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教学论文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文将从什么是发散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发散思维以及发散思维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开放性思维、非线性思维的一种思考方式,是指能够从一个点上开展出多个不同的发展路径的思考方式。
发散思维的本质是多样性思维,是人们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发散地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处理。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思维和创造时,不断地超越传统的模式,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思考,在分析问题时不仅从一个角度出发,而是运用多种角度进行思考和处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具有密切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发散思维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面积》时,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小方盒,谈论其面积,引导学生从方盒的各种形状、大小出发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发散思维的快乐和乐趣。
2. 鼓励多样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多样性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挖掘出更多的思维方法。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 提倡创新和探索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提倡创新和探索,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造和探索。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面对现今教育领域中出现的发散思维讨论,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可以从“有效任务设计”出发。
在有效任务设计中,要考虑学情分析、教学流程设计以及学习行为及反馈等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切实做好学情分析,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育方面。
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个人特征、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方式的全面分析,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并为学生应用发散思维中的问题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其次,应该注重教学流程设计。
上学期课程历程对于发散思维的影响尤为重要,要注重任务设计,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挑战促进到高度。
一般地,一个有效的教学流程应当包括明确学习目标、量身定制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及时反思等几个步骤。
重视每一个步骤,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创造出一个探究、探索的环境,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发散思维的能力。
此外,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及有效地提供反馈。
特别是当学生犯错时,应该以肯定、支持的态度来给予学生反馈,以建立良好的互动氛围。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开放式的课堂活动,有针对性地针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的肯定性反馈,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有效任务设计,要从学情分析、教学流程设计以及学习行为及反馈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学情及适切的课程流程,把重视放在学生学习方式中,并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互动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时期,而发散思维是数学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学生具备了发散思维,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更灵活地解决问题。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对问题动手探索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和动手探索,培养他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习惯,从而培养出发散思维。
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或者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难题。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励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发展出发散思维。
二、开展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游戏和竞赛中,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数学思维的锻炼,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往往设置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动脑筋、灵活思考,并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而且,通过游戏和竞赛,学生还能够学会团队合作、竞争意识和紧张应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发散思维至关重要。
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学生对问题能够有不同的角度和思考方式。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培养了发散思维。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和交流,来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思维跳跃和联想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摘要: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按照课本或老师教给的方法思考问题,这对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智力潜能的激发,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存在局限性,而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避免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克服思维定向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进行创造性学习。
因此,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
它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具有独创性、多向性、灵活性等特点,能够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可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和深化所学知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下面我们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抓好定向思维的培养,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只关心培养学生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定向思维,无疑是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反之,如果片面追求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那也是不可取的。
因为两者是思维活动过程中互相促进的,互为前提,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
它们都是创造思维的必要前提,缺一不可。
定向思维强调对问题只要求寻找出一个“正确答案”,强调思维活动中记忆作用;而发散思维强调寻找问题,“一解”之处的答案,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的迁移。
定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定向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首先要抓好定向思维的培养。
二、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题多解,体现在没有唯一性、固定的模式,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创新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对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探索新的现象和规律,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与常规思维相比,具有多向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可以认为凡是能创造出新事物、想出新方法、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一、实践和探索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节课时,讲授完新知,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我们手上的一付三角板,你能拼出哪些新的角?有的学生得到了120°=30°+90°、150°=60°+90°、180°=90°+90°、135°=45°+90°、75°=30°+45°、105°=60°+45°、15°=45o—30o等。
有的学生得到了60°、30°、45°的另一种画法:60°=90°—30°、30°=90°—60°、45°=90°—45°等。
甚至于有的学生想到角的一条边可以看成一个180°的角来得到一组新的角:135°=180°—45°、150°=180°—30°、120°=180°—60°等。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培养兴趣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具有情境性的数学学习环境。
通过举一些真实生活中的例子,或是构建一些小故事,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学习数的有序排列时,可以创设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按照价格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商品;在学习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校园中进行测量,然后比较不同区域的面积大小。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可以主动地思考、发散思维,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
不要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堆卡片,要求学生找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并解释自己的判断依据。
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归纳总结能力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游戏、趣味竞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数列的规律时,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操练数列的找规律方法。
通过学习数学的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基本途径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训练的基本途径二十一世纪的小学教学,是科学的、现代化的素质教育。
从某种角度上讲,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具备怎样的思维素质。
另外,教师需要解决知识的无限性与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这个矛盾,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因此,如何增强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创造出以“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师生互动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至关重要。
思维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性、扩展性、想象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并进行训练与培养,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一、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扩展性是发散思维的一大特征。
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的、题型多变的练习题。
如:小明打一份稿件,如果每分钟打50个字,30分钟打完,现在每分钟打80个字,几分钟打完?学生完成后,提出:谁能把“现在每分钟打80个字”这个条件改成间接条件?学生思维活跃,兴致盎然,纷纷抢答。
(1)现在每分钟比原来多打30个字;(2)现在每天分钟是原来的1.6倍;(3)现在每分钟比原来多打五分之三……以上做法付诸实践后,会收到一定的效果,学生通过训练会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二、增强课堂互动,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双方互动和谐、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论文]
![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3fbea3cf111f18583d05a4b.png)
浅谈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奠基石。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氛围、提供质疑问难权力、给予动手操作机会、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强化,有了这些方法的辅助数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最好的摇篮。
数学活动发散思维教学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他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
”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
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思路狭隘、拓展不开,成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首要障碍,因而在实际学习中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而是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流、表现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尽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应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
例如,在一次“认识钟”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观察摆弄,老师发现有个孩子老师抓住钟摆不放,结果钟停了,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询问他为什么要抓住钟摆不放,他回答说:“我想看看钟摆不动,钟是不是还会走。
”老师当即肯定了他的这一探究行为,所以,面对学生有发散思维的尝试,即使是有缺点的,尝试是失败的,也应宽容、理解,并通过帮助、启发,给予学生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机会。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文从学生发散思维的概念解释入手,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和实践操作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学生在发散思维培养中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结合结论总结和展望未来部分,可以看出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引起更多教育者对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视,助力学生发展全面素养,为未来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发散思维、培养、方法、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策略、结论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探索有效的培养方法,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问题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直备受关注。
问题在于,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重记住公式、机械运算,缺乏对问题的灵活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成为了当前数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学生发散思维的欠缺不仅影响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制约了他们未来的创新潜力。
急需研究并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
2. 正文2.1 学生发散思维的概念解释学生发散思维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创造性思考或者提出新观点时,能够放松思维的束缚,不受传统思维模式限制,能够自由、灵活地展开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勇于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发散思维是一种跳跃性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于既定的思维方式和结论,而是能够大胆地尝试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寻找出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因为数学是一门既有规则又需要创造性的学科,发散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发现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1.一根木料,锯下3/4,还剩几分之几?2.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用去多少吨?第1题重点复习分数的意义,找准单位“1”和对应的分率。第2题重点复习解题思路。其思路:(1)根据分数乘法意义解,列式为2500×35。想法:求用去多少吨,就是求2500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根据分数的意义转化为整数的乘除法解,列式为2500÷5×3。想法:先求1份是多少吨,再求用去这样的3份是多少吨。
由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简单应用题,指导用两种方法解答,这就潜移默化地拓宽例题的多种解法的解题思路,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二、先练后议,激励发散思维
转入新课之时,把上述第2题的问题“用去多少吨”改为“还剩下多少吨”指导学生审题并作图,接着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试做,同时激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看谁想得多,说得好。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巡回并指导,发现有不同解法,请同学到黑板前板书,出现如下几种不同解法: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纷纷动脑思考,动手画画。许多同学得出了这样一个剪法,把长方形的每个角各剪掉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最大体积是30×10×5=1500(立方厘米)。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长方形的宽边的两个角上各剪掉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把这两个小正方形接在另一条宽边上,它的体积是35×10×5=1750(立方厘米)。”这样剪拼,既使材料的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又使它的容积尽可能大,显然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我表扬了剪法二同学的同时,指出这种方法还不是最佳的剪法,还不够理想。如何剪拼才能使它的容积最大呢?大家想一想,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是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这样一点拨,同学们兴致又来了,有一学生想出了更好的剪法,先把长方形分成2个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分成4个长2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最后把长方形接在另一个正方形的边上。它的容积是20×20×5=2000(立方厘米)。这样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1. 引言1.1 概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日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能够从一个点出发,得到多个解决方案或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训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发散思维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未来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本文中,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分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并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探讨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2 意义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发散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加灵活地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而发散思维可以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拓宽思维空间,寻找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培养发散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探究和思考,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培养持久的学习热情。
发散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更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
2. 正文2.1 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涉及到不同方向、角度和可能性的思考方式。
它是相对于收敛思维而言的,收敛思维通常是在一个确定的框架内进行思考,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
而发散思维则是通过尝试多种可能性、聚焦于问题的多个方面,以及接受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来进行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摘要: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数学教师活动训练思维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
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
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
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学生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学生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摘要】本文探讨了学生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现状。
首先介绍了发散思维的定义与特点,然后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还探讨了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以及如何评价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结论部分强调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本文旨在引起教育者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视,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学生发散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培养、重要性、背景、意义、现状、定义、特点、培养策略、案例分析、激发、创新能力、关系、评价、提高、重视、建议、展望、总结。
1. 引言1.1 学生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在数学领域,学生需要通过发散思维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新颖的方法和思路。
发散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通过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发散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灵活的思维方式下,学生会发现数学并不枯燥乏味,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领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更能够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于探讨学生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散思维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重视。
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发散思维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展开讨论。
在通过介绍背景和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在阐述了什么是发散性思维以及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如何引导学生发展这种思维方式的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发散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结合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探讨了发散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展望未来发散性思维将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发散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引导、案例分析、培养、重视、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中我将介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现状和问题,以引出发散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注重死记硬背和机械运算的学科,学生们在学习中往往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题目,缺乏创造性的思维。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散性思维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助发散性思维来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问题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局限于表面的计算和套路,缺乏灵活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死记硬背和机械运算的层面,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也严重制约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散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已知信息和固定模式,而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不断拓展思维的范围和深度,寻找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和解决方案。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摘要】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首先概述了发散思维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策略。
接着分析了发散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发散思维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发散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策略、解决问题、案例分析、影响、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一直备受关注。
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产生多种可能性和想法的一种思考方式,它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但发散思维也同样重要。
有时候,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让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解题方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更加巧妙的解决方案。
而且,发散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被困境所困扰,能够更加灵活地解决各种数学难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概述发散思维的重要性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进行跳跃性、非线性思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至关重要。
发散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不断拓展思维的范围,学生可以产生更多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摘要】发散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发散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和影响。
首先分析了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了如何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
其次阐述了发散性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发散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发散性思维对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实际案例,可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学、重要性、引导、应用、问题解决、创新能力、案例分析、实践、结论1. 引言1.1 引言发散性思维与传统的顺序性思维相辅相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散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灵活应用各种解题方法,找到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发散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以及其对学生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
发散性思维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2. 正文2.1 发散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发散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被要求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
而发散性思维则打破了这种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机会自由探索、思考和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
作为一门理科科目,数学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发散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促进他们在数学学科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
一、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根据问题情境主动生成多个可能的答案或解决方案的思维过程。
与之相对的是收敛性思维,收敛性思维是指寻找问题的唯一答案或确定的解决方案。
因此,发散性思维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固定、呆板的,缺乏灵活的思考能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具有积极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1.提倡多元化解决问题方法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有多个解决的方法。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提倡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途径,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主动寻找多种思路和策略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有多种可能的思考路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积极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意。
例如,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鼓励他们提出各种可能的解答,然后进行讨论。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课堂讲解、例题、习题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例如,可以在讲解一个概念或定理时问学生"这个定理有什么问题吗?"或"你对这个概念产生了什么疑问吗?"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4.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创意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和解答。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演变。
尤其是数学教育,传统的机械重复计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发散性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发散性思维的必要性和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发散性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发散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产生多元化和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的思考过程。
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收敛性思维,即寻找一个确定的解决办法。
发散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独特的思考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应用发散性思维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许多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源于它的学习方法单一、枯燥乏味。
而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发散性思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在发散性思维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找到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而且可以思考问题的深层次逻辑关系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最后,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多样的,传统的收敛性思维无法应对。
而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具备更全面、更灵活、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应用发散性思维呢?首先,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将教材中的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引入启发式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行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思路,促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
最后,学校也应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
如组织数学竞赛、夏令营、数学社团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应用发散性思维。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7年第9期 教学·信息如教“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之后,让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用教师提供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拼摆出各种组合图形,诸如:房子、小船、各种动物等,并让学生在班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能从解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巩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通过鼓励“延长”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
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
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的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
如教学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20多本不同类别、不同大小、薄厚不一的书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
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大小分类的;有按类别分类的;有按薄厚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
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采用激励性的评价、给以适当的表扬。
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 ”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发布时间:2022-04-21T14:52:04.00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5月1期作者:杨鹏[导读] 数学学科有着非常强的体系性与逻辑性。
成功的教学,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单纯地依靠强制。
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理顺知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识记、应用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是数学学科的必有品质,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杨鹏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坝中心学校【摘要】数学学科有着非常强的体系性与逻辑性。
成功的教学,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单纯地依靠强制。
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理顺知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识记、应用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是数学学科的必有品质,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散性;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05-165-0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基本数学思想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解题思路的点拨和培养、提炼和升华,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做好导向性的培养。
这其中创新思维是一个大的目标趋向,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学中可以有意利用合适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锻炼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成熟的思维品质。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思维中的创新性,也是挖掘发散思维的基础,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从独特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弥补思维惰性,为学生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一、多样调动,提升积极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感到津津有味,才能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教学
摘要: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创造开放式的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情境, 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 每个学生才能把他们的思维打开, 才能使得他们的思维不断发散, 思想不断碰撞, 独立思考的品质不断形成。
关键词:发散思维
如何在单调、枯燥的数学推导公式中寻找灵动的线条? 如何让数学课堂也同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一样充满灵性? 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来看, 它既包括严谨的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也包括灵活的、开阔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数学课堂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既是数学学科教学必有的品质, 也是衔接数学思维能力与其他学科思维训练点的纽带。
“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 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与逻辑严谨的推理计算思维不同, 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 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创设适当的思维时空,激励和引导学生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 因为这是引发独创性思维的外部条件。
试想, 在一个教师的思维、解题思路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在一个“一言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又怎么能打开他们思想的大门, 去发现数学世界中奥妙的各种解题思路呢? 因此, 教师应当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情境, 努力打开学生的思想大门。
例如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入手:
一、即时激励, 把握学生发散思维的契机。
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假设、不断推敲、不断求证的过程, 也是一个从受启发、受引导到能独辟蹊径、别出心裁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教师应当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思路,具有独立的思维品质,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教师应当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予以肯定
和热表扬, 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 教师应当培
植学生的“不满足感”, 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 “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 ”“其他同学是否还有别的解题思路? ”当学生在教师激励语言的引导下想出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时, 他们必
定能收获到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 他们必定能在更好的心理状态下打开心智大门, 使得发散性思维不断发展
二、延时评价, 创造学生思维碰撞的空间。
发散性思维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与异他性, 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 是一个探索的尝试的过程,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一定正确, 或者即使思路正确, 其他同学( 包括老师) 也不一定能够马
上理解、接受, 所以课堂上对待一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思路, 应当即时把握这一临场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 不代替其他学生判断, 而是把它作为引发全体学生思维大碰撞的有效资源, 让学生一起
探讨, 一起交流, 共同解决。
例如“某工程队完成一条公路施工, 原计划每天完成300 米, 30 天完成任务, 实际只用24 天就完成全部施工。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
多施工多少米?”学生一般按照这样的思路解题: 先求出施工全程
的总长, 实际每天施工多少米, 然后再求出实际比原计划每天多
施工多少米, 列式为300×30÷24- 300=75 米。
也有部分同学应用比例的知识得出思路: 原计划与实际的工作效率的比例刚好是天
数的反比, 算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修了几分之几, 就可以
求出每天多修了多少路, 列式得300×( 30/24- 1) =75 米。
但有
一位学生列出300×( 30- 24) ÷24=75 米。
虽然答案跟其他解法
的结果一样, 但其他同学就不明白了。
这时候教师没有急于判断, 而是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思考: “既然能得到同样的答案, 没准这真是我们其他同学都没想到的好思路呢。
给几分钟的时间大家想一想, 同意这位同学解法的同学可以举手。
”当没有其他同学举手的时候,教师再次对这个思路给予肯定: “居然没有其他同学赞成这个思路, 那更把我们的胃口吊起来了, 那好吧,就请你来给大家讲解讲解。
”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自然、沉着地向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 “原计划要30 天完成, 实际只要24 天就完成了, 实际比原
计划提早了6 天完成, 那么这提前6 天的原计划的施工任务就要
分摊到实际的24 天当中完成, 这就是每天要多施工的路长了。
”在学生细致的讲解中, 全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恍然大悟了。
可以说, 如果没有教师课堂的耐心引导、鼓励, 可能这个同学
站起来的时候就不能如此从容不迫、清晰地介绍他的解题思路了;
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几分钟的思考时间, 在这个同学讲解之后,
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同学理解了这个独特的解题思路。
三、顺势引导, 牵引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向。
虽然说发散性思维具有不确定性、多向性的特点, 但教师课堂
教学中, 要特别注意学生思维的收放。
发散性思维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 不是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 想到与课堂教学无
关的事情上去, 也不是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甚至说一些与数
学教学无关的事情。
教师应当及时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 充分运用教师的临场课堂教学机智, 瞬间对学生的举止、发言进行判断, 加以不露痕迹的巧妙引导。
如教师教学“年、月、日”知识时, 在已经了解了班级有学生在1996 年2 月29 日出生的情况下, 课堂
这样导入: “老师知道每个同学过生日的时候都特别开心, 都特别想过生日, 而且大家每年都要过生日。
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要过几年才过一次生日的呀? ”那位1996 年2 月29 日出生的同学举手
回答的时候, 班级里头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在底下说话了: “老师你别被他骗了, 我们每年都过生日, 怎么就他没有呢? 他肯定是
骗你的。
”
这时候, 教师没有训斥这位学生, 而是继续问站起来回答的学生: “好像有同学不相信哦, 那你能不能跟大家说一说,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呢? ”“2 月29 日。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他每四年才过一次生日啊? 我们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之后, 就能够知道他到底有没
有骗我们了。
”这样的情境创设以及中间突发情节的处理,把矛盾冲
突变成可贵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 包括那位冒失发言的全班同学在内都有了寻找答案的极大好奇心: “他到底有没有骗我们呢? ”
总之,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创造开放式的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情境, 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 每个学生才能把他们的思维打开, 才能使得他们的思维不断发散, 思想不断碰撞, 独立思考的品质不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