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有哪些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有哪些

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有哪些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民间艺术⼀直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民间的⽂学艺术,如古典名著、美术作品等,影响深远。

那么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有哪些?店铺为⼤家解答。

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有哪些⼀、民间⽂学艺术作品特征第⼀,民间⽂学艺术作品是⼀种通过某个社会群体⼏代⼈的不断模仿⽽进⾏的⾮个⼈的、连续的、缓慢的创作活动过程的产物。

例如我国的龙,由仰韶⽂化的鱼纹龙进到周朝的蛇纹龙,经汉、明、清,龙的造型⼀直发展到今⽇的龙,龙的创作的演变史已达⼏千年。

第⼆,民间⽂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丰富。

民间⽂学表达形式包括:(⼀)⼝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器乐;(三)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民间艺术形式或民间宗教仪式;(四)有形的表达形式,诸如:(1)民间艺术品,尤其是笔画、彩画、雕刻、雕塑、陶器、拼花(拼图)、⽊制品、⾦属器⽫、珠宝饰物、编织、刺绣、纺织品、地毡、服装式样;(2)乐器;(3)建筑艺术形式。

在我国,民间⽂学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有⽂字、⼝述、⾳乐、戏剧、舞蹈、美术等作品。

⽣活习惯、传统礼仪、宗教信仰、科学观点不属于民间⽂学艺术作品。

第三,民间⽂学艺术作品的作者是创作该民间⽂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

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个民族,也可以是本民族的某个村落,还可以指⼏个民族。

民间⽂学艺术作品⽆具体的作者。

第四,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权利属于创作、保存该民间⽂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

第五,民间⽂学艺术作品权利的保护,不受时效的限制。

民间⽂学艺术作品的修改权永远由创作、保存该作品的社会群体享有,民间⽂学艺术作品的财产权亦不存在保护期间。

对此,突尼斯样板版权法认为,民间作品是共同创作的作品,总有尚未去世的作者存在,因此,对民间作品的保护,不受时间的限制。

第六,在传统和习惯范围内使⽤民间⽂学艺术作品都属于合理使⽤,即使营利使⽤,也不需经许可,不⽀付报酬。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如下: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作并广泛
流传的口头文学。

2.特征: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

二、民间文学的分类
1.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2.民间歌谣:包括民歌、民谣、谚语等。

3.民间谚语:包括民间谚语、歇后语等。

4.民间曲艺: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

5.民间戏曲:包括地方戏曲、民间小戏等。

三、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1.价值:民间文学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

2.功能:民间文学具有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传承功能等。

四、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
1.搜集方法:包括直接记录、间接采集等。

2.整理原则:包括保持原貌、尊重群众创造、去粗取精等。

五、民间文学的传播与传承
1.传播方式:包括口传、书面传播、现代传媒传播等。

2.传承方式: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等。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它由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集体的修改和加工。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通常不依赖于文字,而是通过口头表达、传唱、讲述等方式进行。

2. 集体性: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通常是由集体完成的,而不是个人的行为。

3. 变异性:民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不同的演唱者、讲述者、传承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传承时所做的修改和加工。

因此,同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

4. 传承性:民间文学是一种传承文化,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传承通常是由老一辈向下一辈传授,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民间文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地域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1、口头文学和语言;2、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4、传统手工艺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班级:123092学号:20091002496姓名:赵远洪民间文学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的﹐它指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目前在民间文学界和广大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的刑物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民间文学》书刊。

由于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学的不同,它在发展中具有自己所独有的特征。

一、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他们的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还用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

现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已经认识文字﹐并且有的还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而且﹐它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在群众口头上流传。

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

所谓集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来﹐都存在著特有的集体性问题。

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

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後﹐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

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

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于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

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

民间文学作品﹐有一部分(可能还是相当优秀的部分)是群众中具有特殊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者的创作和加工的结果。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1、含义及表现: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

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

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

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

(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

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

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

民间文学的分类

民间文学的分类

民间文学的分类
民间文学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由人民群众创作和传承的文艺作品,其主要特点是传统性、民间性和群众性。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分类方式,民间文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口头传承文学
口头传承文学是指口头流传、以口头表达方式为主的民间文学作品,如谚语、俗语、歌谣、曲艺、民间故事、传说等。

这些作品通常不以书面形式流传,而是口耳相传,传统在民间。

二、书面传承文学
书面传承文学是指书面流传、以书面形式为主的民间文学作品,如民间诗歌、民间小说、童谣儿歌等。

这些作品通常是由民间艺人或普通百姓创作,通过手抄本、刻印本、报刊杂志等方式传播。

三、节庆文学
节庆文学是指在民间节庆活动中广泛流传、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色彩的文艺作品,如春联、年画、灯谜、民俗戏曲等。

这些作品在民间节庆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社交功能。

四、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指在民间艺人中广泛流传、以口传手艺为主的艺术作品,如剪纸、陶艺、铁艺、绣花、民间乐器演奏等。

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民间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1 -。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三、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与神话 : 1、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 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 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2、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 神,神话以人拟神,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 是神而是人,民间传说是以神拟人。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区别:1、民间传说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
三、歌谣分类:
(一)民歌的思想内容与分类
1、情歌: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
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 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 炙人口的一种。
2、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
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 女生活的为多 。
3、劳动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
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 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 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一般 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 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 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4、仪式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 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 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 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 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
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
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练语儿歌等。
(二)民歌的形式与分类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
第二章 传说
一、传说的概念
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
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 的传奇故事。(广义) 民间文艺学的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 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 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 文学,

论民间文学艺术及其保护

论民间文学艺术及其保护

论民间文学艺术及其保护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世代相传、长期演变、没有特定作者、反映某一社会群体文学艺术特征的作品。

其突出特征是民族性。

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它与民族生存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没有明确特定的作者,是由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故事、舞蹈、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等文学艺术形式。

因此,对民间文学艺术及其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系指在某一国家领土范围内可认定由该国国民或种族群落创作的、代代相传并构成其传统文化遗产之基本组成部分的全部文学、艺术与科学作品。

是传统知识的一部分,是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传统知识,是作者为非特定之人的未固定的表达。

它具有群体性、区域性、传统性、变异性、延续性等特点。

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有利于挖掘民族文化遗产,弘场民族文化,发展民间经济,维护国家和来源群体的精神和经济利益。

为了做到既保护相关主体的权益,又不影响文化的传播交流,需要界定其保护范围。

一、加强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必要性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民族众多,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反映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反抗压迫、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歌颂纯真爱情故事的史诗、民间故事、歌谣、神话等各种体裁形式的民间文学。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在人们之间经过世代相传,不断的加工、整理、筛选与发展,形成现在意义上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特别是,新中国解放后,各少数民族地区也纷纷获得了解放,这对各个民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民间文学的挖掘、搜集、整理和相互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也就创造了不同的反映本民族特色的独具风格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

它们是各民族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艺术的民间文学

民间艺术的民间文学

民间艺术的民间文学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民间艺术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民间文学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

它不仅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智慧与情感,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探讨民间文学的特点、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民间文学的特点民间文学是指广泛流传于民众之间,传统口头传承、创作与传播的文学形式。

它反映了民众的思想、生活和情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常见的民间文学体裁包括民间诗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童谣等。

这些作品通俗易懂,富有节奏感,是民众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

首先,民间文学注重口传心授。

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古代,民众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文学作品代代相传,并逐渐发展出口头表演的艺术形式。

由于口头传承的特点,民间文学在传递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创造性的修改,以迎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需求。

其次,民间文学着重于群众的创作参与。

民间文学不仅源于民众的生活实际和情感需要,更多地是由普通民众自发创作,反映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创作方式使得民间文学注重平民性,贴近民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

最后,民间文学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由于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它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融合,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民间文学体系。

二、民间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民间文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民间文学作品,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先人们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民间文学对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民间文学作品常常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在阅读、欣赏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安放。

同时,民间文学也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民族认同感,让人们更加自豪地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

最后,民间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凝聚力和推动力。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学是指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文学作品,包括传统的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

它是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本文将对民间文学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进行探讨。

一、概念民间文学是指流传于民间的文学作品,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通过口头传承、口碑宣传的方式广泛流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而不断丰富和演变。

民间文学作品通常是由普通大众创作的,包含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二、特点1. 大众性:民间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的创作和欣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了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

它与精英文学相比,更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

2. 传统性:民间文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在历史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

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保留了民族、地域和群体的传统特色。

3. 多样性:民间文学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涵盖了歌谣、故事、传说、谚语等多种表达方式。

不同地域、民族、群体之间的民间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

4. 大众化:民间文学通常以口头方式流传,受众范围广泛,可以迎合不同阅读层次和口味偏好的读者。

这也是帮助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社会历史地位1. 价值传递:民间文学是传播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

通过传递智慧和经验,民间文学作品能够促进社会和个体的道德思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文化传承:民间文学作为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它可以使后人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自豪自信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3. 价值记录:民间文学记录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奋斗和受苦经历,是对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的生动记录。

它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反思现实,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

4. 民主表达:民间文学作为人民之声的载体,借助艺术的力量表达人民的渴望和诉求。

它在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正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和等特征。

2.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内容的特征直接人民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流传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的淳朴性;民间文学的总体特征立体性;民族性。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于联系分为两方面: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举例《水浒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再加工创造,举例。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

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

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

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

但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

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

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

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

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

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4.AT分类法含义AT分类法:1910年芬兰学者阿尔奈对北欧故事中相同情节的异文进行清理,出版了《故事类型索引》一书,随后汤普森又对此索引进行了修订和扩展,国际学术界对这个版本简称为‚AT分类法‛,特点是以情节作为分类依据,将同一民间故事类型中不同文本的结构加以抽象,分门别类编上序号。

文学常识《民间文学小常识》

文学常识《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

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

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

还说它“哭之哀”。

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

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

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

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1、口头性的含义: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

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第一章民间文学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有四个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其含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口头创作,二是口头流传,三是口头保存、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文学、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造成口头创作的发达局面、第二,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还在于,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的传统艺术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口头性造成的、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群体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形成方式上,民间文学是民众群体创作,群体传播,群体加工,群体保存的、第二,在内容上,民间文学反映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第三,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传承性指民间文学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容上的传承性,如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有其主流倾向和较强的稳定性,不会骤然发生根本,彻底的变化,这使民间文学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和人物类型、第二,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惯用的艺术形式,包括情节构造,讲述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传统形式,成为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

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产生变异性的原因,首先在于民间文学的存活方式是口传心记,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它所经过的每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再创作者,这使作品必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第二,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作品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第三,作品在某一社群的流传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和在场听众的反应也会造成表述语言,情节构成等方面的变异。

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

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

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
民间叙事长诗是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它主要以史诗、神话、传说等形式铭记民族文化和历史,它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现场演唱。

民间叙事长诗是一种即兴创作和现场演唱的艺术形式,它通常在宴会、婚礼、葬礼等场合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和保存。

2.故事情节多样。

民间叙事长诗通常包含大量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英雄故事等丰富的情节,这些情节不仅反映了历史和文化,也是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3.雄浑有力的语言和篇章结构。

民间叙事长诗的语言采用了浓重的地方方言和口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同时,它的篇章结构清晰,韵律明显,表现了其独特的诗歌形式和美感。

4.民族意识和历史感。

民间叙事长诗是民族文化传承和表达民族感情的一种方式,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历史感。

它通过讲述历史和神话故事,弘扬了民族文化,反映了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5.集体创作和传承。

民间叙事长诗是一种集体创作和传承的文艺形式,它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集体创作和演唱,民间叙事长诗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巧女故事》的艺术魅力【摘要】:德国作家马克斯?韦伯说:“科学的研究领域不以“事物..”的“实际”联系为依据,而是以“问题..”的“思想..”联系为依据。

凡在以新方法探索新问题并且揭示意义重大的新观点的真理借此而被发现的地方,一门新的“科学”就形成了。

”[1](p19)而我则认为民间文学就是这样一门新的“科学”,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在我国民间,各地民众对讲述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讲瞎话”、“讲古”、“讲经”、“说白话”、“摆龙门阵”等等,那么现在我就浅谈一下《巧女故事》艺术魅力的理解。

【关键词】:故事情节;丰富想象;情节程式化;艺术魅力;叙事艺术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宝库中,巧女的故事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创作。

早在晋人裴启所撰的《语林》中,已经记录了两则巧妇能言善辩而压倒文人的故事(原书已佚,见《北堂书钞》卷一三七、《艺文类聚》卷二十五引)。

从巧女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民间故事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巧女故事》体现我国民间故事非凡艺术魅力有哪些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传奇的故事情节(一)、从故事情节来看,《巧女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张古老的老头儿为自己第四个儿子找媳妇的故事,故事一开头指明了张古老其他三个儿子跟儿媳都不大灵活,随后就说张古老想要找一个聪明的姑娘做四媳妇来帮自己管理家事。

于是他就想了个巧妙的法子让三个儿媳回娘家探亲,告诉她们说:“大媳妇住三五天,二媳妇住七八天,三媳妇住十五天。

三个人要一同去一同回来。

”[2](p476)要三个媳妇带东西孝敬他,他说:“大媳妇替我带一只红心萝卜回来;二媳妇替我带一只纸包火回来;三媳妇替我带一只没有脚的团鱼回来。

”[2](p476)三个媳妇没想太多就答应了,可是后来才发现她们没法做到公公要求的事就大哭起来,正好遇到巧女就把张老古要的东西告诉了他那三个媳妇,结果到他的三个媳妇返家时,真的带回了他想要的东西,并且是一块回来的。

张老古就纳闷他的媳妇们没那么聪明怎么会知道她想要的呢,于是就问他的三个媳妇知道真相后,就这样把巧女说给了四儿子。

就上述的故事情节而言则充满着很大的偶然性、传奇性和戏剧性,新巧奇妙。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而这句话里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民间故事的奇巧就在巧女故事中得以体现,就在张老古三个儿媳妇遇到困难而无计可施时,碰巧就遇到巧女从此经过,便是故事得到进步发展。

在故事中,巧女富有传奇色彩。

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劳动妇女是受压最重、地位最低的。

不仅统治阶级蛮横地坚持封建礼教,把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重重枷锁加在妇女身上,就连劳动人民也不能不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的严重毒害,存在男尊女卑的荒谬成见。

因此在整个黑暗的封建统治下,劳动妇女所处的境地是反动统治思想投影最浓的地方。

然而就在这个地方,却偏偏开出了巧女故事这一片奇花异葩。

所以巧女这个形象富有传奇色彩。

(二)、是非褒贬格外分明,好坏美丑对比强烈巧女故事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显著特点,就是热情歌颂劳动妇女的才智。

“人类的文明史不仅证明了卑贱者最聪明,还证明了只有卑贱者最懂得才智的价值。

”[3](P188)努力在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中锻炼提高自己的才智,巧女故事则是其中独树一帜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劳动妇女的过人才智。

美与丑、好与坏有着强烈的对比。

例如,聪明善良的巧女和欺压百姓的知府,一善一恶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直、朴实、勤劳、善良的劳动者主人公,总是没有任何天贪欲私念,勤勤恳恳地劳动,诚实正直的生活。

而与之相对照的反面人物,则都是具有贪婪、自私、欺诈、狡猾、残暴、凶险、懒惰、愚蠢、无能的性格特点,这是现实生活现象的真实反映。

二、丰富想象民间故事非凡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在巧女故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想象还与现实生活有关,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现实生活,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以故事表现当时人民的现实生活,而不是再现客观对象,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再现”的美学意义是:“主观感受因素的表现高于客观因素的再现,这不是艺术形式落后于它的反应对象的结果。

相反,正是艺术形式在广阔的范围内,能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反映了对象的结果。

”[4](p318)这些故事中的冲突和情节显然都是艺术的虚构。

但是故事的展开却采用了生活本身的形式,其中出现的场景和事物都是人们极其熟悉的,主要的英雄人物并非从天而降的仙女,更没有神通的法力,而是一些使人颇感亲切的劳动妇女,她们的才智也是通过人们都可以理解的生活逻辑来表现的。

《巧女故事》中的巧女,她是一个普通屠户的女儿,典型的劳动妇女,但是当她遇到困难时候却毫无畏惧,并且很容易的把事情一一解决,虽然从整则故事来看含有丰富的想象觉得有些传奇,但是其实质去没有脱离现实生活,巧女的种种表现都折射出了农村劳动妇女的聪明才智。

三、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

(一)、人物设置民间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设置常常是两兄弟。

三姐妹或哥仨、姐俩、两个伙伴等等。

《巧女故事》的人物角色就是张老古的四个儿子、三个儿媳。

他们分别被称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大儿媳、二儿媳、三儿媳都没有确定的名字,且故事的主人公主要以巧女为主,写出了巧女的过人才智,(二)、情节程式化民间故事的结构也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其结构主要有“单纯式”与“复合式”两种。

一般寓言、笑话及生活小故事的结构多为“单纯式”。

“复合式”又分为“三段式”和“连缀式”,主要见情于曲折的故事。

而《巧女故事》则体现程式化“复合式”中的“三段式”。

因为故事先以张老古让三个儿媳为开端层层推进,最终巧女就成了张老古的四儿媳,故事给人一种虚化、虚构感觉,但其整体却体现了民间故事情节的程式化。

四、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时间。

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

民间故事起源于民间,跟人民的生活有很大联系,使人们在闲暇时的一种娱乐方式,接近人民的现实生活,没有刻意雕琢,没有奇异难懂的文字,它是一种世俗的文学,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大多反映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和愿望,民间故事反映的是“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人类智慧与美丽的永远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5](一卷)民间故事使人们口口相传留下来的,故事情节简单,有利于人们了解接受,所以民间故事的主人公一般都没有明确的名字,常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等通称,或只交代人物的身份,例如,《牛郎织女》中的男主人公被叫做牛郎,而在民间故事《巧女故事》中张老古的四个儿子也没有明确的名字,也只是按年龄大小叫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与其他民间故事一样体现了民间故事主人公多是泛指这一艺术特征。

除此之外,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是含混的,常以“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早年间”来交代时间;以“在一座山脚下”、“在海边上”、“有一个村子”来交代地点。

《巧女故事》也不列外,如“从前有个顶聪明的人,名叫张老古。

他一共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二和老三,都应经娶了媳妇,只有老四海十条光棍。

”[2](P475)五、《巧女故事》的叙事风格(一)、从民间故事的叙事方法和技巧来看,它在艺术风格上,属于重“写意”而不重“写实”但是有不脱离现实,重“表现”而不重“再现”的一类艺术。

国外一些民俗学家曾指出,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原始艺术,就属于表现艺术,“表现艺术具有感情色彩”,它不要求真实再现客观对象,而是着重表现作者所感知的对象的突出特征,或者强调整体而置细节于不顾,或为了突出表现细节的真实而忽略整体形象。

象征性的表现成为最主要的方法,因此人们也称之为象征艺术或意念造型艺术。

[6] 民间故事并不在于精细地再现人物、事物、环境的客观特征,而在叙述那些牵动自己和听众情感的关于好人得福、坏人得祸、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故事,这些故事在口耳相传中已被民众渲染上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讲述时对人们喜爱的主人公尽力加以美化,对邪恶这尽力加以丑化,并按照人们的意愿,给故事中的人物安排应得的结局,并带来了夸张、对比、象征、幻想等手法在叙述描写中的广泛运用。

《巧女故事》中的巧女就是人们主观化的结果,巧女聪明伶俐,面对公公出的难题时,她能很轻松的答出来,其聪明过人,按常理说一个没有受过很多教育的劳动妇女这么容易答出那么难的问题是有些夸张,但同时又一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巧女与其他三个媳妇的不同之处,同时体现了劳动妇女的聪明才智。

(二)、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不作精细描绘,但各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仍是较为鲜明的,因为它以情节的反复逐步加深人们的印象。

《巧女故事》中就是以张老古的几个难题来反复加深巧女给人们的印象,其中有一道题是:“要用两种料子,炒出始终料子的菜来;用两种料子,蒸出七种料子的饭来。

”[2](P479)巧女很容易的就做出了韭菜炒鸡蛋和绿豆大米饭来,解决了张老古出的难题,与前面为三个媳妇解决难题形成鲜明对照,从而进一步展现了巧女的聪明才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再者,民间故事的人物具有类型化的特点,美丽的公主,勇敢的王子,勤劳的小伙子,狠毒的后妈,贪心的老大,机智的长工,昏庸的官吏或国王等等,而《巧女故事》中的巧女就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她与当时封建妇女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受封建思想禁锢的自由精神,敢于挑战,不怕困难,敢于与封建势力代表的知府作斗争,侧面反映出巧女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当知府提出要遮天的黑布难为巧女时,巧女却反问知府天有多宽,知府无言以对,只落得“红着一副脸,慌忙地钻进轿子里,跑了。

”[2](P481)所以更加鲜明的显出了巧女的性格。

(三)、运用丰富的幻想,幻想是民间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的表现。

民间故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绘现实生活和现实性较强的故事,如革命故事、反映世态人情的生活故事;一类是幻想和幻想性较强的故事。

《巧女故事》则是属于前一类,反映了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其中也有幻想,比如故事中巧女明显地反对封建统治的反抗,然而,现实中人们却不敢对封建帝王统治不忠,所以只有通过幻想从故事中表现出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巧妙和谐的统一,浪漫的幻想,在作品中更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斗争,他们是劳动人民有理想、有信心、有办法的一种最生动的表现,是人民群众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正义终必战胜邪恶的表现,是他们智慧。

幽默和艺术才华的表现。

在这些洋溢着幻想的花朵的创造里,我们特别获得艺术的享受,受到启示和教育。

上述就是我对《巧女故事》艺术魅力的理解,它的非凡的艺术魅力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生动的画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使我们得到了很大收获,对我们了解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1]德国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译,第19页,重点原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民间文学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4]王朝闻:《审美谈》,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8页[5]沈从文:《沈从文文集》11卷,46页,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6]美国弗朗兹?博厄斯:《论表现艺术》,《民间文艺季刊》,1986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