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学 第一章 概述
机器人工学第一章
• • • • • • 1)、手动机械手 2)、固定顺序机器人 3)、可变顺序机器人 4)、记忆再生式机器人 5)、数字控制机器人 6)、智能机器人
2、根据动作形态分类
• 1)、直角坐标型机器人
2)、圆柱坐标型机器人
3)、球坐标(极坐标)型机器人
2、销售额
• • • • • • 1980年总销售额6.6亿美元 1990年总销售额73亿美元 1993年总销售额33亿美元 1994年总销售额37亿美元 1995年总销售额51亿美元 1997年总销售额49亿美元
3、用途分布
日本(1982年)美国(1982年)美国(1990年)
焊 搬 装 装 喷 铸 其
二、机器人的发展简史
• 机器人,在美国和西方称为“罗伯特” (Robot)。首先出现Robot一词,是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 查培克(Karel Capek)编写的剧本,罗落姆的《万能机 器人》中,该词在捷克语里意味着苦力。 机器人被当作强壮的人造劳动者,是一 个具有人的外表、特征和功能的机器。
机器人工学
李居峰
第一章:概论
• 一 、 机器人的概念
机器人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它综合了力学、机构学、机械设计学、自 动控制、传感技术、电液驱动技术、计算机、 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和最新成 果,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机器人学是一门集中反映高新 技术的新兴学科
• 机器人学是随着机器人的发展而发展的, 而它的发展与完善又不断地推动着机器 人技术水平的提高,扩大机器人的应用 领域,同时机器人学也极大地促进了控 制技术、人工智能、传承技术、仿生学 等学科的发展,所以机器人学是一门集 中反映高新技术的新兴学科
九、机器人的技术参数
第1章机器人概论
制 以“Industrial Robot”为商品广告投入市场。
原 1965年,MIT的Roborts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的、 理 能识别与定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7 June 2019
1.1 机器人的起源与发展
机
现代机器人
1967年,Unimation公司第一台喷涂用机器人出口到日本
器 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一
人
概念不但指导了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且又赋予 了机器人技术向深广发展的巨大空间,水下机器人、空
及 间机器人、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等
其
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许多梦想成为了现实。将 机器人的技术(如传感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
古代机器人
机 19世纪中叶自动玩偶分为2个流派,即科学幻想派和机械
器 制作派,并各自在文学艺术和近代技术中找到了自己的位
人 置。
及 科学幻想派:
其
1831年歌德发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 克鲁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动玩偶为主角的作品
控 《葛蓓莉娅》;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问世;
其 慧。
控 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
制
且发明了计里鼓车。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 一下,每行十里击钟一下。
原 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
理 流马”,并用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
17 June 2019
1.1 机器人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机器人
人 欧各国、前苏联也相断引进或自行研制工业机器人。
及
80年代,机器人在发达国家的工业中大量普及应用,如
机器人第一章讲义
第一章概述1.1 机器人的由来与发展一、机器人的由来“机器人”(robot)一词来自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查培克的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
剧中叙述了一个叫罗萨姆的公司把机器人它的名字叫罗伯特,也就是我们英文中的Robot,作为人类生产的工业品推向市场,让它充当劳动力代替人类劳动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当成了机器人的起源。
机器人学(robotics)出自1942年美国科幻作家Jsaac Asimov的科幻小说“Runaround”。
1942年,科学家兼作家Isaac Asimov首次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第一:机器人必须不危害人类,也不允许它眼看人将受危害而袖手旁观;第二: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除非这与第一原则矛盾;第三: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不受伤害,除非这与第一或第二原则相矛盾。
机器人一词虽出现得较晚,然而这一概念在人类的想象中却早已出现,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
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具备有机器人概念的文字资料。
春秋后期,鲁班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东汉时代,著名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计里鼓车,而且发明了指南车,这些发明都是具有机器人构想的装置。
据记载,指南车行驶于前方,车厢正中间有个平放着的大齿轮,即一个四十八齿的轮子。
大齿轮中央有一平台,金童仙子立于此台上,左手拢于胸前,右手平平举起,指向正南方。
当车向左或向右转弯时,金童仙子也徐徐地转身,但右手所指的方向却始终不变。
张衡指南车是一种装有特殊的差速齿轮装置和指向器的单辕双轮车。
关于记里鼓车: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下,每行十里击钟一下。
原理是,车轱辘直径三尺二寸,张衡当时计算出的圆周率为3.1466,车轱辘转一周,所走路程是一丈,也就是民间说的两步。
自上古以来,里程就有明确的规定,三百步为一里,也就是一百五十丈,车轱辘转动一百五十圈就是一里。
第一章机器人学绪论
1.1 机器人学的发展
10
1.1.2 机器人的定义
定义三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装备有记忆装置和末端 执行器的,能够转动并通过自动完成各种移 动来代替人类劳动的通用机器”。——日本 工业机器人协会(JIRA)
24
1.按机械手的几何结构来分 球面坐标机器人
图1.6 球面坐标机器人
1.2.4 机器人的分类
25
1.按机械手的几何结构来分 关节式球面坐标机器人
图1.7 关节式球面机器人
1.2.4 机器人的分类
26
并联机器人结构
澳大利亚著名机构学教授Hunt在 1978年应用六自由度的Stewart平台机 构作为机器人机构。这种机构在1965 年由D. Stewart提出,故俗称Stewart 机构。根据这种机构的结构特点,人 们把它称为并联机构。并联机构从结 构上是用6根支杆将上下两平台联接而 形成的。这6根支杆都可以独立地自由
管任务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没有预计到的环境变 化。
这一能力要求机器人认识其环境,即具有人工知觉。在这方面,机器 人使用它的下述能力:
①运用传感器感测环境的能力; ②分析任务空间和执行操作规划的能力; ③自动指令模式能力。
对于工业机器人,适应性指的是它所编好的程序模式和运动速度能够适应 工件尺寸和位置,以及工作场地的变化。
往使人感到它并不适合用作机器人,它没有那么大的活动区间, 它的活动上平台远远不如串联机器人手部来得灵活。但并联式 与串联式相比也具有很多优点。并联式结构在其末端件上平台 同时经由6根杆支承,与串联的悬臂梁相比,刚度大,而且结 构稳定;并联式较串联式在相同的自重或体积下有高得多的承 载能力;串联式末端件上的误差是各个关节误差的积累和放大, 因而误差较大.并联式没有那样的积累和放大关系,误差较小。
第1章-绪论1
第1章 绪论
1.1 机器人简介 1.2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1.3 机器人的基本结构 1.4 机器人的分类 1.5 机器人的应用 1.6 机器人学的研究内容 1.7 机器人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机器人简介
1.1.1 机器人的由来
“机器人”一词最早出现于1920年捷克剧作家 卡雷尔·凯培克(Karel Kapek)一部幻想剧 《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Robot”是由斯洛伐 克语“Robota”衍生而来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 机器人的应用
机器人最适合在那些人类无法工作的环境中工作。它们 已在许多工业部门获得广泛应用。它们可以比人类工作 得更好并且成本低廉。例如,因为焊接机器人能够更均 匀一致地运动,它可以比焊接工人焊得更好。此外,机 器人无需焊接工人工作时使用护目镜、防护服、通风设 备及其必要的防护措施。因此,只要焊接工作设置由机 器人自动操作并不再改变,而且该焊接工作也不是太复 杂,那么机器人就比较适合做这样的工作并能提高生产 效率。同样,海底勘探机器人远不像人类潜水员工作时 需要太多的关注,机器人可以在水下停留更长的时间, 并潜入更深的水底而仍能承受住巨大的压力,而且它也 不需要氧气。
机器人传感器:机器人的感觉主要通过传感器来实现。 机器人所研究的传感器分为两大类:外部传感器和内部 传感器。外部传感器又包括远距离传感器(如视觉传感 器、听觉传感器等)、非接触传感器和接触传感器(如 触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等)。它是为了对环境产生相适 应的动作而取得环境信息。内部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 器、速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姿态传感器等。她是根 据指令而进行动作,检测机器人各部状态。
我国的机器人技术起步较晚,大约于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开始。20世纪90年代中期,6000米以下深水 作业机器人实验成功。以后的近10年中,在步行机器 人、精密装配机器人、多自由度关节机器人的研制等国 际前沿领域逐步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第一章 概论
1.3.4 混合式架构
Gat提出的混合式三层体系结构,分别是:反应式的反馈 控制层,反应式的规划―执行层和规划层。混合式架构在较 高级的决策层面采用程控架构,以获得较好的目的性和效率; 在较低级的反应层面采用包容式架构,以获得较好的环境适 应能力、鲁棒性98年,Piaggio提出一种称为混合智能机器人专家(HEIR) 的非层次的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结构由符号组件(S)、图解组 件(D)和反应组件(R) 三部分组成,如图所示。
1.3.1 程控架构
程控架构,又称规划式架构。它根据给定初始状态和目标 状态给出一个行为动作的序列,按部就班地执行。程序序列 中可采用“条件判断 + 跳转”的方法,根据传感器的反馈情 况对控制策略进行调整。
集中式程控架构的优点:系统结构简单明了,所有逻辑决 策和计算均在集中式的控制器中完成。这种架构清晰,显然 控制器是大脑,其他的部分不需要有处理能力。设计者在机 器人工作前预先设计好最优策略让机器人开始工作,工作过 程中只需要处理一些可以预料到的异常事件。 缺点:对于设计一个在房间里漫游的移动机器人时,若其 房间的大小未知,无法准确地得到机器人在房间中的相对位 置的情况下,程控式控制架构就很难适应了。
1.3.3 包容式架构
包容式架构,又称为基于行为、基于情境的结构,是一种 典型的反应式结构。 198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R.Brooks 以移动机器人为背景提出了这种依据行为来划分层次和构造 模块的反应式结构。Brooks认为机器人行为的复杂性反映了 其所处环境的复杂性,而非机器人内部结构的复杂性。
1. 分层递阶结构的信息流程 信息流程是从低层传感器开始,经过内外状态的形势评估、 归纳,逐层向上,且在高层进行总体决策;高层接受总体任 务,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规划,确定总体策略,形 成宏观命令,再经协调级的规划设计,形成若干子命令和工 作序列,分配给各个执行器加以执行,如图所示。
第1讲(绪论)20130109
张建瓴
第一章 机器人概论
机器人的概念
“机器人”——从古代神话传说,到现精彩描绘。
“机器人”是存在于多种语言和文字的新造词,它体 现了人类长期以来的一种愿望,即创造出一种像人 一样的机器或人造人,以便能够代替人去进行各种 工作。
第一章 机器人概论
主要内容
1.1 机器人的起源 1.2 机器人的三守则 1.3 机器人的发展 1.4 机器人的定义 1.5 机器人的特点
SL-ROBOT通用仿生机器人
1.9 机器人的分类
1.10 机器人的研究领域 1.11 如何学好机器人课程
1.6 机 器 人 常 见 图 形 符 号 及基本知识
1.7 机器人的系统构成 1.8 机器人的自由度
3、 什么是机器人的自由度?试举出一种或两种你知道的
机器人的自由度数,并说明为什么需要这个数目? 4、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的区别是什么? 5、智能机器人的含义是什么? 6、机器人学主要包含哪些研究内容?
第一章 机器人概论
思考题
7、试论述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
8、试论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准则。
1.12 主要机器人生产厂家及 产品
1.13 有关机器人的期刊网站 1.14 机器人小论文
第一章 机器人概论
小结
本章讨论机器人的由来、定义和发展等。
第一章 机器人概论
重点内容
(1)机器人的定义、三守则及其含义
(2)机器人的主要特点
(3)机器人的自由度
第一章 机器人概论
思考题
1、国内外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有何特点? 2、有哪几种机器人分类方法?是否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机器人学》教学大纲
《机器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机器人学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一门高度交叉、前沿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融合了运动学/动力学分析、机械学、控制理论与工程、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新技术应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器人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现代机器人系统设计、分析、应用等基本能力和以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特点,主要介绍机器人数学基础、工业机器人、服务机播人的基本机械结构设计、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以及机器人传感器和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并以实际工程应用为背景,安排各类机器人实样参观、专题讲座、实验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各类机器人技术和开发方法有所了解,同时通过课程设计等活动培养其在逻辑思维、科学研究和设计实践上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器人技术解决智能制造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学习并掌握现代机器人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具有应用机器人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课程目标2:学习并掌握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状态检测和控制技术,具有利用先进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机器人控制并完成具体工程应用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2)课程目标3:学习并掌握现代机器人的总体设计、技术设计和详细结构设计及控制系统设计等内容,具有根据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相应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3)课程目标4:评定方法包括课后作业(15%)、实验(20%)、项目研究(15%)和期末考试(50%)环节,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分,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和根据具体情况微调。
2.(三)评分标准通过机器人的实验,获得相关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相关实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5)(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3学时)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机器人学的起源与发展,讨论机器人学的定义,分析机器人的特点、结构与分类。
机器人学-第一章概述
1.1 机器人名称的由来 1.2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1.3 机器人的定义和分类 1.4 机器人的技术参数 1.5 机器人的应用 1.6 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1.7 我国机器人研究的简况
1.1 机器人名称的由来
机器人的英文名词是Robot,Robot一词最早出现 在 1920 年 捷 克 作 家 卡 雷 尔 ·卡 佩 克 ( Karel Capek)所写的一个剧本中,这个剧本的名字 为 《 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中文意 思是“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
剧中的人造劳动者取名为Robota,捷克 语的意思是“苦力”、“奴隶”。英语的 Robot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以后世界各国都 用Robot作为机器人的代名词。
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美国科幻作家 Isaac Asimov(1920-1992)于1950年在《I, Robot》一书中给机器人赋予了伦理性纲领, 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
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朗(日本机器人之父) 教授认为:机器人是 由能工作的手,能行动的脚和有意识的头脑组成的个体,同时具有非 接触传感器(相当于耳、目)、接触传感器(相当于皮肤)、固有感 及平衡感等感觉器官的能力。
综合诸家的解释,概括各种机器人的性能,我们 认为可以按以下特征来描述机器人:
1. 机器人的动作机构具有类似于人或其他生物体 某些器官 ( 如 肢体、感官等 ) 的功能; 2. 机器人具有通用性,工作种类多样,动作程序 灵活易变,是柔性加工主要组成部分; 3. 机器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如记忆、感知、 推理、决策、学习等; 4. 机器人具有独立性,完整的机器人系统,在工 作中可以不依赖于人的干预。
(6) 机器人语言;
(7) 装置与系统结构; (8) 机器人智能等。
机器人概论第一章概述
义上的 Robot,或者说,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仿生机器 或机器生命。
二十世纪 40 年代,为了模拟自然生命,英国科学家 Walter 设 计制作了一只机器龟,名叫 Elmer,这便是最早的具有生命特征的 机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治移动式 Robot(仿生机器或机器生命 )。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十八分。
01 什么是机器人?
1.5 Robot 作为机器生命的特征
类比一般自动控制系统。
Robot,作为机器生命,应该具备三个特征:
力感特
。知征
能 力
三
:
Robot
和
认
知具
能有
Robot 像自然生命一样,或听,或看,或嗅,或尝,或触摸, 其最高形式是:象自然生命一样,是智能的,有脑,会思考,会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十八分。
01 什么是机器人?
1.3 Webster 定义的 Robot
An automatic apparatus or device that performs functions ordinarily ascribed to humans or operates with what appears to be almost human intelligence. 机器人是一种自动的仪器或设备,它履行通常归属人类的职 责,运行起来像是具有人类的智能。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十八分。
02 Robot 与控制论
2.1 Wiener 与控制论
Wiener 说:“就其控制行为而言,所有的技术系统都是生物系 统的仿制品。”
Wiener 所 说 的 “ 技 术 系 统 ” (
机器人第1章 绪论
– 控制器:是机器人的核心,它负责对机器人的运 动和各种动作控制及对环境的识别。示教再现、 可编程控制、遥控和自主控制等多种方式。
1.4 机器人应用
UNIMATE公司:PUMA/560
▼ PUMA/560六自由度机 器人结构
▲ PUMA/560机器人
日本三菱公司MOVEMASTER-EX 五自由度机器人
• 空间机器人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
NASA “索杰纳”火星车
1997 年 7 月 4 日 17 时 07 分,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发 射的火星探路者号宇宙飞船成功地在火星( Mars )表面 着陆,“索杰纳”火星车在火星上成功地工作了 250天。 2003 年 6 月先后升空的美国“勇气”( Spirit )号和“机 遇”(Opportunity)号火星车经过1.2亿公里和半年多的 长途飞行,分别于 2004 年 1 月 3 日和 24 日先后登陆火星, 向地球传来大量清晰的火星图片。
机器人定义
1. 机器人的动作机构具有类似于人或其他生物 体某些器官 ( 如 肢体、感官等 ) 的功能; 2. 机器人具有通用性,工作种类多样,动作程 序灵活易变,是柔性加工主要组成部分; 3. 机器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如记忆、感知 、推理、决策、学习等; 4. 机器人具有独立性,完整的机器人系统,在 工作中可以不依赖于人的干预。
现代机器人的发展历史(1)
二战期间(1938-1945): “遥控操纵器”(Teleoperator);放射 性材料生产和处理.1947年,改进,采用 电动伺服,从动部分跟随主动部分运动, 称为"主从机械手"(Master-Slave Manipulator)。 1949-195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控铣床 1954年:美国人George C. Devol-“可 编程”“示教再现”机器人
机器人学PPT课件
5. 开发有效的手段和装置来识别工件位置,并将其坐标信息与 其它外设进行通信。
机器人定义
机器人是实现柔性自动化中最典型的机电 一体化装置,是由各种外部传感器引导的,带 有一个或多个末端执行器,利用计算机软件, 在其工作空间内对真实物体进行操作的,可控 制的机械装置。
§1.2 机器人的应用
一、机器人的应用
1、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大多用于简单、重复、繁重的工作,如上、下料,搬
运等,以及工作环境恶劣的场所,如喷漆、焊接、清砂和清理核废料 等。
2、极限环境作业机器人 机器人代替人类在有危险的环境里工作,如有放射性的地方,被
污染的环境,煤矿、深海和太空等极限恶劣 环境,高层建筑或油田灭 火等环境。
一、操作臂工作空间形式
机器人手臂关节的种类决定了操作臂工作空间的形式。按关节的 形式操作臂工作空间形式分成五类
机器人
关节 1 关节 2
关节 3 旋转关节数
直角坐标式
P
P
P
0
圆柱坐标式
R
P
P
1
球(极)坐标式
R
R
P
2
SCARA
R
R
P
2
关节式
R
R
R
3
* P表示移动关节;R表示转动关节
1. 直角坐标机器人
这类机器人结构轻便、响应快,机器人运动速度可达 10m/s ,比一般关节式机器人快数倍。他最适用于平面定位,垂直方向 进行装配的作业。
5.关节式机器人
这类机器人有三个转动关节,一个肩关节绕铅直轴旋转,另一个 肩关节实现俯仰,这两个肩关节轴线正交。手腕参考点P的位置可表 示为P=P (φ1, φ2 , φ3 )。在作业空间内手臂的干涉最小,结构紧凑, 占地面积小,关节上相对运动部位容易密封防尘,这类机器人运动学 较复杂,运动学反解困难;确定末端件的位姿不直观,进行控制时, 计算量比较大。
机器人导论01绪论PPT课件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 箱”,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它是一个电动机器人, 装有无线电发报机,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但该机器人不能走动。
春秋后期,据《墨经》记载,鲁班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 “三日不下” 。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人发明了最原始的机器人──太罗斯,它是以水、 空气和蒸汽压力为动力的会动的青铜雕像,它可以自己开门,还可以 借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且发明了计 里鼓车,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下,每行十里击钟一下。
(6) 机器人语言;
(7) 装置与系统结构;
(8) 机器人智能等。
网络化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教育部
26.09.2020
重点实验室
9
1.3 机器人的定义和分类
(Definition and Classifying for Robots)
网络化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教育部
26.09.2020
重点实验室
4
1.2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Robots )
古代“机器人”——现代机器人的雏形
人类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研制出的歌舞艺人,是我国最早记载 的机器人。
网络化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教育部
26.09.2020
重点实验室
机器人学-第一章概述
按坐标系统分为直角坐标机器人,圆柱坐标机器 人,球面坐标机器人,关节型机器人
有关学者的定义
在1967年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上提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 定义。
森政弘与合田周平提出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个体性、 智能性、通用性、半机械半人性、自动性、奴隶性等7个特征的柔性 机器”。从这一定义出发,森政弘又提出了用自动性、智能性、个体 性、半机械半人性、作业性、通用性、信息性、柔性、有限性、移动 性等10个特性来表示机器人的形象。
80年代 开始进入智能机器人研究阶段
80年代,不同结构、不同控制方法和不同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在工业发达 国家真正进入了实用化的普及阶段。
随着传感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智能机器人研究阶段。
机器人视觉、触觉、力觉、接近觉等项研究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机器人 的适应能力,扩大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促进了机器人的智能化进程。
占地面积大,工 作空间大
多关节机器人
具有三个转动关 节的机器人
动作灵活,工作 空间大
结构紧凑,占地 面积小
运动学复杂,运 动学反解困难, 控制计算量大
SCARA机器人
平行的肩关节和肘关节,关节轴线共面 垂直平面刚度好,水平面柔顺性好 结构轻便,响应快,适用于平面定位,垂直装配作业
厘米大小昆虫机器人
鬼怪式无人机
发射Brevel无人机
只有15厘米的微型无人机
微型飞行器:被认为是未来战场上的 重要侦察和攻击武器,能以可接受的 成本执行某一有价值的任务。这种飞 行器必须能够传输实时图像或执行其 它功能,有足够小的尺寸(小于20厘 米)、足够的巡航范围(如不小于5公 里)和飞行时间(不小于15分钟)。
机器人学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概论1.1 机器人技术一、机器人的由来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查培克(Karel Capek)编写了一部幻想剧:《罗莎姆万能罗博特公司》(“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剧中描写一家公司发明并制造了一大批能听命于人,能劳动而且形状象人的机器,公司驱使这些人造劳动者进行各种日常劳动,甚至取代了世界各国工人的工作,而进一步的研究竟能使这些机器富有感情,于是导致了它们反抗主人的暴乱。
剧中的人造劳动者取名为捷克语Robota,意为“苦力”、“劳役”,英语Robot系由此衍生而来。
该剧轰动一时,很快译传国外。
此后,种种“人形机器”见之于各类科学幻想作品。
机器人形象的产生充分说明了人类对于先进生产工具的创造性想象和勇敢追求。
人们期待着诞生一种通用、柔软、灵活的自动机械,它与单能的传统机器不同,它能模仿人的器官的功能,从事那些只有人才能很好完成的工作。
于是,人们这种美好的愿望给科学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深入的课题——用工程的方法实现人体所特有的动作机能,以及完成这些动作所必要的智能。
二、机器人技术的进程机器人从幻想世界真正走向幻想世界是从自动化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出发的。
遥控操作器(Teleoperator)和数控机床的出现为机器人的产生准备了技术条件。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放射性材料的生产和处理过程中应用了一种简单的遥控操纵器。
操纵人员在一层很厚的混凝土防护墙外通过观察,用手操纵两个操纵杆(主动部分),操纵杆与墙内的一对机械抓手(从动部分)通过六个自由度的传动机构相连,于是机械抓手就能复现人手的动作位置和姿态,代替了操作人员的直接操作。
1947年,人们对这种遥控操纵器进行改进,采用电动伺服方式,使从动部分能相对于主动部分作跟随运动。
1949年,由于生产先进飞机的需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MIT Radiation Laboratory)开始研制数控铣床,把复杂伺服系统的技术与最新发展的数字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1953年研制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学者的定义
在1967年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上提出了两个有代表性 的定义。
森政弘与合田周平提出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个体 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机械半人性、自动性、奴隶性等7个特征的 柔性机器”。从这一定义出发,森政弘又提出了用自动性、智能性、 个体性、半机械半人性、作业性、通用性、信息性、柔性、有限性、 移动性等10个特性来表示机器人的形象。 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朗(日本机器人之父) 教授认为:机器人是 由能工作的手,能行动的脚和有意识的头脑组成的个体,同时具有非 接触传感器(相当于耳、目)、接触传感器(相当于皮肤)、固有感 及平衡感等感觉器官的能力。
国际和国外相关组织的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自动的、位置可控的、 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这种机械手具有几个轴,能够借助可 编程序操作来处理各种材料、零件、工具和专用装置,以执行种种任 务。 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进行编程并在自 动控制下执行某些操作和移动作业任务的机械装置。 美国机器人协会(RIA)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 件、工具或专用装置的,通过可编程序动作来执行种种任务的,并具 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 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JIRA)的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装备有记忆 装置和末端执行器的,能够转动并通过自动完成各种移动来代替人类 劳动的通用机器。
1.2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代机器人
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 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春秋后期,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在机械方面也是一位发明 家,据《墨经》记载,他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 “三日不下” 。 1800年前的汉代,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且发明了计 里鼓车。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下,每行十里 击钟一下。 后汉三国时期,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 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
具有两个转动关 节、其余为移动 关节的机器人 占地面积大,工 作空间大
多关节机器人
具有三个转动关 节的机器人 动作灵活,工作 空间大 结构紧凑,占地 面积小 运动学复杂,运 动学反解困难, 控制计算量大
SCARA机器人
平行的肩关节和肘关节,关节轴线共面 垂直平面刚度好,水平面柔顺性好 结构轻便,响应快,适用于平面定位,垂直装配作业
3.现代机器人
1947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开发代替人处理放 射性物质的遥控机械手和机械式的主从机械手。 1954年,美国George Devol,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机器 人实验装置,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 作的记录和再现。这就是示教再现机器人。 1962年,美国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 公司推出的“UNIMATE”。是机器人产品最早的实用机型 1965年,MIT演示具有视觉的、能识别与定位积木的机器人。 1967年,日本成立人工手研究会(现改名为仿生机构研究会), 同年召开首届机器人学术会。 197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 1973年,辛辛那提· 米拉克隆公司制造了由小型计算机控制的工 业机器人,它是液压驱动的,能提升的有效负载达45公斤。 1980年,工业机器人在日本普及,故该年为日本“机器人元 年”。
点焊机器人
铆接机器人
• 海洋探测机器人
CR-01型6000米水下无缆机器人
1995年8月我国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中 心研制的CR-01型6000米水下无缆机 器人(上)和正在下水的情况(右)
• 空间机器人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时的情形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的 “索杰纳”火星 车
鬼怪式无人机
发射Brevel无人机
只有15厘米的微型无人机
微型飞行器:被认为是未来战场上的 重要侦察和攻击武器,能以可接受的 成本执行某一有价值的任务。这种飞 行器必须能够传输实时图像或执行其 它功能,有足够小的尺寸(小于20厘 米)、足够的巡航范围(如不小于5公 里)和飞行时间(不小于15分钟)。
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机器人技术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综合性 学科 — 机器人学(Robotics)
它包括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 主要研究内容有:
(1) 机械手设计;
(2) 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
(3) 轨迹设计和路径规划;(4) 传感器(包括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 (5) 机器人视觉; (6) 机器人语言;
第三代机器人(Third Generation Robots):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自 治机器人。它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 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第三代机器人又称作高级智能机 器人,它与第五代计算机关系密切,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按坐标系统分为直角坐标机器人,圆柱坐标机器 人,球面坐标机器人,关节型机器人
•军用机器人
机器警察
英国研制的履带式“手推车” (上 图)、 “土拨鼠”(右图右)和 “野牛”(右图左)排爆机器人在波 黑及科索沃战争中用来探测及处理爆 炸物
德国的排爆机器人
我国沈阳自动化所 研制的排爆机器人
侦察机器人
美国研制的“徘徊者”侦察机器 人由M113装甲运输车改装而成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 局正在研制的只有2.54 厘米大小昆虫机器人
按照从低级→高级的发展程度可分为三类机器人
第一代机器人(First Generation Robots):即可编程、示教再现 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已进入商品化、实用化。 第二代机器人(Second Generation Robots):装备有一定的传感 装置,能获取作业环境、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 分析,能作出简单的推理,对动作进行反馈的机器人,通常称为 低级智能机器人,由于信息处理系统的庞大与昂贵,第二代机器 人目前只有少数可投入应用。
微型战术无人机:可用于战争危险估计、 目标搜索、通信中继,监测化学、核或 生物武器,侦察建筑物内部情况。可适 用于城市、丛林等多种战争环境。因为 其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安全性好的优 点,可以在部队中大量装备。
(7) 装置与系统结构;
(8) 机器人智能等。
1.3 机器人的定义和分类
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机器人的定义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新的机型, 新的功能不断涌现。同时由于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 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就像机器人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之 中一样,人们对机器人充满了幻想。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 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所涵 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和创新。下面给 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
1.4 机器人主要技术参数
自由度 表示机器人动作灵活的尺度,一般指机器
人所具有的独立坐标轴运动的数目,夹持器 (手部)的动作不包括在内。
工作精度
定位机器人重复到达某一目标位置 的差异程度。 重力引起变形,影响定位精度,但一般不影响重 复定位精度,因重力引起的变形在重复动作的过 程中,其效果是一样的
1997年7月4日17时07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的火星探路者号宇 宙飞船成功地在火星(Mars)表面着陆,“索杰纳”火星车在火星上成功 地工作了250天。2003年6月先后升空的美国“勇气”(Spirit)号和“机遇” (Opportunity)号火星车经过1.2亿公里和半年多的长途飞行,分别于2004 年1月3日和24日先后登陆火星,向地球传来大量清晰的火星图片。
思是“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
剧中的人造劳动者取名为Robota,捷克
语的意思是“苦力”、“奴隶”。英语的
Robot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以后世界各国都 用Robot作为机器人的代名词。
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美国科幻作家 Isaac Asimov(1920-1992) 于 1950 年 在 《I, Robot》一书中给机器人赋予了伦理性纲领, 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 A robot must not harm a human being or, through inaction,allow one to come harm. A robot must always obey human beings unless that is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 A robot must protect itself from harm unless that is in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laws.
机器人的分类
按用途分:工业、军事、 探索、服务、 娱乐 按完成的主要功能分:操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信 息机器人,人机机器人 按技术级别分:示教再现机器人带感觉的机器人、智 能机器人 按执行机构驱动方式分:液压,气动,电气驱动 按受控方式分:非伺服,伺服(点位伺服,连续路径) 按信息输入方式分:手控,定序,变序,程控,智能 按手臂运动坐标形式:直角,园柱坐标,极坐标,多 关节
第一章
概述
1.1 机器人名称的由来 1.2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1.3 机器人的定义和分类 1.4 机器人的技术参数 1.5 机器人的应用
1.6 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1.7 我国机器人研究的简况
1.1 机器人名称的由来
机器人的英文名词是Robot,Robot一词最早出现 在 1920 年 捷 克 作 家 卡 雷 尔 · 佩 克 ( Karel 卡 Capek)所写的一个剧本中,这个剧本的名字 为 《 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中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