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备课讲稿
初中三年级历史社会制度的变迁
![初中三年级历史社会制度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fd53e0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b.png)
初中三年级历史社会制度的变迁社会制度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的一套经济、政治、法律等规范和组织形式,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发生变化。
初中三年级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社会制度相关的知识,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变迁。
本文将结合我所学内容,回顾初中三年级历史课程中社会制度的变迁。
一、古代社会制度的变迁在初中三年级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古代社会制度的变迁,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
1.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始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居住在洞穴或简易的棚屋中,生活方式极为原始。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没有私有制度,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
奴隶社会的核心是奴隶制度。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奴隶主通过控制奴隶获取财富和权力。
奴隶社会时期,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分工和阶级分化,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世纪到近代社会制度的过渡阶段,以封建等级制度为特征。
在封建社会中,国王授予地主土地,地主分封给农民,农民为地主提供劳力和农产品。
封建社会时期,农民受到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社会发展受到限制。
二、现代社会制度的变迁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变迁中,我们学习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1.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人们个人的利益和私有财产得到了较大的保护,社会生产力有了快速发展。
2.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成为主体。
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国家对生产资料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并通过计划经济来指导和调整社会生产。
社会主义社会致力于消除剥削,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共同富裕。
专题复习: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课件[课件3]
![专题复习: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课件[课件3]](https://img.taocdn.com/s3/m/19513727a5e9856a5612606b.png)
法家思想:厚今、变革、集权、法治; 董改造儒家: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侵略的破坏性、建设性
“半殖民地”地”是从主权独立社会向殖民地发展, 沉沦,但这个过渡没有完成,中国最终没有沦为完全殖民地, 沉沦,但这个过渡没有完成,中国最终没有沦为完全殖民地, 所以半殖民地的另一半含义是半独立。 半殖民地” 所以半殖民地的另一半含义是半独立。“半殖民地”引发民 族矛盾和民族革命,革命目标是反对列强侵略者、 族矛盾和民族革命,革命目标是反对列强侵略者、实现民族 独立。 独立。 ——殖民侵略的破坏性 殖民侵略的破坏性 半封建”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半封建”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是历史 的进步,但这个过程也没有完成, 的进步,但这个过程也没有完成,中国最终没有建立资本主 义社会,所以半封建社会的另一半含义是半资本主义。 义社会,所以半封建社会的另一半含义是半资本主义。“半 封建”引发阶级矛盾和民主革命,革命目标是反封建、实现 封建”引发阶级矛盾和民主革命,革命目标是反封建、 现代化。 ——殖民侵略的建 现代化。 殖民侵略的建 设性
政治文明
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创新与贡献
古希腊 古罗马 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任期 制、议会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创造出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的古 代法律,罗马法成为近代许多欧洲国家的法律基础,陪审团制度、律 师制度和某些诉讼法原则也直接源于罗马法 。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集中,皇权至上,中央机构职责分 明、权利制衡、相互补充,中央有效节制地方。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农耕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君主立宪、议会主权、责任内阁、政党政治 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分权制衡、民主制、政党政治 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 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讲稿: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讲稿: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823008ba1eb91a37f0115c4d.png)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在学习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之后,我们最后来看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和核心思想,它所着重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的有规律的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会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而,马克思、列宁经常把“社会形态”与“经济的社会形态”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说明“生产关系总和”是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
一、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明确提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即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
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1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论述,阐明了社会形态更替归要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2)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2)](https://img.taocdn.com/s3/m/44bb7eb9fd0a79563c1e727e.png)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2)何宗海二自秦朝建立又过了800年(前221—581年),准确地说是802年,世界已来到西方人所说的公元6世纪中叶。
这时,正值东方大国隋朝旭日东升的初年。
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制度形态轮回期。
和秦朝一样,隋朝也是一个短暂的国度,仅存37年,从建立到消亡,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近似一个打雷闪电的过程;和秦朝向汉朝过渡一样,隋朝向唐朝的过渡也是‚无缝对接‛的。
在制度形态构建上,从隋文帝到唐太宗,只不过70年,却天衣无缝地实现了由统一政治制度形态向士人政治制度形态的提升,进而创造了中华民族200多年的新的辉煌历史。
中国又像是回到了800年前的原地,毅然呈现出这样一派景象:以李渊、李世民父子为代表的唐王朝的缔造者们,幽禁了隋恭帝,驱逐了隋炀帝,最终推翻了隋朝,却建设了一个与杨坚、杨广父子志同道合的新国度,忠实地走上了他们所设计的、想走而没走完的路。
前苏联的缔造者符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曾说过这样的话: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
从秦朝到隋朝这800年间,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螺旋式上升趋势。
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东方洋洋大国形象的塑造和本民族身份的定位,而且,在政治上,中国人学会了既认同统一,又不屈服于封建专制的窒窟;当社会制度形态呈颓势、不能维持统一局面之时,地方政权各自寻求发展,依旧向往统一;与此同时,妥协、包容成为了沟通社会关系的重要渠道;整个民族在融合中壮大,华夏文明呈多元繁荣发展。
在意识形态领域,由统一政治主导的统一思想和统一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并经过‚儒术‛的长期陶冶,形成了深厚的积淀;在争斗中增进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认识与了解,学会了睦相处,在亲和中增强了中华各民族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感。
和秦统一时一样,隋朝的统一重新收拾了已经四分五裂的河山,重新整理了魏晋南北朝300多年来山头林立、动荡不安的政治秩序状态和濒临腐朽、凌乱不堪的社会制度体系,重新站在了秦当年那样的制度形态断裂带上。
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20c67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1f.png)
问题探究:
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旳
异同?
根源:阶级立场不同
同:若干基本原则一致 反帝反封建
异:
(1)中共旳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
和彻底旳土地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彻底
旳土地革命纲领 。
(2)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种社会主义阶段 即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纲领, 仅限于发展资本主义。
材料一 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 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孙文《同盟会宣言》
材料二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
压迫平民之工具。……国民党 之民权主义,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
之个人及团队,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凡卖中国民,以效忠于
主义 平等、博爱”
主张普遍平等旳民权
民生 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5、意义
(1)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旳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 旳旗帜 (2)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旳近代民族民主 革命道路上迈出旳崭新一步 (3)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旳风格
不足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依然没有超出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旳范围。
——《中共二大宣言》
(2)据材料三分析中共二大宣言对民权旳解释与新三 民主义有何原则区别?
新三民主义旳内容抽象,缺乏详细内容;
中共“二大”有彻底实现人民旳权利,八小时工作 制、工人福利待遇、保护女工、童工等项内容。
——毛泽东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是怎样旳关系?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旳纲领,是奋斗旳目旳, 蕴含着三大政策旳精神。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4)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4)](https://img.taocdn.com/s3/m/7904270c79563c1ec5da71c3.png)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4)何宗海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驾驶机动车行驶在高速道路上,眼前的路总会被雨雪风尘遮挡,总是那样模糊不清,那样曲折而又漫长,而倒车镜反射的已走过的路,却被浓缩在了一个小小的圆形画面里,雨雪风尘似乎和它失去了联系;走过的路,总是那么清晰明了。
和历史相比起来,现实总显得这样的悠长、模糊、曲折而又复杂,充满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
最终还是有人发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2]。
中国封建社会作为东方人类一段相对漫长的历史,在100年前完成了其使命。
从秦初到清末,中国社会制度形态每一次重大历史性嬗变的风口浪尖,总有一个开拓性的、短命的王朝为之殉葬。
而其后,便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制度形态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这一历史现象的确耐人寻味,值得关注。
《中国历代纪元表》[43]较为详细的记录起自西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
3000多年来,究竟是谁在选择着历史发展的道路?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东方人类的进程?周朝800年,前400年是统一的,是礼乐之邦,太平盛世,后400年是分裂的,礼崩乐坏,诸侯称霸。
然后是秦朝15年。
秦朝之后800年,前400年是汉朝,是统一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后400年是三国及魏晋南北朝,封建割据,战事连绵,意识混杂。
再后是隋朝37年。
隋后又是唐宋400年的统一……每一次由分裂走向统一 ,都会带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从而使社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
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吗?数学上有这样一个基本定律,当一个函数值达到极大以后,必然在一定范围内呈递减态势,导数就开始变成负数。
从逻辑学角度分析,周期性增长达到顶峰后开始衰减,是一个规律,增长达到顶峰的那个值就叫作“盛极”,因此,人们把社会历史发展达到的那个最好时期称之为“盛世”。
社会制度形态跌宕起伏的基本态势,始终遵循着一条特定的历史规律——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中国传统医学有句行话,叫做“气数已尽”,是指人的生命垂危,即将死亡或没有了生命力。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讲地方治理体系之优化 课件-2025年新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讲地方治理体系之优化 课件-2025年新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309b69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9.png)
『核心概念阐释』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辖区数州的行政权,是更有效地执行军事
防御任务的需要。
『核心概念阐释』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8
对唐王朝国家秩序的作用: 监察地方、军事巩固、 边疆稳定、安抚安史余党
边镇兵 : 中央军
49万 : 9万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 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 面。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战乱不 断,公元907年,名义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镇之一朱温夺去了,演变为五代十国, 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直到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④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 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4
『主干知识梳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②秦朝正式建立 ③西汉巩固 ④隋唐完善 ⑤北宋加强 ⑥元朝新发展 ⑦明清达到顶峰
②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 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 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民主义的嬗变与历史使命备课教案
![三民主义的嬗变与历史使命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e99cb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1.png)
三民主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思想,其嬗变与历史使命也成为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历程。
本文将通过对三民主义的嬗变与历史使命的分析,为备课教案提供参考。
一、三民主义的嬗变1、民族革命阶段的三民主义20世纪初期,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了“民族独立、民主平等、民生幸福”的三民主义,此时的三民主义是为了推翻清朝的满族封建统治而提出的。
这个阶段的革命主要是通过政治手段推翻满清王朝,获得政治权利和权力来解决国民生计和民族独立问题。
2、战争时期的三民主义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进入了国共内战阶段。
此时,三民主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国民革命、民主革命、社会革命”。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提出了“国民政府、国民军队、国民经济”等一系列计划和政策。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要通过军事胜利和政治手段,建立起一个民族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社会。
3、抗战时期的三民主义1937年,日本侵略开始,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阶段。
此时,三民主义的内涵再度发生变化,变成了“抗战、团结、进步”。
国共两党团结,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力量。
在这个阶段,三民主义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团结、抗战,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此时,三民主义的内涵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扩大了其社会主义内容,变成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国防民主”。
这个阶段,三民主义的主要目标是推进民主革命、实现社会主义转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二、三民主义的历史使命1、推动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受到列强的侵略和控制,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三民主义通过提倡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思想,在推动中国反抗列强、推翻封建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19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以及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巨大压力。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689004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e.png)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一、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政权的更替。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产生了许多独特和丰富的政治制度。
这些政治制度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对今天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夏商周:封建社会初现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被称作封建社会初现时期。
夏朝是传说中开国者禹所建立的王国。
夏朝实行世袭制,君主统治集权,宗法制度盛行。
商朝是由部落聚居形成并进入奴隶制社会发展阶段,贵族统治为主要特征。
周朝则在西周后期实行诸侯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诸侯国体系,并采用“分封制”来巩固对统治者的控制。
2. 秦汉:统一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秦始皇嬴政自位于221年前从六国中取得胜利后成为首任皇帝,“秦王朝”制度成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权。
秦朝实行严苛的法制,邦县制度被消灭,设置三公九卿,作为国家的官员机构并任命皇帝亲信人为高僧。
而在汉朝,刘邦建立汉代后采取“徐文布地”、“明主分封”等方式解决百姓温文之志,实现国土辽阔、底层幸福、民心畅达。
3. 隋唐:科举制和封建社会隋朝推行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项开创性的政治改革,也是唐太宗再次采用的重要措施。
随着科举制度的推广和普及,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有才能、德行斐然的士人被选拔入仕。
其中以进士最具声望,并开始出现一系列以考试为基础选拔官员职位的政治思想。
4. 宋元:理学与内阁制宋代时期,“理学”成为中央官方哲学学说。
通过实施“西运东诈”,使南宋偏离整个东南沿海发展、压缩中国最东北大陆的程度和前艺术辉煌都没有培养,“学者大臣”杭州和内阁设立姓名五部,使中央行政与宋代最有声望的政府机构分开。
5. 明清:科举制度加强明朝继续发展科举制度,基本上实现了世袭农业耕种和文化教育制度。
从而在明代民众中广泛地加强对旧式帝国进行改革的触动。
进士诏令和价格的急剧变动表明“语流言”,“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都形成了一种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局面。
初中教案学习我国的制度演变
![初中教案学习我国的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73db22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5.png)
初中教案学习我国的制度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我国制度演变的历史和现状。
本文将通过几个时期的转折点,介绍我国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封建社会下的制度在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主要是以封建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儒家”思想,通过儒家经典对人民进行教化和统治。
教案学习需要包含这一时期的制度特点、皇帝的地位和权力、封建等级制度等。
同时,还应该了解到这一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二、近代中国的制度变革19世纪末,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尝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初中教案学习中可以详细介绍这些变革的背景、目的和影响。
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这些变革尝试的失败和原因,为后来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制度的重大变革。
初中教案学习中可以介绍这一时期的中国革命和共产主义思想对我国制度建设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了解到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集体主义经济的特点和变革。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
初中教案学习中可以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目的,介绍改革开放对我国制度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五、当代中国的制度建设当前,我国的制度建设还在不断进行中。
初中教案学习中可以关注一些当代热点议题,如扶贫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我国制度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国制度演变的历史和现状,初中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制度建设和发展,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参与制度建设讨论和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初中教案学习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了解和尊重不同的制度观念和观点,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学历史教案:社会制度的变革(六年级)
![小学历史教案:社会制度的变革(六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383b85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8.png)
小学历史教案:社会制度的变革(六年级)社会制度的变革(六年级)一、社会制度的概念和意义社会制度是指一种特定社会形态下,人们共同遵守和实行的一整套社会生活规则和组织方式。
社会制度的变革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社会生产力、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原有的社会制度逐渐产生变化,新的社会制度逐步取而代之的过程。
社会制度的变革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推动社会向更加平等、和谐、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简述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变革的历史进程1.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的一种社会形态,其特点是人们以部落、家族为单位生活和工作,劳动生产方式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在原始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形态,其特点是奴隶制度的出现。
奴隶制度是以奴隶为劳动力的制度,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拥有最大的权力和财富。
3.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在奴隶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形态,其特点是封建制度的建立。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长期被封建地主阶级垄断,农民、手工业者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4.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在封建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形态,其特点是以资本家和工人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制度,私人资本主义成为主导。
5.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形态,其特点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力量,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由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掌握。
三、探究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动力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原有的社会制度可能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变革。
2. 社会关系的变化:社会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当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不断深化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可能无法解决矛盾,因此需要进行变革,寻求新的社会关系。
历史课的教案标题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演变
![历史课的教案标题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cac3a0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e.png)
历史课的教案标题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演变引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社会制度的演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现代化社会,每个时期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第一部分:奴隶社会的兴起和衰落(5000年前 - 公元前221年)1. 农耕与奴隶制度的兴起- 讲述中国古代农耕和奴隶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引导学生思考奴隶社会对农耕生产的影响。
2. 奴隶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特点- 分析奴隶社会的社会结构,包括主人、奴隶和农民等不同阶层的角色和地位。
- 探究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
3. 奴隶社会的衰落和封建社会的兴起- 解释奴隶社会的原因和衰落,包括内外因素的影响。
- 介绍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封建社会的盛衰与社会结构(公元前221年- 20世纪初)1. 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 分析秦汉时期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变革。
- 解释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
2. 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 讲述唐宋时期封建社会的盛衰和特点。
- 分析封建统治的社会结构和地位,包括地主、农民和士人等。
3. 清代封建社会的特点- 探究清代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
- 分析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部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制度演变(20世纪初至今)1. 辛亥革命与封建社会的终结- 说明辛亥革命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转型。
- 讲述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描述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演变。
- 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对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3. 改革开放与社会制度变革- 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制度变革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和挑战。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巨变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巨变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dea52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c.png)
1.实质:
Hale Waihona Puke 推翻清政府——孙中山(1906)
2.不足: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第5页
民权主义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 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组成之, 制订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二: 那政治革命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么 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1906)
1.实质: 反对君主专制政体
2.不足: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
第6页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分土地”? )
材料一: 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 仍属原主全部;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为国民所共享。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二: 弟兄所最信是定地价法。比喻地主有地价一千元,可 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 就算那地未来固交通发达,价涨至 一万,地主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 赢利八千,当是国家。这 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 少数富人把持垄断弊端自然永绝, 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背景: 1924.1.中国国民党“一大”(广州)
2.内容: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满”(不反帝) “反帝”
民权主义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 普遍平等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节”、“耕”
3.影响: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旗帜。
第9页
第12页
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事件
第一次 辛亥革命
初二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演变
![初二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ca0ef56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f.png)
初二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演变古代中国社会制度演变教案一、引言在中国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中,社会制度的演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教案将带领初二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此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古代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各个阶段的制度特点,并对这些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原始社会1. 定义原始社会是指人类历史上人们生活在采集、狩猎和简单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阶段。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部落和氏族的组织形式下,没有私有财产和社会等级制度。
2. 特点- 集体生活: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时,通常以部落或氏族为单位集体生活,共同采集和狩猎。
- 平等:原始社会是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人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社会等级和财产所有制。
三、奴隶社会1. 定义奴隶社会是指古代社会中存在奴隶制度的社会形态。
在奴隶社会,奴隶阶级被奴役,而奴隶主阶级享有特权和控制权。
2. 特点- 农业经济:奴隶社会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奴隶主通过奴隶劳动来获取更多的财富。
- 社会等级分明:奴隶社会有明确的社会等级划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存在明显的社会差距。
四、封建社会1. 定义封建社会是指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形态,其中有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封建关系。
2. 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并依靠农民的劳动为生。
- 社会等级制度:封建社会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分明,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皇帝、地主、农民等。
- 封建礼教:封建社会中有严格的封建礼教,要求人们按照规定的礼仪来行事。
五、近代社会1. 定义近代社会是指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
2. 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近代社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开始兴起。
- 社会流动性增加:与封建社会相比,社会流动性增加,人们有更多机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
- 思想启蒙运动:近代社会出现了启蒙运动,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制度,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
社会政治制度创新的三次历史性跨越与演进规律
![社会政治制度创新的三次历史性跨越与演进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7f048ee9b89680203d82577.png)
是社会 政治 制度 创新 的第 一次 历史性 跨越 。奴隶 主 专制 政治制 度代 替 原 始 氏族 制度 , 作 为统 治 阶 级 是
管理社会的一种权力结构体而存在。它的性质、 特
征 和名称 , 由当时 的社 会 经 济 关 系和 统 治 阶级 性 质 决定 , 并通 过相 对 完 备 的 国 家形 态 表 现 出来 。它 的
统治阶级权 力为核心 , 以相应 体 制为 配套 的人 类 自已管理 自已的 最 高社 会 权 力、 社会 管理 、 社会 统 治的组 织形 式——社会政治制度 。迄今 , 社会政治制度创新 实现 了三次历 史性跨 越 , 即从 专制政 治制度 ( 隶主 、 奴 封建主 ) 资 、 本主义政 治制度 , 到社 会主义政 治制度 。社会政 治制度 的每次创新 , 再 都是人 类政 治文 明的进 步。社 会政 治制度 创新的 实现 , 是向真正的民主 时代 的历 史演进 。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 展和 完善 , 发 是人 类社 会 民主发展
科社 新探 ・
社会政治制度创新 的三次历史性跨越与演进规律
赵 永 春
( 哈尔滨 商业 大学 广厦学院 , 哈尔滨 10 2 ) 50 5
摘 要 : 类社 会 经历 了 自然历 史过 程 , 人 因多 元 驱 动 力 进 入 政 治社 会 。 人 类 在 政 治 社 会 的 首 要 发 明 是创 造 了 以
大” l4 I 1 。社 会 政 治 制 度 一 开 始 就 是 “ 们 周 围 45 人 的、 至今 统治 着 人 们 的生 活条 件 ” 是 “ , 一直 统 治 着 历史 的客观 的异 已 的力 量 ”33 。这 表 明 “ 个 自 []2 3 一 然史” 的原始 社 会 的 终 结 , 人类 的史 前 史 ”4"与 “ 【J 人类社 会 的阶级 斗争 史有 了明确 的历 史分 界线 。 奴 隶 主专 制 政 治 制 度 创 新 的历 史 进 步 意 义 在 于: 人类 初 步学 会 了运 用 政治理 念 、 治工具 和政 治 政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1)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1)](https://img.taocdn.com/s3/m/39e7264c852458fb770b5630.png)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1)何宗海历史总是重要的。
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向过去取经,而且还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制度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
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绪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这是人类个体的生命诞生所不可逾越的一条自然法则。
在临床医学中,阵痛是指孕妇在分娩时出现的子宫收缩,伴随而产生的一种疼痛的生理现象,这意味着新生命就此而降临。
随着新生命的诞生,孕育了生命体的胎盘便脱落了,既离开了母体,又为新的生命体所扬弃;人类似乎没有直接吞食胎盘的本能。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漫长的嬗变过程,也不可逾越地遵循着类似的法则——从秦朝(公元前221年)再次统一华夏算起,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1912年)建立,长达2133年的岁月中,经历了20余次大的改朝换代。
国运最长的汉朝,继秦之后,世袭24代,主政400余年,完成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定位;最短的秦朝只有15年,秦二世的龙床还没捂热,就断送了他们的祖先非子当年从给周孝王当马倌开始,经过20几代人苦心经营了600多年的秦家王朝[1]。
这2000多年中,以政治制度形态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形态经历了统一政治、士人政治和民主政治3次根本性嬗变:秦朝(指统一后的大秦王朝),秦始皇26年至秦二世皇帝3年,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国运15年;隋朝,隋文帝元年至恭帝2年,公元581年至618年,国运37年;中华民国,公元1912至1949年,国运38年。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这三个朝代分别像一颗颗瞬间即逝的流星,国运之短暂,有的甚至连一代人都还没有长成,史官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回味反思,就永久地被历史尘封了。
它们的国运加起来总共只有90年。
当我们这些后来人站在新千年的新起点上回顾往昔,展望未来时才发现,它们却是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过程中,千年一遇的历史发展阵痛期留下的三个胎盘,三个分别孕育了新的社会制度形态——郡县制、科举制和民主共和制的胎盘。
初中历史课堂教案: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与生活变迁
![初中历史课堂教案: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与生活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dbf6f2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a.png)
初中历史课堂教案: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与生活变迁一、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与生活变迁的概述古代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史的积淀,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演化。
要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生活变迁,我们必须从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入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近代社会三个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生活变迁进行阐述。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制度与生活变迁1. 奴隶社会的社会制度奴隶社会时期,社会制度以奴隶制度为特征。
奴隶分为公族奴隶和家族奴隶,公族奴隶主要用于仪式祭祀和公共建设,家族奴隶则为统治阶级提供劳动力。
社会阶级分化明显,奴隶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而奴隶主则享有特权和财富。
2. 奴隶社会的生活变迁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十分艰苦粗糙。
奴隶的生活完全受奴隶主的支配,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
农业生产是基础,以农耕为主,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很低,缺乏物质和文化的享受。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制度与生活变迁1. 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封建社会时期,社会制度以封建制度为特征。
官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形成鲜明的阶级对立。
社会地位固化,土地兼并严重。
社会制度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农民要受到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2. 封建社会的生活变迁封建社会时期,城乡结构差异明显,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农村则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
文人士大夫成为社会精英,文化教育得到一定的重视。
经济上,农民的负担加重,生活凋敝,而地主则享有土地和劳动的剩余价值。
四、近代社会时期的社会制度与生活变迁1. 近代社会的社会制度近代社会时期,中国面临了严重的社会变革。
传统封建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和列强侵略的冲击下,社会制度开始改变。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共和制定和国民党统治的时期。
2. 近代社会的生活变迁近代社会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农村经济和手工业逐渐衰落,工业化进程加快。
城市中新兴的产业和商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变化。
_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_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51e7233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0.png)
(3)注意:①在审题时,一审时间、空间、角度、程度、范围等限制词,二审设 问的中心词及方向(否定、肯定),三审与知识点有联系的关键词。②充分利用括号里 的信息。③留意材料出处,可帮助定位时间和考查方向。④既要逐字逐句仔细分析 材料,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核心信息,切忌只看局部。⑤审材料型选择题时, 务必从材料出发,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解题,切忌主观延伸材料的意思。⑥注意关 注选项中的程度性限定词。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废除世 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改革的本质是为了强兵,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 时的军事改革措施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 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角度看:变法和改革多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 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易服装、改汉姓等措施是汉化政 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3.第三次发生在 20 世纪。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国历 史上从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但真正的民主共和并未实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成立,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之后中国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发展中进一步完善。
[典例示范]
[例] 《旧唐书·职官二》“门下省”条云:“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
之政事堂。”马端临也曾说过:“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
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
()
A.政事堂是三省共同办公之所
B.政事堂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三省决策总是存在分歧矛盾
D.三省议政导致皇帝权力旁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1)何宗海历史总是重要的。
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向过去取经,而且还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制度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
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绪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这是人类个体的生命诞生所不可逾越的一条自然法则。
在临床医学中,阵痛是指孕妇在分娩时出现的子宫收缩,伴随而产生的一种疼痛的生理现象,这意味着新生命就此而降临。
随着新生命的诞生,孕育了生命体的胎盘便脱落了,既离开了母体,又为新的生命体所扬弃;人类似乎没有直接吞食胎盘的本能。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漫长的嬗变过程,也不可逾越地遵循着类似的法则——从秦朝(公元前221年)再次统一华夏算起,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1912年)建立,长达2133年的岁月中,经历了20余次大的改朝换代。
国运最长的汉朝,继秦之后,世袭24代,主政400余年,完成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定位;最短的秦朝只有15年,秦二世的龙床还没捂热,就断送了他们的祖先非子当年从给周孝王当马倌开始,经过20几代人苦心经营了600多年的秦家王朝[1]。
这2000多年中,以政治制度形态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形态经历了统一政治、士人政治和民主政治3次根本性嬗变:秦朝(指统一后的大秦王朝),秦始皇26年至秦二世皇帝3年,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国运15年;隋朝,隋文帝元年至恭帝2年,公元581年至618年,国运37年;中华民国,公元1912至1949年,国运38年。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这三个朝代分别像一颗颗瞬间即逝的流星,国运之短暂,有的甚至连一代人都还没有长成,史官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回味反思,就永久地被历史尘封了。
它们的国运加起来总共只有90年。
当我们这些后来人站在新千年的新起点上回顾往昔,展望未来时才发现,它们却是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过程中,千年一遇的历史发展阵痛期留下的三个胎盘,三个分别孕育了新的社会制度形态——郡县制、科举制和民主共和制的胎盘。
是它们以自身的毁灭孕育了新的国体,新的社会秩序,新的经济秩序,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新的意识形态,新的法律形态,进而孕育了相应历史时期较为成熟完善的社会制度形态。
也正是这周期性的三次阵痛,分别成就了2000多年来中国社会制度形态的三次根本性裂变。
所谓制度,是指人类社会或以国家,或以团体,或以家庭家族的形式,由集体制订或约定俗成的法律、规定、公约、信条和规矩等。
制度具有指导、约束、激励、规范的功能和作用。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诺斯把社会制度分为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规则的执行机制这样三种类型。
正式规则又称正式制度,是指政府、国家或统治者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规则及契约等法律法规,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社会的等级结构,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细的规则和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构成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
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有意无意形成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则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它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实施机制是为了确保上述规则得以执行的相关制度安排,它是制度构成中的关键环节。
这三部分构成了完整的制度内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
社会制度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是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的、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
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与文化制度等,共同构成了社会制度体系。
社会制度具有行为导向、社会整合和传递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社会制度形态则是建立在社会制度体系基础上的一整套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社会公序管理体系和价值评判体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秩序形态、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法律形态、意识形态、文化形态和道德形态的集合体及其执行和运行状态。
其核心内容是政治(政府、军队、警察、监狱等)、经济(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和文化(民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三大制度体系,政治制度体系是核心中的核心。
制度形态构成示意图制度形态的形成,是一个以思想意识为先导,经济和秩序做基础,政治把控航向的全社会互动共进、循序提升的过程。
国家兴亡的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形态。
本文试图从这三次重大嬗变的时代机缘、事件起因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寻找社会制度形态的形成及其嬗变的重要历史根源及其规律,“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3]。
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千年等一回……一中华民族有纪元的历史至今已有4000多年。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引进了西方的公元(也称西元)纪年法,至今只有60多年。
引进公元纪年法后,把中国有纪元的4000年历史分成了公元前后两个部分。
传统史观习惯地认为,是秦始皇在距今2232年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实则不然。
上古对天子的解释就是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黄帝时代是很久远的过去了,人们对那时的社会制度形态的认识只能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式的框架,比如,传说中是黄帝首先统一了华夏,播百谷草木,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
天下大一统的文化思想和政治统治格局,在中华民族有纪元的4000多年历史中,由来已久,积淀深厚。
《礼记》说:“君天下曰天子。
”《汉书》说:“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
”周朝的国君被称之为周天子。
在中国人的传说中,夏、商、周都是“一统天下”的,粗放的中国历史纪元表对上古流年也是这么记载的。
秦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之说,大概是由于历代人们对很久以前的社会制度形态以及国家政治格局的详细情况缺乏详实的资料,无从考察,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阶段性的认识。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唐尧时代,由于世风日下,人们相互不相亲爱,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关系不顺,尧委任契为司徒,要求他本着宽厚的原则进行五伦教育。
无论是在当时或是现在看来,这种教育既是在树立一种道德规范,同时,也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社会制度形态的重要举措。
法律制度形态是国家制度形态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的法律体现出农耕文明和孝治为先的传统特色,《商书》上说:“刑三百,罚莫重于不孝。
”《左传》也曾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后世将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汤刑》和周代的《九刑》合称为“三辟”。
对中国法律制度建设影响深远。
《史记·殷本纪》中还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成汤曾对人讲,“我说过这样的话:人照一照水(上古时人世间还没能生产出镜子,人们以水为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众就可以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与不好。
”这个说法类似于2200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的“以史为鉴”的观点。
这说明商朝的祖先还是比较贤明的。
但到了纣王子辛这一代,商朝已有天下600余年。
《尚书·武成》中说:“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丞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左传》在总结商朝灭亡时说道:“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太史公总结说,子辛本来是个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的君主。
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加重赋税,对鬼神傲慢不敬,在水池里装满了酒,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汉武帝时代的思想家董仲舒也认为:“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4]。
这分明是在向后人传递着,商朝毁于纣王子辛放荡无度的信息。
以致后人的印象中,这似乎就是商朝终结的主要历史教训。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则对此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5]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11年)2月甲子日,在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的牧野发生了一场改变社会制度形态的战争。
这天一大早,周武王姬发亲率战车300乘,精锐武士3000以及步兵数万人,并联合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军队,多达4、5万人,举行誓师大会。
武王及其盟军攻占了商都朝歌,殷纣王败逃鹿台,投火自焚身亡。
纣王的投火自焚,本质地展示了中国早期制度形态的没落现象。
牧野之战结束了商王朝600年的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地位,开辟了西周统一的礼乐文明时代。
史学家们和社会学家们对周朝的社会制度形态的基本定论是,其性质属于分封制。
分封制是一种周王朝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
是周朝灭商后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受封的主要为同姓子弟,也有少数异姓功臣。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分封制下,土地不完全属周王朝所有,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支配,诸侯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只对朝廷承担一定的义务。
实行分封制是为了维护周王朝的统一,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
周朝分封制的特点是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一起分封给受封者。
土地和人民皆被封君世袭占有和统治,同时还带去一部分殷贵族。
这样做目的在于分散殷贵族,使之离开原来住的地方,使他们不容易造反,以减少对周朝的威胁。
分封制的实行,确实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周代所推行的文化礼仪对华夏地区的覆盖,也密切了同周边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周在政治上实行的分封制,来源于商代,殷商人重贾轻农,而西周人重农轻贾。
这是殷周分封制的本质区别所在。
周朝分封制还具有明显的宗法制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宗族传统的方式在政治上建立起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并不断巩固了这种等级秩序。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构成的等级森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朝政不仅得到族权的信任和拥护,而且得到了神权的密切配合。
从而构成了完备的、严格体现宗法制的、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制度形态,使周礼的基本内涵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春秋五霸时代,为孔夫子终身孜孜不倦而追求实现的“克己复礼”的崇高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在追求恢复自周武王以来所构建的那套有序的社会制度形态。
从武王伐纣算起,周王朝共享国运800年。
以平王东迁为界,前400年安定统一,民富国强,后400年风光不再,动荡不安。
对于周朝为什么要东迁以及东周为什么四分五裂、礼崩乐坏这样的问题,史家们总结的主要历史原因是由于周朝王室日渐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遭到破坏,最终导致了周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