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富集规律
黄 土 岗 为 低 矮 和 缓 的 黄 土
梁, 主要 分布在 芦河 横 山段东侧 ,
以风积黄 土为 主 。
黄 土 低 山 丘 陵 分 布 在 白 于 山, 环县 西部 , 达溪河 南部 以及 子
午 岭 西 侧 部 分 地 段 ,属 山 区 与 沟 壑 区 过 渡 类 型 。 沟 谷 呈 “ 型 切 V” 割 , 局 部 地 带 下 白垩 统 被 切 割 出 露。
关键词 : 鄂尔多斯
1 .影响 地下 水一集 的因素 1 - 1下垫 面 的影 响 1 - 形地貌 .1地 1
自垩系
地下水
富集规律
滑 坡 发育 的梁 峁沟 壑分 布在
庆 阳 县 城 以 南 的 黄 土 塬 侧 附 近 及
沟 谷 及 阶 地 等 。 主 要 由 Q ap 2 , -、 Q 的砂 、 砾 石 、 、 砂 砂卵 石 、 淤
《 论文天地 l
弼
0 0 9
从这 里 了解 西部 资 源
从 这 里 了解 西部 经 济
于地下水 的富集 冲洪积 砂 砾 卵石层 仅 分布 于
较 大 河 谷 , 性 和 厚 度 不 一 , 水 岩 赋
加庙一 带 , 岩性 和厚 度变 化大 . 大 多为水 平层 状 ,具一定 透水 性 和 储 水性 。深 部 以裂 隙孔 隙承压 水 为主 。浅部 为裂 隙孔 隙潜 水或 层 间水 ,沉积 环境 为 内陆湖 相含 盐 建造 , 富含石膏 矿层 , 于原始 含 由
《 文 地』 论 天
蓊卸鸳渔
鄂 尔 多斯 白垩 系 自流水 盆地 地下水 富集规律
马少华 霍 改 兰 马挨荣 郑成 杰 随春 明 秦冬 时
内蒙古 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成矿前景
资源与环境
鄂 尔 多斯 盆地 北部 下 白垩统 区域 水文地 质 特征 及 砂岩 型铀 矿成 矿前 景
王桂 珍
( 核 工 业二 0八 大 队 , 内蒙 古 包 头 0 1 4 0 1 0 )
摘 要: 鄂 尔 多斯盆 地 北 部 下 白垩统 相 当发 育 , 出露相 当广 泛 , 在 其 沉积 之 后 受后 期构 造 运 动 的 影响 , 产 生 长 时 间 的沉 积 间断 和 大规 模 的 后 生氧 化 作 用 。 文 章从 鄂 尔 多斯 盆 地 北部 区域 水文 地 质条 件 出发 , 分析 下 白垩统 区域 水文 地 质特 征 , 据 此指 出砂岩 铀 矿 的 成矿 前 景 。 关 键词 : 鄂 尔 多斯 盆 地 北部 ; 水 文 地质 特 征 ; 砂岩 型铀 矿 ; 成矿 前 景
( 表 1 )பைடு நூலகம்。
/
.
囟 头市 呼和游特市 ・
, /。 ’ 。 、 _Y 剞楚 t F i 、、
f
1 . 常年 、季节河: 2 . 分承岭: 3 . 地袁 水流向
表 1下 白垩统 志 丹群 潜 水特 征 表
含水岩组
泾 川组 ( z )
图 l鄂 尔多斯 盆地 北 部 白垩 系 自流水 盆 地 分水 岭位 置 图
矿化度 ( 1 )
l 一 3
含水层厚度 ( m )
1 0 — 4 0
水位埋深 ( m )
<5
单位涌水量 ( m V d ・ m )
(1 0
单井涌水量 ( m 3 / d )
3 9 0 一 i 0 0 0
1 0 0 - 5 0 0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和分布的关系
为主, 岩性主要为棕红色夹黄绿、 灰绿色小斜层理 细 砂 岩 、 中 细砂岩、 泥质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砂岩厚度占地层总 大多在 #&0)(&0 之间; 明显具有下粗上细的特 厚的 1&0 以下, 点, 且上部一般多为厚层—巨厚层泥岩沉积。 该期岩相古地理以河流和湖泊相广布 为 特 征 , 大体呈盆 地北部以河流相发育为主、南部以湖相为主的沉积展布格 局。盆地北部和西缘北段主要发育冲积扇、 辫状河相, 向南到 白于山一带则过渡为曲流河相, 继续向南到定边、 靖边和盆 地东南缘、 西南缘则发育三角洲相; 盆地南部则普遍发育滨 浅湖亚相, 至天环向斜轴部南侧则为 浅 湖—半 深 湖 亚 相 。 值 得指出的是, 在南部湖泊相外侧靠近陆地的许 多 水 体 局 限 区 域, 发育串珠状盐沼亚相富含石膏的泥岩、 粉砂岩 夹 石 膏 层 , 表明局部时段气候干旱、 蒸发作用强烈、 水体盐度 高 , 这对白 垩系地下水水质的形成与演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罗汉洞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继环河期之后, 罗汉洞期气候又逐渐向干旱转化, 盆地 现今残留的罗 抬升, 开始了早白垩世第 ! 个大的沉积演化期, 汉洞组较其下伏各组分布范围明显缩小、 厚度变薄, 地层厚 盆地北部伊 (, 伊深 !, 伊 ## 孔一线及其以 度一般为 (&)!&& +, 砂 北地区相对较厚, 可达 "/1 +。岩性主要为 中 粗 粒 碎 屑 岩 , 粒级以上的碎屑岩厚度占地层总厚的 1(0 以上。盆地北部主 要为灰紫、 紫红、 灰绿、 黄绿色中粗砂岩、 含砾粗砂岩、 砾岩、 砂砾岩夹细砂岩、 粉砂质泥岩, 在 保 尔 斯 太 沟 等 地 夹 #& 多 米 厚的火山溢流相玄武岩; 盆地西缘中南部主要为棕红、 紫红 色夹姜黄色中粗砂岩、 中砂岩、 细砂岩夹泥岩沉积。 该期岩相古地理发生了很大变化。盆 地 北 缘 、 西北缘主 要发育冲积扇、 辫状河相, 局部有滨浅湖亚相; 盆地西缘南段 和西南缘局部发育辫状河和滨浅湖亚相, 西 缘 中 南 段 环 县— 镇原—泾川一线主要发育沙漠沙 丘 亚 相 , 环 县—镇 原 一 带 沙 漠沉积厚度最大, 交错层理发育且规模巨大, 为此时沙漠的 中心地带, 是中国白垩纪沙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泾川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到泾川期, 气候再次由干旱向湿润转化, 盆内不均衡隆 升, 形成了分布范围更为狭窄、 呈不连续 “厂 ” 字型分布于盆 盆 地北缘和西缘的泾川组沉积。地层厚度 一 般 为 (&)#&& +, 地北缘伊深 !, 保 * 孔 , 喇 * 孔一带厚度多大于 #(& +。 该组岩石 组成类型较丰富。盆地北部主要为一套灰绿、 暗棕、 土红色泥 岩、 泥质砂岩、 砂质泥岩夹钙质细砂岩、 泥灰岩、 含砾砂岩及 含钙质砾石粗砂岩, 含生物碎屑; 向上岩石粒度变 细 , 泥质成 分和泥灰岩增多。盆地西南缘主要为灰绿、 紫红色泥岩、 砂质 泥岩或砂岩、 泥岩互层夹泥灰岩。 该期岩相古地理以湖泊发育为特征。 盆 地 北 缘 、 西缘局 部 (崇 信 、 陇县和盐池等地) 泾川组沉积早期以辫状河相为 主, 晚期基本为湖泊相沉积; 北缘东胜西部毛不浪 沟 以 西 、 色 拉敖包至乌加庙和鄂托克旗以西的布伦庙至大庙一带分布 较深水湖泊, 向南产有淡水鲕粒灰岩, 鄂托克旗一带有浅水 湖泊沉积, 产有恐龙足迹化石; 西南缘泾川、 千阳 等 地 为 湖 泊
岩相古地理特征
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块西部,是广义中朝板块的一部分。
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早期,该区为滨浅海~内陆湖沼环境环境,古气候温湿,植被茂盛,有广阔且厚度较大的煤、炭质泥岩的沉积,与河道砂岩相配置,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组合,晚二叠纪,气候逐渐干旱,形成了杂色砂泥岩互层的区域性分布的盖层。
该区上古生界已探明4个气田,分别为苏里格气田、乌审旗气田、榆林气田及米脂气田(图1),天然气探明储量达8223.01×108m3以上。
1.1 区域地质概况奥陶纪末,加里东运动使全区抬升,缺失了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沉积中断达1.2~1.5亿年之久,形成了奥陶系风化壳储集层。
之后,鄂尔多斯地区进一步与华北地块统一发展,持续下沉,形成了海陆交互相的沉积体系。
在此阶段,北缘和南缘相对隆升,而贺兰坳陷于中石炭世再度拉开较早地接受沉积,形成上古生界区域性沉降带,出现了乌达(1700m)、韦州(1250 m)、中宁(1700 m)等三个局部坳陷;并形成中石炭世与特提斯洋连通的近南北向海湾,沉积了纳缪尔期到维斯法期的靖远组与羊虎沟组,岩性为黑色泥页岩、灰色砂岩、生物灰岩与煤层,其东部是与华北克拉通相连的潮坪区,沉积了维法斯期的本溪组,岩性为黑色页岩、灰色砂岩与灰岩,厚度小于50m。
晚石炭世,气候更加湿润,祁连海退缩,华北海进侵,沉积范围逐渐扩大,西侧的祁连海向中部古隆起东超,东侧的华北海向中部古隆起西超,最终汇合于东经107°~108°之间的地区。
下二叠统山西组为煤系地层,中部古隆起仍有残余,西部浅凹陷在银川、环县一带,沉积岩厚150 m,东部浅凹陷在绥德、宜川一带,沉积岩厚100 m,而中部古隆起西区的沉积,厚度在75 m以内。
下石盒子及上石盒子组大体沿袭山西组的沉积特征,气候逐渐干旱,从下石盒子组的浅灰、灰白、灰绿色粗碎屑岩与浅灰色泥岩互层过渡到上石盒子组的杂色砂泥岩互层,西部沉降区厚度350 m,东部沉降区为420 m,中部古隆起区厚度为250 m。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砂岩的特征
是全盆地含水砂岩最发育的一套地层 ,厚 2 0 ~ 0 m主要 由紫红 0 m 50 ,
色 长石 石英砂 岩 、灰质 砂岩 、含 砾砂 岩 、砾岩 和泥岩 以及 泥质粉 砂岩组 成, 受沉 积相 的控制 , 部偏 细, 部偏 粗 , 区域上 良好 而稳定 的含水 南 北 是 岩组 ,有优越 的地 下水 赋存条件 ’ 。。 岩组 中宜 君组 分布 于盆地西 部 、 东南部 及南 部, 由紫红 、 主要 灰紫 色 砾 岩 、砂砾 岩夹砂 岩透镜 体或泥 岩薄 层组 成 ,砾 岩厚度 4m~6m。岩 0 C 组在 空 间上 多呈 扇状 、丘状 、透镜 状展布 ;洛河 组广 泛分 布于全盆 地 ,
维普资讯
20 年 6月第 2 卷第 2期 08 8
四川地 质学报
V 1 8 o n,08 c. .J e20 2 N 2u
鄂 尔多 斯盆地 白垩系含水砂岩 的特 征
邓 国仕 ,谢渊 ,杨桂花 ,王剑 ,江新胜 ,李明辉 ,闵际坤
( 成都地质矿产研 究所 ,成都 6 0 2 1 8) 0
摘要 :最新 水文钻孔和露头剖 面调查测试资料 对鄂尔多斯盆地 白垩系含水砂 岩的组分特征和空间分布综合研 究表 明 ,宜君 一洛 河 含 水 岩 组 广 泛 分布 于全 盆 地 ,为 最 主要 的 区域 性 含 水 岩 组 ,以 长石 石 英 砂 岩 、长石 砂 岩 、岩 屑 长 石 砂 岩发 育 为主 ;华 池 一环 河 含 水岩 组 分 布 广 泛 ,也是 很 好 的含 水 岩 组 ,主要 为长 石 砂 岩 、长石 石 英 砂 岩 、 岩 屑 长 石 砂 岩 : 罗汉 洞 一泾 川 含 水 岩组 仅 局 限于 盆 地 北 部 和 西部 ,是 一 套 比较 局部 的含 水层 ,主要 为 长石 石 英 砂 岩和岩屑石英砂岩 。总体上 ,盆地 北部 白垩系含水砂岩极其发 育,南部含水砂岩具 多层分布的特 点,厚度总体较
鄂尔多斯地区马家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鄂尔多斯地区马家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鄂尔多斯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油气勘探区,马家沟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地层单元,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对于研究该区域的沉积演化和油气藏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马家沟组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探讨。
岩相特征:
马家沟组主要由泥岩、粉砂岩和砾岩组成,其中泥岩含量最高达到90%以上。
泥岩呈灰色或蓝灰色,常含有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其颗粒粒度多为细粒或粉粒状;粉砂岩和砾岩则为灰色或灰白色,粒度较粗,与泥岩夹层分布。
岩石多呈水平或缓倾斜状分布,结构单一,无明显节理或褶皱。
古地理特征:
马家沟组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或近滨海相,其形成时期为侏罗纪至白垩纪交界。
从岩相特征来看,该层主要由泥岩和粉砂岩组成,泥岩居多,表明其沉积环境以较为稳定的深海或海湾为主。
而砾岩可以反映当时沉积环境的动态性,其可能由于波浪、水流撞击而形成。
在地质构造上,马家沟组的分布范围较广,从鄂东北至鄂南地区,而且经过长时间的海侵与海退、地壳抬升等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单元。
例如,鄂东北地区的马家沟组主要分布于龙大地块,该地块为当时的陆块,受到环绕海洋的影响较小,因此沉积环境稳定,岩石多为泥岩,在岩层中分布与岩石类型较
为单一;而鄂南地区的马家沟组则主要分布于横山—南河地块,该地块在侏罗纪时期处于海洋中心位置,受到丰富的陆源物质的输入,因此岩石中含有大量砾石和颗粒较大的石英和长石等,呈现为多元的岩相。
总体来说,马家沟组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表明其主要沉积环境为浅海或近滨海相,沉积环境较为稳定,而地质构造的差异则导致了岩相的多样性。
对于油气勘探来说,马家沟组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油气藏的分布区域,为地层划分与储层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矿区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特点和技术
106地质勘探Geological prospecting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矿区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特点和技术刘亮光(江西省地质局九0二大队,江西 新余 338000)摘 要:地下水作为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节点和主要组成部分,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更新的状态。
地下水最大的特征便是它的再生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水资源的可用程度和恢复性。
由于没有过度重视这几年的开采强度太大超过了其自然再生率,也造成了一些环境问题。
关键词: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特点;技术中图分类号:P6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20-0106-2收稿日期:2021-10作者简介:刘亮光,男,生于1987年,汉族,江西吉安人,本科,研究方向: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流域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已成为工农业的主要水源。
根据鄂尔多斯和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勘探的特点,指出了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其中的合理性和水质判别中的关键问题,认为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是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勘探的合理有效系统[1]。
1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概述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位处于中西部,是一个跨陕 、甘 、宁 、蒙四省(区 )的大型地下水盆地。
它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南部为黄土覆盖,北部为沙漠覆盖。
近东西延伸,南北两地的沉积环境、岩性构造、岩相古地理有明显差异,使两地区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区域变异特征。
根据地下水循环的深度,盆地北部可分为浅层含水层系统、中层含水层系统和深层含水层系统。
其水文地质特征为: 白垩系志丹群碎屑岩是一个连续的非均质含水杂岩体,属于裂隙-孔隙双重介质。
胶结和孔隙度差的砂岩孔隙度大,裂缝发育,是储水和导水的良好介质。
胶结性好、硬度高的砂岩孔隙度小,裂缝发育,富水性差。
岩相空间变化复杂,水质水量具有复杂变化和高原自流盆地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资源计算与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资源计算与分布
黄钢
【期刊名称】《地下水》
【年(卷),期】2006(28)1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完整的巨大的开启型自流水盆地,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松散层孔隙裂隙含水层,白垩系碎屑岩孔隙裂隙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本文在分析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规律的基础上,用补给量法计算了白垩系含水层的天然地下水资源量,并阐述了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黄钢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庆兴隆圆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1.1+2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主要含水岩组沉积岩相古地理对地下水水化学场形成和水质分布的影响 [J], 谢渊;邓国仕;刘建清;董维红;鲁洪江
2.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沉积-成岩环境意义 [J], 谢渊;王剑;李令喜;谢正温;邓国仕;李明辉;江新胜
3.西部地下水资源勘查的综合地球物理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勘查为例 [J], 王赟;王平;蔡纲;田小红;励宝恒
4.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第三系界线贵金属的分布:铱的变化——对白垩/第三系界线事件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一种约束 [J], J.H.Grocket;府善德
5.西部地下水资源勘查的综合地球物理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勘查为例 [J], 李茂榕;王平;王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锶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文学意义
关 键 词 : 尔 多斯 盆 地 ; 下 水 ; 同位 素 鄂 地 锶
自 然 界 中 , r有 4 个 稳 定 同 位 素 : 。 r S 。S
( . ) 82 56 、 Sr(7 2 ) Sr (9 .0 、。 .86 ) Sr 、。
的前 提条件 。在该盆 地地 下水 的研 究 中 , 用 S 利 r同 位素 技术 研 究地 下 水 的循 环 与 演化 , 仅 可 以开 拓 不
内 容 提 要 : 尔 多 斯 白垩 系 自流 水 盆 地 北 部 为 沙 漠 高 原 区 , 部 为 黄 土 高 原 区 。 区 内 经 济 以农 业 和 畜 牧 业 为 鄂 南 主 , 下 水 的 污染 较 弱 。地 下 水 中 S 来 源 于 含 S 矿 物 的 溶 解 。因此 , 以 利用 S 及 。 r。 r比值 来 研 究 水 岩 作 用 地 r r 可 r /S S 和 地 下 水 的 演 化 。采 自盆 地 2 个 s 及 其 同位 素 样 品 的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区 域 上。 r。 r比值 是 不 均 匀 的 , 南 部 O r 在 / S S 西 。 r。 r / S 比值 较 大 (. 10 2 0 7 1 7 ) 其 他 地 区 。 r。 r比值 较 小 (. 13 8 0 7 04 )在 局域 地 下 水 系 统 S 0 7 1 0  ̄ . 1 50 , /S S 0707 ̄ .166 ; 中 , 深小 于 1 0 的浅 层 地 下 水 ,r 量 较 低 , S / S 埋 0m s含 。 r。 r比值 较 大 , 埋 深 大 于 1 0 的 深 层 地 下 水 ,r 量 较 高 , 而 0m s含 。 r。 r / S 比值 较 小 , 且 沿 地 下 水 径 流 方 向 ,r 浓 度 越来 越 高 。 贝 淖 湖 是 自流 水 盆 地 北 部 局 域 地 下 水 系 统 的 一 S 并 s的 苏 个排泻 区, 湖水 s 含 量 较 低 , r。 r比值 较 大 , s r 而。 / S S 其 r同位 素 组 成 特 征 与 浅 层 地 下 水 一致 , 明 湖 水 来 源 于 浅 层 表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沉积_成岩环境意义
收稿日期:2009-11-23;修订日期:2009-12-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302020、40872085)、“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编号:200112100006、1212010331302ZT1-2)、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重点项目和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编号:07ZQ026-037)联合资助作者简介:谢渊(1971-),男,博士,研究员,从事油气地质、沉积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研究。
E-mail :chdxyuan@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第29卷第1期2010年1月Vol.29,No.1Jan.,2010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沉积-成岩环境意义谢渊1,王剑1,李令喜2,3,谢正温4,邓国仕1,李明辉1,江新胜1XIE Yuan 1,WANG Jian 1,LI Ling-xi 2,3,XIE Zheng-wen 4,DENG Guo-shi 1,LI Ming-hui 1,JIANG Xin-sheng 11.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3.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河南濮阳457001;4.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四川成都6100511.Chengdu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Geological Survey,Chengdu 610081,Sichuan,China ;2.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China ;3.SINOPEC Zhongyuan Oilfield Sub-Company ,Puyang 457001,Henan,China ;PC Sichuan-Chang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mpany ,Chengdu 610051,Sichuan,China摘要:系统地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沉积、成岩环境意义。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沉积特征_岩性分布与盆地演化规律
2008年8月29卷4期:4052413地 球 学 报ACT A GE OSC I E NTI CA SI N I C A Aug .200829(4):4052413本文由国家“973”项目(编号:2003CB214607)与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编号:1212010331302)联合资助。
收稿日期:2007211216;改回日期:2008203227。
责任编辑:刘志强。
第一作者简介:杨友运,男,1960年生,汉族,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学与区域地质研究;通讯地址:710065,陕西省西安市电子二路东段18号;电话:029*********;E 2mail:xsdyyyxx@ 。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沉积特征、岩性分布与盆地演化规律杨友运1) 张英利2) 侯光才3)1)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065;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3)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摘 要 鄂尔多斯白垩系含水盆地是国内特大型自流水盆地,沉积相和盆地演化是影响含水岩组发育特征以及含水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从盆地边界特征、盆地结构、沉积环境背景以及沉积物特征入手,着重探讨了盆地演化与含水岩组分布规律、含水岩组沉积相与含水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早白垩世时,盆地以南北向为轴、东西非均衡沉降,盆地结构东缓西陡,极不对称。
盆内发育的洛河、环河华池和罗汉洞3个主要含水岩组受盆地构造演化和沉积相控制,洛河组最发育,分布面积最广,环河华池组以及罗汉洞组比较局限,同时在盆地西部沉降中心区分布的地层厚度明显大于周缘抬升带。
随盆地沉积环境变化,沿盆缘以冲积扇、河流相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和砂岩沉积为主,盆内由风成沙漠相、三角洲前缘相和湖泊相砂岩和泥岩组成。
其中洛河组风成沙漠相砂岩,因产状稳定、覆盖面积广、岩性组分和结构成熟度高、孔渗性能好、杂基和有害可溶组分含量低,顶底板及边界隔挡岩性空间匹配关系合理,形成了自流水盆地最理想的含水层。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和分布的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和分布的关系谢渊;孙永明;曹建科;朱桦;王永和;王剑;李明辉;江新胜;谢正温;罗建宁;侯光才;刘方;王德潜【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04(023)011【摘要】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的关系研究表明,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干旱-半干旱→相对湿润的2个气候变化旋回和以沙漠相发育→湖泊相发育为特征的2个岩相古地理演化阶段.气候和古地理条件及其演化导致白垩纪沉积水体盐度、沉积岩含盐量和地下水循环条件的区域分布极为复杂.在岩相古地理和其他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盆地白垩系地下水水质和分布较为复杂,总体呈北好南差、盆地南部东好西差和下好上差的区域性分布规律.【总页数】9页(P1094-1102)【作者】谢渊;孙永明;曹建科;朱桦;王永和;王剑;李明辉;江新胜;谢正温;罗建宁;侯光才;刘方;王德潜【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沉积与能源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82;宁夏地质调查院,宁夏,银川,750000;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西安,710060;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沉积与能源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沉积与能源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沉积与能源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82;长庆石油勘探局孔下技术作业处,陕西,西安,710059;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沉积与能源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西安,710060;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西安,71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3;P641【相关文献】1.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J], 林玉祥;孟彩;韩继雷;朱传真;赵承锦;曹高社2.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主要含水岩组沉积岩相古地理对地下水水化学场形成和水质分布的影响 [J], 谢渊;邓国仕;刘建清;董维红;鲁洪江3.内蒙古乌兰盖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研究及油气地质意义 [J], 吴驰华;伊海生;刘有良;夏国清;龚大兴4.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和分布的关系 [J], 谢渊;王剑;李明辉;江新胜;谢正温;罗建宁;侯光才;刘方;王德潜;孙永明;曹建科;朱桦;王永和5.胶莱盆地东缘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序列及岩相古地理 [J], REN Tianlong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电磁法勘查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电磁法勘查武毅;罗延钟【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04(039)B11【摘要】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短缺,盆地白垩系砂岩和泥岩、粉砂岩呈交错分布,厚度大,地下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质水量变化较大,常规的地球物理勘查手段难以适应该区域地下水勘探的需要,要求引入新理论、新方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进行地下水水资源勘查。
该方法研究频率范围为1~1000Hz的天然电磁场,它测量水平和相互垂直的电磁场分量,并由测得的数据求出阻抗振幅(或视电组率)和阻抗相位,通过解释振幅和相位曲线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地电断面图。
本文介绍了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该区进行地下水资源勘查的效果,反映了整个白垩系盆地地层结构和地下水水质的宏观变化特征,对下一步白垩系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总页数】5页(P85-89)【作者】武毅;罗延钟【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7【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特点和技术 [J], 武毅2.西部地下水资源勘查的综合地球物理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勘查为例 [J], 王赟;王平;蔡纲;田小红;励宝恒3.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矿区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特点和技术 [J], 刘亮光4.西部地下水资源勘查的综合地球物理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勘查为例 [J], 李茂榕;王平;王贇5.CFC_S法在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浅层地下水年龄研究中的应用 [J], 柳富田;苏小四;侯光才;林学钰;易树平;董维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湖眼的形成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湖眼的形成及其水文地质意义杨郧城;侯光才;赵振宏;陶正平;尹立河;王冬;苏小四【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08(27)8【摘要】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部分湖盆的边部发育有数量不等的"湖眼"."湖眼"是分布在湖盆边部的特殊的泉,通过对湖眼的野外调查和物质成分分析,总结了湖眼的分布、结构、动态变化和物质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湖眼泥浆来自湖盆底泥,其水分可来自不同循环深度的地下水;湖眼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循环深度;湖眼的分布和动态变化对于研究地下水的排泄方式具有一定的水文地质意义.【总页数】5页(P1173-1177)【作者】杨郧城;侯光才;赵振宏;陶正平;尹立河;王冬;苏小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P512.32【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J], 杨友运;常文静;侯光才;王永和;张蓬勃2.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J], 张茂省;胡伏生;尹立河3.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锶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文学意义 [J], 杨郧城;文冬光;侯光才;张茂省;庞忠和;王冬4.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富集规律 [J], 马少华;霍改兰;马挨荣;郑成杰;随春明;秦冬时5.CFC_S法在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浅层地下水年龄研究中的应用 [J], 柳富田;苏小四;侯光才;林学钰;易树平;董维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的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的分布规律董维红;苏小四;侯光才;林学钰;柳富田【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08(35)4【摘要】文章在对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1124件地下水化学样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研究区浅、中、深三个不同循环深度地下水中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的分布规律.总体上,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具有盆地北区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较低、淡水发育,盆地南区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较高、微咸水和成水发育的分布特点.盆地北区地下淡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分水岭两侧的浅、中层地下水中和安边一东胜梁一四十里梁地表分水岭以东的无定河-乌兰木伦河地下水系统中.盆地南区除罗汉洞含水岩组地下水以淡水为主外,环河和洛河含水岩组中主要分布大面积的微咸水和咸水.【总页数】6页(P11-16)【作者】董维红;苏小四;侯光才;林学钰;柳富田【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长春,130026;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长春,130026;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长春,130026;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710054;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长春,130026;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长春,130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5【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主要含水岩组沉积岩相古地理对地下水水化学场形成和水质分布的影响 [J], 谢渊;邓国仕;刘建清;董维红;鲁洪江2.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沉积特征、岩性分布与盆地演化规律 [J], 杨友运;张英利;侯光才3.基于GIS的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分布规律研究 [J], 苏耀明;朱琳;苏小四;侯光才;宫辉力4.断块型沉火山碎屑岩致密气藏有效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以松辽盆地南部王府气田白垩系沙河子组为例 [J], 曾凡成;张昌民;李忠诚;张国一;张驰;王拥军;孙文铁;邓庆杰5.陆相坳陷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下岩性地层圈闭/油藏类型与分布规律——以松辽盆地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为例 [J], 邹才能;陶士振;谷志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主要含水岩组沉积岩相古地理对地下水水化学场形成和水质分布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主要含水岩组沉积岩相古地理对地下水水化学场形成和水质分布的影响谢渊;邓国仕;刘建清;董维红;鲁洪江【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年(卷),期】2012(032)003【摘要】通过典型水文钻孔和露头剖面沉积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样品测试及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形成时,北部环河组、洛河组均广泛发育河流相沉积,而南部环河组湖泊相为主、洛河组沙漠沙丘相广泛分布的沉积古地理格局,这对含水岩石中长石、粘土矿物、方解石、石膏等重要矿物组成和易溶盐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形成明显控制,也控制了含水层和隔水层空间分布,并显著影响了深层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的区域分布变化.在沉积-成岩环境条件下,影响地下水水化学场形成和水质分布变化的主要水-岩作用包括硫酸盐、碳酸盐及硅酸盐矿物的溶解溶滤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等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受含水层沉积岩相古地理、地下水循环及水岩作用等因素控制,环河组、洛河组地下水总体表现为盆地北区TDS低、淡水发育、以HCO3型为主,南区TDS高、微咸水和咸水发育、以HCO3·SO4型为主的分布规律,地下水水化学和水质分布在北区分布变化小、在南区上下含水层分布变化复杂.%The integration of sedimentary ge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survey and sampl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Cretaceous hydrological boreholes and outcrops has disclosed that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retaceous aquifers, the fluvial deposits were wide-spread in the Huanhe and Luohe Formations in the northern part while the lake deposits occupied in the Huanhe Formation, and desert deposits occurred in theLuo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Ordos Basin. The framework of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aeogeography has exercised a major control not only on mineral compositions such as feldspar, clay minerals, calcite and gypsum in the aquifer systems, soluble salt content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but also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aquifers and impermeable beds,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deep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and alternation. The water-rock interaction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hydrochemical field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groundwater include the dissolution of sulfate minerals, carbonate minerals and silicate minerals,rock salt leaching and cation exchange.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aeogeography,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and water-rock interaction, the groundwater from the Huanhe and Luohe Forma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er TDS, enriched freshwater and dominant HCO3-type in the northern part whereas higher TDS, enriched brackish water-saline water, and HCO3 · SO4-typ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asin.【总页数】11页(P64-74)【作者】谢渊;邓国仕;刘建清;董维红;鲁洪江【作者单位】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81;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81;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81;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2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11【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沉积对地下水形成的影响 [J], 谢从瑞;王永和;陶正平;谢渊2.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相关性探讨 [J], 李明辉;王剑;谢渊;毛郁3.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和分布的关系 [J], 谢渊;孙永明;曹建科;朱桦;王永和;王剑;李明辉;江新胜;谢正温;罗建宁;侯光才;刘方;王德潜4.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和分布的关系 [J], 谢渊;王剑;李明辉;江新胜;谢正温;罗建宁;侯光才;刘方;王德潜;孙永明;曹建科;朱桦;王永和5.《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形成条件研究》项目成果通过审查验收——沉积地质与水文地质交叉学科研究初结硕果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鄂尔多斯陆块的地质发展史经历了几个主要时期,自太古代以来的各期构造活动对陆块的发生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该陆块的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鄂尔多斯陆块经历古老结晶基底岩系发育和古生代盖层沉积阶段,到中新生代坳陷盆地阶段,最终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陆块整体抬升,铸就了目前的高原地貌形态。
关键字鄂尔多斯盆地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史鄂尔多斯陆块,现代地貌上的表现为高原,它的发生发展历史,依然可以追朔到早在35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论海桑田的发展历史,以下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层表。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表1-1)上第三系上新统N2 690 三趾马红土,土黄色泥质粉砂、砂岩中新统N1 960 橙黄、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第三系渐新统E3 700上部为钙质粉砂岩、下部为淡黄色泥质砂岩、砂岩互层始新统E2 270 砖红色厚层、块状中~细粒砂岩中生界下白垩系志丹系泾川组K1Z6 120上部桔红棕黄、灰绿、色砂岩为主夹泥灰岩,下部砂质泥岩为主罗汉洞组K1Z5 180 中至厚层状桔红、土黄色交错层砂岩,夹少量泥岩环河组K1Z4 240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华池组K1Z3 290 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洛河组K1Z2 400 桔红色块状交错层砂岩,局部夹粉砂岩宜君组K1Z1 50 杂色砾岩层侏罗系上统芬芳河组J3f 1100棕红、紫灰色块状砾岩、巨砾岩夹砂岩、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岩、顶部为泥灰岩,底部为灰黄色细砂岩中统安定组J2a 250直罗组J2z 300灰绿、紫红色泥岩与浅灰色砾岩互层,上部泥岩为主,底部为砂砾岩下统延安组JIy300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砂岩互层夹多煤层,底部为厚层砂岩富县组JIf 100 厚层块状沙砾岩夹紫红色泥岩或两者成相变关系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5200瓦窑堡煤系,灰绿色泥沙岩夹粉细砂岩、炭质页岩及煤层T3y4250厚层、块状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煤层T3y3300上部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中部细砂岩为主,下部炭质页岩、油页岩发育T3y2200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粉砂岩,上部夹块状细砂岩,陕北有黑页岩T3y1250肉红色、灰绿色长石砾岩(具"麻斑"构造)夹紫色泥岩中统纸坊组T2Z 500上部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紫色砾岩、沙砾岩下统和尚沟组TIh 120 棕红、紫灰色泥岩为主夹同色砂岩及含粒砂岩刘家沟组TII 380灰紫、灰白色块状斜层粒砂岩及同色泥质岩、沙砾岩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3q 260上部为棕红、紫红色含灰质结核泥岩为主,下部为砂岩夹泥岩中统石盒子组P2h 350上部为紫红、黄绿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黄绿色泥质岩、含粒砂岩与泥岩互层下统山西组pIs 120 深灰、黑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砂岩夹煤层原组pIt 80深灰、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盆地东部夹多层生物灰岩石炭系上统本溪组C2b 50 灰黑色泥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砂岩,底部为铁铝岩下古生界奥陶系上统背锅山组O3b 800 块状灰岩、砾状灰岩及瘤状灰岩中统平凉组O2p 1000 灰绿色泥(页)岩夹灰岩及中细砂岩下统马家沟组OIm 1000灰色、深灰色块状灰岩夹白云岩.盆地东部为白云岩夹膏岩及岩盐亮家山组O1I 90 深灰色块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冶里组O1y 70 浅灰色硅质灰岩寒武系上统风山组∈3f 60 深灰、浅桔黄色块状白云质竹页状灰岩长山组∈3c 90 深灰块状白云质灰岩及竹页状灰岩崮山组∈3g 270 浅黄、灰色块状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中统张夏组∈2z 170 深灰色颗粒灰岩、鲕状灰(云)岩夹泥灰岩薄层徐庄组∈2x 120暗紫色泥(页)岩夹深灰色鲕状灰岩及云岩、薄层砂岩(一)早太古界(35亿年)至晚太古界(25亿年)——地台基底雏形阶段这是华北地台基底发育时期,35亿年,整个华北地区尚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活跃,形成大量的火山岩建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6)0320387207①国家“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编号2003CB214607)和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专题号1212010331302ZT121)共同资助.收稿日期:2005210224;收修改稿日期:2006202220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①杨友运1 常文静1 侯光才2 王永和2 张蓬勃1(1.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 710065; 2.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西安 710054)摘 要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是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发育洛河、环河华池和罗汉洞三个含水岩组。
通过分析早白垩世的盆地古构造、古地理、沉积环境和岩石特征、划分含水岩组沉积相类型,探讨沉积相与含水岩组发育分布规律以及含水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岩相古地理是控制含水岩组分布特征、含水性以及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受其影响,在盆地边缘,含水岩组由多期冲积扇、河流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和砂岩组成,不同沉积期次的砂砾岩层叠置,形成巨厚含水层,泥岩隔水层不发育,地下水循环系统性好,矿化度低;在盆内,洛河和罗汉洞组风成相砂岩,产状稳定、组份和结构成熟度高、易溶组份少,顶底板及边界隔挡岩性匹配合理,是最理想的含水岩组。
环河华池组含水砂体,由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滨湖滩坝相长石石英细砂岩组成,呈孤立透镜体状,含水性差,孔喉结构复杂,水溶蚀作用强,矿化度高;早白垩世形成的鄂尔多斯东西不对称湖盆结构既控制当时含水层的发育和分布,又是现今自流水盆地结构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系 自流水盆地 古地理 地下水第一作者简介 杨友运 男 1961年出生 硕士 副教授 沉积学、石油地质及沉积盆地分析中图分类号 P512.2 文献标识码 A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1],盆地含水岩组的岩性分布规律,水资源量、水化学以及循环运动状态与早白垩世时盆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岩相古地理以及含水岩组岩层的沉积特征密切相关。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白垩系地层没有发现重要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所以与地下水勘查有关的研究成果很少。
加之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和古地理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相类型多,岩性组份、岩相组合及层序变化复杂,致使人们至今对盆地的形态、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含水岩组的发育特征、地下水矿化度成因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这不仅影响了对盆地内含水层沉积范围和特征的系统了解,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对白垩系地下水资源的正确评价和认识。
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盆地沉积环境、岩性、沉积相古地理变化和砂体展布等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含水层、隔层以及顶底板的分布与组合规律,探讨岩相古地理演化与地下水质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查明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运动状态,正确评价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1 地层发育特征及主要含水岩组沉积相1.1 地层格架及含水岩组划分鄂尔多斯自流水盆地地层由白垩系下统组成,分布范围西起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东以清水河—榆林—延安—宜君为界,北抵杭锦旗—东胜一线,南到渭北的陇县—千阳—彬县—铜川[2],面积约13×104k m 2。
根据研究区岩石地层划分方案[4,5],并依据区域性沉积间断面、沉积相突变面以及韵律旋回等标志,自下而上可分为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六个岩石地层单位(图1),其中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是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系统中的三个主要含水岩组。
在层序剖面上它们形成两个沉积旋回:下旋回由洛河组下段“宜君砾岩”—洛河上段风成砂岩—环河华池组湖相及三角洲砂泥岩组成;上旋回由罗汉洞组砂岩—泾川组湖相杂色砂泥岩以及泥灰岩组成。
区域上受沉积环境影响,下旋回第24卷 第3期2006年6月沉积学报ACT A SE D I M E NT OLOGI CA SI N I C A Vol .24 No 13June 2006图1 鄂尔多斯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环境演化Fig.1 Lower Cretaceous sedi m entary envir on ment evolve ment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 me work,O rdos basin厚度明显大于上旋回,并且各旋回内部岩层组之间厚度差异也很大,一般从100~1300m,仅洛河和环河组厚度就相差300~500m左右[6]。
分布范围洛河组最广,覆盖盆地3/4地区,环河华池组次之,罗汉洞组和泾川组局限于盆地西北部坳陷区。
1.2 主要含水岩组岩性特征及沉积岩相古地理白垩系三个含水岩组沉积相类型以及相带组合特征差异较大,主要岩石类型、岩性特征和厚度在垂向和横向的分布变化规律以及含水性也有较大区别(见图1)。
1.2.1 洛河组洛河期,是全盆地含水砂岩最发育的时期。
沉积类型包括风成沙漠相[7]、河流相、三角洲、湖泊相以及冲(洪)积相,厚约200~500m,主要岩石类型由紫红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质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和泥岩以及泥质粉砂岩组成。
盆缘和盆内古高地附近以坡积、残积以及冲积扇河流相含砾砂岩、砾岩以及砂岩相为主,成楔状体局部分布,向盆内迅速变薄尖灭;盆内大部分地区含水岩组的骨架砂体为风成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8],单层厚度大,杂基含量少;北部和西南盆缘浅湖斜坡带发育带状三角洲砂岩;盆地腹地主要由湖相粉砂岩和泥岩组成。
1.2.2 环河华池组由湖泊相和三角洲相组成,在盆缘抬升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岩,厚层连片分布,一般连续厚15~35m,最厚达80~150m;进入湖盆为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浅湖滩坝相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和泥岩,砂层较薄,一般5~12m,多为透镜体状。
根据剖面沉积韵律,分为上下两个正旋回段,上旋回段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相砂体,尤以盆地北部鄂托克前旗—杭锦旗和西部环县姬塬等地[9]具代表性,砂厚20~50m;下旋回冲积扇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中砂岩发育,主要见于盆地西北部的盐池、环县、耿湾和演武等地,骨架砂体呈带状顺流向向盆地内延伸,累计砂厚20~40m。
1.2.3 罗汉洞组罗汉洞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长石石英砂岩、含岩屑石英砂岩和灰云质砂岩。
在北部榆林到杭锦旗一带[10],由河流相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岩石类型和成分结构复杂,分选性差。
在盆地西部的盐池、泾川、镇原和环县一线坳陷区,以厚层风成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底部有少量河流相细砾粗砂岩。
在姬塬、麻黄山、盐池青山一带,既有风成砂岩,也有河流相长石细砂岩。
根据剖面可分为两个沉积阶段:早期为河流相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晚期是风成相紫红色巨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
2 含(隔)水层空间匹配与沉积相序演化及岩相古地理环境变迁 早白垩世沉积环境既有湖泊,也有河流、冲积扇、三角洲以及风成沙漠,在不同演化阶段和同期不同岩883 沉 积 学 报 第24卷 相古地理单元中,沉积相序演化和古地理环境变迁既决定了含水层的空间展布和组合形式,同时也控制了不同含水砂岩层之间的封隔层以及边界遮挡层的发育状况与分布特征。
在水文地质剖面上,白垩系自流盆地中能够划分三个主要含水岩组和6个含(隔)水层组合(图2),它们与盆地旋回式非均衡抬升下降运动以及伴随的湖进湖退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由于沉积环境和古地理面貌变化,岩性组合分布特征及沉积相序也随之改变。
初期,由于盆地底床凸凹不平,沉积物分布局限,含水层主要为沿盆地周缘以及在盆内古高地旁附近堆(沉)积了洛河组坡积、残积物和洪积相砂砾岩相沉积体,呈扇状、丘状以及透镜体状,厚度和岩性变化大,向盆内迅速相变减薄,或者尖灭,往往洪积物扇顶上覆的泥岩形成顶板隔层,底部为碳酸盐胶结的砂砾岩致密层为底板。
中期,逐渐夷平的盆地基底上广覆洛河组、环河华池组风成相、河流相以及湖泊和三角洲相沉积,含水砂体厚度大,组份结构复杂。
其中洛河风成沉积是主要含水砂体,在盆地周缘沙漠相由旱谷式冲积扇砂砾岩、砾质辫状水道、风成席状砂和砾漠互层构成,盆内以带状沙丘为主,局部夹有丘间和小型沙漠湖泥质沉积,顶底板和隔层分别由洛河、环河华池组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形成。
晚期,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以及北东缘,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相粉砂岩分布在盆地腹地。
环河华池组的含水砂体主要由河流相、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组成,隔水层以及侧向遮挡为湖侵期以及分流间湾形成的泥质沉积。
含水砂体和隔层泥岩的发育厚度、形态和伸展范围、相互空间叠置关系以及侧向迁移变化规律取决于三角洲的进(退)积以及湖进(退)演化中的韵律层沉积速度、运动幅度和持续时间。
总体上,环河华池期,由于湖盆外侵,沉积边界扩大,泥岩隔层发育,含水砂体较洛河期差。
上述沉积层序与沉积相演化中形成的洛河期沙漠—环河华池期湖泊—罗汉洞期沙漠—泾川期湖泊相沉积序列,明显控制了含(隔)水层在空间上的有序分布。
平面上,由风成相、三角洲分流河道相组成的洛河、环河华池和罗汉洞组含水砂体由盆地边缘向湖盆地腹地,砂岩层度逐渐减薄,泥岩隔层越来越发育,含水砂体侧向挡层主要由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间的泥岩组成,致密胶结砂岩也可以形成局部侧封。
湖侵期泥岩的韵律变化、沉积相变造成的泥岩侧向遮挡层以及成岩胶结致密带是水系隔层、含水层顶底板和封存边界的主要类型。
3 岩相古地理对盆地水文地质结构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是一个巨型地下水系统,盆地水文地质结构形态、含水岩组分布、岩性特征、含水层形态和规模与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特图2 盆地中部东西向水文地质剖面图中含(隔)水层空间组合Fig .2 Spatial combinati on of water 2bearing (resisting )layer of east 2west hydr ogeol ogical secti on in the m iddle of O rdos basin983 第3期 杨友运等: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征有关。
3.1 自流水盆地结构与早白垩世盆地古构造及古地形在现今的盆地东西剖面上,洛河组底面海拔,由东部露头区+1200m 演化到盆地西部沉积中心区的-20m ,相差约1200m 左右,并且不同的岩组中,厚度差异也很大,东翼以洛河组残留地层为主,厚度小,而在西翼及腹地,层序全,厚度大,于是推断在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期间,鄂尔多斯盆地在燕山运动作用下曾发生过一次拗陷,主体拗陷区的长轴方向为南北向,由于大型盆地边界经历了不同的构造应力,构造升降作用不均衡,导致盆地整体西倾,东西两翼斜坡东缓西陡,地层厚度东厚西薄,并且沉降中心明显西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