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_重点强化卷1 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单元综合提升1 新人教版必修3-精选文档
单元综合提升11.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小D.dg—气候湿润、林地多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中各地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从图中各生态功能区来看,abc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ab为沙漠广布的新疆和甘肃,位于绿洲地区,地形平坦,c地光照充足、风沙强烈;e地处于青藏高原上,光照充足;f地地形崎岖,但降水较多;dg处于东北和东南地区,为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林地多。
答案 D2.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回答(1)~(3)题。
(1)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海距离B.地形条件C.局地水域D.植被分布(2)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A.虫害B.冻害C.滑坡D.洪水(3)材料所示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含沙量高B.流程较短C.春、夏汛明显D.冰川补给为主解析本题组考查区域空间定位及地理特征的分析能力。
第(1)题,由甲地纬度可知,甲地(47°N,128.5°E)位于我国长白山附近,长白山走向与海岸线大体相同,呈东北—西南走向,甲地海拔较高,其东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故B项正确。
第(2)题,由乙地(47°N,133.5°E)经纬度可知,乙地位于三江平原,纬度较高,春季、秋季的低温冻害对农作物影响最大。
平原地区不易出现滑坡;三江平原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病虫害较少;春季积雪融水及夏季的洪水对农作物的影响不及冻害。
第(3)题,图示区域在我国东北地区,该区域植被茂盛,河流含沙量小,河流重要补给水源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及雨水,每年有春汛、夏汛,东北地区地域广阔、降水较多,河流流程较长。
中图版必修三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业
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A .基因多样性B .变异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B【解析】2.在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中,一种突发的污染使所有的植物死亡,在可以测量的变化中首先降低浓度的是:A二氧化碳 B 硝酸盐 C 氧 D 磷 E A 和C正确【答案】C【解析】C正确:因为在大量植物死亡后接着发生的就是死亡植物的分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并导致池塘中的动物因缺氧而死亡,并进一步加剧氧气的消耗,这种正反馈机制往往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A, B和D, E都不对:因为植物的全部死亡不会首先导致二氧化碳、硝酸盐和磷浓度的下降,这些物质是生活着的植物所必需的,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浓度相对说来甚至会有所增加。
3.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C.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再发生演替D.武夷山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高【答案】C【解析】略4.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A - b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B.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提高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答案】D【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将刺激传递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A错误;过度放牧会引起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B错误;诱捕棉铃虫种群中的雄虫,使得性别比例失调,雌性个体的交配机会减少,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下降,这是控制害虫的常用方法,C错误;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过程,D正确。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二)中图版必修3
综合检测卷(二)(时间:60分钟满分:100)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1~3题。
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2.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途径是( )A.RS B.GPSC.GIS D.实地考察3.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答案 1.A 2.A 3.C解析第1题,黄河流域是以黄河的汇水区域范围为指标划分的。
第2题,根据湖泊不同时段的遥感图像,可以判断其面积大小的变化。
第3题,图中乙、丙、丁分别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区、黄土高原区、渤海,其各自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2016年1月,受河道清淤和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少等因素影响,使得兰州段水位下降出现河床“露底”现象。
许多市民纷纷踏入裸露的河滩拾捡黄河石,希望能从中淘到“黄河奇石”。
甘肃的黄河奇石主要产于兰州附近的黄河河道,称兰州黄河奇石,人们对其收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结合下图,回答4~6题。
4.兰州以上黄河段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冰川融水B.季节性积雪融水C.大气降水D.地下水5.下面不是黄河兰州段河道清淤的主要目的的是( )A.改善水质B.提高防洪能力C.改善航运D.便于人们寻找黄河奇石6.“黄河奇石”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内力作用B.风化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答案 4.C 5.D 6.C解析第4题,兰州以上黄河段补给量最大的是大气降水。
第5题,黄河兰州段清淤可以降低河床,拓宽河道,既可以改善航运,也可以提高防洪能力,同时还可以减少河水中的泥沙和污染物,改善水质。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思路点拨(1)从图中可以看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应分三个阶段。 (2)主要考查事物变化原因的分析。结合图示和材料,按时间顺序进行分析, 注意提取材料和图示中的有效信息。 (3)主要考查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 工程建设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问题探究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青川县境内,是以大熊猫、川金丝猴、 扭角羚(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 型的自然保护区。羚牛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唐家河,由于羚牛数量 的增加,羚牛啃食的树种急剧增加,在高强度的啃食下,生命力再顽强的树 也难逃死亡的厄运。秦岭有些山头80%甚至90%以上的冷杉都已死掉,低 海拔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也未能幸免。羚牛还对其同域分布的伴生 物种大熊猫造成威胁。羚牛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众多物种的威胁已是不争 的事实。据1986年官方数据显示,唐家河有羚牛480~520头;至2015年,其数 量已超过1 300头。
类型
保护对象及特点
保护原则
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
自然 公园
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 续利用的区域。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 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贵的自然资源,以 及所承载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
原则上按一般控 制区管理,限制 人为活动
到有效保护
要点笔记从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由高到低看,国家公园级别最高,自然保护
对点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总面 积约450万公顷,是我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 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 2017年7月7日,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已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可可西里 这片“净土”将得到更好保护。下图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简图。
最全面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精华版)
必修 3 提纲(文)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 :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 :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 ;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 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 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 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以 产业结构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 给自足特征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 强 现代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对外开放程度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不平衡增长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状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低水平的均衡状态高水平的均衡状态1、 产生原因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 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 400mm 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 积地形 东部临海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 25%平原、丘陵, 水成地貌 高原、盆地 风成地貌 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 力大、太阳辐射强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水 文 特 征 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自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 原始土壤(有机质少,盐分高)然植被 北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西东东南西北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 山荒漠环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山麓山顶境南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农业不利条件影响程度气温随纬度变化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人多地少,环境问题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畜牧业、河谷农业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微弱人类活动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深刻经济文化发达落后补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充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1 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秦岭—淮河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北方南方区域特征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2)四大亚区的差异(气候P10 图)植被土壤黑土作物熟制一年一熟农作物春小麦、大豆、甜菜农业条件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针叶、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华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华中华南华南补充亚热带湿润季风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一年三熟水稻、油菜水热充足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形平原高原气候温带季风热带亚热带季河流耕地农作物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水果苹果梨杏山楂柑橘荔枝建筑交通方言矿产煤、石油天然气工业重工业为主北方结冰旱地平顶马车较少南方丘陵山地不结冰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水田斜顶船繁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 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2、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地带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中部地带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部地带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省区地理区位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水平发展进度特征高快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产业基地低慢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新兴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范围:10+2+3(西部地带10 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2018-2019学年中图版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 作业
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单选题1.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环境较差。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A.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以看出,西部的问题在于“生态环境较差”,所以在开发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改善其生态环境。
2.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稳定性的影响,利远小于弊。
人类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温室效应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B.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建立风景名胜旅游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依然要施加氮肥【答案】D【解析】温室效应的出现主要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A项错误;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而不是风景名胜旅游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C项错误;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由于输出粮食等,依然要施加氮肥,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混淆“风景名胜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
3.调查发现某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捕食蜈蚣、、千足虫等。
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蜣螂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蜣螂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这种蜣螂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这种蜣螂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或分解者,不属于生产者,A项正确;蜣螂产生的有利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由题意无法确定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C项正确;这种蜣螂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项正确。
精编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2.1 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 质量评估
2.1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质量评估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2014·福建)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
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根据图示判断冰川面积在减小,冰川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大。
本题选择A选项。
第2题,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说明该流域冰川面积进一步缩小,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气温升高,蒸发加剧。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所以干旱程度加剧。
本题选择C选项。
3.(2014·广东)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绿色植物的作用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烟滞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
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增大了地表的摩擦力,降低了风速,拦截了风沙流中的沙尘,减少了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减弱了风沙流携沙能力。
本题选择D选项。
(2013·山东)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回答4-5题。
4.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答案 C解析从a图三个阶段可看出居民点增加,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流域内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减少,进而导致降水减少。
5.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答案 C解析从b图看,从③→②→①,流量越来越大,形成洪峰的时间越来越早,洪峰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河流径流变化越来越大,说明植被破坏导致的涵养水源的功能越来越弱。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考点点拨:一、相关知识(一)基本概念人口增长、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可持续发展(二)知识网络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现状——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前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发展目标:2005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3.3亿内201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内21世纪中,人口总数将达峰值的16燃料需求增加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水、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三)疑难解析 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水资源短缺酸雨土地荒漠化 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多样性内容 生物多样性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 间接价值 直接价值 就地保护 易地保护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保护加强立法和宣传等 含义 实现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资源和环境 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保护我们共同的家1.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各种自然过程或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海洋异常等造成的环境破坏。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测评(一)
第三章测评(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5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再创新高。
下图为中国1981—的碳排放增长趋势。
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1—碳排放量持续增长B.1981—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不断加快C.1997—1999年与—碳排放量下降原因不同D.—与—碳排放量增长速度一致2.有利于我国减少碳排放量的合理措施是(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B.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C.开发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印度尼西亚有大面积泥炭沼泽森林,由于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逐渐形成厚厚的泥炭层。
棕榈油有着清洁、安全、低碳、燃烧性好等特点。
欧盟试图通过使用棕榈油这种生物柴油,完成碳减排任务。
印度尼西亚为满足市场需求,焚烧大量泥炭沼泽森林来开辟新的棕榈种植园。
据此完成3~5题。
3.泥炭沼泽森林开发地上的油棕林长势更好,主要是由于( )A.热量充足B.地形平坦C.水分充足D.土壤肥沃4.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造成当地( )A.降水量增多B.蒸发量减少C.物种增多D.经济效益下降5.印度尼西亚大量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导致( )A.印度尼西亚及欧盟碳排放量增加B.印度尼西亚及欧盟碳排放量减少C.印度尼西亚碳排放量减少,欧盟碳排放量增加D.印度尼西亚碳排放量增加,欧盟碳排放量减少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能够有效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
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淇河流域在自然增长、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种情境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变化图。
读图,完成6~7题。
6.—淇河流域碳储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建设用地的扩张B.耕地转化为草地C.天然林迅速恢复D.农业灌溉区减少7.后,对淇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恢复最明显的措施是( )A.控制人类活动,自然恢复B.减少建设用地面积C.设置基本农田,维持稳定D.增加生态用地面积中国是全球纸品产销大国,造纸总产量和消费量位居世界首位。
(完整word版)1.12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中图版),推荐文档
地理必修三地理试卷及答案(中图版)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区域A. 都有明确的界限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2.区域的特征有①整体性②差异性. ③独立性④开放性图17•图2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转移过程,其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图2A.玩具制造B.汽车工业C. 石化工业D.钢铁工业&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①劳动力因素②国际援助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④市场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9〜11题。
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 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 C •水蚀作用 D. 沉积作用10.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 环境污染11 •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据此回答12〜13题。
12.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A.荒漠化B.水土流失13.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14. 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建设巨大航运网BC .发展林业,改善气候D读图3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15. 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①农牧活动②距海远近③季风风向17. 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A. 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B. 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C. 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D •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18. 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C.进口木材,成本低读图4,回答19〜22题。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重点强化卷2 区域
重点强化卷(二)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恶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碱化严重B.冰川融水减少C.河流水量减少D.沙丘移向绿洲2.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A.禁止游牧活动B.大力发展畜牧业C.加强资源勘探开发D.发展节水农业【解析】第1题,新疆塔里木河是内流河,河流水量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若下游地区水源减少,用水量加大时,河流的水量就会减少,从而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荒漠化。
第2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保护绿洲主要是保护这里的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答案】 1.C 2.D下图中①②③④为四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3~4题。
3.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4.下列描述符合①②③④四地区实际情况的是()A.①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B.②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C.③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可缓解该问题D.④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解析】第3题,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③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
第4题,由图可知,①地区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②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③地区位于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④地区位于中温带,但该地区降水丰富,地表湿润,可以发展种植业。
【答案】 3.C 4.B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①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其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过度放牧B.过度樵采C.气候干旱D.水资源减少6.②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治理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是()A.提高农业灌溉技术B.提高农业种植技术C.建设生态保护区D.退耕还林还草【解析】第5题,①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因此该地区草地退化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2章 重点强化卷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重点强化卷(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两地区共同存在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酸雨危害C.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D.土壤盐碱化2.③④⑤三个地区土壤侵蚀严重,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有()【导学号:94880044】①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②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③人口密集,过度开垦严重④酸雨危害严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1题,①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②位于内蒙古高原,两地都位于我国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劲,土壤遭受风蚀作用严重;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
第2题,③④⑤三个地区都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三个地区都是人口密集区,过度开垦,造成植被破坏,加重了土壤侵蚀。
【答案】 1.C 2.C读西北地区部分区域图,回答3~5题。
3.结合图可以看出()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减C.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D.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4.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湿地萎缩5.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A.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C.过度樵采D.水资源利用不当【解析】第3题,结合图例和图中的经纬网,可以看出该区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1月份气温自北向南递增,甲、乙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在200~400 mm之间,植被类型主要应为草原。
第4题,甲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因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第5题,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 mm,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
【答案】 3.C 4.B 5.B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
必修三生态环境保护
单元测试卷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世界森林的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在()A.东南亚B.北美洲C.南美洲D.非洲刚果盆地2.目前森林破坏最严重的是()A.热带雨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下列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森林破坏无关的是()A.温室效应加剧 B.水土流失C.盐碱化严重D.沙漠化现象某地储水变化量为该地水量收入与支出之差。
图3为4个不同流域多年平均储水变化量图。
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②地的植被主要为()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温带草原C.亚寒带针叶林D.热带季雨林5.塑造图中④地区域地形地貌的主要力量来自()A.流水B.风力C.冰川D.海浪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下图)。
建国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
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
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
据此回答6-8题。
6.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①水资源短缺②土地荒漠化③旱涝灾害④水土流失A.①③B.②③C.①④ D.①②7.从材料中分析,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人为原因是()①过度用水②滥砍滥伐③过度放牧④上游拦截河水A.①③ B.②③C.①④D.①②8.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A.放弃全部耕地B.合理调水C.加强能源建设D.大量开采地下水,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纳帕海湿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三面环山,是许多不同地理成分物种的交汇过渡地带,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省级保护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
近年纳帕海湿地排水垦殖、无序旅游和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干扰的不断加剧,及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大量被砍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湿地陆地化进程加快、湿地,湿地环境逐步退化,造成湿地植物数量明显减少,许多珍稀种群数量减少或消失。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中图版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中图版(一)1.(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污染形成原因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国家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环境的承载能力(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的自净能力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中图版(二)1、交通运输网(1)概念: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而成的网络。
(承转)交通运输网有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之分。
(读图)引导学生读P80图5.3“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并举例说明各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2)形式和层次①形式: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
②层次:省级、大区级、国家级综合运输网(承转)交通运输网是由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而成的,交通运输线、交通运输点是构成交通运输网的基本要素。
2.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导向类型:导向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等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等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生态环境建设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生态环境建设以下两题。
3.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作用主要是()A.净化空气、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C.防风固沙、保持水土D.提供木材、供应林产4.交通道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有()①放氧除尘、吸毒杀菌②降噪隔音、减轻污染③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④防风固沙、保持水土⑤划分车道、隔离交通⑥提神醒脑、减少事故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降低风速的效果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5.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A.极密B.密C.中密D.稀疏6.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D.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1~3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7.读图a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B.地势平缓,排水不畅C.大气降水稳定,季节变化小D.有湖泊水连续补给8.读图b种植速生桉后当地环境变化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速生桉使地面蒸发加强,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B.速生桉涵养水源能力强,使沼泽面积扩大C.速生桉保持水土能力强,使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林更加发育D.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使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下图为“某植被类型的景观素描图”。
据图回答以下三题。
9.该种植被的集中分布区是()A.寒带地区B.欧洲C.南美洲D.东亚地区10.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该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典型土壤是棕壤B.河流水量丰富,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C.该森林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破坏D.雨季来临时草木茂盛,百花盛开,旱季草木凋零,一片荒芜11.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一般是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之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③农业发达,高度机械化④适宜热带作物种植生产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强化卷(一) 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图,完成1~2题。
1.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的关系是( )
【导学号:73360114】A.呈正相关
B.与侵蚀减少率呈正相关,与径流减少率呈负相关
C.呈负相关
D.与侵蚀减少率呈负相关,与径流减少率呈正相关
2.下列关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对土壤侵蚀和径流量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样大B.对土壤侵蚀影响大
C.对径流量影响大D.无法判断
【解析】由图可知,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呈正相关,侵蚀减少率受植被覆盖率影响更大。
【答案】 1.A 2.B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3~4题。
图1
图2
3.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
4.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
【解析】第3题,图2的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并且坡度变化不大,但是陡缓相间的特征明显。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大,不宜耕作,应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等高线稀疏处本身地势较平整,稍加整理即可耕种。
综上分析,隔坡梯田最适宜。
水平梯田和坡式梯田适合坡度较陡的地区,反坡梯田适合坡度更为和缓且缺水的地区。
第4题,反坡梯田中的反坡与坡向相反,不利于水流顺坡而下,更有利于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能够进一步减缓水流速度,增强水土保持效果。
【答案】 3.C 4.A
读下表,完成5~6题。
某区域2006~2010年湿地的转化单位:hm2
少。
5.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海涂水田河渠
B.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
C.水田河渠水库坑塘海涂
D.河渠水库坑塘海涂水田
6.与2006年相比,2010年该区域( )
【导学号:73360115】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D.湿地面积减少
【解析】注意运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小”、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湿地类型面积的数据变化,可以计算出水库坑塘面积变化最大,其次为海涂、水田、河渠。
综合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区域2010年比2006年湿地面积增加,随着湿地面积增加,物种多样性必然增加,水鸟栖息地增加,当地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答案】 5.B 6.C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8.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第7题,依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位置,结合非洲气候分布,可判断答案。
第8题,从图中可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为60百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为240百万公顷。
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面积最大,应该是
首要因素。
【答案】 7.B 8.A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
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 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
读表,回答下题。
【导学号:73360116】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 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 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多 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⑤湖泊对周围局地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该湖泊TSS 通量总体为正,说明湖泊泥沙不断增加,湖畔由于泥沙淤积而土壤肥力升高,故①错误;泥沙淤积而湖泊面积减小,会使湖泊湿地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故③错误;湖泊泥沙淤积而蓄水量变小,则调蓄功能减弱,故④错误。
【答案】 D
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
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
据此回答10~11题。
10.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 A .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 .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 .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 .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11.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
【导学号:73360117】
A.春季的东南丘陵B.夏季的黄土高原
C.秋季的山东丘陵D.冬季的天山山脉
【解析】第10题,图中显示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大,截留总量越大;而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
故C项正确。
第11题,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春季植被较密,所以截留降雨能力较强,地表受雨水冲刷较弱,故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
山东丘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秋季植被较稀疏而截留降雨能力弱,不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植被稀疏不利于水土保持。
【答案】10.C 11.A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材料一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境内,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
下图为扎龙湿地位置图。
材料二扎龙湿地因乌裕尔河下游失去河道,河水漫溢而成,它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典型的内陆湿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扎龙湿地成为全球知名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
(1)简析扎龙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
(8分)
(2)湿地的环境效益非常显著。
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
(8分)
【导学号:73360118】
(3)近年来,由于湿地退化,珍禽减少,齐齐哈尔市的魅力大减,为此该地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
【解析】第(1)题,湿地的形成条件可从该地的地势、水源、蒸发条件等方面分析。
第(2)题,城市人工湿地具有美化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等功能。
第(3)题,主要从恢复湿地和保护丹顶鹤等珍禽两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答案】(1)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2)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
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等。
(3)采取人工措施补充湿地水量;禁止大规模采伐芦苇;迁移湿地核心区的人口;人工繁殖和自然繁殖相结合,增加丹顶鹤等珍禽的数量等。
(3点即可)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天山北侧,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海拔300至600米,是中国第二大沙漠。
下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及边缘绿洲分布状况。
(1)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成因。
(10分)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有众多优良的冬季牧场,分析其冬季牧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10分)
(3)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扩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危害。
(8分)
【导学号:73360119】【解析】第(1)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为温带沙漠,自然成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外力作用等角度作答。
第(2)题,冬季牧场的形成,从气候、牧草和地表积雪等角度分析。
第(3)题,应从土地面积、农牧业生产、交通等角度分析。
【答案】(1)深居内陆,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光照强,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岩石风化强烈;大风天气多,风力作用强。
(2)海拔较低,冬季气温较山区高;多绿洲,水源丰富,草类茂盛,提供冬季所需牧草;冬季地表积雪较少,利于牲畜越冬。
(3)破坏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减少;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载畜量下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掩埋村镇、道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