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员培训小学数学实践作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技能目标: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分析、推理等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索长方体和立方体特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土豆、刀具【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师:同学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土豆,从数学的角度讲它是什么形状呢?生:不规则图形。

师:我们想要把它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得怎么办呢?比如像长方体那样。

生:切一刀。

师:你们想从哪切?生:……二、动手操作感知面、棱、顶点(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操作实验,感知面、棱、顶点①(切一刀)出现了面,请学生上来摸一摸,感觉平平的。

(板书:面)②师:再怎么切呢?(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两个面相交于一条边)感觉尖尖的。

师:数学上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板书:棱)③还能怎么切呢?(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在切一刀)又出现了什么?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板书:顶点)(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中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经历动手、观察、思考这一过程,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也可以这样快乐学会。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能完美的切下去就一定能切出一个这样的长方体呢?我们试试……切出一个长方体。

(老师的刀工确实不大行,但是确实是个长方体,为了便于观察,老师准备了这个。

)(拿出长方体的模具)现在咱们来初步的感受一下长方体的特征。

2、探究面的特征(1)看看你长方体的的面,你想从那几个方面研究呢?生:面有几个?师:也就是面的数量。

生:都是什么形状。

师:形状。

生:对应的面。

师:你的意识是不是它的位置关系?那现在咱们就来一块看看长方体面的特征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宣化区新兴街小学景昂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操作、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四、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丰富认识。

同学们,我们在低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我这里有一些物品,看看大家能不能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

(投影出示,学生回答,教师演示)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举例)(二)观察模型,认识概念1、请你先观察一个长方体实物,再动手摸一摸它,说一说你的感觉。

(我感觉这个地方平平的很光滑,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面称之为“平面”,板书:面,这个地方有些硌得慌,什么地方?两面之间,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棱”,板书:棱,加拼音。

这个地方尖尖的有些扎手,什么地方?角上,其实它是一个点,这个点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像这样由三条棱相交而成的点在数学上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投影)请你再拿出一个正方体实物给同桌同学指一指它的面、棱和顶点。

这节课我们就从面、棱和顶点这三方面入手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三)观察模型,认识面的特征。

关于长方体的面,你有哪些认识?(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注意强调数量,方法,形状。

)谁还有补充?(强调相对的面是完全相等的,投影)老师手中的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谁有跟老师不一样的长方体,说说你对这种长方体面的认识?(强调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且完全相等。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案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案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和区分它们。

2.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征。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展示和模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实践操作和问题探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4. 问题解决:出示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具、建筑等。

2. 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对称性,及相关几何图形的对称性。

八、教学资源:1. 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2. 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

2018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案

2018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
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资源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2、认识长方体的展开图
师: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指导完成“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4、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说说它的特征,量出它的棱长。

2018年全员培训小学数学实践作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2018年全员培训小学数学实践作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2018年全员培训小学数学实践作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XXX课时1课时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1-63页基本信息执教者所属教材目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体积(容积)单位及名数换算。

(一)充分运用动手操作、实验等活动,帮课标分析助学生理解概念,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概念多,且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书本实验、操作等活动素材,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形状及动手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长方体框架认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沿棱剪开成展开图,加深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通过“乌鸦喝水”实验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通过观察1厘米3、1分米3体积单位的大小,用3根长m1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感受1米3有多大,再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相当于上述这些体积单位等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活动的过程及相关题的练,帮助学生体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与表面积、体积(容积)概念的含义,建立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案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案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 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难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和图片。

二、长方体的特征(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长方体的特征:a. 有六个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是相等的。

b. 有十二条边,相对的四条边是相等的。

c. 有八个顶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和图片来验证长方体的特征。

三、正方体的特征(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正方体的特征:a. 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等。

b. 有十二条边,都相等。

c. 有八个顶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和图片来验证正方体的特征。

四、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如何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a. 正方体的所有面都是正方形,而长方体的面可以是不同的形状。

b. 正方体的边都相等,而长方体的相对边可以不相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和图片来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五、应用(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来解决。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够区分它们。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观察模型和图片,讲解和引导学生验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教学目标。

六、巩固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纸上完成。

2. 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涵盖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区分和应用等方面。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案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案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能够辨别和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辨别和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难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2. 快速准确地辨别和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准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图片。

2. 教学卡片或黑板。

3. 剪刀、胶水等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2.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触摸长方体模型,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触摸正方体模型,发现正方体的特征。

四、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辨别和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2. 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图片,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辨别和区分。

第二课时五、应用与拓展(2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手工制作,制作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教学反思:通过两课时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辨别和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练习和动手操作,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辨别和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中,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六、案例分析与思考(2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案例,如家具、建筑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案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七、课堂小结(10分钟)2. 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且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感性经验。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通过直观感知和动手操作来认识事物。

但是,他们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和宽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材分析:本课时教材分四部分内容:1.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品,让学生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再自己举例,丰富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认识。

2.结合实物,分别从点、面、棱三个组成部分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激励学生进行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的活动。

3.在“议一议“中提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异同的地方?”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4.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长等概念。

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而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所以,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经验的回忆、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描述和表示等途径,建立空间观念。

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我的设想是通过学生观察合回忆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亲手摆弄实物或图形,运用直观的学具和模型来重点展示图形的面、棱、顶点的特点,增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感性认识,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然后通过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教学思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课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对直观表象的好奇转化为对新知的探究。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了观察、操作、合作探究、比较、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实践、思考的探索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观念。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准知识的起点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直观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常见的立体图形,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并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设计

(2)棱的特点长方体有12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量:预设1: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上面4条、下面4条,中间竖着的4条。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数法?预设2:按照相对的棱红色(左右方向)的有4条,蓝色(上下方向)的有4条,黑色(前后方向)的有4条,共12条。

师:他也是把12条棱分成了3组,左右方向一组,前后方向一组,上下方向一组。

我们一起来看(指左右):这4条棱的位置是相对的,我们叫做相对的棱。

你还能从长方体里找到哪些相对的棱?长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方法:用直尺量特殊: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8条棱长度相等(3)顶点的特点数量:8个顶点小结:这些就是我们探究出的:长方体的特征。

(板书:长方体的特征。

)同学们在探究中能够动眼、动手、动脑,是会学习的好孩子。

师课件展示长方体的特征:师:经过了紧张的探究以后,我们来放松一下:1、动手搭建课件展示操作要求: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选料单绿色小棒(17cm)黄色小棒(12cm)红色小棒(9cm)数量总计2、汇报交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特征找三个组长,拿长方体和选料单到大屏幕展示汇报。

大屏幕对比选料单(1)实物台展示选料单A:绿色小棒(17cm)黄色小棒(12cm)红色小棒(9cm数量444小棒总计12B:绿色小棒(17cm)黄色小棒(12cm)红色小棒(9cm数量84小棒总计12C:绿色小棒(17cm)黄色小棒(12cm)红色小棒(9cm数量48小棒总计12教师收集三种不同选法的选料单,请这3个小组的同学带搭建完的作品上台(2)对比三个选料单,有什么共同点?引出:都是选了12根小棒、8个顶点师:就是说不论怎样,要想搭建成功,选料必须依据长方体的特征去选。

(3)让学生根据选料单想象搭建后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进行判断。

师:请同学们根据选料单,找出相应的长方体师:选料的不同,决定了长方体的不同。

3、逐步抽象,理解长、宽、高(1)、通过想象建立长宽高的表象:师:同学们都成功的搭建了长方体、正方体老师这有一个未完成的长方体框架,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的样子吗?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生到前面指着说一说。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上虞市城东小学傅蒋【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内容【学情分析】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能正确识别长方体、立方体等立体图形,并且初步学习了关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几何知识。

但这些都是比较直观的形象认识。

而本节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比较深入地,并用更抽象而富于理性的思维,去探索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

它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对后续教材内容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能力,这也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

学生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正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技能目标: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分析、推理等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索长方体和立方体特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1、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或立方体的实物。

2、同桌之间每人一套搭建长方体和立方体模型的小棒。

3、每人一份长方体自学材料及长方体研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课件出示六幅立体图形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长方体和立方体。

2、说一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长方体和立方体。

3、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和立方体,说一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在课件和生活中找一找长方体和立方体,快速地切入本课主题。

说一说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既是学生的一次自我展示,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一些初步探知,以便于后续教学的展开。

二、新知展开1、明确名称:结合学生的说法,通过课件展示,教师讲授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面:(课件演示)师:我们把长方体这一块、一块的部分称为长方体的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3、1厘米3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体积(容积)单位及名数换算。(一)充分运用动手操作、实验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概念多,且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书本实验、操作等活动素材,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形状及动手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长方体框架认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沿棱剪开成展开图,加深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通过“乌鸦喝水”实验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通过观察1厘米3、1分米3体积单位的大小,用3根长m1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感受1米3有多大,再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相当于上述这些体积单位等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及相关习题的练习,帮助学生体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与表面积、体积(容积)概念的含义,建立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既巩固、深化了所学知识,又同时提高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所以要探索、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又是为了解决更多、更灵活的生活实际问题。这之间,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环节等都环环相扣,练习与解决问题相互融合。
3.例2:重点研究“棱”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的活动,让学生发现长方体棱的特征:12条棱一般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长度相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一般情况下长度不相等,由此引出长、宽、高的概念。“做一做”让学生用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制作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第(3)题通过对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为后面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做准备。第(4)题是增加题: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和前面学习的观察物体相呼应,从一个方向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让学生用教材后的附页制作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为以后学习表面积做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执教者
XXX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1-63页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教材分析
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几何直观图,并介绍长方体各部分名称:面、棱、顶点。“面”采用直观认识的方式,“棱”与“顶点”则分别结合图采用文字描述进行定义:棱是面和面相交的线段,顶点是指棱和棱的交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推理、总结、归纳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过程,进一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4.例3:认识正方体特征。教材编排同长方体认识,先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并将自己的发现从面、棱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填入表格,最后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接下来,把原实验教材中“做一做”提前到新授课内容:让学生用本书附页提供的图样制作正方体模型,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也为学习表面积做准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并揭示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最后用集合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关系。做一做:把原实验教材练习五第8题提前到做一做,第(1)题进一步巩固正方体特征;第(2)题为体积的学习积累相应的经验,体会出搭成的长方体中小正方体的个数与长、宽、高有关;与实验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第(3)个问题: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目的是为了加深对长、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例1:重点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教材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物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方式,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去观察、分析,在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再利用表格从面、棱长、顶点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梳理长方体的特征,最后完整、规范地概括出长方体的概念: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并指出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进一步概括出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