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二章 关键术语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培训教程第二章
精神生产的工具
精神生产工具是指心理工具,即语言和符号系 统,它指向个体内部,影响人的心理结构和行 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所表 现出来的特征。 高级心理机能 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 在同周围人的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类 文化历史所制约。
环境不断互相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 在这一过中,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不 断变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二、心理发展的结构
1、图式(scheme):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 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2、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主 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3、顺应(adaptation):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4、平衡(balance):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 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最近发展区
二、最近发展区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二、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的持久性 也不断增强 2.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3.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
4.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的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 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 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婴儿期( 0~1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发展对周围 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2.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自主性。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教育心理学复习名词解释整理张传强根据与书整理(黄颜色是重点,备注是版本2以及注解)一选择题 20分与书二掌握基本概念可能名词解释 5个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
2.学习广义上说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
第一,学习必须导致个体某种变化;第二,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第四,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人与动物都存在学习。
补充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者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3.刺激观察到的环境事件,拥有控制行为反应的潜力。
前因刺激()又叫线索,是先于反应的刺激,它会提示学习者,如果他们要得到强化或避免惩罚而应该做出某些反应方式的刺激。
诱发刺激()是紧挨着反应之前、并能自动引发或产生反应的可观察的环境事件。
后果刺激()是紧挨着反应之后立即出现的环境事件,它会影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依据对反应的效果而定。
4.强化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正强化行为发生之后,给个体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或满意的结果,从而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即为正强化。
包括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负强化行为发生后通过消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该反应频率。
5.惩罚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降低的一切安排。
给予式惩罚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剥夺式惩罚行为之后去除某个愉快刺激从而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6.代币制凡是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强化物,都叫做代币。
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
当期望发生的行为出现时(如按时休息),立刻给予代币加以强化,然后再将代币换取各种优待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7.祖母效应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第一节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一)胚胎发育过程1.胚种阶段(0~2周)2.胚胎阶段(3~8周)3.胚儿阶段(9~38周)4.产前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胎儿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育年龄。
(2)孕期营养。
(3)胎教。
(4)母亲的情绪。
(二)人的身体发育的特点1.神经系统,画图P25画植物性神经系统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放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弱,唾液分泌减少。
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增进胃肠的活动,促进消化腺的分泌,瞳孔缩小,心跳减缓。
当机体处于松弛状态时,副交感神经起主要作用。
2.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
(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腺,分泌一下三种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泌乳激素。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发射活动。
1.脑器官的认识希腊医生盖伦最先把心灵的器官置于脑内。
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集”。
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脑学说的发展阶段:①(发展阶段)定位说;②整体说;③机能系统说;④模块说。
2.脑的结构3.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
(2)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反射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
反射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发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膝跳、眨眼、吮吸、排尿等(给例子找归属)。
条件发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4)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十章关键术语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十章关键术语第十章关键术语: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获得的一种合乎法则的活动动作方式。
动作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它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
专门心智技能是为某种专门的认知活动所必需的,也是在相应的专门智力活动中形成发展和体现出来的。
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
一般心智技能是指可以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心智技能,它是在多种专门心智技能的基础上经过概括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如观察、分析、比较等。
粗大技能是指运用大肌肉,而且经常要涉及整个身体,例如游泳、打球、跑步等。
精细技能主要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主要表现为腕关节和手指运动,例如穿针引线、写字、弹钢琴等。
连贯技能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如说话、打字、唱歌等。
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可以直接感觉出来的开端和重点,一般持续的时间较长,当然这种连续性也会对任务进行不断地调整。
不连贯技能通常是对特定的外部刺激做出的特定的动作,具有可以直接感知到开端和终点,完成这种技能,时间相对短暂,例如挪动棋子、倒水等。
一般是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
封闭性技能是一种完全依赖内部肌肉反馈作为刺激指导的技能。
这种任务闭着眼睛也能完成。
例如在黑板上徒手快速画一个大圆。
开放性技能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正确地感知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
例如打球等。
认知阶段练习者要将组成某种动作技能的活动反映到头脑中而形成动作映像,并对自己的任务水平进行估计,明确自己能够做的如何。
联系的阶段就是对各个独立的步骤进行合并或者“组块”,以形成更大的单元。
自动化阶段整个程序的完成不用经过刻意的注意。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
动作程序图式是一种关于动作程序的认知结构,它是通过多次练习在头脑中形成的,在相似情境的激发下就会自动地调节以控制人的行为。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一、关键术语1、质性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p242、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行动研究方法:是指教育情境之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4、图示: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或组织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会概括。
P715、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使客体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6、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7、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8、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
P1279、潜伏学习:指人或动物在无强化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P17810、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他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11、顿悟:领会到自己的动作或情境与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12、情境性学习:在情境化的活动中完成的学习,它包括四个基本特征:真实的任务,情境化的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境化的评价方式。
P20813、支架式教学:教室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14、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的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p21115、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共分为7个层次。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章重点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章重点知识点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一、教育与学校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㈠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㈡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发展趋势:①终身教育;②自我教育三、教学与课:㈠什么是教学:指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㈡什么是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育目的。
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
㈢有效教学的指标:①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②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③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④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⑤师生均有方向感;⑥有令人愉快的气氛;⑦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⑨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㈠学生及学生群体:1.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学生班集体具有①育人的目的性;②组织的指令性;③成员发展的相近性;④活动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⑤伙伴关系的平等性;⑥教师的影响性。
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组建、形核、形成、发展。
2 .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批准,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①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补性、仪表;②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③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的依赖性、有较突出的领袖人。
㈡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①填写调查表(问卷);②根据调查结果制出矩阵表;③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
重点是: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方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总结知识点
第二章,学生认知发展和教育第一节学生认知发展和教育概论第一,概念心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发展第二,心理发展一般特征:1、阶段性和连续性=质变和量变规律=不能一刀切,一锅煮2、定向性和顺序性=循序渐进3、不平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步,同一阶段不匀速)=抓关键期4、差异性=因材施教第三,两个重要概念1、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不是结果2、关键期(外界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又被称为敏感期)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同时也提出了刻板效应(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定性效应,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
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
)常见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3=性格(三岁定八十);4=形状知觉;4-5=学习书面语言第二节学生认知心理发展和教育第一,重点皮亚杰认知发展4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一些低级的图式,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9-12月获得客体的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万物泛灵论;思维具有刻板性和不可逆性;不具有物质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可去,思维不可抽(必须借助具体的物体)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命题的假设和推理;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思维接近成人第二,皮亚杰认知理论的教育价值:1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前提;2遵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第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基本内容:1社会文化历史观2心理发展观3内化理论4最新发展区一个重要概念最新发展区(儿童已知水平和儿童将要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边教育价值:教育走在发展的前边;支架式教学第三节社会化发展和教育第一,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的八阶段:1、婴儿期(0-18月)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8月-3岁)自主感对怀疑和羞愧:3、学前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春期(12-18岁)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4岁)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24-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50岁以后)完善对绝望;第二,教育价值1,要帮助学生适应角色同一,克服角色混乱2、帮助学生发展自信,认识自我,学会勤奋克服自卑第三。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分类
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分类个体差异——智力、认知和学习风格、创造力■能力分组(ability grouping) 根据相似的成就水平和能力水平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教学小组的做法。
■班级间分组(between—class grouping) 根据能力,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班上的一种能力分组的方法。
■认知风格(或思维风格) (cognitive style or thinking style) 个体在进行信息加工时所偏好的心理方式。
■聚合式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 对问题给出惟一正确答案的能力。
■创造力(creativity) 创造新颖的、高质量的和恰当的产品的能力。
■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来源于知识的积累,通过词汇和一般知识测验来测量。
■发散式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对一个问题产生很多不同想法的能力。
■外在激励(extrinsic motivation) 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去做某事情。
■场依存性(field dependent) 不能够将自己或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
■场独立性(field independent) 能够将自己或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开来。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理解抽象和新颖概念的能力。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基因和环境影响两种因素结合起来所产生的结果,是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单独作用所不可能得到的。
■一般因素(或g) (general factor) 一种假想的、被应用于许多不同任务中的、单一的智力能力,最早由Spearman提出。
另外Spearman认为,还存在很多具体能力被应用于不同的任务中,这些具体能力是一般能力的补充。
■群因素(group factor) 指的是Spearman的一般智力因素的下一级因素,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五章关键术语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刺激(stimuli)激活行为的事件。
反应(response)可以观察的对刺激的回应行为。
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一个新刺激代替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简称US)能够自动一起生理或情景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sponse,简称UR)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的生理或情绪反应。
中性刺激(neutral)不会自动引起生理或情景反应的刺激。
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简称CS)条件作用形成后能够英气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简称CR)条件作用形成后习得的对条件刺激(以前的中性刺激)做出的反应。
消退(extinction)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泛化(generalization)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分化(discrimination)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
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条件作用形成后,另一个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connectionsm)学习实质上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不需要以观念作中介。
效果旋律(law of effect)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景中重复出现。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extinction)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维持(maintenance)减弱甚至停止强化后对行为的保持。
教育心理学术语
教育心理学术语抽象模仿abstract modeling人经过对数次模仿体验所得信息的整合形成某种原理或概括。
学业多样性academic diversity学生的个体差异所造成的学习技能及学习方法上的差异。
加速acceleration给学生提供更早地进入教育课程的一种教育方法,或涉及以快于平常的步子传播课程的一种教育方法。
顺应accommodation按皮亚杰学派的理论的说法,根据经验改变现有图式的行为。
顺应失能生accommoda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对失能生的评定、教学乃至训导的方式做出改变。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任务的愿望。
成就测验achievement tests旨在测量学生已获得的技能或知识的量。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由教师发起的基于学校的研究。
积极倾听active listening一种沟通技能,涉及传达对他人交流的理解与接纳。
活动强化物activity reinforcer按普雷马克原理来实施的、赋予学习者对其会产生强化效果的某种特权或行为。
适应adaptation按皮亚杰学派的说法,适应由学习者用于形成和精致图式的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所组成。
附设提问adjunct question文中插入的提问或呈现,有助于引发学习者的注意。
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adolescent egocentrism按埃尔金德的说法,某些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往往具有过于强烈的倾向。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从事新的学习之前所呈现的材料,旨在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与先前更为一般的、更具包摄性的知识联系起来。
审美需求aesthetic needs按马斯洛的说法,其为一种体验美的愿望,希望发现及创造对称与完整。
附属动机affiliation motive希望与他人建立、维持以及恢复有效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愿望。
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2
关键术语: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言语信息的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身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是有意识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学习层级说认为智力技能包括五种子技能,这些子技能按学习水平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力技能。
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内部动机来自个体内部的激励,指进行某项活动是因为该活动本身带来的意义,如内驱力等。
外部动机来自个体外部的激励,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是作为某一结果的手段,如受到他人的表扬。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就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派生地位,不是由他本身的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所自居和效法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不断给予的赞许或认可中引申出来的。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学生的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机倾向。
言语说服,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
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作出自由的选择。
内化动机是指由外在因素激发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意义在内在认同和追求,并成为学习的主导动力。
自我决定行为源于自我高度整合的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高度内化的外部动机。
北师大心理学考博资料-发展心理学关键概念
一、客体永久性(一)含义及意义1. 含义: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object constancy),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
系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即当物体不在跟前或通过其他感官不能察觉时,仍然知道物体是继续存在的。
2. 意义:皮亚杰认为,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获得的一个主要认知成就就是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最初的守恒形式,又是以后具体运算期儿童物质、重量、容积等守恒的基础。
正如胡士襄先生所指出“它在感知运动期的作用是帮助儿童解除自我中心倾向,使主客体分化,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是客观存在世界中的一员。
世界并不依存于他,不是以他为中心,反而是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皮亚杰认为这是儿童认识发展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对儿童智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时儿童开始把自己仅看作是由无限众多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而已。
这一最大成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形成了稳定性客体的认知格式,当某一个客体在视野某处消失,他们仍能在该处寻找。
(2)空间——时间的组织也达到了一定水平,形成空间“位移群”的基本结构。
这时,对客体的定位可以按“位移”的线路追踪出来。
皮亚杰指出“这个群的心理学的等价语义就是包含着回到原初位置或者围绕一种障碍进行迂回等等行为的可能性”。
位移不仅反映了空间的特性,同时也体现了时间序列的特点,因为位移总是遵循一定顺序发生的。
(3)表现出因果性认识的萌芽。
皮亚杰认为稳定性客体及其位移的体系又是同因果性结构不能分离的。
儿童最初的因果性认识产生于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的结果的分化,以后扩展到客体之间的运动关系。
当儿童能运用一系列协调的动作实现其一个目的——如用手拉动面前的毯子,拿到放在毯子上的玩具的时候,就意味荷因果性认识已产生了。
所以,儿童获得客作永久性观念对儿童后来的认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后来儿童认知活动发展的基础。
(二)客体永久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阶段1. 从出生到2个月:婴儿没有任何客体永久性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关键术语
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
括。
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包括儿童智力的发展)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
自我中心:皮亚杰儿童心理研究中的用语。
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倾向于
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在语言上表现为自我中心言语,常常忽略他人的反应和意见。
集体独白:儿童由于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出来的相互间表面上的热情谈论,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
不可逆性:儿童在前运算阶段表现出来的收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运用“一为逻辑”。
物体守恒:儿童认识到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到另一种形态时,他的物质含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分类: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归类。
排序:按照事物固有的或者相关规则进行分类。
成熟:指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包括身体器官,结构,机能以及智能,情绪,社会性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交互过程即获得的体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平衡化: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
新皮亚杰理论: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之后,对该理论进行整合,修正或扩展的
理论的总称。
最经发展区:至一定得以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题的东西。
维果茨基人
认为的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是有言语地交际能力向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转化的过渡形式。
自我中心语言:维果茨基认为的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言语的交际机能向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搭建支架: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
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自我意识: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
也是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看法。
在个体通过自己与他人和事物的关系不断评价自己,寻求集体和他人认同的过程中发展。
自尊:社会评价和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
重要感:指个体觉得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成就感:指个体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变现出成绩,而且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产生的一种完美感受。
力量感:指个体感觉自己有处理事务和适应困境的能力。
发展任务: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为达到相应发展水平所应实现得内容。
发展危机: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时期面临的需解决的发展任务和冲突,这些危机可能来自先前阶段。
智力: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周围环境的能力‘
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
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
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自我认识智能的发展。
语言智能:运用语言的各种目的的能力,以及对声音,韵律,语意、语序的敏感和灵活操作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和写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能:运算和推理等科学或数学的一般能力,以及处理较长推理、识别秩序、发现模型和建立因果模型的能力。
空间智能:准确感受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
包括感受、辨别、记忆、再造、转换以及修改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肢体-动觉智能:控制自己身体运动和技术性地处理目标的能力。
音乐智能:感受、辨别、记忆、理解、评价、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人际智能: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求的能力,以及据此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内省智能: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上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认识物质世界的相似和相异,及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中的其他事物的能力。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场依存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的一种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的一种认知风格。
反思型:能够做出缓慢但仔细而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冲动型:能够做出快速但不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系列性策略:从一个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进展的。
整体性策略:指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文化:指人们共同的规范、传统、行为、语言以及集体感。
刻板印象威胁:学生因对自己学业情境中的表现可能会证实人们对他所持有的刻板印象而怀有的额外的情绪和认知负担。
多元文化教育:教授文化多样性指价值的教育。
性别角色认同:个体对自己作为男性或女性所具有的特征和行为的信念,是个体的性别特征自我形象,属于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双性化:同一个体具有某些明显的、典型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
性别图式:有关何谓男性或女性的有组织的知识网络。
性别偏向: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观点,经常偏向某一种性别。
问题:
1、教育心理学家古柏史密斯在其所著《自尊心的养成》一书,提出培养并养成自尊心的先
决条件是()
A重要感B成就感C力量感D挑战感
2、下列哪项是皮亚杰理论的内容()
A自我中心B守恒C学生在学习“中心”D前运算思维
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不能抽象思维是那一阶段()
A感知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4、维果茨基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A支架式教学B交互作用C合作学习D情景作用
5、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3-6岁时发展需要解决的矛盾为()
A自主对羞怯B主动对内疚C勤奋感对自卑感 D 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
答案
1、ABC
2、C
3、C
4、ABCD
5、B
李文文,茹婷,何婷,刘倍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