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教材
对外汉语中级阅读Ⅱ第10课教案
(一)字词
列出重点生词短语等(大约5个左右)
冰棍:世界各国人们都喜欢的止渴解暑食品。
缠:围绕,缠绕
弹簧: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
(二)复杂句式等,(列出长句子,难句子,有用的句子等)
细节,不仅仅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个人的评价(appraise),也常常要受到一些细节的影响。一个有名气的女作家曾表示,她不能忍受男性肩膀(shoulder)上的头皮屑(xiè)。我呢,比较注意的是,走玻璃弹簧门。很多人进门后一放手,根本不顾后面跟着进来的人,受他一撞。每次走到门前,只要前面有人,我都要做好被撞的准备,或者用手去挡。有时候,我还离门很远,一个不认识的人在那里,为我挡着门,直到我接过那扇门,我会非常感动,想,这样的人,一生可能不会做什么坏事。
物美价廉: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假发:供秃头或头发稀少的人作头饰戴用,或作为戏装、官员或专业人员装束或时髦装饰的一部分。
俗气:风气;习尚。
打扮:使容貌和衣着好看;装饰
三、操练-------任务与活动:
分组完成任务,请各组说出答案,评价答案是否正确,最后大家评议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1.讲解词汇(技能训练通过上下句猜词)
练习与答案:
二说一说下面词语的含义
1绿色食品
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
2拇指经济
拇指经济是指与手机短信业务相关得经济形势,用手指熟练操作手机写短信的人被称为“拇指一族”。随着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由手机短信构成的产业和市场,被称为“拇指经济”。
(三)根据课文提问
古代汉语第二册复习资料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 (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
4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 “使……饱” 。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看作什么” 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 “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 “认为……安逸” “认为……快乐” 。
5 、名词的活用:( 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 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 ,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讲义(第10讲 古汉语通论(七~八))【圣才出品】
第10讲古汉语通论(七~八)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汉语教程第10课教案
汉语教程第10课教案篇一:双语班三年级汉语上册第10课教案第十课动手做做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交际生活,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听,说,读,写交际能力。
3.能围绕话题(动手与动脑),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生活中动手动脑的例子,陈述它们其中的道理。
4.通过课文学习,识读8个词语,重点掌握:杯子、金鱼、鳞、说法、漫、哄骗、提、通等词语。
5.应掌握的句型:(1)···怎么···呢?(2)···不是···是···6.能用本课所学的汉字“杯、说、法、通、骗、提、哄、漫”组词,造句逐步掌握识记汉字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朗读训练环节,对学生进行大胆发音训练。
2.利用听,说,读,写的方法来学习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做、动脑子想,做一个有心人,培养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和创造的品质。
教育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绝不参与任何宗教活动。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和创造的品质。
教学难点:1.学习本课句型,能用重点词语进行说话,写话。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和完成写话练习。
教学方法:鼓励法,引导法,示范法,讲解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比赛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词语卡片,点读机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文一(词语)第二课时:初读课文一第三课时:精读课文一第四课时:练习第五课时:初读课文二(词语)第六课时:精读课文二第七课时:口语交际、写话练习时间:20XX年月日课题:第十课动手做做看课时:第一课时课文一(词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识读掌握重点词语“提、通”的意思并学会使用。
古代汉语第二册课件
目录
• 绪论 •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 古代汉语阅读理解 • 古代汉语翻译技巧 • 古代汉语的实际应用
01
绪论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独特性
详细描述: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语音 系统,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书面性
古代汉语的文献资料,如经史 子集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和思想智慧。
古代汉语的词汇和成语,是中 华文化的精华和智慧的结晶, 对现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朴典雅的韵味。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 式,如对仗、排比、借代等, 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
。
古代汉语的词汇和成语,可以 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
古代汉语的诗歌、散文等文学 形式,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很
大的启示和影响。
古代汉语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古代汉语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工具,能 够提供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与联系
总结词:词汇差异
详细描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 也有很大不同,一些古词汇已经消失或被替
代。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与联系
总结词:语法演变
详细描述:虽然现代汉语源于古代汉语,但在语法方 面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和演变。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与联系
总结词:文化内涵
增词法
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完整、 准确、流畅。
减词法
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减少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简洁、 明了、有力。
长句翻译技巧
分句法
将长句拆分成若干短句,使译文层次分明、易于理解。
古代汉语上(10)齐桓公伐楚
• 對曰:“君惠(惠为敬辞,表示对方做某事是给自己 施以恩惠。可加在很多动词前,如“惠存”“惠顾”) 徼福(yāo,求;本义是巡查、巡逻,读jiào)於敝 邑之社稷(“社稷”在这里仍是两个独立的词,社指
土神庙,稷指谷神庙。因为前文是说的“徼福”(求 福),求福当然是到神庙。所以这里的“社稷”不同 于后来用以指代国家政权的“社稷”。承蒙您向我们 国家的社稷之神祈福),辱(谦辞。意谓对方做某事 是使他受侮辱了,降低了他的身份)收(收容)寡君,
四、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⑵‚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 ⑶‚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 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做弟弟。
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以‛的宾语 直接放在前面。又如‚以一当十‛也可说成‚一以当 十‛。‚晚食以当肉,安今字】 1.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大—太) 2.王祭不共(共—供) 二、词汇 【古今异义词】 1.师进,次于陉。(次,临时驻扎) 2.楚子使屈完如师。(如:往,到……去) 3.屈完及诸侯盟(盟,订立盟约) 4.西至于河。(河,黄河。特指) 【古今同形异构词语】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以,介词,凭, 为,作为,动词)
故?”
• 管仲對曰:“昔召(shao4)康公(召康公:周
文王庶子,名奭shi4,周成王时的太保,“康” 是谥号)命我先君(已故的君主)大(tai4) 公(太公,即姜尚)曰:‘五侯(五等爵位的诸 侯)九伯(九州之長),女(汝,古今字)實 (句中語氣詞,表示命令或祈使)征之,以夾 (jia1,在两旁,指辅佐)輔周室。’賜我先君 履(踐踏,用如名詞,指足迹所至之处):東至 於海(指渤海和黄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 陵(今山东的穆陵关,也有人认为指湖北麻城的 穆陵关,属楚),北至於無棣di4(齐国的北境, 在今山东无棣县,也有人认为在今河北卢龙县)。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研复习用)
第二册墨子《非攻》《非攻》是《墨子》中的名篇,了解中国文化又谈论国事者,多少都会想到《非攻》,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影响古今的和平主义,是平民主义的战争观。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
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正确地解读《非攻》,重要的是要明白《非攻》产生的场景。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史上出现了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那个被定名为春秋战国的时代充满了政变、瓜分,侵略、吞并,欺诈和屠杀,时间绵延两百多年。
西周初期建立的封建文化基础逐渐地被破坏,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直接造成了社会紊乱、经济凋蔽。
墨子的《非攻》就写作于这一时期,表达的是平民百姓对战乱的看法,也是兼爱思想在战争问题上的体现。
在文中,墨子对于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
墨子问道,偷窃他人桃李、猪羊等损人利己的事情,大家都认为应该给于惩罚,但是发生进攻他国的事情,大家却跟随、响应,而且谓之“义”,这是什么意思啊?墨子又问道,杀一人是不义,定死罪,杀人越多罪也越重,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对于大不义的侵略他国,大家为什么却拥护、支持呢?墨子质问:对于小事,大家知道是非。
可是对于侵略他国的大事,大家都犯糊涂了。
这种所谓“义”和“不义”的辩论是不是胡扯?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王⼒古代汉语第⼆册通论讲义通论⼗三:连词,介词⼀、连词(⼀)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的词。
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
2、常⽤连词:与、及、且、⽽、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
(三)⽽1、“⽽”字的作⽤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两种性质或者两种⾏为的联系。
“⽽”字不连接两个名词。
所以“⽽”字前後的名词只要不做主语和宾语,就有可能活⽤为动词。
2、顺接和逆接(1)连词“⽽”连接的两项上有时是事理相关的,有时是前後相承的,有时是状态类似的,有时是性质上相同的。
这时的“⽽”起到顺接作⽤。
⼀般翻译为“⽽且”“便”,⽽更多的翻译为“⽽”。
例:任重⽽.道远。
(事理相关)质的张⽽.⼸⽮⾄焉,林⽊茂⽽.斧⽄⾄焉,树成阴⽽.众鸟息焉,醯酸⽽.蜹⾄焉。
(前後相承。
质、的都是射箭的靶⼦)(2)连词“⽽”连接的两项有时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语意不连贯的。
这时“⽽”起到逆接作⽤。
⼀般翻译为“却”“可是”“但是”例:⽬不能两视⽽.明,⽿不能两听⽽.聪。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却能看得很清楚,⽿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却能听得很清楚)(3)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字有两种性质。
3、从“⽽”连接的前後两部分的句法关系来看有这样三种情况:(1)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组。
这种⽤在联合结构中的“⽽”,被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没有主次之分。
例:敏于事⽽.慎於⾔。
(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动词。
例:未⾄,道渴⽽.死。
(还没有到,就因为⼝渴死在路上)(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
例:先⽣独未见夫仆乎?⼗⼈⽽.从⼀⼈者,宁⼒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没有见过仆⼈吗?⼗个⼈跟随着⼀个主⼈,是因为⼒⽓不如,智⼒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
例:⼈⽽.⽆信,不知其可也。
古代汉语(下)
古代汉语(下)古代汉语(下)(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个意义。
当⼀个词的意义不断引申,⽽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个词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成⼀词多义。
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词多义或词义系统有清楚的了解。
死记硬背⼀个词有多少个意义,那是不可能的。
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进⾏排列,才有可能对词义系统作出归纳,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确认词义,读懂古书。
⼀、词的本义以及本义的探求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献材料能够证明的本义。
因为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从考证了。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求词的本义,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
抓住本义是理解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探求词的本义,主要有两种⽅法:⼀是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分析字形。
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字,字形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个词⽤什么形体的字来书写,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的意义拟定的,因此词的本义,⼀般可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如“诛”字在古书中有时表⽰诛杀,如《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有时表⽰责求,如《公孙⽆知之乱》:“诛屦于徒⼈费,弗得。
”有时表⽰谴责,如《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诛杀、责求、谴责三者何者为本义?⼜如教材(95页)举到的“向”字,甲⾻⽂作,是个象形字,画的是房⼦和窗⼝,因此其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诗·豳风·七⽉》“塞向墐户”⽤的就是本义。
“道”字从⾡,本义与⾛路有关,《说⽂》解为“所⾏道也。
”“理”字从⽟,因此“理”的本义是“治⽟”。
“长”字甲⾻⽂作,象⼈头上的长发,本义即长短之“长”。
下⾯再举些例⼦进⾏说明。
⼆是要考察⽂献语⾔⽤例。
如果仅仅根据字形来探求本义,有时是难以办到的。
对外汉语高级阅读II第10课教案
三、引导学生读第二遍课文,读完后做练习二、三
(一)细读二~十段,了解各个时期汉字名称的由来、特点
(二)观察课文中出现的不同汉字形体结构,总结特征。
(三)做课后练习二:根据文章内容连线。
1.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线条细瘦。
2.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线条粗壮。
(四)做课后练习三:猜猜看,汉字像什么?(结合书中的汉字演变图,观察不同时期的汉字结构)参考答案:篆书如圈隶书如蚕楷书如站行书如走草书如跑
提示:本部分内容,从文字中找不到,关于这个比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字体的特点,结合文中的表格得出最后的结论。
四、练习四,说说汉字和其他语言文字的区别
参考答案: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他语言是表音文字;汉字是声调语言,其他是语调语言……。可以留给学生作业,上网搜集资料,通过举例子,具体说说汉字和其他现存文字,如英语、日语等的区别。
时间安排
一、本课所需课时:2课时(90分钟)
二、课时分配:文章一(40分钟),文章二(15分钟),文章三(15分钟),文章四(12分钟),实用阅读(8分钟)
注:如2课时为100分钟,可适当调整课时分配,也可以在课内完成“日积月累”环节。
教学实施
文章一《汉字的演变》【细读,约40分钟】
一、说明
(一)本文为说明文,文章结构:总—分。
2.中国内地观众知道的第一部贺岁片是哪部影片,什么时间?
3.中国内地最早的贺岁片导演是谁,他的第一部贺岁片力作是哪部影片?
(二)练习“一、给第四段排序”。
提示:通过每句的首字(如“如”、“虽然”、“不管”),关键先找出第一句。如A应该接在B后,E应该接在C后。
参考答案:D B A C E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解词——一、礼记P210(第一册)丘未之逮也(逮:赶上)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务归:出嫁,这里指夫家)礼仪以为纪(纪:纲纪,准则)二、孟子P286(第一册)许子以斧头甑爨(以: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工具,用)或劳心,或劳力(或:代词,有人)五谷不登(登:成熟)禽兽逼人(逼:威胁)树艺五谷(艺:种植)辅之翼之(翼:保护)孔子没(没:通“殁”,死)门人治任将归(任:担子,指行李)三、孟子P371(第二册)众闻则非难(非:非难,责备)至杀不辜人也(辜:罪)情不知其不义也(情:诚,实在)四、老子P374(第二册)长短相形(形:表现,展现)凿户牖以为室(户:房门牖:窗户) 小国寡民(寡:用如动词,使动用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乐全是,以...为甘、美、安、乐)五、庄子P378(第二册)志怪者也(志:记载)我决起而飞(决:迅速的样子)之二虫又何知(之:指示代词,这)而徵一国者(徵:信,这里做取信讲)魏王贻我大瓠之重(贻:送给)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六、荀子P400(第二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凭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绝:横渡)七、吕氏春秋P405(第二册)闻而审(而:假设连词,如果)凡闻言必熟论(熟:深透)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草莽:民间)得失之节也(节:关键)有读史记者曰(史记:记载历史的书)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乙亥:干支纪日法)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类:像经:界,界限)缘物之情及人之情(缘:循着,顺着)八、韩非子P409(第二册)五蠹(蠹:蛀虫)夫离法者罪(离:通“罹”,触犯) 工文学者非所用(工:擅长,精通)其父窃羊,而谒之吏(谒:禀告)报而罪之(报:判决)三战三北(北:败走)拔城者受爵禄(拔:攻陷)其言谈者必轨于法(轨:用如动词,遵循)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衅:缝隙,这里引申为破绽、弱点的意思)以疑当世之法(疑:惑乱)修治苦窳yǔ之器(苦:粗劣)而侔农夫之利(侔:通“牟”,谋取)九、诗经P472(第二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汉语教程第10课教案
汉语教程第10课教案篇一:双语班三年级汉语上册第10课教案第十课动手做做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交际生活,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听,说,读,写交际能力。
3.能围绕话题(动手与动脑),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生活中动手动脑的例子,陈述它们其中的道理。
4.通过课文学习,识读8个词语,重点掌握:杯子、金鱼、鳞、说法、漫、哄骗、提、通等词语。
5.应掌握的句型:(1)···怎么···呢?(2)···不是···是···6.能用本课所学的汉字“杯、说、法、通、骗、提、哄、漫”组词,造句逐步掌握识记汉字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朗读训练环节,对学生进行大胆发音训练。
2.利用听,说,读,写的方法来学习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做、动脑子想,做一个有心人,培养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和创造的品质。
教育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绝不参与任何宗教活动。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和创造的品质。
教学难点:1.学习本课句型,能用重点词语进行说话,写话。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和完成写话练习。
教学方法:鼓励法,引导法,示范法,讲解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比赛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词语卡片,点读机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文一(词语)第二课时:初读课文一第三课时:精读课文一第四课时:练习第五课时:初读课文二(词语)第六课时:精读课文二第七课时:口语交际、写话练习时间:20XX年月日课题:第十课动手做做看课时:第一课时课文一(词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识读掌握重点词语“提、通”的意思并学会使用。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
古代汉语课则不然。
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教学解析语文第二册第十课
教学解析语文第二册第十课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教学解析语文》第二册第十课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该课的内容解读和教学指导,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第二册第十课的主题是"夜郎词"。
在这一课中,作者通过分析夜郎词的特点和内涵,揭示了词语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逐一分析。
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夜郎词的含义和起源。
2. 理解夜郎词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3. 学会运用夜郎词进行创作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 夜郎词的定义和特点。
2. 夜郎词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3. 夜郎词的创作与表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夜郎词的相关知识。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思考和讨论夜郎词的意义和价值。
3. 实践演练:给学生提供夜郎词的例子,并让他们进行创作和表达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夜郎词的来源和定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教师对夜郎词的特点和内涵进行讲解,并提供相关的例子。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思考和讨论夜郎词的审美价值和作用。
4. 展示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5. 创作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夜郎词的创作,并在班级内分享和交流。
6. 总结归纳: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夜郎词的学习重点和运用方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夜郎词的知识,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同时,通过夜郎词的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文的教学解析,我们对《教学解析语文》第二册第十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解读,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赵晓庆-古代汉语Ⅱ
《古代汉语Ⅱ》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核心课、必修课。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由于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古代汉语实际上指的是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
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与后来历代学者仿古作品中所形成的语言;二是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它们与现代汉语比较接近,因此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前者。
Ancient Chinese is relative to modern Chinese. Since oral language can not go beyond the limits of time and space, ancient Chinese actually refers to the written language recorded. There are two systems in ancient Chinese: one is the written language of ancient Chinese based on the spoken language of pre Qin Dynasty and the language formed in the imitative works of ancient scholars in the later dynasties; the other is the oral records gradually formed sinc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hich are close to modern Chinese. Therefore,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the former.2.设计思路古代汉语课程既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一方面它要较为系统地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阐述有关语言规律,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提高语言理论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举例2:【庙 观 寺 庵】
★一般来说,汉代以后,庙是一般的庙宇,奉祀的 是“神”;观是属于道教的,奉祀的是“仙”; 寺是属于佛教的,奉祀的是“佛”;庵是佛教的 小的庙宇,一般供尼姑居住。
“与”和“共”都是介词,表示对象,这里用法相同,可译 作“和、跟、同”等。“与”另有动词“给与”和连词 “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词“共同”、“总共”等用 法。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 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
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 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 吧,随我来,我为你在前面带路。
“离”和“别”都是动词,都有“分开”的意思。但其程 度上有细微差别,前者浅,后者深。《楚辞·离骚》王逸 注:“近曰离,远曰别。”
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 (枚乘《七发》) 译文:如今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宫闺门之 内居住和生活,内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负责教育 的师傅。
◇ “士”是武士、甲士。上古用车战的时代,“士”是 战车上的甲,与作为步兵的“卒”是不同的。《左 传·襄公十年》:“诸侯之士门焉。”(门:用作动词, 攻打城门。)《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 秦之锐士。”
4
◇ “卒”是步兵。《史记·陈涉起义》:“车六七百 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卒”也用作军队的 编制单位,是比“伍(五人)”大的基层编制。 《孙子兵法·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卒:一百人以内。)
◇ “庙”本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 。《诗经·大 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 雝雝 (yōng):和洽貌。宫:家。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荀子·大暑》: “寝不踰庙。” 寝:居住的规模。
引申为供奉神祇的地方。《史记·封禅书》:“于是 作渭阳五帝庙。”
19
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 《别赋》)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 词性结构。“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 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揜”对“虚凉” 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 对:动词对动词(“巡”对“抚”)、名 词对名词(“曾楹”对“锦幕”)、形容 词对形容词(“空”对“虚”);虚词相 对:连词对连词(“而”对“而”)。
和用法都有不同。 ◇“一”是具体的数字。《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墨子·亲士》:“是故江河之水非 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鎰: 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壹”是抽象的概念,表示专一、无二心。 《左传·成公十三年》:“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宣:揭 露。 《荀子·解蔽》:“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 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 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
“一”和“壹”通用,不能说明二者没有分别。 《荀子·解蔽》:“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 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 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这里 “一”“壹”并用,可见“一”“和“壹”是有 分别的。
11
二、讲解练习五 (一) 解释下列名词: ★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
3
“军”和“师”又都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据《司马法》载, 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师”是西周以前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西周:约公元 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有六师,《诗经·大雅·常武》:“大师皇父,整我六 师。”据《周礼·地官·小司徒》,一师是二千五百人。 后代往往沿用“军”、“师”为军队大的编制单位,一 般“师”比“军”小,人数因时代或辖属而有所不同。
“驰”和“骋”都有马快跑义,但“驰”是指使劲赶马使 马快跑,需要人驱赶。“骋”是指纵马奔驰,即马随意狂 奔,不需要人驱赶。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
17
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 译文:当初君王已经与我有相约之言,后来心意改变又有 了别的想法。我并不为离开朝廷而难过,只是为君王的屡 次改变主意而感到伤心。
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 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 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 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 “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 ★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 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 “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 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
20
(五) 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 1.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刻镂之饰。”《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 中古以后,“青”才有黑色的意思。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苍”是深蓝。《墨子·所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 黄 。 ” 《 庄 子 ·逍 遥 游 》 : “ 天 之 苍 苍 , 其 正 色 邪 ? ” 《荀子·解蔽》:“墨以为明,狐狸而苍。” ◇“碧”在上古没有颜色的意思,本是玉名。《庄子·外物》: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来指称浅蓝 色(青白色)。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庵”本是圆形草屋,也作“菴”。刘熙《释 名·释宫室》:“草圆屋曰蒲。蒲,敷也,总其上 而敷下也。又谓之庵。”引申为佛教的小的庙宇, 一般是尼姑居住的。徐宏祖《游天都》:“扶杖 望朱砂庵而登。”
7
举例3:【青 苍 碧 绿 蓝】 ★五个字均表示颜色,多有相近之处,但不等同,如“青”、
“苍”、“碧”都是蓝色,但有深浅分别。 ◇上古“青”是蓝色,不当黑色讲。《墨子·辞过》:“青黄
6
◇“观”本是台观(高大的建筑物)的意思。后来用 来指道教的庙宇。刘禹锡《游玄都观》:“玄都 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康骈《剧谈 录·慈恩寺牡丹》:“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 经历。”
◇“寺”本是官署的意思,东汉以后,指称佛教的 庙宇。《洛阳伽蓝记·王子坊》:“王侯第宅,多 题为寺。”又:“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
8
“青”、“苍”、“碧”虽然都是蓝色,但有深浅的分别。人 们对颜色的分辨,并不都是整齐划一的,因此三个词有时 候可以通用。“苍天”也叫“青天”,又叫“碧空”或 “碧落”。“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口“苍 苔”。
◇“绿”即今天说的绿色。《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 奥,绿竹猗猗。”远,混用的情况较少。 “绿草”指嫩草,与“青草”的意义不尽相同。
10
“壹”一般只用于“专一”的意义,“一”除了用作 具体的基数外,还用作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 一致。《荀子·王制》:“和则一,一则多力。”
但是,由于“一”“壹”同音,有时候可以互相借 用。《仪礼·士相见礼》:“君答壹拜。”这是借 “壹”为“一”。《荀子·劝学》:“淑人君子, 其仪一兮。”“一”是指专一,这是借“一”为 “壹”。
15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的同义词 (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横线):
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 湘南。(萧 统《文选序》) 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此处指屈原)进谏逆耳 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
“思”和“虑”都有“思考”的意思。“思”指根据确定 的意愿去思考,“虑”指对问题反复周密地思考,力求 得到最佳选择。
但大多数互不相干的,只有作为军事方面的用词,在一 定场合下用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义仍不同。 ◇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左传·晏婴论季世》:“卿无军行。” 《墨子·鲁问》: “并国覆军。” 《左传·庄公十年》:“齐师伐我。”《孙子兵法·作战》: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暴師:谓军队在外,蒙受风雨霜露。 同是指军队,在先秦“师”字一般指出征在外的军队,而 “军”字则不是。汉代以后,多用“军”字指军队, “师”字逐渐很少用来指军队,“军”字也就可指出征 在外的军队。例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引军北 还。”但成语还只说“出师不利”。
“居”和“处”都有“居住”的意思。“居”指长久定居, “处”指停留,短时间的居住。
18
(四)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 即“北海虽赊”对“东隅已逝”,“扶摇可接” 对“桑榆非晚”。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 实对实(“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 榆”),虚对虚(“虽”对“已”,“可”对 “非”),动对动(“赊”对“逝”,“接”对 “晚”),静对静(“北海”对“东隅”,“扶 摇”对“桑榆”)。
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 《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 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内容 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 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 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 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 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 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 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 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
2.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 统《文选序》) 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 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
“观”和“览”都有“看”、“阅读”的意思。“观”指 有目的有意识地看,“览”指广泛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