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意义学习模式与建构学习模式
意义建构和整体学习
课程意识的三种形态: 天真意识 惯性意识 批判意识
课程意识形成的保障与途径
课程意识形成的保障: 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必须要赋予教师 课程参与的自主权。
课程意识形成的途径: (1)通过叙事提升课程的敏感意识 (2)通过合作传记提升课程的批判意识 (3)通过价值之思提升课程的反思意识
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唤醒
一、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意识的唤醒 传统课程忽视教师对课程理解的多元性 以及教师在课程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 课程意识的唤醒,必将增强教师的批判 精神和主体意识。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三种形态
课程意识: 教师对于其在课程决策、开发与发展中 的地位与作用的信念,以及他对于教师 在课程活动中如何有效教学、学生如何 有效学习等方面的想法。
意义建构与整体学习:基于脑的学 习与教学理论的核心理念
一、意义建构和整体学习的一般诠释: 是基于脑的学习理论的两大核心概念。 意义建构:大脑为其所经验的事情赋予意 义。 整体学习:基于脑的学习具有整体性、综 合性、情境性。(3层含义)
意义建构和整体学习的关系: (1)宏观层面 (2)微观层面
意义建构和整体学习的内涵透视: (1)透视之一:情境中的意义建构 (2)透视之二:从记忆到理解 (3)透视之三:动机、情感与意义建构的 关联结合
建构主义模型
建构主义模型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和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认知。
建构主义不仅仅适用于教育领域,它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和领域。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建构主义基本原理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是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意义建立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理解和解释现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和意义。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基本原理:1. 意义建构:学习者通过与现有知识进行对话和交互来构建新的知识。
他们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联系,创造出个人化的意义。
2.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建构主义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来建立新的知识。
这种社会互动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或同辈互助等形式进行。
3. 建构的由内到外: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内在思维和意义建构。
学习者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将外部的信息和经验内化为内在的理解和意义。
4. 客观观察: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探索来构建知识。
学习者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研究或观察活动来触发他们的探索和发现能力。
二、建构主义模型的应用建构主义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其他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1. 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参与和合作,鼓励学生通过互动和实践来建构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启发性的学习任务和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模型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室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材料,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评估方法:建构主义认为传统的考试评估方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因此,建构主义模型提倡对学生的评估应该包括项目作品、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4. 个性化学习:建构主义模型强调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兴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在线学习:建构主义也适用于在线学习环境。
5第五章 理论建构
(三)微观理论(Low-level theory)
• 针对特定具体现象,涵盖范围狭隘,即具 体的命题(proposition)或假设 (hypothesis)。
三、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这三条标准决定了理论的解释力 (1) 结构简约性: 理论结构愈简练 愈好。
(2) 解释精确性: 理论解释放精 确愈好。
第三节 理论的构成要素
概念
变量
命题
假设
一、概念
• 概念(concept)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 物或现象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 抽象是说概念所指涉或描述的是一些具体事件或 现象的某一特质或层面 。 • 概念由定义构成,定义是对概念的解释和说明。
概念的各种特征间的关系
二、研究变量
• 理论建构是从观察开始,同时利用归纳推 理从这些观察中推导出一个理论的过程。
一、理论建构的宏观视角讨论
• 理论建构(Theory constructions)前的工 作即大胆假设,它可来自于经验亦可来自 于个案研究或文献探讨
• (1)假设某理论成立会有哪些命题,把其 中一些命题抓出来验证,若H0:无关而又 拒绝H0,则接受命题,若接受 H0,则推翻 命题与理论。无人不能直接验证理论的正 确性,我们只要找出几个关键性命题加以 验证,若不合则拒绝。
(3) 涵盖广泛 性::解释范 围愈广泛愈好。
四、理论的功能
了解
解释
预测
控制
五、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 探索性研究(事先无理论)的步骤 :
• 1.选择某现象,并发觉该现象有关的各种特性(例如: 性向→内外性) • 2.衡量不同情境下该特性的表现(例如:是否与社会化 有关) • 3.分析该特性与情境系统是否存在某种系统性的模态 (pattern)或规律 • 4.将该模态或规律予以理论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实证研究
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 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促进与传统教育观念的融合
努力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相融合,逐步改 变教育实践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
创新技术应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来促进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的应用,提高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实证研究不足
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 相关的实证研究仍然较少,这使得该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 性受到质疑。
技术应用的局限性
虽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利用技术手段促进学习,但目 前的技术手段尚不能满足其所有需求,这也限制了该理论 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
完善理论体系
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完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体系,加强对学习 过程中个体差异的研究,提高该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学习是建构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 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原 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 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学习是社会互动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社会 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 他人的交流、讨论和合作 来共同建构知识。
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建 构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 程中应该主动地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01
02
03
04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 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为意义建构学习设计教学——学习与教学概说
习时发生着三种记・ 即惠甓记忆 . 时记 忆( l 己. 短 工作记忆 ) 和长时记忆 ; 与之相配套的 三种基本 学习过程分别是选
择 组织和整合。 教学必须帮助 学习者选择相关的信息 . 组织信息和罄合信息。 也就是说 . 有意 义学习依 赖于在学
习中的积极认知加 工或知识建构
[ 关键词 ]学 习; 学; 教 意义建构 学习; 教学设计
其研 究兴趣 主要 是 教 育・ 学 和 0理
认知 0 理 学。 目前 , 的研 究 主要 他 涉 厦有 关 多垛 体 学 习和 问题 解 决
方面的认 知 、教 学和技 术等 史又 层面的 问题 。 yr Mae曾担
、
什么是教育心理 学
什么 是教 育心珥! 基 于学 习者 中心 的 观点 . 学? 教育 心 理 学可 以被界 定为心 理学 的一 个分 支 .主要 天注 理解 教
和第 2牲.n2)《 2O . 多媒 体 学习》20 )《 向学 习、教学 (0 1.面 与评 估 的分 类 学 :布 卢姆 教 育 目标 被称 之 为心理学 分 支的科 学 :2 1 () 教 育心理 学探讨 教 师如何 对 环境进 彳操 控 ( 如教学 ) 亍 例 ; ( ) 育心 理学探 究 学习 者认知 过程 和 知识 结构 ( 如学 3教 例 习) 的最 终变 化 。 简言 之 . 教育 心 理学 研 究教 学 如何 影 响
就的褒 奖 作 为一名 享誉世界 的教 育心理 学 家. yr Mae时
近二 、 十年教 育心理 学研 究的进展 影 响甚 大 。 Gg e 三 从 an
一
成 学习 者知 识和行 为 的 变化 ; 如 , 涅 (94 .i将 例 加 17 .Pvi ) 教学 定义 为 “ 排外 部事 件 以激活 和支持 学 习的 内部 过 安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
概念同化--定义形式给学习者呈现, 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3)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学习由概
念组成的句子的意义 如:老虎会吃人
二、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的不同及其联系的 方式,他提出三种同化模式
• 1、下位学习 • 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
三、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1、逐渐分化原则
• 即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 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 这样可以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 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 识。
• 2、整合协调原则
• 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整合协调是在意义学习中发生的认知结构逐 渐分化的一种形式。
• 奥苏贝尔强调,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 的误解。他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 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 习也未必就是有意义的,它同样可能是机械 的。
•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活动可以沿着认知 表征方式的发展顺序来展开,把动作性表 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这三种不同 的经验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987654321 12 3456789
发现学习的实例: 代数的交换率
发现学习的四点作用:
1:提高智力的潜力,学习者自己提出解决问 题的探索模型,学习如何对信息进行转换和 组织,使他能超越于该信息。
一、 认知表征理论
• 认知表征:人类会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 事件转换成内在的心理事件。布鲁纳认为, 认知生长(或者说智慧生长)的过程就是 形成认知表征系统的过程。认知表征系统 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 表征、认知结构、图式、再现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
第五章、学习与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概念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内涵(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2)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4)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5)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6)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二、学习的分类(一)加涅关于学习的划分1、学习水平的分类(1)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2)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规则或原理学习(7)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学习)2、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认知领域)(4)动作技能(动作技能领域)(5)态度(情感领域)(二)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划分1、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2、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类型,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三)其他关于学习的划分1、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2、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按学习时的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3、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学生学习的特点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1、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2、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四、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一)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1、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2、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2、探究学习(发现学习)(1)类型: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2)特点: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3)过程:①问题阶段②计划阶段③研究阶段④解释阶段⑤反思阶段3、合作学习(1)特点: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和互动性(2)意义:①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③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反省,不断提高(3)基本环节①教学之前明确目标、准备教学教材②开始之前,做好组织工作③教师适时监督与介入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第二节、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俄国生理学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
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ppt课件
36
精品课件
与此不同的师个互动基本上是“非均等互动”。师个 互动的主要特征便是差异性。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 互动内容的分配、互动过程的延续及互动关系的建构 上都明显地“因人而异”。
37
精品课件
首先,教师的互动对象选择明显具有倾向性。教师会 选择有利于自己开展教学的学生进行互动;
其次,教师的互动内容分配明显地具有倾向性。以课 堂提问为例,教师一般倾向于让“学业失败者”回答 “判断性”、“描述性”较强的简单问题,而让“学 业成功者”回答“论述性较强的复杂问题”。
精品课件
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 活动形式:课堂教学
1
精品课件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对课堂教学的 社会学最早进行研究的是沃勒。沃勒在《教育社会学》 一书中对课堂教学曾进行范围甚广的定性分析,并着重 论述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其诸多观念至今仍为许 多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反复引用。
2
精品课件
29
精品课件
对于课堂互动的研究来说,关键的是要弄清楚谁和谁 在互动及互动所反映出何种人际关系。据此,可以将 课堂互动分为: 一是“互动主体的构成”; 二是“人际状态的性质”。
30
精品课件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主体可分为三种:教师个体、学生个 体及学生群体。这三种主体的不同组合可产生课堂互动 的五种类型。
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PT课件
h
16
支架式教学
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 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开发潜能,完美人性,完善人格, 成为世界公民。在马斯洛看来,理想的教育制度培养 出来的“自我实现者都有一个他信仰的事业,一个他 们为之献身的使命”
h
20
马斯洛的内在学习论
外在学习(external learning)是单纯依赖强 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其着眼点在于灌输而不 在于理解,属于一种被动的、机械的、传统教 育的模式。
h
2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生观 学习观
➢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 是最终答案。
➢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 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 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 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 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 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 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 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 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 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 而建构起来。
h
9
理解的生成过程
有关的记 忆存储 归类进入 记忆
长时记忆
a
最初与记 忆生成联 系
c
d 对照记忆 经验作检 验
g
过去经验 的影响
b 注意
持续的兴趣
感觉信息 选择性知觉
c e 不成功
主动建构
意义(试
验性的)
f
成功
建构主义五大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五大教学模式导言在教育领域中,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论,它强调学生通过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来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概念是学生中心和主动参与。
本文将介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五种重要形式,包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情境学习和项目学习。
一、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之一,它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发现规律和现象,来主动构建知识。
教师在探究学习中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它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着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分工合作和共同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和领导能力。
三、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又一重要形式,它强调学生通过解决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学习。
在问题解决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和评估。
教师在问题解决学习中扮演着引导者和评估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经验。
通过问题解决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情境学习情境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又一重要形式,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情境和情景来学习。
在情境学习中,学生需要将抽象的知识和概念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的问题和挑战。
教师在情境学习中扮演着情境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提供真实的情境和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通过情境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实际应用、适应变化和创造力的能力。
五、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最后一种形式,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来学习。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项目。
第五章教学模式
第五章教学模式第一节:教学模式的定义思考:什么是教学模式?模式是一种范式?还是一种结构或框架?还是一程序或方法策略?一、教学模式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模式”的解释: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
……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
这种环境有多种用途,从如何安排学科、课程、单元、课题到设计教学资料,如:教材、练习册、多媒体程序、计算机辅助学习程序等。
”(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乔伊斯(2000)我国教育学领域:●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教学范式或范型。
●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结构或教学框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何克抗)】●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程序(达到教学目标的步骤和过程,操作过程)和/或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有的人把教学模式视为更加宏观的方法论体系或策略思想。
叶丽新对教学模式的内涵做了如下归纳:● 1. 教学模式蕴涵着特定的教学思想。
● 2. 提供参考性的教学活动结构或教学程序。
● 3. 特定的教学模式需要具有与其相匹配的基本教学策略或方法。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四要素说”(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四个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五要素说”(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策略、程序、评价)●“六要素说”(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评价)三、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法的具体体现,是把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用一系列概念、术语明确描述下来的一种相对固定的形式…可供其他教师参照模仿,使教师明确该如何进行教学。
(陈莉)●教学模式,指课程的设置方式和教学的基本方法。
如现行的基础汉语教学模式可称为“分技能教学模式”(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学范式。
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
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出发,介绍并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20世纪60年代,人们的语言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的“壶杯”教学模式——教师是盛满知识的“壶”,学生是一个个盛满了从壶里面倒出来的知识的杯子,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人们逐渐地意识到“教”和“学”是两个同等重要的过程。
因此在此后的研究中,学者们不再仅仅围绕如何“教”来研究,而是从学习者出发,注重研究学习者如何将外部客观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认知结构,以及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何影响学习效果等等,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构主义应运而生。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是通过对周围条件作出正确的反应后逐渐形成的说话习惯,它是一个不间断的“刺激——反应”过程。
但是,作为最早的一个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只注重了学习的外部客观因素,却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最早是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
后来,科尔伯格和维果茨基等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使它成为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通过其他人——老师或者同学等的帮助,再借助资料,最后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也就是,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互动而实现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在学习中的关键性作用。
(何克抗,1998)1.1 “情境”瑞士哲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都提出过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
他们认为人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概念的。
第五章知识的建构
第五章知识的建构一、名词解释1.知识2.概念形成3.概念同化4.陈述性知识5.程序性知识6.命题和命题网络7.知识的表征8.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9.变式10.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11.图式12.知识的理解13.知识的应用14.知识的迁移二、填空题1.心理学家一般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以____或____表征。
2.按迁移的层次来划分,可把迁移分为____和____。
3.概念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习得:____和____。
4.按照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先后两项学习之间产生迁移的原因是____。
5.按迁移的性质,可把迁移分为____、____和____。
6.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用____表征,也可用____表征。
7.根据一般与特殊维度,可以将程序性知识分为____、____两类。
8.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类:____和____。
9.按迁移的方向来划分,迁移分为____和____。
10.程序性知识是以____来表征。
11.在教学条件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____和____。
12.一个人原来的概念要发生顺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
A.最新的内容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C.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D.事例或案例2.认为顿悟情境中的关系是产生迁移的根本的迁移理论是( )。
A.关系转换说B.概括说C.共同元素说D.定势说3.经过人类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的既有一定的信息意义又有一定的智能意义的命题,称为( )。
A.联结性陈述知识B.联结性程序知识C.运算性陈述知识D.运算性程序知识4.掌握概念的行为指标是( )。
A.能记住概念的定义B.能理解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C.能区分概念的正反例D.ABC都对5.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 )。
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6.“举一反三”所说的是( )。
建构性学习和教学
建构性学习和教学一、概述在当代教育领域中,建构性学习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
它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和学习者的主动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
建构性学习和教学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适当的学习支持。
而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与教师、同伴以及学习资源的互动,不断扩展和深化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性学习和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教学理念也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公民。
深入研究和探索建构性学习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建构性学习的概念与起源建构性学习,作为一种独特的学习理念,其核心概念在于强调知识的建构性而非传递性。
这一理念认为,学习并非简单的信息接收和存储过程,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理解的过程。
这种理解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基于学习者自身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因此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
建构性学习的起源可追溯至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在知识获取和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知识是学习者在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这种理论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逐渐认识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
建构性学习的理念与一些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诗性智慧”强调人类通过想象和创造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这种理解方式是主动的、建构性的,而非被动的接受。
第五章 意义学习模式与建构学习模式
第五章 学与教的过程——意义学习模式与建构学习模式本章学习目标1. 理解意义学习的三种隐喻和三种学习结果。
2. 理解意义学习的三种教学干预措施。
3.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
4掌握CLEs中的学与教过程。
5.分析意义学习模式与建构学习模式的异同。
从“为学习设计教学”过渡到“为意义建构学习设计教学”,这是教学理论与设计发展的总体趋势。
意义学习和建构学习,虽然视角略有差异,但均强调了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在学习机制上,从原来较多关注通过有效编码实现长时储存转向了整合新旧知识更好地发挥工作记忆的功能。
学习者在学习中如何从“一无所获”到“不善理解”再到“意义理解”,不是追求“记忆量”而是重在“迁移度”,这就需要发挥教学设计应有的功能。
这就是:创设一个开放、真实、协作与对话的学习环境,选择各种工具、调用相关资源、发挥支架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习者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和整合信息;做出示范、精心辅导和提供支架,使得学习者在学习中有计划、肯努力、愿交流、善表现和能反思,如此达到培养学习者解决非良构问题与胜任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第一节意义学习模式有关意义学习的模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奥苏贝尔曾经提出过,他在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连续统一体中,加入了第二个维度,这就是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近些年来,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心理学教授梅耶(Richard E. Mayer)从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结合的角度,致力于创建建构学习的环境,提出了著名的意义学习SOI模式。
梅耶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主席,担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杂志和《教学科学》杂志兼职编辑,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心理系主任。
他目前还是10家教育心理学杂志的编委,出版了18本著作和250余篇论文。
有学者曾对1997-2001年国际上五种教育心理学杂志进行过统计,梅耶是最优质高产的教育心理学家之一,名列前茅。
2000年梅耶还曾荣获过桑戴克奖,这是对其教育心理学终生成就的褒奖。
乔纳森有意义学习的五大要素
乔纳森有意义学习的五⼤要素戴维.乔纳森是国际教学系统设计领域著名学者,现为美国苏⾥—哥伦⽐亚⼤学教育学杰出教授。
他从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度,对各种学习理论加以研究,并注⼊⾃⼰的理解—-学习时需要有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地、⾃觉地、建构的实践实践,是意图—⾏动—反思的活动。
他主张有意义学习和问题解决。
他根据问题的结构性维度,将问题分为良构问题和⾮良构问题。
继⽽⼜把问题详细分为⼗⼀种类别:逻辑问题;算法问题;故事问题;规则应⽤问题;决策问题;故障排除问题;诊断解决问题;技巧问题;案例问题;设计问题;两难问题。
有意义学习的五要素是主动地、建构的、有意图的、真实的、合作的学习。
它们的具体意义如下:1、有意义学习是主动的(可操作的/深切注意的)。
学习是⼈类⾃然的、适应的过程。
⼈类之所以能幸存下来并繁衍进化是因为他们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并适应环境。
各个年龄阶段的⼈即使没有受到正规教育,他们在需要或希望的情况下也能掌握熟练的技能、建构关于周围世界的⾼级知识。
当在⾃然的情境下学习时,⼈类与环境交互作⽤,对该环境中的事物进⾏操作,观察操作的结果并建构关于该现象及操作结果的解释。
2、有意义学习是建构的(清楚表述的/反思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清晰地表达他们⼰经完成了什么以及反思他们的活动与观察结果是很重要的。
建构性的学习来源于⼰有知识与新的体验之间的认知冲突,通过触发学习者反思这种困惑的体验,帮助他们将新经验与先前的知识整合起来。
开始的时候,学习者往往会建构⼀些简单的⽤于解释世界的⼼智模型,但是,随着经验的增长和反思的增多,他们的⼼智模型逐渐地丰富与复杂起来。
越复杂的模型越能使他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贴切⽽丰富的推理。
意义制定过程既是主动的⼜是建构的,两者是共⽣的。
它们只有彼此依赖才能促成意义制定的发⽣。
3、有意义学习是有意图的(反思的/调整的)。
所有的⼈类⾏为都是⽬标导向的(Schank,1994)。
也就是说,我们做每⼀件事都是为了达到某些⽇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一、引言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廿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二、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1][14][15]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OTAPAA教学│意义建构
OTAPAA教学│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在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来源于单纯的教授和被动的接受,而是来源于直接的经验,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来获得的。
意义建构是学习者通过人际合作使自身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信息相互作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活动式探究者、意义的建构者”。
因此,建构主题提出了“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学习者需要从真实情境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受。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协作和会话完成学习任务,包括资料的搜集分析、问题的讨论、学习成果的评价等等。
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习者对当前的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建构主义倡导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意义建构需要依靠教师和同伴的帮助,教师还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搭建建构的环境。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被教授得来的,而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主动探索获得的。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灌输。
解决具体问题时,知识不是拿来就用的,而是需要解决者基于自身经验去建构,针对问题的情景对自己原有知识再加工再创造。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学习者在自己原来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新知识的加工进行的意义建构,这里的意义是建构于学习者个体新旧知识和经验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
建构主义的师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意义建构者,是在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的探究主体。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支持。
学生的建构是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的建构,建构的过程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又强调教师的指导、促进作用。
知识的建构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五章知识的建构第一节知识获得概述一、知识的含义与作用(一)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主观知识客观知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应把知识作为事先已经断定了的结论教给学生,不要用知识的“权威”去“压服”学生,而应该把知识当成是一种看法,一种解释,让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去鉴别。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分类常常是与学习者所达到的学习水平相联系的。
学习常常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而后进一步加工消化,成为可以灵活、熟练应用的知识。
在实际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值得注意的两点:首先,这里所说的知识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已不简单是对各种事物的了解,而且包含了对知识的应用,涉及到了运用知识的技能。
其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是对客观知识的划分,而是对人的头脑中的个体知识的分类,同样是学习一个知识点,学习者既可以形成关于它的陈述性知识,也可以形成关于它的程序性知识。
(三)知识的作用知识是人对行为进行定向和调节的基础,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1、知识具有辨别功能2、知识还具有调节功能3、知识不简单等同于能力,但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知识的表征存储(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一个命题就相当于一个观念,它是我们能够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的意义单元。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所谓“产生式”,就是这样一些“条件-行动”的结合规则,产生式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
产生式具有自动激活的特点,一旦存在、满足了特定的条件,相应的行动就会发生,这常常不需要太明确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学与教的过程——意义学习模式与建构学习模式本章学习目标1. 理解意义学习的三种隐喻和三种学习结果。
2. 理解意义学习的三种教学干预措施。
3.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
4掌握CLEs中的学与教过程。
5.分析意义学习模式与建构学习模式的异同。
从“为学习设计教学”过渡到“为意义建构学习设计教学”,这是教学理论与设计发展的总体趋势。
意义学习和建构学习,虽然视角略有差异,但均强调了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在学习机制上,从原来较多关注通过有效编码实现长时储存转向了整合新旧知识更好地发挥工作记忆的功能。
学习者在学习中如何从“一无所获”到“不善理解”再到“意义理解”,不是追求“记忆量”而是重在“迁移度”,这就需要发挥教学设计应有的功能。
这就是:创设一个开放、真实、协作与对话的学习环境,选择各种工具、调用相关资源、发挥支架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习者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和整合信息;做出示范、精心辅导和提供支架,使得学习者在学习中有计划、肯努力、愿交流、善表现和能反思,如此达到培养学习者解决非良构问题与胜任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第一节意义学习模式有关意义学习的模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奥苏贝尔曾经提出过,他在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连续统一体中,加入了第二个维度,这就是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近些年来,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心理学教授梅耶(Richard E. Mayer)从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结合的角度,致力于创建建构学习的环境,提出了著名的意义学习SOI模式。
梅耶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主席,担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杂志和《教学科学》杂志兼职编辑,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心理系主任。
他目前还是10家教育心理学杂志的编委,出版了18本著作和250余篇论文。
有学者曾对1997-2001年国际上五种教育心理学杂志进行过统计,梅耶是最优质高产的教育心理学家之一,名列前茅。
2000年梅耶还曾荣获过桑戴克奖,这是对其教育心理学终生成就的褒奖。
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教育心理学家,梅耶对近二三十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影响甚大。
我们在这一节将从学习的类型、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以及促进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等介绍梅耶的意义建构学习SOI模式。
一、学习类型――三种隐喻将学习比喻成什么,这实际上反映了教育心理学从实验室走向课堂与生活实践的历程,也是对学习的本质和大脑的功能一种渐进的觉悟。
梅耶认为,过去100年来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体现了三种观点,将学习看成以下三种类型。
1. 学习就是增强反应这种隐喻是将学习看成是增强反应(response strengthening)――即学习就是在一个不断加大的集合体内增加新的反应。
20世纪前50年基本上是这种观点居统治地位,这是以人工实验室对动物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依据的。
按照这种观点,学习就是一种刻板机械的过程,对某一个特定的情境作出成功的反应将自动得到强化,而对某一个特定的情境作出不成功的反应将自动得到削弱。
如此看来,学习就是一个刺激(S)与一个反应(R)之间联系的增强或削弱。
例如,在阅读中,一个要想得到增强的S-R连接是生字“猫”和它的读音;在书写中,则是生字“猫”和其书写笔画。
按照这一隐喻,既然学习是一种反应增强,那么,教学设计的作用就是创造一种环境使得学习者对刺激做出反应后即时给与反馈。
教师在教学实践上似乎只要创设简单反应的情境即可。
也即是说,学习者作出一个反应,教师就要提供一个适当的奖赏和惩罚。
显然,学习者是被动的接受器,其成长完全是由环境的强化所塑照的,教师则成了一个反馈的施与者和奖惩传递者。
与这种隐喻相一致的教学方法是“操练”,强调读写算基本技能教学。
2. 学习就是获得知识第二种隐喻将学习看成是获得知识(knowledge acquisition)――即学习就是从教师的头脑向学习者的头脑传递知识。
这种隐喻是在20世纪60-70年代提出来的,当时研究重心已经从实验室动物学习转向实验室人类学习。
按照这种观点,学习发生于信息从一个较有知识的人(例如教师)转向较少知识的人(例如学习者)。
如此看来,学习就像是填满一个空洞,就像是往仓库中储存备货。
持有这种隐喻,学习者成为一个信息加工器,教师则是信息分配者,信息乃是教师给予学习者的商品。
把学习看成是获得知识,表明在教学实践上,教师只要向学习者呈现新的信息便可。
例如,教师可能会让学习者阅读科学教科书中关于电流在电路中流动的知识,然后再进行测验。
显然,这类教学的目标是增加学习者记忆中的知识量。
所以阅读教科书和讲授是常见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者的作用无非是创建一种环境,传递给学习者足够的信息。
显然,如果一个教师热衷于覆盖课程的内容,则他可能较为信奉学习就是获得知识。
3. 学习就是知识建构第三种隐喻将学习作为知识建构(knowledge construction)――即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领悟经验主动地完善自己。
这种隐喻强调学习者在领悟经验时应主动建构自身的心理表征。
自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在实际的情境中研究人类学习时,这种观点便应运而生。
学习发生于人选择相关的信息,将它组织成一致的结构,以及通过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
按照这种观点,学习者是一个意义领悟者,教师则是作为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认知向导。
教学的焦点是落在学习者身上和帮助学习者构建完成学习任务的认知策略。
教学设计者的作用就是创设一种环境,使得学习者与教材内容发生有意义的互动,包括促成学习者选择、组织与整合信息。
把学习看成是知识建构,表明在教学实践上,学习者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中要积极参与和集思广益。
例如,学写作文时,学习者可以就如何谋篇立意开展讨论,教师则从中加以引导。
建构学习论不是突出学习的结果,例如学到了多少东西,而是十分强调学习的过程,例如如何学习的策略。
当教师采取学习者中心取向时,他往往愿意将学习看成是知识建构的一种方式。
从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习观的差异,导致了学习者角色、教师角色和教学设计的功能定位上的差异。
梅耶比较赞赏的是知识建构观,认为它对改进教育来说潜力最大,也最符合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当然,强调知识建构,不是说就要排斥学习基本技能,而是指基本技能的学习应该在一个更大的学习任务情境下而不是孤立地学。
例如,学习欧姆定律,应该学会设计一个实际电路图而不是记住孤立的公式。
二、认知过程――三种记忆与加工方式1. 三种记忆方式如果说知识建构是教学的主要宗旨,那么,其学习与教学的过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呢?梅耶认为,可以用三种记忆的形成过程来说明学习的性质,相应地,教学无非是创造条件帮助学习者进行信息加工从而完成三种记忆。
一是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
新进入的信息通过各种感觉接收器接收并且用感觉记忆贮存的方式粗略地保留下来。
一般认为,感觉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表征的方式是感知,保留的时间很短(例如,对视觉信息来说,大体是半秒钟),随着时间的消退将丧失殆尽。
二是短时记忆(short-time memory)。
如果学习者在感觉记忆消退之前就对新进入的信息继续给予注意,那么,他就能够将一部分信息转换为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形成主动积极意识的记忆环节。
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例如一个人只能一次处理五个左右的项目,记忆的方式是听觉型的或其他方式),保留的时间是暂时性的(除非在18秒左右时间主动复诵,否则信息就会丧失),并且带有吐故纳新的性质。
另外,短时记忆还可以用来完成心理操作,这就是工作记忆。
三是长时记忆(long-time memory)。
如果能够将信息经短时记忆编码进入长时记忆,那么,这些信息有可能被永久保持。
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保持信息的时间长,只有当其他的信息干扰了要想重新提取的相关信息时,才会发生失忆的现象。
2. 三种学习方式实现三种记忆方式的基本学习加工方式有三种,梅耶简称为SOI模式。
梅耶认为,建构学习依赖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主动激活若干认知加工过程,包括合理选择新信息,理清新信息的结构以及新信息与旧经验的整合。
之所以用SOI来表示意义学习模式,是想突出建构学习的三个关键认知加工成分(参见图5.1)。
S 代表选择(selecting )。
它涉及对已经呈现信息的相关部分予以聚焦并将它们添加到短时记忆中。
当学习者通过眼睛和耳朵对进入的信息予以注意时,实际上就在选择将要进一步加工的信息。
O 代表组织(organizing )。
它涉及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片断建立起一种内部联系。
在建构内部联系时,学习者要做的事情是将已经选择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反应图5.1 记忆系统的一种信息加工模型(梅耶,2003)I 代表整合(integrating )。
它涉及在短时记忆中经组织的信息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已有相关知识之间建立起一种外部联系,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将经过组织的信息与学习者记忆中已有的熟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以往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比较突出已经呈现的信息如何得到合理编码以便贮存到长时记忆中去,意义建构学习模式则强调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知识建构的具体方式。
在这样的建构方式中,学习者既要利用来自于外界的新信息(例如教材的呈现和教师的讲解示范),又要合理吸纳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旧经验。
我们还可以用图5.2来进一步阐释SOI 学习模式。
教学信息 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图片 文字图5.2 图片与文字的SOI 建构学习模式(梅耶,1999)图5.2表明了包括文字和图像的SOI 意义学习模式。
依据当前对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图中区分了视觉工作记忆和听觉工作记忆。
以视像方式呈现的教材,例如图片和文本,最初是暂存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尽管文字也能够转换成声音的形式保存在听觉记忆中);以声音方式呈现的教材(例如教师的讲解)则是暂存在听觉工作记忆中的。
由于这两种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所以并不是全部被吸收的信息都能够被暂存和加工的。
例如,就“闪电形成”这一课文学习而言(参见图5.3),建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在心理内部选择相关的图片与文字说明,将两者联系起来分别形成视像与言语因果链,同时在这两个因果链本身同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1. 选择相关信息。
首先进行的认知加工是为后续加工信息作出合理选择。
当通过教材或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语词与图片时,它们就能在感觉记忆中简要地加以表征。
由于人的信息加工本身能力上的局限(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努力减轻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所以,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只有一小部分能够暂存起来以便在工作记忆中作进一步加工。
如此看来,意义学习的第一次重要认知过程发生于学习者选择相关的信息。
图中箭头所指的“选择”就表明了图片与文字中相关信息分别被选择后进入工作记忆作后续加工。
例如在阅读配有插图的闪电形成课文时,学习者需要关注闪电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如“带负电荷的微粒沉积在云层底部”)以及图片中所显示的带正电荷的微粒在上端,带负电荷的微粒在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