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金匮-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 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20)
▪
为阳明湿热谷疸从寒而化,转为太阴寒湿证。食难用饱,即太阴
脾气虚寒,运化无力,若稍进饮食则留滞于中,不能腐熟运化,故发
生烦闷,腹满。湿浊上逆,阻遏清阳,故头眩;湿浊下流,气化失职,
故小便难。腹满与脉迟均为脾气虚寒之征。
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对此一般都作“郁热”解,有片面性,只强
调在气分,而忽视了与血分之关系。唐容川说:“凡气分之热不得称
瘀。…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故必血分湿热乃
发黄也。” 张璐云:“以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无不瘀血阻 滞也”(《张氏医统·卷九》)。
▪
关幼波说:“实践亦证明,如果湿热羁留在气分,并不一定
两热相合,湿邪遏郁,陷入血分,血气流溢,则一身尽发热而黄。
▪
肚热,热在里,当下之—本证热势弛张,热源在里,故腹中热尤为突出,
虽有湿,但已燥化,燥化必有结滞,故可用攻下之法,以通腑泻实。可用大
黄硝石汤,或栀子大黄汤加减。
▪
本条提到5个热字,亦说明热盛,热盛亦可转化为毒。中医认为:热之渐,
谓之火,火之甚,谓之毒。
▪
浮则为风—风邪化热
▪
寸口脉
湿热相搏,血脉瘀阻
▪
缓则为痹—湿邪内闭
▪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此阐述了瘀血发黄的机理,因脾统血而主
肌肉四肢,黄色属脾,湿热内郁于脾,不得外出下行,则由气分陷入
血分,形成血分瘀热,又经脾的转输流布,行于肌表,则发为黄疸。
故发黄非惟独肝胆湿热气郁,脾经湿热陷入血分发黄,亦是一个主要
▪ 湿热发黄是本篇论述重点,根据湿与热之多少,可将湿热黄疸分 为湿胜、热胜、湿热两胜。
▪
本篇治法涉及到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但特别
强调“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利小便能使湿热浊邪从小便排出,
且应时常保持二便通畅,使湿热积滞有去路。
▪ 湿热瘀阻发黄
▪ 【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 苦烦,脾色必黄,瘀 热以行。(1)
▪
治宜温中阳,散寒湿。
▪
方药可用人参汤加茵陈,或四逆汤加茵陈。因属虚寒证,若误用
攻下,腹满不但不减,且有加重之可能。
▪ 三疸证候
▪
【原文】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
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
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
肾为水火之脏,阳气之根,阳虚火衰,则水寒内盛,血脉失之温
养,经脉拘急,血行不畅,肾色外露,故面部出现黑黯色。小便自利,
既说明为肾虚所致,又排除了女劳疸非湿热引起。日久肾病及脾,致
脾肾两损者,则出现腹如水状等症。
▪ 三疸鉴别:
▪
谷疸—食谷即眩
▪
小便不利而赤( 湿热 )。
▪
酒疸—心中懊憹
▪
女劳疸—额上黑,小便自利。
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8)
▪
为误用火攻之热与体内湿热相合而成。
▪
黄疸病初起,因湿热搏结于里,营卫运行不利,有类似发热恶寒无汗的外
感表实证者,若不详察,病发时误用火法劫夺其汗,使体内湿热与外加之火
邪相互搏结,湿热急速燥化,则出现发热身黄,心烦气喘,胸满口燥等症。
▪ 但黄疸病的形成,毕竟与湿有关,因此,仲景特别指出:“然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
▪
【讨论 】《伤寒论》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
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有认为“以病发时火劫其汗,
两热所得”。“以病发时”指太阳中风发作时。
▪ 寒湿发黄
▪ 【原文】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 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3)
方面。从本篇看,虽然导致发黄的因素很多,但湿、热(毒)、瘀是
发黄的三大主因。
d
a
o▪
【讨论 】医家多重视湿热发黄,而忽视仲景所谓的瘀血发黄。
《说文》谓:“瘀,积血也“,在血分不可作”郁”。“瘀热”即瘀
血发黄,《伤寒论》亦提到“瘀热” 发黄,如236条云:“瘀热在里,
身必黄,茵陈蒿汤主之”;262条云:“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
女劳疸:女劳疸即发病与房劳伤肾有关;或黄疸久治不愈所致。
▪ 本证以额上黑与小便自利为特征。若病重,或病至后期,则出现腹如 水状。
▪ 多由房劳过度,损伤肾气;或疸病日久不愈,耗及肾气。色黑为肾 之本色外显,且额上黑为肾病之特征,如《灵枢·五阅五使》云: “肾病者,颧与颜黑(额又曰颜)”;《金匮》明确指出:“色黑为劳”, 故额上黑与肾、与劳有一定关系。
出现黄疸,只有湿热瘀阻入于血脉,才能产生发黄(见《中医专题讲
座资料汇编第二集》)。关氏总结: “阳黄的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常
法,重视疏肝利水之惯例,以治中焦为要害,突出活血、解毒、化痰。
提出: “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要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
要化痰,痰化黄易散。”
▪ 火劫发黄
▪
【原文】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概述: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特征的疾病。黄疸病名
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湿热相搏…… 民病黄疸”。
▪ 本篇除黄疸病名外,又有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之名,各有 其突出特征。
▪ 本篇论发黄的产生机制有: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瘀血发黄、饮 食不节发黄、嗜酒过度发黄、女劳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虚劳 发黄等。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2)
▪
谷疸:谷疸指发病与饮食水谷有关,以身体尽黄,食谷即眩,谷气不消,
胃中苦浊,小便不通,脉紧而数为主要症状。
▪
本证为脾湿与胃热相互搏结,郁蒸发黄。
▪
胃腑有邪热,则消谷善饥,脉数;脾脏有寒湿,运化无力,则腹中胀满,
脉紧。
▪
湿热相合,壅滞中焦,脾胃运化严重受碍,则谷气不消,若再进水谷,则
湿热更甚而上冲,故头眩。
▪
湿热与谷气相搏于胃,故胃中苦浊。
▪
湿热下流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湿热无从排出,Fra Baidu bibliotek是熏蒸于皮肤而
发黄。
▪
酒疸:酒疸即发病与嗜酒过度有关,以心中懊憹为主症。
为嗜酒过度,致湿热内蕴所致。酒为膏粱厚味,易酿湿生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