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的主要倡导人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
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
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
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
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
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是一门非常复杂而有趣的研究领域,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是语言习得研究中一个重要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对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介绍和讨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习得过程。
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及实验心理学家Noam Chomsky首创的。
它被认为是第一个基于正规语言(formal languages)理论的语言习得模型,其目标是要解释语言的结构,也就是识别语言语法的规则。
它的扩展,多语习得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language acquisition),被认为是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第二个部分,它涉及语言习得中的多种不同语言技术。
根据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听觉经验、口头经验和语言意识。
首先,孩子们必须听觉接受语言,通过仔细聆听来意识到语言是什么。
然后,他们将开始使用语言,并尝试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孩子们将开始意识到语言特定的结构,并学会使用它来表达他们的意思。
Chomsky认为,这些三个阶段都受到人类先天具备的语言能力结构(language acquisition structure),也叫做克拉申记忆模型(Chomsky memory model)的影响。
此外,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光根源模型(illumination source model),它是一种简单的解释模型,旨在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发音和语法。
该模型认为,学习者可以从外部反映出语言中结构特征的信号中获取信息,而这些信号就像发光一样,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发音和语法。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语言应用逻辑操作系统(Language Appliance Logic Operation,LALO)。
这是一个计算机程序,用于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的结构,以及使用正确的语法结构来表达不同的句子。
LALO模型也是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语言学习者使用恰当的语言结构来表达各种思想。
二语习得理论
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总是经历一个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这一规律同样适合于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的只要一天,有的则要半年或更久。
Krashen认为“沉默期”是使习得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
在沉默期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听”来提高语言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发展语言能力。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刚从沉默期走出来的孩子,刚刚学会开始应用第二语言,但是错误非常多,不习惯第二语言的规则。
语法干扰期是掌握语言的必经阶段。
孩子尝试着把语言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创造出大量的表达方式(其中有很多错误)。
这是儿童掌握语法规则,建立语感的必然方式。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孩子可以讲英语了,家长就认为完成了英语学习任务,其实这只是证明日常口语学习部分达到了一个水平,但是掌握的不全面。
许多中国孩子进入美国课堂学习时发现课本看不懂,学科词汇听不懂。
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掌握学术英语知识。
而这方面知识对于孩子的学科应用水平和日后的工作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好学术语言可以为孩子搭建另一片广阔天地,可以让中国孩子更深入的理解异国文化,可以训练孩子的多元学科思维,也可以使孩子更快融入国际交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国际人!作为家长要暗示孩子继续探索学习,鼓励他们多了解学科知识,让他们对学术英语感兴趣。
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达到英语学习一个阶段后孩子的提高水平趋于缓慢,多数家长这时看不到孩子有明显进步就会施加很大压力给他们,担心孩子英语水平下降。
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焦虑学习中出现的曲线期,这是每个学习者遵循的自然规律,只要坚持不懈,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会突破平缓期,继续提高英文水平。
教育技巧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职业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1262020年39期总第531期ENGLISH ON CAMPUS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职业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文/叶 幸一、克拉申相关教学假说美国语言学教育家克拉申毕生致力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假说。
1. 习得-学习理论。
克拉申(1981)对于语言习得和学习作出了相应的区分。
习得(Acquisition)指的是类似于孩子从出生就学习母语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然的、无意识的。
语言学习者聚焦于交流的信息而非语言本身的对错和语言形式。
学习(Learning)是一个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语言的过程,教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系统化、目的性强,强调教授语言规则和语法。
克拉申认为在语言学习尤其是二语习得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出母语习得的环境,但他也接受二语学习。
2. 监控理论。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指出,在人们的大脑中,存在着监控机制。
监控机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是否在语音、音系、语法、句法等领域犯了错误。
克拉申认为,有意识的监控体系和无意识的监控体系都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监控体系就像编辑器一样,帮助人们自动矫正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
监控功能的实现,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语言学习者要对语言规则和语法有所了解;(2)语言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有时间地去自我调整相关的规则;(3)人们在说母语的过程中,往往语速较快,不会刻意纠正在意自己的语法和句法的错误。
但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监控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监控理论,克拉申将学习者进行了分类:(1)可以成功运用监控理论的人。
这些学习者可以很好地使用监控理论来调整自己,尤其是在进行书面写作练习时。
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学习者可能会犯错误,但是当别人提醒他们注意规则时,他们会及时做出调整。
(2)过度使用规则的人。
这些学习者,也许很好地掌握了相应的规则,但是他们因为缺乏练习,往往出现过度使用技巧的现象。
(3)没有掌握相应语言规则和语法的人。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要算克拉申。
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提出实质上是对近二三十年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研究的总结,并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自成体系的学说。
克拉申从70年代初便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
经过数十年的苦苦探索,他于80年代初发表了集其研究之大成的两部专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981)、《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并与特雷尔(T.Terrell)合作于1982年出版了《自然途径》(Natural Approach)一书。
在这三部著作中,克拉申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外语教学思想和体系。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1)习得—学习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2)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3)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4)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5)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1 习得—学习差异假设,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习”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根据“习得—学习差异”这一假设,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语言,而只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语言。
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情感过滤假设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intake)。
情感过滤的过程如下图:
过滤
∣
输入法→∣→ 语言习得器官移→ 习得的能力
∣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过程中,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头一道障碍。
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克拉申在总结过去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经验时指出,在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过程中,习得者并不吸收他所听到的一切,有几个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
这些因素是:1)动力。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
2)性格。
所有的文献几乎都一致表明,那些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3)情感状态。
主要指焦虑和放松这互为对照的精神状态。
它在较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外界的语言输入。
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与多媒体视听说教学
但 经 人 指 出 后 能 够 自 己改 正 ; 写 作 时 , 于 较 注 意 言 形 在 由
多 媒 体 环 境 下 的 视 听 说 教 学 利 用 现 代 电 教 设 备 , 直 融 观 性 、 味 性 、 颖 性 和 感 染 力 为 一 体 , 而 成 为 外 语 教 学 趣 新 从 中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它 的 主 要 目 的 是 训 练 学 生 的 听 说 能 力 。如 何 利 用 现 代 教 学 理 论 不 断 改 革 视 听 说 课 以适 应 新 形 势 下 培 养 人 才 的需 要 是 广 大 师 生 共 同 的 心 愿 。 近 年 来 , 不
控 、 重 选 择 输 入 材 料 和合 理 安 排 课 堂 活 动 。 慎
[ 键 词 ] 克拉 申 ; 言 习得 理 论 ;假 设 ; 听说 教 学 关 语 视 [ 图 分 类 号 ] H3 9 9 中 1. [ 献标识码]A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3 3 2 1 ) 30 2—2 0 922 (0 0 0 —1 90
21 0 0年 第 3期 ( 第 1 期 ) 总 1 2
牡 丹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M UDANJANG I COILEGE DUCATI OF E ON
N O.3.2 O 0l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摘要:克拉申在二语习得领域的贡献不言而喻,笔者尝试就习得与学得假说进行论证分析。
分别以习得和学得,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动力和内因动机为关键词从不同视角进行论证。
客观分析得出假说中的定义存在漏洞,不够科学,但克拉申在获取知识时两种不同过程的划分引发深层思考。
更准确的认识习得与学得假说,对更好的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有着积极作用。
一、克拉申习得与学得假说存在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教育家克拉申开始了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即他最初的“监控理论”,经过多年的探索,克拉申称他有了“一个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是克拉申习得与学得假说论证,即学会的有意识知识与习得的潜意识知识之间没有接口;学会的知识只能用于监督控制语言运用,真正流利的自发的语言运用只能靠习得的潜意识知识(克拉申, 1985)。
下面笔者尝试以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学得和习得为关键词,从不同视角分别进行分析论证。
(一)关键词:语言的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1. 语言视角分析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郝滨, 2009)。
所谓语言的潜意识知识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为了传递某一具体思想或交际目的而使用并习得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相对碎片化的语言知识;所谓语言的有意识知识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不断积累认知后发现系统的语言知识,包括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复杂符号系统,相对系统化语言知识。
当我们处理生活中较低水平的交际或传递思想是,我们习得的潜意识知识在发挥作用,就像小孩子在上学前,虽然没有认字念书,也能使用语言完成简单日常交际或思想传递。
当人们的需求提高时,人们需要处理更复杂的交际或传递更富有逻辑的思想时,语言的潜意识知识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從潜意识知识中提炼出有意识知识,帮我处理更为复杂的语言使用需求。
从而否定了克拉申的习得与学得假说。
2.教学视角分析从这一理解出发,“自下而上”的思考,学术上,叫做“增量式渐进变化模式”,或者就叫“自下而上”的演进模型。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中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并以五个假说为基础论。
此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第二语言学习及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尽管围绕这个理论的争议不断,但毫无疑问的是它能够准确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及机制,完整地把握和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进而为更好地开展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本文拟从分析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入手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客观情况,探讨和摸索一种更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模式。
二、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包括五大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说(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和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1.习得――学得区分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Hypothesis)。
这是五大假说中最基本的。
在这个假说中,克拉申对“学得”(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学得”和“习得”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这两种方式相互区别并且彼此独立。
“学得”指学习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形式去获取语言知识;“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指注意力集中于意义层次上的交流,像儿童学习母语那样,在交际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学会使用第二语言。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四)、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这个假设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 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口的语了, 这就是克拉申所说的可理解输入不是二语 习得的充分条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 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它们对语言输入 有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 入的多少,这也正是克拉申述的内容。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 理论述评及其应用
斯蒂芬· 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著名 美国语言教育家,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他毕生致力 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为他赢得了世界性 声誉。 克拉申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第二语言习 得提出了一系列假说。
(一)、习得一学得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 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 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习得”是潜意识过程, 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 语便是这样的过程。而“学得”则是有意识 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 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 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 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i+ 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 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 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也就是说,习得者 首先理解语言的意思,语言结构便会自然习得。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 点:
一是可理解性(comprehensi1ility)理解输入的语言材 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于习得者 而言,只是一种噪音。 二是既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要使语 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 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 觉中习得语言。 三是非语法程序安排(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 口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 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四是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 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 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克拉申“i+1”理论与自然学习法
克拉申“i+1”理论与自然学习法一、克拉申与“i+1”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语言学教授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提出的语言监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领域,是国际公认影响最大的。
其中“i+1”输入假说(即i+1理论),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
二、i+1理论的主要观点1、简化语言和语言沉默期克拉申i+1理论是建立在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基础上的,儿童习得母语过程中的“简化语言”和“语言沉默期”是这个理论的重要依据。
“简化语言”是指成人为了幼儿能听懂输入信息而使用的简单化语言形式,比如叠字等,易于孩子理解和再产出。
“语言沉默期”是指语言习得者还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期,这让人们认识到语言习得过程中“听”的重要性和语言学习需要一个过程。
2、语言启蒙的首要条件和必要条件听力输入是语言启蒙的首要条件,一切语言启蒙都是由听力输入开始的;听力输入还必须是“可理解”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3、i+1输入原则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必须具备i+1特性,i代表孩子现有的语言水平,i+1代表有效的语言输入水平。
超过这个部分,即i+2部分,是孩子学习的恐慌区。
在i和i+2区域的输入,是无效输入,不会对语言学习产生作用。
如下图所示,三、自然教学法中i+1理论的运用自然教学法(The Natural Approach)是由克拉申和特雷儿共同提出的。
他们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习得”比“学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自然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如下:1、先理解,后产出原则在学习语言的开始阶段,特别是沉默期阶段,不要求学生从字母、语法开始,也不要求学生模仿目标语言产出任何声音产品,而是用各种可能的方式用外语口头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i+1部分)的内容和知识。
即从大量的有效听力输入开始。
2、降低学生情感滤器原则i+1部分的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相关有趣的,不然孩子会产生压力和焦虑,变得不自信并且厌倦。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 ;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
作为“学得”的结果 ,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 ,而不
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习得”是第一位的 ,但也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064-02
身份参与课堂的交际活动,而不是以知识的化身、教学的主
体出现在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挑选出具有知识性、趣
味性和真实性的教学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并
在学生遇到表达和理解困难时,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以
便使交际活动能顺利地继续下去。同时,教师还应设法缩小
师生之间的距离,积极参与课堂交际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
并不排斥“学得”的作用。
2.监控假设 (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 ,语言习得能“引导”我们讲第二语言 ,并直
接关系到我们说话的流利程度 ;而语言学习只起监控或“编
辑”的作用。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前也可能在其
后。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 :其一、语言
,它区分了习得与
学习过程
,这为探讨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不同特点奠
定了理论基础。其次
,它强调输入语的可理解性
,特别是强
调应提供略高于学习者目前水平的语言输入
,这对第二语言
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
,情感过滤假设重视学习者
情绪、动机等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这为进一步探讨
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
则 ;其二、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2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
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
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
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
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进行。
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 公式。
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为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语言学习行为,应用语言学家提出了很多语言习得理论,并从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语言习得作出详细阐述。
其中影响最深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an D. 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认知理论。
本文对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传统意义上讲,第二语言习得分为两大流派:行为主义学说( behaviorism) 和固有观念学说(innatism) 。
前者认为学习者与其周围环境的交流导致语言习得的产生;后者强调人的内在的和先天的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人与生俱来具备一种语言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2vice) ,使得人们去自由地习得语言。
从20 世纪70年代起,克拉申便专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于80 年代初发表其两大专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981) 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2) ;同时于1982年与特雷尔(T. Terrell) 合作出版了《自然途径》(The Natural Approach) 一书。
在这三部著作中,克拉申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 ①习得- 学得差异假设(acquisition2learninghypothesis) ; ②监检假设(monitor hypothesis) ; ③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④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 ⑤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2filterhypothesis) [1 ]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Approach )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
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
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
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
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丫『刺激一一反应(S-R,Stimulus-Response )。
结构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L.Bloomfield )以行为主义的“刺激一一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得Jill ' shunger(S)“I ' mhungry (r)Jack' shearing(s)Jack' saction(R)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他认为r?s是物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
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
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 Iwouldlikeaglassofwater. ”。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
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
浅谈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解
浅谈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解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或者有指导的情况下,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的启发,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二语习得理论,在其著作《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监察模型”。
克拉申认为,在二语习得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为情感因素和学习者的智力因素。
该理论由5大假说构成,分别为: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下面我将就这五点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习得与学习假说习得和学习假说是克拉申五种假说中最重要的,也是广为语言学家和从业者所熟悉的。
习得和学习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的能力。
习得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行为与过程,例如儿童获取第一语言就是一种习得过程,其结果便是形成语感。
这种习得来自于自然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
而学习是可观察且有意识的,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区分语言习得与学习的标准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非语言环境。
此外,克拉申还提出了著名的“无接口”理论,即习得的知识与学习得到的知识是两种相互独立的知识,无法转换。
然而,对克拉申的这种“无接口”理论有部分人士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学习者在课堂环境中学到二语语法知识是他们关于目的语语法理性知识的主要来源。
经过反复操练和实践运用以后,这种外显知识即学习的知识可变得程序化、自动化,从而逐步转化为内隐知识,即习得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有接口”理论。
笔者认为,这种不同意见的出现很有意义,既体现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也为二语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二、监控假说该假说认为,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表达时,常常会不自觉留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
这种“注意”或“留心”其实就是监控过程。
其基本意思为:言语由“习得系统”产生,学习只有一种功能,即“监察”或“编辑”。
简议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
简议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摘要:外语学习是在学习者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制约下进行的。
从外部环境讲,外语必须在学校环境中,在班级授课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组织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从内部环境讲,外语学习需要具备译码能力、语法敏感能力、归纳类推能力和联想记忆能力。
所以外语不可能是习得,而只能是以学习为主。
关键词:外语;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克拉申(S.D.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以下简称克氏假说)曾在不少国家的外语教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有赞成和支持的,如Ellen Bialystok(1984);也有表示反对的,如Antonella Sarace(1984)与Anjum D.Saleemi(1984)。
我国研究者对克氏假说多持褒态,但亦有贬,如荆增林(1991)等。
总的来说,克氏假说的影响仍然存在,笔者将各种褒贬内容作一粗略归纳,希望从我们的外语教学实际出发,应用和参考克氏假说。
第二语言可能包含外语,但两者不同;第二语言主要指侨居国语言。
克氏假说主要流传于外语教学界,本文主要以外语教学为立论基点,评析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先简述克氏观点,再归纳褒贬意见,最后谈点个人看法。
一、简介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的基本观点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假说是克氏理论的核心部分。
此假说认为,成人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知识。
第一条途径叫习得,大概像小孩那样自然学会;第二条途径是学习,指通过教学而有意识地学得第二语言的知识。
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主要靠习得,学得的语言知识只对运用语言起监察作用。
习得是接受输入后潜意识地吸入(intake),故第二语言的教学主要是输入与吸入,须采用隐含的办法,至于用课堂教学那种外显办法只能学到可帮助改错的语言知识。
持肯定习得―学得观点者认为:“这个领域(指外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得到了言之成理而又较公正的解释,其成就令人叹服。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他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这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克拉申在20世纪中叶以来提出的第二语言学习得的“输入假说模式”,这是近几十年来影响广泛、解释全面又很具争议性的理论。
早在1970 年代初克拉申就提出了“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 ,该模式以“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为核心;80 年代中叶,克拉申对之进一步扩充修订,转为以“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为中心,形成了“输入假说模式”。
“输入假说模式”由五个互相联系的核心假说构成,它们分别是: ①语言习得- 学得(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假说; ②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③监控假说; ④语言输入假说; ⑤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这五个假说彼此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
习得的语言系统处于大脑左半球语言区,是自发语言运用的根本。
与之相对的是“学得”,这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学得”的系统虽然在大脑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
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
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一)习得/学得假说
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二)自然顺序假说
此假说认为学习者在习得正规语法项目的过程中可能遵循一定的顺序,语法结构的习得是按一个可预测的顺序进行的。
此假说中的“自然”指的是一些具体的语法项目的习得顺序,而在克拉申的The Natural Approach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习得的四个要点:1)理解先于产出 (或输出);2)产出要允许分阶段进行;3)在学习者未准备好之前不强迫其说话;4)降低或减少情感障碍。
接着在同一本书中的另一章节,克拉申又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自然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3] 该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一个特定的自然顺序进行的。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一些语法结构会先于其它语法结构被学习者掌握,而且这种先后顺序与学习者的年龄、母语背景及学习条件等无关。
例如,在儿童和成年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
(三)监控假说
此假说认为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在头脑中起监控语言的作用。
监控是学习者用来编辑其语言行为的机制。
它运用所学的有意识的语言规则、知识等对所说的语言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
此过程可于话语产生前或后发生,并且是非强制性的。
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的内在关系。
语言习得系统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得系统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作用。
口头表达时一般注意内容而非形式,不去考虑语法规则;若过多考虑语法监控,不断纠正语法错误,就会妨碍交际进行。
书面表达时,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监控假说解释了习得和学习的关系以及后者对前者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这一假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有着根本的区别。
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
而语言学习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这
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
第二,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
第三,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学习个体应根据情况合理使用监控功能。
在进行口头表达时,人们通常关注的是说话内容而不是形式,而且此时如果过多地使用监控功能,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此时可少用或不用语言的监控功能。
但在书面表达时,人们通常更重视语言形式,即表达的准确性,所以此时就很有必要运用语言的监控功能来纠正表达中的错误。
(四)输入假说
克拉申主张输人的语言信息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为了使学习者有所进步,向其输入的信息只能稍微超出其目前所处的水平。
该假说是Krashen理论的核心。
习得者要接触“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现有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即i+1公式。
i代表习得者现有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理想输入应具备以下特点:(1)输入是可理解的。
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可理解性输入语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输入对习得者毫无意义。
(2)输入是有趣或相关的: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有利,必须对意义进行加工。
语言材料有趣、关联,学习者就会不知不觉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输入不按语法顺序进行。
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可理解性输入。
如果目的是“习得”而非“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必要且不可取。
(4)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习得新语言结构需要连续不断地广泛阅读和大量会话才能起效。
Krashen试图用这一假说解释学习者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
他认为单纯地主张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这样,习得者的内在加工机制才能够运行。
在这个假说中,只有当习得者获得比他现有语言水平略高一点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内容的理解而不是形式时,语言习得才能产生。
这就是Krashen著名的i+1公式。
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如果语言交际获得成功,语言输入可被理解且保证有足够的输入量,那么i+1会自动提供给习得者。
也就是说,如果习得者首先理解语言的意思,语言结构便会自然习得。
输入假说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之后自然形成的。
因此这一假说关注的是语言习得而非学得。
Krashen还给出了理想输入应满足的条件:第一,输入是可理解的;第二,输入是有趣或相关的;第三,输入不按语法顺序进行;第四,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
当语言输入大大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缺乏趣味性或相关性时,学习者就难以理解所输入的材料,此输入在习得中就没有价值。
(五)情感过滤假说
这个假说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能保证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习得才能发生。
此外,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
例如,学习动机、自信、焦虑感等,它们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
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
如果学习者动机强烈,有自信心或焦虑感较少,就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学习效果会更好;反之,则会影响习得的产生。
实现语言习得需要人脑向输入“开放”,使之顺利达到人脑习得
语言的部位——“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
除此之外,大脑还有个“情感过滤器”(affective filter),它就如阀门一样控制着语言输入,完全受情感因素操纵。
当处于放松、自信的积极精神状态时,可理解性输入便可顺利到达LAD,从而习得新语言。
Krashen认为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有:(1)动机和态度: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
(2)性格因素:自信、开朗、自我感觉良好的语言学习者进步较快。
(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
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尽管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的提出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和第二语言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输入假说与情感过滤假说,对外语教学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