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运用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
产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情感在学生的
语文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该如何利用情感因素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呢?
一、注重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第一,教师的良好情感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推动作用。语文教学
不仅是语文知识信息的交流,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交流应当在情感的交流中进行,进而得到深化、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制约着学生情感的发展方向和性质。
教师的满腔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的和蔼可亲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
切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第二,教师的良好情感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产生双向反馈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
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的表现。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是左右对待教师所教科目有无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采用各种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情感,以情激情
第一,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
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
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
陶冶情操的过程。作为教师来说在课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应把学生
当作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以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
营造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尤其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若动辄讽
刺挖苦、批评训斥,定会使学生产生疑惧、对立心理,定会出现“万马齐喑”、“教师一人唱独
角戏”的局面,又怎能完成教学目标呢?同时,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
质疑问难,并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与意见。
第二,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又能把学生吸引到作者所表达
的情感之中去。因此教师需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成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第三,重视课堂朗读或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在“评价建议”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
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范读或朗读录音,那抑
扬顿挫富有魅力的节奏,既能使学生“郁郁乎情生”,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像演员演戏钻研剧本一样去研读课文,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在诵读中,让学生领略《春》的美好景象,感受《最后一次讲演》的震撼力量,体会
《岳阳楼记》的人文传统,欣赏《望岳》的气势与胸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的
兴趣大大高涨,书声琅琅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心灵和语言的升华。在
朗读中,学生会和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当面对话,甚至与他们交融在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会因他们的命运和态度而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会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恶丑,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三、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语言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现行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情感世界。可以这么说,文章的每一个表象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和结晶。因此,为了达到以情悟理、情理相生的目的,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并运用文章内在的“激情”,有目的地去激发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的共鸣,引导学生“入情”、“悟理”。
第一,挖掘“情感”。首先,教师备课时要善于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因为,要在教学中用教学内容所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与感染。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同时,要在备课时设计好表达情感的语言。其次,要善于挖掘隐性情感因素。如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说明性文章,重在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方法、语言的准确性等,但教师也应努力渗透思想情感色彩。
第二,把握“形象”。托尔斯泰说过:“艺术形象是生动的感情力量的负荷者。”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之所以感人,重要的就在于它成功地反映或表现了生活中的具体形象,集中、典型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负荷”着“生动的感情力量。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自觉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感受、把握众多的具体形象,使学生为形象所负荷的“生动的感情力量”所感染,或崇敬,或爱戴,或同情,或惋惜,或鄙夷,或蔑视,一一激荡于心。
第三,品味“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材就是通过文字向学生传输语文知识的,若忽视了课文中的语言,形象便是一种空架子,又怎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呢?故语文教师要以语言为切入点来分析处理教材,重点是引导学生赏析文情并茂的精彩语段、关键词句,体会蕴涵在内的丰富思想情感与深刻人生哲理。
总之,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