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理发展与评价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目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目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全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精简了理论性知识,加强了实践教学内容,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全书编写体例力求新颖,结构清晰,理论联系实践,既便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学生自学。

全书共分四个模块,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活动心理的发展。

《全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本科、成人教育、五年制高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也可供学前教育_[作者和幼儿园教师参考。

第一部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一章绪论【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操作指南】观察法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的运用【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第二节生命的孕育第三节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四节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操作指南】一、婴儿动作发展的测评指标二、婴儿动作发展的测评方法【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二部分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四章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五章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六章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三部分学前儿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八章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尉伴关系和移情能力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四部分学前儿童活动心理的发展第十章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游戏心理概述第二节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价值第三节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游戏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十一章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概述第二节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和美术活动心理【操作指南】学习障碍——多动症儿童的测量与评估【实践活动】【思考练习】参考文献。

学前心理学——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学前心理学——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 二、发展的原则
(一)发展方向的原则 (二)相互交织的原则 (三)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四)个体成熟的原则 (五)自我调节的原则
• 三、育儿观念
• 格塞尔的同事阿弥士曾向父母提出以下忠告:一 是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 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二是学 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 出现的发展新事实。三是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 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四是不要老是去想 “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 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 一、心理发展观
•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 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 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 约的。
•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心 理机能,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
• 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 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
•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流 派。它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 法的变革,推广了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尤其是对儿童的学习和教养,提出了许多有价 值的原则和方法。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 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 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第一节 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 (一)行为主义的思维 华生认为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当关闭嘴巴后内心地 运作的言语,即无声的言语。不同的思维,究其实质,只 不过是不同的言语形式。
• (二)行为主义的习惯 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包括外部和内部 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动的结果。当人的内外刺激 所引起的活动具有一定的顺序,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 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 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因此,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 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呢? 一是年龄。 二是练习的分配。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 纵向追踪研究:目前关于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难以揭示其发展轨迹和动 态变化。未来可以采用纵向追踪研究设计,深入探究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长期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 素。
• 干预实验研究:针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未来可以开展更多的干预实验研究,探讨 有效的干预措施和策略,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处理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
结果展示
通过图表、表格等形式将实证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评价者和相关人员直观了解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发展状况。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和解读,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和改进措施。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回顾
•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目前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发展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体系。未来可以进一 步探讨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状况和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
评价第十一章学前儿
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
汇报人:XXX
系的发展 2024-01-27
目 录
•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概述 • 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影响 • 幼儿园环境中人际关系建设策略 • 学前儿童社会技能培养方法探讨 • 评价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发展指标体
系设计 • 总结与展望
自我中心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主要关注 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缺 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注

权威阶段
儿童开始意识到社会规 则和权威的存在,并愿 意遵守和执行这些规则

可逆性阶段
儿童逐渐理解到社会规 则的相对性,并能够在 不同情境下灵活调整自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概述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概述
的评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观点
• 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 的基本生活过程。
• 当儿童成熟时,他们会获得更为 复杂的“认知结构”,以协助其 适应环境。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几个主要概念 1.认知结构或图式
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 验、解决问题。
比如,三岁的幼儿可能会认为,太阳是 有生命的,只因为太阳每天一早就出来,一 到晚上就下山了。
认知图式——会移动的物体是有生命的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几个主要概念
2.组织和适应
• 组织是指儿童将现有的图式结合,而成为新的、复杂 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 组五、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 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认知成熟,儿童与成人或年 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 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 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 动态的概念。
较高水平 现有水平
最近发展区
35
六、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18-25岁:亲密对孤独,发展和谐的亲密关系
25-65岁:繁衍对停滞,发展“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65岁以后:自我完善对绝望,发展“智慧”的品质
三、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 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 (R)的学习过程。
给我一打婴儿,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 中,无论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 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诗 、艺术家、大商人或者是乞丐、小偷。
比如,幼儿一开始可能会认为,所有会 飞的都是鸟,后来他慢慢发现有许多东西不 是鸟,但会飞,于是,他就可能会将这些知 识进行组织而成为新、更复杂的阶层结构。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观点采择是指儿童推断别
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即能设身 处地理解他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
本质特征
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 化,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
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亲社行为的影响因素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
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
儿童能将自己置身于他人处 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1 2 3
儿童一旦做出了利他行为,我们应给
予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可以使儿童
获得积极的反馈,逐渐得到行为的巩固。
二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
又叫消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以伤害 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 本的内在的因素。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1
为学前儿童树立正向的榜样,让
他们在观察和模仿中提高亲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1 2
角色扮演法能够使儿童亲身体验到
他人的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别人的处境, 体验他人在各自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
根据方式不同
愤怒的
➢ 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去
反应性攻击
控制愤怒的反应性攻击。
非愤怒的 主动性攻击
➢ 为获得某一物品或达到某种 目的,进而欺负或控制同伴。
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 比较频繁
2.更多的依 靠身体,而 不是语言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涉及到他们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个性主要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境中所表现出的持久、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同时也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中,认知方面的发展尤为重要。

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这一时期的学前儿童也开始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也会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认知方面的发展为儿童的个性特点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他们在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情感方面的发展对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包括自我意识、情绪识别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这一阶段,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分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他们学会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情感方面的发展为儿童建立了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对他们的个性特点有所影响。

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也是其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并能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在这一阶段,学前儿童也开始培养和发展一些基本的社交能力,如与他人合作和共享等。

行为方面的发展使学前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同时也对他们的个性特点产生深远影响。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学前儿童在一些个性特征上的继承程度。

然而,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他们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家庭关系和教育方式会影响学前儿童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应该成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同伴关系和友谊
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之一,家长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如教孩 子如何与人打招呼、分享玩具、等待轮流等。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孩子开始接触同龄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和友谊 观念。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和互助;同时也可以 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引导孩子理解友谊的内涵和意义。
•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针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本章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育 策略,包括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的社交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等。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深入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机制:目前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现象描述和影响因素 分析层面,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内在机制,揭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情感发展
学前儿童的情感逐渐丰富和稳定,能够表 达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情感。
行为发展
学前儿童的行为逐渐符合社会规范,能够 与他人进行基本的合作和交流。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因素
家庭环境
同伴关系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氛 围、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儿童的社会性 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伴是儿童社会交往的重要对象,良好的 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 和行为。
•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日益 显著。未来研究可以探讨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以及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儿童的社 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一、依恋的产生与特点依恋是指儿童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之间形成的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一)依恋的特征婴幼儿的依恋具有些重要的特征,表现在:(1)渴望和依恋对象在一起,和依恋对象在一起时,能感到最大的愉悦,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接近,会比看到别人表现出较多的高兴微笑依偎、跟随、手舞足蹈、拥抱等。

(2)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儿童。

(3)依恋对象让儿童获得慰藉和安全感。

婴儿的依恋行为有两种行为模式。

一种称之为信号行为模式,婴儿会微笑、啼哭、注视和发出响声,目的是把母亲呼唤到身边;另一种称为接近行为模式,婴儿的行为有吸吮乳汁、抓住母亲不放和用目光追视母亲等,目的在于保持和母亲的接触。

总体而言,亲近是依恋的核心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表征。

(二)依恋形成的前提与标志依恋的产生是儿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等心理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儿童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依恋建立的前提依恋建立的前提有两个:(1)社会环境尤其是某种养育条件的存在是儿童依恋产生的首要前提。

(2)识别记忆客体永久性的获得是依恋建立的认知前提。

2.依恋形成的标志一般认为,依恋形成的标志需要符合三条原则:(1)代表性:即能反映依恋这一行为表现不同于其它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性;(2)稳定性:即在依恋一般应出现的时期内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存在;(3)普遍性:即不因个体间的差异而影响该依恋想象的普遍存在。

二、依恋的发展过程婴儿的依恋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对人的反应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 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方式。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 敌意性攻击: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身体、感情和自
尊等),如报复、支配等。
工具性攻击: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如财物或权力),以伤
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二)特点
1.攻击行为的发生原因
→ 争抢东西 游戏规则、社会行为等社会性问题
2.攻击行为的方式
→ 身体攻击 言语攻击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1.3岁前的亲社会行为
1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对别人的微笑、伤心等给与极大的关注 并表现出相应的表情。 2岁左右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已经萌发,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 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
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
(3-6、7岁) 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 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 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分享、谦让、援助、 合作等。

中职职高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心理学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中职职高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心理学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 学前小孩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的观点指小孩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品德为规范与社会性技术,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小孩社会性性发展是一个动向的过程,是孩子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渐渐实现的。

b5E2RGbCAP二.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亲母亲与儿女的关系,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主要包含父亲母亲与儿女的感情联系以及父亲母亲的修养方式。

p1EanqFDPw(二)伙伴关系得发展——伙伴关系是指小孩与其余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纪同样或邻近的小孩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拥有同等、互惠的特色。

DXDiTa9E3d(三)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是人依据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希望而渐渐形成的行为。

(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少儿道德发展的中心问题,是指个体帮助或许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偏向。

详细包含分享、合作、礼让、救助等。

RTCrpUDGiT(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也称入侵行为,就是损害他人或许东西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成心破坏东西、向他人寻衅等,这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

5PCzVD7HxA三.研究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是小孩健全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促使小孩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1、培育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小孩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小孩发展的三大方面。

jLBHrnAILg2、完满的人品对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拥有促使作用。

(二)少儿期是小孩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期间,少儿社会性发展是小孩将来发展的重要基础;1、少儿期社会性发展在人一世的社会性发展中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少儿社会性发展的利害,直接关系到少儿将来人品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因为少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点期间,少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感情以及社会行为技术在此阶段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表现出显然的个人特色,甚至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固的个性特色。

学前心理学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人际关系

学前心理学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人际关系

02
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家人的关系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人 际关系之一,家长是孩子最亲近 的人,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展 有着深远的影响。
兄弟姐妹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是学前儿童人际关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兄弟姐妹 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 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与同龄人的关系
友谊关系
学前儿童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关系 ,这种关系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社会 适应能力和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功案例二
小红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孩子,她总是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这主要是因为小红具备良好的亲 社会行为,比如分享、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等。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小红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 养她的亲社会行为,提高她的人际交往能力。
挑战案例
挑战案例一
小华是一个比较孤僻的孩子,他不善于 与人交往,也缺乏社交技巧。这可能是 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没有给予足 够的关注和支持,导致小华缺乏自信和 社交能力。为了帮助小华,家长可以多 陪伴他,鼓励他参加一些小组活动或兴 趣班,帮助他逐渐融入集体中。
VS
挑战案例二
小丽是一个容易受到同伴排挤的孩子,她 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情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 ,导致她在同伴中的人缘不太好。这可能 是因为小丽缺乏情绪管理能力,容易发脾 气或者任性。家长可以教给小丽一些情绪 管理技巧,比如深呼吸、数数等,帮助她 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创新案例
创新案例一
小亮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孩子,他总是能够 想出一些新颖的方式来与其他孩子交往。比 如他会组织一些小型的游戏或者活动,吸引 其他孩子参与其中。这种创新的方式可以帮 助小亮更好地融入集体中,同时也能够激发 其他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ppt课件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ppt课件
ppt精选版 Nhomakorabea11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施卡福和埃莫森认为婴儿在同照料者形成密切关系时 要经历以下连续的阶段:
1.非社会性阶段
2.未分化 依恋阶段
4.多重依 恋阶段
3.分化的依恋阶段
ppt精选版
12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把婴儿依恋的划分为以下类型:
①安全依 恋型婴儿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1)亲社会行 为的萌芽期 (2岁左右)
2)各种亲社 会行为迅速 发展期(3岁 至六七岁)
ppt精选版
40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 环境
2.儿童日常 的生活情境
3.移情
ppt精选版
41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师幼关系的类型 李红从接触性质将师幼交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亲密型
紧张型
淡漠型
ppt精选版
27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建立良好 师幼关系的
策略
(1)教师应尊重幼儿,平等地 对待每一个幼儿。
(2)对幼儿发出的信息给予积 极敏感的反馈、支持和引导。
(3)探索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 方法与途径。
ppt精选版
38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 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性。该行为具 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和援助等。儿童 的亲社会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又 有哪些特点呢?
ppt精选版
39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交情绪与人际关系

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交情绪与人际关系

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交情绪与人际关系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前阶段是他们社交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前儿童的社交情绪和人际关系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

因此,父母和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和表达情绪,并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1.理解学前儿童的社交情绪学前阶段是孩子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并且能够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然而,由于他们的语言和认知能力还不完全发展,所以他们常常无法准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为了帮助学前儿童理解社交情绪,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通过讲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和区分不同的情绪,如快乐、愤怒、悲伤等。

可以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

- 鼓励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可以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安慰。

- 培养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

通过提供适当的游戏、玩具和活动,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学前阶段是孩子开始接触社交环境,并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沟通。

以下是培养学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几个建议:- 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

为孩子提供与其他孩子互动的机会,可以参加幼儿园、社区活动或者邀请其他孩子来家里玩耍。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友谊,并学习与他人共处。

- 教授合适的沟通技巧。

引导孩子善于倾听他人,学会用友善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 鼓励合作和分享。

给予孩子机会参与团队活动,如合作游戏、乐器合奏等。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与他人共事、分享资源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3.家校合作促进社交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社交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的两个重要环境。

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于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

以下是家庭和学校可以进行的合作措施:- 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

学前儿童社 会情感与人际关系

学前儿童社 会情感与人际关系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与人际关系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社会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和幸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与他人互动,逐渐形成自己的情感认知和交往方式。

社会情感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体验到的各种情感,包括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爱等。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社会情感的发展是他们适应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例如,当孩子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他们就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寻求帮助和支持。

同时,学会识别他人的情感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他人的需求,从而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关爱的关系。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起初,他们可能只能体验到基本的情感,如高兴和不高兴。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开始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情感,如骄傲、羞愧和内疚。

这一发展过程不仅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

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温暖、和谐的家庭中,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从而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父母的言传身教也会对孩子的情感表达和应对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如果父母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孩子也会学会以同样的方式应对挫折。

幼儿园作为学前儿童的重要成长场所,也在他们的社会情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有机会与不同背景的同龄人交往,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游戏,引导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同时,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有助于孩子们学会遵守规则,培养自律和责任感。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与家人、同伴和教师的关系。

与家人的关系是孩子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也是最亲密和稳定的。

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不仅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是他们情感上的依靠。

学前儿童社 会情感与人际关系

学前儿童社 会情感与人际关系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与人际关系《学前儿童社会情感与人际关系》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前阶段是其社会情感和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的经历和发展对孩子未来的情感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包括但不限于情绪的认知与表达、情感的调节与控制、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发展等方面。

他们开始逐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尝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当孩子得到一个新玩具时,会表现出高兴和兴奋;当玩具被抢走时,可能会生气或哭闹。

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比如问:“宝贝,你现在是不是因为玩具被拿走了而感到不开心呀?”让孩子知道每种情绪都有对应的名称和感受。

同时,学前儿童也在学习如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是一项需要不断练习和培养的能力。

当孩子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而发脾气时,我们可以教他们深呼吸、数数字或者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平静下来。

例如,说:“宝宝,咱们先深呼吸三次,然后再想想办法好不好?”这种引导能够帮助孩子在未来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发展也是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哭泣时,他们可能会感到难过,并尝试去安慰。

这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和强化这种善良的情感,让孩子明白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而在人际关系方面,学前儿童首先建立的是与家人的亲密关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关爱、陪伴和支持对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建立至关重要。

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更愿意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接着,孩子会进入幼儿园,开始与老师和小伙伴们交往。

在这个新的集体环境中,他们学习分享、合作、轮流等社交规则。

例如,一起玩玩具时要学会分享,做游戏时要懂得合作,排队时要知道轮流。

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项目十一: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教学目的(一)了解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概念,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二)熟悉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三)掌握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学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四)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反社会行为的发展(五)掌握学前儿童交往的类型及各种不同类型交往的意义、途径及策略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重点难点(一)重点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亲社会行为及反社会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交往的类型及各种不同类型交往的意义、途径及策略(二)难点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学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视频六、课程主要内容导入:案例分享(书本P168)思考:学前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通过亲子交往、师幼互动及同伴交往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括哪些?任务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讲解:性别角色的定义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女孩子要像女孩子,男人不能有“女人腔”。

性别角色由先天与后天习得因素构成。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差异(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表现玩具偏好的差异游戏和玩伴选择的差异抚育性方面的差异分别举例解释(二)性别角色差异形成的原因生物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示理论三、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解释:儿童一出生就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从姓名、服饰、玩具,到以后的行为要求、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

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就是性别角色教育的开始。

儿童正是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中,开始获得性别认同,并进而达到性别角色的分化。

(二)幼儿园对儿童性别化的影响女教师倾向于奖励整洁和顺从,抑制攻击型,造成男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不适应。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帮助 减少小勇的攻击性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及策略
策略:
首先,学会识别他人的的情绪 其次,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再次,树立正面的非攻击性的榜样,强化儿童积极的行 为,不接触或少接触攻击性行为的范型 最后,创造非攻击的环境

影响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

发展因素?
练 结合实例谈谈如何促进学前儿童人际

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儿童游戏社会化发展六阶段(帕顿的研究):
-无所用心的行为 -单独游戏 -旁观者行为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二、同伴关系
(二)同伴关系的作用
1.同伴是榜样和强化者
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习社交技能,促进社会行为向友好、 积极的方面发展 成为榜样则能够增强儿童的自我
2.同伴是社会比较的参照
同伴交往为儿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标准 同伴对于儿童的态度、行为、自我概念等起到重要的塑造作 用
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 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方式。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1、让母亲与婴儿一起进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之 后母亲鼓励孩子玩玩具和探索环境,当孩子玩的时候 ,母亲陪伴在身边。
2、进来一个陌生人,先是保持沉默,再与母亲交 谈,然后接近婴儿。
3、分离:母亲离开,婴儿产生分离焦虑,陌生人 努力安慰和引导婴儿继续玩。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一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什么是社会性?什么是社会性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幼儿的人际关系包括哪两方面?是如何发展的?幼儿的性别行为是如何发展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发展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怎样发展的?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存在哪些问题?一、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想一想,什么是社会性?什么是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有什么意义?每个儿童从一出生,就开始了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

当孩子开始对母亲的爱抚报之以动作或微笑时,就开始了人际之间的交往,他的社会性行为也就开始表现出来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生活范围逐渐扩大,社会经验日益增多。

他们要学会与父母、同伴以及其他人进行交往、接触,并逐步建立起与父母、与同伴的比较稳定的关系;幼儿期,在外界环境影响下,一种比较明显的性别行为方式也开始出现;同时,作为道德发展主要内容的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也表现出较明显的个别差异,并成为以后发展的基础。

可以说,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以后的发展。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则是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程。

新生儿只是一个具有人类生理结构的生物人,不具备社会属性。

客观世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不认得生活中的任何东西和任何人。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几个月后,孩子就会对人有反应,看到有人来了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开始找人,身边没有人就开始哭叫;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他们逐渐熟悉妈妈的声音、妈妈的脸,产生“认生”现象,见到妈妈就高兴,陌生人要抱一抱时就哭了;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教给孩子各种行为规则,孩子一天天地变得“懂事”,并逐渐能够“管住”自己;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后,在老师的教育下,孩子们逐渐接受社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并将这些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自觉遵守。

学前心理学-(1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学前心理学-(1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气质特点是母亲抚养困难的重要引发源之一。气质 在依恋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在于,它是影响儿童行为的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 它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儿童依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和强度,制约着儿童的反应 方式和活动水平。对于难以照看型气质的儿童和敏感―退缩型儿童,其母亲 的抚养困难程度显著高于容易照看型气质的儿童的母亲。
学前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二、同伴关系的类型
(四)一般型
这类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行为表 现一般,既不是特别主动、友好, 也不是特别不主动或不友好;同伴 有的喜欢他们,有的不喜欢他们, 他们既非为同伴所特别的喜爱、接 纳,也非特别的忽视、拒绝,因而 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一般。
上述四种同伴交往类型,在儿 童群体中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其 中,受欢迎型儿童约占13%,被拒 绝型约占14%,被忽略型儿童占 20%,一般型儿童占53%。
学前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0―1岁儿童 同伴关系的发生
大约2个月时,婴儿能注视同伴;3―4个月时,婴儿能够相互触摸和观望; 6个月时,他们能彼此微笑和发出“咿呀”的声音。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这些 反应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因为这时的婴儿可能把同伴当做物体或活的 玩具,不能主动追寻或期待从另一个婴儿那里得到相应的社会反应。这时的 行为往往是单向的,缺乏互惠性。直到出生后的下半年,真正具有社会性的 相互作用才开始出现。儿童1岁后,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发展,他 们的社会性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交往的回合也越来越长。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们的生存一天也 离不开社会。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社会,一个单位是一个社会,一所学 校也是一个社会。人们每天都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充当着各种角色,表 现着自己的“社会性”。与人打交道的方式、对别人的态度、怎样受 别人的影响、你又怎样影响别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社会性 的表现,家庭、单位、班级都是表现一个人社会性的场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攻击行为的类型
→ 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
4.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孩参与更多的冲突,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攻击事件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及策略 成因:
1.观察与模仿 2.外部强化与替代性强化 3.心理挫折
案例分析
因为没有得到爱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有一天,小勇不小心碰到了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向 老师告状了,小勇平时比较顽皮,老师便不问青红皂白 的训斥:你好好反思,待会不准玩游戏,真是讨人嫌。 或许小勇已经习惯了老师的态度,但他并没有为自己辩 护,只是后来更爱打人了,问他为什么,他脑袋一歪说: “我就打,反正老师不喜欢我”。
第三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 二、同伴关系 三、师幼关系
一、亲子关系
(一)亲子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 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谢弗的研究
第一阶段:非社会阶段(0-6周) 第二阶段:未分化阶段(6周-6、7个月) 第三阶段:分化的依恋阶段(7-9个月) 第四阶段:多重依恋阶段(9-18个月)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
主编:张文军
第一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五、双性化与教育
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
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 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 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1.3岁前的亲社会行为
1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对别人的微笑、伤心等给与极大的关注 并表现出相应的表情。 2岁左右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已经萌发,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 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
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
(3-6、7岁) 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帮助 减少小勇的攻击性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及策略
策略:
首先,学会识别他人的的情绪 其次,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再次,树立正面的非攻击性的榜样,强化儿童积极的行 为,不接触或少接触攻击性行为的范型 最后,创造非攻击的环境
活动兴趣:男孩在所有玩具中更喜欢卡车和、汽车,而
女孩则更喜欢玩具娃娃或柔软的玩具
选择同伴:女孩就表现出更喜欢与其他女孩玩,而不喜
欢跟吵吵闹闹的男孩玩
社会性发展:女孩对于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要求就有更多
的遵从,而男孩对父母的要求的反应更趋向多样化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游戏活动兴趣:男孩更喜欢有汽车参与的运动性、竞赛性
游戏,女孩则更喜欢过家家的角色游戏
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选择同性别伙伴的倾向向日益明
显,男孩和女孩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不相同
个性和社会性: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和社会性方面
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断发展中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亲子关系
(三)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早期安全型依恋者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 在问题解决情境中反映为高度卷入的持久性和愉快感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影响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和大众媒介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和同伴相互作用
3.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含义
反社会行为又叫消极的社会行为,在幼儿中最突出 表现是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 行为。
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 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方式。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1.生物因素 2.认知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五、双性化与教育
男女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 特征。就是既有男子气,同时具有女子气的双性化个体。
双性化个体比性别类型化个体更健康,更具有适应性 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柔和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 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双性化 人格模式也许会加大发挥个体的潜能
1、让母亲与婴儿一起进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之 后母亲鼓励孩子玩玩具和探索环境,当孩子玩的时候 ,母亲陪伴在身边。
2、进来一个陌生人,先是保持沉默,再与母亲交 谈,然后接近婴儿。
3、分离:母亲离开,婴儿产生分离焦虑,陌生人 努力安慰和引导婴儿继续玩。
4、团聚:母亲重新回到婴儿身边。
一、亲子关系
(二)依恋类型
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 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行为及倾向。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分享、谦让、援助、 合作等。
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 敌意性攻击: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身体、感情和自
尊等),如报复、支配等。
工具性攻击: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如财物或权力),以伤
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
二、攻击行为的发展
(二)特点
1.攻击行为的发生原因
→ 争抢东西 游戏规则、社会行为等社会性问题
2.攻击行为的方式
→ 身体攻击 言语攻击
鲍尔贝的研究
前依恋阶段(出生到1.5-2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 依恋开始形成阶段(1.5-2个月到6-8个月):选择性的
社会反应
依恋形成阶段(6-8个月到1.5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
顾者接近
互惠阶段(1.5岁到2岁以后):交互关系形成
艾恩斯沃斯的依恋研究
艾恩斯沃斯的依恋研究
• 测验对象:2岁以内的婴儿 • 测验的方法和大致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