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https://img.taocdn.com/s3/m/1bb633094a7302768e993940.png)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 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 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 2 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 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 3 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 4 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 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https://img.taocdn.com/s3/m/558c1e0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6c.png)
名词活用作动词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要正确理解和翻译古文,掌握这种规律非常重要。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会受到副词或助动词的限制。
但如果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会活用成动词。
例如,《劝学》中的“非能水也”中的“水”,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和“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所以它活用成动词,意思变成了“游水”。
再比如,《采草药》中的“草已芽”,因为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芽”也活用成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同样,《采草药》中的“未花时采”中的“花”,因为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也活用成动词,翻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另外,《采草药》中的“先芽”中的“芽”,因为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翻译后的意思是“先发芽”。
还有,《察今》中的“表”,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标记”,但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能带宾语。
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就会活用作动词。
例如,《伶官传序》中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但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活用成动词,翻译为“用木匣子装”。
同样,《五人墓碑记》中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再比如,《鸿门宴》中的“目”,因为带了宾语“XXX”,所以活用成动词,翻译为“给XXX使眼色”。
还有,《察今》中的“法”,原本也是名词,但因为它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左右欲刃相如。
这句话中,“刃”被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应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有时,名词也会带补语,使其活用成动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原本它的意思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省略的介词“于”),但由于带了补语,所以应翻译为“驻军”。
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
![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a3c764eaba1aa8114431d9fc.png)
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其活用知识,具备辨识这种活用的能力。
【技法点拨】1.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中的“市”,本义是名词“集市”,这里后带宾语“鞍马”,应该活用作动词“购买”。
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中的“罾”,本义是名词“渔网”,这里用在“所”之后,意思为“用渔网捕”。
3.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狼不敢前”(《狼》)中的“前”,本义是名词“前方”,这里用在“不敢”之后,意思为“上前”。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受“稍稍”修饰,意思为“把……当客人”。
5.名词用“而”连接时,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名词“梯”,用在连词“而”之前,与动词“下”连接,用作动词“拿梯子”。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本课中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句中的两个“军”后均省略了“于”,这里的两个“军”都活用为动词“驻军”。
【典题共享】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中考语文:名词活用为动词
![中考语文:名词活用为动词](https://img.taocdn.com/s3/m/db19f656f12d2af90342e645.png)
中考语文: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者: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8年第21期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他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1.范曾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吏民,封府库。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又没有其他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
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又没有其他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秦伐韩,军于閼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军”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例7.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同例6,所不同的是例7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否定副词往往是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的几种用法
![名词活用的几种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2bc29df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5.png)
名词活用的几种用法
名词活用是指在句子中,原本作为名词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具有了动词或形容词的性质,从而具备了新的语法意义和功能。
以下是名词活用的几种常见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
(1)名词用作动词的宾语,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例如:“他吃饭。
”中的“饭”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表示“吃饭”这个动作。
(2)名词用作动词的主语,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例如:“阳光灿烂。
”中的“阳光”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表示“阳光照耀”这个行为。
名词用作形容词:
(1)名词用作形容词的状语,表示一个状态或性质,例如:“他认真地学习。
”中的“认真”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表示“学习”这个行为的认真程度。
(2)名词用作形容词的主语或宾语,表示一个事物或物质的属性或特征,例如:“玫瑰花香。
”中的“香”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表示“玫瑰花”具有香气这个特征。
名词用作副词:
(1)名词用作副词,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的方式或程度,例如:“他狠狠地打了他一拳。
”中的“狠狠地”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副词的性质,表示“打”这个动作的方式和程度。
(2)名词用作副词,表示一个句子或短语的关系或程度,例如:“他非常喜欢这本书。
”中的“非常”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副词的性质,表示“喜欢”这个动作的程度。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94c0831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f.png)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名词在句中充当动词的功能。
在古汉语中,名词具有接受动作或表示动作的能力,可以作为动词使用,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式:
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在形式上与动词类似。
名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加上动词的结构助词,如“以”、“得”、“为”等,用以构成动词短语;二是直接加上动词的后缀,如“-之”、“-于”等。
这样,名词就能够充当动词使用。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义: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语义上具有动词的意义。
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常常表示动作、状态、行为等类似动词的意义。
如“言”、“说”、“问”、“求”等名词活用为动词时,表示说话、询问、请求等动作。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应用领域: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古代语言中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文学创作中,名词活用为动词能够丰富表达方式,增加句子的变化,使句子更具表现力。
在医学、法律、军事等专业领域中,名词活用为动词能够达到更精确的表达,准确描绘出事物的特点。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一种语法现象,名词在句中具有动词的形式和义项,能够充当动词使用,并且在句法功能和应用领域上有广泛的应用。
这种现象不仅为古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https://img.taocdn.com/s3/m/b9d06aee580216fc710afd23.png)
文言文复习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几个公式古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有规律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规律尤其明显。
一、“所”+名词=“所”+活用动词1、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2、父时为将……所友者以百数。
(《赵将括母》)二、副词+名词=副词+活用动词3、客初至,不冠不袜。
(《大铁椎传》)4、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梦溪笔谈采草药》)5、二月草已芽。
(同上)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三、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活用动词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8、武能网纺缴。
(《汉书苏武传》)9、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
(《复庵记》)10、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答韦重力论师道书》)11、左右欲刃相如。
12、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四、名词(前无动词)+介宾短语(后无动词)=活用动词+介宾短语1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15、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柳毅传》)16、一狼洞(于)其中。
17、沛公军(于)霸上。
五、名词+“之”(后有语音停顿)=活用动词+“之”18、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梯接之。
19、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20、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动宾短语)=活用动词+名词或名词短语赵。
22、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23、同舍生皆披绮绣……腰白玉之环。
七、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主谓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活用动词25、大楚兴,陈胜王。
26、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八、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组成主谓短语)=活用动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一月耳。
28、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练习:运用上面的公式,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名词。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0af3ccda647d27284a735168.png)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技法指津】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就是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名词临时转化为别的词类,一般有四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讲解。
一、名词作动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它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它前面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并不具备名词的语法特点,而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动作、行为。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名词后面带宾语,一般活用为动词。
名词一般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宾语,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1)但微颔之。
(《卖油翁》)――只是略微点点头。
(2)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踢它。
以上两例中,“颔”(原意为“下巴”)“蹄”(原意为“蹄子”)均为名词,后面均带宾语“之”,因此可以判定它们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点头”“用蹄子踢”。
2.名词后面带补语,活用为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后面是不能带补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补语,此时,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
例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唐朝慧褒和尚当初在那里筑舍定居。
句中“舍”(原意为“房子”)后带有介词短语“于其址”作其补语,可见,“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筑舍定居”。
3.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欲、可、当)或副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鸿门宴》)――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丞相。
(2)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
(1)句中“王”前面有能愿动词“欲”(意为“想要”),此处便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称王”。
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高招
![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高招](https://img.taocdn.com/s3/m/7b87d8ccda38376baf1faee2.png)
如何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词的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在文言中词的活用是相当普遍的,而名词活用作动词,又是词的活用中最常见的。
如何判断文言句中的名词是否活用作动词,以下的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一、看名词后面有没有带补语。
如名词后带了补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2沛公军霸上(《鸿门宴》)4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涉江》)3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4旬余,杖至百(《促织》)二、看名词前有没有副词修饰。
如有,该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⑵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⑶妾不衣帛(《训俭示康》)三、名词前如用能愿动词“能、可、欲、肯”等修饰,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⑴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⑵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⑶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察今》)⑷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⑸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四、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⑴置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⑵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五、如两个名词连用,其中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
如:1天下大水(《五蠹》)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2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3藉吏民,封府库(《鸿门宴》)4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如名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短语并列,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1儿涕而去(《促织》)2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3墓而葬(《五人墓碑记》)七、如果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⑴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⑵故就酒家觞之(《训人命康》)⑶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⑷汝幸而偶我(《与妻书》)八、名词如与“者”一起组成“者字结构”,该名词也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7c5c2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b.png)
——《左传·隐公元年》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记·项羽本纪》
3.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欲、能、可、要、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项羽本纪》
4.介宾词组前后的名词
魏地方不至千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
语法
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第二节 词类活用的几种类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个名词出现在了谓语的位置,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
肘:名词,手肘。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
1.名词+代词
父曰:“履我!”
——《史记·留侯世家》
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黔之驴》
2.副词+名词
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
思考题
•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战国策·魏策》
鹪鹩巢于深林。
——《庄子·逍遥游》
5.特殊指示代词“者”前,“所”后的名词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 往焉,雉兔者往焉。
——《孟子·梁惠王上》
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
(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名词的使动用法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十二条规律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十二条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3b0ed95fd0a79563c1e72a4.png)
名词活用为动词地十二条规律古汉语中名词活用地现象比较突出,这就给学生地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不过,只要掌握了活用地规律,困难也就容易解决了.下面我就集中谈谈名词活用为动词地十二条规律.这十二条规律中,大部分与前辈和同仁们地研究成果相同,其余地都是自己学习地心得.因此,相同地略简,其余地就较为详细了.第一条副词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鸿门宴》:“项增数目.项王”……(“目”活用为“用眼看”.)《祭十二郎文》:“吾与汝俱少年..……”(“少年”活用为“是青壮年”.)《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活用为“并列排着”,引申为“瞧得起”.)第二条代词前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祭十二郎文》:“汝之纯明宜业.其家……”(“业”活用为动词“继承家业”.)《种树郭橐驼传》:“甚善,名.我故当.”(“名”活用为“取名”.)《冉氏烹狗记》(年辽宁卷):“烛.之则狗也……”(“烛”活用为“照”).第三条“而”前或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项脊轩志》:“客逾庖而宴.……”(“宴”活用为动词“吃饭”.)《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视之.”(“衣冠”活用为“穿着衣戴着帽”.)《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侣”活用为“做伴侣”,“友”活用为“当朋友”;其实在句子中都是活用为动词后地意动用法.)第四条介词结构前或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前地“舍”活用为“筑庐定居”.)《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前地“樵”活用为“砍柴”.)《聊斋志异·郭生》(年广东卷):“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德”在介结“以是”后,活用为动词“感激”.)《晋书·周访传》(年广东卷):“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妻”在介结“以女”后,活用为动词“嫁给.”)第五条能愿动词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活用为“游泳.”).《游褒禅山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活用为“说清楚”.)《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活用为“用刀杀.”)第六条两个名词并列,不是偏正或联合关系时,前一个活用为动词.如:《鸿门宴》:“沛公军.霸上……”(“军”活用为动词“驻军.”“霸上”是地名,与“军”并列,没有偏正或联合关系,因此,“军”活用为动词.有人说,“军”后省略了介词“于”,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两个名词并列,在古汉语中是常见地语法现象,而不是省略句式.);《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活用为“登记”.)《赤壁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活用为“攻下”.)第七条“所”字后面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活用为“捕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馆”活用为“居住.”)第八条在复句中,名词独立成为一个分句时,活用为动词.如:《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秤锤,独立成句,活用为“用称称量”.)第九条时间词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阿房宫赋》:“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弦”活用为动词“弹琴”.)《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表时间,“起初,最初”义,所以其后“舍”活用为“筑庐定居”.)《种树郭橐驼传》:“早实.以蕃……”(“早”表时间,其后地“实”活用为“结果实”.)《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先”表时间,“表”活用为动词“做标记”.)《采草药》:“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两个“花”字都活用为“开花”.)《谏逐客书》:“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光”活用为“发光”.)《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弦”活用为“弹琴”.)年海南、宁夏试卷:“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活用为“筑城墙”.)成语中也有这种活用现象.如:“春华.秋实.”(“华”活用为“开花”,“实”活用为“结果实”.“华”和“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又如“晨钟.暮鼓.”(“钟”活用为“敲钟”,“鼓”活用为“击鼓”.)现代汉语中地双音节合成词,也有这种活用地现象.如“初花.、初婚.、初霜.、初雪.”等.有地中草药地名字也有这种现象,如“冬虫.夏草.”.第十条句式相同地两个句子,其相同位置上地与动词相对应地那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梁惠王上》:“五十者可以衣.锦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食”是动词,因此,与“食”相对应地名词“衣”,活用为动词“穿”.)《种树郭橐驼》:“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摇”是动词,与其对应地“爪”活用为动词“用手掐”.)《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与动词“封”对应地是名词“礼”,因此,“礼”活用为“礼遇”.)《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下”与“破”对,因此活用为“攻下”.)《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与动词“封”对,因此,活用为动词“登记”.)年四川卷:“讲章句、课.文字……”(与动词“讲”对应地名词“课”,活用为动词“讲、授.”)第十一条联合短语地内部,有一部分是动宾关系,那么,另一部分也必是动宾关系,因此,另一部分中与有动宾关系那部分中地动词相对应地那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名词“衣”与动词“食”对,因此,活用为动词“穿”.)《兰亭集序》:“一觞.一咏……”(“觞”(酒壶)与“咏”对,因此活用为动词“喝酒”.)《阿房宫赋》:“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弦”与动词“歌”(唱)对,因此,活用为动词“弹琴”.)《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与“吹”对,因此,活用为“弹奏”.)第十二条双音节动词性联合短语中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赤壁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中地“渔樵”就是动词性联合短语,其中地“渔”是动词(捕鱼),因此,名词“樵”(柴)活用为动词“砍柴”.《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目”是动词性联合短语,因为“指”带了宾语“陈胜”,所以是动词(“用于指”),因此,与动词“指”联合地“目”也必是动词(“用眼看”)了.《论语·阳货》:“子之武陵,闻弦.歌之声”.(“弦歌”中地“歌”是动词(唱),所以“弦”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了.)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地现象,有地可以用几条规律去解释,如:“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地“目.”字,如果从“两个名词并列,不是偏正或联合关系时,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规律来看,“目.陈胜”没有前两种关系,因此,活用为动词“用眼看;如果按着“副词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条规律来解读,副词“皆”是修饰限制“指目.”地,是“指目.”地共同状语,因此,“目.”活用为动词“用眼看”;如果从“动词性联合短语中地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规律来看,“指目.”中地“指”带了宾语“陈胜”,明显是动词“用手指”,因此,“指目.”中地“目.”必是动词“用眼看”了.又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地“舍.”,如从“时间词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条规律来看,“始”,“当初、最初”义,表时间地,因此,“始”后地名词“舍.”活用为动词“筑庐定居”;如果从“介词结构前或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规律来解读,“于其址”是介宾短语,其前地名词“舍.”活用为动词“筑庐定居”.再如:“侣.鱼虾而友.麋鹿”句中地“侣、友”两词,如从“两个名词并列,不是偏正或联合关系时,前一个活用为动词”这条规律来看,都活用为动词(“做伴侣”、“当朋友”);如从“而”前或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条规律来解读地话,首先是“友”(“而”后)活用为动词(“当朋友”),那么,“而”前地是“鱼虾”,还是“侣”活用呢?再根据“句式相同地两个句子(短语),其相同位置上地与动词对应地那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条规律俩看,与活用为动词地“友”相对应地是“侣”,因此,“侣”活用为动词(“做伴侣”).实际上这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地意动用法.这种现象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只要熟记以上地十二条,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难关,也就容易攻破了.辽宁省沈阳市广全中学年月日。
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cf79c5a402d276a200292e6a.png)
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名词活用为动词举例
![名词活用为动词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c67f1a4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8.png)
名词活用为动词举例
嘿,同学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好好唠唠“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个有趣的语文知识。
比如说“雨”这个字,平常咱们都知道它是名词,就是指从天上落下来的水滴,对吧?但是呢,在“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句话里,“雨”就变成动词啦!意思是“下雨”。
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好像一个安静的小伙伴,突然活跃起来,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
再比如“军”,一般情况下它指的是军队,可在“沛公军霸上”里,它摇身一变,成了“驻军”的意思。
这就好比一个原本整齐站立的队伍,突然行动起来,找地方驻扎啦!
还有“粮”,通常就是粮食嘛。
但在“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中,“籍”是名词,指户籍,可在这里就变成了“登记”这个动词。
这不就像一个本本分分待着的小本子,突然被拿起来认真记录东西一样嘛!
“王”这个字,大家都熟悉,一般就是指君王。
但在“沛公欲王关中”里,就变成了“称王”的意思。
是不是感觉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者,突然有了要扩张自己势力范围的行动?
“蹄”,咱们都知道是马蹄,可在“驴不胜怒,蹄之”中,就成了“用蹄子踢”。
这多像一只原本安静的小毛驴,生气了就抬起蹄子来反抗!
“刃”本来是刀刃,在“左右欲刃相如”里变成了“杀”。
仿佛那锋利的刀刃一下子主动冲出去伤人啦!
同学们,你们想想,这些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不是就像给原本平淡的文字世界来了一场大变身,变得超级有趣,超级精彩?这就好比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一个普通的东西,突然有了新的用途,是不是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所以呀,语文世界真的太奇妙啦!咱们可得好好探索,说不定能发现更多这样有趣的知识呢!。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及形式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及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b73425e07e21af45b307a8fe.png)
“之”指代“五人之头”,“函”的原义为 “匣子”,用在代词“之”之前,活用作动 词,义为“用匣子装”。
规律七:名词+作补语的介词短语。介词短语 充当补语,说明动作的处所、时间。名词加 上作补语的介词短语,就要活用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9、越国以鄙 远。(《左传·僖公三十年》) 鄙:原为名词,边邑,此为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 作边邑, 以远方为边邑。整句的意思是:越过晋 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或译作:越过其 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
10、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侣鱼虾而友友糜鹿。 (苏轼《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整句的意思是:何 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 以麋鹿为朋友。
名词“舍”后面带有作补语的介词短语“于
其址”,“舍”就要活用作动词,义为“筑
舍定居、居住”。
“军”
后省略介词“于”,“(于)霸上”构成介
词短语,作“军”的补语,“军”活用作动
词,义为“驻军、驻扎”。
名词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 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 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 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 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 (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 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 的意思加上去的。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先国家之急而后后私仇也”。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后:方位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先(前), 以……为后 我之所以作这们的退让,是因为要把国家的急难放 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次要的位置啊。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https://img.taocdn.com/s3/m/30235f3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9.png)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或功能发生临时变化,被用作另一类词语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今天来讲一讲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一般动词。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名词的主要用途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野、蛇”都是名词,“野(郊外)”是主语,“永州”是“野”的定语,“蛇”是“产”的宾语,这些这是名词的常用法。
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名词还可以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如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都是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下面来梳理名词作“一般”动词词类活用的十种情况。
一、名词带宾语举例: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分析:这里的“籍”(原意是书籍,名词)用作动词,后面“吏民”是宾语,意思是“官吏和百姓”,整句话意味着为官吏、百姓编造名册。
可以翻译成:登记官吏百姓户口。
二、能愿动词+名词举例: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分析:“王”本来就是“君王、大王”的意思,是名词,前面带能愿动词“欲”(想要)。
“王”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读wàng。
整句话可以翻译成: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
三、名词带补语举例: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分析:“军”(原意是军队,名词)带补语“霸上”,作动词,意思是“驻军”。
可以翻译成:沛公在霸上驻军。
说明: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上句中“军”意思是驻军,就是述语)的成分,与述语之间存在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上句意思沛公驻军在霸上,“霸上”就是补充说明驻军的目的地。
同时也要说明:这句话还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完整的应该是“沛公军于霸上。
”同时还要说明:这句话也是状语后置。
“于霸上”本应放在“军”前,是沛公于霸上军,现在放在“军”后了。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2名词用作动词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2名词用作动词](https://img.taocdn.com/s3/m/2906b8026edb6f1aff001f41.png)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不归咎上天
秦师遂东就向东出发了
皆玄衣白刃(都穿黑衣,提着雪白的刀)
4.能愿动词+名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能游泳
左右欲刃相如想要杀相如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识其本名
5.名词+介宾
(这个名词又不是句子的主语或另一动词的宾词,用如动词)
唐浮图慧褒舍于其址筑屋居住
比喻式
公式一般为:比喻词+名词
1、静影沉璧(《岳阳楼记》)—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檐牙高啄(《阿房宫赋》)——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3、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像东流水
连谓式
公式为:动+名+动
1、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谭嗣同》)出头告发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建舍定居
特性式
5、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用木匣装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六国论》)——以礼对待
趋动式
公式:方名+动
1、负势竞上(《朱元思书》)——向上升
2、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或东或西流击
3、并力西向(《六国论》)——向西进军
4、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指
动补式
公式为:动+介+名
1、匣而埋诸土(《工之侨献琴》)——装在匣子里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坚持到最后
3、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捕蛇者说》)——靠后
陈述式
公式为:名+动(形)
1、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挂
2、明月半墙(《项脊轩志》)——明月照着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荆轲刺秦王》)——法律规定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8d808d3e84254b35effd347b.png)
词类活用现象: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够带宾语,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带宾语,这种现象叫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名词,前一名词不做修饰限制成份。
如:籍吏民,封府库。
军霸上。
鼓乐于此。
2,名词+介词,军于霸上3,所+名词,名词动用。
所字结构所后必然加动词所翻译成什么什么东西或地址。
令吏人完客所馆那个地址的馆是动词住宿的意思。
4,名词+代词驴不胜怒,蹄之。
蹄是名词后面是代词,名词变成动词。
蹄翻译成用蹄子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妻,嫁给5,而前后是并列关系,子路从而后。
后是方位名词在那个地址翻译成落在后面。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霸:称霸6,副词或否定副词加名词名词动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成文7。
能愿动词欲望动词趋向动词加名词名词动用左右欲刃相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名词做状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不做主语,那只能做状语一.一般名词做状语1表比喻斗折蛇行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2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象对待兄长一样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以对待宾客的态度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相如廷叱之二.表示时刻和方位的名词作状语1 ,时刻名词做状语:日月岁A.良庖岁更刀,割也。
岁:每一年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天天B.表示渐进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2方位名词做状语:单纯的方位名词在行为动词前做状语,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加往向等词语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南:向南。
西:向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有些名词带宾语以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臣服。
生死而肉骨。
使死的人活下来,使骨头长肉。
汗牛充栋四,名词的意动用法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什么如:吾从而师之把……看成教师。
名词活用动词的例子
![名词活用动词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e958ea4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e.png)
名词活用动词的例子
以下是 7 条关于名词活用动词的例子:
1. 你看那“阳光”居然在跳跃!就像小孩子一样调皮地从这跳到那。
2. 哎呀,“风”在调皮地拨弄我的头发呢!
3. 他说今天的“压力”特别大,简直像块大石头在追着他跑。
4. 我觉得“时间”在飞逝,转眼间一天就没了,这速度也太快了吧!
5. 她的笑容让整个“房间”都明亮起来了,这多神奇呀!
6. 那片“云朵”慢悠悠地爬行在天空中,真是惬意极了。
7. 嘿,“梦想”在召唤我呢,我可得赶紧去追呀!
我的观点结论:名词活用为动词真的很有趣呀,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呢!。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17cd8f0376a20029bc642d18.png)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A.偏正关系(状谓、动补除外,这只讲名词性词组)例如:(1)河水清且涟猗。
(《伐檀》)*(2)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B.并列关系例如: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C.同位关系例如: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梅花岭记》)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上面三种关系除外)例如:1.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宾)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主谓)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各句。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2.曾皙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同上)4.民生涂炭。
(《三元里抗英》)5.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6. [客]一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大铁椎传》)*7.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8.士兵德顺昌甚。
(《五人墓碑记》)*9.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10.瓮牖绳枢。
(同上)11.老者衣帛食肉。
(《齐桓晋文之事》)12.子墨衰絰。
(《之战》)13.妇抚儿乳。
(《口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曾皙后,诸越则桃李冬实、衣褐。
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状语 1.副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过秦论》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
(《口技》)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2、皆衣缯单衣。
(《西门豹治邺》)3、使人先表澭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复习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几个公式古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有规律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规律尤其明显。
一、“所”+名词=“所”+活用动词
1、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2、父时为将……所友者以百数。
(《赵将括母》)
二、副词+名词=副词+活用动词
3、客初至,不冠不袜。
(《大铁椎传》)
4、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梦溪笔谈采草药》)
5、二月草已芽。
(同上)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
三、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活用动词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8、武能网纺缴。
(《汉书苏武传》)
9、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
(《复庵记》)
10、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答韦重力论师道书》)
11、左右欲刃相如。
12、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名词(前无动词)+介宾短语(后无动词)=活用动词+介宾短语
1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15、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柳毅传》)
16、一狼洞(于)其中。
17、沛公军(于)霸上。
五、名词+“之”(后有语音停顿)=活用动词+“之”
18、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梯接之。
19、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20、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动宾短语)=活用动词+名词或名词短语
2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2、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23、同舍生皆披绮绣……腰白玉之环。
七、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主谓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活用动词
24、天雨墙坏
25、大楚兴,陈胜王。
26、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八、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组成主谓短语)=活用动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
27、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8、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练习:运用上面的公式,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名词。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3、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过秦论》)
4、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
5、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6、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7、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于尸合。
10、事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
11、鹪鹩巢于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