 经验 的斗 争 法 则。 此外 , 康 德 为 了使 得 这 种 纯 粹 的 实 践 理 性 能 够 在 现 实 中获 得 它 的 合 理 性 , 也 同样 允 许 具 有 合 理 倾 向 的 实 践 经 验 的 存 在 。但 尽 管 如 此 , 他 的 实 践 理 性 还 是 保 持 在 原 子 式 的 个 体 之 内。 关键 词 : 道 德哲 学 ; 实践理 性 ; 善 良意 志 ;自由 中 图分类 号 : B 5 0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4 0 2 X( 2 0 1 3 ) 1 O—o 0 2 O一0 8
样 在 中 国也 是 适 用 的 , 因而 他 提 出“ 只 有 在 扩 大 知 识 和 提 高 道 德 价 值 的 基 础 上 , 世 界 才 能 够 向 前 发 展 。在 一 个 错 综 复 杂 、 令 人迷惘 的世界里 , 特 别 需 要 具 有 这 样 一 种 精 神 。 它 能 使 最 完 美 的 知识 和最 高 的道德 的 时代潮 流融 合在 一 起 , 并

康德的哲学三书

康德的哲学三书

康德的哲学三书
哲学家马克思·康德的三部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一生著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三部曲分别是《理性使用》(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实践哲学》(The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和《判断力》(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他的三部曲被认为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深刻地推进了哲学的发展。

《理性使用》是康德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在这部著作中,康德提出了被称为“超越性论证”(transcendental argument)的哲学方法。

他试图通过这种方法解决哲学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客观真理的可能性。

他的超越性论证被认为是他理性使用的最重要的贡献。

《实践哲学》是康德的第二部重要作品,它的主题是实践哲学,也就是以道德来指导行动的原则。

在这部作品中,康德提出了一种“自利准则”(categorical imperative),它表明了理性的行动应该遵循的一种普遍原则,即“绝不要把自己当成一种工具”,即不要用自己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最后一部,《判断力》,其主要内容是关于美学,康德把美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学科,他提出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概念,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把自己的艺术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形成一种统一,而不是把自己的作品与其他作品形成一种对立。

马克思·康德的三部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它们在哲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不仅塑造了当代哲学的发展,而且他的思想也影响了社会结构,精神文化和政治领域。

他的三部曲的影响力不容小视,它们仍然是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对康德实践哲学的理解

对康德实践哲学的理解

【思想发见】
对 康 德 实 践 哲 学 的 理 解
宋 清 华
( 河南科技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 河南 洛阳 "/%$$0 )
摘* 要: * 理性本身具有建构性特性, 总是试图超越经验世 界, 追求形而上的理想, 体现的是人 的自由意志 的 创造性。在纯粹实践领域里, 理性为意志立法, 但理性所设定的至善理想, 却只能在 超验世界 发挥作用, 即主要是对意志发挥作用。其作用表现为: 批判、 说服、 规导、 感召和激励。 关键词: * 康德; 实践哲学; 理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 12%#) 0%* * * * * * * 文献标识码: 3* * 文章编号: %#/! 4 05%$ (!$$# ) $# 4 $$!5 4 $#
[ %] 践理性才需要 ‘批判’ , 因为它混杂了 ‘经验’ ” 。
是要研究文明的理性王国如何合度地行使各种职 能的问题, 纯粹理性的批判是理性为在自然及关 于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状态后, 如何行使自身的合 法权利。哲学离不开理性, 它面对的是文明的世 界, 而非自然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其法度, 理性就 要为这个文明世界的成员分配适当的 “ 权限” , 使 之安居乐业, 各得其所, 各司其责。而不致分崩离 析。这才是康德哲学的目的。

不过, 理性要为文明世界的人立法, 就必须离 开经验世界, 进 入超验 世界, 面对 意志问 题。这 样, 理性就开始了自己的冒险事业, 为人的自由意 志寻求法度, 这实际上是理性的超越性体现, 它反 映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对人自身有限性的超越性追 求。人的自由意志的超越性追求, 正是理性发展 的内驱力。康德把意志视为理性的, 把欲求视为 感性的。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 只有意志才是主 体的事, 而欲求是客体的事。欲求是一种必然性 的体现, 归属现象界或经验世界, 受制于客观、 自 然需求。现实社会是由人群构成 的, 人之欲求需 要一个度的界限。不仅欲求有度, 满足欲求的方 式也有度。而这些度都是经验性的, 因时因地而 异, 即使是所谓的普世伦理, 也是相对而言的。所 以欲求所驱使的行动, 有时会成为巨大的力量, 横 扫一切, 甚至会诱发犯罪, 严重的 会导致国与国、

康德哲学实践范畴本质研究

康德哲学实践范畴本质研究

动; 并对康德 和亚里士 多德 实践 范畴进 行 了比较 , 试 图厘 清它们 之 间的一 些相 同点和不 同点 , 以进一步认识 、
理 解其 实践 范畴的本质。
关键词 : 康德 ; 实践 ; 本质 ; 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B 5 1 6 - 3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9 0 2 0 ( 2 0 1 4 ) 0 1 一 l 1 7 — 0 4
只有一个读者 , 那就是康 德 , 只有他一个 人读懂 了卢梭 。” I ’ 列
易斯 ・ 贝克在其著作《 ( 实践 理性批判 > 通释》 中说 : “ 只有卢梭
才预见到 自律学说 , 因为只有他 才发现了法则与 自由之 间的
本质关 联 ,而 1 8 世纪 的其他人 只将法则视 为是对 自由的限 制。尽管卢梭只在政治学 中阐明它们 的本质关联 , 但在康德
态的功利主义支配着社会 的经 济 、 政治和科学技术 。资产阶 级功利 主义在反对封建制 度 、 宗教道德方 面起过重 大作 用并
和争名逐利热衷度不断增温 的十八世纪 , 唯有 康德深刻领会 了卢梭的呐喊 , 仅有科 学 、 理性是无法保有一个道德世 界的 ,
道德另有根源 。“ 恩斯特 ・ 卡西勒认为 , 在整个十八世纪 , 卢梭
学 等并使之取得 了不少成就 , 却也使理性变成 了人 的欲 望和
激 情的工具 , 将 把地球 变成一片荒 芜 ; 人越来越 为 自己的欲
望 和创造物 所役而渐 渐失去 了人作为人 的本质 。在卢梭看
来, 文化 、 文明 的发 展证 明着 理性 内部 有一种 自我 毁灭 的倾
的反作用 而使 自己得 到保 障 , 以便不 陷入 自相矛盾 。” 《 < 实 践理性批判 ) 通释》 中说 : “ 如果我们致力于做 出上述修正 , 就

康德实践哲学的形上之蕴

康德实践哲学的形上之蕴
1 1
派乐观 的科 学 、 性启 蒙气 氛 笼 罩下 的十八 世 纪 , 理 惟 有康德深刻领 会 了卢 梭 的 呐 喊 , 有科 学 、 仅 理性 是无法保有一 个道 德 的世 界 的 。那是 一 个处 于启 蒙运动 的时代 , 不是一 个启蒙 了的时代 。仅仅执 却
康 德生 活 于 十 八 世 纪 的 德 国 , 时 的 德 国政 那 治 、 济还 比较 落后 , 是 英 法 两 国 的资产 阶级 革 经 但
的偏见 , 我们的一切 习惯都在奴役 、 折磨和遏制我 们 。文 明人 在 奴 隶 状态 中生 , 奴隶 状 态 中活 , 在 在
奴隶 状态 下死 : 一 生 下 来就 被 人 捆 在襁 褓 里 ; 他 他 死 就被 人 钉 在 棺 材 里 ; 要 他 还保 持 着 人 的样 只 子, 他就要 受到 我们 的制度 的束缚 ” … ’ 。在《 论
性产生 的科 学 、 术 、 学 和 道 德 将 把 地球 变 成 一 艺 哲 片荒芜 。他看 到 , 们 固然在 将理 性 用于科 学 和艺 人 术 时取得 了不 少成 就 , 理性 在这 使用 的过 程 中却 但
变成 了人 欲望 和 激 情 的工 具 。既 然理 性 是 征 服 自
步 是背道 而驰 的 , 于 历 史 的进 步 , 是道 德 的退 对 恰 步。 卢梭 的人文 思 想 对 康 德 影 响 至深 。恩 斯特 ・
为自己的欲望和创造物所役。在卢梭看来 , 明与 文 文化 的发展 恰恰 证 明理性 内部 有 一 种 自我 毁 灭 的
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 的共 同权利 。 [ ( 卢梭 对 存 在 于 现 实社 会 中的罪 恶 9 3脚 9】
高 度关 注和对 人 的深切关 怀 深深感 染 了康 德 , 在一

实践论内容简介300字

实践论内容简介300字

实践论内容简介300字
实践论是一本由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88年出版的哲学著作,全名为《实践论纲要》。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的实践原则展开,探讨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和目的。

康德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行动的基础,对于人类的自由和道德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他强调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自觉和自主性,主张人们应当根据理性原则进行行动,并在行动中追求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则。

在《实践论》中,康德通过对道德、法律和宗教等方面的探讨,深入研究了道德自觉、法律自由和宗教信仰等主题。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当基于自由的决策,并遵循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法律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它应当保障人们的自由和权利;而宗教则是人类对于理想和超越的追求,可以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通过《实践论》,康德试图为人类的实践行为提供一种理论基础,使人类能够在行动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践论原文百科

实践论原文百科

实践论原文百科实践论是一部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也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实践论原文进行解读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和理论观点。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康德对人类自由行为和道德行为的探讨展开。

在实践论中,康德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即人类通过自由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实践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法律行为和美学行为等,这些行为都是基于人的自主意志和理性思维的。

在实践论中,康德强调了人类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是基于理性和道德的,只有通过自由行为,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同时也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康德认为,自由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需要在道德规范的框架下实现。

只有通过遵循道德法则和道德原则,人们的自由行为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实践论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康德对道德行为的探讨。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是一种基于理性的行为,它是人类自由的表现和体现。

在道德行为中,人们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

康德提出了“普遍化原则”,即人们应该根据道德规范和原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同时也要求人们将自己的行为普遍应用于他人和社会,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

在实践论中,康德还对法律行为和美学行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他认为,法律行为是基于人们对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的遵守和执行,而美学行为则是基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康德认为,法律行为和美学行为都需要人们通过自由的行为来实现,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

只有在法律和美学的框架下,人们的行为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来说,实践论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了人类自由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自由行为,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同时也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实践论提出了道德行为、法律行为和美学行为等概念,强调了人们通过自由行为来实现这些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

康德的实践论为人们理解和追求自由行为和道德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康德的道德哲学及其德育观

康德的道德哲学及其德育观

康德的道德哲学及其德育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最终目的并非知识哲学而是实践哲学。

康德的实践哲学包括“实践理性批判”以及与之相关的“启蒙”“永久和平”等“第四批判”。

一、康德的道德哲学实践领域虽然像“空气”一样不纯粹(它对鸽子的飞翔构成了阻力),但是,康德认为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纯粹理性而在道德领域显示出人的严峻的自由意志。

康德借用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展开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而在考虑“实践理性批判”时,康德延续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包括身心二元论)和自由意志。

笛卡尔不仅认为人有天赋观念,而且进一步认为人有自由意志。

他将世界分为自然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自然世界(物质世界)像一部机器,它是有客观规律的,自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的身体或肉体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因而人的身体也是一部机器。

但是,人的精神(心)却不受自然规律的约束,人拥有自由意志。

康德将笛卡尔的心物关系转换为现象与物自体的关系(或自然与自由、自然与的关系)。

现象界(自然)受因果律的支配,而本体界(物自体)是自由的,不受因果律的支配。

如果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的重点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是可能的”,那么,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讨论的重点就是人的纯粹的“自由意志何以是可能”。

自由以及自由意志是康德哲学的“拱顶石”,所有其他概念(上帝的概念和不朽的概念)都依附于自由意志及其道德学之上,甚至宗教也依赖于道德。

在康德那里,善良意志几乎等同于自由意志或自律意志。

康德对自由与道德的关系的解释与卢梭保持了一致。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自由意志虽然并非由康德首次提出,但康德为人的自由意志增加了不同的内涵。

奥古斯丁较早地讨论了人的“自由意志”问题,却主要是在消极意义上讨论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被视为人类原罪的祸首。

在康德这里,人可能因自由意志而作恶,人更可能因自由意志而坚守道德义务,成为纯粹的坚毅卓绝的“义人”。

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伦理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但正是这一点被人们所误解,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用的学说。

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康德的实践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实践哲学[摘要]康德的伦理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但正是这一点被人们所误解,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用的学说。

然而,综观康德的道德哲学,可以看到,康德道德法则形式化的追求只是其道德哲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另一方面,康德力图使自己的道德哲学走向经验和情感,走向生活世界。

这也就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实践性。

[关键词]康德伦理学形而上学至善[中图分类号]B8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35-02一、康德的伦理学康德伦理学的出发概念就是自律的善良意志,人们常说,通向地狱的道路是用善良的意向铺砌的,但康德的善良意志并不是消极的,这位思想家向善良意志的体现者所要求的是活动和行为。

人们或许会批判康德对事情的形式主义的看法,他暂时谈到的只是帮助人们在生命的海洋中找到确定方向的指南针,道德方向的丧失不会是长久的,道德境界迟早会在人的面前清楚地显示出来,并且人们将看到他们的行为会把他们引向的方向——引向善或恶。

善就是善,其准是如此的显而易见。

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的宗旨就是用之指导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如果人们拥有了一个对实践生活很合理的理性却不用于人类实践生活,不能普及开来,那么原理描绘得再美轮美奂,事实上它是没意义的。

想要指导人类的实践道德生活,就必须将理论带回到现实的大千世界中。

《实践理性批判》是对一般的实践理性进行批判,一般的实践理性包括我们日常的实践活动。

“这个批判为什么不提名为纯粹理性批判,而是简单地提名为一般实践理性批判……如果它在这一方面成功了,就无需批判纯粹能力本身,以发现理性是否以这样一个过分僭越的要求,超越了自己……”[1]康德在导言中,强调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别,理论理性是处理认识的问题,实践理性是处理欲望和意志的问题,其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意志能力。

那么什么是意志呢?在康德看来,就是自己实现自己的对象的能力。

纵观《实践理性批判》这本书,康德的道德形式主义研究到达最高之处了。

实践理性批判事实上是对人类道德法则的元伦理分析。

对道德法则的表达是形式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它就是康德的绝对命令或定言命令法则。

康德对道德法则是这么评价的“以上所列举的观察道德原则的三种方式,归根到底,是同一规律的不同公式,其中每一个又包含着其他两者。

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区别,不过这种区别与其说是客观实践的,还不如说是主观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类比使观念与直观相接近,并由此与情感相接近。

”[2]而随后的两种表述只是为了能更接近情感。

康德认为“至善”是纯粹实践理性的全体对象。

他认为前人的哲学实际上是“求达至善之术”。

康德研究了关于“至善”的内在涵义。

在康德看来,追求幸福是每个有理性者的合理的要求。

同时,他也意识到了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也会有各种感情快乐、激动、悲伤等。

如若这样,人们是否可以将“追求幸福”作为普遍法则呢?康德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法则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而“幸福”是一个具有不确定因素的东西。

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追求“幸福”时有时不会考虑道德的因素,有时道德甚至成了阻碍“幸福”的因素。

康德说“事实上,一个理性越是处心积虑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满足,那么这个人就越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因此,很多人特别是那些最精明的人,如果他们肯坦白承认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理性的憎恨。

”[3]德行有时甚至会阻扰人们对幸福追求的达成。

因此,幸福不一定能与道德很融洽地协调。

制约人欲是一个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的各种欲望。

于是康德伦理学产生了有关幸福和道德内容的二律背反幸福和道德是“至善”中两个相对而言的要素。

所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对它们来说不见得行得通,所以对“至善”概念的研究和演变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形而上学这一边。

所以,想达成至善这个目标它的条件只能在形而上学这样先验的基础上讨论和研究。

在现实实践的生活之中,人们一边受到各种道德和规范的激励和鼓舞,另一方面,道德律也在适时地限制人,这就是一般人们追求的“幸福”的基本构成。

康德却认为“这种自得好报的道德体系,仅仅是一种理念,它的实现要依靠这个条件,即人人都做他们所应该做的事”[4]。

我们知道,现实的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所以,想把道德和幸福真正统一在一起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康德将道德的研究转到了形而上学这一高度。

于是就有了康德的两个悬设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

在康德看来这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假定那道德的世界,对我们说来,是一个未来的世界。

所以上帝与来生是两种基本设定,而按照纯粹理性的原理,这种基本设定和同一理性所加乎我们的责任,是不可分的。

”[5]康德为他所提出的两个悬设感到十分自豪,按他的观点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使人自己内心对现实生活中的诱惑有抵抗性,人们便会知足而后“自足”。

站在实践理性角度,康德认为“理性的那种必然的理念,是把我们自己看做是在思宠的世界中的而在那里幸福是等待着我们的,除非由于我们自己不配得到幸福,而限制了我们在幸福中的份额。

”[6]理念世界解决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道德问题,达成了二律背反,这是康德理论的一项伟大创举。

二、后人康德伦理学的批判(一)海涅的批判严谨过度的人责备康德哲学的二元论,并认为其伦理学只流诸形式主义。

海涅认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作为绝对不能证明的东西加以推倒了全部的东西——灵魂不朽、意志自由、上帝存在,却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作为公社恢复起来。

这是他理论不能自圆其说的表现,他认为虽然其并没有扩充我们的知识,但整个说来“它们给理性一种对这些概念的权利,否则,理性就不能允许自己甚至有论证这些概念的可能性了”。

这是海涅对康德伦理学理论的嘲讽,也是他认为康德伦理学流诸形式的证据。

(二)叔本华的批判叔本华认为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哲学,但是他的实践理性最终又变成了另一个被复活的上帝。

然而,康德对于理性的限制,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非理性主义的一种默认,理性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也就只有非理性来加以解决了。

他建立起经验主义伦理学就在于,继承康德的宗教批判思想,进一步对理性宗教进行更为彻底的批判,最终树立起关注个体的人的存在和境遇的非理性主义伦理哲学。

在伦理学上叔本华认为“道德学研究的是实际的人行为,不是研究先天的纸糊楼阁。

”[7]叔本华也因为这一点批判了康德的道德哲学,他认为康德的伦理学是不会存在的一种假定,是“伪装的神学道德学”[8],是一种最为抽象的概念,是表面的道德学说,而其内在是对康德“上帝”之说的迷信。

叔本华要建立的是基于人们实践生活的具有社会实践性的伦理学说。

叔本华认为康德一开始就偷换了道德学概念。

义务等概念都不能逃脱上帝哲学的假设的最初,上帝存在的假设保证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实际意义。

“一切责任的观念与意义,纯粹、完全来自于它对威胁性惩罚和允许的奖赏的关系。

”[9]责任本身以人们设定惩罚和奖赏来作为条件,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它是以惩罚或奖赏作为条件来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康德所说的“绝对”的意思是“无条件的”,所以他的伦理学以“无条件的责任概念”作为基础,就是“一个形容词与其形容物结合的矛盾”[10],然而,这种“无条件的责任”在人们的社会现实生活当中难以找到依据。

叔本华批判了康德伦理学的基础和根源他完全建立在纯粹先天概念(即纯粹理性)之上,没有任何实在内容和经验依据,适用于有理性者却不能激动人;缺乏真正实体,没有可能的功效,是建立于虚无之上和漂浮于空中,无物能赖以支持,无物能被激动。

这种以命令形式出现的义务伦理学来自于神学道德观,“它本质上,是牢固地建立在人之依存于另一个意志的假设之上,这一意志向他发布命令,宣布奖励或惩罚。

”[11]似乎上帝存在这个悬设扎根在了康德所有的伦理学和道德学说之中。

三、康德的“回应”海涅和叔本华都未曾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在康德那里宗教并不是道德的原因,而是道德的结果。

道德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然而它从何而来,这一点对于康德本身来说也是一个宇宙之谜。

就像宇宙本身从何而来是一个谜一样。

“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12]康德接下去说,惊奇和敬畏虽然能够激起人们去进行探索,但毕竟不能弥补探索的不足,那么对探索来说需要的是什么呢?首先是科学方法,哲学永远都应该是科学的维护者和导师。

康德从来没有对这个具有深刻意义的概念放弃。

无论在理论哲学之中,还是在实践哲学之中,法则都具有中间的位置。

纯粹理性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必然要通过法则实现出来,而这里最为特殊的一个特征就是,无论在自然领域还是在自由领域,纯粹理性都通过作为理性存在着的人在颁布法则,人既为自然立法,也为自己的实践活动立法。

然而在哲学世界纯粹是有必要的,这是康德的坚持。

纯粹实践理性原则就其本身而言仅仅为意志提供了一个只具有形式意义的原理,而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

这条法则并没有告诉人们,他们应该具体做什么,比如,不许说谎、尊重生命。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可以做任何事情,只要在做那些事情时他们的意志所依据的准则能够同时用做普遍立法的原则,这就是说他据此准则来对待所有其他人,并且他也愿意所有其他人据此准则来对待他自己以及任何人。

深入分析表明,在更为准确的意义上,这样一条实践法则应该是对所有实践原理的形式约束,只有符合这个约束的实践原理才能成为实践法则。

但是,从理论上来说,这里仍然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纯粹实践理性法则是先天的决定意志,但是道德行为毕竟是需要。

此处关系到既是理论性又是实践性的问题,康德认为这种实在性法则自身是需要得到判定的,实践对象始终必须有其经验的表现。

康德对这个难点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并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如果一般而简单地说,这个困难就是先天的道德法则的实践效用如何在经验事件上得到验证。

因为这样一个作用不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之间的单向作用,而且还要在已经受到另一法则支配的事件中有所表现。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的愿望是能够构建感性和理性的桥梁,他希望他的研究能够推进伦理学的发展使后人受益无穷,并且能够使人们完全明白伦理学的真正内涵,从而找到什么是真正的“善”,这种善具有纯粹性并且是最高的善。

因为“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力通过人的审美快感使人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并激发起人的道德情感,目的论则通过对自然目的的追溯使人们意识到自身已肩负着和世界相关的道德目的”[13]。

康德永远在追求一种他认为内心完美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是纯粹的,所以他用形而上学只是想像数学一样使伦理学达到一个形式纯粹的高度,然后这个形式如果是合理和可以实行的,那么再回归到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去再让人们去践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