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一)
农业经济学 基础概论
第一篇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第一章概论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农业经济: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农业经济学: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生产力及其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和两者相互运动规律的科学。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农业中的产权关系、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农产品市场组织、农产品价格、农业收入分配、农民的消费及扩大再生产等问题,为选择科学的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提供依据。
从生产力角度: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内容、性质、特点;分析现代农业生产力内部结构及其功能;阐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寻求科学组织与合理利用生产要素的方法和途径。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产生1.起源:古希腊和罗马(1)古希腊色诺芬(Xenophen, 约430~354BC )的《经济论》;(2)古罗马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和玛鲁麦拉的《论农业》;(3)西欧中世纪(5-17世纪),庄园经济兴盛,使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得以流传。
2.萌芽:近代初期(17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理论逐渐萌芽。
177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杨出版了《农业经济论》,被视为农业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发展18世纪德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农业经济学家:尤斯蒂、贝克曼等。
1.泰尔,1809-1821年出版《合理农业原理》(四卷),确立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农业经营目标,德国农业经济学创始人和欧洲大陆农业学界的泰斗。
2.屠能发展了他的思想,出版了《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两个基本理论:农业集约度理论和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第二章供给与需求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周期长,弹性小。
不能及时调整产量。
生产周期短,弹性大。
可及时调整产量。
(2)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容易改变,弹性大。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不易改变,弹性小。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解析
值” ,它 等 于产 出增 长 率 与 全 部投 入要 素 增 长 率 加
权 和之差 。
二 、全 要 素 生产 率 理 论 发 展 的 历 史 及 计 算 方 法 分 类
( )发展 历史 一 美 国 经 济 学 家 肯 德 里 克 ( . K nr k 在 JW. edi ) c 15 年指 出只 有 把 产 出量 与 全 部 要 素 投 入 的数 量 91 及其 构成 联 系起来 考察 ,才 能 真正把 握 生产效 率 的 全部 变化 ,这 二者 的 比率才 是 全要 素 生 产率 。15 94 年 ,美 国经 济 学 家戴 维 斯 ( ai)指 出 全 要 素 生 Dv s 产率 应针 对全 部投 入要 素进 行 测算 ,而 不是 只涉 及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理 论 的解 析
王 荧
( 建 师 范 大学 ,福 建 福 州 300 ) 福 507
摘
要 :文章 给 出了全要 素 生产 率 ( F )的定 义 ,对 全要 素 生 产 率理 论 的产 生和 发展 进 行 了回 TP
顾 ,介 绍 了全 要 素 生产 率 计 算方 法 的分类 情 况 ,并揭 示 了各 种 分类之 间的 内在联 系 ,最后 详 细介 绍 了各种 全要 素 生产 率计 算 方法及 其 分解原 理 ,概 括 了应 用这 些方 法应 注 意的 问题 。 关 键 词 :全要 素 生产 率 ;理论 ;计 算 方法
率 是生 产率 增增长 率 是 经 济 增 长 核 算 时候 的一 个 “ F 余
在测 算 生产率 时 ,根 据研 究对 生 产所 投入 要 素 选择 的不 同 ,生 产 率 通 常 又 可 分 为 单 要 素 生 产 率 (ig at r u ti ,记为 S P Snl Fc r o cit e o P d vy F )和 全要 素 生产
生产力生产资料劳动资料
生产力生产资料劳动资料一、生产力辨析(一)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范畴的科学解说:生产力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生产力三要素生产要素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
一般而言,生产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要素有三个: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
1、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人,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以各种方式参与物质生产过程的脑力劳动者。
2、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
包括生产工具、动力和能源、运输和辅助工具,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生产过程中被采掘和加工的东西,包括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资料如地下矿石,和经过劳动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原材料如钢材。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并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最早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三个因素的关系是这样的: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随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演变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要素将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
二、生产资料辨析生产资料,即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又称生产手段。
包括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
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在任何社会生产中,人们总是借助于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
生产要素
市场概念
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商品化,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流动和配置,从而形成各种生产要素 市场。
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配置资源,自然会形成资本要素价格、土地要素价格和劳动要素价格。土地、劳动、资本 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与变动,具有两重性质。
一方面,生产要素既然已经商品化,其价格形成和变动就具有一般商品的性质和规定性,其价格形成和变动 过程就与普通商品的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具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生产要素虽然是商品,但毕竟是特殊的商品, 其价格形成与变动必然具有自身的特点。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大类,但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 的作用,而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分割则要么被忽视了,要么重视不够,因而一直只强......
分配关系
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研究生产要素分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应遵循经济学家的这一原理:“消费资料的任何 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生产要素
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
01 简介
03 要素贡献 05 土地市场
目录
02 分配关系 04 市场概念 06 劳动力
07 金融市场
09 信息市场 011
目录
08 技术市场 010 定义 012 要素需求
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 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 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也作为相对独 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
给人端茶倒水本来是普通的家务活,一般人都不愿意干,一旦把这些活搬到飞机上,收高额的机票价,给空 哥空姐开高工资,端茶倒水的活人人都抢着干,随着空中乘务员与其它行业职位的收入、处境、待遇逐渐持平时, 空哥空姐也会变成空爸空妈。可以预测,未来不久,飞机的服务员不再是帅哥美女,而将......
微观经济学(六) 生产要素及其收入
()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固定不变的要素价格。
➢ 完全竞争企业使用的要素使用原则:边际产品价值=要素价格
VMP=W 或
P·MP=W
完全竞争企业的要素需求曲线
要素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企业对要素的需求曲线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恰好重合。
w
A
w0
点A表明,当要素价格为W0时,要素需求
劳动和工资
土地和地租
土
资本和利息
垄断条件下要素使用量和价
格的决定
地
的
供
给
曲
线
使用土地的价格和地租
主要内容
完全竞争和要素需求
要素供给的一般理论
劳动和工资
土地和地租
资 本 和 利 息 的 含 义
资本和利息
垄断条件下要素使用量和价
格的决定
资
本
的
供
给
资 本 市 场 的 均 衡
主要内容
完全竞争和要素需求
要素供给的一般理论
O
P1·MP
L1
L2
L
第二节 要素供给的一般理论
要素供给问题
要素供给原则
预算线-无差异
曲线分析
要素供给曲线
要素供给问题
要素所有者的行为目的:
效用最大化 +
利润最大化
原始要素供给
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
平下将全部资源在要素供给
要素供给曲线一般特征是向右上方倾斜
价
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资本品和中间产
品供给
利 润 最 大 化
土地的需求曲线决定。
第五节 资本和利息
管理经济学第五章生产理论(2024版)
第一节 企业生产
一.生产函数的含义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 量与产品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
一般形式: Q = f(X1,X2,X3,……Xn)。在 应用中必须通过假设加以简化,如单一可变要素, 二元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的估计与需求函数估计一样,也要用计 量经济学方法。
之,如果MPl /Pl<MPk/ Pk,则要增加在资本方面花费。 这个结论可以推广到多个要素的最佳组合决策。
要素最佳组合与利润最大化
要素最佳组合条件也可由利润函数对L和K分别求 偏导数并等于零求解来证明。
利润函数π=TR-TC=PQ-TC最大的必要条件为: (1) π/ L=P Q/ L- TC/ L=0, 即 P=Pl/MPl (2) π/ K=P Q/ K- TC/ K=0, 即 P=Pk/MPk 可见, P= Pl / MPl = Pk / MPk。说明要素最佳组
三.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
生产函数反映的是技术不变条件 下投入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技
术图示进:步生引产起函生数产曲函线数移本动身。的改变。Q
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 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技术进步往往与固定生产要素、 生产规模、培训和教育、新产品 开发等活动有关,需要一定的的
载体。
Q=f(L) Q=f(L)
3.等产量曲线图:
对应于一个生产函数 及其推导得出的等产 K 量曲线方程式,每给 定一个产量水平Qi, 就可以画出一条等产 量曲线,全部等产量 曲线共同组成等产量 曲线图。(Qi称为转 移参数)
K = φ(L)
Q4 Q3 Q1 Q2 L
4.等产量曲线图的特点:
(1)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都不能相交; (2)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产量越高; (3)向右向下倾斜,斜率为负,表明两种要素
西方经济学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解:
首先求解熟练工和非熟练工的边际产量函数:
MPS= Q/ S=300-0.4S MPU= Q/U=200-0.6U A: S=400,U=100时:
MPS=140,MPU=140,PS=10,PU=5 MPS/PS =14 < MPU/PU =28 故非正确决策
B:
MPS/PS=MPU/PU
PS·S+PUபைடு நூலகம்U=5000
Q = f ( L, K)
两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
一、等产量曲线
•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能相互替代的 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
Q = f (L,K)
• 等产量曲线表明,技术水平一定,要素价格一定,则两种要素 的任一组合对产量无差异
两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
等产量线的特点
B2
• 即:K = M / PK-PL×L / PK
• 移动:货币成本M增加,等成本
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货币成本 M减少,等成本线向左下方平行 移动。
O A2 A A1
L
• 斜率:-PL / PK
三、生产要素最佳组合
• 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 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这个
MRTSLK = PL/PK = MPL/MPK
第三节 成本概述
一、生产函数与总成本曲线
• 从实物形态到价值形态。
• 总成本曲线 (例见书P82)
• 总成本曲线:一定时期内厂商在各
种产量水平上通过改变生产规模所 总
能达到的总成本点的轨迹。
成
• 总成本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 本
方倾斜的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
第11章生产要素决定的供给方面(微观经济学哈尔滨工
EK0; 第二步:劳动价格由W0变 化为W1,则将全部资源作 为要素供给的全部收入为,
随即也就确定了预算线由
EK0变为EK1;
第11章生产要素决定的供给方面(微 观经济学哈尔滨工
3.劳动供给曲线
第四步:引出价格扩展线PEP概念与图形价格扩展线 PEP是无差异曲线簇与相应的预算线的切点的集合。它 在坐标上的图形反映了最优闲暇量如何随着劳动价格变 化而变化,从而反映了劳动市场供给量如何随着劳动价 格变化而变化,于是得到劳动供给曲线。
o 所有这一切,用一般语言来说就是: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 一定的程度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 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 少。
第11章生产要素决定的供给方面(微 观经济学哈尔滨工
4.均衡工资的决定
W W3 W2 W1
O
Sc bW
a
DS
E W0
价格,则有:
第11章生产要素决定的供给方面(微 观经济学哈尔滨工
3.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
o 自用资源既可以带来间接效用(干家务),也可以带来 直接效用(休息、闲暇)。为了分析的简单方便起见, 我们这里只假定自用资源的效用都是直接的,即不考虑 干家务这类现象。若用l表示自用资源数量,在此假定 下,则有:
o 这如何解释?
第11章生产要素决定的供给方面(微 观经济学哈尔滨工
3.劳动供给曲线
o 劳动的供给就是闲暇的需求的反面。因为在时间资源总量既定的 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增加就是闲暇需求的减少,二者存在反方向 的关系;
o 劳动的价格——工资同时也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因为增加了一 单位时间的闲暇,意味着失去本来可以得到的一单位劳动的收 入——工资。于是工资也是闲暇的价格;
经济学复习资料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一、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1、稀缺性:与无限欲望相比,生产资源总是有限的、一定的。
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
3、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和企业家才能(其价格叫正常利润)。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三)选择和机会成本1、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2、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1、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
2、怎样生产。
3、为谁生产,即怎样分配。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2、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
3、货币的稳定性。
三、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
(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是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指定分配规则。
(三)混合经济制度:指政府和私人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决策的经济制度。
第一讲 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
2005.12.16
第一讲
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
供需协调论 劳动分工论 资源整合论 天人和谐论
一、供需协调论
供需协调是组织生产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 所谓供需协调论,就是供方应该按照需方的要求, 合理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形成与需求匹配的生 产能力,准时提供需方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按照供需协调论,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方面的一切 变革,还需要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支持 要做到供需协调,供方首先要了解需方,了解顾 客的需求及其变化的规律性;然后,合理地配置 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设 计、运行和改善生产系统,使之适应外界的变化 而不断地完善。
劳动分工论奠定了工业时代组织生产活动的基础。 亨利.福特将劳动分工论运用到极端,他通过细划 工序,使每个工人从事极其简单的操作,从而能 够以极快的节奏出产“T”型车,极大地提高了劳 动生产率,创造了大量生产的奇迹。分工的目的 是提高效率,而效率是短缺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竞 争力。 劳动分工论在科学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使各 门学科独立发展,研究工作大大深入,以前所未 有的速度创造科研成果,使各种不同的学科得到 长足的发展,,形成不同专业并造就了一大批从 事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
整合的作用
整合的作用有三:一是提高应变能力;二 是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也 能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提 高群体知识创造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 组织的竞争力。整合是在买方市场的条件 下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途径。如果说福特的 大量生产流水线是劳动分工论的杰作,那 么,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就是资 源整合论的产物。
• 产品中包含双重信息即基准功能信息(满足一般要 求)与增强功能信息(实现竞争战略要求) • 前述生产系统的功能目标可划分为两类: 1.适应环境的功能目标1.适应环境的功能目标-创新、柔性、刚性 2.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功能目标2.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功能目标-质量、成本、按期 交货
2020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的优劣相关”,这种关于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见解是( )A.准确的B.错误的C.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D.过度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哲学B.法学C.伦理学D.语言学3.社会存有是指( )A.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B.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D.自然与社会各种条件的总和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 )A.信息功能B.教化功能C.强制功能D.促动社会发展的功能5.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即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 )A.宇宙神灵B.劳动C.人民群众D.英雄人物6.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D.哲学7.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与人的关系B.物与物的关系C.人和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8.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 )A.环境问题B.自然条件问题C.发展问题D.生育问题9.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二、辨析题1.劳动创造了人。
2.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没有制约作用。
三、简答题1.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2.简述国家的实质。
四、论述题使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课件
一、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生产要素的供给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特点:要素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人
数众多;单个卖者和买者的要素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化
不影响要素价格。
W
W
S S=MFC
O
L
单个厂商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
O
L
整个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
二、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生产要素供给
典型情况是买方垄断
W
W0 O
MFC S=W(L)=AFC AFC为要素平均成本,即单位要素价格
3、买方垄断条件下工资的决定
假设劳动市场是“独家买
W
主”,则:(1)如果产品市
MFC
场存在垄断因素,厂商雇佣
W3 W2
C E S(AFC)的的劳交动点量A决为定L1)(,由工MF资C与率M为RPW1
AD
(由S线上的相应B点决定) (2)如果产品市场是完全竞
W1
B
VMP 争,则MFC与VMP的交点C决定
MRP=MPMR
显然,MRP的变化取决于MP和MR的变化。
5、边际要素成本
(1)定义:边际要素成本(marginal factor cost,MFC):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 本支出。
MFC的变化取决于市场结构。
(2)生产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厂商出 于利润最大化目的,对某种要素的需求量将决定 在MRP=MFC水平上。
E
定,则在L1水平上,工会将设法
将工资率提高到W2 ;
A
VMP(3)假设劳动市场的供求双方
MRP
都存在垄断因素,即“双边垄
断,则工资率和就业量取决于
L1 L3
L4
L 谈判双方讨价还价的力量。 我们只能推断工资率位于W1和W2
精选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概述
及其发展规
2.政治经济学具有 和
的性质。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
。
4.劳动的三个要素
是
、
、
。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是
。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
成
。
7.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包
括: 、 、 、
。
8.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9.
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
素。
1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
经济基础
决反 定作
用
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
决反 定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反 定作
用
上层建筑
三、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三大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资本 主义 社会
社会 共产 主义 主义 社会 社会
五种社会形态
第五节 经济规律
•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 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 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A.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B.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D.人们可废除、改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E.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 答案:1. ADE 2. ABCD 3.ACDE
• 4. BCE 5. ACE
填空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 律的学科。
二、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三、生产力状况和劳动生产率
波特的钻石模型
波特的钻石模型如果说价值链是分析企业内部活动的微观分析工具,五力模型是分析企业所属产业环境的中观分析工具,那么,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就是分析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宏观分析工具。
“钻石模型”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
它们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及其结构以及同业竞争。
这四个要素是构成“钻石模型”的基本要素。
此外,波特还在钻石体系内加入了机会和政府两个变量。
钻石模型的命名,来自于这四个要素和两个变量所构建的菱形关系。
(1)生产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企业所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天然资源、人口、气候以及非技术人工、融资等等,通过被动继承或者简单的投资就可获得;高级生产要素包括高级人才、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体系、现代通讯的基础设施等等,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先期大量投资才能获得。
波特认为,在现代社会,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日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国际采购等活动,来弥补所处国家和地区的初级生产要素存在的不足。
但是,企业对高级生产要素的需求,则只能由当地政府和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
波特还特别指出,适度的初级生产要素(例如人口、资源)不足,反而能起到刺激企业创新的作用,而这种创新是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的来源。
而初级生产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通常会被创新流程所淘汰。
环境太舒适,会使企业不思进取;但不利的生产要素太多,也会压垮企业。
适度的压力会带来渐进式改善。
例如,劳动力匮乏、工资过高、本地缺乏原料、气候不宜等,都曾在欧、美、亚各发达国家变成了创新的动力。
例如,荷兰的低温和潮湿并不利于花卉种植,然而荷兰却成为鲜花出口的老大。
波特关于初级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力)形成的竞争优势缺乏后继力量的观点,尤其值得发展中国家重视。
(2)需求条件:在钻石模型中,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一、填空题1、生产力的根本构成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3、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局部。
4、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根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根底〕,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7、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它表达着〔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8、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四个开展阶段,即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9、商品经济的根本规律是〔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根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10、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11、社会化大生产,是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
12、从历史上看,分工有〔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三种。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它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
1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5、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
16、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7、资本周转速度同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18、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9、用公式表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根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根本实现条件是〔Ⅰ〔υ+△υ+m/x〕=x〔c+△c〕〕。
2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
21、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
22、垄断价格是〔本钱价格〕与垄断利润之和。
23、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根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产业要素构成
产业要素构成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周轶昆2摘要:通过对产业要素构成及其成长性的研究,从经济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三个层面剖析了我国37个工业行业整体上趋向资本密集型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并围绕这三个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产业要素构成、就业弹性系数、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工业行业的产业要素构成研究首先,我们在表征工业行业要素密集状况的时候构造下列指标:行业要素密集指数=第i ∑⎟⎟⎠⎞⎜⎜⎝⎛lk l k iii i其中k i 是第i 行业固定资产原值,l i 是第i 行业 的职工人员数。
取某年份的截面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反映出不同行业的要素密集程度差异,指数值越大说明资本密集程度越大,反之,指数值越小反映该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越大。
对某一行业的时序数据进行比较,则可反映出该行业随着时间的变化要素密集程度的变化趋势,指数值变大反映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加大,反之,指数值变小反映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加大。
我们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据,首先计算了1997年~2002年期间37个工业行业的要素密集指数,然后计算出1997~1999年,2000~2002年两个阶段各行业的平均要素密集指数。
我们发现,这两个阶段中按平均要素密集指数大小排在前五位的行业都相同(排列位次稍有变化),分别是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排在后四位的行业也一致(排列位次也一致),分别是木材及竹材采运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相对于前一阶段,后一阶段的平均要素密集指数上升的行业有14个,下降的行业有23个。
其中升幅最大的前五个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35%)、造纸及纸制品业(0.84%)、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0.34%)、非金属矿采选业(0.27%)和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0.27%),降幅最大的前五个行业是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87%)、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0.80%)、化学纤维制造业(-0.6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42%)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37%)。
生产力有哪几个要素构成
生产力有哪几个要素构成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或生产的能力。
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生产力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以下是构成生产力的几个重要要素:1. 技能与知识对于个人来说,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沟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一个人拥有的技能越丰富,越容易胜任各种任务,从而提高生产力。
同时,知识也是提升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对行业、市场、技术的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和执行工作。
2. 工具与设备现代化的工作环境通常需要各种工具和设备的支持,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提高效率并减少错误。
例如,计算机软件、生产设备、办公用具等都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
合适的工具和设备能够让工作更顺畅、更高效。
3. 时间管理有效的时间管理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
合理规划和安排时间,可以确保工作按时完成,避免资源浪费和延误。
通过设定目标、优先级和时间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 团队协作在组织中,团队协作是促进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可以减少冗余工作、提高效率,并激发创新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领导和团队氛围也是团队协作的关键。
5. 流程与方法优化工作流程和采用科学的方法也能提高生产力。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和程序,可以降低错误率,提高工作效率。
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更快速地解决问题,更有效地达成目标。
生产力的提升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要素的影响。
只有在技能、工具、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流程的支持下,才能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产。
通过不断优化这些要素,个人和组织可以不断提升生产力,实现更好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一)
【摘要】近年来,财务学上关于要素资本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其中所涉及的最根本概念——生产要素的研究却相对较弱。
笔者认为:生产要素应从生产和要素两个基础概念出发去定义,并将之表述为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笔者以此为基础,提出生产要素构成的八元论,即生产要素应包括生产环境、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生产经营技术、信息、生产时间和结构关系。
【关键词】生产要素;要素构成;要素资本
一、生产要素的概念
最先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学者可能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他在1803年就指出:“事实已经证明,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
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
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给出生产要素的定义。
通常关于生产要素的定义是: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如《辞海》中定义,生产要素是“指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和资金(资本),有时也包括企业家的才能”。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生产要素指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的经济资源”。
吴声功认为生产要素是指进入生产过程并最终发挥作用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劳动力、资本、知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
桂昭明认为,生产要素就是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资源等。
但也有一些学者将生产要素定义为进行生产的基本因素。
如张志武指出,所谓生产要素就是指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具有相对特殊功能的基本因素。
具体来说,生产要素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等等。
马洪则称:“生产要素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
其实,理解生产要素这一概念,应从“生产”和“要素”的含义出发。
根据《辞海》的定义,生产是“指由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
可见,生产包括各种获得人们需要的事物的过程,如物质财富的生产、精神财富的生产;同时,生产不仅包括财富的制造过程,也包括财富的流通与营销过程。
故此,笔者认为:生产(或称生产经营活动)是指劳动者群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将自身和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按照一定的联系和技术手段有机组织起来所进行的社会财富形成和流通的过程。
按照陈炳昭等的观点,要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必要因素”,而因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因素或决定事物的原因或条件”。
这里的因素一词出现循环定义。
而进一步查询有:“要”是指“重大的、主要的”,“素”是指“事物的基本成分”。
综合上述的概念,笔者定义:生产要素是指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每一项生产要素都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缺少了任何一项则生产经营活动就不能有效进行,各项生产要素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
二、生产要素构成的现有观点
(一)生产要素二元论
一般认为,配第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概念,但其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表明,配第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生产要素二元论”,即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和劳动。
其后,出生于爱尔兰的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追随了配第的“生产要素二元论”,他也认定“土地是所有财富由以产生的源泉或质料。
人的劳动是生产它的形式:财富自身不是别的,只是维持生活,方便生活和使生活富裕的资料。
”
真正持有二元论的较著名的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
庞巴维克否认资本是可以与劳
动和自然并立的独立的第三种生产要素,他在其著作《资本实证论》中写道:“资本本身的起源、存在和以后的作用,也不外乎是生产的真正要素——自然和劳动——连续活动中的一些阶段。
……之所以会发生将资本作为独立生产要素的混乱,就是一般人都公认生产要素和收入类别是对称的,同时,经济学家如果不承认资本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则在解释利息和把它合理化起来时就会感到为难。
这样使许多学者钻入了牛角尖。
宁愿不正视事实而不愿放弃资本是独立生产力的看法,以致也不愿放弃流行的利息理论的受人欢迎的基础。
”
(二)生产要素三元论
前已提到的萨伊可以说是生产要素三元论的创始人,他把土地、劳动和资本归结为生产的三个要素。
在萨伊的生产要素三元论里,劳动创造了工资,资本创造了利息,土地(自然力)创造了地租。
德国旧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同样也是生产要素三元论者,他在谈到财富生产诸要素时也沿用了萨伊的观点,同时,他指出“三要素对生产一般都是必要的。
……但一般在低级的文化阶段,自然的要素占支配地位;到了中等阶段,人类劳动抬头,到了高级的文化阶段,则资本的要素居优势。
”
英国的经济学家西尼尔也主张生产要素三元论,但其观点与萨伊有所不同。
西尼尔认为:“生产的主要手段是劳动和不借助于人力的、由自然予以协助的那些要素。
……虽然人类的劳动和跟人力无关的自然要素是主要的生产力量:但是,要使两者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还得有一个第三生产要素——我们把没有它则其他两者就无能为力的这个第三要素或生产手段叫作节制。
……节制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行为:对于他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个部分,或者是不作非生产的使用,或者是有计划地宁愿从事于其效果在于将来,而不在于眼前的生产。
……资本指的是出于人类努力的结果、用于财富的生产或分配中的一项财富。
”在这样的定义下,资本并不是单纯的生产手段,是所有三种生产手段结合起来的结果。
因此,他用节制一词取代了资本来作为第三种生产要素。
(三)生产要素四元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里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的第四篇里专门论述了生产要素,他认为:生产要素通常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
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
劳动是指人类的经济工作——不论是用手的还是用脑的。
资本是指为了生产物质货物和为了获取通常被算作收入一部分的利益而储备的一切设备。
同时,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由于知识和组织的公有和私有区别的日益重要,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
由此可见,马歇尔主张把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从资本要素中分离出来,当成第四生产要素。
从这本著作后续章节对组织要素的讨论可以看出,马歇尔所说的组织指的是资本家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因此,后来也有人把“组织”要素视为企业家的经营和管理能力,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术语“企业家才能”。
马歇尔认为,工资、利息和利润分别是劳动、资本和“组织”的均衡价格,而地租则是使用土地的代价。
(四)生产要素六元论
我国学者徐寿波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劳动、生产必须同时具备的六个条件或六个力。
六个条件是指劳动人员、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环境、劳动空间和劳动时间;六个力是指人力、财力、物力、自然力、运力和时力。
其中,人力是指劳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劳动人员,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人员;财力是指劳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资产,这里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物力是指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这里主要指原材料、能源等经常性消耗的物资:运力是指完成劳动、生产过程所必需的运输能力,主要解决六个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统一在一起的问题;自然力是指劳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自然界资源和自然条件;时力是指劳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