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病害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水产养殖业病害问题与抗病技术现状

病害问题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据全国不完全统计,2003年、2004年水产养殖病害损失分别为111.25亿元和151.44亿元,其中鱼类约占55%-77%、甲壳类约占11%-28%、贝类约占3%-16%,常见病达几十种之多,病原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难以攻克的病毒等引起的疾病频繁发生,而品种抗逆性衰退、高密度养殖、劣质饲料投喂和生态环境恶化是病害肆虐的相关原由。

而现行的化学药剂、抗菌素等药物为主的病害防治手段存在药效不确切、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等诸多弊端,其主要原因是水产药物研究基础严重不足,盲用、滥用药物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生产上使用渔药大部分由兽药、农药移植而来,缺乏对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毒理学及对养殖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药物的给药剂量、用药程序、休药期缺乏科学依据。药物防治技术尤其薄弱的环节是,未能根据水生动物的特点和我国水产养殖种类多、养殖方式多样和疾病种类复杂等特点,针对性开展应用研究,因而难以做到高效用药和安全用药。

水产疾病的病因多,涵盖了养殖生物体、病原、环境等几者关系平衡破坏而导致的病变,仅靠药物单一技术是解决不了综合问题的。就药物对病原而言,还存在无抗病毒特效药、抗寄生虫药毒性大、抗细菌药的耐药性等难题;此外,我国缺乏快速、简便的病原检测试剂盒技术,难以做到对症下药。显然,要遏制水产病害,有待开发特效、低毒渔药,更需要全面系统考虑安全、高效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

二、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产业抗病工作基本思路

以健康养殖技术为基础的水生动物病害综合防疫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和接受的

渔业病害防治技术系统。水产抗病技术发展趋势是:在病害防治方面注重消除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在国际上已建立水产病害检疫网络,其相关的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将得到不断完善并规范化,对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包括病原的致病因子、感染机理、核酸组成、基因组的结构功能等研究将为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应用免疫防治技术及绿色生物渔药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将是今后渔业重大病害控制的研究重点。基于改善宿主健康状况和养殖生态环境的免疫制剂、绿色生物渔药、绿色生态制品在水产中的开发和应用将逐步取代目前药物滥用的局面,为水生生物病害防治提供重要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对水

生生物的免疫机制、抗感染机制、健康生理,病原抗原确定簇基因结构等的研究为新型渔药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藻类、饵料生物、有益微生物、病毒等的转基因技术可能将为绿色渔药使用提供一条崭新的给药途径。此外,根据中国的国情,对多种药物在水生生物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将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提高品种的抗病力将是品种选育和驯化工作的重点,通过选育、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等方法,获得能抵抗某种病原体感染的抗病品种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要实现水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构建高水平、系统化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工作的基本思路:(一)提高水产养殖动物免疫力。通过疫苗、免疫增强剂、抗病品种等手段促进养殖动物产生对特定病原的抵御力和提高机体的基础抗病水平;(二)减少养殖生态环境失衡对养殖动物的不良刺激。建立养殖生态标志因子监测技术和生态调控技术,消除连作障碍;(三)提高病害早期预测能力,控制病原传播,减少用药与安全用药。建立病原早期快速检测试剂盒技术,开发新型绿色渔药,制定科学用药规范;(四)建立数字化病害监控技术复合体系。一方面由病原监测、生态因子监测、专家分析库等组合成预警功能体系,另一方面由疫苗、免疫增强剂、环境改良生物制剂等系列产品及其配套技术并结合抗病品种、低污染高能饲料应用等组合成控制功能体系,两功能体系间的多元素有机集成,构建具有病害信息分析、指示控制方案、技术产品优化推荐、效应反馈分析、功能库更新提升等计算机识别监控技术系统。

我国水产病害防治需采取的组织管理保障措施:(一)法规、政策保障。建立苗种免疫和疫苗补贴制度、疫病报告制度和隔离制度、用药处方制度和用药可追溯制度,等等,以起到政府引导、监督的作用;(二)规范养殖区域行为。可试行似住房小区管理模式,以相对封闭的水产养殖小区为载体的养殖组织管理,包括引入龙头企业或管理公司,对小区实行统一水源处理、养殖生态养护、优良种苗和饲料提供、疫苗接种、疫病监测等养殖全过程的系列技术服务,以改变一家一户养殖模式,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状态;(三)提升产业者素质。通过各级推广部门的技术示范,对从业者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养殖者的绿色生产意识和技能。

三、院病害防治技术工作基础与研究发展方向、任务

院病害防治技术领域工作基础积累扎实、技术队伍储备良好。我院在水产病害控制研究已有近四十年的研究历史,在20世纪60年-70年代开展了“四大家鱼”为主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细菌病和草鱼出血病研究;80年代随着养殖种类的多样化,研究对象扩展到海水鱼、虾病;90年代集约化养殖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对虾病毒病等暴发性流行病成了研究重点,研究水平也由个体、组织、细胞发展到分子,研究内容由流行病学、药物为主发展到诊断、免疫;尤其是21世纪初,现代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水产病害控制领域相关的研究工作,在病原分子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诊断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我院在疫苗研究方面更具特色,引领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草鱼疫苗的发展经历了落后到先进的漫长升级,包括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代的草鱼土法疫苗(草鱼“三病”组织浆疫苗)、80年代初第二代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细胞灭活疫苗和90年代第三代的GCHV弱毒细胞疫苗;近年来疫苗研究对象涉及到海水鱼弧菌、鱼类嗜水气单胞菌、鱼类柱状曲挠杆菌、鱼类虹彩病毒、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等引起的水产动物重大疫病的广泛范围,在抗原特性与功能基因克隆表达、免疫应答机理等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制的部分疫苗进入田间试验阶段。目前我院已拥有一支近百人、学科全面系统、在国内有较强影响的水产病害研究学科队伍,45

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比例达80%以上,学术思想活跃,研究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承担国家、省部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项、66项和120项,获国家、省部、院等各类奖励约40项,这些成果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挂靠在本院的相关机构有省、部“水产动物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水产医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水产养殖生物病害防治中心”各1个,院、市“鱼类健康与免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鱼病防治中心虾病防治分中心”各1个,“农业部新渔药临床试验中心”5个,以及被NACA接受为“水生动物健康区域中心”1个。上述研究工作积累、队伍与条件平台建设为深入开展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研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技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院在水产病害技术领域的研究方向是:构建水产养殖生物亚健康及其相关环节评估关键技术体系,包括生理亚健康状态检验技术、病原检测技术、药物成份检定技术、养殖生态预警技术等;构建水产养殖生物健康提高关键技术体系,包括非特异性免疫提高技术、特异性免疫提高和疫苗制备技术、生物安全抗感染技术、生物安全环境改良技术等;和提出最终建立改善鱼、虾、贝等食品安全的养殖保健管理方案、规范和标准的理论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