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主要理论概述
土地经济学重点内容
《土地经济学》主要内容一、名词解释土地、土地自然供给、土地经济供给、土地需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受容力、土地的经济供给、集约利用、土地利用、帕累托最优、集约利用、规模经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征收、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保护、土地使用制、广义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所有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土地所有权、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土地价格、城镇土地的基准地价、土地市场、土地评估价格、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土地税收二、简答题1、请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2、请简述土地的自然特征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3、请简述土地经济特征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4、请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阶段分析5、简述土地自然供给与土地经济供给的区别与联系6、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7、简述中国土地利用计划模式的特点;8、简述屠能的农业区位论;9、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10、解释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的”两上两下”的程序;简述土地利用计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区别与联系11、简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12、请简述土地内部规模经济的来源13、请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14、请简述现阶段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如何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15、请简述现阶段如何实现我国非农建设用地供求平衡16、请简述现阶段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如何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
17、请简述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是什么18、请简述我国城市土地的特性有哪些19、请简述我国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弊端20、请简述我国土地市场的经营模式21、简述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22、请简述如何全面认识我国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23、请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产权的基本要求24、请简述我国现行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的问题25、请简述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方向26、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农村土地中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有哪些27、请简述土地税收与地租的区别28、简述现阶段我国仍存在绝对地租的原因29、请简述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区别与联系30、请简述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1、请简述我国的级差地租应如何分配32、简述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33、请简述土地价格评估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34、我国土地价格管理制度主要有哪些35、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36、简述我国土地市场的特点37、简述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三、论述题1、请运用所学知识论述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及其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2、请运用所学知识论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一、土地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土地经济学,简单来说,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用、配置以及相关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税收政策,以及土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等。
二、土地的特性与经济价值土地具有多种特性。
首先,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等。
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无法像其他商品那样随意移动,这也使得土地的利用具有很强的区位依赖性。
面积的有限性则意味着土地资源是稀缺的,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
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块在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适宜性和价值有所不同。
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体现在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以及土地资产的增值性等方面。
土地的供给相对缺乏弹性,而需求则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
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使得同一地块可以有多种利用方式,但其最优用途往往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土地的自身条件。
土地资产的增值性是由于土地的稀缺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需求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等因素导致的。
土地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农业领域,土地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其价值取决于土地的肥力、灌溉条件等因素。
在城市中,土地是工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其价值受到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周边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三、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
它包括土地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土地的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的市场。
在我国,国有土地的出让主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进行。
这一市场的运行对于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政府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的二级市场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间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的市场。
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土地资源的流转效率和利用效率。
土地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地政策、经济发展状况、金融政策、人口流动等。
2土地经济理论
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征收办法。
目前是按房地产企业的预售收入预征1%至2%不等
的税款
3、耕地占用税(地税、财政征收)
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 为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人,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 为计税依据,按照规定的适用税额一次性征收。
2009年2月1日起施行
4、城镇土地使用税(地税、税务机关征收)
1988年9月27日国务院发布,1988年11月1日施行。
社会主义土地经营垄断使城市土地级差生产力转化
为级差地租。社会主义土地所有权垄断使垄断利润转化
为绝对地租。
3、城市级差地租 不同。这种等级表现在土地位置距市场中心的远近、交 通是否方便、人口流量是否足够大、配套设施是否齐全 等方面。地理位置好坏直接关系到占用该地块的经营者 的收益高低,决定着级差地租量的多少,同时也取决于
别著名的旅游景点一定程度上存在。
第四节
土地金融
1、土地金融的概念 以土地作为获取信用的保证而获得的资金融通。 2、土地金融的功能 ①筹集运用资金 ②政府推行政策 ③调整银行信贷结构
3、城市土地抵押贷款:
土地抵押是指土地权利人为了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以其土地作为还款担保的行为。 抵押权本质是一种从属于债权的担保物权,即债权 人在他人之物上得到偿还债务保证的一种担保物权。亦 即债务人或第三人以物权作为履行债务的保证。 土地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其它附着物随之抵押。 处分抵押财产所得,抵押权人有优先受偿权。
(1)该地块的容积率
(2)该地块的建筑密度
3、报酬递增递减的运用
要求在实际中集约利用土地,并在合理范围内集约
利用。 集约:通常把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要素投 入(劳动、资本)称为土地的集约利用 粗放: 在大量土地上投入较少要素的利用方式称 为土地的粗放利用。
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
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在经济学领域中,土地经济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土地资源的产出、分配和利用等与经济有关的问题。
土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土地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在经济学培训中土地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土地经济学概述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研究土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土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利用效率、土地的价值和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
在土地经济学理论中,土地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空间性等特点。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配置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和社会公平等问题。
二、土地经济学原理1. 土地供给与需求土地供给受制于自然地理因素、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等多种因素。
土地供给的弹性决定了土地的稀缺性和价值。
土地需求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价格和利用效率。
2. 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土地利用效果的重要指标。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和效益。
土地的利用效率与土地的适宜性、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增加农业产量、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生态保护。
3. 土地价值和价格土地价值是指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土地的价值受到地理位置、土地质量、开发潜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价格是土地市场上交易的价格,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形成。
土地价格的波动对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地经济学在经济学培训中的教学内容在经济学培训中,土地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重点教授以下内容:1. 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介绍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讲述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因素和关系,分析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平衡的形成过程。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内涵:第一个层次,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第二个层次,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第三个层次,土地作为一个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第四个层次,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2.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联系和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土地资产则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在现代产权条件下土地资产应是资本物的体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所有权及其使用权的转移应该是有偿的,促使企业改善经营和发展经济的必要途径。
同时把土地视为资产并不否定土地仍然是资源的两重性,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和法律的综合属性。
3.土地的特性和功能: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①土地的原始性;②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③土地的不可搬动性;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⑤土地的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⑥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多用性经济特性: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③农业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人文社会特性:①土地利用的社会性;②土地经济位置的变动性;③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的功能:①承载功能,又称支撑力或支持功能;②生育或生产功能;③可耕功能;④资源功能;⑤土地的其他功能和用途:土地的生态功能;土地用途与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土地的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土地的景观功能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与地的关系;具体而言之。
则为因人类经济行为而造成的人与地、人与人、地与地的关系土地经济学研究内容:①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②土地利用理论;③土地制度经济理论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6.人地关系实质:是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引言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价值和利用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并讨论土地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基本概念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部分,由岩石、土壤和水组成。
在经济学中,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
土地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需加以合理利用。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土地的价值、利用和分配问题,研究土地资源的供需关系、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理论与模型土地价值理论土地价值是指土地在市场中所具有的价格和价值。
土地价值理论主要有劳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地租理论等。
•劳动价值理论(Smith)认为土地的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土地的价值取决于开发和利用土地所需的劳动成本。
•边际效用理论(Ricardo)认为土地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经济产出的边际效用,也即土地的稀缺性和需求程度。
•地租理论(Ricardo)认为土地的价值由土地所能提供的收益决定,土地的地租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而产生的。
土地利用模型土地利用模型是用于描述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影响因素的模型。
常见的土地利用模型有扩散模型、权衡模型和多因素决策模型等。
•扩散模型(Von Thünen)基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运输成本,描述了农业用地从城市向外延伸的过程。
•权衡模型(Alonso)基于土地用途之间的相对吸引力和竞争关系,描述了城市中不同土地用途的空间分布。
•多因素决策模型(Landis)综合考虑了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个因素,用于预测和规划土地利用。
应用与政策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土地经济学
1.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土地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学科。
2.土地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3.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理论。
4.土地市场:土地产权交易流通中发生的供求双方关系以及整个交易领域。
5.土地产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及其实施方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6.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
7.土地价格: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是指出让土地所有权所应获得的报酬或购买土地所有权应付出的代价。
8.土地税收:指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地、强制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9.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资金、物质、劳动和技术以提高集约度的土地经营方式。
10.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信用保证,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而进行的资金筹集、融通、清算等金融活动。
1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指在技术和其他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对相同的面积的土地联系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下降的规律。
12.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
(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
(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
(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
(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
(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经济学主要理论概述
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
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 产生报酬递减; 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 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 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 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 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 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 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 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 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 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土地用途管制: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 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 强制性管理制度。 土地整理: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 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 产生活条件,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第三章 土地集约化与规模利用
1.基本概念解释: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 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 地的客观属性。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科学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在 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持续增加某种资源的投入量,而 其他资源的投入量固定不变,那么这种资源单位投 入量的报酬增量必渐递减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
量的投入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 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包 括固定资产的投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 变动生产要素类,求得这些投入的最适 量。
土地经济学
第一節 土地之意義及其特性
一、土地之意義 二、土地之特性
數量(面積)固定性 位置不移動性 長期不毀滅性 品質差異性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一、土地之功能
負載功能 滋育功能 生命之繼起功能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二、土地之用途
土地為人類居住的基地 土地為主要生產要素之一 土地為成立國家三大要素之一 土地為置產保值之良好教授在其《土地經濟學》一書中謂:
「土地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利用土地時所應遵循的經濟 原理,亦研究因利用土地而發生的人與人間之經濟關 係,並探求改善這些關係的原則和方法。它是理論兼 實用的科學,一方面說明利用土地的許多原理,另一 方面又提供利用土地的實際方法,以使人與地間及人 與人間的經濟關係得以改善。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一、土地經濟學之意義
伊黎和威克按其定義的內容係包括:
1. 2. 3.
土地經濟學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枝 土地經濟學為理論兼實用的科學 土地經濟學研究人與地之間的關係
4.
因利用土地而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一、土地經濟學之意義
張丕介教授謂:
土地經濟學具有經驗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三種 性質,並研究因人類經濟行為而造成之人與地、人與 人、地與地之種種關係。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二、土地經濟學之研究範圍
土地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概括言之為人與 地的關係。如具體而論,為因人類經濟行 為而造成的人與地、人與人、地與地之間 的種種關係。
土地经济学的概述
土地经济学的概述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为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资本)经济问题,分别涉及到土地实物、土地财产以及这二者的货币表现。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地关系(生产力)和与此相关的人与人关系(生产关系),或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
土地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济学,又是“土地科学”(含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法学等多门学科)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学科。
土地经济学系应用经济学之原则原理以探讨土地问题产生之原因背景,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之影响,研究其解决途径,借此促进地利,增进社会福利,改善人们之居住环境,使得更能接近于理想的境界。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由人类经济行为而造成的人与地、人与人、地与地之间的种种关系,研究课题包括土地的分配、利用、买卖、交换、佔有、赠与、继承、租赁、抵押等。
土地经济学中的边际土地有三种:•超边际土地:再生产时,总收益TR>总成本TC,则有超额利润。
•边际土地:生产时,TR=TC,则利润等于零。
•次边际土地:生产时,TR<TC,则利润小于零。
[编辑]土地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与成就土地经济学学术研究的重点及其基本成就如下:(1)在土地价值问题的研究上,形成了土地无价值论、土地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等三个派别,其探索的广度和深度都已大大超过前人;(2)关于地租、地价问题的研究,涉及到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量化问题,其深度是空前的,而且与土地估价的理论、方法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价值;(3)关于土地有偿使用制的研究,应用了地租、地价理论研究成果,探索了具有灵活性的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国有土地使用制的改革;(4)关于土地产权与土地管理体制的研究,对于完善土地管理体制起了重要的作用;(5)关于农村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深入地论述了农户承包制、农地规模经营、农地入市、农地产权、农地保护等针对性很强的问题;(6)关于土地资源经济问题的研究,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7)在土地经济学科建设方面,已全面涉及到土地经济学原理、城市土地经济与农村土地经济等领域。
土地经济学 .
土地经济学:研究由土地利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的,其他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可以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从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减少成本支出。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地租:是指出租土地获得的经济报酬或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使用者索取的经济代价。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值与社会生产价值的差额。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来源是农业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绝对地租的原因。
垄断地租: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地价:土地价格是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地价评估:指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地价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计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土地分区利用的原理:(1)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
土地经济学(全本)[行业研究]
2
一类特制
二、土地经济学定义
1、经济--在经济学中,经济(economy)是指 在相互竞争的用途之间配置稀缺资源的一种 机制。
2、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 济学是研究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 一门学科。
3、土地经济学--研究与土地有关的经济问题 的一门学科。
土地经济学
1
一类特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概述
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土地经济学学科来源于经济学 其产生和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1)人类社会实践中存在土地经济问题,要求人们去 研究解决;
(2)有了经济学,人们具有了应用经济学的知识能力 去研究这些问题,并取得了建立一门独立学科的成果。
②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对地租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③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地租理 论。
④其后至20世纪初期,土地问题和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 则附属于一般经济学。
第三阶段,20世纪的20年代前后,美国伊利等首先提出 了“土地经济学”一词,并相继发表了《土地经济学大 纲》(1922年)、《土地经济学原理》(1924年)、 《土地经济学》(1940年)等专著。
10
一类特制
第二节 土地、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系列基
础概念
一、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
1、土地是指大气层以下一定高度,地壳一定深 度,包括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生物
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劳动的自然、历史和经济综
合体,是一切物质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理解上:空间、自然界、一种生产要素、消费品、 位置、财产、资本
④土地的可改良性 投入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土地经济学
第一节 土地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如果政府同时采取剌激需求的 政策 , 需求量增大 , 曲线 DIDl 便 移至D2D2并与 S2S2 均衡于E2点, 确定了新的土地价格,此 时,P2>P1 假定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政 府采取措施增大土地供给, 如 取消农用地保护制度, 供给曲 线便向右移动至 S2S2, 并与 DlD1 重新均衡到Eo 点 , 并决 定了此时的市场价,Po<P1 。
第五章 土地价格理论及应用
第一节 土地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第二节 土地价格的评估 第三节 土地价格的管理
第一节 土地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一、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形成理论
1.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2.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
3.未开垦的土地“没有价值”。 4.土地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在一定的土地关系下产 生地租,产生土地价格。 5.地租的产生,是源于人们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6.土地资本的利息、折旧和地租一样都构成了土地所 有者的收入。
第一节 土地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它与SS相交于E1点 , 决定价格 Pl点达到市场均衡。但当市场 条件发生了变化 , 如政府放宽 土地投资的贷款限制, 或减免 房地产交易税费, 从而剌激需 求, 使需求曲线由 DID1 移至 D2D2, 并与 SS 相交于 E2 点 , 即在 F2 点取得均衡 , 此时的 市场价格便升至 P2。
(一) 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 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2. 人口数量及家庭户数增加。 3. 土地投机。
第一节 土地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二) 土地价格变动呈现周期性特征
1. 土地价格的周期性变动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 在经济繁荣时期, 土地价格上涨。在经济萧条时, 土地价格下跌。 2.土地价格变动受政府调节的影响-反向调节机制 在经济发展不稳定,通货膨胀和房地产业发展过 快时,政府往往会采取对土地买卖征重税、减少土地 投资计划,提高银行利率等办法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 发展。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一般采取降低税收、利 率等优惠政策,剌激土地投资,使土地价格回升。
土地经济学(全本)
供给:可利用商品或资源的数量。
涉及到已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商品或资源的
数量和质量。
需求:人们需要并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涉及到影响商品需求的各种因素,还涉及
到人们满足相应需求的能力。
27
精选ppt课件
第一节 土地的供给
一、概念
1、供给--是指卖者或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某一 市场上在每一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数 量。
1900—1929年为第一个时期 1930—1949年9月为第二个时期 1949年10月至今为第三个时期。 (其中第三个时期分为中国大陆部分和
台湾部分。)
9
精选ppt课件
五、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抽象与具体的方法 2、系统分析的方法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5、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6、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方法
土地资本:投入经济运营的土地即土地资本,而 土地价格即土地资本的货币表现,即土地资本金。
14
精选ppt课件
4、土地的特性
(1)自然特性
①位置固定
要就地利用。
②面积有限 要求我们节约集约利用
③质量差异 因地制宜
④功能永久 合理利用与保护,达到持续利用。
(2)经济特性
①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面积有限 供求不平衡
第三阶段,20世纪的20年代前后,美国伊利等首先提出 了“土地经济学”一词,并相继发表了《土地经济学大 纲》(1922年)、《土地经济学原理》(1924年)、 《土地经济学》(1940年)等专著。
8
精选ppt课件
土地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土地经济 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16
精选ppt课件Βιβλιοθήκη 二、人地关系的概念和实质内涵
土地经济学
1.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即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有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2.土地集约利用: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力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集约利用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数量。
4.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7.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9.级差地租II: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10.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效益。
11.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12.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13.土规划利用: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社会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做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4.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转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填空1、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2、土地的分类:按地貌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突然分:黏土、壤土、沙土;按生产能力分高、中、低产田;按权属分国有、集体所有、私有3、威廉.配第首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4、章植著的《土地经济学》是中国第一部经济学著作5、伊利和豪尔莫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标志着土地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6、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7、利用土地的目标按产品分取得物质产品、取得服务;按作用分经济、社会、生态目标8、辛克莱尔提出了逆杜能圈工业区位论的两因素:运输费用、劳动成本9、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圈层布局、三维、扇形、多核心、多中心布局10、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家庭、合作、企业经营型11、目前中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编制下达实行(两上两下)的程序简答1.当地价上涨和下降时,政府一般采取何种对策:1、科学对待地价变化2、在地价上涨时要分析上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3、在地价下降时必须减少土地供应量4、政府应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合理确定土地出让数量5、政府出让的土地数量不宜过大6、对旧城改造项目实施优惠政策,即以较低价格出让旧城改造项目中的土地2.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土地市场模式分为哪两类,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类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市场模式;第二类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模式;区别:○1土地所有制不同○2市场客体不同○3市场竞争程度不同。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第一章绪论土地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人地关系及其经济问题的科学. 内容安排: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的概念和内涵;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义。
本章要点: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内涵;土地问题内涵第一节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一.土地的综合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门类和不同研究目的对土地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需要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分为四个层次。
1.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自然性)2.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资源资产性)。
作为纯粹自然资源的土地一旦被国家社会和个人占有而成为排他性的财产时,土地所有权就具有了经济和法制的意义,使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特性功能。
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土地资产(land assets or real estate property)则是国家社会或个人占有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联系:土地资源是土地物质对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是土地称为资产的基础,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的综合属性,土地作为商品和经济要素,具有自然、空间、生产要素、消费财贷、位置、财产和资本的多种含义。
3.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及其上面的领空,是自然综合体加上人工的产物。
4.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的综合特性的基本功能。
二.土地的综合特性与功能土地的综合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原始性,面积总量的绝对有限性,不可搬动性,质量的差异性,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和多用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经济供给的稀缺性,用途和价格变动的滞缓性,合理利用的集约度,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价值的二元性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社会经济位置的变动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三.土地的基本功能和用途1.作为“万物基础”的承载功能2。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经济学概述1、概念: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①人与土地:利用与被利用②人与人:各种关系3、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及其关系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①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②土地的集约利用、区位利用和规模利用③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财产制度:①土地的所有制度②土地的使用制度③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土地流转:①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②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关系:用根本目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手段来表明以上三者的关系。
①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研究土地用途的根本目的。
②土地资源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中必须在一定的财产制度下进行,因此建立合理的财产制度是土地合理利用的根本保证。
③在土地利用中必然发生土地资产流转及收益分配问题,因此确定土地流转条件、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是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
二、土地概述1、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大气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正反两方面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内涵:①土地只限于地球②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③土地是一个立体三维空间体(有形状的、客观存在的)④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⑤土地的性质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而改变的3、特点: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①位置固定性(人类利用土地要就地利用,因地制宜)②面积有限性(要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③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利用各类土地)④功能永久性(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社会属性:①地供给的稀缺性(要珍惜土地)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A、总供给与需求不平衡B、某种用途的稀缺C、土地位置固定性和质量差异性②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③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④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找合理的集约度)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由于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所以土地利用应该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4、土地功能①生产功能(由于土地的构成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土壤具有肥力而具有生产能力)②承载功能③资源功能(旅游资源、建筑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5、土地的分类:按土地的用途现状进行分类:二级分类体系(1984年)和三级分类体系(2001年)二级分类体系:把全国土地划分八大类(一级类型)包括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①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
量的投入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 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包 括固定资产的投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 变动生产要素类,求得这些投入的最适 量。
3.提高土地集约度的途径有哪些? (1)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提高复种 指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建 设,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土地利用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
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 度的一个指标。 规模报酬: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同时增加或减 少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集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 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 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城市适度规模:用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的变化来 反映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当 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达最高时的规模就为城市适 度规模。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重视旧城改
造工作,通过级差地租和税费杠杆的共同作 用调整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土地利用的结构性 效率,集中开发的地上和地下空间。
4.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 (1)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流转机制,实现土 地集中;(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施小城 镇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加大对 农业的投入,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①规 范政府投入行为,加大财政对农业投人力度, ②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工商企业 对农业增加投入,③规范农民经济行为,引 导农民投入
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
1.现今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1)分析,土地利用结构 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 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3)专 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 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 保护相结合
(3)土地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 (4)提前收回土地; (5)政府对使用权转移有优先购买权; (6)政府干预地价地价上涨,通过地价冻结、规
定最高限额、土地交易许可证制度、限制数量、增 加土地供给量、增加土地市场透明度等手段; (7)征收土地增值税,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 管理; (8)土地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9)地价监测系统; (10)地价监测系统; (11)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储备制度。
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
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 产生报酬递减; 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 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 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 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 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 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 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 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 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 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第七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
1、基本概念: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 (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 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 对耕地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 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基本农田: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 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 占用的耕地。
土地需求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
在某一土地市场,某一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被购 买或租出的数量。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需求 是一种引致需求。土地需求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土 地价格、消费者或投资者的货币收入和融资能力、 土地投机、人口因素和家庭因素、消费者或投资者 偏好、对未来的预期等。 土地价格和地租是由土地的供给和需求两者共同决 定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下,会使土地的供给 和需求在某一价格上相等,这时土地市场上既没剩 余也没短缺,出现了市场均衡。
土地用途管制: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 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 强制性管理制度。 土地整理: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 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 产生活条件,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
1.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 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地的强烈依赖性,农业生
产受到土地条件的严格限制,因而农业土地 利用的区位过程只能是在同等土地条件下, 受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时才得以表现出 来,这就是杜能首先发现并总结出来的“杜 能圈”。 只要还存在为集中的消费市场(城镇)而进 行农业生产和因距离差别而引起的运费差异, 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就还必然要受距离 这一主导因素的影响。因此,杜能的理论在 今天也还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2.土地价格变动的趋势及规律性。 (1)呈现总体上升趋势。随着人口增加,人口比
率不断增大,社会对土地的需求日益扩大,从而使 地租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也就意味着高投资、高技术的产业日益发达,工人 的劳动支出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日益缩小,从而整 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 导致利息率呈下降的趋势。地租的上升和利息率的 下降决定了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的趋势。 (2)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各地域土地价 格很难相互影响,不能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均衡。 (3)城市土地价格形成时间较长。 (4)受到较强政府调节的影响,呈周期性特征
第三章 土地集约化与规模利用
1.基本概念解释: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 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 地的客观属性。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科学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在 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持续增加某种资源的投入量,而 其他资源的投入量固定不变,那么这种资源单位投 入量的报酬增量必渐递减
3.中国土地价格管理制度 (1)土地评估制度 在土地出让、土地转让、企业股份制改造、土地抵 押、房产买卖等领域进行土地估价。另外在农村, 土地也开展基准地价评估和征地区片地价评估。通 过对城乡土地基准地价评估和标定地价评估,为地 价管理部门制定地价政策和对土地交易进行宏观调 控提供依据; (2)土地使用权出让实行最低限价制度(根据地 价基准地价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最低价);
2.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自然特性为基 础的,主要有①供给的稀缺性。它是引 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经营权垄断的基本 前提。由于土地供给稀缺,就可能出现 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等现象; 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因为土 地利用要根据某种用途的需要,进行专 项土地开发,投入很多的资金和劳动, 当土地用途改变不仅会使其投资失去价 值,还得为此而付出“代价”;
3.如何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土地集 约利用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 保护土地资源
4.简述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土地市场是依靠以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 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 与需求决定的。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 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 土地供给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上, 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数量, 这是一种有效供给。一般而言,无论市场上土地价 格如何变动,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不变的;而某 一用途的土地在某一特定市场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 其经济供给会发生变化。决定土地经济供给量的因 素主要有土地价格、税收等政府政策、土地利用计 划和规划、土地开发成本及机会成本、建筑技术水 平等。
5.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 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流转机制,实现土地集 中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施小城镇战略,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规范政府投入行为,加大财政对农业投人力度 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工商企业对农业
增加投入
规范农民经济行为,引导农民投
土地经济学主要理论概述
第一章 导论
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 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 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 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即土地利用 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 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土地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有何区别与联系? 区别: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 利用的部分,而土地经济供给则是在土地自然供给 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 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联系: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 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土地自然供给 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 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 途而言;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 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 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人 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 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第六章 地租地价理论
1.概念解释: 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 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 生产关系的反映。 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 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 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 为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 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 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 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