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念刘和珍君看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1924年4月1日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1924年4月1日](https://img.taocdn.com/s3/m/13ca340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b.png)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1924年4月1日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红”“淡红”方合作者原意。
2.“绯红”的正确释义应为“大红色”(辞海)或“鲜红”(现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均释“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红”义。
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①第1、2节中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行文不完全一样,联系每次出现时的上下文,说说作者究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②作者这样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然而又写“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对此,你怎么理解?必须结合课文回答。
③“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是文章写刘和珍的第一件事,作者通过这件事想说明什么?④本文不是一般记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⑤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①鲁迅所编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固此有人就不敢订或不愿订,因此“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
而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据当年接待刘和珍订阅《莽原》时的李霁野回忆,那时编辑《莽原》的“未名社”成立不久,仅一间小屋,书架上空空落落的,书不多,很担心会垮台。
但刘和珍有一天来到“未名社”,说自己最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预定了全年的《莽原》,而且第一个买了鲁迅译的《出了象牙之塔》这一文艺论集,还问有没有其它的书。
记念刘和珍君 中的鲁迅思想
![记念刘和珍君 中的鲁迅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68766fb0242a8956bece4a8.png)
高二语数外2008.10责编/曾志勇邮箱/zzy2008n@yahoo.com.cn阅读空间在中学课本中,收录了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故乡》、《社戏》、《阿Q正传》、《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义》、《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等,这些文章都是鲁迅作品中的经典,让人们从中领略这位现代文学大师的文采和敏锐的思想。
鲁迅先生的创作体裁涉及到方方面面,小说,散文诗,杂文等等。
在他的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敏锐犀利的思想深度。
鲁迅先生对木刻有着独特的兴趣,其实这也正如他的文章,入木三分,深刻见理。
他有很多以“记念”为题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忆刘半农君》,还有一本题为《朝花夕拾》的散文集。
然而《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少了回忆的温馨气息,多了一些悲愤情绪。
这场杀戮事件的惨烈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先生的想象范围。
受害者都是年轻的女学生。
在人类文明的血战前行的历史中,她们的牺牲更显得触目惊心。
在柔弱的女性躯体的祭奠中,当时社会的黑暗就不言而喻了。
这篇文章篇幅并不算长,但是却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思想的几个基点。
一是深刻揭露社会的黑暗,“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样的世界”就是鲁迅先生所谓“铁屋子”的比喻。
这个铁屋子,是社会黑暗的形象化。
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对于当时的鲁迅来说,这样的黑暗犹如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面困住了“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但是如何打破这样的僵局,早期鲁迅的思想中并没有这个答案。
以至于他在《〈呐喊〉自序》中说出了这样的话,“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的起他们么?”这是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
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凝滞点。
因为太过犀利深刻,使得鲁迅失去了积极乐观的调子,而“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对比阅读+高二语文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对比阅读+高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f021170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8.png)
学习任务二 赏析矛盾语言,读懂鲁迅
活动 一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绘制鲁迅“说”和“不说”的 矛盾情感发展图,并从矛盾语言中体会鲁迅的情感。
没写
要写 无话
要说
无话
要写 献祭
无话
无话
学习任务二 赏析矛盾语言,读懂鲁迅
活动 一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绘制鲁迅“说”和“不说”的 矛盾情感发展图,并从矛盾语言中体会鲁迅的情感。
内在的悲愤越是感到深沉,表层的知觉越是追求解脱。
纪念“左联”五烈士,表达作者的悲哀与对反动政府的愤
怒。
学习任务二 赏析矛盾语言,读懂鲁迅
活动二 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并梳理文中体现“忘却”和 “记念”矛盾语言的语段,分析其情感。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 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 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 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 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 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对比阅读
导入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唤醒过新青年,也召唤过新时代——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 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 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 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悲哀与敬重
控诉、赞美、哀痛
要写
要说
没写
悲痛难禁
无话 悲愤、无以言表
愤怒不已
无话
太黑暗、太凶残、无话
要写
无以表达
献祭 控诉、铭记
无话
《记念刘和珍君》-高二语文名师精品课堂(统编版选必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高二语文名师精品课堂(统编版选必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92f30d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0b.png)
导入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鲁迅
民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民族魂”,作品多涉及社会批判与民族精神的探讨。
《华盖集续编》
鲁迅的一部重要杂文集,收录了他在1926年所作的多篇杂文,其中《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即为该集所收。
哪类人
作者的态度和感情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尊敬、悼念、激励
揭露、嘲讽
哀伤、唤醒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刘和珍性格特点及表现
勇敢坚定
刘和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勇于反抗反动势力,不畏强暴,不惧牺牲,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英勇的斗争精神。
为人正直
她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和信任。
热爱祖国
她关心民族命运,对国家和人民充满深情,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揭露反动势力罪行
她的牺牲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忍和黑暗社会的罪恶,激发了更多人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推动了革命事业的进程。
刘和珍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探究:在鲁迅对刘和珍的回忆里五次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有何用意?表达出鲁迅怎样的情感?
想象中的刘和珍——桀骜锋利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刘和珍喋血——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 刘和珍惨死——始终微笑的和蔼的 纪念刘和珍——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7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作业设计方案
![《7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作业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7e481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f.png)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刘和珍”、“徒手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等。
2. 理解文章中鲁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以及他对革命青年的赞扬和期望。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理性思考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作业:学生自行阅读全文,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短语,并尝试通过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2. 写作作业:以“鲁迅眼中的刘和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描述刘和珍的形象,并阐述鲁迅对她的评价。
3. 思考作业:学生思考文章中鲁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鲁迅认为徒手请愿的意义是什么?b. 鲁迅对革命青年的期望是什么?c. 结合现实,你认为我们如何才能实现鲁迅所期望的革命青年形象?4. 讨论作业:以小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a. 你对鲁迅笔下的革命青年有何看法?b.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三、作业要求1. 阅读作业:请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并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写作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语句通顺,逻辑清晰。
3. 思考作业: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不要直接引用原文。
4. 讨论作业:请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积极参与,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完成作业。
四、作业评价1.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批改学生的阅读作业,了解学生对文章中词汇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2. 写作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深度。
3. 思考深度:通过学生的思考作业,评价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深度和对现实问题的认识程度。
4. 小组合作能力:根据学生的讨论作业,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
2.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2f543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4.png)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记念刘和珍君》篇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
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的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
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
面对黑暗,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如若他们九泉有知,知身后定会是“山花烂漫”,他们怎么不会在“丛中笑”?他们怎么会不感到幸福,不感到快乐呢?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
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篇二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节选《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节选《记念刘和珍君》——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5ac4791fa8114431b90dd8cb.png)
节选《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孔懿曰:
怀念高一时那个只知道奋力拼搏的我;怀念高二时与君相识的那些日子;怀念高三上学期最幸福快乐的我
君可知用你的欢笑曾温暖了一颗孤独的心-----。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https://img.taocdn.com/s3/m/57c135751eb91a37f1115c99.png)
补充注音 洗涤 dí
惮
攒射 尸骸
dàn
cuán hái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 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 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 1,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 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毫不犹 豫)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2,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 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
要说的话
揭露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军阀对 中国人民进行最野蛮、最残酷的屠 杀。赞颂刘和珍等的勇毅行为和不 怕牺牲的精神。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 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 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 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 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 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有恶意的闲人”,是鲁迅对走狗文人的痛斥。
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 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 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 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 温和 ” 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
不是反动文人诬蔑的暴徒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忧伤的样子)至于泣 下” 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3,“欣然(高兴、愉快)前往” 执政府请愿
爱国青年
悼念
唤醒 控诉
庸人
反动势力
阅读一、二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 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 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 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 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 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 的请求才引起的。“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了”这句话,是出于对刘和珍的哀思和记念。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的课文批注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的课文批注](https://img.taocdn.com/s3/m/44a7084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2.png)
以下是《记念刘和珍君》的课文批注: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
批注:点明特定的时间,追述刘和珍牺牲的经过,说明当时的政治背景。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
批注:说明刘和珍对鲁迅文章的喜爱,点明刘和珍是一个追求进步、追求真理、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爱国心的青年学生。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
批注:表明写作的目的,即对逝者的纪念和生者的慰藉。
同时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慨和控诉。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
批注:指出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表达了作者对无谓牺牲者的悲痛和对麻木不仁者的愤慨。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
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
批注: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残忍行为的震惊和愤慨。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
批注:形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记念刘和珍君》](https://img.taocdn.com/s3/m/7076b883ad51f01dc281f16e.png)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记念刘和珍君》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记念刘和珍君》全文阅读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高二作文]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新感1500字
![[高二作文]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新感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c8da6e94a7302768f99395b.png)
[高二作文]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新感1500字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多年来受到众多读者多种多样的评论,但有些特性没有被阅读和评价。
这种特性确实极其宝贵,继续加深了鲁迅对着作的理解,从而得到了有利的启发,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教训。
一提及鲁迅的著作,大家好像会马上想起含蓄、艰深、句子绕口及其以作战为关键特点。
实际上也不尽然。
他的《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作品集中的很多文本,或光鲜亮丽华丽或坎坷韵致或雅致温和,语词幽美如稀有植物,释放着独有的鲁氏风韵。
即便是他的杂文,虽因时期限制,将会如鲁迅所自谓无花的蔷薇以多刺(作战光芒)为定性分析,但仍有很多章节与《野草》《朝花夕拾》等一样,显出由深湛的文学涵养培育出的雅致之气。
这在其中,《记念刘和珍君》便是典型性意味着。
《记念刘和珍君》虽是杂文,同《友邦惊诧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战斗性较强的著名杂文一样,最后的旨归取决于揭秘、抨击和抗争,但设计风格上却迥然有异。
这具体表现在:一、该文文学寓意浓厚,是一篇文学的锦绣该文全文有好几处文学性很强的句子,比如:四十多个青年人的血,洋溢着在我的周边,使我艰于吸气视觉与听觉,那边还能有哪些语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密的凄凉;以我的较大悲痛显示信息于非人间,使他们酣畅于我的痛苦,就将这做为后逝者的菲薄的贡品,无私奉献于死者的灵前。
这一段话创造性用清雅的词句和句型表达了狂涛巨浪一样的恼怒和悲伤。
读到这种句子禁不住让人拍掌拍案叫绝:本来不易合到一起的两种物品艺术美学上看来甚为雅致的文辞句式与大恸大恨的感情,居然被鲁迅没什么印痕地结合在了一起!文学写作的关键方式之一是选用形象。
在这儿,鲁迅持续造就了三个独特的形象:把诸多青年人英烈的血写出如河流涨水一样的洋溢着;把反革命军阀统治下的炼狱一样的凄凉具像为浓密的颜色;把自己即将显示信息于非人间的悲痛有机化学为菲薄的贡品。
这种颇具刻骨铭心内函的形象,给与阅读者的是更进一步的认知和更难以忘怀的印像。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主题思想与结构分析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主题思想与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08d40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79.png)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主题思想与结构分析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主题思想与结构分析记念刘和珍君鲁迅1.主题思想这篇课文的中心内容,主要是评述三一八惨案。
读这篇课文,只要分析一下描述的几个方面,概括一下鲁迅对每一方面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就不难把握全文内容了。
作者对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分析得非常透彻。
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当然也包括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但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和流言家。
对爱国青年,鲁迅突出地描写了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些是请愿的群众。
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而前行的方向、目标是哪里?作者在本文中没有直述,可以从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控诉中领悟得到。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作者痛心疾首地说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他痛心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呼唤爆发,用血战来消灭黑暗势力,开辟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在这世界里没有暴力,没有侵略,没有纷争和流言蜚语,人们都合理地生活,幸福地做人,安心地劳动和读书。
2.结构分析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
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但是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又有所不同。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始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2e4b8cf121dd36a32d823b.png)
《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赏析《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语言妙境,难以概括它富赡多姿的艺术光彩,这里只是想从文字组织和标点运用这两个窗口,窥见一代语言大师鲁迅宏富的思想底蕴和深厚的情感力量。
“鲁迅杂文的语言,向来以老辣幽默见称。
那入木三分的辨析、严谨周密的推理,不留情面的贬斥,往往令论敌望而生畏。
但鲁迅也不是一味痛心疾首怒目相向,多是轻松中显倾向,调侃中透峭拔。
”确实鲁迅作品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表达之中,凸现鬼斧神工的功效。
“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鲁迅先生在这里连用了三个逗号。
照一般习惯用法,这三个逗号完全可以省略,明明可以表述为“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或者去掉“她”字也行。
可为何一句话要分几次停顿呢?这么改,意思不变,但细读起来的感受和效果决然不一样。
鲁迅先生在这个句子里一句三逗的不寻常句式,十分有力地表达了低沉浓重的感情。
我们既可以抓住“听说”后的停顿,揣测强调‘听说’,意味着刘和珍君欣然前往执政府这一事实不仅我知道,别人也知道,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从这也微见除我外之外还有很多人对刘和珍君的赞美之情。
也可以抓住“刘和珍君”后的逗号,联想到作者是在强调和赞叹刘和珍君这人不畏险阻、英勇无畏的精神;更可从整体上去把握,“言由心生”,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貌、语态、语气,说话断断续续,一字一顿,沉郁顿挫,如人哽咽,可见作者看似平铺直叙,实际在表达自己叙其事的悲痛之情。
标点符号也是无声的语言,鲁迅精心用这逗号,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叙述中弹过程,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叙述中力避主观情绪介入,尽量做到客观冷峻,让人觉得不可夺易,使血腥镇压铁证如山;化用短句,又放慢语速,如电影中的慢镜头特写,给人强烈而鲜明的印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观后感范文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观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113674a0116c175e0e48c1.png)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观后感范文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观后感范文1我的思想中,中国历史似乎永远都是神圣光明的,可现实却不然,鲁迅先生的这篇*却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华民族血战前的历史。
那时,可以说中华是可悲的,国人麻木,政府凶残,可在这时,刘和珍站出来了,像她一样的人也站出来了,振兴中华成了她们的理想与目标,可无权无势的她们又能做些什么样呢?请愿,也许是她们的唯一途径,即使她们知道路途凶险,却依旧视死如归。
1926年3月18日,这是黑暗的一天,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暗淡了许多,却多了些许沉重。
虽没有经历那一天,可枪声似乎总在耳边回响,如此刺耳。
时间永远是流逝,历史却是永恒,这天终于是到来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于是乎你们爆发了,你们带着救中华于水火之中的心愿,去向那些两只腿的禽兽讨要说法,刘和珍鲁迅先生笔下的你“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可你怎能想到,子弹是冰冷的,两只腿的禽兽是冷血的,他们不会报还你以微笑,一颗子弹斜穿心肺,生命之花凋谢了,时年二十二岁。
同行的杨德群想去扶你却也中弹,但还能坐起来,两只腿的禽兽眼中只有杀戮,他又猛击了杨德群两棍,又一朵花谢了,时年二十四岁。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是你们的鲜血染红的,你们的确是牺牲了,可那些“有恶意的闲人”却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真正的猛士。
血腥的镇压,无耻的言论,鲁迅先生再也坐不住了,提笔代枪,先生以自己的方式要和反动派斗争到底。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先生的理想。
纵然现实让人失望,但他没有绝望,因为是你们的努力,让“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看见了些许希望。
中国军阀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你们也许了解这些,但你们依旧从容沉勇的去了,即使是飞蛾扑火也要在扑向火焰的那一刻绽放光芒,前仆后继,光芒将永不熄灭。
可革命虽好,为什么不能少点牺牲呢?于是先生又用他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失败是因为选择的战法不对,击中时弊,让人们从梦中醒来。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https://img.taocdn.com/s3/m/e812f542336c1eb91a375d64.png)
躲 进 小 楼 成 一 统 , 管 他 冬 夏 与 春 秋 。
横破 运 眉帽 交 冷遮 华 对颜 盖 千过 欲 夫闹 何 指市 求 ,, , 自 俯漏 未 嘲 首船 敢 甘载 翻 为酒 身 孺泛 已 子中 碰 牛流 头 。。 。
怜 子 如 何 不 丈 夫
无 情 未 必 真 豪 杰
鲁迅(1881-1936)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 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 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 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 一个尽头!
真的猛士? 惨淡的人生? 哀痛者和幸福者 ?
唤醒庸人
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又说“我实 在无话可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 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 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 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 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 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 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①青年的血: 艰于呼吸视听。 ②文人学者:
悲哀,出离愤怒。
从中可见,鲁迅当时是何等悲愤,接下来 我们进一步来探究作者的悲愤之情。
1、在探究悲愤之情时,还可结合分 析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悲与 愤的感情所指。
• 作者愤是愤于三类人: • 一是当局者,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凶残; • 二是所谓的学者文人,其流言竟是如此 之无耻; • 三是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 闲人”,愤于他们甚至将烈士的行动作 饭后的谈资,愤于他们的麻木。
中 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
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 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 用“鲁迅”为笔名,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记念刘和珍君中体现鲁迅情感的句子
![记念刘和珍君中体现鲁迅情感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0729547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8.png)
1、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3、残象,已使我目不忍视。
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5、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
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在鲁迅散文中无疑是抒情的双璧之一。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https://img.taocdn.com/s3/m/ef10c000482fb4daa58d4b68.png)
•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都看 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 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从“ 幸免”里又选出牺牲,供给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渴 血的欲望,但谁也不明白。死的说“阿呀”,活 的高兴着。 • 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要了,他们便 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退下去。至于富有 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 由哀音变为怒吼。
“中华民国”应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国民却被血 腥地屠杀了。表明作者对执政当局的无比愤慨和 讽刺。(①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② 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实在已经失传了,虽然还只 有十四年。)
沉浸在悲痛的状态里,反映了欲说还休、休尤欲说 的挣扎心理。(有一种感情叫悲愤,有一种感情叫 沉痛,有一种感情叫无奈。)
煤的形成 大量的木材(代价) 只是一小块(结果)
比喻
• 不赞成徒手请愿。在鲁迅看来,人类前进需要付 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 代价和牺牲之列的,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 历史的前进,这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 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 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 西的人相,露出那于意料之处的阴险的心,教给 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鲁迅《空谈》
鲁 迅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温故知新,又见鲁迅
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 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个“民 魂”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记念刘和珍君》看鲁迅
鲁迅,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所写的文章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为期三周的《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对国家和人民的火热,对所谓文人和执政府的冷漠与批判。
使鲁迅尤其气愤的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像陈西滢之流,居然说学生“受人利用”,“作了无谓的牺牲”,他们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即刘和珍、杨德群等人,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对爱国青年作这样的评价,使鲁迅先生倍感沉痛、悲愤,也让鲁迅先生对社会的黑暗有了新的认识!
文中鲁迅反复地讲,“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又只能如此”,“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早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为的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唤醒这些平庸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有一种感情叫悲愤,有一种感情叫沉痛,有一种心情叫无奈,“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无话可说”,这是悲愤,“独在礼堂外徘徊”是沉痛,“只能如此”是无奈。
“四十多个青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鲁迅这里用“浓黑”来修饰“悲凉”,“浓黑”是看得见的,“悲凉”是看不见的,鲁迅要以一种可视的、可触的方式让人感觉到悲凉的广大无边,就像浓黑的夜一样。
他经常把人进行归类,文章中就出现了“庸人”、“所谓文学者”还有“勇士”。
而刘和珍是被归于“勇士”之中的。
文中多次提到“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就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优秀的学生,居然被反动政府枪杀了。
还冠以“暴徒”、“土匪”这样的名号。
刘和珍的和蔼与政府屠杀的残忍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铿锵有力的批
判了当时政府的残忍、没有人性。
在一个邪恶的社会里面,善良被摧残,无辜的人被杀害,进步的人被杀害,这正是鲁迅想要揭示的社会黑暗的实质。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是对这些庸人警告与呼唤!表达了鲁迅先生渴望这个民族应该有一点英勇精神,有一点血性,起来战斗。
文章中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的修辞手法,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并说明了对这些死去的勇士们的惋惜和自己的悲痛之情。
还可以看出,鲁迅是主张暴力革命的,用大量的牺牲换来微小的改变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