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理发展与评价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 敌意性攻击: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身体、感情和自
尊等),如报复、支配等。
工具性攻击: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如财物或权力),以伤
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二)特点
1.攻击行为的发生原因
→ 争抢东西 游戏规则、社会行为等社会性问题
2.攻击行为的方式
→ 身体攻击 言语攻击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
主编:张文军
第一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五、双性化与教育
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
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 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 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游戏活动兴趣:男孩更喜欢有汽车参与的运动性、竞赛性
游戏,女孩则更喜欢过家家的角色游戏
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选择同性别伙伴的倾向向日益明
显,男孩和女孩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不相同
个性和社会性: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和社会性方面
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断发展中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 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方式。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第三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 二、同伴关系 三、师幼关系
一、亲子关系
(一)亲子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 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谢弗的研究
第一阶段:非社会阶段(0-6周) 第二阶段:未分化阶段(6周-6、7个月) 第三阶段:分化的依恋阶段(7-9个月) 第四阶段:多重依恋阶段(9-18个月)
3.攻击行为的类型
→ 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
4.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孩参与更多的冲突,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攻击事件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及策略 成因:
1.观察与模仿 2.外部强化与替代性强化 3.心理挫折
案例分析
因为没有得到爱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有一天,小勇不小心碰到了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向 老师告状了,小勇平时比较顽皮,老师便不问青红皂白 的训斥:你好好反思,待会不准玩游戏,真是讨人嫌。 或许小勇已经习惯了老师的态度,但他并没有为自己辩 护,只是后来更爱打人了,问他为什么,他脑袋一歪说: “我就打,反正老师不喜欢我”。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影响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和大众媒介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和同伴相互作用
3.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含义
反社会行为又叫消极的社会行为,在幼儿中最突出 表现是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 行为。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帮助 减少小勇的攻击性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及策略
策略:
首先,学会识别他人的的情绪 其次,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再次,树立正面的非攻击性的榜样,强化儿童积极的行 为,不接触或少接触攻击性行为的范型 最后,创造非攻击的环境
1.生物因素 2.认知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五、双性化与教育
男女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 特征。就是既有男子气,同时具有女子气的双性化个体。
双性化个体比性别类型化个体更健康,更具有适应性 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柔和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 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双性化 人格模式也许会加大发挥个体的潜能
1、让母亲与婴儿一起进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之 后母亲鼓励孩子玩玩具和探索环境,当孩子玩的时候 ,母亲陪伴在身边。
2、进来一个陌生人,先是保持沉默,再与母亲交 谈,然后接近婴儿。
3、分离:母亲离开,婴儿产生分离焦虑,陌生人 努力安慰和引导婴儿继续玩。
4、团聚:母亲重新回到婴儿身边。
一、亲子关系
(二)依恋类型
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 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 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分享、谦让、援助、 合作等。
活动兴趣:男孩在所有玩具中更喜欢卡车和、汽车,而
女孩则更喜欢玩具娃娃或柔软的玩具
选择同伴:女孩就表现出更喜欢与其他女孩玩,而不喜
欢跟吵吵闹闹的男孩玩
社会性发展:女孩对于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要求就有更多
的遵从,而男孩对父母的要求的反应更趋向多样化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一、亲子关系
(三)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早期安全型依wk.baidu.com者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 在问题解决情境中反映为高度卷入的持久性和愉快感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1.3岁前的亲社会行为
1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对别人的微笑、伤心等给与极大的关注 并表现出相应的表情。 2岁左右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已经萌发,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 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
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
(3-6、7岁) 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鲍尔贝的研究
前依恋阶段(出生到1.5-2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 依恋开始形成阶段(1.5-2个月到6-8个月):选择性的
社会反应
依恋形成阶段(6-8个月到1.5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
顾者接近
互惠阶段(1.5岁到2岁以后):交互关系形成
艾恩斯沃斯的依恋研究
艾恩斯沃斯的依恋研究
• 测验对象:2岁以内的婴儿 • 测验的方法和大致步骤:
尊等),如报复、支配等。
工具性攻击: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如财物或权力),以伤
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二)特点
1.攻击行为的发生原因
→ 争抢东西 游戏规则、社会行为等社会性问题
2.攻击行为的方式
→ 身体攻击 言语攻击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
主编:张文军
第一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五、双性化与教育
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
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 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 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游戏活动兴趣:男孩更喜欢有汽车参与的运动性、竞赛性
游戏,女孩则更喜欢过家家的角色游戏
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选择同性别伙伴的倾向向日益明
显,男孩和女孩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不相同
个性和社会性: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和社会性方面
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断发展中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 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方式。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第三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 二、同伴关系 三、师幼关系
一、亲子关系
(一)亲子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 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谢弗的研究
第一阶段:非社会阶段(0-6周) 第二阶段:未分化阶段(6周-6、7个月) 第三阶段:分化的依恋阶段(7-9个月) 第四阶段:多重依恋阶段(9-18个月)
3.攻击行为的类型
→ 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
4.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孩参与更多的冲突,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攻击事件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及策略 成因:
1.观察与模仿 2.外部强化与替代性强化 3.心理挫折
案例分析
因为没有得到爱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有一天,小勇不小心碰到了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向 老师告状了,小勇平时比较顽皮,老师便不问青红皂白 的训斥:你好好反思,待会不准玩游戏,真是讨人嫌。 或许小勇已经习惯了老师的态度,但他并没有为自己辩 护,只是后来更爱打人了,问他为什么,他脑袋一歪说: “我就打,反正老师不喜欢我”。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影响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和大众媒介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和同伴相互作用
3.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含义
反社会行为又叫消极的社会行为,在幼儿中最突出 表现是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 行为。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帮助 减少小勇的攻击性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及策略
策略:
首先,学会识别他人的的情绪 其次,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再次,树立正面的非攻击性的榜样,强化儿童积极的行 为,不接触或少接触攻击性行为的范型 最后,创造非攻击的环境
1.生物因素 2.认知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五、双性化与教育
男女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 特征。就是既有男子气,同时具有女子气的双性化个体。
双性化个体比性别类型化个体更健康,更具有适应性 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柔和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 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双性化 人格模式也许会加大发挥个体的潜能
1、让母亲与婴儿一起进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之 后母亲鼓励孩子玩玩具和探索环境,当孩子玩的时候 ,母亲陪伴在身边。
2、进来一个陌生人,先是保持沉默,再与母亲交 谈,然后接近婴儿。
3、分离:母亲离开,婴儿产生分离焦虑,陌生人 努力安慰和引导婴儿继续玩。
4、团聚:母亲重新回到婴儿身边。
一、亲子关系
(二)依恋类型
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 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 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分享、谦让、援助、 合作等。
活动兴趣:男孩在所有玩具中更喜欢卡车和、汽车,而
女孩则更喜欢玩具娃娃或柔软的玩具
选择同伴:女孩就表现出更喜欢与其他女孩玩,而不喜
欢跟吵吵闹闹的男孩玩
社会性发展:女孩对于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要求就有更多
的遵从,而男孩对父母的要求的反应更趋向多样化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一、亲子关系
(三)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早期安全型依wk.baidu.com者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 在问题解决情境中反映为高度卷入的持久性和愉快感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1.3岁前的亲社会行为
1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对别人的微笑、伤心等给与极大的关注 并表现出相应的表情。 2岁左右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已经萌发,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 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
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
(3-6、7岁) 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鲍尔贝的研究
前依恋阶段(出生到1.5-2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 依恋开始形成阶段(1.5-2个月到6-8个月):选择性的
社会反应
依恋形成阶段(6-8个月到1.5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
顾者接近
互惠阶段(1.5岁到2岁以后):交互关系形成
艾恩斯沃斯的依恋研究
艾恩斯沃斯的依恋研究
• 测验对象:2岁以内的婴儿 • 测验的方法和大致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