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端午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个节日流传着许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与传说。
一、屈原投江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政治主张被当时的贵族所不满,被楚怀王贬为上将军的职位。
在被贬后,他游走于楚国的各地,祈求改革。
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反而引来了一系列的阴谋诡计。
在楚国内部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政变,楚怀王被新的统治者赶下了台,楚国陷入了混乱之中。
屈原深感国家的危局,痛心疾首。
最终,在端午节这天,屈原绝望地选择了投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于是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划龙舟进行竞渡,以寄托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二、屈原与粽子据传,当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非常伤心,纷纷涌到江边寻找他的尸体。
为了防止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人们把吃剩的饭团扔进江中,又在外面用竹叶包裹好,使之食人者有所顾忌。
后来,人们为了祭奠屈原,也开始用竹叶包裹糯米,做成类似饭团的食物,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吃的粽子。
而且,由于端午节在夏季时节,人们希望通过吃粽子驱邪避暑,因此在粽子中常常加入艾叶,被认为有驱除瘟疫的作用。
三、龙舟竞渡的传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一个古老的习俗,也是端午节的标志性活动之一。
据传,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百姓为了寻找屈原的尸体而划船。
他们在船上敲鼓吹箫,打扮成巫神图腾的面貌,希望借助声响和形象驱逐不祥之气。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曹操的。
相传曹操曾是魏国的一位权臣,他为了表示对伟大的文学家屈原的纪念,组织了一次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
这个活动得到了人们的热烈响应,沿袭至今。
无论是哪个传说,龙舟竞渡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发展出了各种形式的竞渡活动,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端午节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拥有着许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这些故事与传说不仅增添了端午节的神秘色彩,更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端午节的有关传说和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有关传说和传说故事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颇有神秘色彩的节日。
端午节有着丰富的传说和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人们一直以来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一、屈原投江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据传,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吴起不重用屈原,屈原失意之际,不幸遭受到诸多的诽谤和污蔑,最终不得不离开楚国。
屈原离开楚国之后,开始了流浪生涯,他游历于各处,历经艰辛。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凭着自己的才华,为爱国家志愿成为唐朝帝师之一。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屈原将感到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
据传说,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为了避免鱼虾对于屈原的尸体的咬,就挂起了粽子,在江边祭拜屈原。
二、百无禁忌节端午节也被称为万福节、午节等。
在这一天,不少地区,有一个“百无禁忌之节”之称,这是因为在端午节,人们认为一切事情都不受禁忌,不受限制。
在这一天,男女可以自由随意的交往,并且不会被认为是不道德行为。
此外,人们还可以随意的进行跳绳、耍鞭、击鼓等活动。
这些活动让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尽情快乐,远离一年中凝重的日子。
三、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活动之一,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
龙舟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相传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屈原,由于热爱国家、痛恨腐败,竟然跳进汨罗江自杀。
为了避恶浮尸的鱼虾食人尸,人们便将各种食物和整醪糯米包裹在菖蒲叶中,扎成三角形来投江。
后来,传闻屈原得救,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以感念屈原,而将包裹物称之为粽子。
而龙舟更是为了搜寻屈原。
因此,每年的端午节上,人们会坐在龙舟上,划起竞速的竞赛中,我们会看到龙船破浪峰、穿过波涛汹涌的江浪,扔粽子、跑步、喊口号,共同营造出一片热闹、欢乐的气氛。
四、挂菖蒲端午节还有一项传统的习俗:挂菖蒲。
菖蒲叶有除障、驱毒之意,因此,人们在端午节时,黄梅、湘粤等地区有挂菖蒲的习惯。
家门口或屋檐下挂一束新鲜的菖蒲,以驱邪辟邪,祈求家庭平安、吉祥如意。
五、五毒退散端午节时节,也正是五毒出没的时候,因此,人们还有驱五毒的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这个节日有许多民间故事与传说,以下将会介绍其中的几个。
一、屈原投江据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为忠心于君王而被宫廷干部陷害,最终在五月初五这天跳入了汨罗江自尽。
当地百姓得知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以阻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还有些人在江边涂上了雄黄酒以避邪瘟。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立夏之时,便开始举行端午节。
二、粽子起源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祭龙神和祖先的活动。
相传在古代,人们因为怕恶神作祟而纪念老祖先,搭建竿子、吊挂彩旗、燃放炮竹、互赠礼品,以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兴旺发达。
为了让祖先的灵魂有好的安息,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将粘成三角形的糯米团子放入锅中煮熟,然后沿江河祭祀龙神,放入江河中。
同时,还会吃新鲜的新姜、艾草等,用以驱邪镇瘟。
三、屈原之魂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始于人们拜祭屈原之魂。
因为厌倦官场生活的屈原从政失败后沉入江中,江水为隐居山林的人护送遗体,人们为表达哀思,便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舟车给屈原献上祭品。
这些祭品包括糯米粽子、鸟蛋、新鲜蔬菜等,用来供奉祭祖祈祷平安,希望屈原之魂得以安息。
以上三种说法都成为了端午节的经典传说,而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也在这些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例如,赛龙舟、吃粽子、风筝、贴雄黄、龙舞等,都成为了中国的端午节独特风景线。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文化精华的一部分,渐渐地将人们对于传统的感情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繁华城市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元素。
各种庆祝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不但令祭祖、守岁、拜年等传统文化形态常新,还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活化,以更好地代表中国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和良好传统,同时促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欢迎阅读!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
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简短概括

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简短概括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定在每个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龙舟节”或“重阳节”。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据说与屈原有关。
以下是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的简短概括。
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曾经为楚国的官员,但因为竹林七贤一事而被贬为平民。
他深感国家危亡、社会丑恶,思虑之下感到无望之际,便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跳入了汨罗江自尽。
楚国百姓闻讯,纷纷划船打鱼,希望能找到屈原的遗体并护送回家。
当他们发现屈原的遗体被鲨鱼咬着时,他们便开始划龙舟赶到鲨鱼所在的地方,以击打鼓声和喊声来吓走鲨鱼。
龙舟成为了追溯屈原的一种方式,也预示了今天的龙舟竞赛。
粽子传说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与粽子的制作有关。
相传,在屈原投江时,当地百姓感到十分悲伤,于是把糯米、芦苇叶等包成三角形,投入江中,以悼念屈原。
后来他们发现这些包裹漂回到了岸边,而且没有遭到鱼虫侵袭,于是便有了包裹食品的习惯。
这就是现在我们吃的粽子的来源。
五色线传说端午节还有一个与五色线有关的传说。
相传,为了天神能够守护人民并排除邪恶,百姓们每年的端午节都在自家门口挂五色线,有红、黄、绿、蓝和白五种颜色。
这五色线能够驱邪保平安,避免瘟疫和灾难。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在身上系上五色丝线,以祈求好运和安全。
龙舟竞赛如今,端午节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平民化的庆祝活动,甚至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运动项目。
特别是龙舟竞赛,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因此,每年五月初五,有许多供游客观赏、参加的龙舟比赛活动。
据说,赢得龙舟竞赛的队伍将会得到好运和幸福。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和深刻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与屈原、龙舟竞赛、粽子传说和五色线传说等有着密切关联。
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仅具有传统的历史意义,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故事背景

端午节的故事背景端午节,又叫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背后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流传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故事背景。
一、屈原和粽子的起源屈原是中国的大诗人、散文家和国际主义先驱,他的诗篇被誉为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据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文化精英屈原因为反对国王放弃抵御外敌的意见,而被贬到南楚。
在南楚期间,他挚爱的国土被外敌侵占,身为爱国志士的他十分失落、沮丧,经常向河里投身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划龙舟驱赶鱼虾不断地在河水中划。
而为了纪念屈原,便在五月初五这天划龙舟、赛龙舟,而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如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除了划龙舟外,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粽子。
传说当时屈原的支持者为了让屈原的灵魂不受祸害,便用粽子来作为防御,并扔到江中。
这样,鱼虾便咬不到屈原的身体。
由于粽子是在屈原投水自尽时出现的,所以在端午节吃粽子也得以延续至今。
二、医风避瘟端午节在中国许多地方也被称为医风避瘟节。
据说,从古至今,大规模地瘟疫有时会在端午节前后发生。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人体细胞在农历五月及其前后的阳历时间,细胞活动最旺盛,易受风寒感染,故而在这段时间易引起瘟疫。
而据《黄帝内经》记载,五月日头正盛,天气清爽,为医治疾病之最佳时期。
古代医典还记载了很多关于端午节的治病养生方法,如饮雄黄酒、悬艾草、佩香囊,供绿茗等。
因此,端午节也被视为一个保健养生的好时间。
三、龙舟文化龙舟,是充满中国特色的船艇,它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水上运动。
传统龙舟一般有一头龙形的船头、一般为30-40尺宽、100-150尺长、4-7尺高,长板窄薄,使用时需配有划桨手和鼓手,全船人手需接近百人。
赛龙舟属于划龙舟的一种,划龙舟是一项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传统竞技,也是端午节最为盛大的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欢聚在一起,一起庆祝这个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流传至今,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端午节的由来可谓是千古流传的经典传说,流传至今依然家喻户晓。
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被敌国秦国所逼,投身于汨罗江中自尽。
为了不让鱼虾汲取他的身体,人们纷纷下河捞起粽子和五色丝线扔进水中,阻止鱼虾损害屈原的身体。
同时,人们也载歌载舞荡涤灾难,祈祷国泰民安。
这就是渊源深远的端午节来源。
在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非吃粽子莫属了。
粽子是一种用草叶包裹糯米、豆沙或肉类制作的美食,口感丰富饱满,是端午节中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
据传粽子的包法是祖先的智慧演变而来的,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良种的糯米和新鲜的野生食材制作粽子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粽子也渐渐成为繁荣的民间食品,成为端午节中最为重要的符号。
此外,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也是人们常见的活动。
传说屈原死后,江中出现许多水怪,为了能及时捞回屈原的尸骨,人们便会划龙船在水中舞动吸引水怪的注意。
这段历史也为龙舟比赛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岁月更迭,捞人的祭祀活动已经消失,但龙舟比赛的竞技活动在每年的端午节依然热火朝天。
除了正式的传统风俗,端午节还存在着许多地方特色,如宁波人喜欢钓五颜六色的鲤鱼,象山县则有组织数十口人围坐在一块会吃糯米饭的大石头旁边的“石头粥”等等。
这些民俗风情展示着各地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地位,在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中,增添着端午节的生命力和活力。
总之,端午节的历史悠久,文化瑰宝渊源流长,人们在庆祝和传承端午节的同时,也在传承中国民族神韵的血脉基因。
无论是传说中的屈原,还是代表中华民族和谐与团结的龙舟比赛,都是我们追溯中华文化源头的最核心元素,而人们在不断传承和改编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在以端午节传承精神,激发文化活力,传承民族情感,让端午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端午节的来历故事(精选7篇)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篇1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金华端午节习俗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
各地还有“吃五黄”以克五毒之俗,黄鳝、黄鱼、黄瓜、黄酒、雄黄,喷雄黄于室内各处,有的还投于水缸水井中。
中国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
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
但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毒性太大,所以雄黄已逐渐在市场中失去踪影。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着许多传说和故事,下面将为大家讲述其中几个脍炙人口的传说。
一、屈原投汨罗江传说在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政治复杂和深情痛国,遭到谗言陷害,被贬黜至湘江流域。
他对楚国的沦落感到悲愤,最终跳入汨罗江以示抗议。
当地的渔民们得知此事后非常悲伤,纷纷划船捞起屈原的尸体,并为了避免鱼虾啃食他的身体,纷纷投放粽子进江。
二、粽子投江救龙舟相传古代的江湖河流里有一条凶猛的水怪名叫“江怪”,每年到了农历五月初五就开始捕食人畜,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一天,一位居民梦见一位仙人告诉他说:“农历五月初五的时候,你们将江怪引到家附近,用粽子喂它,你们就能守护平安。
”于是,村民们开始行动,一边制作粽子一边吹起锣鼓声,将江怪引到岸边,再将粽子投到江里。
江怪看到粽子就张开了大口,结果被粽子堵住了喉咙,再也吐不出来。
村民们看到这一幕,纷纷爆发出欢呼声,从此以后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吃粽子来纪念这段传说。
三、龙舟竞渡相传在古代中国,居民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为了纪念屈原,便开始划起龙舟来。
据说龙舟划起可以驱走邪恶的鬼魂,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此外,龙舟竞渡也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活动。
传说在一次比赛中,有一个人船划得最快,其他人都非常好奇,于是跑到他屋子弄清楚,才知道人家在龙舟的尾部画了眼睛,于是,大家都效仿划起漂亮的龙舟。
以上就是端午节的几个传说故事。
无论这些故事是否历史真实,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今天的端午节,无论是品味粽子还是观看龙舟竞渡,我们都应该感受到这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的传承和自豪。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份独特的文化,让端午节的精神流传下去。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大全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大全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很多种关于来源的传说故事,你知道哪些?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大全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1、纪念屈原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纪念伍子胥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端午节传说10个小故事

端午节传说10个小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节日,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端午节与龙舟赛、粽子、艾草等诸多元素密不可分,它的起源与发展也与诸多传说有关。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十个关于端午节的小故事,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一、屈原投江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忧国忧民、不被重用而流落江湖。
在得知楚国被外敌入侵后,他深感悲愤,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龙舟赛和吃粽子等活动。
第二、龙舟赛龙舟赛起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
据说屈原去世后,当地百姓驾船到江中打捞屈原,他们不仅在水中撒饭喂鱼,还摆放了雄黄酒等物以驱走江中的鱼虫。
后来,这种摆脱鱼虫的活动演变成了龙舟赛。
第三、习俗传承端午节作为现存的传统节日之一,已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每个传统节日中,重要的一环都是祭祀祖先。
今天仍有许多地方会在端午节迎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吉祥平安。
第四、饮雄黄酒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喝一种叫做雄黄酒的酒,主要是为了驱走蚊虫,预防疾病。
雄黄酒是由雄黄粉、白酒和其他调料制成的。
不过在近些年,由于雄黄有毒性,因此一些地方已经不再使用。
第五、赛龙舟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元素便是赛龙舟比赛。
龙舟比赛有民间传说,是因为古代人们在楚国民族英雄屈原投江后去江中救援而演变而成的。
对于龙舟,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寓意,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和传统价值。
第六、食粽子端午节的最大特点便是食粽子,据说是为了消灾除疫。
它在中国各地的制法和口味都不完全相同,因地制宜而有所不同。
例如,四川的粽子口味较辣,而南方地区的粽子则较甜。
第七、艾草端午节时,在每个家庭中都要挂上艾草。
艾草除了有驱除蚊虫的功效外,还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对于女性来说,更具有保健作用。
第八、五仁、豆沙等口味端午节的粽子有着各种口味,例如五仁口味、豆沙口味、咸肉口味等等。
不同口味的粽子在各个地方也有不同的做法。
第九、端午习惯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有许多的习惯与传统,这些习惯和传统历久弥新,深入人心,如夫妻嫌隙口中互相用艾草饰物涂抹,挂在门上用于驱赶蚊蝇、其他小昆虫、或在坟前点上香烛缘黄背心,供粽更是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大家知道吗?每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一端午节将至,大家了解过端午节的故事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端午节的来历简短50字_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端午节的故事传说(一)屈原投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传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50字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划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端午节的由来简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1篇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
端午节历史演变篇一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端午节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龙舟节、重阳节等。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背后有许多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传说一:屈原逝世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诗人和爱国者,他在为楚国的兴起和人民的疾苦而担忧,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闻讯后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即用米粽和龙舟来祭祀他。
此后,这一风俗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现在的端午节。
传说二:龙的节日
另一种传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相传,古代有五个瘟神轮流降临人间,危害百姓。
后来,五位仙人化成五位勇士,分别骑着五条巨龙来到了人间,他们击败了瘟神,并将他们逐出了人间。
为了纪念五位勇士,人们制定了端午节,用粽叶包着糯米,象征着五条巨龙,以此来祈求平安和丰收。
民间故事:白蛇传
在中国传统故事《白蛇传》中,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情节。
故事中,白娘子为了救夫婿许仙,在端午节前后使用了雄黄酒,从而发现了许仙暗中妖怪的身份。
这个故事中,端午节成为了一个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节日,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代表着团结、和谐和尊重。
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端午节有着各种不同的习俗和活动,如赛龙舟、挂艾叶、吃粽子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四大传说故事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四大传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欢聚一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背后,有着许多传奇故事,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这四大传说故事。
1.1 屈原与楚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忠诚于国家,为民谋福祉,但却遭到了排挤陷害。
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悲痛欲绝,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
1.2 粽子的由来据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的百姓都想方设法去救他,可是他们怎么也找不到屈原的身体。
于是,他们就用竹叶包上糯米,扔进江里,希望鱼儿吃了这些食物,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
后来,这种食物就变成了粽子。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吃粽子,以此纪念屈原。
2.1 赛龙舟的由来赛龙舟是为了寻找屈原的身体而发明的。
当时,人们划着船在江上寻找屈原的尸体,但是他们发现江面上的水草太多,根本看不清哪里有尸体。
于是,有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在船上画上龙头,然后点燃火把,让龙舟冲向前方。
这样一来,水草就会被烧掉,他们就能找到屈原的尸体了。
后来,这个活动就演变成了赛龙舟。
2.2 挂菖蒲的由来挂菖蒲是为了驱邪避瘟而发明的。
据说,屈原死后,他的魂魄化作了一条蛇,到处害人。
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蛇最怕的就是菖蒲的香气。
于是,他们就开始在端午节的时候,挂上菖蒲,以此驱赶邪恶的鬼怪。
3.1 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
比如说,人们会佩戴艾叶和五彩丝线,以求平安健康;还会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瘟;还有的地方会举行踩高跷、打毽子等活动。
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祈求国家的繁荣昌盛。
3.2 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要记住屈原的伟大事迹,更要传承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我们还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或传说的名称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或传说的名称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或传说的名称端午节,又称为“重五”、“端五”、“五月节”、“龙舟节”等,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全国各地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其中最经典的就是赛龙舟。
而端午节的起源和内涵也有很多传说和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或传说的名称。
1.屈原投江“屈原投江”是端午节最广为流传的故事。
屈原,又称屈原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曾担任楚国宰相,但却遭受了诬陷和排挤。
最终,在秦国入侵楚国之际,屈原背负着愤怒和无奈投身于浩荡的汨罗江中,以身殉国。
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诚,人们在端午节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活动,以此纪念屈原烈士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2.吴起救身“吴起救身”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
这个传说的主人公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吴起,他在任职南阳之时被罢官,回到故乡后陷入了困境。
在端午节这天,吴起听说了屈原投江的消息,便决定跳进江中,寻找屈原的遗体,并将它捞起来送葬。
不料,他潜入江中后,屈原却跑了,于是吴起干脆踩起艾草来寻找屈原的尸体。
这个传说让我们惊叹吴起的勇气和智慧,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不幸要学会勇敢和淡然。
3.叶公好龙“叶公好龙”是一个关于龙的传说,很多人都会在端午节时听到这个名字。
传说叶公一向喜欢龙,一次他甚至点燃火草来吸引龙来降雨。
结果,龙真的来了,但却把叶公当成了“祭品”,将他抓起来飞走了。
从此,人们便把“好龙”称为一种痴迷、狂热的表现。
由此也可看出,端午节赛龙舟的传统也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
4.巧夺屠龙“巧夺屠龙”也是一个与龙有关的传说。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条巨龙专门吃人,村里的姑娘们都非常害怕。
一次,村姑郎决定和巨龙进行一场决斗,以消灭这个威胁。
他细心设计,巧妙斗智,终于在端午节这天,在大量人的祝福和加油声中,成功地把巨龙杀死。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勇敢和智慧可以战胜各种威胁,也让端午节的氛围更加神秘和博大。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下面是收集推荐的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端午节的起源在古代,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
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议要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此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其由来,说法不一:最传统的说法: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江浙一带流传:纪念伍子胥、曹娥和勾践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
夫差将其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吴越两地还流传端午节是为纪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此外,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
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一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一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
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
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
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
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
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
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
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端午节是汉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它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庆祝的,标志着立夏之后的第一个节气。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一、屈原投汨罗江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是荆山的贵族。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楚国的贵族、学者,为人诚实而孤单。
在另一方面,秦国不断地扩展领土,楚国却不敌其力量,屈原的忧虑不已。
在他的劝告下,国王开始与秦国进行和平谈判。
另一方面,屈原的敌人伪造信件,宣布他的建议是“降顺”,而国王无法分辨真伪,于是他被流放成为孤家寡人。
屈原流浪于汨罗江畔长达十五年,他把自己的思想和爱国情感都倾注到诗歌中。
当他知晓楚国被秦国完全攻陷时,他感到失神,遂在五月初五的清晨投身到汨罗江中,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在屈原去世后,当地百姓都非常悲痛和惋惜。
每次端午节,百姓们都会在江边划龙舟,以纪念出了名的忠诚国士和他那被流放的孤独人生。
二、龙舟竞渡的来由在另一种传说中,端午节的来源是与龙舟竞赛有关。
它的发源地也是在江南地区。
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国王为了路过一条危险的江河,向当地一位水神龙王跪拜,乞求保护。
水神同意了国王的请求,并诺言他将控制当地所有的水体。
但水神对于贡品的标准是非常高的,每年都要求一条美味的男子,作为贡品。
国王曾想把自己献祭,但他的爱民心态告诉他,这种行为太残忍。
因此,代表国人的陆续出现。
其中一个最勇敢的青年生,在临死之前,于五月初五做出了一件事情:他穿上了彩色灯笼乘船下水,试图挽回他们最后一刻的自由,同时引开龙王和他的水妖。
更多的人找到了一种方式来庆祝这个英勇、同情心、愿意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做出牺牲的英雄青年,便在那一天,大量的方案之一被想出:龙舟赛。
龙舟赛比赛,也成为端午节庆典的一部分。
龙舟是一种长形船,有许多人装在其中,有一个人敲鼓,所有人都努力地快速地摇橹。
比赛的规则通常是:第一个到达对岸的人赢得比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
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大家有了解吗?以下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
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
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53]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
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
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
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
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恶日禁忌说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汉代北方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
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一般认为这一习俗从战国就开始流行。
此俗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
毒”、“躲端午”等习俗。
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1、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也有认为,端午节源于古历法“夏至岁首”。
其实,干支历是以立春为岁首的,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斗柄回寅’为立春,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二十四节气,属干支历的基本内容。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
二月建),“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斗柄从正东偏北(艮位)开始,经南、西、北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
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故,干支纪元是以立春为岁首。
“夏至岁首”与八卦及月建起始不符。
蓄兰沐浴说
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说,周代已有“蓄兰沐浴”的习俗;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
《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
”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勾践操练水军说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
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相关文章:
1.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2.端午节传说故事
3.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4.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作文
5.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汨罗江的传说
6.端午节的由来作文300字5篇
7.端午节赛龙舟的起源传说故事
8.端午节吃粽子传说故事由来
9.端午节的来历作文500字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