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4
4
罐头
5.2
3.5
机械
2.7
15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

2.2
1.5
烟卷
1.7
0.5
油毡
1.9
0.33
针织品
1.8
0.33
皮鞋
1.4
0.33
可乐
1.9
0.2
化纤
1.5
0.2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
棉制品
中国B
小麦X的劳动投入量

布Y的劳动投入量

12 8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产品
小麦X的劳动生产率 布Y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A
1∕ 3 1∕ 6
中国B
1∕ 12 1∕ 8
A国在产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为:ax∕aY﹥bx∕bY
结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两优择重,两劣择轻” 进行分工生产。美国专门从事小麦生产并出口部分 小麦换取中国的布,中国则专门从事布生产,并出 口部分布换取美国的小麦,双方在贸易中均可获利。
1.5
人造丝
1.4
啤酒
2.0
水泥
1.1
男式毛制品
1.3
人造奶油
1.2
毛衣
1.4
0.11 0.09 0.06 0.09 0.04 0.03 0.004
资料来源:迈克道格尔(1951)。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斯特恩(Robert Stern)的实证检验
比较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检验证明在1950年,所观察的 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了1959 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第三章 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PPT课件

第三章  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PPT课件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
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绝对优势学说的构建
• 认为重商主义强调出口、限制进口是 主次颠倒
• 认为政府对贸易的任何阻碍都会导致 资源分配的抵效,因而减少贸易收益
• 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 由贸易的思想
• 该理论的建立基于一系列假设之上
理论假设条件:
重商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时期
15世纪——16世纪中叶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 多卖少买,甚至通过行政手 段来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 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
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晚期重商主义时期
16世纪下半叶——18世纪
重视长期和总体上的贸易顺 差,即一定时期的贸易逆差 可以被允许,只要最终的贸 易结果是顺差即可。
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含义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绝对优 势理论又称为绝对成本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Cost)
世界上仅有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 两个国家都只生产两种产品——毛呢和葡萄酒 在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生产要素可以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间自由流动,但不可在国家之间移动。 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被允许充分利用。 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多生产的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
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的产生背景: 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正处于成长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出现,英国工场 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当时的大英帝国呈现出如下特点: 新技术发明不断出现,国内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圈地运动”使得农民破产,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倍增,资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分工贸易前 毛呢 酒
L:120人(年 工)=1单位
分工贸易后 毛呢
L:220人(年工) =2.2单位 0

0
生 英国

L:100人(年 工) =1单位
葡萄牙
L:90人(年工) L:80人(年工) =1单位 =1单位
2单位 1单位 1单位 2单位 2单位 1单位 1单位 2单位
L:170人(年 工) =2.125单 位
2、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

3、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有个重大缺陷:它只能说明 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 .
比较成本论

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
李嘉图继承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论。比 较成本论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在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谷物法》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大地主阶级为了提 高地租收入,防止进口谷物竞争,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而由议会通过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案。 成本增加 人民的支出 外国的高关税
比较成本论概述

一国不仅可以依据绝对优势原则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 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 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 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 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 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两优 择其重,两劣择其轻” 假定A、B两个国家生产X、Y两种产品,A生产X、Y的成 本都低于B,但X比Y低的更多,则A在X的生产上具有比 较优势;同理,B生产X、Y的成本都高于A,但Y与X相比 高的少些,则B在Y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

国家
分 英国 工 葡萄牙 前 合计 分 英国 工 葡萄牙 后 合计 交 英国 换 葡萄牙
酒产量
(单位)
1 1 2
2.125 2.125
1 1.125
所需劳动
(人/年)
120 80
200
170 170
毛呢产量
(单位)
1 1 2 2.2
2.2 1.2
1
所需劳动
(人/年)
100 90
190 220
220
贸易前的生产与消费(S0) 有贸易的生产(S1) 贸易后的消费(C)
1. 用两国国内商品交换比例解释国际贸易的比 价范围; 2. 用贸易条件解释贸易利得的分配; 3. 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相互需求理论认为国际交换比价分两步确定:
1.国内产品交换比价决定了国际交换比价的上下 界。超出国际交换比价的上下界,国际交换不会 进行。
2.国际交换比价的确定取决于国际供求 当国际交换比价确定且两国间需求等于供给时,
一﹑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要素禀赋论)
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了要素价格比例不同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了各国商品价格比例 不同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 要条件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 直接原因
结论:一国出口的应是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 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 产的产品。
绝对成本理论举例
同样付出了300天的劳动,通过贸易交换,英﹑法两国 获得的产品产量都从2个单位增加到了3个单位。
国家
分 英国 工 法国 前 合计 分 英国 工 法国 后 合计 交 英国 换 法国
铜产量 所需劳动
(单位) (天数)
1
100

国际贸易03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共67页文档

国际贸易03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共67页文档
国际贸易03古典自由易理论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

农民的土豆,3磅牛肉换1磅土豆,则其比分工前获利多
少?
如果坚持闭关自守的状态,生产资源的 利用效率就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但是如 果实行对外开放,必然要根据比较利益的原 则来进行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这样,就避 免了陷入比较利益陷阱中,你认为如何解决 这个两难的问题?
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1879-1952) 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897年进入大学跟戴维学习经济,于1907年获得
国家
1单位葡萄酒 1单位毛呢
英国
120
100
葡萄牙
80
90
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均有优势:
酒:C葡萄牙 = 80
C英国
120
C葡萄牙 =0.67C英国
毛呢:C葡萄牙 = 90
C英国
100
C葡萄牙 =0.90C英国
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优势更大,
英国则在毛呢的生产上劣势更小。
比较优势理论示例(分工后)
国家 葡萄酒产量(单位) 毛呢产量(单位)
英国以1单位毛呢换葡萄牙1单位酒(两国按照1∶1交换酒 和毛呢)后的结果
国家
酒产量 (单位)
毛呢产量 (单位)
英国
1
1.7
葡萄牙 1.375
1
绝对优势理论投入-产出分析表
酒产量 所需劳动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 国家 (单位) (人/年) (单位) (人/年)
分 英国
1
120
1
70
工 前
葡萄牙
1
80
英国
(120+100)/100=2.2
葡萄牙 (80+90)/80=2.125
国家贸易价格可能范围:
英国国内: P酒 =120 P毛呢 100

古典贸易理论3

古典贸易理论3

.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绝对优势( Advantage)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建立在绝对利益基础之上的。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建立在绝对利益基础之上的。 当一个国家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另一个国家 更有效率(或具有绝对优势) 更有效率(或具有绝对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 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效率低(或具有绝对劣势) 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效率低(或具有绝对劣势)。 那么, 那么,每一个国家都能通过专业化生产它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和通过与其他国家交换其具有 绝对优势的部分产品而获得利益。 绝对优势的部分产品而获得利益。
哪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哪个商品? 哪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哪个商品?
.
思考:
国家 葡萄牙 英国 葡萄酒( 单位) 毛呢( 单位) 葡萄酒(1单位) 毛呢(1单位) 80(小时) 80(小时) 70(小时) 70(小时) 110(小时) 110(小时) 120(小时) 120(小时)
哪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哪个商品? 哪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哪个商品?
重商主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
局限性: 局限性: 货币= 1. 货币=财富 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2. 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 即贸易一方的顺差必 然要以另一方的逆差为代价 3. 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4. 只研究如何获得金银而没有探讨国际贸易产 生的原因
.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
早期的重商主义的 观点是货币差额论
晚期的重商主义的 观点是贸易差额论
.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
实现财富增长的途径
途径一:开采金矿、 途径一:开采金矿、银矿 途径二: 途径二:扩大出口 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 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由 阶段。除了在国内对农民的剥夺之外, 阶段 。 除了在国内对农民的剥夺之外 , 国 出口贸易可以使一 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 际贸易和海外掠夺是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 国从国外获得金银 人,其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 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 当时积累财富的主要 货币从而使国家致 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 手段是获取黄金, 手段是获取黄金 , 而当时西欧本身黄金的 富 ,而进口外国产 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 开采和储备已很有限,迫切需要通过国际 开采和储备已很有限, 品则会造成货币输 贸易和对外掠夺来满足当时在西欧国家中 出从而使国家丧 出现的“黄金渴望” 出现的“黄金渴望” . 失财富。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课件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课件

培养国际视野
政府和企业应培养国际视野,了解国 际市场和贸易规则,把握国际贸易机 会和挑战。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国民福利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国民福利的增加,这一思想在 现代经济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适当干预国际贸易
虽然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政府应适当干预 国际贸易,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04
自由贸易的实践与影响
自由贸易的实践
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WTO和自由贸易协定的建 立,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 自由贸易实践。
区域经济一体化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推动 了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 实践。
贸易便利化措施
简化通关手续、降低关税 和非关税壁垒等措施,促 进了贸易便利化实践。
自由贸易的影响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提
01
绝对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 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是古典自 由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该理论基于自由竞争和比较优势 原则,主张国家间应通过自由贸 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生产效 率的最大化。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
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一商品时,相对于其他国家所拥有的更高的生产效 率或更低的成本。
该理论忽略了国际市场的不完全 竞争、规模经济和垄断因素,导 致对现实世界贸易的解释力有限

绝对优势理论未能解释国际贸易 中要素禀赋差异和比较优势的来 源,也未能预测国际贸易格局的
论的提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古典经济 学家开始研究国际贸易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逐渐形成。
如何运用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指导现代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课件:第3章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课件:第3章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讨论:谈谈自己家乡所在地区的比较优势。
3.1 3.2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与自由贸易理论的战后发展
3.3
3.4 3.5
3.1 绝对优势理论

3.1.1 绝对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
1776年,亚当· 斯密发表了《国富论》。
· ·
斯密站在产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在该书中批判了重商主
· ·
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其主要代表作是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3.2.2 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模型
与亚当•斯密阐述绝对优势原理时一样,李嘉图在阐述比较优 势原理时暗含了诸多理论假设,概括如下:


3.4.3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

1. 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国际贸 易发生的根本原因。
2. 不同国家的对外贸易是根据 本国的要素禀赋来确定的。


3. 自由贸易不仅会使本国商品价格 趋于均等,而且要素价格也趋于均等。
【课堂讨论】]要素价格均等化能实现吗?请说明理由。

3.4.4 对资源禀赋理论的评价


(8)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 要素投入:劳动。
2.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模式
·
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决定国际分工
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或比较利益, 即国家间也应按“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比较优 势原则进行分工。
·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只要 有利的程度不同,则处于优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比较优势最大的 商品,而处于劣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

《古典自由贸易理》课件

《古典自由贸易理》课件

绝对优势理论的实践意义
绝对优势理论为各国参与国际 贸易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促进 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该理论有助于解释历史上一 些国家的贸易格局和比较优
势的来源。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也有其局 限性,例如无法解释一些国家 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和竞
争优势。
PART 03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
理论的经典之作。
大卫·李嘉图
02
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为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约翰·穆勒
03
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进行了完善和总结,他的《政治经济学原
理》是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PART 0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提
绝对优势理论由英国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在《国富论》中提出 。
相互需求理论是由约翰·穆勒在19世纪中叶提出 的,作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穆勒认为,国际贸易不仅受到比较优势的影响 ,还受到各国对对方商品需求大小的影响。
相互需求理论的内容
相互需求理论指出,国际贸易中各国对对方商品的需 求大小会影响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分配。
如果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某种商品需求较大,那 么该国可以通过增加对该种商品的需求来获取更优惠
自由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加速技术和知识的传播,从而 提高全球经济增长速度。
自由贸易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机 会和资源,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
01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国富论》是古典自由贸易
03
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国际贸易来提高 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A.重工主义学派 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 D.重商主义学派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4、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5、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甲国应生产出口粮食,乙国应生产出口布 B.甲国应进口粮食C.甲国应生产出口布,乙国应生产出口粮食 D.乙国应进口布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 D.比较优势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 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 D.甲国出口小麦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14、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15、根据相互需求理论,贸易利益分配取决于()A.国际具体交换比例 B.两国经济实力C.进出口产品性质 D.比较优势大小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属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A.劳动力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B.规模收益不变C.商品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移动,两国的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D.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E.两国商品和劳动是完全同质的2、绝对优势理论的理论贡献包括()A.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从生产领域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B.认为贸易是互利互惠的,为自由贸易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C.认为贸易是单方面受惠的D.绝对优势理论解决了国际交换比例问题E.绝对优势理论为所有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3、下列哪些属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A.国际分工中若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B.国际分工中若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不存在C.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优势比较大的产品D.两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后,通过自由贸易,对两国都有利E.两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后,通过自由贸易,只对落后国家有利4、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在于()A.只讨论两个国家的情况,不具有代表性B.古典贸易理论的理论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现实情况C.没有解决国际交换比例问题D.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不科学E.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解释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5、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共同点包括()A、都认为只有劳动生产率有绝对差异才能够发生贸易B、都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C、贸易的发生对贸易双方互惠互利D、认为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E、都没有解决交换比例问题三、判断题1、重商主义的实质是主张自由贸易。

第三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三章古典贸易理论
预经济。
二、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1)
基本假设 2个国家,2种可贸易商品; 只有1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生产不同的产品上技术不同,存在劳动生产率上的 绝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 规模报酬不变; 完全竞争市场; 无运输成本; 2国之间贸易是平衡的。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2)
举例:
表2.1
理论的局限性:不能解释某国在2种产品的生 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为什么也会去参与国际 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问题。
第三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ຫໍສະໝຸດ 论一、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1)亚当·斯密(1723-1790)及其著作《国富论》 (1776年出版) (2)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经济应自由放任—由“看不见的手”指导; 强调分工产生优势,交换带来利益。 政府是经济发展的守夜人,不要任何形式的干
表3.2 表3.3
生产和贸易模式
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 量.
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 入数量来衡量.
贸易所得
结论和观点:一国可集中所有生产要素(劳动)
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同另一国具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相交换,这样的贸易使双方都可 获得最大收益。而要取得最大收益,只有在自 由贸易条件下才能实现。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日期:汇报人:CATALOGUE目录•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概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现代发展•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与现代国际贸易实践•总结与展望CHAPTER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概述01定义背景定义与背景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至二战二战后至今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030201CHAPTER绝对优势理论02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8世纪中叶首次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源自他对英国纺织工业的观察与研究。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专业化生产,每个国家都能够提高其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的起源CHAPTER比较优势理论03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比较优势的存在。

比较优势理论最初是作为解释国际贸易理论基础而提出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VS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交换。

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其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以及不同产品所需生产要素的比例。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那么它应该专注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如果相对缺乏劳动力资源,则应该专注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国际贸易具有指导意义,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选择生产的产品类型和数量,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比较优势理论也启示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应该遵循市场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贸易,而是通过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来促进贸易的发展。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策略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

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践意义CHAPTER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现代发展04新古典贸易理论假设条件比较优势动态效应03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当代自由贸易理论01产业内分工02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国际贸易新发展与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全球价值链分工异质性企业与战略性贸易政策资源与环境约束010203CHAPTER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与现代国际贸易实践05国际贸易实践中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应用贸易自由化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主张贸易自由化,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使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最大福利。

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
思想
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 的唯一标准。因此,要使国家变得 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 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 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 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 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 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 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 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 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什么是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过各国之间的劳 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定阶段,超出国家界限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 的基础。
你能举出一些关于分工的例子吗?
一、亚当.斯密简介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纪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在经济思想史上,斯密被 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 出版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 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 富论》)。在该著作中,他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 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 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放 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2) 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 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j的 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αLj = L / Qj来表示。
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如果一国单位产 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低于另一国,那么 该国在此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例子:假设现有两国:中国和美国,都生产 棉布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 要素投入,且两国的劳动力数量都是100人。
3、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 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第三章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3xin

第三章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3xin

要素禀赋的物质定义法
若一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K,劳动数量 则其要素禀赋为( 为L,则其要素禀赋为(K/L) 若(K/L)乙 >(K/L)甲,则乙国是资 本丰富,甲国是劳动力丰富的国家。 本丰富,甲国是劳动力丰富的国家。 例:甲国可用资本为2,可用劳动为5, 甲国可用资本为2 可用劳动为5 乙国可用资本为1 可用劳动为2 乙国可用资本为1,可用劳动为2。判断 ? 甲国为劳动力丰富国家。 甲国为劳动力丰富国家。
聊城大学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程鹏
作者简介——赫克歇尔 (一)作者简介 赫克歇尔
赫克歇尔( Heckscher,1879伊菲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1879-1959 菲 赫克歇尔 ),瑞典人 著名的经济学家。 瑞典人, ),瑞典人,著名的经济学家。1907 年获得 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博士学位 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博士学位 毕业后, 。毕业后,他曾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的临 时讲师; 时讲师;1909 年-1929 年任经济学和统计学 教授。 教授。在经济理论方法最主要的贡献可以概括 为他最著名的两篇文章。 年发表的《 为他最著名的两篇文章。1919 年发表的《外 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现代赫克歇尔- 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现代赫克歇尔-俄林 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间歇性免费 商品》 1924)一文提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 商品》(1924)一文提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 比琼•罗宾逊和爱德华 张伯仑的早了9 罗宾逊和爱德华•张伯仑的早了 比琼 罗宾逊和爱德华 张伯仑的早了9 年。 在经济史方面,赫克歇尔更享有盛名。主要著作有: 大陆系统: 在经济史方面,赫克歇尔更享有盛名。主要著作有:《大陆系统:一 个经济学的解释》 重商主义》 个经济学的解释》、《重商主义》、《古斯塔夫王朝以来的瑞典经济 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及其它解释》 经济史研究》 史》、《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及其它解释》、《经济史研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贸易条件的变化
Y Y3 T3 T2 Y
T0
T1 T2
T1 Y2 Y0 Y1 Y0 O X0 X O T0
T3
X X0 X1 X2 X3
英国(出口X)的贸易条件改善 及提供曲线的推导
美国(出口Y)的贸易条件改善
Y Y1 Y0 Y2 B R C
C′
A X2 X0 X1 图3-2 提供曲线 X
O
三、相互需求论简评
商品数量 1.5 1.5
商品数量 1.5 2.5
四、绝对优势论的简评
科学的成分
—为英国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地主和重商主 义者,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开展自由贸易对所有国家有利等观点仍具有重大 的现实意义。
非科学的成分和错误观点
二、比较优势论的论证
表3-4 中美两国劳动力成本差异(分工与贸易之前)
布料(米)
劳动力成本 (小时) 中国 美国 (中国的) 比较成本 4 3 4/3 3/4 商品数量 1 1 小麦(千克) 劳动力成本 (小时) 8 1 8 1/8
商品数量 1 1
(中国的) 比较优势
表3-5 中美两国劳动力成本差异(分工与贸易之
3.4 要素禀赋论
3.4.1要素禀赋论的相关概念 3.4.2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假设 3.4.3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 3.4.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3.3.5要素禀赋论的简评
Eil Heckscher,1879-1952
Bertil Ohlin ,1899-1979
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 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 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贡献,俄林 与詹姆斯· 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后)
布料(米) 劳动力成本 (小时) 中国 12 小麦(千克) 劳动力成本 (小时) 0
0
0
4
4
表3-6 自由贸易后中美国内消费量
布料(米) 劳动力成本 (小时) 中国 12 小麦(千克) 劳动力成本 (小时) 0
商品数量 1.5
商品数量 1.5
美国
0
1.5
4
2.5
三、比较优势论的例外情况
二、绝对优势论的假设条件
理论分析模型是2×2×1模型 劳动在国内可自由移动,但在国际间不能 两国的资源都已得到充分利用 自由贸易 规模报酬不变 没有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 贸易平衡
三、绝对优势论的论证
中国和美国 小麦和布料
表3-1 中美的绝对成本差异(分工与贸易之前) 布料(米) 小麦(千克) 劳动力成本 (小时) 中国 美国 4 6 劳动力成本 (小时) 8 2
12000 美国对玉米需求增 11000 加后愿出口的小麦 (17600) (20400)
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马歇尔 阿弗里德· 马歇尔(1842—1924)出生于英国中产家 庭。第一部经济学著作是与他夫人合写的《工业经济
学》。1890年刊行第一版《经济学原理》。另外两部 代表作是《工业与贸易》、《货币、信用与商业》。此 外,他还参加了政府的咨询顾问活动,在工资、印度币 制、税制、关税等方面作过实际问题的研究,写过文章。 他去世后,由其学生凯恩斯把这些文献汇编成册,定名 为《马歇尔官方文献集》。马歇尔的门徒由于先后长
二、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假设
2×2×2模型 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 X-劳动密集型产品,Y-资本密集型产品 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两种商品和两种生产要素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生产诸要素在国内能够自由流动,在两国间不能 无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阻碍自由贸易的障碍
X
图3-1 互惠贸易的范围
贸易条件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 相互需求法则
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强,而另一国 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弱,则贸易条件对该 国愈不利,该国的贸易所得愈小;反之则贸易 条件对该国愈有利,该国贸易所得愈大,这就 是相互需求法则(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
贸易条件(小麦: 1:1.6 玉米)
Adam Smith (1723-1790)
主要论点: 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劳动专门化和熟练程度; 节省工种转换损失的时间; 促进工具改良和机械发明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 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 件 —自然禀赋(Natural Endowment) —后天的有利条件(Acquired Endowment)
比较成本确定互惠贸易的范围
表3-7美国和英国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
小麦(吨/年 人) 美国 英国 6 1
玉米(吨/年 人) 4 2
国内交换比例 小麦:玉米 1:2/3 1:2
Y
小 麦
美 国 不 交 换 区
A1:2/3上限 1:1 1:4/3 1:5/3
1
英国不交换区 O 2/3 2 玉米
B1:2 下限
3.3 相互需求论
3.3.1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3.3.2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3.3.3相互需求论简评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 穆勒 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密尔 ((John Stuart Mill, 1806— 1873)经济学家和哲学家。 出生于英国伦敦经济学世家, 是詹姆斯· 穆勒的长子。 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 原理》,总结了19世纪初以 来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形 成了一个新的折衷主义的理论 体系,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学者的欢迎。
一、要素禀赋论的相关概念
(一)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Factor of Production and Factor Price ) (二)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Factor Intensity and Factor Intensity Commodity ) 在同一要素相对价格下,(K/L)X>(K/L)Y, 则X相对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 集型产品。
—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交换是人类固有的本能 —没有后考虑到国际贸易的全部情况
3.2 比较优势论
3.2.1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假设 3.2.2比较优势论的论证 3.2.3比较优势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 3.2.4比较优势论的例外情况 3.2.5比较优势论的简评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个 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 绝对优势地位,另一个国家均处 于绝对劣势地位,则这两个国家 之间不会进行贸易。根据这一理 论,国际贸易可能只会发生在发 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就不会发生任何贸易。 这显然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 1817年,大卫· 李嘉图发表了《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其 中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商品数量
1 1
商品数量
1 1
表3-2 中美的绝对成本差异(分工与贸易之后)
布料(米) 劳动力成本 (小时) 中国 美国 12 0 小麦(千克) 劳动力成本 (小时) 0 8
商品数量 3 0
商品数量 0 4
表3-3 自由贸易后中美国内消费量
布料(米) 劳动力成本 (小时) 中国 美国 12 0 小麦(千克) 劳动力成本 (小时) 0 8
3.如何进行外贸?少买多卖。 4.政策措施?奖出限入。实行严格的外贸外汇管制,强 调国家干预、民族主义、殖民主义。 早期的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强调少买 晚期的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强调多卖 二、具体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 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奖出限入政策 保护关税政策 发展航运业政策 发展工业政策:晚期又叫重工主义 三、简评
第3章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3.1 绝对优势论 3.2 比较优势论 3.3 相互需求论 3.4 要素禀赋论 3.5 里昂惕夫之谜
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什么是财富? 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二)财富的源泉? 1.开矿 2.对外贸易 国内贸易有益,但不会增加财富,要使财富增加必 须进行外贸。贸易双方的利益得失是“零和”的。
David Ricardo,1772-1823
一、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假设
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 自由贸易。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所有劳动都是同质 的。 劳动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家间不能。 产品国内生产成本固定,没有运输费用。 直接的物物交换,没有货币作为中间媒介。
(三)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度 (Factor Endowment and Factor Abundance ) 要素丰裕度: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 量比例,与拥有的绝对量无关。可从物质或 价格进行定义。 物质定义:(K/L)Ⅰ> (K/L) Ⅱ,则国 家Ⅰ为资本在丰裕的国家。价格定义: (r/w)Ⅰ< (r/w) Ⅱ 假定两国需求和生产技术相同,则物质定义 与价格定义一致。
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关系? 是否存在两国均无比较优势/成本,因 而不会发生贸易的情况? 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 对劣势地位或绝对优势地位,并且两者 的不利程度或有利程度是相同的,则不 会发生贸易。
四、比较优势论的简评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存在着不足 —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在现实中基本不存 在; —排除国际贸易对一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 —没有考虑资源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没有考虑规模经济在形成贸易格局中的作 用,很难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常相似的 国家之间所发生的贸易。
3.1 绝对优势论
3.1.1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3.1.2绝对优势论的假设条件 3.1.3绝对优势论的论证 3.1.4绝对优势论的简评
一、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Adam Smith)
1776年,亚当· 斯密发表了其代表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又称《国富论》),书中对重商 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 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斯密所处的 时代背景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原始 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经济力量得以 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自 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 级要求实现自由竟争和自由贸易。 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 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