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郭亭亭 对外汉语专业2008级 汉英语言对比 2010.12.01
Text as a semantic unit
A text is a stretch of language which forms a unity by reason of its linguistic cohesion (i.e. the means of linking sentences together into large units) and semantic coherence (i.e. natural or reasonable connection in content).
请注意下例中增补的代词。
10. 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会儿觉,就到 了北京。 We ate half a jin of roast chestnuts, had a nap and soon arrived in Beijing. (侯宝林《我可能是天津人》,刘世聪译)
上例中,“一路上”是主位,但不是主语。述位 说明了主题。即“一路上”(谁)做了什么事, 但“谁”一路上吃炒栗子,睡觉呢?此句没有提 及,但上文有,是“我和舅舅”。为了使译文符 合英语句法,达到篇章衔接,语义连贯的效果, 译文增添了主语“We”。
The cohesive ties can be explicit or implicit.
According to Halliday and Hasan (1976),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cohesive devices: Reference (照应手段) Ellipsis (省略) Substitution (替代) Conjunction (连接) Lexical cohesion (词语衔接)
①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 子。②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③ 可是我却哭了。④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①中的“我”处于主位,是主题,也是主语。后面的部分是 述位,也是述题,说明“我”在做什么。 ②中的“它”处于 主位,是主题,也是主语,“它”指代①中的“小火柿子”。 “小火柿子”在①中是新信息,到了②中,被“它”指代,便 成了已知信息。“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补充说明“红 得透亮的色泽”,火红的柿子常使人联想到喜庆与快乐,但在 原文中,它让“我”想起了死去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是”这 一转折连词作为③的主题,引出了②相反的信息——“我”的 悲伤。“却哭了”是③的新信息。 ④中的“哭”是主题,它 接过③的新信息,进一步抒发那位纯洁小女孩纯真的感情。 从主位——述位的衔接,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的交替出现,可以 看出原文十分顺畅连贯。
按指称范围分,指称衔接有外指/文外照应 (exophora)和内指/文内照应 (endophora)。
由于作者的思绪在篇章中以线性排列的方 式出现,所指若出现在指称词语之前,称 为回指/前指(anaphoric),所指若出现 在指称词语之后,则称为下指/后指 (cataphoric)。
例如: 1. 张明是我的一个朋友。(外指,“张明”存在 于客观世界之中) 2. 张明是我的一个朋友。他是武汉人。(内指, “他”回指“张明”) 3. 他在那边!张明。(内指,“他”下指“张 明”)
通过上述汉英衔接手段的比较,可以看出 两种语言的篇章衔接手段有同有异。 汉译英:需作适当调整,才能使译文再现 原文的逻辑与语义关系,取得文从字顺的 效果。
补充说明:衔接是为了连贯,而要实现篇 章连贯除了上述衔接手段以外还有两点也 应该注意。
1.
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每个词语、每句话的意 义都应在语境中分析理解。例如:
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主 题显著语言,不在意主语,英语是主语显 著语言,主语是一句之“主”,不可或缺。 又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隐含曲折,英 美人的思维方式较简单直接,汉语中常出 现零式指称(zero-anaphoric)现象,英译 时往往需要增补主语或其他词以明朗照应 关系。
(贾平凹《丑石》,刘荣跃译)
7. 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 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It is an invisible force of life. So long as there is life, the force will show itself. (夏衍《野草》,刘世聪译)
What can be stylistically interesting about a text is the way language links within the text itself and with the situation—the various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lexical, semantic means of making sentence into paragraphs and chapters.
1. 2. 3. 4. 5.
1. 指称衔接
篇章是具备功能和意义的语言单位。 它的生成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词,词与所指对 象之间的语义关系清楚与否是篇章的意 义能否为读者理解的重要因素。 词与所指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称为指称 衔接,也称为照应(reference)。
理解了语境。我们来看看第一句的三种译文。 Let’s begin with the train. Let’s start from the train. I’ll begin from the time when I was on the train.
不难发现,它们与原文“貌似”,但却不合逻辑。 此段并不是回忆火车,而是回忆小时候第一次坐火 车的经历,作者在当时感到特别新鲜,感到温暖, 因而印象极深。 再则,原文是作者个人的自述,并不是与他人的对 话,第一句是个零指称句,其逻辑主语是“我”, 而不是“我们”。所以该句应该译为: Let me begin with my trip on the train.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比较词也可以造成比较项之间在形式上 的照应和语义上的关联。例如: 9. 人到了老年,会有一种似乎奇怪又不奇怪的现象:即发生 在昨天的事,倒会忘得一干二净;而几十年前对自己印象 极深的事情,却像是昨天刚发生一样,记得一清二楚。 我对于我的中学美术老师胡纯浦先生的怀念,就是这 样。 When you are getting on in years, you tend to have a feeling that seems rather odd but, in fact, not very much so: what happened to you just a couple of days ago, you clean forget about it, but what happened as long as decades earlier with a sharp impact on you, you remember as clearly as if it had occurred yesterday. This is how I feel about Mr. Hu Chunpu, my middle school fine art teacher. (钟灵《胡二茄子》,刘世聪译) “就是这样”指上文中的“几十年前……一清二楚”。
(袁运甫《我所认识的吴冠中及其绘画》,《今日中国》1992年第3期)
汉语的指示代词有以“这”和“那”为基础 的表示处所、时间、数量、形状等的词汇。 上例中的“这”用“the”译出,也可用“this” 译表示近指,用“that”译表示远指。
“百度文库”和“那”常用英语的it翻译。
6.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 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 The only thing that had interested us in the ugly stone was a little pit on top of it, which was filled with water on rainy days.
2. 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仔细斟酌词语的文 化蕴含意义。请见下例: 12. 我现在对我原来的父母还有个模糊不清的 印象……关于我个人的历史情况,我就知 道这一些,再多一点都记不起来了。
侯宝林是由养父母哺养成人的。“原来的 父母”自然指他的“亲生父母”,只能译 为my parents,而不能译为my original parents或my former parents,“关于我个 人的历史情况”一句, 是该段的最后一句, 鉴于该段只是儿时的回忆,“历史情况” 不能译为historical information或my personal history,而译为this is what I know about my childhood and beyond that I do not remember much else.
差异: 英语的指示代词与汉语指示代词相似,不同的是 使用频率有差别。 英语有定冠词,汉语没有。
8. A:苹果在哪里?Where are the apples? B: 在那边。Over there.
汉语中虽未指明A要什么苹果,但“苹果”是主 位,是话题,它存在于A和B的共识之中。所以译 文一定要用the表明指称意义的确定性。
篇章中的这种照应关系使篇章内的词语之间语 义连贯,与篇章外交际者感知和认知的客观世 界紧密相连。
若按指称手段分,有用人称代词的 人称照应、用指示代词的指示照应 和用比较级的比较照应。
4. 爸爸妈妈,你们也买个钱罐存钱吧!你们没钱用了 罐子就会把肚肚里的钱掏出来给你们的。 Daddy, Mummy, please buy a piggie for yourselves. When you have no more money, the piggie will open its tummy and give you money. (《童心》,居祖纯译)
“你们”是人称代词,回指“爸爸妈妈”。言者是 位5岁的小毛头,为了劝爸爸妈妈别为钱吵架,他 把自己那小猪形状的存钱罐打破,拿出硬币来给爸 爸妈妈。这里的piggie是儿语。
5. 这幅画是一部用思考和修养完成的杰作,它 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艺术语言的独特性。 The painting is a masterpiece reflecting deep insight and artistic attainments; it expresses a sense of history by using specific modern artistic vocabulary.
11. 还是从火车上说起吧!大约在我四岁多的时候, 我坐过火车。当时带我坐车的人,是我的舅舅, 叫张全斌。 这是短文《我可能是天津人》(侯宝林)的前 三句,该短文只有一段,两个话题。第一个话 题是侯宝林回忆四岁多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 根据那段经历,他估计自己“可能是从天津来 的”。第二个话题是他只对父母存有模糊不清 的印象。他们的姓和籍贯他都不知道,只知道 自己的生日和乳名。
2. 结构衔接
结构衔接指信息结构之间的衔接,可通 过主位——述位结构或替代、省略、对 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格实现。
①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 零的小火柿子。②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 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③可是我却哭了。④哭那 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①I stood under the persimmon tree, looking at the lone little persimmon. ②Its flaming redness was a joyous sight, but I cried for the strange old candy peddler who had been so fond of me. (张洁《拣麦穗》,朱虹译)
郭亭亭 对外汉语专业2008级 汉英语言对比 2010.12.01
Text as a semantic unit
A text is a stretch of language which forms a unity by reason of its linguistic cohesion (i.e. the means of linking sentences together into large units) and semantic coherence (i.e. natural or reasonable connection in content).
请注意下例中增补的代词。
10. 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会儿觉,就到 了北京。 We ate half a jin of roast chestnuts, had a nap and soon arrived in Beijing. (侯宝林《我可能是天津人》,刘世聪译)
上例中,“一路上”是主位,但不是主语。述位 说明了主题。即“一路上”(谁)做了什么事, 但“谁”一路上吃炒栗子,睡觉呢?此句没有提 及,但上文有,是“我和舅舅”。为了使译文符 合英语句法,达到篇章衔接,语义连贯的效果, 译文增添了主语“We”。
The cohesive ties can be explicit or implicit.
According to Halliday and Hasan (1976),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cohesive devices: Reference (照应手段) Ellipsis (省略) Substitution (替代) Conjunction (连接) Lexical cohesion (词语衔接)
①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 子。②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③ 可是我却哭了。④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①中的“我”处于主位,是主题,也是主语。后面的部分是 述位,也是述题,说明“我”在做什么。 ②中的“它”处于 主位,是主题,也是主语,“它”指代①中的“小火柿子”。 “小火柿子”在①中是新信息,到了②中,被“它”指代,便 成了已知信息。“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补充说明“红 得透亮的色泽”,火红的柿子常使人联想到喜庆与快乐,但在 原文中,它让“我”想起了死去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是”这 一转折连词作为③的主题,引出了②相反的信息——“我”的 悲伤。“却哭了”是③的新信息。 ④中的“哭”是主题,它 接过③的新信息,进一步抒发那位纯洁小女孩纯真的感情。 从主位——述位的衔接,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的交替出现,可以 看出原文十分顺畅连贯。
按指称范围分,指称衔接有外指/文外照应 (exophora)和内指/文内照应 (endophora)。
由于作者的思绪在篇章中以线性排列的方 式出现,所指若出现在指称词语之前,称 为回指/前指(anaphoric),所指若出现 在指称词语之后,则称为下指/后指 (cataphoric)。
例如: 1. 张明是我的一个朋友。(外指,“张明”存在 于客观世界之中) 2. 张明是我的一个朋友。他是武汉人。(内指, “他”回指“张明”) 3. 他在那边!张明。(内指,“他”下指“张 明”)
通过上述汉英衔接手段的比较,可以看出 两种语言的篇章衔接手段有同有异。 汉译英:需作适当调整,才能使译文再现 原文的逻辑与语义关系,取得文从字顺的 效果。
补充说明:衔接是为了连贯,而要实现篇 章连贯除了上述衔接手段以外还有两点也 应该注意。
1.
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每个词语、每句话的意 义都应在语境中分析理解。例如:
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主 题显著语言,不在意主语,英语是主语显 著语言,主语是一句之“主”,不可或缺。 又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隐含曲折,英 美人的思维方式较简单直接,汉语中常出 现零式指称(zero-anaphoric)现象,英译 时往往需要增补主语或其他词以明朗照应 关系。
(贾平凹《丑石》,刘荣跃译)
7. 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 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It is an invisible force of life. So long as there is life, the force will show itself. (夏衍《野草》,刘世聪译)
What can be stylistically interesting about a text is the way language links within the text itself and with the situation—the various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lexical, semantic means of making sentence into paragraphs and chapters.
1. 2. 3. 4. 5.
1. 指称衔接
篇章是具备功能和意义的语言单位。 它的生成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词,词与所指对 象之间的语义关系清楚与否是篇章的意 义能否为读者理解的重要因素。 词与所指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称为指称 衔接,也称为照应(reference)。
理解了语境。我们来看看第一句的三种译文。 Let’s begin with the train. Let’s start from the train. I’ll begin from the time when I was on the train.
不难发现,它们与原文“貌似”,但却不合逻辑。 此段并不是回忆火车,而是回忆小时候第一次坐火 车的经历,作者在当时感到特别新鲜,感到温暖, 因而印象极深。 再则,原文是作者个人的自述,并不是与他人的对 话,第一句是个零指称句,其逻辑主语是“我”, 而不是“我们”。所以该句应该译为: Let me begin with my trip on the train.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比较词也可以造成比较项之间在形式上 的照应和语义上的关联。例如: 9. 人到了老年,会有一种似乎奇怪又不奇怪的现象:即发生 在昨天的事,倒会忘得一干二净;而几十年前对自己印象 极深的事情,却像是昨天刚发生一样,记得一清二楚。 我对于我的中学美术老师胡纯浦先生的怀念,就是这 样。 When you are getting on in years, you tend to have a feeling that seems rather odd but, in fact, not very much so: what happened to you just a couple of days ago, you clean forget about it, but what happened as long as decades earlier with a sharp impact on you, you remember as clearly as if it had occurred yesterday. This is how I feel about Mr. Hu Chunpu, my middle school fine art teacher. (钟灵《胡二茄子》,刘世聪译) “就是这样”指上文中的“几十年前……一清二楚”。
(袁运甫《我所认识的吴冠中及其绘画》,《今日中国》1992年第3期)
汉语的指示代词有以“这”和“那”为基础 的表示处所、时间、数量、形状等的词汇。 上例中的“这”用“the”译出,也可用“this” 译表示近指,用“that”译表示远指。
“百度文库”和“那”常用英语的it翻译。
6.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 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 The only thing that had interested us in the ugly stone was a little pit on top of it, which was filled with water on rainy days.
2. 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仔细斟酌词语的文 化蕴含意义。请见下例: 12. 我现在对我原来的父母还有个模糊不清的 印象……关于我个人的历史情况,我就知 道这一些,再多一点都记不起来了。
侯宝林是由养父母哺养成人的。“原来的 父母”自然指他的“亲生父母”,只能译 为my parents,而不能译为my original parents或my former parents,“关于我个 人的历史情况”一句, 是该段的最后一句, 鉴于该段只是儿时的回忆,“历史情况” 不能译为historical information或my personal history,而译为this is what I know about my childhood and beyond that I do not remember much else.
差异: 英语的指示代词与汉语指示代词相似,不同的是 使用频率有差别。 英语有定冠词,汉语没有。
8. A:苹果在哪里?Where are the apples? B: 在那边。Over there.
汉语中虽未指明A要什么苹果,但“苹果”是主 位,是话题,它存在于A和B的共识之中。所以译 文一定要用the表明指称意义的确定性。
篇章中的这种照应关系使篇章内的词语之间语 义连贯,与篇章外交际者感知和认知的客观世 界紧密相连。
若按指称手段分,有用人称代词的 人称照应、用指示代词的指示照应 和用比较级的比较照应。
4. 爸爸妈妈,你们也买个钱罐存钱吧!你们没钱用了 罐子就会把肚肚里的钱掏出来给你们的。 Daddy, Mummy, please buy a piggie for yourselves. When you have no more money, the piggie will open its tummy and give you money. (《童心》,居祖纯译)
“你们”是人称代词,回指“爸爸妈妈”。言者是 位5岁的小毛头,为了劝爸爸妈妈别为钱吵架,他 把自己那小猪形状的存钱罐打破,拿出硬币来给爸 爸妈妈。这里的piggie是儿语。
5. 这幅画是一部用思考和修养完成的杰作,它 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艺术语言的独特性。 The painting is a masterpiece reflecting deep insight and artistic attainments; it expresses a sense of history by using specific modern artistic vocabulary.
11. 还是从火车上说起吧!大约在我四岁多的时候, 我坐过火车。当时带我坐车的人,是我的舅舅, 叫张全斌。 这是短文《我可能是天津人》(侯宝林)的前 三句,该短文只有一段,两个话题。第一个话 题是侯宝林回忆四岁多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 根据那段经历,他估计自己“可能是从天津来 的”。第二个话题是他只对父母存有模糊不清 的印象。他们的姓和籍贯他都不知道,只知道 自己的生日和乳名。
2. 结构衔接
结构衔接指信息结构之间的衔接,可通 过主位——述位结构或替代、省略、对 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格实现。
①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 零的小火柿子。②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 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③可是我却哭了。④哭那 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①I stood under the persimmon tree, looking at the lone little persimmon. ②Its flaming redness was a joyous sight, but I cried for the strange old candy peddler who had been so fond of me. (张洁《拣麦穗》,朱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