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对抗文化初探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兴起的一场社会运动,它对美国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场运动涉及到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以及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批判。
在这场运动中,年轻人成为了主要的参与者,他们试图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创新。
以下将简要介绍美国反文化运动的特点、影响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特点主要包括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对权威和权力的怀疑,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批判。
这场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和学生,他们拒绝接受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他们倡导和平与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性解放和精神自由。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代表性符号包括持续的和平示威、嬉皮士(Hippie)文化、民权运动等。
在政治上,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等并肩而行,成为了当时政治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之一。
他们对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介入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坚持和平抗议、反战游行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和行动来推动政府对外政策的改变,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改革。
在文化上,嬉皮士文化成为了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代表性符号之一。
嬉皮士主张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拒绝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生活方式。
他们追求和平、爱与和谐,通过音乐、艺术和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音乐、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成为了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
美国反文化运动对美国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场运动加速了美国社会的变革和创新。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呼吁人们对自由、和平、平等和个性的重视。
这场运动推动了美国的政治变革。
他们的反战抗议活动最终促使了美国政府对越战政策的调整,提高了公众对战争的批判意识。
这场运动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
嬉皮士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使美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包容,促进了各种民间文化的兴起和传播。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它对社会传统价值观和权威体系提出了挑战,标志着美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该运动在政治、文化、艺术、音乐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对美国以及全球的社会风貌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反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
60年代初,美国正值越战时期,政府的军事干预和对内给予的限制引发了年轻人对传统体制的不满和反抗。
在这一时期,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社会不公问题也愈发凸显,激发了年轻人对社会变革的迫切渴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反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成为了年轻一代挑战权威和传统的力量。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表现为政治运动,还体现为一种革命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一运动提倡个人自由、民主平等、反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鼓吹和平、爱与和谐的社会关系,号召人们重新审视对社会结构和权威的态度。
在政治方面,美国反文化运动激发了人们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
越战时期,许多年轻人反对政府对越南的军事干预,投身反战运动,进行大规模的示威抗议活动,呼吁结束越战,保障世界和平,这种抗议形式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文化方面,美国反文化运动推崇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和批判态度。
一些艺术家和作家开始表现出对传统艺术和文学形式的不满,采用更自由和变革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来探讨社会问题和人类内心的真实感受。
披头士乐队的音乐和歌词鼓舞了年轻人的心,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象征;反文化运动还催生了摇滚乐和嘻哈音乐等流行文化现象,塑造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和文化价值。
在生活方式方面,美国反文化运动提倡一种更自由、更开放的生活方式。
对传统道德规范和家庭结构的质疑,以及对自由恋爱、性解放和反传统婚姻观念的倡导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之一。
一些人还选择放弃城市生活,走向乡村,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消费主义和环境破坏。
美国反文化运动是一场对社会传统和权威的全面挑战,它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问题和文化认同的深刻思考。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又称为“嬉皮文化”或“反主流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一场文化革命。
这场运动挑战了当时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对后来的美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源于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6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仍然受到严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约束。
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普遍保守,对性、种族、宗教及政治等议题存在较大的禁忌。
而在这个传统价值观念框架下,一些美国人对这种保守的社会风气感到不满,开始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也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紧张局势,使得人们对政府和社会制度提出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年轻人开始站出来,积极参与并推动反文化运动的兴起。
他们主张自由、平等和和平,拥护个性和多样性,反对战争和歧视,拒绝生活在传统的社会规范中。
这些年轻人被称为“嬉皮士”,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包括服饰、音乐、艺术、文学、性自由、非暴力抗议等等。
音乐是美国反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摇滚乐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代表音乐,从布鲁斯、迪克西兰、民谣音乐到现代摇滚乐,这些音乐形式在当时都被视为“叛逆”的象征。
乐队比如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鲍勃·迪伦等也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音乐和歌词传达了反文化运动者的观念和情感,激励了一代年轻人的追求自由和梦想。
除了音乐,文学和艺术也对美国反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嬉皮诗歌运动”通过诗歌形式诠释了反文化者对社会矛盾的关切和对自由的追求。
文学作品作家比如肯·凯西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亨利·米勒的《销魂的世代》等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而在艺术方面,一些画家和雕塑家也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文学和艺术,它还激发了年轻人的政治参与。
反文化运动者积极参与了抗议活动,如和平游行、民权运动等,表达对越南战争和种族歧视的不满。
(世界史专业论文)20世纪60年代美国校园反叛运动探析
摘要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从经济上来看,它已进入“福利国家”和“丰裕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但在其他方面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种族歧视和青年反叛运动等。
校园反叛运动是指以青年大学生针对美国的政治体制、社会问题发动的一场批判运动。
青年走上了历史舞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发起了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他们或投身于激进的政治运动,高呼“民主、自由、平等”,掀起了校园革命的浪潮;或通过音乐、服饰等生活方式上的标新立异来对抗传统,激烈地抨击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这场校园反叛运动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和无政府主义倾向,与其说它是一场政治、经济变革,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和价值观革命。
它在意识形态方面动摇了美国传统的清教价值观,在现实政策方面迫使美国政府从对越战争的升级转向撤军,在人权方面,促进了美国国内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发展。
虽然这场反叛运动最后化作过眼云烟,但它使美国社会及其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生反对派所建构的“60年代精神”为60年代和60年代之后的社会运动提供了一种范式,作为制度化的社会批判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70年代以后的美国社会改革。
换言之,学生反叛精神并未随着政治运动的消失而消亡,它已悄悄渗透到学术界政界等领域以及社会基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的现在和未来。
关键词:六十年代;青年学生;校园反叛;反抗ABSTRACTThe 1960s is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in American history.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it has entered the “Welfare country”and “Affluent society”, which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greatly improved.But in other areas there were a number of problems such as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Youth rebelling,etc.The campus revolt movement refers to a critical campaign which was launched by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against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and social problems.The Youth appeared on the stage of history, launched a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values with a variety of methods. They engaged in the radical political movements, shouting “democracy, freedom, equality”, setting off a wave of campus revolution, and combated the traditional lifestyle through music, clothing, etc, fiercely criticised the developed industrial society which has curbed and destroyed humanity.The campus revolt movement had a strong Utopian color and anarchical tendency. It was a revolution of culture and values rather than a political , economic reform. In the area of ideology, it has shakened American traditional puritanical values, in the asrea of real policy, it has forced the U.S government from the Vietnam escalated to withdrawal, in the area of human rights, it has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campaign against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Although this movement was transient as blowing winds, but the American society and its culture have been changed. The “spirit of the 1960s” builded by the students opposition has provided a typical example for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 This social criticism of institutionalized pow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promoted social reforms after 1960s. In other words, the rebelling spirit never dies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political movements, which quietly infiltrates the acade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fields, and imperceptibly influnces Ameriacan society now and the future.Key words: The 1960s; Young students; Campus revolt; RebelII20世纪60年代美国校园反叛运动探析引言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当中国的红卫兵在中华大地上“破四旧、立四新”,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进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场同样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大规模的校园反叛运动也在美国全面爆发。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背景。
反主流文化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闹不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少数种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国社会舞台上的崛起,面对内忧外患,激烈的社会动荡令得激进的青年人们产生和传统对抗的情绪,对现有体制和生活状态的疑虑,反抗主流文化成为他们运动的目标。
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从爵士乐中演化出了摇滚乐,相应的,当好莱坞黄金时刻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当时,一批年轻导演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他们传承了好莱坞传统的明星制及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在体制内进行了大胆新奇的尝试,赋予电影更具现实感的内容,并在其中发展了各种电影类型的表现手段。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称为"新好莱坞电影",将已经死气沉沉的好莱坞拖出了泥泞,再度令它充满了新锐的光芒。
大家都知道新旧好莱坞的分水岭是以一部电影为标志的,它就是伟大的《邦尼和克莱德》。
从人物的设置和事情发展的线索上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公路片的强盗类型影片。
在不同时期的强盗片中,导演们都赋予了主人公以不同的道德准则和形象的反面程度,而到了阿瑟·佩恩手中,对于曾经多次被搬上银幕的这一对雌雄大盗的传奇生涯,却采用了一种喜剧式的风格,对好莱坞传统强盗片的神话进行了反讽。
一个经济萧条、价值观念混乱的年代,上层虚伪堕落,下层受侮辱受损害。
逃避正统文化的压迫,历来有两条路:一条是黑社会,一条是温柔乡。
在这样的世界,以前者为形式,克莱德选择以持枪抢劫的形式作为自己活着的方式,这既是他的生产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抢劫既是手段,本身也是目的。
新好莱坞的创作体现为走入体制内去寻求自身,它附着在体制之中,却是旧瓶装新酒,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局。
(《邦妮和克莱德》借用了传统强盗片的模式,却改制了原模式,打破了案发、反复追逐、大结局的三段式情节,产生了新的对原模式具有针对性的文本。
嬉皮士文化
嬉皮士文化嬉皮士文化,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个反文化文化现象。
这个文化流派的主张,主要是反对整个社会制度,否认现代生活,主张“爱与和平”,鼓吹反战、纵欲、民主、环保、人权等观点,嬉皮士文化的“一切皆可能”的态度,它的反传统、反主流、anti-everything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嬉皮士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初,当时美国正处于战争状态,越南战争的爆发让很多美国人感到迷茫和痛苦。
美国社会开始出现的“大学反战”“民权运动”,带给了大批有识之士启示,青年们反叛精神、挑战体制的思维方式愈加成熟,逐渐形成并披上了嬉皮士这层马甲,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现象,经历了多年、多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不断煎炸,成为今天的“自由、开发、和平”的代名词。
嬉皮士作为反文化的流派,它披荆斩棘、不妥协的精神,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当时的美国充斥着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嬉皮文化成为一股强烈的反对派,通过嬉笑怒骂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让美国社会对这种私刻化的反叛精神气急败坏,这种反叛精神有时也流传到政治系统,诸如1969年美国反战时,紧接着的奥斯汀制止越战大游行,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嬉皮文化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嬉皮文化的抗争精神,影响到了整个西方世界,它对西方社会的新潮、美学、音乐和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嬉皮文化的代表人物,包括鲍勃·迪伦、琼·巴培斯特、鲍勃·马利等人,他们代表了这个文化流派的思想方向、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他们通过音乐、电影、文学、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的创作,推动了整个西方艺术和文化界的发展和变革,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在当代社会,嬉皮士文化的影响力,也依然存在。
今天的嬉皮文化,虽然已不再是战后反战的主张,而是在繁华的城市里探寻民主、自由、开放、和平的生活方式,人们用嬉皮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寻求生活中的自由和解放。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主要由年轻人组成,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规范进行了激进的批判和拒绝。
这股运动以自由、个性、和平、反权威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生活的掌控和对社会不公正的反抗。
该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力。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自由主义者和知识分子开始崇尚非主流文化,这反映了他们对当时社会中习俗和精神世界的怀疑。
他们通过与主流文化相抵触,寻求个人解放和自我实现。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如民权运动、越战抗议、性革命等等,这些事件推动了反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年轻人开始批判和拒绝传统的社会与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他们对于权威和机构的怀疑,以及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催生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和行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象征之一是嬉皮文化。
嬉皮文化以拒绝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核心,追求心灵自由、亲近大自然、倡导和平与爱。
嬉皮士通过音乐、诗歌、艺术和嬉皮服饰等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批判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他们主张和平反抗战争,倡导性解放和平等权利,并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
反文化运动还抬头了女性主义运动,强调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平等地位。
女性主义者要求平等的工作、教育和家庭权利,呼吁反对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
这一运动的影响深远,推动了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地位的提高,并为后世的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涉及到一系列的反对和抵抗,例如黑人权利运动、性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
这些运动共同诉求社会更加平等、开放和包容,他们对抗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对权威的批判,展示了不同群体共同追求公正和自由的力量。
美国反文化运动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文化革命和社会运动,目的是推翻传统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
这个流行文化运动始于西海岸,新的文化形式——唱片、电影、电视等开始影响了美国年轻一代。
他们反对传统的文化,拒绝接受主流的价值观,追求一种新的、更加自由的文化及生活方式。
反文化运动的特点是反抗社会制度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拒绝传统的道德标准,反对外在的控制和规范,要求自由和个性。
在这个运动中,音乐、服装和性解放成为了它的标志,同时还涉及到种族平等、反战和环保等议题。
在这个时期,音乐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象征。
当时,像披头士、滚石和吉米·亨德里克斯等歌手和乐队的音乐,以及伍迪·古斯汀和鲍勃·迪伦等若干个民谣歌手也开始成为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年轻人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在音乐会上,年轻人在一起唱歌、跳舞,享受共同的经历,并为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高兴和幸福。
服装也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重要标志。
年轻人不再穿着传统的衣服,而是穿着牛仔裤、草裙和T恤等简单自然的衣着,反映着反抗传统、反对社会制度和学术规范等思想。
此外,反文化运动也强调了性解放和性别平等。
反文化运动中的年轻女性开始抛开束缚,追求性别平等,要求自由和个性。
他们提出女性主义的观点,开始对传统的家庭结构、性角色分工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反文化运动中也有一些政治因素。
与该运动旗帜鲜明的反对战争运动相似,其激进的政治立场也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众多反战示威中,首要的是越南战争反战运动。
许多年轻人认为,这场战争是违背人权和道德的,已经成为了无休止的暴行。
反战示威者要求结束这场战争,同时还主张和平和民主等基本问题,这也成为了整个反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反文化运动也在探索环保议题。
反文化运动中的年轻人对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成立了许多环境保护组织,为环境保护发出了强烈的呼声。
这与美国70年代燃油危机的爆发相呼应,人们意识到环境必须得到关注和保护。
美国60年代反主流文化与嬉皮士相关资料反文化运动
美国60年代反主流文化与嬉皮士相关资料反文化运动概述:“反文化”运动是指美国60年代在青年人当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一种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
第一次将“反文化”归结为以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青年人抗议运动为特征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海沃德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Hayward)历史学教授西奥多•罗斯扎克。
他于1969年出版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在嬉皮辍学者和学生中的激进分子这两个分裂的群体中间找到了契合点,那就是反文化,亦即反抗以技术为主体的工业化社会。
在他的定义中,反文化运动是指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通常,人们把那些激进的青年学生主张用激进手段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运动称为“新左派运动”,而把那些中途辍学、以期通过吸毒、放纵等方式进行的文化反叛,称为“反文化”运动。
在此,姑且将60年代发生在政治及文化领域的反抗运动统称为“反文化运动”。
这首先是因为,对主流文化、对现存制度的不满与批判,对妇女、对少数民族处境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是这两种运动的共同特征,而他们又源出于同样的历史背景。
其次,从成员构成上看,很难在两者之间明确区分。
不少反文化运动的参加者,同时也是新左派运动的成员。
⏹反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爱、正义、自由和和平。
就运动本身而言,它包涵以下几方面内容:⑴民权运动;⑵反战和平运动;⑶文化反抗运动,即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抗一切现存文化的运动。
⏹反主流文化定义:反主流文化是指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抗争的文化,具体讲,是指的是当代西方社会中所产生的与传统的西方社会理性文化发生冲突矛盾的各种现代文化。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我国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青年的价值观出现了许多困惑和问题,二战后的美国同样也经历了相似的状况,所以研究和借鉴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如何引导青年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教育,社会转型作者简介:郭小路(1987-),男,汉族,籍贯山西长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大幅增长,毫无疑问的成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体,出现了“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
美国的社会学家和人民都基本认为美国处于一个繁荣稳定的状态,主流社会价值观也是积极健康的。
然而随着美国社会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加速,60年代后发生了以青年为主的反文化运动,这一代青年即人们描述的“垮掉的一代”、“沉默的一代”、“坎坷的一代”、“x一代”等。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和原因美国历史学家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他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中这样定义:“反文化运动指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中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1]通常来讲,人们一般把发生在校园的激进主义的改革称为“新左派运动”,而把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等运动称之为“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在本文中“反文化运动”指后者。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1.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一词源于20世纪40年代爵士音乐家的“赶时髦”(hip),意指某些衣着时髦并对服饰深有研究的人。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场被称为“反文化运动”的浪潮,它是一种反传统、反权威和反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运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起源于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不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影响以及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密不可分。
在这一时期,美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包括种族歧视、越战问题、性别歧视、环境污染等。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进行质疑,他们不满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渴望有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反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主要特点美国反文化运动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中包括对传统权威的挑战、对社会规范的质疑、对个人自由的追求等。
在这一运动中,年轻人成为了主要的参与者和领导者,他们以和平、反暴力的方式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提倡拒绝消费主义,强调自给自足和简朴生活的重要性。
在文化方面,这一运动崇尚摇滚乐、嬉皮士文化、艺术实验和性解放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新型文化现象。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文化风向,也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发展。
美国反文化运动推动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包括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反战运动等。
这一运动对传统价值观和权威结构产生了挑战,激发了人们对新思想和文化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激发了世界各地年轻人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向往。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美国反文化运动涌现了许多代表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思想创作成为了反文化的象征和领袖。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摇滚乐巨星鲍勃·迪伦、嬉皮士文化代表艾伦·金斯伯格、女权主义先驱格蕾丝·索尔、反战运动领袖约翰·列侬等。
20世纪60年代美国背景。
反主流文化/社会革命、反战运动、女性主义的崛起、西班牙裔和奇卡诺运动、新左派、犯罪、太空探索,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状况的关键词。
其中反“主流文化运动”和“犯罪”与我们今天所评析的电影紧密相关。
[关键词]60年代;婴儿潮;反主流文化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闹不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少数种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国社会舞台上的崛起,面对内忧外患,激烈的社会动荡令得激进的青年人们产生和传统对抗的情绪,对现有体制和生活状态的疑虑,反抗主流文化成为他们运动的目标。
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从爵士乐中演化出了摇滚乐,相应的,当好莱坞黄金时刻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当时,一批年轻导演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他们传承了好莱坞传统的明星制及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在体制内进行了大胆新奇的尝试,赋予电影更具现实感的内容,并在其中发展了各种电影类型的表现手段。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称为"新好莱坞电影",将已经死气沉沉的好莱坞拖出了泥泞,再度令它充满了新锐的光芒。
大家都知道新旧好莱坞的分水岭是以一部电影为标志的,它就是伟大的《邦尼和克莱德》。
从人物的设置和事情发展的线索上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公路片的强盗类型影片。
在不同时期的强盗片中,导演们都赋予了主人公以不同的道德准则和形象的反面程度,而到了阿瑟·佩恩手中,对于曾经多次被搬上银幕的这一对雌雄大盗的传奇生涯,却采用了一种喜剧式的风格,对好莱坞传统强盗片的神话进行了反讽。
一个经济萧条、价值观念混乱的年代,上层虚伪堕落,下层受侮辱受损害。
逃避正统文化的压迫,历来有两条路:一条是黑社会,一条是温柔乡。
在这样的世界,以前者为形式,克莱德选择以持枪抢劫的形式作为自己活着的方式,这既是他的生产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抢劫既是手段,本身也是目的。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
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
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
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
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
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
“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
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
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
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
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思潮和社会运动。
它以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批判为特征,挑战当时的权威结构,并提倡个人自由、平等、和谐、反对战争、贫困和种族歧视。
美国反文化运动起源于60年代初的加利福尼亚,主要集中在旧金山的海湾区和纽约市的格林威治村。
这一时期,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使得社会中产阶级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经济资源来追求个人自由和探索新事物。
他们开始质疑传统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社会关系,寻求一种更加自由、平等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几个重要的社会变革事件。
是种族平等运动的兴起。
非裔美国人的平权运动和民权法案的通过,为反文化运动提供了激励和动力。
是越南战争的持续进行。
反对战争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中心议题之一,年轻人们开始质疑战争的合法性和道德性,并且积极参与反战示威和抗议活动。
性解放和女性权益运动也对反文化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女性开始要求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且对传统的性观念提出质疑。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核心特征是个人自由和对权威的怀疑。
年轻人们开始寻求自我实现和价值观念的独立,拒绝束缚和规范。
他们追求个人境界的开拓,通过探索药物、音乐、艺术和性解放等方式来实现个体自由。
他们通过音乐、文学、电影和艺术来传达他们的观点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符号体系。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涉及到一系列政治和社会课题,例如种族歧视、性别平等、和平主义和环境保护等。
运动中的活动家和思想家们积极参与社会运动,通过争取权益和改革来推动社会变革。
他们的行动和观念对后来的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产生了长远影响。
他们还对整个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例如对音乐、时尚和艺术等领域的影响。
美国反文化运动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和挑战。
一些人认为,运动中的自由主义和反传统观念对社会稳定和道德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
他们担心运动中的药物滥用、追求短暂快乐的个人主义、道德混乱和对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破坏。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股社会文化运动,它挑战了主流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这场运动涉及音乐、艺术、文学、政治、性别和种族议题,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美国社会和文化的面貌,对世界各地的社会运动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吉姆·莫里森等知名人士,他们成为了这场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反文化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是美国经济繁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年代。
许多年轻人开始质疑传统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政治体制,他们渴望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也为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音乐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摇滚乐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代表音乐。
音乐家们在歌词和表演中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吉姆·莫里森等音乐界的知名人士,以其反叛的态度和前卫的音乐风格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代言人。
艺术也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抽象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和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了对传统美术观念的挑战,他们追求新的艺术语言和方式,通过艺术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文学作品也在反文化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肯·凯西的《骑风者》、艾伦·金斯伯格的《超文艺心灵探索》等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批判,反映了这一时期年轻一代对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的不满。
政治活动也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在越战时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对政府的战争政策和社会不公,他们通过示威游行和抗议活动表达了对政府的不满和对和平的追求。
这一时期的“和平与爱”的口号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标志。
性别和种族议题也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在这场运动中,女性和少数民族开始发声争取平等权利,他们对传统的家庭模式和社会规范提出质疑,主张性别平等和种族和谐。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涉及到了文化、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它的主要目标是反对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并呼吁个人自由、和平以及人类的真实与坦诚。
这场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社会。
通过战争的经历,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质疑,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无意义感到失望,他们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重新定义自己和社会的标准。
反文化运动的象征性事件可以追溯到1964年的伯克利校园里的自由演讲运动。
这场运动开始于一次抗议校方限制学生在校园内自由发表演讲的集会,最终演变成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呼吁个体主义和政治改革。
此次抗议活动奠定了反文化运动的基础,以及与当时其他反叛运动的联系。
在这场运动中,青年学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
他们对传统社会的规范和权威发起了强烈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
他们反对战争、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和核武器,并呼吁更多的个人自由和政治改革。
他们也注重环境保护,拒绝使用化学制品和人工材料,主张实现自然和谐。
音乐和艺术是这场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媒介。
嬉皮士文化的兴起和摇滚乐的流行成为青年们表达自我和反抗传统社会的重要方式。
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和吉米·亨德里克斯等音乐人成为运动的象征,并通过他们的音乐和歌词传达反文化的理念和态度。
反文化运动还涉及到了性革命。
青年们对传统的婚姻和性行为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倡导开放的性关系和性解放。
这种对传统道德的反叛引发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争议,但也为后来的性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美国反文化运动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鼓励人们重新思考自己和社会的立场。
它为个人自由、和平、环境保护和性解放等议题提供了平台,并为后来的民权运动、女性解放运动、环保运动等社会运动奠定了基础。
尽管这场运动并没有在政治上实现所有的目标,但它为美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之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010911121 刘健红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
这一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环境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及其多样,并且这场激进的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反文化运动 60年代嬉皮士反文化运动是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运动的主体是青年们。
它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有人将这场运动称为“嬉皮士运动”或“美国的文化革命”,而探究美国的这场反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是与其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的。
一、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与苏联的冷战、越南战争泥潭的深陷、约翰·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国内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青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使人们的梦想破灭。
并且对于从1964年起的越南战争,很多年轻人是及其厌恶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向战场。
所以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因此反文化运动的爆发与越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1968年美国更深入地卷入越战之后,反文化运动才发展至高潮的。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
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文化、社会和政治运动。
这一运动的特点是对社会传统价值观和权威体制的质疑和拒绝,提倡自由、平等和反对战争。
美国反文化运动以青年人为主要参与者,通过音乐、服饰、文学、电影和艺术等手段展现出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未来的文化发展。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冷战的紧张局势,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都使得美国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裂和紧张。
随着经济繁荣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年轻人开始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怀疑,他们渴望自由、平等和和平。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反文化运动迅速兴起,成为当时社会的一股强大力量。
美国反文化运动以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摇滚乐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队如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门与清、吉米·亨德里克斯等都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象征人物,他们的音乐词曲都传达了反传统、反战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狂热的歌迷和大型音乐节如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等都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重要活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通过服饰、文学、电影和艺术等形式来表达其观点。
一些知名的作家如杰克·凯鲁克、威廉·斯蒂里特、汤姆·罗宾斯等都以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反文化运动的思想。
电影如《美国拳王》、《骑马与炸药》等也展现了当时的反文化氛围。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则以他标志性的波普艺术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持续至今。
在70年代初,反文化运动的主张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采纳。
一系列社会政治改革如种族平等、性别平等、环境保护等都受到了反文化运动的影响。
反文化运动的一些价值观念如追求自由、平等和和平等也成为了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美国反文化运动以其反传统、反战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一场社会革命。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它对于当时的美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运动代表了年轻一代试图挑战和改变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努力,追求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反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美国反文化运动起源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怀疑和批判。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一步迅猛发展,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开始受到质疑。
对于当时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不愿意接受传统社会的约束和期望,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反对战争、反对歧视和反对消费主义。
在对越南战争敌对态度的抗议中,反文化运动成为一个强大的反战信息的传播渠道。
该运动呼吁消除种族和性别的不平等,争取所有人的平等权利。
女权主义运动、LGBTQ+权利运动、民权运动和环保运动都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为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运动,如摇滚乐、嬉皮士文化、嘻哈文化和民谣音乐等。
这些文化运动成为了年轻人表达自己的方式,并改变了音乐、时装、电影等方面的创作和审美标准。
嬉皮士文化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主张个人自由、和平、共同团结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嬉皮士文化的成员通常过着与主流社会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旅行、吸食大麻、倡导和平、追求心灵解放。
嬉皮士文化通过音乐、文学、艺术和新闻媒体等形式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摇滚乐也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一大亮点,它成为了年轻人表达自己态度和情感的重要舞台。
摇滚乐强调自由、反叛和自我表达。
通过音乐家如鲍勃·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和简斯·乔普林等的音乐创作和演出,摇滚乐成为了当时年轻一代对社会和政治问题发表意见的主要手段。
美国反文化运动虽然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争议和批评,但它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运动为推动了种族平等、性别平等、反战和环境保护等议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标志性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也诞生了一场被称为反文化运动的社会现象。
美国反文化运动在当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其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美国反文化运动是一场由年轻人主导的社会运动,这场运动主张反对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同时也反对当时的政府政策和社会制度。
这场运动席卷了整个美国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和平,并且希望能够打破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和歧视现象。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繁荣之后,开始出现了衰退。
这种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社会的不满情绪的激增,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美国也被卷入了越南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大量美国年轻人的死亡和伤残,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战争的质疑和反对。
这些因素促成了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和平与爱”,这一理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极强的号召力。
年轻人们通过反抗传统的社会规范和文化观念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也倡导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这场运动中,音乐、艺术、文学成为年轻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载体。
摇滚乐、嬉皮艺术、嬉皮文化等都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重要符号和象征。
在美国反文化运动中,嬉皮士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拒绝传统的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追求自由和平等,崇尚大自然和艺术,鼓吹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们通过各种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如举行抗议活动、举办音乐节、进行公共演讲等。
嬉皮士的思想和行为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也影响了当时的美国政治和文化。
美国反文化运动也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民权运动和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提出了挑战。
反文化运动也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越南战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场战争的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 第6期Vol.19 No.6重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2005年6月Jun.2005【文化视野】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对抗文化初探3苏红莲1,刘雪玲2(11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部,陕西汉中 723003;21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 200083)摘要:青年对抗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繁荣的经济,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权运动,“越战”和“新左”思想是对抗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
消极的嬉皮士文化和积极的青年学生运动是60年代对抗文化的主要形式。
相同的目标,使这两股力量在必要的时候联合起来。
他们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果,成为牵制美国对越战争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右倾势力的强大,学生运动和嬉皮士文化都走向衰落。
关键词:青年;对抗文化;嬉皮士;学生运动中图分类号:C912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924(2005)0620114204Pr i m ary Explora tion on the Confron ti n g Culture of Am er ican Y outh i n1960sS U Hong2lian1,L I U Xue2ling2,(11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 m ent,Shaanxi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Hanzhong723003,China;21English School,Shanghai I nternati onal Study 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Abstract:Youth confr onting culture is a character of American s ociety in1960s.The p ri m ary fact ors f or the appearing of confr onting culture involves p r os per ous economy,the intense black civil right movement,the V ietnam W ar and the Ne w Left thought.The main f or m s of the confr onting culture of1960s are the negative hi ppy culture and the positive young student movement.W ith the same target,the t w o powers united when necessary,made achieve ment with their ef2 forts and became the main restraining f orce in America launching war against V ietna m.However,with the econom ic re2 cessi on and the m ightiness of R ight opportunist tendencies in the late of1960s and early1970s,the student move ment and hi ppy culture faded.Key words:youth;confr onting culture;hi ppy;student move ment 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青年文化特别繁荣的时期。
美、英、法、德等国的青年遥相呼应,在艺术表现方式、政治思想、道德、宗教等方面对抗本国的主流传统价值观。
美国则是60年代青年对抗文化的“精神家园”。
在西海岸的旧金山和东部的纽约,前卫艺术家推动着艺术往流行、通俗方面迈进;嬉皮士追求自我的行为风格成为这个时代典型的时尚;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中心的青年学生运动也在60年代如火如荼。
激进的学生组织组建自己的民主组织S DS,借鉴黑人民权运动的静坐、绝食等方式反对学校的冷漠管理、社会不公、技术化社会对大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破坏等。
“越战”则成为诸多矛盾的焦点。
随着6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衰退,黑人民权法的通过以及通俗艺术被吸纳进主流艺术范畴,对抗文化逐渐衰弱。
60年代末,70年代初学生运动首先退出这一波澜壮阔的青年对抗潮流,接着嬉皮士文化也在过度的毒品和性的放纵中走向衰落。
3收稿日期:2004212222,修回日期:2005206222作者简介:苏红莲(19782),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11 对抗文化的背景分析111 中产阶级的“花朵孩子”———繁荣经济时代的宠儿。
“二战”后,美国成了最大的战争受益者。
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元也成为最流行的货币。
美国经济在战后世界经济的百废待兴中遥遥领先。
“二战”后出生的一代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朵孩子”,他们不用劳动就有足够的零花钱,甚至可以到欧洲或者世界各地旅游。
60年代对抗主流意识的青年不是来自工人阶级,而是整个社会的正在崛起的一个阶层———中产阶级。
60年代的青年也是美国人口大爆炸的一代。
高等教育机构为容纳有史以来最多的学生进行了扩充。
绝大多数学生住在与工人区隔离开的校园里。
他们不用赚钱,没有世俗的责任要承担。
因此,他们有足够的休闲时间,没有平常人的担忧和烦恼,他们自由地培养着自己的个性,抒发个人的牢骚。
整个年代参加学生运动的只是少数,但却是最聪明,最具有活力的一群。
不像黑人青年,白人没有具体的个人利益需要斗争。
他们关注的“重点在于道德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目标不是改革而是拯救大众”[1]。
对抗青年的另一个阵营是来自全国各地寻求艺术、自由、意义、刺激的诗人、画家、音乐家,或者各种自成一派的自由精神者。
其中有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遗老,如爱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有逃学的大学生,也有从东方回来的朝圣者。
和青年学生一样,他们一般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他们放荡不羁的波西米亚风格,强调自我感受的艺术表达和消极对抗主流的生活方式与青年学生的激进运动形成鲜明对比。
112 “新左派”和存在主义———青年对抗传统的思想武器。
“新左派”成为60年代青年对抗文化的政治思想。
这一称谓在不同的西方国家有特定的范围。
它源于法国,指的是“二战”后在咖啡馆里聚集的一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前卫艺术家、作家、哲学家等。
在英国,“新左派”指的是一批对英国入侵埃及和苏联斯大林式共产主义感到不满的共产党。
萨特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文化的向导。
萨特认为青年知识分子应该代替“无产阶级”,成为社会革命的先锋队。
但是他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行动纲领,而是把重点放在体验自我的主观努力上[2]。
诺曼・米勒(Nor manMailer)把萨特介绍给美国青年,成为青年文化追求民主、自由、人性、自我的理论基石。
与存在主义哲学相对立的功用主义成为激进青年批判的对象。
60年代末任教于伯克利大学的马尔库塞被誉为“新左之父”(the father2figure)。
学生推举他为反抗传统的武断的主流社会的发言人。
他号召“左派”团体武装起“政治游击力量”来推进自由的社会主义[3]。
被称为青年对抗文化之“神父”的诗人爱伦・金斯伯格鼓励人们唤醒自己的情感。
他用诗歌激励人们解放被禁锢的精神,推崇自己的价值观,即:放弃物质追求,强调内心平和,追求完美真理[4]。
Beatnik成为50年代青年消极地对抗主流社会的典型代表,中文被翻译成“垮掉的一代”。
长发、破旧衣服、非暴力、与众不同的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是60年代嬉皮士的前身。
113 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的榜样。
如果说嬉皮士直接师承50年代的Beatnik,学生则从英勇不屈的黑人民权运动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反抗主流社会、反抗学校非人性化管理、反对越战的具体策略。
自从踏上美洲这块陌生的土地,黑人就没有放弃过争取人权、生命权的斗争。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一批优秀黑人先锋的带领下,美国黑人争取平等待遇的斗争风起云涌。
在蒙哥马利,因为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拒绝给白人让座,引发大范围的民权运动。
该运动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取得全面胜利。
白人青年学生深深地被黑人的精神所感动。
有人参加了“自由骑士”运动,冒着生命危险和黑人一道挑战种族歧视,回到校园后成为学生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
其中有参加1964年学生非暴力运动协调委员会的密西西比夏天项目(M ississippi Summer Project)的马里奥・萨维奥(Mario Savio),他领导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从社会政治角度对抗主流社会,嬉皮士则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道德信仰层面对传统价值发起挑战。
Beatnik和嬉皮士的波西米亚风格在“新左派”的激进主义者看来或许过于消极,是一种逃避态度。
但是这种逃避是面向内心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感受自我,因此得到青年学生的理解。
2 青年对抗文化的社会历史211 青年学生运动。
大学校园里的中产阶级“花朵孩子”并不感到自己很幸运。
学生人数的膨胀和大学管理的僵硬死板是距离他们最近的需要对抗的东西。
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被隔离在学校管理之外,像“切肉机下的一块肉”,对将来无能为力。
所谓将来无非就是工作,赚钱,养家,竭尽全力追求事业成功。
然而,这些被经历过战争苦难的父辈视为动力的因素,在60年代的青年人看来却失去意义。
他们不断思索生命的真谛,希望在日益复杂的宇宙中找到几乎被忽略的自我[3]。
21111 第一阶段:伯克利学生运动。
“伯克利”既指一个城市,也指加州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校园,还泛指一种学术风格。
按照传统的学术标准来衡量,60年代的伯克利当之无愧地是全国公立大学的领头羊,与最优秀的私立学校相比也毫不逊色。
“伯克利”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如同旧金山和纽约对于嬉皮士。
青年学生在60年代早期就参加了华盛顿反战游行和不成功的反对芝加哥大学种族歧视的静坐示威,大量的白人学生参加了黑人民权运动工作。
真正使学生运动成为60年代青年对抗文化一极的是伯克利大学学生进行的各种抗议活动。
这所学院的学生受到黑人争取民权的鼓舞,作为旧金山的紧邻,他们还最充分地感受到嬉皮士的自由思想和五光十色的生活。
60年代早期,对抗文化的长发,牛仔裤和珠子就在伯克利的各大街道安家落户。
511苏红莲,等: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对抗文化初探与外面色彩斑斓的生活相比,激进的学生发现校园内的日子“没有意义”。
学生心中充满不安全感,感到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