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李巨海傅河翟鹏林(市农业局)

近年来,随着“畜牧强农”战略的大力实施,全市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体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折,逐步扭转了畜牧业是农业附属产业的地位,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畜牧业生产的增长方式,畜牧业正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成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传统畜牧业进入了一个转型建设的新时期,畜牧业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养殖小区快速发展,畜禽良种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畜禽饲养方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因此,加快推进我市畜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生产方式是实现现代化畜牧业的重要保证

加快推进我市畜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是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有力保障,是提高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要坚定不移地围绕建设现代化畜牧业这一目标,坚持“优质、低耗、高效、生态”的原则,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型之路,不断探索、建立、推广畜牧业生产经营的新模式、新机制,争取尽快建成以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为主导、民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畜牧大产业统筹协调发展为特色的现代畜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2005年的亚洲Ⅰ型口蹄疫、四川猪链球菌疫情及当前正在部省区流行的高效疫情禽流感,充分凸显出畜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随时可能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疫情发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由于人们过分追求养殖利润,忽视动物福利,造成养殖环境差,生产工艺不合理,给动物防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进而为疫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全市每年因各种疫情造成的损失在800万元以上。如果我们沿袭传统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在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的今天,必定难以为继。为实现畜牧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在当前全社会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大趋势下,应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为动力,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在畜牧业发展各要素、各环节普遍推广应用节料、节地、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循环措施,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因此,要有效地控制各种动物疫情的发生,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发展,必须从转变生产方式入手,彻底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养殖、清洁养殖。

二、我市传统畜牧业发展与生产方式的转变

过去,畜牧业的发展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一家一户的庭院式养殖,忽视增强农作物物质能量循环功能,资源利用组合方式的调整与重组,饲草资源开发建设相对缓慢,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以及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基本保持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通过近几年实施的“畜牧强农”战略,我市的畜牧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畜牧业以猪为主的耗粮型生产结构,向以牛羊为主的节粮型生产结构转变。草食性家畜得到了快速发展,畜牧业生产结构实现重大转变。1990年全市牛、羊肉的产量只占肉类总产量的7.07%;2004年牛、羊肉的产量由1990年的620.6吨上升到2300吨,增长了2.7倍,牛、羊肉的产量已占到肉类总产量的20.36%。特别是奶类总产量由1990年的1107吨上升到2004年的10858吨,增长了8.8倍。

2、畜牧业生产的畜种和品种结构向发展畜产品商品生产的方向转变。肉、蛋、奶等主要畜禽产品产量逐步上升。2004年肉、蛋、奶的生产总量分别达到11294吨、9641吨、10858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28.74%、36.65%、880.85%。

3、畜牧业生产向生产周期短,育肥周期短,经济效益提高的方向转变。发展转变最快和增量最大的是家禽饲养业。1990年,禽肉的产量只占到全市肉类总产量的5.02%,2004年,全市禽肉生产量由1990年的440吨增长到937吨,比1990年增长112.95%,达到当年肉类总产量的18.3%。肉类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成为增长发展最突出的种类。

从生产实践方面衡量,过去畜产品的主体肉类生产,一直随着粮食生产的波动而波动。近年来,粮食生产呈不稳定的发展态势,而肉类生产却稳定快速增长。以与粮食生产紧密相连的猪肉生产做比较,全市粮食总产量2004年比1990年降低了13.87%,而猪肉产量增长了5.57%,粮食增长与肉类增长差距拉大,说明我市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长,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得以有效的改造。

三、从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入手,着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我市畜牧业经济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今天,要以全新的视野,发展的眼光,战略的高度来研究和解决畜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千家万户搞养殖导致的结果就是:技术不一,品种不纯,标准不同,这种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当前我市畜牧业的发展。我市的养殖模式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具有一定程度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养殖场(公司),多集中在养猪业、养鸡业和养牛业,且多在城郊地带,设施、防疫、加工等比较正规,基本符合《动物防疫法》要求;二是个体养殖户,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地带,多数将农田改成简易圈舍,一般饲养上百头猪或上千只禽,粪尿污物自由排放横流,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卫生防疫难以保障。

我市养殖场经营模式大多以个体为主,单从生产体系来看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养殖技术落后,疫病防治水平低。由于直接从事畜禽饲养管理的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故而在饲样过程中不能有效地预防疫病的发生,产品存在着安全隐患。二是生物安全体系尚未完善。无论规模化饲养,还是“公司+农户”的区域化生产生物安全体系都尚未建立或不完善,往往过分依赖疫苗、依赖药物、轻视防疫,忽视防疫体系建设,这也是造成动物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疫病防治的关键环节把关不严或被忽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规模企业不能做到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动物的免疫也没有专业防疫人员现场监督指导,免疫质量无法保证;饲养场地条件差,缺乏必要的排污设施,不能有效地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饲养场地内运料车,畜禽运输车不能做到划片或定点运输,车辆消毒不彻底。另外大多数养殖场没有定期进行环境消毒,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环境消毒的计划,不能有效地杀灭舍内外病原微生物。鉴于此必须从加快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