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针灸学说总结讲课稿
针灸会议发言稿
针灸会议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们:大家好!我是XX市针灸协会的代表,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与各位一起分享关于针灸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首先,我想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针灸事业的支持和关心,同时也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这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仍然发扬光大,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这一切离不开各方专家学者的努力和推动。
本次针灸会议的召开,就是为了促进针灸领域的交流与创新,共同探索针灸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
有数据显示,针灸在疼痛治疗、肌肉骨骼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然而,针灸的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难题,需要我们共同去研究和解决。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针灸的研究体系。
目前,针灸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之间的差距较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针灸的基础研究,推动针灸的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提高针灸的安全性和疗效。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针灸医师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
针灸需要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医师的技术与能力决定了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针灸医师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临床能力,保证针灸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医针灸是我国的独特宝藏,但展示给世界的机会还不足。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活动等,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分享给世界,与国际上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推广针灸的应用。
针灸具有优越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是一种安全、经济、可行的治疗方法。
然而,针灸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发展,迎接现代医学的挑战。
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针灸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最后,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医针灸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针灸专家分享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针灸这一古老而神奇的医学技艺。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针灸的心得与经验,希望能为我们的学术交流添砖加瓦。
首先,我想谈谈针灸的历史与价值。
针灸起源于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针灸的记载。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针灸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调阴阳、和气血、通经络、祛病邪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针灸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严谨的学术态度。
针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精湛的实操技能。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注重患者沟通。
针灸治疗过程中,与患者的沟通至关重要。
我们要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了解他们的病情,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持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
随着科技的进步,针灸领域也在不断创新。
我们要关注国内外最新的针灸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4. 强化团队合作。
针灸治疗往往需要多个科室的协同配合,如中医内科、外科、康复科等。
我们要加强与其他科室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最后,我想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为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几点建议:1. 深入开展针灸学术研究,提高针灸理论水平。
2. 加强针灸人才培养,培养更多优秀的针灸人才。
3. 推广针灸技术,让更多人了解和受益于针灸。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针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针灸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医学瑰宝——针灸,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谢谢大家!。
针灸医学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参加针灸医学交流会,与各位共同探讨针灸医学的发展与未来。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医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今天,我们在这里汇聚一堂,旨在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共同推动针灸医学的繁荣发展。
一、针灸医学的历史与现状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针灸治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针灸理论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针灸医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目前,针灸医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 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各个领域,到近年来兴起的疼痛科、康复科等,针灸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 针灸治疗技术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治疗方法外,还涌现出了电针、激光针、微波针等新技术。
3. 针灸医学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如经络研究、针灸作用机制研究、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等。
4. 针灸医学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人才,为针灸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针灸医学的发展趋势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机遇,针灸医学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 深化针灸理论研究,揭示针灸治疗疾病的科学原理。
2. 丰富针灸治疗方法,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
3. 加强针灸临床研究,提高针灸治疗的安全性。
4. 推广针灸医学,提高针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5. 加强针灸医学人才培养,为针灸医学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针灸医学的发展对策为了推动针灸医学的繁荣发展,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针灸医学基础研究,为针灸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动针灸临床研究,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3. 优化针灸医学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针灸专业人才。
针灸治疗学讲课稿范文大全
针灸治疗学讲课稿范文大全尊敬的听众,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有关针灸治疗学的知识和技巧。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针具,针灸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
针灸治疗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著作。
其中,《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理论"是针灸治疗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认为人体有经络,气血通过经络流动,而经络上的穴位是人体表面与内脏之间的联系点。
针灸师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准确地定位穴位,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针灸的针具包括针管、针身和针柄等部分。
在治疗前,针具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针灸师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以及对不同疾病和穴位的了解。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如一次插针、留针或刺血等。
针灸治疗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还可以用于保健和促进健康。
此外,针灸还可以结合其他疗法,如草药疗法和推拿疗法等,以提高疗效。
针灸治疗学在实践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针刺疼痛、出血、皮肤瘀血等。
然而,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是短暂的,且在合理的操作下会大大减少。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针灸师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卫生要求。
总之,针灸治疗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针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保健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针灸治疗学。
谢谢!。
针灸学发言稿范文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针灸学领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过学习针灸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针灸在治疗疾病、促进健康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针灸学的理论基础针灸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其中经络和腧穴理论是核心。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腧穴则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作用。
在学习针灸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经络和腧穴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针灸学的实践操作针灸学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涉及实践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掌握了针刺、艾灸、拔罐等多种治疗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我深刻体会到针灸学的神奇魅力。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1. 严谨的态度:针灸操作需要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
在针刺过程中,要确保穴位准确,手法熟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或损伤。
2. 丰富的经验:针灸治疗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能力。
三、针灸学的优势与发展前景1. 安全性:针灸治疗具有无副作用、安全性高的特点,适合各种人群。
2. 广泛的应用范围:针灸治疗可以应用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医文化的传播,针灸学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前景广阔。
总之,针灸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习针灸学让我深感自豪。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针灸技术水平,为我国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针灸学说流派与医家4
“宋天圣针灸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 ,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 带;人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被浇铸为前后两部 分,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体现了当时较高的人体美学和 铸造工艺。
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 王惟一
民国铜人
• 铜人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 体腔内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因此,不仅可以 应用于针灸学,也可应用于解剖学。
1933年毕业于北平陆军军医学校 医科。曾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院长兼外科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 教授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晋冀 鲁豫军区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意义颇大。
经穴图绘、模型制作制派
为了使经穴理论直观化、规范化、统一化, 不少学者致力于经穴图的研究绘制。
孙思邈对针灸图的绘制也十分重视,他在《 千金翼方》中反复强调 “孔穴难谙,非图莫 可”。
涪fu(服)翁
可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末期,就来到当时的绵阳沈家坝南端隐居。
绵阳五绝走进国宝档案
1983年在绵阳永兴西
北京的赵尔康、杨甲三,南京邱茂良、杨兆民, 福建的陈应龙,广东曾天治,广西罗兆琚,河南 邵经明,浙江高镇五,安徽陆善仲,山西谢锡亮 ,湖南詹永康等,无不以师出承门为荣。以及被 誉为“美国针灸之父”的苏天佑等,将针灸广泛 传播至东南亚及至欧美代代相传的承门针灸薪火
鲁之俊
鲁之俊,江西新城(今黎川)人。
卷一
首列“手足经脉之图象” ,凡三相
三相:正侧背
及 次为十二经循环路线图、
卷二 文及注
十四经均含所属腧穴的名 称及位置
再次为任督二脉循行
针灸避忌太乙图序
大定陈氏刊刻时平水闲邪 聩叟补入
卷三
头面部各穴,分部分线排 列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流派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着最突出:腧穴学理论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处方特点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 《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 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7按时选穴:把气血在人身经脉的流注盛衰时间作为选穴依据,学术依据源于《内》《难》代表: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最早;明代徐凤发挥,成为今天子午流注纳甲法;高武《针灸聚英》记载此法;李梴《针灸大全》演绎,开穴法;窦汉卿飞腾,灵龟八法;王国瑞(按时五输:何若愚,徐凤,高武;八脉交会穴:王国瑞,徐凤;原穴:王国瑞)8重灸派:a温补理论(窦材:温补脾肾;许叔微:肾阳;罗天益:脾胃;张介宾:总结温补作用)1古代重灸派,从操作方法上:化脓灸派,隔物灸派,药条灸派;从适应症:热证忌灸派,热证可灸派,急症用灸等临床灸派2合生见证:多条经脉的病症出现的同一症状,或者说,同一症状可能与几条经脉有关。
各家针灸学说
•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 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 名曰神庭,在龟(一作鸠)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 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 (一作少阳),在大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 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 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 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 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 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 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 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 对十二经病证进行虚实分类,为经络辨证提供思路。
•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 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
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
后横理中(即太陵穴也)。左手关前寸口阳
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一作急痛)。
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经,治阳。
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即后溪穴 也)。”
第一节 张机
• 一、生平与著作 • 仲景,河南南阳,《伤寒杂病论》“医方之祖”。《伤寒论》原文
涉及针灸有31条。
二、学说与贡献
• 六经辨证
• (一)针治三阳
• 1、疏通经络,发散风邪
• 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 却与桂枝汤则愈。”
2、和解泻热
• 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 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 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针灸专家分享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针灸的宝贵经验和心得。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针灸的魅力与发展。
一、针灸的历史与传承针灸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针灸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从《黄帝内经》到《针灸甲乙经》,再到现代针灸学的发展,针灸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针灸的治疗原理与优势针灸治疗原理基于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具有以下优势:1. 无副作用:针灸治疗过程中,不使用药物,避免了药物副作用,适合各类患者。
2. 疗效显著:针灸治疗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
3. 操作简便:针灸操作简单易学,易于推广。
4. 适用范围广:针灸治疗适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
三、针灸的发展与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针灸也在不断创新。
以下是一些针灸发展的新趋势:1. 穴位研究:通过对穴位的深入研究,揭示其治疗机制,提高针灸疗效。
2. 针灸器械创新:研发新型针灸器械,提高治疗安全性、舒适度和疗效。
3. 针灸与其他医学的结合:将针灸与中医、西医、康复医学等相结合,拓展针灸治疗领域。
4. 国际化发展:针灸逐渐走向世界,为全球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四、针灸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针灸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以下是我对针灸未来的展望:1. 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挖掘针灸理论,丰富其内涵。
2. 加强临床研究:提高针灸治疗水平,扩大临床应用范围。
3. 推广针灸教育:培养更多针灸人才,提高针灸行业整体水平。
4.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针灸走向世界,为全球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最后,让我们携手共进,为针灸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针灸学说流派与医家2
疼痛处理 《扁鹊心书》怕痛者,先服睡圣散 《古今医统》用药制过纸擦之,使皮 肉麻木
灸后调摄:《针灸大成》 灸后不可就
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惊气,须少停 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 凡百具要宽解。尤忌大怒、大老、大饥、大 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 唯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 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 病气矣
葛洪还大胆用灸法治疗急症,如对以吐泻腹痛为主的霍乱和突然昏
厥的卒中恶死,均选用承浆穴救治,并指出“灸十壮,大效矣”
唐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完善了灸 法的理论;
《千金要方·灸例》
趋也 法度
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
大法:外气务生,内气务熟。
生熟是指灸的程度。病邪在表的疾病, 灸治时壮数少,艾柱小。
“灸骨蒸法图”,
崔氏素好岐黄之术, 于政事之暇,喜从 事医疗活动。
王焘---《外台秘要》弃针而用灸指出“知艾 火之功,过半于汤药矣”。记载了崔知悌 (替)灸骨蒸法等处方。
“唯取灸法”说
王焘虽然“不录针经,惟取灸法”,但这是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那时的针具很粗 糙,容易发生折针事故,而灸法的操作比较 方便、较安全,他从惜护性命的角度考虑, 提倡灸法,有其合理性
宋
宋代---灸法专著大量问世:
《备急灸法》 《灸膏肓俞穴法》 《西方子明堂灸经》 大量介绍急性病证、外科病的灸治方法。
窦材(约生于公元1076~ 1146年),宋代医家。真定 (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官职, 著有《扁鹊心书》
扶阳以灸法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
窦材他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 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的 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 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
针灸工作汇报总结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从事针灸工作的情况和心得体会。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此,我衷心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在针灸工作方面的总结进行汇报。
一、工作概况过去一段时间,我主要负责针灸治疗、针灸教学和针灸科研工作。
在针灸治疗方面,我严格遵守针灸操作规范,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针灸教学方面,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针灸科研方面,我结合临床实践,开展了一系列针灸相关的研究工作。
二、工作亮点1. 提高针灸治疗效果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我注重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分析,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经过努力,我所负责的针灸治疗患者满意度较高,治疗效果显著。
2. 优化针灸教学体系在针灸教学方面,我结合临床实践,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针灸技术水平。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我耐心指导,让每位实习生都能熟练掌握针灸操作技能。
3. 深化针灸科研工作在针灸科研方面,我积极参与课题申报,承担了多项针灸相关研究项目。
通过深入研究,我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为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工作不足1. 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我在针灸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同行相比,我的业务水平仍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 时间管理能力不足由于工作繁忙,我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 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加强在针灸工作中,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然而,我在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与同事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未来工作计划1. 深入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针灸服务。
针灸科总结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做一次针灸科的总结发言。
针灸科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的重任。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针灸科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一、工作回顾1. 学术交流与合作过去的一年,针灸科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授课、研讨,为科室医护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
同时,我们科室也派出了多名医护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学术水平。
2. 临床治疗(1)提高针灸治疗技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我们科室的针灸治疗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治疗效果得到患者和同行的认可。
(2)开展特色疗法:针对不同病种,我们科室开展了多项特色疗法,如: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针灸结合推拿治疗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3)加强中西医结合:我们科室始终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科研成果(1)科研项目:过去一年,我们科室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项,为科室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论文发表:科室医护人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提高了科室的学术影响力。
4. 人才培养(1)进修学习:我们科室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各类进修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过去一年,共有5名医护人员参加了国内外进修学习。
(2)师承教育:我们科室积极开展师承教育工作,为青年医护人员提供学习机会,传承中医针灸技艺。
5. 质量控制(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我们科室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规定,确保医疗安全。
(2)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我们科室深入开展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二、工作亮点1. 成功举办学术会议:我们科室成功举办了“全国针灸学术交流会”,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参会,为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2. 研发新型针灸器具:我们科室自主研发了新型针灸器具,提高了针灸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针灸科总结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所在针灸科在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
针灸科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医学的重任。
在这一年中,我们针灸科全体医护人员在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紧密团结,努力拼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针灸科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水平过去的一年,我们针灸科高度重视业务学习,组织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培训,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
同时,我们邀请国内知名针灸专家来我院进行授课,提高了我院针灸技术水平。
通过不断学习,我们针灸科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我们针灸科对诊疗流程进行了优化,简化了患者就诊手续,缩短了就诊时间。
我们实行了预约挂号、分时段就诊等便民措施,让患者感受到了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们注重医患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疑问,使患者对治疗方案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患者的信任感。
三、加强科室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针灸科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科室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病历管理制度,对病历进行了规范整理,确保病历质量。
同时,我们加强了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发展过去的一年,我们针灸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推动学科发展。
我们成功申报了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同时,我们鼓励医护人员撰写学术论文,提升科室的学术影响力。
五、加强团队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我们针灸科注重团队建设,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我们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增进同事间的友谊,提高团队凝聚力。
总结过去,我们针灸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具体措施如下:1.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医疗队伍整体素质;2. 深入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发展;3. 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服务质量;4. 加强科室管理,确保医疗安全;5. 深化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针灸专家分享会发言稿范文
针灸专家分享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针灸的知识。
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治疗方法,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其疗效却一直备受推崇。
在我看来,针灸是一门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学科。
首先,我想要强调的是,针灸并不是一种神秘的治疗方式,而是有科学依据支撑的。
通过对人体经络和穴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针灸的原理和作用机制。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也被证明具有显著的疗效,尤其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疼痛症状的治疗方面。
其次,我想要提到的是,针灸的安全性。
相比于药物治疗,针灸有着更少的副作用和风险,而且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和儿童,针灸也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不过,在接受针灸治疗时,一定要找到合格的针灸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我想要强调的是,针灸并非万能,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
在选择治疗方式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听从医生的建议,做出明智的决定。
总的来说,针灸作为一种传统而又有效的治疗方式,确实有着诸多优势和潜力。
希望大家能够对针灸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让其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快乐。
谢谢大家!。
中医针灸治病经验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中医针灸治疗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谈谈中医针灸在治病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首先,针灸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与脏腑、经络、气血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我们必须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相应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辨证施治的要点:1.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治疗前,我们要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主要是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诊主要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切诊主要是摸患者的脉象、按压穴位等。
通过四诊合参,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2.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结合中医理论,对病情进行辨证。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治疗时宜选用祛风散寒的穴位;对于湿热泄泻,治疗时宜选用清热利湿的穴位。
3. 针灸选穴:根据辨证结果,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针灸选穴应遵循以下原则:局部选穴、循经选穴、远近选穴、对症选穴。
同时,还要注意穴位的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次,针灸治疗应注重个体化治疗。
每个人的体质、病情、病程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针灸方法。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个体化治疗的要点:1. 针灸手法: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针灸手法。
例如,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宜选用轻柔的针灸手法;对于实证患者,宜选用较强的针灸手法。
2. 针灸时间:针灸治疗的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
一般来说,每次治疗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
3. 针灸疗程:针灸治疗的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恢复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急性病治疗1-2周,慢性病治疗2-3周。
中医药针灸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药针灸这一古老而神奇的医学瑰宝。
中医药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中医药针灸的魅力。
一、中医药针灸的历史渊源中医药针灸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黄帝内经》记载,针灸疗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针灸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与总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中医药针灸的基本原理1.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药针灸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五行相互平衡的整体。
通过调整阴阳五行,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调节阴阳的作用。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腧穴学说:腧穴是人体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针灸通过刺激腧穴,调节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药针灸的优势1. 安全性高:中医药针灸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非药物疗法,避免了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2. 疗效显著:中医药针灸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尤其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3. 适用范围广:中医药针灸适用于各种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群,无论是在治疗疾病,还是在保健养生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4. 操作简便:中医药针灸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患者易于接受。
四、中医药针灸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1. 针灸治疗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如头痛、偏瘫、腰腿痛、胃肠功能紊乱、失眠等。
2. 针灸预防疾病:针灸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3. 针灸康复治疗:针灸在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五、中医药针灸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针灸的优良传统,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针灸课程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医学文化,我校特开设了针灸课程。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对针灸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现将本学期针灸课程总结如下。
二、课程内容概述本学期针灸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针灸基本理论:介绍了针灸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经络学说、腧穴理论等。
2. 针灸常用腧穴:详细讲解了头面、躯干、四肢等部位的常用腧穴,包括腧穴的位置、主治疾病、操作方法等。
3. 针灸操作技能:教授了针灸的基本手法、针刺技巧、艾灸方法等。
4. 针灸临床应用:介绍了针灸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领域的应用。
5. 针灸禁忌与注意事项:强调了针灸操作中的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三、课程学习情况1. 理论学习:同学们对针灸基本理论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掌握经络学说、腧穴理论等基本知识。
2. 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方面,同学们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针刺、艾灸等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
3. 临床应用: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了解了针灸在临床各领域的应用,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基础。
4. 课堂互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课程收获1. 提高了中医素养:通过学习针灸,同学们对中医理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增强了中医文化自信。
2. 培养了实践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同学们掌握了针灸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 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在课程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4. 拓宽了知识面:通过学习针灸,同学们对其他中医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知识面。
五、课程建议1.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2. 邀请临床专家进行讲座,使同学们了解针灸在临床各领域的应用。
3. 开展针灸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进步。
中医针灸学讲课稿范文大全
中医针灸学讲课稿范文大全中医针灸学讲课稿范文:深入浅出的中医针灸一、引言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医针灸学讲师。
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中医针灸学的知识和技术。
中医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中的独特瑰宝。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针灸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提供帮助。
在本课程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大家对中医针灸学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二、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概念1. 中医针灸学的定义中医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门独特的学科,主要研究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2. 中医针灸学的历史中医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帝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黄帝内经》和《灵枢经》等典籍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经典著作,记录了当时对针灸学的认识和应用。
3. 中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中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和气血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指导着针灸师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中医针灸学的原理1. 穴位与经络中医针灸学认为人体有经脉,经脉上有经络,经络上有穴位。
针灸的作用是通过刺激穴位直接或间接影响经络和脏腑,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
2. 刺激与调理中医针灸学认为刺激穴位可以通过经络传导作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
不同的刺激方法和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针刺、艾灸、火针、拔罐等。
3. 辨证施治中医针灸学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选取适当的针灸方法和穴位组合。
不同的病症和病机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穴位选择。
四、中医针灸学的技术和应用1. 针刺技术针刺是中医针灸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是通过在穴位上插入针管,进行旋转或推拿等手法,达到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目的。
针灸治疗学讲稿
第三节 调和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针灸为何会取效?为何不同的人不同的病效果 会有差异?
外因:针灸 内因:机体
第二章 针灸治疗原则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趾腹点刺出血 面瘫:局部取穴+合谷、足三里、太冲 多用交会穴:如前阴病:关元、三阴交 傻瓜治法,大有妙用。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以不变
应万变。 发热治法: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柴胡桂枝汤+葛根、石膏
第三节 (针灸)处方的组成
天津杜元灏《针灸处方学》可参。 一、影响针灸处方的因素 二、把握治疗时间 三、针灸处方符号
举例:肺虚咳喘:太渊、足三里(培土生金)。
肝虚目眩:太冲、太溪(滋水生木)
肝火内扰失眠:行间(怒气失眠,屡刺
行间)、神门(实则泻其子)
应用:某经或某脏腑虚实明显者
(五)交会经配穴法
方法:病变部位有几条经交会,就取这几条经的腧穴 举例:左下腹痛:肝脾二经所过:公孙、曲泉 面肌痉挛:肝胃二经所过:足大趾、次 趾、中趾
中、昆仑 脏腑病如肺病咳喘:中府、尺泽、太渊
(二)表里经配穴法
定义:相表里的二经腧穴相配 举例:胃病:足三里(胃经)、公孙(脾经) 思考:原络配穴法属表里经配穴法 应用:某经或某脏腑有病时多用;若表里二经
同病则更为适宜。如脾胃虚弱(足三里、公 孙)、肝胆郁火(行间、阳陵泉)、肾虚膀胱 热(太溪、委中)
(三)前后配穴法
别称:腹背阴阳配穴法;《内经》偶刺 俞募配穴属前后配穴法。 例:胃痛:至阳、灵台、中脘 躯干脏腑病多用。
(四)左右配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流派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著最突出:腧穴学理论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 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处方特点 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 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 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 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7按时选穴:把气血在人身经脉的流注盛衰时间作为选穴依据,学术依据源于《内》《难》代表: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最早;明代徐凤发挥,成为今天子午流注纳甲法;高武《针灸聚英》记载此法;李梴《针灸大全》演绎,开穴法;窦汉卿飞腾,灵龟八法;王国瑞(按时五输:何若愚,徐凤,高武;八脉交会穴:王国瑞,徐凤;原穴:王国瑞)8重灸派:a温补理论(窦材:温补脾肾;许叔微:肾阳;罗天益:脾胃;张介宾:总结温补作用)1古代重灸派,从操作方法上:化脓灸派,隔物灸派,药条灸派;从适应症:热证忌灸派,热证可灸派,急症用灸等临床灸派2合生见证:多条经脉的病症出现的同一症状,或者说,同一症状可能与几条经脉有关。
(朱震亨)3灸疮发洪:直接灸后出现继发性感染的现象,表现为红肿疼痛,溃破流脓(巢元方)4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气为度的手法(刘纯)5大接经说: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使十二经脉的气血能阴阳交接正常的流行主治中风病,针刺井穴分从阳引阴,从阴阴阳两个方面(张元素)6灸良说:王执中,非常注重灸法,用亦良,大良,最良,神良等划分用灸效果7刺络放血派:强调刺络放血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医家所组成的针灸流派8经学考订派:致力于经穴理论研究工作,并有较大成就的学派9穴法派:注重腧穴临床运用的针灸流派(辩证:皇甫谧确你辨证选穴;俞募穴:王熙李杲;原穴:张元素,王好古,杨继洲;五输穴:王熙,何若愚,王好,徐凤,李梴;八脉交会穴:窦默,杨继洲,王国瑞,李梴;奇穴,阿是穴:孙思邈)10著肉灸:又“明灸”即直接将艾柱点燃置于体表施灸,用于施隔物灸而患者扔无感知者(薛己)1张机字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阴证用灸热证禁灸 a针治三阳(疏通经络,发散风邪;和解泄热;刺泄实热)b灸治三阴(温经复脉;温阳举陷;回阳救逆)c重视辩经善用特定穴d善用药(欲引邪出先针后药;表里俱寒灸药并投;阴寒直中先灸后药;或针或药随证处之)2王熙字叔和西晋《脉经》a以虚实分经辨证补充有经病候 b发展俞募穴理论记载五输穴运用3葛洪字稚川东晋《肘后备急方》《肘后》现存最早中医急症专著 109针灸急救方 99救急灸方A卒病用灸灸治部位简明易学b隔物灸法说c灸以补阳(施灸顺序从阴到阳壮数以阳数为主) d创用一夫法最早使用同身寸4陈延之晋隋《小品方》灸法简便重视化脓灸施灸选穴5刘涓子东晋至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中医外科学专著“针烙”“火针”治痈疽6巢元方隋朝《诸病源候论》经络病机(正经奇经主要针对内科疾病)7杨上善唐初《黄帝内经太素》《名堂内藏》《太素》a现存最早《内经》注本b首开分类编纂,注释,校勘《内经》先河c分类:19类d所引《内经》原文在现有医书中最接近原著考订经穴理论阐释经脉腧穴定义以经统穴为针之法,调气为本8孙思邈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a善用指寸取穴法 b强调经外奇穴 c首创阿是穴d考订名堂图用彩色绘制十二经脉,分正人,伏人,侧人三幅名堂图创举惜散佚。
9王焘唐代《外台秘要》a以经统穴 352穴归属十二经脉(任肾经督膀胱)b根据论行不论经原则统穴宋金元唯取灸法(a适应症广泛,方法多样b灵活调整施灸程度c论述灸法禁忌(灸材禁忌,禁灸穴,天气禁灸,人神禁忌,避凶日时))10杨玄操唐代注释《难经》《难经集注》11王冰唐代《黄帝内经素问》注《素问》影响最大引用古籍多补充缺漏篇章宋金元1王惟一又名王维德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A铸造针灸铜人,开先河b绘制经脉图c记载354穴d论述经脉巡行及腧穴e厘正经穴取穴分寸2庄绰字季裕南北宋《灸膏肓俞穴法》《灸》专论膏肓穴定位主治灸法运用收入《针灸四书》膏肓:取穴体位与施灸体位一致施灸艾炷直径三分,壮数宜多灸后补养3窦材南宋《扁鹊四书》须时扶阳灼艾第一灸补脾肾4许叔微字知可《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阴证,阴毒速灸说阳证刺治说灸补肾阳5王执中字叔权南宋《针灸资生经》a考订腧穴(审穴名,定位,深度,宜忌,遗漏)b“按之酸痛是穴”说,即“受病处”诊察压痛点,作为确定施灸穴位的依据c强调灸治疾病d灸法原则:体位选择,壮数少,点艾火,灸后调护,施灸顺序,艾炷大小,发灸疮,灸法禁忌e强调火针微刺f穴法理论:针灸受病处,重视腧穴切诊善用阳性反应点(“中气穴”火针加热)火针,冷针6闻人耆年南宋《备急灸法》灸法急症专著“仓促救人者,惟艾灼为第一”“骑竹马灸法”7席弘字宏远宋《席弘家针灸书》十世孙传陈会(《广爱书》),陈会传刘瑾(《神应经》)行针审穴说毫针补泻手法补泻迎随说平补平泻说8刘完素字守真刘河间金元四大家寒凉流鼻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八关大刺,热宜砭射说;灸刺须分经络灸引其热说9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水学派创始人《珍珠囊》《洁古注叔和没绝》《洁古家珍》针灸学理论成就在杜思敬《济生拔萃》多论述伤寒取五输说大街经说经络取原法重视特定穴放血重视井穴原穴荧穴10张从正字子和金代《儒门事亲》火热血实,法宜刺络刺血法机理:a“邪去正安”说b汗,吐,下三法c泻血除热攻邪最捷d 出血以养血刺血特点:a三多,运用(钅非)针多,放血部位多,放血最多b以十二经气血多少理论指导刺血 c刺血后调护d禁忌症,适应证11李杲字明之晚年东垣老人金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沦》《兰室秘藏》A泻其血络多用三棱针可实证热证虚证 b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c用俞募“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说,背俞治外感,腹募治内伤d东垣针法,针灸补土,昆仑,足三里俞募穴e中风针法阴臭针法(行间,少冲)灸血海,气海法(妇人病)灸治疠风(承浆)灸治项疽12何若愚金代《流注指微论》《流注指微针赋》要略见于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收入于窦桂芳《针灸四书》A按时选穴,养子时刻注穴说(a气血流注聚于某穴,开穴。
离开,闭穴b阴日血引,值阳气流,阴经选穴归于心包,阳三焦c确定十天干日与所开经脉所属脏腑关系d养子时刻注穴必须依开穴规律“经生经”“穴生穴”按五行相生次序逐个推算)B补生泻成,经络迎随浅深说,以生成数决定针刺深浅以定补泻c接气通经,短长依法说,据经脉长度决定留针时间D犯禁忌而病复,用日衰而难已、13窦汉卿金元《针经指南》a“流注八穴”理论,重视八脉交会穴b针下得气理论c手指十四法d简便取穴: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e无痛安全的针刺术:左手重而多按,右手轻而徐入14王好古字进之海葬老人元代《此事难知》重用原穴:“拔原”说完善五输穴理论(辩证辩经选用五输穴,根据五脏配属,根据传变规律,根据邪属阴阳)15罗天益字谦甫元代师承李东垣《卫生宝鉴》A灸法温补脾胃说(补脾基本灸方:中脘,气海,足三里;适应脾胃内伤;轻症取中脘,阴阳两虚再加阳辅;“月行寒”去中脘加三阴交,阳辅)b针刺放血泄邪学说(“高巅之上,射而取之”“血实者宜决之”)c针灸药兼施说d中风灸法,灸治惊痫,葱熨法治验,疝气治验,代灸涂脐膏e灸引阳气,壮脾温肾16王国瑞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a十二经夫妇相合逐日按时取原说b飞腾八法c针灸并用,补泻兼施d一针多穴,交经互刺e穴法相应,主次配伍17朱震亨丹溪翁元代《丹溪心法》《丹溪手镜》a经络病机:十二经病症“合生见证”b(针法浑是泻而无补:出血者,乃所以养血刺络放血毫针攻邪行滞火针攻破去淤)c热者灸之(实热证:发散郁热,拔引热毒,泄引热下;虚热证(阳生阴长):补阳生阳;补元气)18滑寿字伯仁元末《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a注释《难经》首列经文,次附注释,辨误考证,见解评解b发挥“十四经”理论(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腧穴;补充任督二脉病候;记载十四经穴歌;绘制经穴图)明代1刘纯字宗厚明代《医经小学》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起为度的手法(扪穴进针得起退针)补泻法2徐凤字延瑞明代《金针赋》《针灸大全》a手法理论;行针“十四法”“三才”补泻调气出针法 b诠释窦默针法c完善子午流注之法d倡用灵龟,飞腾八法 e重用八脉交会穴重视灸法3汪机字省之明代私淑朱丹溪《针灸问对》A手法学说:九针之用,无非泻法(砭石所制,无气无味;破皮损肉,气从窍出;针刺祛邪扶正)b《素》《难》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