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煤盆地的演化
煤形成环境与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
Coal forming environ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Cevennes Stephanian coal basinDennis L. Nielson GammaThe Stephanian C6vennes coal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French Massif centra1.Previousstudies focused on its stratigraphy,sedimentary petrology,coal chemistry ,coal petrology and structural geology.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highligh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ectonic patterns 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coal formations in the late Hercynian interm ontane basins of the Massif central in France , resemble the Tertiary coal basins in China where the occurrence, distribution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coal seams are essentially controlled by early tectonic activity.1.Regional framework of Cevennes coal basinThe coal measures are up to 2500 m thick and outcrop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sin.Mesozoic strata cover the stephanian series in the southern basin.The two main faults Villefort and Crvennes borde the 50km2 wide coal basin.The basin is divided into a western (study area)and an eastern subbasins.The western subbasin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is divided with three areas,respectively from north to south:La Vernarede graben, Portes horst and La Grand—Combe graben,by the Paulin and Chamarit fault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oal and clastics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Crvennes coal basin,their palaeoenVimnmentale sett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early tectonic activity.2.Stratigraphic fameworkThe Stephanian series of the basin—fill sequence are dominated by detrital rocks including conglomerates or breccias,coarse and fine grained sandstones,sihstones,mudstones and coal seams The depositional sequence canbe divided into six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from bottom to top :① Strriles inf.de La ForSt unit;② Ricard unit;③ Strriles sup.de La Foret unit;④ Grand—Baume unit;⑤ Luminieres unit;⑥ Champclauson unit.Th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s a resul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s Besides the marginal faults,intrabasinal faults such as the Peyraube fault and Malperthus fault also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units,and the development of asymmetric graben.Th 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arse—grained bodies an d coal seams,in both the lower and the upper parts of the sequence are related to the marginal and intrabasinal faulting.The important mineable coal seam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equence.3.Coal bearing sequences in the Cevennes basinThe analysis of coal bearing sequences presented here is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geologiical field sections drill cores and well logs complemented by sections in ancient mining galeries.The paleogeographical and paleoen 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s were performed using farther inform ation derived from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s and statistical processing of sedimentological data.Correlations within the basin are discussed using poor biostrati graphical data and genetic stratigraphy induced sequences.3.1 The first stage:deposition of the Strriles inf.de la Foret unit The Strriles inf.de la Forget unit form 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opening of the sub-basin.Mainly alluvial fan systems star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The near-fan and middle-fan deposits are dominated by breccias,conglomerates and coarse—grained sandstones,containing gneiss and quartz fragments with a max.diameter up to 40 cm.Near-and middle—fan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study area,close to the marginal Villefort fault and advanced eastward.The far-fan was dominated by sandy and muddy sediments.In the eastern basin alluvial fans are poorly developed,and consist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except close to the Peyraube fault where some small fan conglomerate bodies were deposited.During this stage,the Peyraube fault and together with the western marginal faults,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arious sediments.3.2 The second stage:deposition of the Ricard unitThe deposition still occurred in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but extendedboth towards eastwards and west-mentward.The fan conglomerate,well-developed along the western margin,drew back to the Villefort fault,with decreasing of both deposition area and thickness of the series.The far—fan,composed of sandy sediments,developed at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margins of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 and widened along a NE—SE direction.In the central part of La Grand-Combe graben,swamps developed in fore—fan plain position,with peat enrichmen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wamp.The peat enrichment zone is just covering the underlying extra-thick fan-conglomerate of the Strriles inf.de la Foret unit.The corresponding thick coal seams thin rapidly an d pinch out both eastwards and westwards and also split westwards,along the Peyraube fault, which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enrichment zone.3.3 The third stage:deposition of the Strriles supDuring this stage,deposition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whole basin,reflecting the increased extent and rate of subsidence.Alluvial fans dominated in the southern La Grand-Combe graben,from the western bo rder and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basin,where large fan conglomerate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Peyraube fault.Peat swamps settled in the forefan plain.The accumulation of peat,however,was episodically interrupted,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several thin coal seams with lateral variations in thickness.Some short·lived swamps developed between fans to the south of Champclauson Village,in which very thin coal seams and streaks formed ,while wide-spread deposition of farfan sandy sediments dominated the northern basin of La Grand-Combe graben.To the north in the La Vernarede graben,distinct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are recognizable as part of alluvial fan systems.Breccias and conglomerates indicate the near—and middle-fan facies occur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ub- basin.The paleocurrent directions indicate that the fans moved towards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implying a source of clastics in the western margin.Sandy sediments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ar-fan central part.Swamps developed acrl0ss alluvial fan plains between the Comas and Chamafit faults in the eastern sub-basin.The great number 0f thin coal seams interbedded with clastic bands and pinching out laterally is significant of rapid variations in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The Paulin fault at the western margin was activein the La Vemarede graben,and controll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arse.grmned clastic bodies.The Com as fault at the eastern margin is much less active.1eading to a semi.graben structure.In the Portes horst,Cofirse-grained clastic bodies also developed in the westem part,and thined eastwards.To the east of Portes village.conglomerates and sandy conglomerates dominated with subordinate sandstones.3.4 The fourth stage:deposition of the Grand-Baume unitIn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t the alluvial fans are confined to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sub-basin,with clastics originating from the east.Between the Thrrond and Malperthus faults, extensive river/swamp systems developed.Peat mainly accumulated in alluvial flood plains.The coal enrichment zones formed close to and parallel to the active Malperthus fault.In the La Vemarede graben,the fan bodies are confined to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parts,while their extent and the grain size of their constituent were reduced,in comparision with the preceding stage. Widely developed swamps mainly replaced far-fan sandy sediments over the alluvial fan plains,leading to a few mineable coal seams.In the Portes horst,alluvial fan bodies are also confined to the northwestem part,and far-fans developed close to the Portes village.In the peat swamps to the east,some minor thin seams developed.3.5 The fifth stage:deposition of the Luminieres unitIn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 alluvial fan bodies,tectonically controlled by the Th6rond and the Malperthus faults,developed at the northeastem margin. Conglomerates and gravelly coarse-grained sandstones without large pebbles are dominant in these bodies.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graben,swamps with two coal enrichment zones are dominant,surrounded by well sorted arkoses.The swamp and arkose areas(① and② in moved from the southwest to the northeast.In the narrow trough between the Malperthus and Peyraube faults, several mineable coal seams developed.each having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less than 1 m. In the La Vemarede graben,near and middle fan bodi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t the northern margin,along the tectonically active Paulin and Com as faults.The western margin was dominated by far—fan fine-grained sandy sediments,withsubordinate coarse sediments.Peat swamps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m parts,enclosing shallow lacustrine black oil shales with fish fragments and calcareous or ferruginous concretions.Along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lake a small but complete delta system developed.Clastics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La Vemariede graben.Swamps spread over the alluvial plain in a shallow lake,in which poor minable coal seams formed.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Portes horst was uplifted and emerged,while sandy sedimentation dominated in the central part,and wide swamps in the eastern part,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several thin mineable coal seams. Small alluvial fan groups grew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3.6 The sixth stage:deposition of the Ricard unitIn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 deposition occurred only north to Champclauson.While erosion took place to the south.Small alluvial fans developed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and fine grained sediments dominated the other depositional regions.Compared with the fifth stage,peatswamps and coal enrichment zones shifted towards the northeast.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a Vemarede graben uplifted and no deposits form ed.The triangular shape of the lake formed in the fifth stage changed into an elongated area in which fine-grained arkoses were deposited.Along the western margin,a submerged fan-delta complex prograded into the central lake.This complex is about 100 m thick,and shows a complete reverse-graded bedding.Th e coarser part is composed of coarse.grained sandstones,gravel-bearing coarse-grained sandstones and rounded conglomerates. During this stage,Comas fault was very active while along the Paulin fault activity decreased,resulting in a semi-graben structure,with a steep eastward slope and a gentle westward slope .Well-sorted arkose deposition dominated in the Portes horst.At the end of the sixth stage,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Crvennes basin uplifted and Stephanian deposition ended4.Tectonic activity of C6vennes basinAs in other faulted basin.the variations in the intensity and style of the intrabasinal and marginal faults of the Crvennes basin influenced andcontrolled the coa1.forming envomments. Taking the La Vemarede graben in the northern basin 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the study of faults in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 in the southern basin,farther we discuss the evolution of structural framework,the activity of the intrabasin faults and their iniluence on the sedimentary regime and formation of coa1.It can be seen that during early-middle Stephanian the third deposition stage of the Stieriles sup.de La Foret unit and the fourth deposition stage of the Grand-Baume unit during basin evolution,the Paulin fault at the western margin moved intensely and controll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arse clastic bodies. At the eastern margin no fault was developed.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basin is a half-graben pattern,with W erbrouck fault having a strike of N125。
五亩盆地沉积环境及聚煤作用分析
五亩盆地沉积环境及聚煤作用分析作者:宋红伟余郑生余哲庆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2期摘要:五亩盆地是灵宝盆地边缘的一个次级盆地,长期以来学者对其含煤性均未明确答复,对其煤类及煤质特征亦未进行专项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该盆地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对该盆地穿时地质体项城组所赋存的劣质长焰煤的演化过程、聚煤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该盆地沉降中心与富煤带空间位置上存在差异,分析了项城组劣质煤属于异地煤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印证了古近纪全球性干旱气候带的客观存在。
概况五亩盆地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南侧,地处小秦岭和崤山隆断区之间,呈北东向展布,是灵宝盆地边缘的一个次级盆地。
长期以来,人们对该盆地的含煤性存在相当大的争议,地质工作者虽然把所含煤层(线)的发育作为该盆地充填地层项城组的一个标志层,但是对该煤层(线)的发育情况、分布范围及煤质特征没有清楚认定。
通过对盆地含煤层段进行地质勘查、钻探验证和地球物理测井,认为该盆地局部含有多层劣质煤层或煤线。
煤样分析结果表明,其煤层(或煤线)不具备工业价值,但对该区古新世一始新世的气候特征、沉积环境及构造变动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构造背景五亩盆地位于渭河断陷盆地带的东部南缘。
新生代以来,渭河断陷盆地带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沉陷(图1)并接受巨厚的松散层堆积。
五亩盆地位于华山隆褶区与崤山垄断区之间,区内发育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砂砾岩及第四系黄土层,成岩作用差,未遭受变质作用。
构造活动表现为古近纪至新近纪的构造倾斜及表壳脆性断裂活动。
盆地边缘基本受朱阳一大营断裂(灵宝一三门峡断裂的一部分)和五亩断裂控制(图2),在纵断面上具有北部深且陡、南部浅又缓的特征,形成掀斜式盆地。
事实上,基底断块的掀斜运动正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末期一新生代早期发生的扩张裂陷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翻。
五亩盆地的形成时代,目前尚有争议。
一则认为形成于古近纪始新世,一则认为形成于中生代末期网。
笔者根据沉积特征及区内地震反射波时间曲线,认为其形成于中生代末期,成型于古近纪古新世一始新世,然后受区域构造升降运动的影响,于渐新世沉积间断,到新近纪重新接受沉积。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①连续沉积界面;
②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的间断面。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基 底脆性断裂变形不明显。
★盆地形态特点:
①坳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形; ②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的,有些则不对称;
③盆地的规模可大可小,大者可达数十万km2。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坳陷型聚煤盆地亦称波状坳陷盆地。
盆地的基底特征:基本上为一连续界面,聚煤期地壳运动以 宽缓开阔的波状隆起和坳陷为主,煤系就形成于波状坳陷内。
★成因:
①地壳薄化引起的区域沉降;
②壳下物质活动引起的热沉降; ③区域构造应力场造成的地壳波状变形。
一、聚煤盆地特征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4)识别标志 ①基性或酸性岩浆岩带或呈串珠状分布的岩体连线。
聚煤作用有时在整个沉积盆地范围内发生,有时只发育于大
型沉积盆地的边缘地带,常见:随着沉积盆地的演化,含煤层段 和聚煤带在盆地范围内发生时空迁移,含煤层序和非含煤层序在
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替,共同构成盆地的地层格架。
一、聚煤盆地特征
2、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古构造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1)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地史期植物的演化表现为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 突变期,在 较短的地史时期中有大量新旧属种的更替,是植物进化的飞跃阶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2)断陷型聚煤盆地 ★形态特征:
①盆地呈狭长几何形态,其延伸方向与控制性断裂的展布方向相 一致;
②盆地的横剖面一般不对称,沉降中心靠近主盆缘断裂一侧。 ③单个盆地的范围有限,但常常按一定方位和组合型式成群成带 出现,构成盆地群,且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和煤炭储量。 ④煤系形成主要受断裂作用及基底断块旋转、沉陷的控制。 ★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断陷聚煤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常 常发生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通常表现为由盆缘断裂一侧向盆地单斜 基底一侧超覆。
尚义县安家梁聚煤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库车孢 形 体属 ( q i) Ku aa 是一 类 形 态 特征 明显 , 但亲 缘关 系仍 然不 明 的有 机 壁 化 石 , 今 在我 国 的 迄 湖北 西部 、 里木 、 噶尔 、 耆 盆 地 及 青 海 等地 的 塔 准 焉 早侏 罗世 至 中侏 罗 世早 期地 层 中均有 发现 。考 虑到 当前 孢粉 组合 中光 面 三 缝 类 孢 子 比较 贫乏 , 家 梁 安 盆地 第 三 系 下 伏 地 层 时 代 属 早 侏 罗 世 的 可 能 性
安 家 梁 盆 地 位 于 二 级 大 地 构 造 单 元 内蒙 地 轴 内, 自太古界 红旗 营子群 结 晶基底 形成后 , 仅在 内蒙 地轴 相 对 低 洼 处 有 少 量 元 古 界 化 德 群 残 存 外 , 从 中一 晚元 古 代 至 中生 代 以前 , 期 处 于 稳定 的 “ 长 地 盾 ” 造形态 , 构 因长期 的正 向隆 起 和风 化 剥蚀 , 失 缺 了 中晚元古 界至 古生界 的沉积 ( 袁东翔 ,0 6 。 2 0 ) 自晚 三叠世 开始 , 以燕 山运 动 为转折 , 地壳活 动 日益 增强 , 仅在 少 数 地 区有 杏 石 口组地 层 沉 积 。早 侏 罗世 只有燕 山 台褶 带 普遍下 沉 , 接受沉 积 , 生成 具 有 重要 意义 的含煤 地层 , 即下 花 园组煤层 ; 内蒙地 而
相互 接触 关 系 ( 下表 ) 。
除 此之外 , 过系 统分 析孢 粉 时代特 征 , 现个 通 发 别样 品中含有 极 少量 的地 质 年 代 较 老 的孢 粉 属 种 。 其 主要成 因是 盆 内沉积 物形 成 时 , 在地 形 高差大 、 水
研 究 区地 层 系统 表
1 4 构 造 .
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
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支东明;刘敏【摘要】准噶尔盆地南缘发育丰富的低阶煤炭资源.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心、钻井、测井资料分析,利用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关系,采用岩相古地理等研究手段,揭示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的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区内含煤岩系由底到顶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15个体系域;各沉积体系内的沉积相、亚相、微相由山向盆呈有规律变化,其中的扇间洪泛平原沼泽、三角洲平原沼泽和滨湖沼泽是主要的成煤微环境;古地貌与古沉积环境决定了区内煤层的宏观分布和发育程度,而厚煤层主要发育于低位和高位体系域中.【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3(034)004【总页数】4页(P386-389)【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聚煤规律【作者】支东明;刘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新疆项目部,山东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6准噶尔盆地南缘位于北天山山前冲断带,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
区内发育有丰富的低阶煤含煤岩系。
这些低阶煤含煤岩系的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中、高阶煤聚煤盆地存在较大差别[1-8]。
早在20世纪70年代,准噶尔盆地南缘区带内即已开始了煤田地质勘查工作,至90年代,随着美国粉河盆地低阶煤层气开发取得突破[9-11],区带内的煤层气研究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12-15]。
进入21世纪以来,先后钻了21口煤层气专层探井,系统录取了含煤岩系的各种资料,为深入开展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现有资料,系统研究并总结了区内低阶煤含煤岩系的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以期对开展低阶煤煤层气勘探有所裨益。
准噶尔盆地南缘聚煤期构造及沉积演化可以分为聚煤前盆地的填平补齐(C2—T)、盆地聚煤(J1—J2)、聚煤后期盖层形成(J3—N)和盆地改造(Q)4个阶段。
三塘湖盆地条湖一号井田沉积演化和聚煤规律分析
三塘湖盆地条湖一号井田沉积演化和聚煤规律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三塘湖盆地条湖一号井田的沉积演化和古地理环境,并结合条湖一号井田勘探,分析其聚煤规律和富煤中心。
关键词:沉积演化、古地理环境、聚煤规律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的东北部,准噶尔盆地东端,盆地呈北西一南东向条带状夹峙于莫钦乌拉山与大哈甫提克山-苏海图山-额仁山-克孜勒塔格山之间,东西长约500km,南北宽40-70km,面积约23000km2。
一号井田位于三塘湖盆地中部、条湖凹陷西部。
一、沉积演化三塘湖盆地以下石炭统地层为基底,经历了泥盆纪-早石炭世盆地形成阶段、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雏形盆地发育阶段、晚二叠世前陆盆地发育阶段、中生界拗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新生界再生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共五个演化阶段。
本次评价主要针对中生界拗陷盆地发育阶段相关的聚煤沉积演化分析。
三叠纪沉积时期,盆地变形相对较弱,可能以垂向的升降运动为主,表现为早期形成的断弯背斜普遍被削蚀,地貌被准平原化,三叠系地层分布零星,并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进入侏罗纪以后,构造活动相对微弱,侏罗纪地层是三塘湖盆地发育规模较大的地层。
推测侏罗纪时期三塘湖盆地的南北边界大致在现今南北山系附近。
早侏罗世盆地范围较小,部分地区缺失下侏罗统沉积,中侏罗世湖盆扩大,沉积普遍发育,盆地西端乌通苏一带(西山窑组沉积特征与北塔山地区相似),西部可能与库普盆地水体相通(廖卓庭,1996),东部延伸入蒙古国,盆地总体展布方向为北西向。
晚侏罗世湖盆逐步萎缩,沉积范围随之缩小。
早侏罗世八道湾早期,三塘湖盆地为北陡南缓的不对称箕状盆地,湖盆范围较小,仅在汉水泉凹陷、条湖凹陷、淖毛湖凹陷东部等区域沉积,凹陷边缘为辫状河沉积,中部为曲流河沼相-滨浅湖沉积,沉积地层以浅灰色砂岩为主,夹有薄层的泥岩。
库木苏凹陷、石头梅凸起南缘、马朗凹陷以东(除淖毛湖凹陷)处于隆升区,地势较高,整个地区处于剥蚀状态,早侏罗世八道湾晚期,随着盆地西部盆范围扩大,库木苏凹陷、石头梅凸起南缘等区域由剥蚀状态转变为沉积状态,多为辫状河沉积,汉水泉凹陷中西部,条湖凹陷西北部等区域为三角州前缘-前三角州沉积。
新疆伊犁盆地含煤地层构造演化与聚煤地质特征
on
the above analysis results,the coal accumulating
ar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al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Yili basin sults related
to
analyzed.The above analysis
尘竺坚型生—————~ ————————————————————————————————————————————————————————————二一
je打龇,N。・;?2.
现代矿业
塑竺婴型翌婴堕
…u—f i厶霹i 婴垒三!!塑箜!!塑
1-/l并7
总第572期
新疆伊犁盆地含煤地层构造演化与聚煤地质特征
analyzed,
th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coal・・bearing rock serie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coal—- rich
zone
of Yili basin
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
discussed in depth.Based
空间展布规律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oal・bearing Strata and Coal Accumulat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Yili
Basin,Xinjiang
Guo Lichao
Wang Zhongyang
Jia Zhiyong
92
I黼
a
王忠阳贾智勇等:新疆伊犁盆地含煤地墨塑兰鲨堡皇登兰兰堕竺堡
煤形成环境及其与斯蒂芬期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
煤形成环境及其与斯蒂芬期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Dennis L. Nielson Gamma法国南部的塞文山脉煤盆地位于东南部法国山岳的中心,以前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它的地层,岩石学,煤的化学成份,煤炭岩石学和地质构造。
这项研究的目标将强调位于山脉之间的法国山岳的中心盆地在构造形式和煤炭形成晚期沉淀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类似第三纪煤炭盆地形成,煤炭缝厚度和范围基本上由早期的构造活动控制。
1.塞文山脉煤炭盆地区域性的结构盆地北部的煤系露头厚度达到2500米。
盆地南部的覆盖了一系列的中世纪地层.两个主要的断层中间夹有50 公里宽煤盆地。
盆地被划分成西部(研究区域)和一个东部次级盆地。
西部次级盆地在这项调查研究中被划分为三个部分,从北到南分别为:地堑,由于断层而形成的鄂图曼地垒和洛杉矶巨大的深谷地堑。
本文重点研究位于塞文山脉盆地西北部的煤的特征和范围和碎屑物的范围,和他们的与早期的构造活动的关系。
2.地层学结构在斯蒂芬期的一系列盆地—沉积的顺序由岩屑组成的岩石决定,包括:砾岩或角砾岩,粗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缝合线。
沉积的序列从底部到顶部可以分为六个地层单位地层学的结构是除了边缘断层以外的各种不同沉淀的环境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的分布范围的结果。
盆地腹部断层例如:断层也影响了个体的地理分布和不对称地堑的发育。
大型的地堑和煤缝合线的范围,以及早期和后期的层序都与边缘和盆地腹部的断层有关。
重要煤层在序列的中间部分被集中。
3.塞文山脉煤盆地煤的层序目前分析的煤的层序是以大量的地质区域钻芯和老的矿层补充日志为基础。
从薄的部分观察和统计处理获得的沉积学数据来完成古地理学和史前环境的解释。
有不充足的图解数据和地层学的起源的相互作用来归纳地层层序。
3.1 第一阶段:单位沉积物单位形成于在早期的次级盆地。
主要冲积扇系统以洛杉矶巨大深谷地堑为中心。
近扇形和中扇形的沉积由角砾岩聚结和粗砂岩控制,包含的片麻岩和石英的碎片最大直径达到40cm。
煤的形成演化及主要聚煤期
煤的形成演化及主要聚煤期系统的介绍了煤形成的过程、阶段划分,各阶段中所发生的作用的异同及其主控的因素。
分析了地质历史上三个主要成煤期,对我国主要聚煤期和聚煤盆地的分布进行了归纳总结。
标签:成煤阶段成煤期分布特征1引言煤,一种重要的能源矿产,也是冶金、化工工业的重要原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成书于约2600年前的《山海经》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煤(石涅)的记载[1],《天工开物》中更是详细记录了安全采煤的方法(图1)[2]。
时至今日,煤依然是我国能源矿产最重要的组成,2012年我国原煤消费量为37.4亿吨,占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的68.5%[3]。
虽然,采煤和用煤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但是人们一直不清楚煤炭是怎么形成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显微镜的出现,人们终于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煤是由植物转变而来的[4]。
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在我国俗称“石煤”;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因其含有大量的腐植酸而得名。
在自然界,腐植煤占绝大多数,目前开采的也主要是腐植煤。
2煤的形成过程在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形成了大量的泥炭。
进入冰期,气候变得干冷,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泥炭沼泽被沉积物覆盖。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越来越多,泥炭被掩埋的越来越深。
泥炭上覆该层产生的热量和压力是泥炭中的水逐渐的排出,一些挥发性的气体也逐渐生成,首先产生褐煤,然后逐渐变质成烟煤和无烟煤[5-6]。
从植物转变为煤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成煤过程可以分成三个的阶段: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和变质阶段,期间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7-8]。
2.1 泥炭化阶段泥炭化阶段:成煤地质时期,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迅速,它们死后即便有一部分很快腐烂,但仍有许多枝干倒伏后避免了风化作用和细菌、微生物的破坏(图2)。
当时森林中不少林地是被水浸泡着的沼泽地,死亡后的植物枝干很快会下沉到稀泥中,那里实际上是一种封闭的还原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植物枝干避免了外界的破坏,并在压实作用和其它作用下缓慢地演变成泥炭。
新疆三塘湖盆地中生代含煤地层沉积演化及聚煤规律
新疆三塘湖盆地中生代含煤地层沉积演化及聚煤规律
吴斌;贺强;李万军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沉积演化及聚煤规律是煤田预普查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对三塘湖盆地中生代古地理环境和聚煤演化的研究,基本确定了其中生代地层层序,大致圈定了含煤范围及富煤中心,为下一步勘查工作奠定基础.
【总页数】1页(P754)
【作者】吴斌;贺强;李万军
【作者单位】新疆煤田地质局一六一煤田地质勘探队;新疆煤田地质局一六一煤田地质勘探队;新疆煤田地质局一六一煤田地质勘探队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疆托克逊县克尔碱矿区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分析 [J], 郎海亮;孙景龙
2.新疆莎车县喀拉图孜矿区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 [J], 孙景龙;豆龙辉;郎海亮
3.新疆伊犁盆地含煤地层构造演化与聚煤地质特征 [J], 王忠阳;贾智勇;郭丽超
4.新疆和田县布雅矿区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 [J], 雍晓艰;李赛歌
5.中国东北地区梅河盆地梅河组含煤地层层序格架、沉积体系及其聚煤规律 [J], 白悦悦;刘招君;孙平昌;柳蓉;徐银波;张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地质
试论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摘要:煤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沉积矿床,控制其分布的有各种因素,如植物演化,海陆分布,海水进退,地壳运动,构造发展,古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等。
中国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成煤时期的地质构造总体演化历程,以煤层所含化石为直接证据,论述了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演化及主要含煤地层,分析了中国各个主要含煤地区环境的演化,并简要介绍了含煤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主要成煤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关键词:成煤时代成煤环境聚煤盆地聚煤期1中国主要的聚煤期及含煤地层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华北石炭-二叠纪,华南二叠纪,晚三叠纪,西北早,中侏罗世,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以及东北,西南及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的聚煤期。
早,中侏罗世聚煤期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60%,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期资源量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6%。
1.1古生代主要聚煤期我国早古生代聚煤主要是浅海,滨海藻菌类形成的腐泥无烟煤,以下寒武统煤层的煤层的煤质较好,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
真正的腐泥植煤是从晚古生代植物登陆成林才形成的。
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形成的煤层零星分布于新疆、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
其中,广东封开煤厚1m左右,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石炭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聚煤期之一。
早石炭世晚期以鳞木、古芦木和种子蕨类为主的植物群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森林,华南早石炭世大圹阶自下而上可分为:旧司组、上司组和摆左组,贵州、云南的旧司组及其相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
湖南测水组大致相当于旧司组的上段,以湘中地区煤层发育最好。
浙江叶家圹组为陆生相含煤地层,依据植物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A,B,C,D四段。
其中,A段为主要含煤层段,可与韦宪阶对比:B段已相当于纳缪尔阶。
由此可见,早石炭世含煤地层自西面向东北显示层位抬高的时迁现象。
晚石炭世地球上出现了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我国主要属于华夏植物地理区,称大羽羊齿植物群,由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裸子纲等组成茂密的沼泽森林。
北票盆地和尚沟煤矿中生界地层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关键词 : 沉积体 系; 中生界; 和 尚沟煤矿 ; 北票盆地
中 图分 类 号 : P 6 1 8 . 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2 7 9 8 ( 2 0 1 3 ) 0 5 . 0 0 0 5 . 0 2
S e d i me n t a r y En v i r o n me n t a n o n o f M e s o z o i c
a r e a, i t h a s g ui di n g s i g ni ic f a n c e t o f u r t h e r e x p a n d t h e o l d l o o ki ng f o r c o l a mi n i n g a r e a p er i p he y. r Ke y wo r ds: s e d i me nt a y r e n v i r o n me nt ; me s o z o i c e r a he t m; He s h a ng g o u c o l a mi ne; Be i p i a o ba s i n
Er a t h e m o f He s h a n g g o u Co a l Mi n e i n Be i p i a o Ba s i n
ZENG Yo n g- y a o , W ANG Zh i - qi a n g
( 1 . L a n z h o u R e s o u r c e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 L a n z h o u 7 3 0 0 3 0 , C h i a; n
聚煤沉积古地理及煤聚积规律
聚煤沉积古地理及煤聚积规律1 含煤沉积古地理一、含煤地层类型及成因标志1、含煤地层类型含煤岩系类型是指含煤岩系本身物质沉积属性的主要类型,即指含有煤层的一套沉积岩系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物质表现,因此是与其形成的古地理类型分不开的。
由于含煤地层在古植物演化的重要时期,是一定的古构造、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因此,在地质历史上,随着上述四个条件朝着不利于聚煤的方向转化,含煤地层势必在纵向上和横向上过渡为不含煤的沉积岩系。
(1)以我国华北大型聚煤区为例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晚期,含煤地层在全区普遍发育;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早期,仅豫西、淮南一带有含煤地层发育,向北则逐渐过渡为不含煤的、代表半干燥到干燥气候条件的,沉积杂色以至红色的陆相碎屑岩系;至晚二叠世晚期,豫西、淮南一带的聚煤作用也停止了,全区发育了杂色至红色的碎屑岩系。
可以看出,主要由于古气候条件的变化和华北地区整体构造变化,导致聚煤条件丧失而使含煤地层不发育。
(2)以广东的晚三叠世沉积为例粤西一带是内陆湖泊相含煤碎屑岩系,粤中至粤北一带是滨海一沼泽(海湾一泻湖)相含煤碎屑岩系,而到了粤东一带则是以浅海相为主的,不含煤而含铁、磷及碳酸盐的碎屑岩系。
可以看出,聚煤古地理条件的变化也是控制含煤地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含煤地层的界限:含煤地层是沉积地层的一个特殊类型,因此含煤地层不是区域性的地层单位,其界限不一定和地层划分相吻合。
有些含煤地层是跨时代的,如我国北方石炭一二叠纪含煤地层,即跨越了两个地质时代。
再者,由于含煤地层与非含煤地层之间经常为过渡关系,而聚煤作用往往在盆地的一定位置或范围内,因此严格确定含煤地层的上、下限及其在横向上的界限常是较困难的。
含煤地层的厚度:含煤地层的概念表明,只要含有煤层就是含煤地层,但是没有对所含的煤层的厚度进行任何规定。
因此,早期的煤地质研究者曾根据地层中煤层是否含最低可采厚度的煤层作为确定含煤岩系及其边界的标准。
这种标准不具备统一的对比价值。
梅河盆地聚煤古构造分析
Fz 3
豳
FI
1 固
F2
2 圃
3 巴口4
Fk r3 1 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口 5
造背景下发生的裂陷作用。 12盆 地构造 格 架 .
l j
f] 田 Z6
7 圆 8
9 幽 1 0
1前 震旦系 :2 白垩系 :3古近 系 ;4 盆地先 存张 断裂 :5 盆地先 存逆冲 断裂 . . . . .
1 4
中 国 煤 炭 地 质
第2 卷 0
的煤 一油 页岩 、 藻 土盆 地 ; 硅 自北 而南分 别 为虎林 『
盆地 、 敦化盆地 、 桦甸盆地、 梅河盆地 、 抚顺等盆地 l 其中发育在天山一阴山纬向带上的抚顺 、 梅河、 I 桦 甸、 沈北盆地等 。 均具有煤一油页岩共生的聚积特 }
在 新 生代 断 裂 活动 鼎 盛 阶段 , 成 了一 系 列断 形
陷盆 地群 , 地 基 底 为 白垩 系 。佳木 斯一 伊 通 断裂 盆 带 内发 育 的煤 油 气 盆 地 ,由北 而 南 分 别 为 汤 圆 盆 地 、 兰 盆 地 、 正 盆 地 、 通一 舒 兰 盆 地 、 依 方 伊 沈北 盆
J1 u.
20 08
梅 河盆 地 聚煤 古 构 造 分 析
王 峰 , 慧杰 , 李 王德 全
( . 林 省 煤 炭地 质 调 查 总 院 , 1 吉 吉林 长 春 1 0 3 ; . 林 省 煤 田地 质 物 探 公 司 , 林 长 春 1 0 3 ) 3 0 3 2吉 吉 3 0 3 摘 要 : 国 大 陆 位 于 欧 亚 板 块 的 东 南 部 , 欧 亚 板 块 。 拉一 太 平 洋 板 块 与 印 度 板 块 的 三 向 不 均 衡 作 用 , 中生 中 受 库 在
大杨树盆地九峰山组地层聚煤规律分析
大杨树盆地九峰山组地层聚煤规律分析柳玉洁;樊金云;王志民【摘要】大杨树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具有火山间歇喷发型盆地特点,主要含煤地层为九峰山组.九峰山组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断陷初期粗碎屑充填阶段、水进体系域局部含煤阶段、湖泊相超覆深水泥岩阶段、盆地整体萎缩水退体系域主要成煤阶段.盆地的同沉积构造和古地理环境是主要的控煤因素.文章分析得出,九峰山组时期具有两个成煤阶段和相应聚煤模式.【期刊名称】《山西煤炭》【年(卷),期】2012(032)011【总页数】3页(P55-56,72)【关键词】大杨树盆地;火山间歇喷发;地层划分;聚煤规律【作者】柳玉洁;樊金云;王志民【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09勘探队,内蒙古海拉尔021008;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09勘探队,内蒙古海拉尔0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163+.11.1 地理位置大杨树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及黑龙江省甘南县境内,位于大兴安岭褶皱带,与松辽盆地紧邻、被嫩江断裂相隔,是一个北北东向的狭长型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具有被火山岩体覆盖的残留的晚中生代盆地特点[1]。
本文研究区域位于大杨树盆地中部,包括双好-达尔滨勘探区和哈达阳勘探区两部分,见图1。
1.2 构造演化结合钻孔和前人资料表明,大杨树盆地是在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变质岩基底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具有火山间歇喷发型盆地特点,形成了喷发(早白垩龙江组)-沉积(早白垩九峰山组)-再喷发(早白垩甘河组)的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结构[2-3],见图2:(1)九峰山组时期为稳定热沉降期。
初始阶段由于剥蚀区物源充足、水动力强,在盆地边缘先形成一套粗粒沉积。
之后,地壳的持续水平伸展和薄化引起了广大地区普遍沉降,形成一套由粗变细的水进层序。
末期由于沉降作用减弱,物源区的不断剥蚀、搬运、沉积,在盆缘形成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向盆地中心快速进积,淤塞湖泊;使得湖泊面积不断减少,湖泊中心水位不断降低,大范围形成浅水湖沼环境,聚积了主要的1、2号煤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煤盆地的演化
( 2 )东部巨型隆起自南而北逐步解体,不同期的 聚煤盆地相应地依次分布:晚三叠-早侏罗世聚煤盆地 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等地,早—中侏罗世聚煤盆地零 星分布于华北地区,晚中生代聚煤盆地则主要分布于东 北、内蒙东部地区,为断陷盆地系,盆地群沿北北东向 斜列。
( 3 )巨隆带进一步分化,沿隆起轴部形成华北裂 谷系为主体的断陷带,含煤沉积发育于裂谷系和两侧隆 起带上的小型断陷盆地内。
地表侵蚀和盆地基底升降(主要因素)等,都可引 起盆地范围的扩张或退缩。 当聚煤盆地基底下沉速度相对增快时,聚煤盆地发 生超覆扩张;当沉降相对减慢或由沉降转化为上升隆起 时,沉积物大量充填,聚煤盆地发生退缩分化。
聚煤盆地的演化
(二)盆地的侧向迁移 聚煤盆地的侧向迁移是指不同聚煤期聚煤盆 地在空间上的转移和盆地内部沉降中心的迁移。
聚煤盆地的演化
聚煤盆地的演化 二、空间上的表现——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 分化、侧向迁移
(一)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
超覆扩张:一个小的拗陷发展成一个大的拗陷,或多 个相邻小拗陷逐渐连接成一个大的拗陷。
第九章 §3 聚煤盆地的形成与 演化
云南小龙潭第三纪 褐煤盆地的基底为可溶 性碳酸盐岩(石灰岩、 白云岩等)。含煤岩系 剖面三分明显即:下段 以坡积砂砾岩填积为主; 中段为湖沼相沉积;上 段以湖泊相泥灰岩为主。 小龙潭煤盆地充填序列, 呈现出明显的超覆扩张。
聚煤盆地的演化
东北松辽盆地, NW 晚侏罗-早白垩世 形成北东向基底断 裂的半地堑盆地。 白垩世晚期盆地主 要表现为拗陷性质, 沉积层由盆地中部 向两翼逐渐变薄, 在盆缘地带仍受到 基底断裂影响。
Tr
K22 K12
SW 海拔/m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一)拗陷型聚煤盆地(亦称波状拗陷盆地) 盆地的基底:基本上为一连续界面,聚煤期地壳运 动以宽缓开阔的波状隆起和拗陷为主,含煤岩系 就形成于波状拗陷内。 特征: 1、拗陷型盆地多为浑圆形或长圆形; 2、煤层发育比较广泛、稳定; 3、大型拗陷聚煤盆地内部常发育次一级隆起和拗陷。
聚煤盆地类型
(二)断陷型聚煤盆地 断陷型聚煤盆地的基底为不连续界面,成盆期地壳运动以 块状断裂运动为主。 特征:
煤田地质学
聚煤盆地的演化
刘伟明
讲课步骤:
1、复习巩固 2、讲解新课 3、总结与布置作业
聚煤盆地的形成
一、聚煤盆地
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 始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 变动和剥蚀作用而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
聚煤盆地的形成
二、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1.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2.古气候是植物繁衍、植物残体泥炭化和保存的前 提条件。主要发生在温暖潮湿地带。 3.适宜的沉积古地理环境为沼泽发育、植物繁殖和 泥炭聚积提供了天然场所。 4.古构造是作用于聚煤盆地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聚煤盆地的演化
( 4 )位于东海大陆架的东海盆地是一个北 北东向弧后拉伸盆地,以碎屑含煤沉积为主。台 湾省西侧发育新第三系碎屑含煤岩系。
由此可知,我国东部中、新生聚煤盆地发生 了自西而东的侧向迁移,形成聚煤盆地空间迁移。
总结与作业
本节内容:聚煤盆地的时空演变
1、基本类型的转化 2、盆地的扩张、退缩和侧向迁移
形成各种各样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
聚煤盆地类型
三、聚煤盆地类型 按聚煤盆地的成因分: (一)由于侵蚀、岩溶等非构造因素形成的非构造 成因聚煤盆地; 特征:形成的含煤岩系一般厚度有限,且变化大、 分布零星,不具工业价值。
聚煤盆地类型
(二)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成因聚煤盆地(拗 陷型、断陷型和断拗型)等三种类型
E
华北裂谷 系中的一个半 地堑盆地,以 边缘断裂为主 干发育一系列 掀斜断块。
0.0
ES1 Q+Nm ES3
An Z
Q+Nm NC Ed
1.0
ES1 ES 3 ES4 J1 ES4 J1 ES1 Ed ES3 ES4 ES3 ES1 ES2
J
2.0
ES1
3.0
AnZ
4பைடு நூலகம்0
5.0 S
华北裂谷系中的一个半地堑盆地剖面图 (垂直比例尺,每秒大致相当3-40nm) (据马杏垣,1983)
作业:举例说明聚煤盆地的时空演化表现
K31
K41
K 21 K51 K 11 J C-P
松辽盆地沉积-构造剖面图
(据《中国煤田地质学》,韩德馨等,1980)
聚煤盆地的演化
2、拗陷型聚煤盆地→断陷型聚煤盆地
盆地初期构造运动以隆起、拗陷为主,断裂 不发育,由于动力作用方式的改变,在不同层位 也可以出现不同方向和不同排列方式的断层系。
聚煤盆地的演化
聚煤盆地的演化
一、时间上的表现—基本类型的转化 (一)非构造成因聚煤盆地→构造成 因聚煤盆地
(二)断陷型盆地<==>拗陷型盆地
聚煤盆地的演化
1、断陷聚煤盆地→拗陷聚煤盆地 (1)盆地发育早期表现出显著的裂陷性质,下落 断块组成一系列地堑盆地。 (2)随着裂陷作用的减弱或停止,各个亚盆地被 上覆沉积广泛覆盖,形成统一的沉积盆地。 (3)盆地发育的后期,发生了构造型式的转化, 由早期的裂陷作用为主,转化为晚期的荷载调整性沉降。
聚煤盆地的形成
四个因素的辨证关系:
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构造等因素,在一定 地区或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成为聚煤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来说,古气候、古植物条件提供了聚煤作用的 物质基础,常作为聚煤盆地形成的区域背景来考虑;而 古地理和古构造则是具体聚煤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控 制因素。沉积盆地是沉积物搬运和沉积的活动舞台,
2
1
2
3
4
图6-15 云南小龙潭煤盆地沉积剖面图 云南小龙潭煤盆地沉积剖面图
1—湖泊相泥灰岩;2—褐煤层;3— 湖沼相碎屑岩;4—坡积相砂砾岩
1-湖泊相泥灰岩;2-褐煤层;3-湖沼相碎屑岩;4-坡积-洪积相沙砾岩
聚煤盆地的演化
退缩分化:聚煤盆地发育晚期,大的拗陷被 新的隆起分隔的现象。
聚煤盆地的演化
聚煤盆地的演化
沉积盆地是地壳形变的产物,随着地壳运动体制的 演变,不同期的聚煤盆地便呈现出规律性的空间转移。 以我国东部中、新生代聚煤盆地为例
不同期聚煤盆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盆地的 形成、分布与NNE向巨型构造体系的成生过程相联系。
( 1 )晚三叠世这一构造体系的雏型开始展现,在 太行山的西侧形成四川、鄂尔多斯大型沉积盆地,堆积 了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东侧总体为一 NNE向的巨型隆起带。
1、盆地一般呈狭长几何形态,其延伸方向与控制性断裂的 展布方向相一致;
2、断陷型聚煤盆地中常形成巨厚煤层
(三)断拗型聚煤盆地
拗陷型和断陷型的过渡类型
煤田地质学
聚煤盆地的演化
聚煤盆地的演化
聚煤盆地从形成到结束是一个动态过程, 由于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聚煤盆地不断发展演 化——时-空演化。 聚煤盆地的演化,会 引起聚煤部位的改变,因而研究聚煤盆地 的发展规律,对找煤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