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餐具设计与古代分餐制

合集下载

古今餐具的演变

古今餐具的演变

古今餐具的演变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古今餐具的演变于一餐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食用具。

由于时代及民族的不同,餐具也形色各异。

现代我们所用的中餐具,包括碗、盘、碟、筷、匙之类,已成为千家万户约定成规的专用器皿,走遍大江南北,几乎千里如一。

然而,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日用餐具,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曾不断更新和反复演变,最终归结成现代的这种规格与模式。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进食的需要,发明了许多烹饪和饮食的器物,逐渐改变了用手抓食的习惯。

进入文明社会之后,食用餐具开始成为文明礼仪的象征,人们在饮食过程中更为讲究餐具的不同用途,这样就形成了最古老的食器格局。

上古时期,畜牧业与狩猎在社会经济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肉类食品的消费量一直居高不下,人们把肉食视为主餐,为适应食肉的需要,我国先民们发明了“鼎”,这便是专门用来猪肉的炊具。

肉煮熟之后,就需要相应的餐具来保证进口入腹了。

最早的餐具乃是刀和俎。

俎是一块长方形的小板,人们把肉从鼎里捞出来,放在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通常情况下,就餐的人是一人一俎,每人要自切自吃。

然而用刀割肉固然便利,但入口之际却隐存危险,所以古人又制作出一种专用餐具——匕。

匕的形状类似后代的勺和匙,但一般为尖形,勺头部位的边刃仍然锋利,这样便于插肉和割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常以刀匕并举、刀俎并举,作为餐具的代名词。

俎一般为木板,偶尔也用铜板;匕的用料较为广泛,可以是木制、骨制,也可以用金属制成。

就餐时,人手一俎、一刀、一匕,便可构成最原始的食器组合。

春秋战国食器,刀、匕、俎等餐具还在流行,但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粮食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主食,食肉者越来越少,所以,这一套食器慢慢成为富裕人家的用具,普通百姓只吃五谷,难尝肉食,自然不再使用刀、俎了。

唯独“匕”,以来可以插割肉食,二来能够舀食米饭和喝汤,因此继续保留在千家万户之中,成为进食的主要餐具。

中国从古至今餐具的变化

中国从古至今餐具的变化

中国从古至今餐具的变化餐具是人类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餐具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古代至今,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化。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餐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古代中国的餐具主要以陶器为主,如古陶罐、陶盆等。

在这个时期,餐具多数以实用性为主,形制简单,大多数人采用手持或放置在地上用手取食的方式进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的餐具逐渐产生了变化。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青铜餐具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象征。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青铜餐具以其华丽的造型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贵族阶级的专属祭祀餐具。

这些餐具不仅用于祭祀活动,还用于宴会和礼仪场合,展示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瓷器逐渐取代了陶器成为主要的餐具材料。

隋唐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社会地位高贵人士常用的餐具。

瓷器的出现使得餐具不仅仅是实用工具,更成为一种艺术品,装饰着华丽的花纹和图案。

到了宋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宋代瓷器的烧制工艺不断创新,餐具开始多样化,如盘、碟、碗、筷等,形状和样式更加丰富多样。

此后明清时期,瓷器餐具依然是上层社会的首选,民间则以粗陶和瓷器为主流。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餐具的材质和设计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不锈钢、玻璃、塑料等新型材料广泛应用于餐具制作中,这不仅提高了餐具的耐用性和便携性,也丰富了餐具的样式和用途。

总之,中国餐具从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陶器到青铜器,再到瓷器和现代餐具,不仅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餐具的变化既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见证。

中西餐具使用区别

中西餐具使用区别

吃面包时,应将 面包放在自己面 前的面包盘内, 用手将面包撕开 食用,不可用刀
叉切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西餐具使用方式对比
西式餐具使用方式:刀和叉是西 式餐具的标志,刀用于切割肉类 等食物,叉用于叉取食物,有时 也使用勺子喝汤或搅拌咖啡等。
中式餐具使用方式:筷子和勺子 是中式餐具的代表,筷子用于夹 取食物,勺子用于喝汤或盛装食 物。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0
0
0
0
1
2
3
4
西式餐具种类
刀叉:用于切割 和叉取食物
餐勺:用于舀取 汤、饭或水果等 食物
餐巾:用于擦手 和擦嘴
酒杯:用于盛放 葡萄酒、香槟等 酒水
中西餐具对比
西式餐具:刀、叉、匙、盘 子、餐巾等
中式餐具:筷子、勺子、碗、 盘子等
中式餐具注重实用,西式餐 具注重礼仪
中式餐具多采用木、竹、塑 料等材料,西式餐具多采用
工艺:传统工艺 制作,如雕刻、 绘画等,展现中 华文化特色。
寓意:餐具上常 有吉祥图案和寓 意,如鱼寓意年 年有余,花代表 花开富贵。
使用方式:注重 礼仪和规矩,如 使用筷子时不能 插在饭中,代表 祭祀。
西式餐具的文化内涵
注重礼仪和规矩
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
崇尚简洁和实用性
体现西方文化中的平等和自 由观念
中西餐具使用方式的差异:中式 餐具使用方式更注重手部动作的 协调和技巧,而西式餐具使用方
式更注重切割和进食的流程。
使用方式的演变:随着中西文化 的交流和融合,现代餐具使用方 式也在逐渐演变,出现了许多融
合中西方特点的新型餐具。
04
文化内涵不同

浅谈现代餐具设计与古代分餐制

浅谈现代餐具设计与古代分餐制

浅谈现代餐具设计与古代分餐制作者:蔡颖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03期摘要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实行合餐制,即一群人围着餐桌,各自用自己的餐具直接获取食物。

合餐制是我们长期以来的饮食习俗,有的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友好,甚至还用自己的筷子为客人夹菜。

但是,合餐制弊病非常多。

单从卫生角度看,合餐制常常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染。

相对而言,分餐制的优点显而易见,但可惜的是长期以来这一点似乎并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

我国筵席是与十人一桌的生产工艺相配套的,这些配套的餐具是根据合餐制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制作的,实行分餐制,难度很大,显然不利于推行分餐制。

于是,分餐制的推行必将带来新的餐具市场。

关注分餐制与现代餐具设计对改变现代餐具设计的现状无疑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分餐制现代合餐制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1古代分餐制分餐制,这种现今较多存在于西方的就餐方式,其实并不是由西方人发明的。

回顾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我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分餐制了。

分餐制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直都有的,是不折不扣的中华饮食传统。

三千年前有着森严等级制度的西周,是中国先秦分餐制的开端。

周秦时代,吃饭是分成座位排下来的,比膝盖高一点的小案,一人一张,饭一人一份,酒一人一份。

在当时进餐时,身份地位不同的人所使用的餐具及吃的食物也不相同,因此他们采用了分餐制,容积小的鼎所盛食物仅够一人食用,正是这种饮食礼俗的最好见证。

汉朝时期,这种分餐的方式更明确了,皇帝坐在前面的台阶上,皇后坐在一侧,大臣坐在两侧,都是一人一案。

考古发掘出的汉朝壁画,汉墓的画像砖也提供了明确的证据:那时候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

文献中也有记载,当时人们吃饭时是双膝着地“跽坐”着,即使只有两个人也是分案而食。

可见中国隋唐以前,一人一案分餐确实存在着。

到了唐代,这种分餐制又演变为合餐的饮食制度。

据学者的研究,其重要原因是由于高桌大椅的出现。

古代饭桌样式

古代饭桌样式

古代饭桌样式因其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古代饭桌样式:
中国古代饭桌样式:
方桌:方形餐桌在中国古代非常常见,特别是明清两代的家具中,有八仙桌、四仙桌等,通常采用硬木如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等制作,结构稳固,表面平滑。

长条形餐桌:主要用于大型宴请或家族聚餐,可称为食案或长几,形状狭长,便于多人同时就餐。

高足餐桌:早期的餐桌往往比较高,人们席地而坐,后来随着垂足坐姿的普及,桌面高度逐渐降低。

折叠式餐桌:也有可折叠或可拆卸的设计,方便收纳与运输。

西方古代饭桌样式:
长方形餐桌:在欧洲中世纪及以后,长方形餐桌是主流形式,多用于贵族家庭和宴会场合。

圆桌:尤其在中世纪晚期,亚瑟王传说中的“圆桌骑士”使得圆桌文化深入人心,象征平等与团结。

Trestle Table(支架桌):一种由横梁和支架构成的简易餐桌,可以快速组装和拆解,常用于临时性餐饮活动。

动物腿形餐桌:文艺复兴时期,餐桌腿部设计丰富多样,有时会模仿动物的形状,比如鹿腿桌等。

其他特色样式:
矮桌:在日本古代,由于榻榻米文化的流行,矮桌(卓袱台)被广泛使用,人们围坐在地上用餐。

柳编或竹编餐桌:在一些地区,用天然材料编织而成的餐桌椅也是常见的。

总的来说,古代饭桌样式既受到当时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和工艺水平。

古代分餐制现状

古代分餐制现状

古代分餐制现状
古代分餐制是一种传统的用餐方式,主要是指在一个家庭或宴会上,将食物分配到不同的器皿中,供不同的人享用。

这种制度在古代尤其流行,而在现代,虽然已经被取代,但仍有一些地方保持着这种习惯。

古代分餐制的主要特点是将食物分为不同的品种,放在不同的器皿中,然后依据一定的规定和礼仪,将其分配到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桌子上。

按照等级高低、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等因素来分配食物,可以体现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济条件的提高,人们对用餐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古代分餐制已经逐渐淘汰。

但在一些宴会上,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的用餐方式。

如在婚礼、寿宴等场合,仍有人使用分餐制,这主要是为了遵循传统礼仪和文化,以表达对宾客的尊重和好意。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分餐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由用餐的方式,这也代表了现代人们对于个人权利和自由意志的追求,对于分餐制的现状,我们需要保留其文化价值,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权。

- 1 -。

中西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差异餐桌礼仪体现一个国家风俗文化内涵。

通过比较我国和其他东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能够更好的了解东西方各国的风俗习惯,增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西餐桌礼仪差异,欢迎大家查看。

1、席位安排礼仪(1)中餐餐桌礼仪。

中国餐桌座位的设置十分讲究。

《礼记》中讲“天地位焉”,意为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不容紊乱。

在我国,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

传统做法除以南北为尊卑外,在民间吃饭,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坐,但当有前辈、领导、师长等或年龄比主人高或认为是重要的客人时,首座必须请最长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

然后是左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顺序是左右,以次类推,逐个排列下去,最后一个是背对门的座位,也可以是主人或者买单的人坐,这样买单时进出就不会影响其他的客人。

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男性往往与女性分桌,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

若家中请客,女主人往往在厨房和餐厅之间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

(2)西餐餐桌礼仪。

西餐宴会中,一般使用马蹄形或长形餐桌,其中女性一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晚宴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之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

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

以右为尊,左为次。

入座方式为从左侧入座,男士应拖拉餐椅,协助女士入座,以显示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若家庭宴请,男女主人都应始终陪同。

就餐者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边沿。

在正式宴会中,英美和法国排位法不同。

英美排位法为:左右两端为男女主人,男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边,女主宾坐在男主人的右边。

从传统到时尚: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餐桌新变化

从传统到时尚: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餐桌新变化

从传统到时尚: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餐桌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餐桌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中餐文化逐渐与时尚和现代相结合,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从饮食方式到餐具设计,从菜肴品类到食材选择,中国人的日常餐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首先,改革开放带来了对于饮食方式的改变。

过去,中国人注重家庭聚餐,认为一家人一起吃饭是幸福的象征。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用餐或者外卖。

这种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餐饮行业蓬勃发展,各种餐厅、快餐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了人们对于美食多样性和便捷性的需求。

其次,一些新兴的餐饮方式出现在中国,比如火锅、烧烤等。

这些餐饮方式的兴起不仅形成了中国餐桌新的风潮,也为外国人认识和体验中国文化提供了便利。

其次,中国餐桌上的餐具设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中国人使用的餐具主要是瓷器和铜器。

而现在,餐桌上的餐具种类丰富多样,包括陶瓷、玻璃、不锈钢等材质。

此外,一些创新设计的餐具也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比如环保筷子、可回收的纸杯等。

这些新型的餐具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实用性和美观性的需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再次,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菜肴品类和食材选择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过去,中国菜以粤菜、川菜、鲁菜等八大菜系为主,菜品种类有限。

随着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不同地区的菜肴也进入了中国餐桌。

如今,人们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比如意大利披萨、日本寿司等。

此外,由于国内人们收入的增加和崇尚健康养生的思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健康的饮食习惯。

新鲜的有机蔬菜、天然的食材逐渐成为人们选择的首选。

伴随着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中国的餐桌文化也变得多元化。

人们不再对于传统的宴席式饭局过于拘泥,逐渐接受小而精致的西式自助餐、小吃摊等形式。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饮食方式的创新和追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多样性的追求。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中国的餐桌文化将继续发展,与全球化的潮流相互交融,呈现出新的变革和创意。

中西餐桌方案

中西餐桌方案

中西餐桌方案1. 引言在中国餐桌文化中,中西方餐桌方案各具特色。

随着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西餐桌方案逐渐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本文将讨论中西餐桌方案的设计理念、摆放要点和相关注意事项。

2. 设计理念中西餐桌方案的设计理念是在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基础上相互融合,塑造一种独特的视觉和体验。

设计师通常会注重以下几个方面:2.1 文化融合中西餐桌方案的设计将中西两种文化相结合,旨在传递文化交流和多元共存的理念。

通过巧妙地搭配中式和西式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2.2 功能性餐桌方案设计不仅注重美观,也要考虑到实用性。

设计师通常会根据不同的用餐场景,合理安排餐具摆放位置和空间布局,以提高餐桌使用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2.3 色彩搭配色彩搭配在中西餐桌方案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

设计师会选用符合中西餐饮文化的色彩,并根据整体空间的氛围和风格,精心选择色彩搭配方案。

3. 摆放要点中西餐桌方案的摆放要点包括有序、协调和合理分配空间等方面的要求。

3.1 有序摆放餐桌摆放要有一定的秩序感,可以根据用餐次序将餐具摆放在合适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餐具摆放的顺序为:盘子、刀叉、汤匙、碗和茶杯。

3.2 协调搭配中西餐桌方案要求搭配的餐具和摆件应协调一致,颜色、形状和材质上要保持一致性。

例如,可以使用传统的中式花瓶作为装饰品,搭配西式的精致餐具,达到中西文化相融合的效果。

3.3 合理分配空间中西餐桌方案设计要合理分配餐桌空间,确保用餐的舒适度。

餐桌上应留有足够的空间,方便人们用餐、交流和放置盘碗等餐具。

4. 注意事项在中西餐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餐桌大小餐桌的大小要根据用餐人数来合理选择。

如果预计用餐人数较多,餐桌应该有足够的面积来容纳餐具和食物。

另外,还应注意餐桌高度的选择,以确保用餐的舒适度。

4.2 餐具摆放餐具的摆放要有一定的规则,避免过于拥挤或杂乱无章。

同时,还要注意餐具之间的距离,避免碰撞和交叉使用引起的混乱。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 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L/O/G/O
1. 餐具进化衍生的历史 2. 中西方餐具的历史演变 3. 中西方餐具使用方式及设计比较分析
4. 结合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性分析餐具差别的本质原因
5. 设计发展趋势 6. 当代餐具设计
餐具进化衍生的历史
❖ 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并习以 为常的工具,在中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下, 餐具的外观设计,无论在材料、造型以及 使用方式上都具有极大的差异。通常解释 此中差异的原因基本围绕“饮食习惯”、 “食物种类”来进行分析。
餐具的历史背景之中国餐具图例
பைடு நூலகம்
陶瓶
陶碗
陶钵
新石器时代 盛水器
陶鬲
炊器,新石器时 代晚期出现 ,随 着灶台的广泛使 用,陶鬲的腿的 功能逐渐淡化, 遂成为锅釜,也 就是所谓“破釜 沉舟”的“釜”
餐具的历史背景之中国餐具图例
团花纹鼎



鼎是最重要青铜 器物种之一,是 用以烹煮肉和盛 贮肉类的器具。 三代及秦汉延续 两千多年
中西方餐具的历史演变
中国餐具的历史演变
新石器时期:陶罐的问世,也正是饮具和食具的诞生之日. 河姆渡文化时期:食器主要是陶钵和陶碗。以后又出现陶鬲。 商周-春秋时期:青铜饮食器具主要分三类:饮器,食器,酒具。 饮器:鼎,鬲,簋等。 酒器:爵,觚,觥,尊,觯,斝,盉,钫,壶,卣,钟,方彝等。 食器:簋,敦,豆,瓿,盘等。 漆食器类:碗,豆,盘,杯,樽,壶,钫,羽觞,卮,匕,勺等。 春秋晚期出现刀,勺,叉,箸.匕和斗,也用来熨衣服,一直沿用至 唐朝. 秦汉时期:基本延续春秋战国时期的餐具,代表餐具有:釜,甑,碗, 盘,杯,壶,盒,罐,盆,勺,箸。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多为铜,金,银器。代表餐具:金盏,金匕, 铜樽。 宋朝-明朝:多为陶瓷餐具。代表餐具:越窑划花酒注,永乐青花压手 杯,成化斗彩人物杯。

餐具的历史

餐具的历史

餐具的历史
餐具的历史
引言:餐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餐具的
形态、材质和使用方式都经历了变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餐具的历史,并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章节:原始时期的餐具、古代文明中的餐具、
中世纪的餐具、近代餐具的发展,以及现代餐具的多样性。

一、原始时期的餐具
1:使用自然物品:原始人类使用大块岩石或贝壳作为简单
的切割工具和食物容器。

2:动物骨头和角:随着狩猎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兽
骨或兽角做成刀、叉来加工和食用食物。

二、古代文明中的餐具
1:古埃及:古埃及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银、铜等金属
制作餐具,如刀、叉和勺子。

2:古希腊:古希腊人喜欢使用陶瓷制的餐具,如陶瓷制的
酒杯、碟子和餐盘等。

三、中世纪的餐具
1:君王和贵族餐具:中世纪的贵族餐具常使用银制品,如
银制的刀叉、勺子和盘子等。

2:普通人餐具:普通人则多使用木质或陶瓷的餐具,如木
制的酒杯、碗和陶瓷的碟子等。

四、近代餐具的发展
1: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餐具的生产开始
机械化,金属制餐具大量生产,普及到了更多的人群。

2:不锈钢时代:不锈钢的发明使餐具更加耐用,成为近代
最常见的餐具材料。

五、现代餐具的多样性
1:多材质选择:现代人对餐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仅
有金属制餐具,还有陶瓷、玻璃、塑料等多种材质的餐具可供选择。

2:创意设计:现代餐具设计概念不再局限于实用,还注重
创意和艺术性,如有趣的造型、独特的纹理等。

结尾:
本文档涉及附件: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法律名词及注释。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并习以为常的工具,在中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下,餐具的外观设计,无论在材料、造型以及使用方式上都具有极大的差异。

通常解释此中差异的原因基本围绕“饮食习惯”、“食物种类”来进行分析。

当人类开始学会直立行走,无论是泰山脚下还是幼发拉底河河畔,远古的人类并无太大的区别,而随着食品的需要被逐渐满足,文明开始萌芽,不同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进食方式,同时也奠定了不同文明的基础。

面对一盘咖喱鸡块,中国人用筷子进食,欧洲及美洲大陆的人用刀叉享用,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

不同的进食方式带着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气息,不同的餐具,折射着中西方在历史文明、宗教文明和饮食文化的显著差异。

一、餐具进化衍生的历史把时光倒回到一万五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会使用火和石器的人类捕杀着广袤大地上的动物,用烧或烤的方法加工肉类。

用树枝或木棍对滚烫的食物加以翻拨,借助石刀切割食物,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欧亚大陆,人类都是靠手进行进食。

人类的文明逐渐的发展着,原始农业渐渐显露了雏形,农业文明的出现,农耕、渔猎、畜牧……人类不再单纯依靠向大自然索取食物,而是能够创造稳定的食物来源。

这场绿色革命给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机,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西亚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中石器时代如纳吐夫文化中就已经有了农业起源的迹象,并已经开始进行家畜饲养,大麦小麦的广泛种植,成熟的养殖技术渐渐让西亚人民形成了肉食为主、面包为辅的食品结构。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大陆,因为破碎的地形,及不良的气候,农耕文化并不能大面积发展,贫瘠的土地不能种植稻类食物,只适合麦类及草,大片的草原养肥了大群的牛羊,肉类成为他们的主食,从西亚传来的面包成为了副食。

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形成了以渔猎、养殖为主,采集、种植为辅的农业结构。

把目光移到远古的中国,长江、黄河、珠江这三大流域以其广阔的平原和良好的气候、疏松而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农耕和渔猎两种文化形态,而农耕比渔猎更容易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麦类粮食的表皮结构紧密,若不粉碎,口感很差,粟米和水稻的米粒不需要粉碎即可烹煮,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粒食传统,种植为主,养殖为辅的农业形态从此奠定了中国人的蔬食饮食结构。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代餐具doc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代餐具doc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代餐具.doc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代餐具一、引言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餐具作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历代餐具进行梳理和探讨。

二、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兴起新石器时代是中国餐具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餐具主要以陶器为主。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用手抓食,因此最早的餐具只是一些简单的石器或骨器。

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制作各种形状的陶器,如碗、盘、杯、壶等,这些餐具不仅方便了进食,也使饮食文化得到了发展。

三、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盛行商周时期是中国餐具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餐具主要以青铜器为主。

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制作各种精美的青铜器皿,如鼎、鬲、簋、豆等。

这些餐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此外,商周时期还出现了筷子这一重要的餐具,使人们的进食方式更加文明和卫生。

四、秦汉时期:漆器的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餐具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餐具主要以漆器为主。

由于漆器具有美观、耐用、轻便等特点,因此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餐具。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瓷器这一重要的餐具材料,为后世餐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唐宋时期:瓷器的兴盛唐宋时期是中国餐具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餐具主要以瓷器为主。

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制作各种精美的瓷器餐具,如碗、盘、杯、壶等。

这些餐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成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此外,唐宋时期还出现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餐具,如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福建德化的白瓷等。

六、元明清时期:多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元明清时期是中国餐具的多元化时期,这一时期的餐具综合应用了多种材料,如瓷器、铜器、银器、玉器等。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西方的玻璃器皿和刀叉等餐具也逐渐传入中国,使中国的餐具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元明清时期的餐具还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和地方特色,如景泰蓝的瓷器、镂空银器等。

七、现代时期:餐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现代时期是中国餐具的创新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餐具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五篇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五篇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五篇第一篇: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并习以为常的工具,在中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下,餐具的外观设计,无论在材料、造型以及使用方式上都具有极大的差异。

通常解释此中差异的原因基本围绕“饮食习惯”、“食物种类”来进行分析。

当人类开始学会直立行走,无论是泰山脚下还是幼发拉底河河畔,远古的人类并无太大的区别,而随着食品的需要被逐渐满足,文明开始萌芽,不同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进食方式,同时也奠定了不同文明的基础。

面对一盘咖喱鸡块,中国人用筷子进食,欧洲及美洲大陆的人用刀叉享用,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

不同的进食方式带着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气息,不同的餐具,折射着中西方在历史文明、宗教文明和饮食文化的显著差异。

一、餐具进化衍生的历史把时光倒回到一万五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会使用火和石器的人类捕杀着广袤大地上的动物,用烧或烤的方法加工肉类。

用树枝或木棍对滚烫的食物加以翻拨,借助石刀切割食物,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欧亚大陆,人类都是靠手进行进食。

人类的文明逐渐的发展着,原始农业渐渐显露了雏形,农业文明的出现,农耕、渔猎、畜牧……人类不再单纯依靠向大自然索取食物,而是能够创造稳定的食物来源。

这场绿色革命给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机,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西亚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中石器时代如纳吐夫文化中就已经有了农业起源的迹象,并已经开始进行家畜饲养,大麦小麦的广泛种植,成熟的养殖技术渐渐让西亚人民形成了肉食为主、面包为辅的食品结构。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大陆,因为破碎的地形,及不良的气候,农耕文化并不能大面积发展,贫瘠的土地不能种植稻类食物,只适合麦类及草,大片的草原养肥了大群的牛羊,肉类成为他们的主食,从西亚传来的面包成为了副食。

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形成了以渔猎、养殖为主,采集、种植为辅的农业结构。

明清时期的烹饪餐具与餐桌摆设

明清时期的烹饪餐具与餐桌摆设

明清时期的烹饪餐具与餐桌摆设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是饮食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代中国的烹饪技艺和餐桌礼仪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明清时期的宫廷、士族和富商家庭中,烹饪餐具和餐桌摆设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烹饪餐具与餐桌摆设,以揭示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烹饪餐具明清时期的烹饪餐具日趋精细。

在宫廷和富商家庭中,使用的烹饪餐具多由瓷器制成。

瓷器在明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代表之一。

宫廷中常用的瓷器有青花瓷、五彩瓷等。

这些瓷器制作精美,器形多样,花纹瑰丽。

在明清时期,烹饪餐具的制作工艺不仅注重实用性,还注重美观和装饰性。

例如,鱼盘是明清时期常用的烹饪餐具之一,通常是采用薄胎瓷,盘面上绘有各种鱼类的图案,让人感觉仿佛真的有鱼跃出盘中。

另外,明清时期还流行使用琉璃制成的烹饪餐具,琉璃器形独特,色彩丰富,更加凸显了它们的珍贵与美丽。

二、餐桌摆设明清时期的餐桌摆设注重宫廷礼仪和文化特色。

在皇宫和贵族家庭中,餐桌摆设讲究繁琐,展现了国家威仪和家族地位。

餐厅通常有固定的摆设,如大型餐桌、华丽的餐具和精心装饰的餐具。

明清时期,餐桌上的摆设既要考虑功能性,又要考虑美观性。

例如,在宴会上,餐桌上通常会摆放各种精美的花卉和鲜果,以增添餐桌的色彩和气氛。

同时,餐桌上还摆放着细腻的瓷器碟盘,用于盛放各种美食佳肴。

这些精心安排的摆设使得餐桌成为了一幅精美的艺术品,彰显着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另外,在明清时期,餐桌上的摆设还体现了社会等级和文化底蕴。

在宫廷和贵族家庭中,经常会使用一些象征权贵和财富的物品,如珍贵的宝石、贵金属餐具等。

这些珍贵物品的使用,使得餐桌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显示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和稳定。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的烹饪餐具与餐桌摆设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精美的瓷器和精心摆设的餐桌,人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裕,以及人们对美食和仪式的重视。

这些传统和独特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仍然对现代的饮食习惯和餐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饮食器具文化:餐具与餐饮文化的相互关系

饮食器具文化:餐具与餐饮文化的相互关系

饮食器具文化:餐具与餐饮文化的相互关系引言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哪个国家,饮食都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日常的饮食中,餐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餐具不仅仅是用来盛载食物的工具,更是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域独特的餐饮文化。

饮食器具文化,作为一个独立但又与餐饮文化相互联系的领域,无疑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不同餐饮文化的途径。

本文将深入探讨饮食器具与餐饮文化的相互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地域的角度和功能的角度进行阐述。

历史的角度餐具的起源餐具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最早的餐具是由原始人用来捕猎和进食的简单工具,如石器、木器等。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餐具逐渐发展成各种形状和材质的工具。

饮食器具的进化古代文明的进步也推动了饮食器具的进化。

在中国,青铜器的出现为饮食文化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青铜器制作精美,成为贵族阶层展示自己地位和美学追求的象征。

古代陶器的出现也为大众使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餐饮文化与饮食器具的共同发展饮食器具也随着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饮食文化而发展。

比如,中国人饮食以米饭为主,因此筷子成为了中国人常用的餐具之一。

西方国家饮食以面包、肉类为主,因此刀叉成为了西餐中不可或缺的餐具。

不同饮食文化对器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形成了各地的餐饮风格。

地域的角度中国餐具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餐具文化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的餐具文化以传统的陶瓷器具为主,如青花瓷、钧窑等。

这些陶瓷器具不仅在实用性上有独特的优势,还在美学上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的餐饮文化也赋予了餐具更深层次的意义。

比如,年夜饭是中国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之一,家人团聚品尝丰盛的饭菜。

在年夜饭中,餐具的选择也格外重要,人们往往会使用精美的瓷器或餐具来装饰一桌丰盛的美食,以展示节日的喜庆氛围。

西方餐具文化与中国的餐具文化不同,西方的餐具文化更加多样化。

西方国家早期使用的餐具多为贵重的银器或瓷器,代表了贵族和富人的身份和地位。

餐具发展史[终稿]

餐具发展史[终稿]

新石器时代的烹饪: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

夏商周三代的烹饪: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

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物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

青铜食器的问世,不仅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春秋战国的烹饪: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铁质锅釜(古炊具,敛口圜底带二耳,置于灶上,上放蒸笼,用于蒸或煮)崭露头角。

它较之青铜炊具更为先进,为油烹法的问世准备了条件。

与此同时,动物性油脂(猪油、牛油、羊油、狗油、鸡油、鱼油等)和调味品,(主要是肉酱和米醋)也日风增多,花椒、生姜、桂皮、小蒜运用普遍,菜肴制法和味型也有新的变化,并且出现了简单的冷饮制品和蜜渍、油炸点心。

秦汉魏六朝时期炊饮器皿的鼎新:炊饮器皿的鼎新突出表现是,锅釜由厚重趋向轻薄。

战国以来,铁的开采和冶炼技术逐步推广,铁制工具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西汉实行盐铁专卖,说明盐与铁同国计民生关系密切。

铁比铜价贱,耐烧,传热快,更便函于制菜,因此,铁制锅釜此时推广开来,如可供煎炒的小釜,多种用途的"五熟釜",大口宽腹的铜,以及"造饭少倾即熟"的"诸葛亮锅"(类似后来的行军灶,相传是诸葛亮发明的),都系锅具中的新秀,深受好评。

与此同时,还广泛使用锋利轻巧的铁质刀具,改进了刀工刀法,使菜形日趋美观。

中国烹饪发展的第三阶段是隋唐五代宋金元:在餐具中,最主要的是风姿特异的瓷质餐具逐步取代了陶质、铜墙铁壁质和漆质餐具。

唐代。

有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

宋代,北方有定窑刻花印花白瓷,官窑纹片青釉细瓷。

钓窑黑釉白花斑瓷,海棠红瓷,以及独树一帜的汝窑瓷、耀州瓷磁州瓷;南方有越窑和龙泉窑刻花印花青瓷,景德镇窑影青瓷,哥窑水裂纹黑胎青瓷,以及吉州窑和建窑黑釉瓷。

清代烹饪用具演变

清代烹饪用具演变

清代烹饪用具演变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烹饪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清代,烹饪用具在功能和样式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演变。

这一演变不仅是烹饪技术的提升,也是社会发展的体现。

1. 炊具的演变在清代,由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国人民的饮食需要得到满足。

于是,各种炊具开始出现,以适应不同的烹饪需求。

传统的炊具如瓦罐、铜锅逐渐被陶瓷锅、铁锅等新型材料的炊具取而代之。

这些新型炊具在材质上更加均匀和保温效果更好,使烹饪更加方便和高效。

2. 刀具的改进在清代,刀具的改进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烹饪过程中,刀具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清代中国人对刀具的改进主要体现在材质和设计上。

以前的刀子多采用铁质,清代则有了更多采用钢质刀具,这使得切割更加锋利和持久。

此外,对刀刃的刻划和刀柄的设计也更加精细,使得刀具更加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提高了切割的效率。

3. 炊烟抽排系统的改进在清代,随着城市化和人口的增加,烹饪带来的炊烟也成为了一个问题。

为了改善厨房环境,人们开始设计和使用炊烟抽排系统。

这些系统通过烟囱和风道,将厨房里的烟雾排到室外,减少了烟气的积聚和对人体的影响。

这不仅使得厨房更加清洁和健康,同时也提高了烹饪效果。

4. 食具的演变在清代,食具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制作材料和食物的摆放上。

传统的食具如瓷器逐渐被更加精细和多样化的瓷器所代替。

这些新型瓷器在制作材料上更加坚固耐用,质感更好,使得用餐更具沉稳和高雅。

此外,不同菜肴的摆放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清代人们开始注重菜肴的摆盘艺术,通过合理的摆放和搭配,使得食物更加美观和诱人。

5. 烹饪技术的提升除了烹饪用具的改进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烹饪技术和烹饪方法。

例如,清代人们开始注重用火候控制烹饪的时间和温度;探索多种烹饪方法,如炖、煮、蒸、炒等;创造了一些特殊的佐料和调味品,使得菜肴更加丰富多样。

综上所述,清代是中国烹饪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烹饪用具经历了较大的演变,包括炊具、刀具、炊烟抽排系统和食具等方面。

中国饮食文化饮食器具中西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饮食器具中西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饮食器具中西差异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饮食器具中西差异浅谈中西古典饮食器具纹饰寓意与表现形式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依靠大脑和双手,发明制造工具,获取自然界的食物,并对其进行加工。

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劳动,建立起与之相应的饮食方式、制度规范,形成一定的意识形态、饮食风俗。

因此,饮食已经成为根植于人类历史、复合民族心理礼仪教化等方面的博大精深的文化。

然而饮食器具传达了饮食文化的不断演变、融合、更迭的过程。

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

工艺考究、制作精美的食器可以与美食交相呼应,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饮食器具中的装饰纹样是体现审美趋向的重要体现,是超越器具实用功能之上精神审美需求的表现。

装饰纹样之美是构成食器艺术之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装饰之道的认知和喜恶也不同,所以食器的装饰纹样形成不同时间阶段的审美追求,反映了饮食器具装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饮食器具纹饰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也体现出了不少差异性。

一、中式纹样中国人在饮食器具装饰纹样象征语言的表现上,可以看出是较为委婉含蓄的,往往是借自然万物抒发意境之美及个人情怀,故其象征语言的旨趣意味深长。

许多装饰纹样具有寓意的特点主要可以分为王权之道和吉盛之盼。

(1)王权之道饮食器具装饰纹样象征语言表现王权之道的内容,是在原始朴素的图腾绘画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复杂化的结果,是权力意志的集中性象征。

最常见的纹饰有兽面纹,象征一种传说中凶猛的恶兽,表达着特定的宗法性的内容,目的是对异族恐吓震慑,对本族人民保护庇佑。

比较经典的还有夔龙纹和蝉纹,前者象征的是雄性的刚毅威猛,后者有“蝉联”之意,象征了一脉相承、连续不断,象征了王侯贵族期盼地位权势世代相袭,富贵永昌的心态。

(2)吉盛之盼在饮食器具装饰纹样中反映吉盛之盼象征思想的数量还是较多的,吉盛之盼是对趋吉避凶、福喜平安、兴旺富贵等祈盼的综合概括,寄托着人们对吉祥丰盛追求与向往的理想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愿望。

古代饮食餐具制度

古代饮食餐具制度

古代饮食餐具制度
古代饮食餐具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制度:
- 先秦时期:食物盛装器具多为豆荚状,形似碗。

当时实行分餐制,用餐时使用个人专用的餐具,每人有自己的饭碗、酒杯和筷子等,盘子也单独装在木盘或托盘里,然后送到大家的座位上。

- 汉代:食器渐渐多样化,菜肴逐渐成为主流。

在分餐制的餐食方式下,大家吃饭时可以自由调配菜品搭配,既方便个人口味选择,又减少食物争抢的局面,有利于维持餐桌上和谐的氛围。

古代的饮食餐具制度体现了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现代餐具设计与古代分餐制
摘要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实行合餐制,即一群人围着餐桌,各自用自己的餐具直接获取食物。

合餐制是我们长期以来的饮食习俗,有的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友好,甚至还用自己的筷子为客人夹菜。

但是,合餐制弊病非常多。

单从卫生角度看,合餐制常常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染。

相对而言,分餐制的优点显而易见,但可惜的是长期以来这一点似乎并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

我国筵席是与十人一桌的生产工艺相配套的,这些配套的餐具是根据合餐制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制作的,实行分餐制,难度很大,显然不利于推行分餐制。

于是,分餐制的推行必将带来新的餐具市场。

关注分餐制与现代餐具设计对改变现代餐具设计的现状无疑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分餐制现代合餐制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1古代分餐制
分餐制,这种现今较多存在于西方的就餐方式,其实并不是由西方人发明的。

回顾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我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分餐制了。

分餐制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直都有的,是不折不扣的中华饮食传统。

三千年前有着森严等级制度的西周,是中国先秦分餐制的开端。

周秦时代,吃饭是分成座位排下来的,比膝盖高一点的小案,一人一张,饭一人一份,酒一人一份。

在当时进餐时,身份地位不同的人所使用的餐具及吃的食物也不相同,因此他们采用了分餐制,容
积小的鼎所盛食物仅够一人食用,正是这种饮食礼俗的最好见证。

汉朝时期,这种分餐的方式更明确了,皇帝坐在前面的台阶上,皇后坐在一侧,大臣坐在两侧,都是一人一案。

考古发掘出的汉朝壁画,汉墓的画像砖也提供了明确的证据:那时候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

文献中也有记载,当时人们吃饭时是双膝着地“跽坐”着,即使只有两个人也是分案而食。

可见中国隋唐以前,一人一案分餐确实存在着。

到了唐代,这种分餐制又演变为合餐的饮食制度。

据学者的研究,其重要原因是由于高桌大椅的出现。

自从公元5世纪至6世纪新的高足大椅和大桌出现后,人们已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从而也直接影响了进食方式的变化。

用高桌大椅合餐进食,在唐代已习以为常。

从敦煌唐代宴饮的壁画中,已可见到众人围坐在一起合餐“会食”的场景了。

2现代餐具设计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

这不仅仅体现在居室设计上,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把目光投向了更加细微的地方,比如说,选择一套适合自己家居氛围的餐具,餐具的风格要和餐厅的设计相得益彰;更要衬托主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兴趣爱好、审美品位及生活习惯等。

一套形式美观且工艺考究的餐具不仅可以装点居室还可以调节人们进餐时的心情,增加食欲。

于是人们对现代餐具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餐具造型设计趋向“简约主义”,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实用性:根据调查,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了。

因此,人们对餐具的要求也提高了,就是说,现代人对餐具的实用功能越来越重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最流行的一类餐具在功能设计上很讲究“实用“。

这类餐具突出了自身的功能性,并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的原则进行设计,造型简洁的餐具非常受一些工作繁忙的消费者喜爱。

家庭性:这类餐具,在颜色设计上很有特点,能与不同色调的家居环境相适应,年轻人常喜欢选购这类色彩明快的餐具,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增添一份温馨和浪漫。

个性化:人们对生活情趣的追求更趋多样化、个性化,因此,能够满足所有人需要的餐具是不存在的,不同消费者需要不同风格的产品,一些餐具设计、造型独特,颇有些另类的味道,颜色对比强烈,很有时代感,很适合追求个性的青年人使用。

3古代分餐制对现代餐具设计的影响
从古至今,餐具不仅仅是生活用品,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社会的结构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果发生变化,餐具也会跟着受到影响,也因此发生演变。

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阿瑟·普罗斯在他的专题演讲中曾提出当代设计有三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核心概念,第一即是“生活方式”,第二是“文化”,第三是“情感”。

设计大师索特萨斯把设计作为一种研讨生活的途径,他认为这是研讨社会、政治、及衣食住行用和设计本身的途径,说到底是建造一种关于生活形象的途径。

他说,
不应该被限制于赋予蠢笨的工业产品以形式,而应加以引导,首先是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设计。

换言之,现在大力推行的分餐制才是决定现代餐具设计的主要因素。

因此,现代餐具设计与分餐制更有着尤为密切的互为关系。

首先,餐具提供了人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分餐制是生活方式具体的形式和内容,它既是社会的,又是个人的。

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阿格妮丝·赫勒的话来说,日常生活是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它是以衣食住行用、饮食男女、婚丧嫁娶、言谈交往为主要内容的个人生活领域,也即个人的家居生活领域。

总之,走出传统的窠臼以及分餐制的推行,为现代餐具设计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也促使餐具设计制定了一些对应的策略,如市场上已经出现各种不同的现代化的,以趣味为主的餐具。

这些餐具通常都有色彩鲜艳的图案,而且也常有各种不同的样式出现,以改变过去餐具的传统形象,吸引注重生活方式及设计的新顾客群。

因此,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的设计思想,强调人、产品、环境、社会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