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555af3043323968011c92a1.png)
①
地面性质 北半球大陆 北半球海洋 气温最高月 7月 月 8月 月 气温最低月 1月 月 2月 月
②年较差及其影响因素 年较差及其影响因素: 其影响因素 (1)纬度(太阳高度变化) )纬度(太阳高度变化) (2)海陆 ) (3)气候(天气) )气候(天气) (4)地形 ) (5)植被 ) 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陆地大于海洋 晴天大于阴天 平原大于山区 裸地大于绿地
影响日较差的因素 (1)纬度(太阳高度变化) 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纬度(太阳高度变化) (2)海陆 ) 陆地大于海洋 (3)气候(天气) )气候(天气) 晴天大于阴天 (4)地形 ) 平原大于山区 (5)植被 ) 裸地大于绿地
日较差问题分析: 日较差问题分析: 天气(云层)或大气密度, 天气(云层)或大气密度,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晚上大气逆辐射。 作用,晚上大气逆辐射。 如青藏高原日较差大分析
例: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大气多年平均热量收入和 支出年内变化示意图,回答: 支出年内变化示意图,回答:
热量收入
1)曲线A表明了_____年内变 1)曲线A表明了_____年内变 曲线 _____ 化,这种变化趋势与____ 这种变化趋势与____ 的变化一致; 的变化一致;正午太阳高度
热量支出 气温 2)曲线B表明了_____年内变化,这种变化趋势与______ 2)曲线B表明了_____年内变化,这种变化趋势与______ 曲线 _____年内变化 的变化一致; 的变化一致; 盈余 3)阴影 反映了近地面空气热量_____ 阴影C _____, 3)阴影C反映了近地面空气热量_____,所以此时段内平 均气温呈_______趋势; _______趋势 均气温呈_______趋势; 上升 亏损 4)阴影 反映了近地面空气热量___________ 阴影D ___________, 4)阴影D反映了近地面空气热量___________,所以此时 段内平均气温呈__________趋势; __________趋势 段内平均气温呈__________趋势; 下降 5)曲线 曲线A 的两个交点E 5)曲线A、B的两个交点E、F表明当地近地面空气的热量 ____, ______、_____出现的时候 ____ 它们分别是一年内______ 最高温出现的时候。 最低温 收支平衡,它们分别是一年内______、___温年较差图” ,回答: .(16分 北美洲平均气温年较差图” 回答: 16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f3864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8.png)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进程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利用近五十年中国的气象监测数据,分析了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极端温度事件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较为复杂。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变化规律在中国不同地区有一定的差异,对于我们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广泛关注。
气候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高温等,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使用近五十年中国的气象监测数据,全面分析了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中国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规律:中国的极端温度事件在近五十年以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高温事件的增加,特别是极端高温的发生频率大大提高。
研究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高温事件的重点区域,这可能与区域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水平有关。
此外,高山区域的极端寒冷事件也有所增加,可能与大气环流变化有关。
这些极端温度事件的增加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总体而言,中国的极端降水事件既有增加的趋势,也有减少的趋势。
研究发现,华南和西南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增加趋势,而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则呈现减少趋势。
这可能与地形、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等因素有关。
在季节变化方面,中国的极端降水事件在夏季和秋季较为突出,而冬季和春季相对较少。
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不仅影响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对洪涝灾害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不同地区的极端事件变化差异:本研究还发现,中国不同地区的极端事件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大石桥市50年气温变化的分析
![大石桥市50年气温变化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401661011ca300a6c3907e.png)
把 o ×1 0称为气 候倾 向率 ,气 温气 候倾 向率 的 单位为 ℃/
1a 0 ,日照气候倾 向率 单位 为 h 1a /0 。方 程系数 即 。 、o 0 】町用
最小 二 法确定。 乘
24 突 变 点 的分 析 方 法 .
采用 M n —K n a 统计 检验 法来综 合分 析大石 桥市 近半 an edl l 个世纪 以来的气温和降水的长期趋势 ,确定气温和降水变化 的 突变。M n —K na 法是 在气 候序 列平 稳 的前提 下 ,对 于具 an edl l 有 n 样本 量的时问序列 ,构造 一秩序列 : 个
互 宣 5 年气温变化的分析 刘婧婧 张丽娟 王 晨 0
算 简便 ,而且可以明确突变开始 的时 间 ,并指 出突变区域 。
3 各 气 象 要 素 的变 化 特 征 分 析
除 了个 别几年基本接近于常年外 ,其它 的均为偏暖年份 。在一 年之 中相 较 而言 ,夏季 变幅较 小 ,气候 倾 向率为 0 2  ̄/ O ; .1 Ia C 春 、秋 两 季 基 本 相 当 ,气 候 倾 向 率 分 别 为 03 "/ O .0C la和
给定显著性水平 a= . ,即 U =±1 6 00 5 o5 0 . ,当 l F{ 9 k> U
时 ,表 明序列存在 明显 的增长或 减少趋 势。所有 将 组 成一条 曲线 U 。把 同样 的方 法引用 到反序 列 中,得 到另 一 条 F ・ 曲线 U 。将统计量曲线 U 、 U B F B和 ±19 两条 直线均绘 在 同 。6
一
张 图 上 。 如果 U 的 值 大 于 0 F ,则 表 明 序 列 呈 上 升 趋 势 ,小
于0 则表 明呈下 降趋势 。当它们超过 临界直线 时 ,表 明上升或 下降趋势显著 。超 过 临界线 的范 围确 定 为 出现突 变 的时 间区 域 。如果 U F和 嘧 两条曲线出现交点 ,且交 点在 临界线之 间 ,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aca774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1.png)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来,中国冬季气温、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备受关注。
这些变化对于我们了解气候系统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以及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气温的变化来看,近50年来中国冬季气温呈现出一定的年代际变化。
研究发现,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
这种升温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释放有关。
此外,在中国南方地区,冬季气温也有所升高,尽管升温幅度不如北方地区明显。
这种差异可能与人类活动引起的陆地利用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相关。
总体来说,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年代际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趋势一致。
其次,中国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也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冬季风是中国冬季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气候灾害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在近50年的时间尺度上,中国冬季风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的冬季风明显减弱,导致湿润气流减少,降水量减少。
北部地区的冬季风强度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大气环流格局变化以及天然气候变率(ENSO)等因素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并不是线性的,不同时期的冬季风强度和路径存在差异,主要受到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影响。
最后,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对于冬季气温和冬季风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区域环流是指气象要素在局地范围内的环流形式,如扇形环流、急流、切变线等。
近50年来,中国区域环流呈现出一定的年代际变化。
例如,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东部地区的扇形环流偏强,导致气温偏高、湿度偏大,降水量增多;而30年代至40年代,扇形环流偏弱,气温偏低、湿度减少,降水量减少。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格局变化等因素有关。
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总结(详细)
![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总结(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b5b2e34d16fc700abb68fcdd.png)
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总结气温日较差亦称气温日振幅,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1.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3.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4.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
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1.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
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
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4.0℃。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
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50年中国气候特征
![50年中国气候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d8c22a8852458fb760b563b.png)
最近十几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和华北平 原的干旱少水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均 气候长期变化背景因素相关。
中国的雨型发生了年代际变化
东部降水量无长期变化,趋势以20~30a尺度振荡为主
1951~2000年夏季降, 夏季降水呈上升趋势
10a尺度振荡特征明显、 变化大值区集中在长江以 南
以长江为界的南涝北旱分 布型式清楚
1956~ 2002年期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标准化距平
1998 年降水最多, 1986 年降水最少 90 年代初大部分年份的降水量均高于常年值、60 年代则一般低于常年值 冬季和春季上升趋势比夏、秋季明显;但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在冬季和夏季
1951-2001年中国年平均气温趋势
四川盆地和川、滇交界气温下 降
北方和青藏高原、海南、云南 北部、东南沿海及江淮 增温 系数超0.4
新疆东南、青海西北、西藏中 部、内蒙、黑龙江、辽宁、河 北北部、北京、海南及云南南 部 增温系数超0.6
1951-2001年温度距平时间序列—长江中下游区
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以上尺度的低频振动及其对 中国地面气温的影响
无法排除当前的地面气温变化是低频自然振动一 部分的可能性
温度变化 降水变化 其它要素变化
一、温度变化
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增暖 50a 1.1℃;0.22 ℃/10a 51a 冬季 1.8 ℃;春季1.2 ℃;秋季1.0 ℃;夏季0.6 ℃ 冬季0.36 ℃ /10a ;春季0.23 ℃/10a;秋季0.19℃/10a ;夏季0.12℃/10a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916485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c.png)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来,中国的冬季气温、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经历了一系列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冬季和相关气候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研究。
首先,中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内地的冬季气温整体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然而,进入90年代,这种趋势发生了逆转,冬季气温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冬季气温再次回升,且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这种年代际变化的趋势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特别是近几年来,冬季气温持续走高,导致在北方地区出现了雪量减少、冰雪冻结期缩短等现象,给农业生产和冰雪旅游等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冬季风是中国冬季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年代际变化也备受关注。
冬季风通常分为西北风和东北风,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与气压差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据研究发现,近50年来,中国冬季风明显减弱。
具体而言,西北风的强度有所降低,东北风的频率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这种冬季风减弱的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的关联。
冬季风减弱对于中国的北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降水减少、干旱程度加剧等,这给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此外,区域环流也是中国冬季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区域环流是指大气中尺度的环流系统,是形成和维持地区气候状况的重要因素。
近50年来,中国的区域环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冬季副高为例,其在北方的范围和强度都产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冬季副高的范围缩小和强度减弱导致了北方地区的温暖和干旱程度加剧,降水量明显减少。
这种区域环流变化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应对。
综上所述,近50年来,中国冬季气温、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都经历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通辽地区近 51 年平均最高、低温及日较差变化分析
![通辽地区近 51 年平均最高、低温及日较差变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f8fbe34693daef5ef73d67.png)
—
∞
0
∞
卜
H
0 n
卜
0
蓦墨兽 譬 蓦罟 蓦害 昌 昌昌 昌
H H N
曩莹誊景薹量基量量荟g 0 0 0∞0 0 0 0 0昌 06 善
一 H 一 一
L f ) 0 0 0 0 0 0
年份
年份
图1 通茚_ 近5 1
高值 , 平均为 l 3 . 3 ℃, 极 低 值 出 现在 上 世 纪 7 O年代 ,
逐 日气温 资 料 。 对 通 辽 地 区平 均最 高 、 平 均最 低 气 温 及 气温 日较 差 的变 化特征 作进 一步 的分析 。
一
、
资料 与方 法
利用 1 9 6 1 ~ 2 0 1 1 年 通 辽地 区 9个 台站 的气 温 资
随着 气 候变 暖 . 平 均 最高 气 温 、 平 均最 低 气温 及 日较 差 的变化越 来越 受到专 家们 的广泛 重视 。 探 讨平
最高 、 平 均最 低气 温 呈 明显 的上 升趋 势 , 气 候倾 向率
分别为 0 . 5 1 5  ̄ C / I O年 、 0 . 2 3 1  ̄ C / I O年 , 可见后 者增 温率 明显大 于前 者 , 多年平均 值分 别 为 1 2 . 7 ℃、 0 . 4  ̄ C, 前 者
二、 结 果 分 析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bec5e6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b.png)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
气温是一个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的月份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气温趋势。
在历史上,人们通过记录气温数据,发现了不同月份的气温变化规律。
一般来说,一年中的气温趋势可分为四季。
春季一般从3月到5月,气温逐渐回暖;夏季从6月到8月,气温趋于稳定并升高;秋季从9月到11月,气温逐渐降低;冬季从12月到2月,气温最低。
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具体的气温变化趋势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南半球,7月到9月是冬季,气温趋于下降;而在北半球,同样的时间是夏季,气温则逐渐升高。
而在一些季风影响的地区,5月到8月是雨季,气温可能会有所下降。
在历史上,气温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例如,在一些地区,有“三伏天”、“三九天”等气温特点,这些都是气温变化的周期性现象。
总之,不同月份的气温趋势是受到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通过记录和分析历史气温数据,能够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规律,为气候变化预测和应对提供重要的参考。
近50年中国降水及温度变化在干旱形成中的影响_章大全
![近50年中国降水及温度变化在干旱形成中的影响_章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1acec8b71fe910ef12df8cb.png)
物理学报
ACTA PHYSICA SINICA
Vol. 59, No. 1, January, 2010 n 2010 Chin. Phys. Soc.
近 50 年中国降水及温度变化在干旱形成中的影响*
表 1 ) 6 为使用 W 检验和偏度与峰度联合检验 对资料在不同信度系数下进行正态性检验的结果. 可以看到, 年降水量序列正态性要差于年均温度和 PDSI 序列. 在信度系数 0110 的情况下, 年均温度、降 水量 和 PDSI 仍 然 分别 有 占 总 数 7718% , 7411% , 7612% 的站点通过 W 正态性检验. 偏度与峰度联合 检验结果也显示多数气象站的包括年降水量等的气 象要素序列符合正态分布. 日降水量和月降水量等 较高分辨率降水资料一般不服从正态分布[ 16,17] , 而 年降水量在一定程度 上可近似的作为正态分 布处
1期
章大全等: 近 50 年中国降水及温度变化 在干旱形成中的影响
6 57
年均温度 年降水量
PDSI
表 2 W 检验结果( 信度系数 0105)
总站点个数
185 185 185
通过检验的 站点个数
157 155 155
通过检验 的百分比
841 9 831 8 831 8
年均温度 年降水量
PDSI
表 3 W 检验结果( 信度系数 0110)
化趋势, 当 b= 0 时表示无任何变化趋势.
预测模型使用正态分布噪声模拟观测序列的波 动项. 为检测模型对温度、降水和 PDSI 年值的适用 性, 同时考虑到样本量等因素对正态性检验效果的 影响, 采用 W 检验和偏度与 峰度联 合检验两 种方 法[ 14] 对资料序列进行正态性检验, 统计不同信度系 数下通过正态性检验的站点个数, 并计算通过站点 个数占总站点数的百分比. 其中 W 检验是一种适合 小样本量情形的正态性检验方法. 该方法是 Shapiro 和 Wilk 在 1965 年提出的[15] , 具有灵敏度高、计算简 便、所需样本容量较小等优点.
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8b9348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0.png)
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王翠花;李雄;缪启龙
【期刊名称】《地理科学》
【年(卷),期】2003(23)4
【摘要】利用1951~2000年全国241个测站1、4、7、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及年平均的日最低气温资料,将中国划分为8个区域,并对不同区域在不同季节的日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是极为显著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北方地区的增温比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更加明显。
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日最低气温发生了近50年来的第一次变暖突变,此次变暖的趋势并不明显,而是以波动的形式表现出
来,8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趋势极为明显的第二次变暖突变。
研究不同季节的资料还发现,在南方及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日最低气温有下降的趋势。
【总页数】7页(P441-447)
【关键词】中国;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变暖
【作者】王翠花;李雄;缪启龙
【作者单位】南京气象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8.021
【相关文献】
1.中国近50a来日最低气温的时间演变特征 [J], 史岚;王翠花;李雄;缪启龙
2.近58年平凉地区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 [J], 薛啟
3.近58年平凉地区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 [J], 薛啟;
4.近37年黔西南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变化特征 [J], 李腹广; 张伟; 凌明; 蒋若敏; 徐啟元
5.近50年砀山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J], 姚磊;李天文;袁新田;张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75b4090bceb19e8b8f6baa1.png)
气候要素时间序列。由于使用了比较密集的台站观 测资料,而且在资料的质量检验、均一性处理以及区 域平均的统计方法等方面做了更细致的考虑,使得 新气候序列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L 上 2
) 2 3 廿 y l: 3 Ⅳ , 旨 ( 苕
35
飞
■ √ 叫 j 善 j 4 / 8 b / j1 q
L呈 l
l , j , 1 , , , ≯ 芏 4儿 扩 》
{ j 里 2 二之 A , 厶 彳 4 , b 6 挂 y
l
,
, 9 ) 儿 ’| 9 , 8 拽 l
l/ 一 ’l
,
l、
就大部分气候要素而言,20世纪50年代初期 站点数量不仅少,而且空间分布也很不均匀,西部地 区除了新疆有少量台站外,其他地区没有记录;50 年代中期以后站点数量迅速增加,西部的站点也逐 渐增多,至1956年中国西部所有省区都有了观测 站,但其数量相对偏少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至今
万方数据
西藏自治区的中北部仍缺少观测。作为一个例子, 图1给出了统计El照时数所用台站分布情况。温度 和降水资料比El照时数资料略好。
3方 法
在建立各要素全国平均时间序列时,采用Jones 等【28J提出的计算区域平均气候时间序列的方法。 首先把中国整个区域按经纬度划分网格,网格尺寸 一般为2.5。×2.5。(图1)。然后将每个网格里所有 站点的数据做算术平均,得到各网格的平均值。最 后应用面积加权法计算所有网格点的平均值,获得 全国平均的各要素时间序列。计算所有气候要素距 平值的标准气候期是1971~2000年。以地表气温 序列为例,首先求各站温度距平值,然后划分2.5。 ×2.5。等经纬度的网格,再求每一个网格内所有台 站温度距平的算术平均值;最后按网格面积求所有 网格平均温度距平的加权平均值。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_陈铁喜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_陈铁喜](https://img.taocdn.com/s3/m/ec97a927b90d6c85ec3ac698.png)
文章编号:1000-0534(2007)01-0150-08 收稿日期:2005-10-25;改回日期:2006-07-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503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400500)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陈铁喜(1983—),男,黑龙江人,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 -mail :xchen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陈铁喜, 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利用近50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地区的气温日较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同时分析了与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平均气温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近50年来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其平均减小幅度为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DT R 季节变化特征也不相同,我国北方多为冬季DT R 下降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最小。
在黄淮和长江流域,以夏季和春季D T R 下降最为显著。
华南地区仍以冬季下降最大。
气温日较差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中高纬度下降比低纬度明显。
在相同纬度带上,由于地理状况的不同,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同时,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差异,特别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D T R 变化与东部地区的差异明显。
关键词:中国;气温日较差;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423文献标识码:A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简称DTR )变化的研究已受到广泛的重视。
与平均温度的变化不同的是,DTR 可以反映全球和区域性的温度变化幅度特征,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DT R 变化及其原因开始了研究,试图通过DT R 的基本变化事实和气候模式的模拟试验结果来认识其变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对全球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历年温度数据
![历年温度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d903ecc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f.png)
历年温度数据摘要:一、背景介绍二、历年温度数据的来源与可靠性三、我国历年气温变化特点1.整体趋势2.季节性变化3.地域性差异四、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1.大气环流2.洋流3.地形地貌4.人类活动五、历年温度数据对我国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六、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建议正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了解历年温度数据对于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制定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我国历年温度数据的整体情况,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并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二、历年温度数据的来源与可靠性我国历年温度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权威部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这些数据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为科学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我国历年气温变化特点1.整体趋势自20 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年来,高温热浪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过去60 年,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约0.5 摄氏度。
2.季节性变化我国气温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此外,春、秋季气温变化较为平稳。
3.地域性差异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
总体上,西北地区气温较低,东南沿海地区气温较高。
此外,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受海拔影响较大,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点。
四、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1.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影响我国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
例如,西风带、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会导致我国不同区域的气温波动。
2.洋流我国沿海地区的气温受洋流影响较大。
例如,南海暖流对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具有增温作用。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气温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例如,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使得该地区气温较低;盆地地区因地形封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进程等也会对局部地区的气温产生影响。
我国冬季极端低温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我国冬季极端低温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cab08f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9.png)
我国冬季极端低温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冬季极端低温指数是衡量冬季极端低温气候的一个指标,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地面最低气温小于等于某一特定值的天数的百分比。
我国冬季极端低温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如下:
1.冬季极端低温指数在近50年来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
势,但是波动较大。
2.冬季极端低温指数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北方地区的
冬季极端低温指数明显低于南方地区。
3.冬季极端低温指数与全球变暖有关,随着全球变暖,
冬季极端低温指数也会相应下降。
4.冬季极端低温指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系统
的变化、陆地覆盖、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等,对冬季极
端低温指数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冬季极端低温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冬季极端低温会使人体的代谢过
程变慢,易引起体温降低、皮肤干燥、免疫力降低等
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冬季极端低温会导致农作物的冬
季死亡率增加,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
3.对城市运输的影响:冬季极端低温会使道路结冰,影
响城市运输的正常运行。
4.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冬季极端低温会使湖面结冰,影
响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d5ab0f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e.png)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近五十年来,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一直备受关注。
气候变化的加剧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这些变化规律对于未来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探讨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境内频繁发生高温天气,创下了历史新高。
有多个因素导致了中国极端温度的变化。
首先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的平均温度上升,中国也不例外。
活动过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加剧了中国的气候变化。
其次,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对极端温度产生了影响。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城市的建设和水泥化,都导致了土地的温度改变,进而影响到整个气候系统。
而降水的变化也是近五十年来中国气候的重要特征之一。
近年来,许多地区持续出现干旱和洪涝灾害,这说明中国的降水模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部分地区降雨量的减少。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不稳定的气候模式,许多地区无法得到应有的降雨量,导致干旱问题。
同时,降水集中现象也在中国境内出现。
阵雨、暴雨、冰雹等极端降雨天气现象在频繁发生,并且往往伴随着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这种降水模式的变化给中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近五十年来,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不断加剧,给我们带来了种种的挑战。
对此,政府和科学家们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
首先,制定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重点是灾害防范和调整产业结构。
其次,在科学研究方面,加强了我国的气候监测网络和气象观测设备,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及时准确地预测和监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还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研究气候变化,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
总之,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不仅自身面临着严峻的气候挑战,而且也要承担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363cb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d.png)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近年来,全球气候急剧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作为人口众多、区域差异明显的大国,中国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近五十年来的温度变化表明,中国的极端温度事件呈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
尤其是暖宿条件下的炎热天气,如高温、热浪等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这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工业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人口集聚地的气温上升速度较快。
此外,工业化进程带来大量的工业废气和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上升。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极端温度事件变化规律与全球变暖趋势高度吻合。
其次,近五十年来的降水变化表明,中国的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
在全年降水过程中,暴雨、洪水、干旱等极端降水事件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干旱事件和南方地区的洪涝事件不断增多,对农田灌溉、水资源管理、水灾防治等产生巨大影响。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加,如厄尔尼诺现象等。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管理不善等问题也增加了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
此外,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还受到地球自然系统的影响。
例如,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动等均导致中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规律的改变。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海洋温度上升和海平面上升等现象,也对中国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要应对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首先要加强气候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深入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理,为政策制定和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促进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近五十年来中国的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中国北方中部地区近五十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
![中国北方中部地区近五十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bda012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17.png)
中国北方中部地区近五十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
王明昌;刘锬;江源;康慕谊;王彪
【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5(51)6
【摘要】基于中国北方中部地区15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对该地区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量的倾向率及其空间分布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温在近50年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且2月份的升温最为显著;气温变化趋势的分布格局上,东南部升温速率较西北部低;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对气温升高的贡献率较大;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35~40°N之间,且主要与7、8月份降水量减少有关.
【总页数】5页(P631-635)
【关键词】中国北方;气温;降水;倾向率;气候变化
【作者】王明昌;刘锬;江源;康慕谊;王彪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7
【相关文献】
1.近50年西吉县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J], 王亚婷;马强;李红霞;杨彭怀;陈利伟
2.忻州市近50a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J], 张瑞珍;葛艳斌;罗树伟;赵酉龙;刘海
玉
3.近50年西藏色林错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 [J], 达桑
4.广西西江流域近5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J], 谢贤胜;王升;闫妍;胡宝清
5.近40年融安县气温和降水气候特征变化趋势分析 [J], 黄灿娇;郑红;覃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20534(2007)0120150208 收稿日期:2005210225;改回日期:2006207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503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400500)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陈铁喜(1983—),男,黑龙江人,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 2mail :xchen @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陈铁喜, 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利用近50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地区的气温日较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同时分析了与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平均气温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近50年来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其平均减小幅度为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D TR 季节变化特征也不相同,我国北方多为冬季D TR 下降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最小。
在黄淮和长江流域,以夏季和春季D TR 下降最为显著。
华南地区仍以冬季下降最大。
气温日较差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中高纬度下降比低纬度明显。
在相同纬度带上,由于地理状况的不同,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同时,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差异,特别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D TR 变化与东部地区的差异明显。
关键词:中国;气温日较差;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423文献标识码:A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 ure Range ,简称D TR )变化的研究已受到广泛的重视。
与平均温度的变化不同的是,D TR 可以反映全球和区域性的温度变化幅度特征,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D TR 变化及其原因开始了研究,试图通过D TR 的基本变化事实和气候模式的模拟试验结果来认识其变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对全球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因此,科学家们已经将D TR 作为表征气候变化的一个新的重要指标[1~3]。
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变化特征已有较多的深入研究,并指出了温度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4~10],也涉及到区域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和分布特征[11],但和国外研究相比,中国的D TR 研究工作尚待深入。
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气候干旱和半干旱区及西南部青藏高原的不同气候背景,形成了中国区域气候特征及对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响应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研究D TR 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过去50年中国地区地面观测资料,对D TR 变化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和季节变化做了分析比较,给出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D TR 的响应趋势。
2资料和方法本文所用地面气候资料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编制的31个省市资料,除青藏高原、新疆地区外,其它地区选择1952—2001年50年实测资料,青藏高原地区选取1956—2001年46年实测资料,新疆地区选取1957—2001年45年实测资料。
年平均D TR 的值为年平均最高温度减去年平均最低温度,季节平均D TR 的计算方法类似。
为了比较中国地区D TR 的区域差异,本文按以下六个特征区计算分析D TR :东部季风区、新疆地区、青藏高原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地区和河套地区。
其中东部季风地区按纬度带进行D TR 的计算,以分析其纬度变化特征。
3D TR 的区域特征3.1 东部季风区 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以湿润和第26卷 第1期2007年2月 高 原 气 象PLA TEAU M ETEOROLO GY Vol.26 No.1February ,2007半湿润气候为主要特征。
该区域共选取76个测站的1951—2001年实测资料。
这些测站覆盖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
该区域为从南至北向东倾斜,包括了100°E 以东地区的季风气候区。
全球气候变暖的观测事实和模拟结果均显示全球的平均温度在升高,但变暖的区域性十分明显,特别是纬度差异较大。
因此,本文在研究D TR 的变化时,将东部区域按5°纬度间隔划分成6个纬度带,从北到南分别是纬度带A (45°~50°N )、B (40°~45°N )、C (35°~40°N )、D (30°~35°N )、E (25°~30°N )和F (20°~25°N ),然后计算各纬度带的平均D TR ,分别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幅度。
图1是各纬度带年平均D TR 和冬季D TR 的变化趋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纬度带A (图1a )(该纬度带包括了东北北部地区)D TR 的年际变化有明显下降趋势,其变率为-0.29℃/10a ,在所有纬度带中是最大的。
各季节D TR 都明显下降,其中以冬季下降最为明显,为-0.41℃/10a 。
纬度带B (图1b )的D TR 年际变化仍呈-0.19℃/10a 的下降趋势,除夏季变化不明显外,其他季节都显著下降,以冬季下降速率最大,为-0.33℃/10a 。
纬度带C (图1c )以华北地区为主,D TR 年际变化下降趋势为-0.20℃/10a 。
各季节D TR 也明显下降,春季最为明显,变率为-0.25℃/10a 。
但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并无明显变化,各季节中只有冬季有明显的上升,为0.23℃/10a 。
而日最低气温在年平均和各个季节中都有明显的上升,冬季为0.50℃/10a 。
纬度带D (图1d )位于淮河流域,该区域D TR 年际变化虽呈下降趋势,但变率减小为-0.16℃/10a ;各季节D TR 略有下降,但只有夏季下降明显,为-0.21℃/10a 。
通过分析夏季其他要素变化发现,日最高气温有明显的下降,为-0.17℃/10a ,达到95%信度。
而日最低气温略有上升,为0.03℃/10a ,不具显著性,因而造成了D TR 在夏季的明显下降,这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不同。
纬度带E (图1e )为长江以南地区,D TR 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为-0.14℃/10a ;各季节D TR 略有下降,以夏季最为明显,达-0.17℃/10a 。
该区域与纬度带D 类似,日最高气温有明显的下降。
纬度带F (图1f )包括了整个华南地区,D TR 年际变化的下降趋势最小,为-0.12℃±/10a ,各季节中冬季D TR 下降最快,为-0.14℃/10a 。
从上述分析D TR 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D TR 在整体上都呈下降趋势,随着纬度的增加,下降趋势越明显。
高纬度地区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低纬度地区,年平均D TR 的变率从A 区的-0.29℃/10a 减小到F 区的-0.12℃/10a 。
高纬度地区DTR 以冬季减小最为显著,主要原因是最低温度显著上升。
3.2 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比较 选取四川盆地地区位于28°~32°N 之间的14个测站(含重庆)和同纬度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18个测站作为参照,比较同一纬度上D TR 的地区差异(图2)。
从年平均变化趋势看,四川地区D TR 略有下降,为-0.09℃/10a 。
在冬季D TR下降明图1 东部地区D TR 的年际变化(a )45°~50°N ,(b )40°~45°N ,(c )35°~40°N ,(d )30°~35°N ,(e )25°~30°N ,(f )20°~25°NFig.1 Interannual variatin of D TR in Eastern region of China151 1期陈铁喜等: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 图2 四川(a )和长江中下游地区(b )D TR 年际变化的对比Fig.2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D TR in Sichuan (a )and mid 2and lower 2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b )显,达-0.19℃/10a ,夏季为-0.10℃/10a 。
与此相对应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平均D TR 也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为-0.12℃/10a 。
在各季节D TR 变化中以冬季、夏季下降最为明显,二者都约为-0.16℃/10a ,但夏季略高。
某个气候要素不但存在着区域差异,还存在着季节差异,对于D TR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冬夏两季节。
将两种差别综合考虑,设冬季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两地的D TR 分别为A1,B1,而夏季相应取作A2,B2,那么(A1-B1)-(A2-B2)则综合地表示D TR 的地域及不同季节存在的差异,若为零,则说明这种地域上的差别是不随着季节变化的。
同时,(A1-B1)-(A2-B2)=(A1-A2)-(B1-B2),季节差异也不在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对D TR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作同样的处理,得到差的时间序列(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平均温度(图3b )、日最高温度(图3c )、日最低温度(图3d )这种差异都有了显著下降,分别为-0.33℃/10a ,-0.23℃/10a ,-0.26℃/10a 。
其中最高温度的这种差异已经接近零,而D TR (图3a )无明显的变化。
3.3河套地区 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东部、内蒙古中部的20个基本站为代表,经度跨度为103°~113°E 的区域计算河套地区的D TR 。
从图4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地区D TR 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趋势达到-0.13℃/10a ,各季中以冬季下降最为明显,达到-0.24℃/10a ,秋季基本不变。
通过对比D TR 和最低、最高温度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D TR下降主要是由于最低温度比最高温度明显增图3 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D TR 比较(a )D TR ,(b )平均温度,(c )日最高温度,(d )日最低温度Fig.3 Comparisons of D TR (a ),mean temperature (b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c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d )between Sichuan basin and mid 2andlower 2reaches of Yangtze River251 高 原 气 象 26卷 图4 河套地区D TR (a )、平均温度(b )、最高(c )和最低(d )气温以及年际变化趋势Fig.4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d D TR (a ),mean temperature (b ),maximum temperature (c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d )in Hetaoarea图5 青藏地区D TR (a )、平均温度(b )、最高(c )和最低(d )温度的年际变化Fig.5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D TR (a ),mean temperature (b ),maxmum temperature (c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d )in Qinghai 2Xizang region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