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审美意识(新)

合集下载

大学美育(可打印修改)

大学美育(可打印修改)

《大学美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

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

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出来。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

大学美育《大学美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

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

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出来。

第五章 审美类型

第五章 审美类型

中和之美、优美、壮美都是以和谐为本质特征的审美类型,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

它们突出了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形式美因素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

一、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国古代思想认为,天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二极,阳为刚,阴为柔;推及审美世界,便体现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平”(中和)的理想状态,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十分强调阴阳、刚柔的结合。

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清人刘熙载就说:“沈著屈郁,阴也,奇拔毫达,阳也”,“书要兼备阴阳二气”,“阴阳刚柔不可偏陂”①。

换句话说,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婉而愈劲,婀娜中含遒健,正是理想的中和之境。

不惟刚柔相合,中和之美还要求所有相对应的两极审美因素的兼容,强调审美意蕴程度适中,不过分而无不及。

《艺概》论诗“质而文,直而婉,雅之善也”,评《国策》“沈而快”、“雄而隽”,认为古赋“调拗而谐,采淡而丽,情隐而显,势正而奇”,主张书法“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吕氏春秋》在论音乐之美时则主张:“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溪极,溪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搏,不搏则怒。

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为适?衷音之适也。

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

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

衷也者适也。

以适听适则和矣。

”②兼容两极,适度而不走极端,便会取得中和的审美效果。

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亦即情理统一、情感表现遵循理性规范,是中和之美的理想情境。

《大学美育》课程介绍

《大学美育》课程介绍

《大学美育》课程介绍学时:18 学分:1执笔人:耿秀梅审定人:王学宁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课程性质:选修课课程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

它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观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塑造审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

美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的学次,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从而造就一代丰富个性、人格完美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基本内容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第一节美育的意义第二节美育的任务第三节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第四节美育与德、智、体、劳“四育”的关系第二章美是什么第一节美学史上的探讨第二节关于美的本质的认识第三节美的根源第三章审美门户第一节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第二节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第三节形式美的法则第四节形式美的意义第四章审美范畴第一节审美的基本范畴第二节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第三节审美范畴的发展第五章审美意识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审美意识的特征第三节审美意识的基本形式第六章审美心理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第二节审美心理过程第七章自然审美第一节自然美的形成和特征第二节自然美的重要形态——风光美第三节自然美的审美指导第八章社会审美第一节社会美的形成和特征第二节社会美的核心第三节社会生活美第四节社会环境美第五节社会美的审美指导第九章科学审美与技术审美第一节科学技术对审美活动的影响第二节科学美的特征与功能第三节技术美的特征与功能第四节科学技术美的审美指导第十章艺术审美(一)第一节艺术美的创造本质第二节艺术美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艺术美的审美功能第四节艺术美的审美指导第十一章艺术审美(二)第一节实用艺术审美第二节造型艺术审美第三节表情艺术审美第四节综合艺术审美第五节语言艺术审美第十二章大学生与美育第一节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和美育的途径第二节大学生形象的塑造三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第五章第1.2.3节旅游资源的审美

第五章第1.2.3节旅游资源的审美
• 审美是指主体对客 体形式与内容价值的 观照、感知、审视 或评价,是人与外部 事物之间结成的一 种特殊关系。 • 旅游资源审美,是 指作为主体的旅游者 对作为客体的旅游 资源进行观照、鉴赏、 审美和评价, 从而得到感官上、情绪上 和心灵上的愉 悦和满足。
第一节
• • • • • •
旅游资源的审美历程
审美意识的产生 自然山水崇拜时期 旅游资源审美意识觉醒时期 崇尚山水时期 旅游审美的昌盛时期 旅游审美的稳步发展时期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 自然旅游资源审美 (一)形象美 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总体形态和 空间形成的美。一般是由名山大川的地 貌、生物、水文、气候等要素在不同的 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总体特征。
方上式
山陵式 宝城宝顶式
3.园林布局美。
(二)结构美
古代建筑的结构美。 民居建筑的结构美。 园林艺术的结构美。
(三)装饰美
建筑装饰美 字画装饰美 雕塑装饰美 色彩装饰美
(四)民俗风情美 民俗风情的独特性 民俗风情的神秘性 民俗风情的真实性 民俗风情的体验性三节旅游资源审美的实践意义
旅游资源审美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 实践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 美或生活美之大成,熔文物、古迹、建 筑、绘画、雕塑、书法、篆刻、音乐、 舞蹈、戏剧、电影、园林、服饰、烹饪、 民俗风情于一炉,涉及阴柔、阳刚、壮 美、崇高、绮丽、秀美等一切审美形态, 有益于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 审美欲求。
雄壮之美 泰山 黄果树瀑布
险峻之美 华山
秀丽之美
峨嵋山
奇特之美 黄山
幽深之美
这是一幅以“溪水”为主题,以山和树为依托的一处幽 雅宁静的山涧美景,位于龙井南面,距西湖10余公里。起源 于杨梅岭的杨家坞,次第汇合青湾、宏法、方家、百丈、唐 家、佛石、云栖、渚头、小康等9个山坞的细流成溪,再经 徐村注入钱塘江;十八涧在烟霞洞西南,起源龙井的龙井村, 穿绕林麓,次第汇合诗人屿、孙文泷、鸡冠泷等许多细流而 成涧,九溪十八涧因而得名。

影视美学第五章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

影视美学第五章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

对于格式塔心理学来说,其研究的出发点是完形。完形从客体方面讲是一种结构,从主体方面是一种组织。完形是在知觉中呈现的,对完形的研究首先是对知觉的研究。“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知觉必须通过“简化”与“张力”这样两种组织方式,来对对象进行“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
知觉的特征:理解性
崔永元?
张曼玉?
陈佩斯?
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你看到了什么?我们总是用一种完形的方式来补足图形中的缺失或空白,是为了让它显得有意义。
三、镜像世界与视觉快感
拉康在1936年就提出了“镜像阶段论”,以新的视角和方法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的主体与客体的同化理论。拉康认为在镜像的态度上,人和猿存在根本的区别,猿对于映像在镜中的自己的影像往往是因为厌倦而逃离,而婴儿却常常拼命向镜子靠近,以便更清楚地看到镜中自己的影像。
一、复合形象与期待视界
先在结构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先在结构”就是欣赏者个体在接受作品之前就已经具有由诸多主观因素组成的心理模式,这种心理模式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知识素养、气质禀赋、兴趣习惯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每个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都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先在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因为“先在结构”的影响,同样一件事,两个不同身份和个性的人,看到的东西会有很大区别。
第三节 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审美主客体关系,它是欣赏主体与艺术课题相互作用的过程。
视觉就是感知活动与大脑存储的知识进行对照,但是,这种对照不仅是与个人经验的对照——集体知识也出现在这一过程中。感知有很大的游移性,它一向是变动不居的:在新鲜印象的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背景,或者说按照个人心理文化状态进行解释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凑趣的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看到了什么,恰恰相反:我们知道什么才会看到什么。 ——[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学大美育——《大学美育》教学大纲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旨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包括: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美是什么等。

其中,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在研究本课程时,学生需要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

同时,高校美育的实施包括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在了解美育的任务和实施后,学生需要掌握美是什么。

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有: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

这些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有一定的意义和局限性。

实际上,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这指的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在人类的实践对象和人类创造的产品上体现出来。

第十一章:艺术审美(二)本章介绍了艺术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

艺术可以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

每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需要通过研究和实践来掌握。

第十二章:大学生与美育本章介绍了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年群体,需要通过美育来使自己对美的追求自觉化、深刻化和系统化。

大学生的审美活动具有浪漫、易变、独特、强烈的特征,需要通过审美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来提高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

新版大学美育教学大纲

新版大学美育教学大纲

新版⼤学美育教学⼤纲《⼤学美育》教学⼤纲课程编码:2210300102课程名称:⼤学美育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适⽤专业:全校各本科专业开课教研室:美育教研室⼀、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向全校各本科专业学⽣开设的公共必修课。

⼤学美育不仅是⼈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段,也是实现⼈类⾃⾝美化、完善⼈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学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使⾝⼼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得到美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初步树⽴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鉴赏⼒、创造⼒,提⾼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格、进⾏⾃我教育的⾃觉性。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充分运⽤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像⼿段,在教学过程中需播放部分图⽚、⾳频和视频等资料,努⼒做到直观、形象、深刻;审美实践环节可根据条件适当安排观赏演出、参观展览、分析⽂学或影视作品等活动,使课堂教学上的理论讲授能通过学⽣的审美实践得到进⼀步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要⿎励学⽣课下善于发现美、课上积极交流美,并给学⽣提供创造美和展⽰美的平台。

课程考试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形式,其中平时成绩占30%(课堂讨论10%、出勤占10%、课外作业10%),期末成绩占70%。

三、课程教学内容绪论培养全⾯发展的⼀代新⼈(⼀)⽬的与要求1.了解⾼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2.了解提⾼⼈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3.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在全⾯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4.了解新时代美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重视⼈⽂素质教育2.全⾯提⾼⼈的基本素质※3.做⼀个“审美的⼈”4.新时代,新任务,新特点第⼀章⼈类美化⾃⾝的学科(⼀)⽬的与要求1.使学⽣逐步树⽴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对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

美学原理总结

美学原理总结

美学原理总结⼀、美学学科的建⽴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1.审美意识的形成(1)审美意识是⼀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类对⾃⼰的劳动成果产⽣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

2.美学思想的产⽣(1) 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 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以语⾔⽂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献之中,从⽽能代代相传b. 具有理论的形态3.美学学科的建⽴(1) 美学学科的建⽴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 美学作为⼀门独⽴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的研究,系统的阐述;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 美学作为⼀门独⽴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知(理性认识)、情(情感)、意(意志)逻辑学美学伦理学中⽂名称“美学”,由⽇本⼈中江肇民翻译。

⼆⼗世纪初传⼊中国。

⼆、美学研究的对象第⼀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第⼆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这有两层意思,⼀是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的,⼆是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

第三种观点是将美学看作对审美⼼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

由“⾃上⽽下的美学”转向“⾃下⽽上的美学”。

实验⼼理美学、“移情说”、“内模仿说”、“⼼理距离说”、格式塔⼼理美学(完形⼼理美学)、精神分析⼼理美学。

第⼆节为什么研究美学1、可以促进⼈⽣的审美化。

“⼈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2、可以帮助⼈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3、可以指导审美实践。

第三节怎样学美学美学是⼀门综合性的、跨学科性的⼈⽂科学,要学好美学,就要尽量拓宽⾃⼰的知识领域,要学习哲学,注意结合艺术实践来思考美学问题,在具体学习上要将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等等。

第五章第二节 劳动与审美

第五章第二节 劳动与审美
巫 术 活 动 的 仪 式 化 功 能 推 动 了 人 的 文 化 心 理 结构的形成;
巫 术 仪 式 活 动 直 接 孕 育 了 原 始 艺 术 的 产 生 ; 巫 术 原 则 与 艺 术 的 精 神 实 质 具 有 内 在 一 致 性

村野

4-1 、审美活动
最 具 个 性 化 的 精 神 活 动 ; 无 功 利 性 与 功 利 性 的 统 一 ; 感 性 与 理 性 的 统 一 。
动; 只 有 当 人 类 的 意 识 水 平 和 精 神 能 力 发 展 到 一
定程度后,审美意识产生和分化才会成为可 能; 从 直 接 的 功 利 性 的 物 质 生 产 劳 动 到 精 神 性 、 自由性的审会性中介因素之 一
巫 术 活 动 的 神 圣 性 和 严 肃 性 提 高 了 人 的 主 体 精神能力;
3-1 、马克思的劳动与审美发生论
审 美 发 生 的 基 本 前 提 人 的 生 命 活 动 及 其 生 物 学 基 础
马克思:“作为自然的、有形体 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 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 物” 人 的 迥 异 于 动 物 的 有 意 识 的 生 命 活 动 1 、制造工具; 2 、使用语言; 3 、外在自然的人化; 4 、内在自然的人化。
观 点 : 审 美 起 源 于 生 产 劳 动 普列汉诺夫 : 1 、 “劳动先于艺术” ; 2 、劳动生产力决定其审美意识; 3 、审美能力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
展水平相一致的。 “ 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
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 待它们。” ——《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 集》
林黛玉听曲 2
再 听 时 , 恰 唱 道 : “ 只 为 你 如 花 美 眷 , 似 水 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 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 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 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 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 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 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美学概论:第五章 审美论

美学概论:第五章 审美论
(2)审美与艺术具有“反拜物化使命” (理解 “反拜物化”P208);
(3)艺术的审美可以使人由“整体的人”转变 成“人的整体”(理解“整体的人”、 “人 的整体”的含义P209)。
第五章 审美论
一、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
3、审美方式或美 的接受方式
(1)日常式审美 (基本方式);
(2)鉴赏式审美 (自觉方式);
(2)审美批评的种类
①感观式、印象式审美批评,这种批评是批评家对艺术品的主
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强调个人的直觉能力和感觉能力。随意性的 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印象式批评的特征;
②形式主义审美批评,这种批评的焦点对准艺术作品的纯审美特
性和纯形式结构,对形式的分析促使人们对组织艺术材料的方式更加富 有洞察力,并采取一种较开放的态度;
③背景主义审美批评,该批评范围很大,包括艺术史批评、社会
历史批评和心理分析批评等。
第五章 审美论
三、审美批评
3、审美批评的过程 (1)描述,又称为“还原填充”,是批评家通
过对某一艺术品可观察到的细节反应来解释自己对 该艺术品的感受;
(2)解释,又称理解分析,是批评家对艺术品的
感知、对生活的理解,同时也是其对艺术品审美特 性反复思考后做出的分析和判断;
②指对实用目的的超越;③指对“物我”的超越;
(2)审美欣赏的想象性:①活化审美对象;②揭
示审美欣赏对象,即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 之旨;③补充、丰富审美欣赏对象;
(3)审美欣赏的情感性:审美欣赏过程中无时无
刻不伴随情感;
(4)审美欣赏的个人性:审美欣赏接受的个人性
特点决定了审美接受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3)评价,又称审美评判,它是指批评家从一个

大学美育复习题

大学美育复习题

《大学美育》习题集绪论大学美育的主要任务?第一章美是什么1、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的本质的探讨主要有哪几种观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2、“美是生活”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局限性?3、什么是真、善?美与真、善的关系?第二章审美门户1、什么是美的形式?美的形式与一般形式的区别?2、什么是形式美?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主要区别?3、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哪些?举例说明。

第四章审美范畴1、比较优美与崇高在审美特征和形态特征上的不同。

2、什么是悲剧性、喜剧性?3、中国传统的审美范畴主要有哪几种?第五章审美意识1、审美意识主要特征?你是怎样认识的?2、审美意识有哪些基本形式?3、举例说明审美意识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第六章审美心理1、审美感知的特性?试举例说明。

2、联想的类型?请举例说明。

3、想象的类型?请举例说明。

4、审美中有无理性因素?审美理解分哪两类?第七章自然审美1、自然审美的发展经历了那三个阶段?2、自然美有哪些特征?3、自然美有哪些类型?4、试举例说明自然风光美的主要风格。

5、你认为怎样鉴赏自然风光美?第八章社会审美1、社会美有哪些范畴?2、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各包括哪些方面?3、为什么说内在美是人的美的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举例说明。

第九章科学审美1、科学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第十章艺术审美(一)1、艺术的特征有哪些?2、艺术美的审美功能?3、应如何鉴赏艺术美?第十一章、艺术审美(二)1、艺术如何分类?2、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应如何鉴赏?第十二章、大学生与美育1、什么是当代青年的美?2、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美的形象?一、判断题1、优美与壮美是相互对立的范畴,它们之间没有互补性。

2、形式美的形式主要与人的生理、心理有关,而与人的社会生活与实践无关。

3、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4、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美。

5、美感和快感都是令人愉快的感觉,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6、理解因素渗透在美感经验的每一个环节上,与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新版大学美育教学大纲

新版大学美育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210300102课程名称:大学美育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适用专业:全校各本科专业开课教研室:美育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各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

大学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大学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音像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需播放部分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审美实践环节可根据条件适当安排观赏演出、参观展览、分析文学或影视作品等活动,使课堂教学上的理论讲授能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要鼓励学生课下善于发现美、课上积极交流美,并给学生提供创造美和展示美的平台。

课程考试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形式,其中平时成绩占30%(课堂讨论10%、出勤占10%、课外作业10%),期末成绩占70%。

三、课程教学内容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2.了解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3.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4.了解新时代美育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1.重视人文素质教育2.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3.做一个“审美的人”4.新时代,新任务,新特点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一)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审美意识(新)要点

第五章审美意识(新)要点

第五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

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

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美,尤其是艺术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

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

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它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

原始艺术史提供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

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在花草极为繁盛的地方却偏偏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这些美丽的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

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不断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

动物作为当时人们的欣赏对象,也与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有密切联系。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不能认为,野兽的皮、爪和牙齿最初之为红种人所喜欢,单单是由于这些东西所特有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

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

第五章_社会美

第五章_社会美

• 3、社会美具有直接、明显的社会功利性,有明显 社会美具有直接、明显的社会功利性, •
的价值取向。 的价值取向。 离开功利性, 离开功利性 , 任何事物将失去与主体构成价 值关系的基础,审美对象也不例外。在这方面, 值关系的基础 , 审美对象也不例外 。 在这方面 , 社会美表现得比自然美和艺术美直接得多、 社会美表现得比自然美和艺术美直接得多 、 明显 得多。 得多。 例如, 在现实生活中, 例如 , 在现实生活中 , 谎言即便披着真理的 外衣,撒谎之人有时也侃侃而谈、庄重华丽, 外衣 , 撒谎之人有时也侃侃而谈 、 庄重华丽 , 但 听众一旦明白真相,便不可能去赞美它, 听众一旦明白真相 , 便不可能去赞美它 , 因为谎 言不符合“好的”这个功利性目的,即不合 不合“ 也就更不合“ “真”、不合“善”,也就更不合“美”了。
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据记载, 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 奴隶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 奴隶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 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虽然 是被剥削阶级在异化劳动状态下建造的,但由于它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是被剥削阶级在异化劳动状态下建造的,但由于它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所以成为是社会美的一大典范。 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所以成为是社会美的一大典范。
• 2、社会审美意识的内部结构分析 • (1)审美意识分类: 审美意识分类:
• • •
社会审美意识:群体性、稳定性、现实存在性。 社会审美意识:群体性、稳定性、现实存在性。 个体审美意识:个人性、灵活性、多样性、变化性。 个体审美意识:个人性、灵活性、多样性、变化性。 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1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1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美的现象的差异性、多样性,掩盖了美的本质的一般性、共同性。

2、人的美感的相对性、变异性掩盖了美的客观性、普遍性。

3、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仍未统一。

二、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说法1、客观派:认为美的本质是美的事物固有的客观属性。

2、主观派:认为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产物。

3、主客观结合派:认为美既不全在客观对象,也不都有人的心灵产生,而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当中。

三、关于美的本质的初步看法1、美起源于劳动,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美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2)人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章、美的分类一、千姿百态的自然美1、自然美的审美特征(1)丰富性和天然性(2)变易性和多面性(3)重在形式美2、自然美形成的条件(1)自然经过人类直接的实践、改造,改变了原来不利于人类的方面,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

(2)人类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对它有了充分的认识,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可亲可爱的一部分。

(3)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象征,而被人格化、人情化。

3、自然美的欣赏(1)自然美欣赏的意义A:可以加强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B: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培养高雅的道德情操C:以自然为师,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2)自然美欣赏的方法A:善于选择最佳的自然时空与观景角度,在自然美中发现诗情画意B: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把自然美欣赏和艺术美欣赏融为一体。

C:充分展开自由联想和想象,使自然美融进浓郁的情感色彩。

二、切近人生的社会美1、社会美的特征(1)一切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2)内容重于形式,美和“真”“善”密切联系(3)突出实用功能,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2、社会美的表现(1)劳动美A:劳动环境的美B:劳动过程的美C:劳动产品的美(2)生活美A:服饰美B:居室美C:饮食美(3)人之美A:形体美B:风度美C:情操美三、精粹凝练的艺术美1、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长短比较(1)现实美之长A: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B:直接真实、感染力强C:自由选择性(2)艺术美之长A: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集中B: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典型、更理想C: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富于情感色彩和审美评价D:艺术美大于现实美2、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1)意蕴(2)意境(3)典型第三章、形式美一、形式美及其独立的审美价值1、什么是形式美(1)形式美的概念形式美指的是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

艺术导论——第五章

艺术导论——第五章

从戏剧结构类型来看,曹禺先 生的《雷雨》属于“闭锁式戏 剧结构”,它借用了欧洲古典 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创作法 则,剧本遵守故事情节单一, 剧情发生在一个地点,剧情延 续时间以一昼夜为限,这种结 构的戏剧还有《俄底浦斯王》 等。
《雷雨》剧照
二、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的 物化结果

材料作为艺术存在的媒介已越来越受到尊重, 如何把材料的“物性”转化为作品的“诗性”, 进而传达出艺术的“精神性”、“主体性”、 “人性”,已成为当代艺术作品实现的重要标 准。

一、艺术创作——艺术活动的 逻辑起点

若按相关划分,无意识有六种类型: 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 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前两种是神经系统的病疾,后四种则与 艺术思维活动关系显著。
二、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的 物化结果



在艺术活动系统中,艺术作品处于中心环节, 一方面,它是艺术生产(创作)的产品(作 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另一方面, 它又是艺术“消费”的前提,是艺术欣赏活动 的起点。同时,艺术作品是人类艺术活动的最 核心物证。 作品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形态构成了一个具有 生命的艺术有机体。 ‚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 歌德
一、艺术创作——艺术活动的逻 辑起点


(2)艺术家的创造特性
艺术既是一种生产活动,更是一种独特的生产活动。 它更加突出地彰显出人类活动的主体性、创造性。而 艺术家即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类主体性活动的最高 表现。 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像力,生动的情 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以及自由的创造力。 艺术家的艺术生产不仅具有卓越超群的精神属性,同 时具备精湛脱凡的物质属性,需要专业的传达语言、 表现技巧和制作手段。

提高审美意识教案

提高审美意识教案

提高审美意识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审美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一些提高审美意识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对美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审美意识的探讨。

Step 2:讲解审美意识的概念(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审美意识的概念,即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

可以引用一些例子加深学生对审美意识的理解。

Step 3:讨论提高审美意识的方法(1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提高审美意识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列出以下几点进行讨论:1. 多观察和欣赏美的事物,如艺术品、自然景观等;2. 学习艺术知识,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背景;3. 参加各类艺术活动,如展览、音乐会等;4. 多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与他人分享观点和感受;5. 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事物,培养独特的审美眼光。

Step 4:培养欣赏能力(20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段音乐、一幅画或一首诗,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品味,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表达给予一些指导和鼓励。

Step 5:小组合作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画作、一首诗或一段音乐,并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到讨论中,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见解。

Step 6: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培养审美意识,欣赏美的事物。

三、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小组讨论的内容和展示的成果来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对审美意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拓展延伸:1. 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 鼓励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3. 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今天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学生对审美意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

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

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美,尤其是艺术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

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

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它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

原始艺术史提供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

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在花草极为繁盛的地方却偏偏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这些美丽的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

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不断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

动物作为当时人们的欣赏对象,也与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有密切联系。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不能认为,野兽的皮、爪和牙齿最初之为红种人所喜欢,单单是由于这些东西所特有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

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

”除了人的社会生活外,人们对和劳动生产有直接关系的自然事物,如土地、河流、庄稼等,也都发生了兴趣,这些本属于自然领域的客观对象,人们常常把它们当作为社会美来欣赏,带有明显和直接的社会功利观念。

以后,随着人的社会生活的发展,不但对与人的劳动生产活动直接联系的对象,而且对与社会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自然美的对象,如树木、花鸟等等,也开始作审美的欣赏,产生了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

一般说来,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出现,晚于对社会美的审美意识,特别是对山水花鸟等自然风景的独立观赏,则更是在社会形态发展较高阶段上才出现的。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领域的扩大,作为人的审美对象才日益地丰富起来。

归根结底,审美意识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实践。

审美意识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

审美意识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都带有时代的特色,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风尚,作为审美意识凝聚物的艺术也受时代的制约。

每一个民族都长期生活在共同的领域,过着统一的政治经济生活,形成统一的生活习惯,接受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他们的审美意识也各具特色,构成审美意识的民族性。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审美意识归根到底要受人们经济地位的制约,因而往往带有阶级性。

但不同阶级的审美意识,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某些共性,不能把审美意识的阶级性绝对化。

第二节:审美意识的基本形式从基本内容上看,审美意识作为认识、反映和超越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其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六种基本形式。

一、审美感受1、概念:狭义的审美感受: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

我们面对幽静的山谷,空旷的荒漠,咆哮的瀑布,缥缈的烟雨,我们捧读伟大作家的杰构,聆听贝多芬雄浑有力的交响曲,我们静静地站在达·芬奇或毕加索的绘画面前,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象是从心底深处涌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我们会被感动。

这种特殊的感受完全不同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常体验到的那种情感。

虽然我们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在不同的心境中所产生的这种感受,都有或大或小的区别,我们还是一般地,将这样一类特殊的情感称之为“美感”。

2、审美感受的特征1)、审美感受的直觉性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显著也最基本的一种现象。

审美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是主体对事物感性形式的直接的、整体的、动情的观照。

人们在美的过程中,不需要作仔细思考,刹那间能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的特征,这就是审美感受的直觉性。

所谓直觉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审美感受的直观性、直接性,即整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在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的;二是指在美感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与不美。

要领略美丽的自然景物,欣赏一部优秀的小说或一部精彩的电影,只听别人的介绍不行,非得亲自去感受,领悟不可。

“桂林山水甲天下”,你要真正领悟,就得亲自去桂林看一看。

欣赏诗歌也必须亲自去读,去感受不可。

如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而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惊岸飞。

又如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这些诗词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无论是江南浩淼无际的水乡,还是塞外长烟落日的风光,的确使人心醉。

诗中没有一个概念,它自始至终依靠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直接感受。

美感的过程只有在具体、生动的直观形式下才能完成,它永远不能离开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表象感知因素。

但不能由此否定美感中理性认识的一面。

审美直觉确实能得到美感和快感。

但是,第一,这种美感在整个审美感受中还只是初步的,肤浅的。

比如,我们欣赏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初一看见这幅画,我们就会被画上和谐的色彩,合比例的构图,以及画中各种人物的生动形象吸引住,尽管我们还来不及想这幅画表现的内容是什么,也已经感到它是美的。

可是,当我们的理性开始活动,联想到这幅画的内容,即犹大如何出卖耶稣,耶稣如何因此而被钉上十字架,再仔细分析一下作者对耶稣话出口一瞬间各种人物表情的处理:耶稣痛心地摆开双手,其他弟子或吃惊、或诧异、或猜疑,犹大则躲在暗处,面部惊慌而阴冷。

我们就会觉得达·芬奇艺术水平的高超,感到其画更美。

可见。

真正的审美确有直觉,但更要靠认识。

第二,美感的直觉的原因,也不是很神秘的,其本质仍然是实践的。

实际上,在入们的审美直觉中,渗透了社会的、阶级的、民族的、情感的因素。

人们的审美普遍性的获得,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审美实践的心理和文化两种方式积淀的结果。

所以,感性的直觉本质仍是理性认识的浓缩。

2)、审美感受的愉悦性美感具有愉悦性。

这是审美感受的又一重要特点。

无论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它总是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喜悦。

崇高美,诸如奇峰突起,绝壁悬崖,霹雳雷电,惊涛骇浪,虽然它们使我们的耳目受到强烈的刺激,但往往在情感上却能给人以一种愉悦感。

如攀登武夷山的天游、大王峰,爬庐山的五老峰,一旦登上峰顶,心情格外舒畅。

当杜甫登上东岳泰山时,他感到泰山的崇高、泰山的雄伟。

于是在他的心底抒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悲剧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们观赏悲剧时,常常对悲剧人物的巨大不幸给予深切的同情,甚至会落下伤心的眼泪。

如《红楼梦》中的“黛玉焚稿”,“宝玉哭灵”,不知使多少有情人落下伤心的眼泪。

悲剧直接给人以痛感,但痛感迅速向美感转化,造成了一种美的意境,从而使观赏者在情感上得到一种满足。

艺术美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自然美也能给人们美的享受。

杭州的西子湖,固然能给人以秀美之感;内蒙古的大草原也同样能给人以美的体验;甚至浩瀚的戈壁沙漠,虽然寸草不生,还是给人留下了粗犷朴实的美感。

总之,凡是美的事物,总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感受。

李白的名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对此诗如不能很好理解它的背景,则李白在被贬夜郎途中忽闻赦书的那种惊喜交加的心情,恐怕就很难领会了,因而无法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欣赏画也是如此,尤其是中国画非常讲究意蕴。

如明时的八大山人朱耷,隐居洪州(江西南昌)青云谱,常画鸟石,形态怪异,以寄“愤世”之感,又如抗日战争时期,齐白石画蟹,题曰:看你横行到几时?如果不了解伤口的历史背景,就不可能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审美感受的功利二重性;人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心情,是人的一种情感活动,而人的情感活动是离不开思想,并以一定的思想为基础的。

所以,人在一定的社会过程中产生愉悦心情时,总是伴随着思想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并常常和功利联系在一起。

如孔子认为,艺术作品的“兴”、“观”、“群”、“怨”的作用,只有其合乎“礼”的规范,并有助实现最高的理想“仁”才是美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也认为;“快乐与不适决定了有利与有害之间的界限。

”都说明美感具有功利性特征,并受功利制约,但这种功利性绝非狭隘的功利主义。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原始人先是从生存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作用的,先有功利观,然后才发展到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产生审美观,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美的东西首先也是对人有益无害,人才能感受其美。

比如银环蛇,既有优美的曲线,又有对称的花纹,可谁也不会感到它美,就因其对人有害。

从美感的性质特征看,美感是有直觉性, 通过感性认识也可感到事物的美,人在审美观照时,可以没有想到它的功利性,但其功利性实际已经潜伏在审美享受的根底里了。

当然,美感功利性表现具有多种情况,有的事物,如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美、社会道德的美,其功利性都比较明显。

而有的事物,如自然美, 偏重形式的艺术的美等等,其功利性就比较隐晦,但隐晦不等于没有,这些事物之所以能唤起人的愉悦之感,还在于它实际上对人是有益无害的。

只是由于人们习以为常,不去考虑其功利罢了。

美感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审美快感不同于生理快感,它是心理上、伦理上和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偏重于审美价值和精神享受;而生理快感则偏重于实用价值和物质享受。

美感也不同于实用上的满足感。

人们所追求的实际的物质需要、物质利益得到满足,也可以感到一种愉快,这并不是美感。

喜欢一幅画,想占有的目的是为了出售后的更大利润,这种愉快不是美感。

只有欣赏时产生的愉快才是有审美的意义,才能产生精神上的享受。

因此,美感是超脱了利害关系的精神愉悦。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超越了物质性需求的精神活动,是为人的精神性生命需要而产生、存在的。

在此意义上,“审美”即是“非物质功利”或“超物质目的、功能”的意思,这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首要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