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李小建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生产的三要素是: 、 和 。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 运输,铁路适合 运输,而水路则适合 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 、 、 和 。
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 、 、 、 、 和 。
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 、 和 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2.主导产业:3.运输:4.区域经济发展:5.世界经济一体化: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2.佩蒂-克拉克定理: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五、论述题(共21分)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劳动、自然和资本。
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经 济 地 理 学】(李小建版)权威复习资料
(一)史志描述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瓦伦纽斯——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附: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图P6)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7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
(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4)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区域学派
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
什金。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李小建编著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观点,可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考察经济活动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问题。
4、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四个方面。
5、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__________、资金、__________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6、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 __________、劳动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
7、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__________在他的__________笔记中首次提出的。
8、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
二、名词解释(共24分,每题3分)1、门槛人口2、城市化3、跨国公司4、经济全球化5、经济活动区位6、横向一体化7、区域经济结构8、农村工业化三、简答题(共40分)1、简述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6分)2、简述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
(8分)3、简述企业的主要增长动因。
(8分)4、简述新产业区的判定标准。
(8分)5、简述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10分)四、论述题(16分)试述如何合理评价区域产业结构。
(16分)试题答案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2、劳动自然资本3、生产关系社会结构角度4、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外部环境5、劳务技术6、运费7、罗蒙诺索夫《地理考察》8、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二、名词解释(共24分,每题3分)1、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只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1.产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从诞生到成熟,再到衰退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生产和销售都会对地理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新产品的生产地通常是高成本地区,而随着产品成熟和市场扩大,生产地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这一过程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有重要影响。
2.___定理:该定理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即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加速已经发达的地区的发展,而对于落后地区的发展影响较小。
这一定理对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四、简答题(共24分)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区位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区位论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以___的《海国图志》为代表;第二阶段是区位论的理论完善和应用,以___的《农业区位论》为代表;第三阶段是区位论的发展和拓展,以___的《区位经济学》为代表。
区位论的发展方向特征主要包括:第一,从单一的地理位置概念向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的相互关系发展;第二,从国内区位论向国际区位论发展;第三,从描述性的区位论向规范性的区位论发展。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跨国公司的特征主要包括:第一,具有跨国经营和组织的特点;第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业务;第三,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战略;第四,具有跨文化管理和经营的能力;第五,对于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论述题(共21分)___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是,生产者在选择销售地点时,会考虑到物流成本,即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
因此,物品的运输方向往往是从低运输成本地区向高运输成本地区,从高物流效率地区向低物流效率地区。
这一原理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例如,高物流成本地区可能会失去一些产业,而低物流成本地区则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产业。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包括,对于物流成本的分析和优化,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战略制定。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概念辨析(6X6'=36’)⑴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P209)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⑵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P219)产业集聚:众多同类产业的企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与聚合。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
⑶区位与区位因子(P34、P37)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⑷需求门槛与门槛人口(P45)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⑸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P241、P245)区域分工: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 , 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 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
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而产生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需要,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等寻求的合作.⑹中心地与中心性(P93)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⑺区域经济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P173—174)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课后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 文化转向” 。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doc
《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1、区位:人类活动所占冇的场所,也含冇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关丁•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宝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5、内部规模经济: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
6、外部规模经济:屈于空间集聚经济,指若干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牛平均生产成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
7、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冇顶点的最短路径。
8、遍在原料: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
9、局地原料:只有在特定地方才存在的原料。
10、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Z比。
11、区位重昴:单位产品所产牛的运送总重量。
12、需求圆锥体:廖什认为如呆一个区域只存在一个企业,随着距离生产地距离的增加,运费増加,销售价格増加,需求暈随Z减少,到市场边界需求暈为零,将需求曲线围绕生产地的销售暈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圆锥体就是需求圆锥体。
13、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14、基础聚落:膠什屮心地理论屮等级最低的消费者居住地和企业的分布地。
15、门槛值: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被称之为中心地的门槛值。
16、跨国公司: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17、产品周期理论:山弗农提出的用于解鄴国际投资空间变化的理论,州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伟等方而的耍求、情况不一样,生产布局地也应进行相应地调整。
18、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彩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耍因索2—,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耍索结构等。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第一章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开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那么。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根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兴旺程度。
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本钱上下,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那么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那么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2.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3.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4.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5.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6.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担负着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7.关联产业:服务于主导产业发展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的产业。
8.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9.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依托空间结构而取得的。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经济展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
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这里,经济总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来衡量,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版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版经济地理学复习题1、区位:本书的区位主要讲的是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3、中心地: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集点,也可以是一个商业或服务业的中心。
4、6、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7、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9、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0、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
11、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2、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13、极核式空间结构:14、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5、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16、区位指向: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17、集聚机制、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2)扩散机制: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18、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1)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1.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规模效益。
8.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而获得的效率。
9.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
从原材料、运输、逐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
10.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11.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3.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14.产业集群: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15.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认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6.地域根植性: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要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虽然地理距离的阻力变小,但地理的作用并未变小。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一、二十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经济地理学。
二、二十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1问答1,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20世纪,经济地理学与地理学其他分支一样,发展十分迅速,成果大量涌现。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使研究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位企业的微观分析。
二战后,开始对区域的整体研究,更多考虑外部经济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关注区域间的发展问题,研究尺度从区域内转向区域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近20年来,经济活动日益朝全球化发展。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战后以来,企业组织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20世纪前期,规范性分析。
60年代,实证主义分析。
60年代末,行为学派。
6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结构主义地理学。
90年代以来,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文化转向。
三、研究对象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四、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5点:(02论述2,试述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04简答6,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20时间地理学的发展,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全球与地方的联系。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我国历史悠久,各地经济发展、地理背景有很大差异。
4、区域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中,公平和效率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发展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管理等对区域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论—跨国公司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一、区位区位:只要指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包含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版李小建)
1.P2国内古老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地理学》2.P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3.P6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60年代的计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后来又受行为学派的影响,注重行为主义分析,60年代末期以来,又兴起结构主义分析,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制度和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的影响而出现文化转向。
4.P37“区位因子”最早由韦伯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5.P48交通要素:交通网、交通流、地域6.简单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β=E/V(P51-52)②通达度:③分散指数:7.P60杜能采用了“孤立化”的方法(即演绎方法)8.P62杜能圈第四圈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区第五圈每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P61杜能圈的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和畜牧业。
9.P70一般的区位法则及最小运费原理中的填空在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韦伯的最小运费原理,当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指向为原料地。
10.P71范力农构架重力中心11.P93简单计算:中心性测度C=B1-B212.P99“理论地理学之父”—克里斯泰勒演绎方法引入地理学13.可能的人名填空:韦伯工业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等14.P49产品成本中的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15.P150跨国公司的R&D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研究,研制和生产阶段。
16.P174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产业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17.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葛茨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复习题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1、经济布局的条件是指、和等。
2、自然资源一般指、矿产、和、生物等多种资源。
3、我国农业生产拥有、地区性、和等特色。
4、生态农业是切合我国国情的和之路。
5、工业生产拥有、、连续性、、均衡性等特色。
6、我国新能源工业主要指,已产奏效益的核电站是和。
7、现代交通运输业主要包含、、、和运输等五种运输方式。
8、水道运输一般由、、和四个环节构成9、贸易布局的主要要素有、和。
10、城市有多种职能,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上海的主要职能是。
三、名词解说1、地理学2、经济地理学3、商品粮基地4、畜牧业5、可连续发展农业6、生态农业7、一次能源8、二次能源9、新能源10、交通运输业11、铁路枢纽12、城市化四、简答题1、简述我国能源及矿产资源的特色2、简述我国人口散布规律和人口地理分界限3、简述经济作物的生产特色4、简述我国煤炭资源的特色5、钢铁工业布局有何特色?我国有哪些重要的钢铁基地6、影响工业布局的要素有哪些?举例说明工业布局种类7、我国有哪几条进藏公路?试述其起点和终点8、试对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进行经济评论9、我国商业中心有哪些散布特色10、我国城市散布有何特色五、阐述题1、中国人地关系发展、演化对我们的启迪。
2、从可连续发展的角度,阐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3、中国人地关系发展、演化对我们的启迪。
答案二、填空题1、经济布局的条件是指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2、自然资源一般指土地、矿产、能源和水资源、生物等多种资源。
3、我国农业生产拥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地区性、综合性和不稳固性等特色。
4、生态农业是切合我国国情的重要农业现代化和可连续发展之路。
5、工业生产拥有技术性、协作性、连续性、宽泛性、均衡性等特色。
6、我国新能源工业主要指核能,已产奏效益的核电站是秦山和大亚湾。
7、现代交通运输业主要包含铁路、公路、水道、航空和管道运输等五种运输方式。
8、水道运输一般由港口、航道、船舶和修船厂四个环节构成9、贸易布局的主要要素有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和科学技术要素。
经济地理学期末测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试1、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50年代以后,始于法国学者皮鲁的增长极理论,一些学者表现出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战后以来,做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与此相应,60年代初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0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为思维方式。
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
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
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2、试述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
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
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开始重视经济的空间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①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②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③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规模效益。
8.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而获得的效率。
9.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
从原材料、运输、逐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
10.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11.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3.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14.产业集群: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15.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认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6.地域根植性: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要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虽然地理距离的阻力变小,但地理的作用并未变小。
17.讨论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发展特点。
定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界出现的新研究视角与研究方向;其主要标志是“文化及制度转向”,即从原来单纯注重经济要素转向研究社会文化要素与经济要素的综合作用。
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18.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19.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成本以及交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减少装卸等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
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
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随之不同。
就不同运输方式而言,站场成本一般是固定的。
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均一定价。
尽管由于交通手段以及交通距离不同,运价不同,但就远距离递减定价而言,在其端点配置经济活动则是有利的。
在现实中,交通方式在途中变化的情形经常存在,在中转站布局产业一般不需要重新支付装卸费,因此,中转站经常是从运费角度来看的最佳区位。
由于运费是产品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为追求低成本优势,那些交通便利,尤其是铁路交通枢纽,港口对运费占较大比重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事实上,传统原材料工业如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重型机械制造工业等大多都集中在港口或铁路交通枢纽附近。
(二)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便捷程度主要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
但并不是交通网密度大的地方交通就一定便利。
衡量交通的便捷程度还要考虑交通网的结构,即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
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
交通便利性的提高意味着对外交往可能性提高,无论是针对原料产地、生产地还是消费地而言,都会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布局的重要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交通便利程度,时间节约效率(时间价值指向)成为更加重要的影响因素。
高速公路交叉点、大型航空枢纽及其周围区域越来越成为区域发展的重点核心区域。
20.简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
首先,考虑运费指向理论。
即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运费指向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原料指数”的概念,即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
原料指数大小不同的原料,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
对于仅一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地,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当原料地有多个时,韦伯使用了范力农构架找出生产地的最佳区位,即对于多原料地和市场的区位多边形而言,求解运费最小点即是求解区位多边形。
其次,考虑劳动费指向论。
用劳动费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劳动费指数”的概念,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如果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劳动费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决定因素。
为此,他又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说明劳动费指向性强;劳动系数小,说明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最后,考虑集聚指向论。
利用集聚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的基础上,产生第二次偏移。
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
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
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为了判断集聚的可能性,他提出了加工系数的概念,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加工系数大,则产业集聚的可能性大;反之,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21.举例说明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一)消费市场状况①消费者指向。
即零售业区位与人口的分布密度呈比例。
②消费者收入。
收入的差异主要表示在市场区域的总购买力和收入等级间产生的购买行为模型的差异上。
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是对零售区位的类型、数量和规模要求不同。
(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①消费者的购买量随着距零售区位的距离增加在减少,当该距离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因交通费太大,购买量就变为零。
②需求空间曲线的空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城市内部零售区位空间的结构。
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平缓,表示零售区位具有极强的空间集聚性;相反,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很陡,表示零售区位趋于分散。
③交通条件对零售区位的作用可通过交通费用的变化来表示。
(三)零售业间的竞争①竞争者之间是集中还是分散与企业的经营种类和市场的特性等有关;②同业与不同业种间的竞争,均表现为联合与集聚趋势。
(四)地价的作用①交通便捷性、空间的关联性和周边环境的满意度影响区位地价。
②不同类型的零售业所能支付的地价能力是决定其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
22.试述企业空间扩张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
(1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企业空间扩张应该遵循社会律,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
①接触扩散—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
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
尤其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
这种扩散在服务型的公司中表现更为典型。
②等级扩散—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的地理区域进行,如城市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
企业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 都市区) ,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
并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离是否邻近。
实际上,等级扩张是企业对环境( 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策。
(2 )作为一个组织行为,企业空间扩张又受制于组织使其偏离这些规律。
中国的特殊环境影响企业按以上两种规律扩张。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有学者提出中国公司空间扩张的通道扩张假想。
所谓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
通道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 或体制) 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
23.结合中国实例,分析跨国公司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特点。
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带。
(1 )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区位:经济中心区。
区位选择原因: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1979 —1985 年的合资企业投资数据,我国的外资投资区位也是集中于主要经济中心。
(2 )集中于边界地区区位:边界地区。
区位选择原因: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