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最近,“国学热”在中华大地上兴起,一时间,“国学”成为热点词,于丹,易中天,王立群都成为了文化名人,学术的通俗化似乎一时间就等同于国学的传播。虽然90年代以后,乃至如今21世纪的围学热都是自发性的,里面既有留学生、大学生,也有企业家、社会工作者,总而言之是民间的。但是,传统文化的如何扬弃,如何现代化,国学对于中国现代化到底是阻力,还是助力,如何使它成为现代化的助力,并没有明确的回答。实际上,中国社会在20世纪经历了多次的转型。1912-1913年的议会政治,1914-1915年的专制独裁,1916年的君主立宪,

1917-1927年北洋政府的军人政治,1927-1949年源自苏联的国民党的党国政治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进行的各项共产主义改革,中国文化也经历了多种的转型,期间有反复,可是就基本的发展趋势而言,中国文化逐渐表现了它内核的文化认同。在中国综合实力日益强大的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也成为全球华人归属感的一个重要表现。20世纪60年代日本井喷似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凝聚力;二战后美国的独霸天下也成全了美国文化在全球的被模仿和被羡慕。而在各国发展起步之初,日本,从初期就存在明治维新的脱亚入欧,和魂洋材口号的提出,到二战之后面对一片废墟的迷茫;美国,正如亨廷顿《我们是谁》中强调的;美国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国人,美国的文化是什么,他们只知道一个星条旗的概念;俄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作为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对属亚属欧都不能确定;;甚至连英国,也可能在未来发生冲突,重新恢复原来分裂的状态。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两岸问题,两岸的文化认同正是未来统一的一个关键。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到底是什么。

中国的文化精神

那么,中国的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正是中国的“中”。《论语》最后一篇是《尧日》。“尧日:‘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是讲尧要把天子之位让给舜:“喂,舜,我是第一代领导人,你是第二代领导人,我把我的执政经验传授给你:你要好好地牢牢地保持中字不动摇啊!”这个“中”字,就是中国人一直保持的文化核心精神。“而如果你把这个中字丢掉,四海就会贫困,你的天子之位也就保不住了。”后来舜老了,把天子之位再传给下一代领导人禹,也还是以中为方针进行传承,即“舜亦以命禹”。而禹则把“中”这一个字变成了十六个字,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于个人和公有的利益权衡,他需要有自己的中,这个度万万不能超过底线,君子中庸之道,一个人为人处世,也千千万万不能过激,所以君子要日三省吾身,在做事的方面有自己的原则。但往往很多事需要自己的克制,所以要日求自新,才有林则徐的制怒之言,才有娄师德的唾面自干。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小及大,都要掌握“中”这个限度。任何方面,治大国如烹小鲜,大事小事,度最重要,一旦过头,都会过而不及。在用现在的话表示,就是公平正义,不要有偏心。这个核心精神的形成有一个特殊原因,就是中国地方大,民族多,不得不采取多元一体的形式。中国文化的延续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夏、商、周三代的血缘不同,来源不同,但在互相代替后,文化还是一脉相承。宗教问题也是,中国并没有太强的排他性,而是形成儒释道三教汇融的格局。而直到今天,中国现在同样存在分派,新左派,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新儒家主义,如何处理各种不同思潮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和而不同,正是中国文化提供的智慧。而一家独大,同而不和的后果在蒋氏独裁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已经显露无遗。,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文化,在它的具体地区的核心精

神中必然包含有普世价值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绝不抵触,民主自由这些正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尊重别人的文化,消化别人的文化长处,也是中国文化具有的包容性,所以中华文化存在至今,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必然结局。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1、从“睁眼看世界”到新文化运动 1840-1949

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周大门,给昏庸无能的满清封建统治者敲响了丧钟。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由此所引发的中国传统文化危机迫使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世界,不得不“睁眼看世界”。以林则徐、魏源、龚自珍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没落或者说是无奈,于是他们鲜明地提出,要改变积贫积弱的状况,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只是改变技术层面上的器械改革并不能挽救时局,在对西方的接触中,中国不得不做出改变。费正清提出“碰撞-反应“说,中西方的碰撞引起了中方向现代化的转型,尽管这个转型显得跌跌撞撞,可是使老朽的中国文明获得了新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在中国推介西方的“制度文明”,并进行了以启民智、设议院为主要内容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国的新思潮开始出现,但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也说明了中国文明一成不变的根深蒂固。而现代化需要改革,新文化运动则在中国首次鲜明地举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把学习西方推向了高潮,而矫枉过正,新文化运动同样存在着种种错误,“废除汉语,换行世界语”这些错误看法同样盛行一时。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虽说当时激动人心,鼓励了青年的斗志,可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着致命的打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19-1949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意识到惟有“以俄为师”、走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希望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而同样深受苏联影响的国民党提出军政,训政,宪政,作为引导国民的基本政策。而军权大于党权也成为国民党军强党弱的原因,专制独裁也成为历史失败的源泉。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逐渐形成。

3、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949-1976

由于受着俄苏模式的深刻影响,“左”的教条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盛行,加上当时主要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对文化形势的不当判断和估计,虽然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正确方针,但却未能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十年“文革”中林彪、四人帮集团打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两方现代科学文化进行了双重排斥和打击,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造成了大损失。

4、从改革开放到“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正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文化创新,一方面积极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因子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