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对抗文化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 第6期Vol.19 No.6
重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
2005年6月
Jun.2005
【文化视野】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对抗文化初探3
苏红莲1,刘雪玲2
(11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部,陕西汉中 723003;21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 200083)
摘要:青年对抗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大特色。繁荣的经济,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权
运动,“越战”和“新左”思想是对抗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消极的嬉皮士文化和积极的青年学生
运动是60年代对抗文化的主要形式。相同的目标,使这两股力量在必要的时候联合起来。他们
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果,成为牵制美国对越战争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
济的衰退和右倾势力的强大,学生运动和嬉皮士文化都走向衰落。
关键词:青年;对抗文化;嬉皮士;学生运动
中图分类号:C912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924(2005)0620114204
Pr i m ary Explora tion on the Confron ti n g Culture of Am er ican Y outh i n1960s
S U Hong2lian1,L I U Xue2ling2,
(11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 m ent,Shaanxi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Hanzhong723003,China;
21English School,Shanghai I nternati onal Study 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
Abstract:Youth confr onting culture is a character of American s ociety in1960s.The p ri m ary fact ors f or the appearing of confr onting culture involves p r os per ous economy,the intense black civil right movement,the V ietnam W ar and the Ne w Left thought.The main f or m s of the confr onting culture of1960s are the negative hi ppy culture and the positive young student movement.W ith the same target,the t w o powers united when necessary,made achieve ment with their ef2 forts and became the main restraining f orce in America launching war against V ietna m.However,with the econom ic re2 cessi on and the m ightiness of R ight opportunist tendencies in the late of1960s and early1970s,the student move ment and hi ppy culture faded.
Key words:youth;confr onting culture;hi ppy;student move ment
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青年文化特别繁荣的时期。美、英、法、德等国的青年遥相呼应,在艺术表现方式、政治思想、道德、宗教等方面对抗本国的主流传统价值观。美国则是60年代青年对抗文化的“精神家园”。在西海岸的旧金山和东部的纽约,前卫艺术家推动着艺术往流行、通俗方面迈进;嬉皮士追求自我的行为风格成为这个时代典型的时尚;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中心的青年学生运动也在60年代如火如荼。激进的学生组织组建自己的民主组织S DS,借鉴黑人民权运动的静坐、绝食等方式反对学校的冷漠管理、社会不公、技术化社会对大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破坏等。“越战”则成为诸多矛盾的焦点。
随着6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衰退,黑人民权法的通过以及通俗艺术被吸纳进主流艺术范畴,对抗文化逐渐衰弱。60年代末,70年代初学生运动首先退出这一波澜壮阔的青年对抗潮流,接着嬉皮士文化也在过度的毒品和性的放纵中走向衰落。
3收稿日期:2004212222,修回日期:2005206222
作者简介:苏红莲(19782),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1
1 对抗文化的背景分析
111 中产阶级的“花朵孩子”———繁荣经济时代的宠儿。“二战”后,美国成了最大的战争受益者。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元也成为最流行的货币。美国经济在战后世界经济的百废待兴中遥遥领先。“二战”后出生的一代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朵孩子”,他们不用劳动就有足够的零花钱,甚至可以到欧洲或者世界各地旅游。60年代对抗主流意识的青年不是来自工人阶级,而是整个社会的正在崛起的一个阶层———中产阶级。
60年代的青年也是美国人口大爆炸的一代。高等教育机构为容纳有史以来最多的学生进行了扩充。绝大多数学生住在与工人区隔离开的校园里。他们不用赚钱,没有世俗的责任要承担。因此,他们有足够的休闲时间,没有平常人的担忧和烦恼,他们自由地培养着自己的个性,抒发个人的牢骚。整个年代参加学生运动的只是少数,但却是最聪明,最具有活力的一群。不像黑人青年,白人没有具体的个人利益需要斗争。他们关注的“重点在于道德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目标不是改革而是拯救大众”[1]。
对抗青年的另一个阵营是来自全国各地寻求艺术、自由、意义、刺激的诗人、画家、音乐家,或者各种自成一派的自由精神者。其中有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遗老,如爱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有逃学的大学生,也有从东方回来的朝圣者。和青年学生一样,他们一般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他们放荡不羁的波西米亚风格,强调自我感受的艺术表达和消极对抗主流的生活方式与青年学生的激进运动形成鲜明对比。
112 “新左派”和存在主义———青年对抗传统的思想武器。“新左派”成为60年代青年对抗文化的政治思想。这一称谓在不同的西方国家有特定的范围。它源于法国,指的是“二战”后在咖啡馆里聚集的一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前卫艺术家、作家、哲学家等。在英国,“新左派”指的是一批对英国入侵埃及和苏联斯大林式共产主义感到不满的共产党。萨特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文化的向导。萨特认为青年知识分子应该代替“无产阶级”,成为社会革命的先锋队。但是他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行动纲领,而是把重点放在体验自我的主观努力上[2]。诺曼・米勒(Nor manMailer)把萨特介绍给美国青年,成为青年文化追求民主、自由、人性、自我的理论基石。与存在主义哲学相对立的功用主义成为激进青年批判的对象。60年代末任教于伯克利大学的马尔库塞被誉为“新左之父”(the father2figure)。学生推举他为反抗传统的武断的主流社会的发言人。他号召“左派”团体武装起“政治游击力量”来推进自由的社会主义[3]。
被称为青年对抗文化之“神父”的诗人爱伦・金斯伯格鼓励人们唤醒自己的情感。他用诗歌激励人们解放被禁锢的精神,推崇自己的价值观,即:放弃物质追求,强调内心平和,追求完美真理[4]。Beatnik成为50年代青年消极地对抗主流社会的典型代表,中文被翻译成“垮掉的一代”。长发、破旧衣服、非暴力、与众不同的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是60年代嬉皮士的前身。
113 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的榜样。如果说嬉皮士直接师承50年代的Beatnik,学生则从英勇不屈的黑人民权运动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反抗主流社会、反抗学校非人性化管理、反对越战的具体策略。
自从踏上美洲这块陌生的土地,黑人就没有放弃过争取人权、生命权的斗争。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一批优秀黑人先锋的带领下,美国黑人争取平等待遇的斗争风起云涌。在蒙哥马利,因为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拒绝给白人让座,引发大范围的民权运动。该运动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取得全面胜利。
白人青年学生深深地被黑人的精神所感动。有人参加了“自由骑士”运动,冒着生命危险和黑人一道挑战种族歧视,回到校园后成为学生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其中有参加1964年学生非暴力运动协调委员会的密西西比夏天项目(M ississippi Summer Project)的马里奥・萨维奥(Mario Savio),他领导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从社会政治角度对抗主流社会,嬉皮士则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道德信仰层面对传统价值发起挑战。Beatnik和嬉皮士的波西米亚风格在“新左派”的激进主义者看来或许过于消极,是一种逃避态度。但是这种逃避是面向内心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感受自我,因此得到青年学生的理解。
2 青年对抗文化的社会历史
211 青年学生运动。大学校园里的中产阶级“花朵孩子”并不感到自己很幸运。学生人数的膨胀和大学管理的僵硬死板是距离他们最近的需要对抗的东西。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被隔离在学校管理之外,像“切肉机下的一块肉”,对将来无能为力。所谓将来无非就是工作,赚钱,养家,竭尽全力追求事业成功。然而,这些被经历过战争苦难的父辈视为动力的因素,在60年代的青年人看来却失去意义。他们不断思索生命的真谛,希望在日益复杂的宇宙中找到几乎被忽略的自我[3]。
21111 第一阶段:伯克利学生运动。“伯克利”既指一个城市,也指加州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校园,还泛指一种学术风格。按照传统的学术标准来衡量,60年代的伯克利当之无愧地是全国公立大学的领头羊,与最优秀的私立学校相比也毫不逊色。“伯克利”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如同旧金山和纽约对于嬉皮士。青年学生在60年代早期就参加了华盛顿反战游行和不成功的反对芝加哥大学种族歧视的静坐示威,大量的白人学生参加了黑人民权运动工作。
真正使学生运动成为60年代青年对抗文化一极的是伯克利大学学生进行的各种抗议活动。这所学院的学生受到黑人争取民权的鼓舞,作为旧金山的紧邻,他们还最充分地感受到嬉皮士的自由思想和五光十色的生活。60年代早期,对抗文化的长发,牛仔裤和珠子就在伯克利的各大街道安家落户。
511
苏红莲,等: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对抗文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