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集训队2001论文集 毛子青

合集下载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中微孔洞的一维多取向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中微孔洞的一维多取向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

Vol.25高等学校化学学报No.6 2004年6月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1124~1127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中微孔洞的一维多取向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黄祖飞1王春忠1魏英进1徐跃1高忠民1华中2陈岗1(1.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3;2.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四平136000D摘要应用一维多取向小角X射线散射(SAXS D方法研究了聚丙烯腈(PAN D基碳纤维中微孔洞的形态.结果表明这些微孔洞沿纤维轴方向呈针状并与纤维轴呈@=14 角的取向排列;微孔洞投影在碳纤维横截面上的平均半径R=1.14f m投影在碳纤维轴向上的平均长度L=17.97f m.建立的一维多取向SAXS方法可以得到若干二维SAXS方法才能得到的微孔洞形态及分布信息等参数(如@和L D且在各种纤维的微孔洞或微纤维的表征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关键词一维多取向小角X射线散射;碳纤维;微孔洞中图分类号O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1-0790(2004D06-1124-04碳纤维作为一种比强度和比模量都很高的增强型与功能型高性能纤维材料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及文体用品~机械设备~汽车工业~建筑材料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聚丙烯腈(PAN D基碳纤维是碳纤维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可将PAN基碳纤维的结构近似看作由沿纤维轴高度取向的乱层石墨微晶和微孔洞组成的二相体系[1].微孔洞缺陷是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结构单元(碳原子条带D堆积不完美的结果可对材料的性能产生决定性影响因而备受关注.研究材料内部孔洞结构的常用技术包括扫描电镜~透射电镜[2]和氮气等温吸附-脱附[3]等但前者制样困难且视场有限后者则只能测开孔而无法测闭孔.相对而言小角X射线散射(SAXS D是另一种更常用的~简易而不具破坏性的有效手段.然而近期一些突破性的表征技术都基于配备位敏正比计数器(PSPC D的针孔准直系统[4]尤其是配备二维小角X射线散射(2D SAXS D设备的同步辐射源[5]等实验条件对许多缺少相应昂贵设备的科研机构和工厂来说并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本文在普通X射线衍射仪上采用四长狭缝准直系统对PAN基碳纤维中微孔洞的结构进行了多取向的一维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在不需考虑光源强度及长狭缝模糊效应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数据处理得到碳纤维中微孔洞的关键性参数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替代方法.1实验部分1.1样品制备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提供的T300级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平行~紧凑而均匀地粘在一个自制的内直径为3.8cm~外直径为6.5cm的圆环上制成厚约0.5mm的样品.为方便多取向测量时的定位在圆环上以纤维轴方向为0 起点以10 为间隔依次标有角度.1.2仪器及测试方法测试在日本理学D/max-rA型转靶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Cu Ko辐射Ni滤片55kV>180mA/=0.15418f m.采用四长狭缝准直系统狭缝宽度依次为0.08 0.06 0.25与0.2mm步进扫描步宽0.01 停留时间10S测量范围20:0.2 ~2 .收稿日期:2003-05-09.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批准号:20010183031D资助.联系人简介:陈岗(1958年出生D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E-mail:jzhaf@.cf采集了纤维轴与狭缝方向(竖直向上)的夹角成0 (平行) 10 20 ~ 90 (垂直)等10个取向的SAXS 强度 相应记作10(S ) 110(S ) 120(S ) ~ 190(S ).其中S =2Sin // 10(S )和190(S )分别为赤道散射强度与经向散射强度.由于样品近似均匀 因而可将各取向的碳纤维与散射体(本文为微孔洞)的数量看作等量 即可在各取向的SAXS 强度间进行比较.2结果与讨论2.1微孔洞的形状和取向图1比较了赤道散射强度10(S )和经向散射强度190(S ).虽然经向散射强度在开始时较大 但其下降也快 很快就达到背底强度而变平整;相反 赤道散射强度开始时较小 但变化很慢 延续了很大的角度范围 在测量范围内仍没有达到背底强度.据Guinier 和Fournet 的倒易散射理论[6]可知 散射体的经向长度比赤道尺寸大很多 即微孔洞在纤维轴方向上的长度要比在横截面上的尺寸大很多.可见微孔洞沿纤维轴方向呈针状结构.为研究方便 一般将微孔洞的形状简化为底面半径为R ~长为L ~与纤维轴的取向夹角为@的细圆柱[6].f ig .1SAXS intensity prof iles of eguatorial andmeridional scatterings f rom carbon fibers f ig .2Schematic diagram of microvoid with a length (L )and a diameter (D )in reciprocal and real space根据SAXS 理论 圆柱状微孔洞在记数管接收狭缝所处的倒易平面上的强度分布呈扁盘状此扁f ig .3SAXS intensities of dif f erent oriented angles at certain scattering angles盘的伸展方向与扫描方向的夹角等于微孔洞轴向与狭缝的夹角 如图2所示[7].四长狭缝准直系统记录的SAXS 强度1(S )实质就是此扁盘上沿扫描方向的每个S 位置在整个狭缝方向(即图2中S 3方向)上的积分强度[4].因而经向散射强度在S 很小时会比赤道散射强度大 而在S 较大时则要小(图1).在S 较大的情况下 微孔洞轴向与狭缝平行时的散射强度最大.于是通过测量纤维轴与狭缝方向成不同夹角时的散射强度 可以由散射强度最大值所对应的夹角得到微孔洞和纤维轴的取向角.图3比较了散射角(2 )一定时 散射强度随夹角的变化情况.由强度极大值对应的横坐标可知 此取向角在10 ~20 间 取平均值得到@=14 .2.2微孔洞的结构参数如果以入射X 射线方向为 轴正方向 扫描方向为 轴正方向 狭缝方向为 轴正方向组成实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四长狭缝准直系统记录的SAXS 强度1(S )实质为 =0时 轴正方向上每个S 点在整个 轴方向的积分强度 因而反映的总是散射体(本文为微孔洞)投影在狭缝横截面上的平均信息 即微孔洞轴向与狭缝平行时的散射强度反映微孔洞横截面的平均信息 垂直时反映的则为轴截面的平均信息.因此 通过赤道散射强度10(S )可以得到微孔洞投影在碳纤维横截面上的平均回转半径R g 及其在入射X 射线方向上的平均长度L [4]:6211No .6黄祖飞等: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中微孔洞的一维多取向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R2g=12T2lims-0d[ln10(s)]ds2(1)L I=1TO10(s)dsO10(s)sds(2)计算结果为Rg=1.78nm,L I=2.03nm.这相当于把微孔洞半径为R,面积为S的圆形横截面转变成了等面积的边长为LI的正方形,故S=TR2=L2I(3)联立式(2)和(3)可得微孔洞投影在碳纤维横截面上的平均半径R=1.14nm.同理,将式(1)应用于经向散射强度190(s),可得到微孔洞投影在碳纤维轴截面上的平均回转半径R g1,R2g1=12T2lims-0d[ln190(s)]ds2(4)求得Rg1=5.22nm.此时微孔洞在碳纤维轴截面上的投影是长为L~宽为LI的长方形,据Glatter和Kratky的理论[8]R2g1=(L2I-L2)/12(5)依式(2),(4)和(5)可解出微孔洞投影在碳纤维轴向上的平均长度L=17.97nm.由于式(2)中的积分范围为0-O,而实际测量范围为smin=0.02266nm1-s max=0.22543nm1 (26=0.2 ~2 ),因而需要利用[s2,ln1(s)]曲线在低s值处的直线部分(Guinier图)和[s2,12/3(s)]曲线在高值s处的直线部分(Porod图)分别外推出smin-0及smax-O的散射强度[4].为提高结果的精确性,10(s)和190(s)均采用2次测量的平均值并已扣除背底.Fig.4Guinier plot of eguatorialscattering Fig.5Porod plot of eguatorial scattering 图4和图5分别为赤道散射的Guinier图和Porod图,图6为经向散射的Guinier图.Porod律指Fig.6Guinier plot of meridional scattering出,如果散射体具有明锐的边界,则Porod图为一严格直线;反之则发生了对Porod律的偏离,说明散射体具有模糊的边界.由图5的数据点弥散而不是密集地分布在拟合直线的两侧可知,本文样品的散射曲线发生了对Porod律的偏离,即微孔洞和石墨微晶间不具有明锐的边界而可能具有一定的非晶过渡区,所测碳纤维不是理想的二相系统.Guinier律则指出,散射体的对称性越差,Guinier图呈现直线的角度范围就越小.比较图4和图6的横坐标可发现,赤道散射比经向散射在更广的s范围内呈一直线.由于两者反映的分别是散射体横截面与轴截面的信息,说明微孔洞横截面的对称性要比轴截面的对称性大得多,这与2.1节得出的微孔洞沿纤维轴方向呈针状结构的结果一致.表1列出了本文与文献的计算结果,其中文献[1,4]结果均采用1D SAXS方法获得,文献[5]结果则采用2获得.考虑到样品差异和实验误差的影响,可见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文方法可621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ol.25行.从表1还可看出,本文可以得到只有2D SAXS 方法才能得到的微孔洞取向G 及其投影在碳纤维轴向Table 1The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f or microvoids in carbon f iber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and ref erencesRef .Shape Preferred orientation G /( )R /nm L /nm This workNeedlelike Along fiber axis 14 1.1417.97[4]Needlelike Along fiber axis 1.58[1]Needlelike Along fiber axis 0.50 1.5020 40[5]Needlelike Along fiber axis 12 210.2540上的平均长度L ,因而对许多缺少昂贵设备如2D SAXS 而只拥有普通X 射线衍射仪及四长狭缝准直系统的科研机构和工厂来说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应用价值.此外,本文建立的一维多取向SAXS 方法还可应用于其它类似的具有择优取向的二相体系如碳纤维原丝~纤维素纤维~Kevlar 纤维中的微孔洞或微纤维研究.参考文献[1]Ruland W ..J .Polym .Sci .[J ],1969,C 28:143 151[2]Z~ANG Ping (张萍),LIU Yun -Ling (刘云凌),BAI Ni (白妮)et al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 ],2002,23(8):1466 1469[3]Z~ U Chun -~ui (周春晖),LI ing -Wei (李庆伟),G E Zhong -~ua (葛忠华)et al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 ],2003,24(8):1351 1355[4]Shioya M .,Takayu A ..J .Appl .Phys .[J ],1985,58(11):4074 4082[5]Thunemann Andreas F .,Ruland W ..M acromolecules [J ],2000,33:1848 1852[6]Statton W . ..J .Polym .Sci .[J ],1962,58:205 220[7]Ran S .,F ang D .,Zong X .et al ..Polymer [J ],2001,42:1601 1612[8]Crawshaw J .,Cameron R .E ..Polymer [J ],2000,41:4691 4698M ulti -orientated 0ne -dimensional S mall A n g le X -ra y S catterin g S tud y ofM icrovoids in P ol y ac y lonitrile -based C arbon F ibers~UANG Zu -F ei 1,WANG Chun -Zhong 1,W E I Ying -Jin 1,XU Yue 1,GA Zhong -M in 1,~UA Zhong 2,C~E N Gang 1%(1.K e y La ZoT at oTy A/t omoZz le M ate Tz al s of Mznzs t Ty of ed/c at zon ,Co lle g e of M ate Tz al s Scz e nc e a nd engzn ee Tzng , z l zn unzU e Tsz t y ,Ch a ngch/n 130023,Chzn a ; 2.D e p a T t m e n t of Physzcs , z l zn \oTm al unzU e Tsz t y ,Szpzng 136000,Chzn a )A bstract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microvoids in polyacrylonitrile (PAN )-based carbon fibers was studied by multi -orientated one -dimensional small angle X -ray scattering .The microvoids show a preferred orientation and have needlelike shape elongating along the fiber axis ,and the oriented angle is G 14 .the cross -section radius of the microvoids pro ected onto the fiber cross section is R 1.14nm and the length pro ected onto the fiber axis is L 17.98nm .The method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reveals some aspects of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microvoids which were only available with two -dimensional small angle X -ray scattering techni ue such as G and L ,and can be applied to the characteri Z ation of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microvoids or the microfibrils in other fiber systems .*e yw ords M ulti -orientated one -dimensional SAX ;Carbon fiber ;M icrovoids(E d .:Y ,Z )7211No .6黄祖飞等: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中微孔洞的一维多取向小角X 射线散射研究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中微孔洞的一维多取向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作者:黄祖飞, 王春忠, 魏英进, 徐跃, 高忠民, 华中, 陈岗作者单位:黄祖飞,王春忠,魏英进,徐跃,高忠民,陈岗(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3), 华中(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四平,136000)刊名:高等学校化学学报英文刊名: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年,卷(期):2004,25(6)被引用次数:8次参考文献(8条)1.Ruland W查看详情 19692.Thunemann Andreas F;Ruland W Microvoids in polyacrylonitrile fibers: A small-angle X-ray scattering study[外文期刊] 2000(5)3.Shioya M;Takayu A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85(11)4.周春晖;李庆伟;葛忠华介孔硅层柱蒙脱石材料合成的新方法与表征[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08)5.张萍;刘云凌;白妮具有高比表面的介孔Co-SiO2微球的合成与表征[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08)6.Crawshaw J;Cameron R E A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study of pore structure in Tencel cellulose fibres and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treatments[外文期刊] 2000(12)7.Ran S;Fang D;Zong X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8.Statton W O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62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李延根.黄祖飞.王春忠.LI Yan-gen.HUANG Zu-fei.WANG Chun-zhong二次拉伸温度对PAN原丝中微孔洞形貌变化的影响[期刊论文]-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47(5)2.高忠民.徐跃.黄科科.李向山炭化条件对炭纤维纳米微孔分形维数的影响[期刊论文]-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43(1)3.徐跃.李向山炭纤维中纳米微孔的X射线小角散射分析[期刊论文]-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3,39(1)4.李登华.吕春祥.吴刚平.李永红.贺福.冯志海.李秀涛.郭玉明PAN基炭纤维及其原丝中微孔尺寸分布的研究[会议论文]-20095.王志英.杨玉蓉.华中.WANG Zhi-ying.YANG Yu-rong.HUA Zhong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聚丙烯腈预氧丝的微孔结构[期刊论文]-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4)6.张睿.徐耀.吕永根.李志宏.孟庆函.李开喜.吴东.凌立成.王俊.赵辉.荣利霞.董宝中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制备炭气凝胶过程中凝胶的微结构演化[期刊论文]-新型炭材料2002,17(3)7.余红伟.袁慧五.王源升.魏徵.YU Hong-wei.YUAN Hui-wu.WANG Yuan-sheng.WEI Zheng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制备工艺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材料开发与应用2012,27(1)8.张寿春.温月芳.杨永岗.郑经堂.凌立成衣康酸铵改性对聚丙烯腈热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20(3)9.谢鸿峰.刘炳华.孙清.袁钻如.沈俭一.程镕时.XIE Hongfeng.LIU Binghua.SUN Qing.YUAN Zuanru.SHEN Jianyi.CHENG Rongshi气相生长碳纤维对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的影响及其复合物固化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高分子学报2005(6)10.FENG Libing.Yang Limin.ZHOU Weiguo.HUANG Li.WAN Min.ZHAO Shouyuan.LI Changben SGK and 14-3-3 protein areinvolved in the serine/threonine phosphorylationmechanism for TPO/MPLsignal transduction[期刊论文]-科学通报(英文版)2001,46(22)引证文献(8条)1.李延根.黄祖飞.王春忠二次拉伸温度对PAN原丝中微孔洞形貌变化的影响[期刊论文]-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9(5)2.高宇.高忠民.李向山.郭建强.温月芳.杨永岗PAN预氧丝环化程度的定量表征[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9(10)3.梁艺乐.赵炯心.张幼维.潘鼎纺丝成形工艺和条件对PAN原丝中孔隙的影响[期刊论文]-合成技术及应用2009(3)4.温月芳.郭建强.高忠民.李向山.曹霞.杨永岗.刘朗不同PAN-CF的微晶及孔结构对比[期刊论文]-新型炭材料 2009(2)5.侯锋辉.邓红兵.李崇俊.李瑞珍碳纤维结构的常用表征技术[期刊论文]-纤维复合材料 2008(3)6.高宇.黄科科.华中.高忠民.李向山碳纤维中的单层石墨物相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7(10)7.王建方.吴文健.胡碧茹.满亚辉.陈朝辉PIP法制备Cf/SiC复合材料过程中碳纤维的化学损伤[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6(10)8.林凤崎.徐樑华.李常清.姚红凝固条件对PAN初生纤维微孔结构形态的影响[期刊论文]-合成纤维工业2006(1)本文链接:/Periodical_gdxxhxxb200406024.aspx。

梯度Si_1_c_Ge_c混晶太阳电池长波光谱响应及其短路电流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梯度Si_1_c_Ge_c混晶太阳电池长波光谱响应及其短路电流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第21卷第11期半 导 体 学 报V o l.21,N o.11 2000年11月CH I N ESE JOU RNAL O F SE M I CONDU CTOR S N ov.,2000梯度Si1-c Ge c混晶太阳电池长波光谱响应及其短路电流的理论计算与分析李成虎 赵玉文 黎雪梅 王福永 王玉亭 阎晓彬 陆 炜(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北京 100083)摘要:提出了一种新型Si Si1-c Ge c太阳电池结构.对长波波段的响应区域—Si基区Si1-c Ge c梯度区光生少子分布进行了求解.根据电流连续性原理计算了光谱响应SR,讨论了电池结构和梯度区最大锗浓度c对光生电流J I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梯度区的引入使得SR明显提高,但c和梯度区厚度同时增加,窄能隙的复合效应显现出来.电池结构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当梯度区厚度L2远小于基区厚度L1时,复合及电场的抽运使得SR低于相同厚度Si基区之值.关键词:太阳电池;Si1-c Ge c;光谱响应;短路电流;计算分析PACC:7361;8460;0260;8530中图分类号:TM914;TN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4177(2000)1121122207Theoretica l Com puta tion and Ana lysis of Spectra Respon se of L ong W ave and Photogenera ted Curren t i n Grad ien t M ixedCrysta l Si1-c Ge c Solar CellsL I Cheng2hu,ZHAO Yu2w en,L I Xue2m ei,W AN G Fu2yong,W AN G Yu2ting,YAN X iao2b in and LU W ei(B eij ing S olar E nergy R esearch Institu te,B eij ing 100083,Ch ina)R eceived21A ugust1999,revised m anuscri p t received27O ctober1999Abstract:A new structure of Si Si1-c Ge c so lar cells is p resented and the distributi on of pho togenerated carries in Si2based regi on and Si1-c Ge c gradient regi on fo r the long w ave radiati on is so lved.A cco rding to the current continuity p rinci p le,the Spectra R esponse(SR)w as calculated.T he influence of so lar cell L I Cheng2hu(李成虎)w as bo rn on N ovem ber7,1959,received the Ph.D.degreee from Shanghai Institute of T ech2 no logy Physics of Ch i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s,now is in the research on so lar cells.ZHAO Yu2w en(赵玉文)w as bo rn in1939,graduated from the T ianjin U niversity,P rofesso r,the directo r of N ati onal Engineering R esearch Center fo r R enew able Energy.1999208221收到,1999210227定稿structure and m ax concentrati on in gradient regi on on the pho togenerated current has also been discussed .T 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som e conditi ons ,the SR can be enhanced evidently by introducing the Si 1-c Ge c gradient regi on ,but due to the si m ultaneous increases of c and the th ickness of gradient regi on ,the recom 2binati on th rough t the narrow band begins develop ing .T he influence of the cell structure on device perfo r 2m ance becom es mo re consp icuous .W hen the th ickness of the gradient regi on is far s m aller than that of the base regi on ,the SR is low er than that of the sam e th ickness in the base regi on of Si so lar cells by the re 2com binati on and the electric field excluding .Key words :so lar cells ;Si 1-c Ge c ;spectrum responce ;sho rt circuit current ;computati on and analysis PACC :7361;8460;0260;8530Article I D :025324177(2000)11210002051 引言在硅太阳电池的发展趋势中,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是研究工作的主流,其主要途径为:提高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减少昂贵电子级硅材料用量或提高其利用率;发展成本低廉的制造工艺等.为此提出了各种新型的工艺和器件结构,如钝化发射结,激光刻槽,表面织构及背场技术等.但要想进一步提高效率成本比,电池结构上的创新成为主要途径.锗硅混晶太阳电池[1,2]即是在器件结构上的创新之一,它本质上是用能带工程来提高电池效率.目前为止已有各种不同的电池结构模型[3]及各种实现其结构的工艺法如L PE 和CVD 等[4,5].通过锗硅混晶的引入,增加光子的产生率和拓宽吸收谱可有效地提高电池效率.但锗硅混晶异质结构电池的界面复合限制了效率的提高.为提高效率而增加锗的浓度又导致复合加剧.对单晶硅太阳电池来说,目前工艺上实现的以锗浓度为c =10%左右最好[2],并且此文作者的数值模拟结果预言,在此条件下和硅器件比较,其效率可达到15%.为消除Si 1-c Ge c Si 异质结界面的复合影响及,本文设计了一种在工艺上可以实现的新型太阳电池结构,即优化能带结构的空间设计,又尽量减小器件内的复合过程.且由电流连续性原理求得光生电流的严格解,并分析器件结构对光生电流的影响.2 锗硅梯度浓度太阳电池结构及光生电流的理论求解目前提出的锗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典型器件结构如图1所示[1,2],相应的能带结构见图2.图1 Si 1-c Ge c Si 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结构F IG .1 C ro ss 2Secti on of Si 1-c Ge c SiH etero juncti on So larCell 图2 Si 1-c Ge c 梯度异质结太阳电池能带结构示意图F IG .2 D iagram of Energy Band Structure fo r Si 1-cGe Si H etero juncti on So lar Cell 尽管锗硅混晶的俄歇复合比硅严重,但此结构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电池效率而不必具体确定电池的详细结构(掺杂浓度,顶层厚度等).此类锗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目前的最高效率为11.4%[2](锗硅混晶厚度为321111期李成虎等: 梯度Si 1-c Ge c 混晶太阳电池长波光谱响应及其短路电流的理论计算与分析15Λm).为提高电池效率,电池的设计仍可优化.为消除晶格失配造成的界面复合及锗浓度增加导致的俄歇复合加强,可以对锗硅混晶区域采用梯度锗浓度的结构.从p2Si p2Si1-c Ge c界面开始,锗浓度由0开始线性递增直到p2Si1-c Ge c p+2Si界面为止,最大浓度为c.在这个器件结构模型下,求出光生少子分布的严格解.进而求出电流方程.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只考虑纵向分布.由于Ge的浓度梯度,此区域内平移对称性破坏,但我们假设在平移对称存在的条件下导出的物理定律仍然有效,即作为近似,我们忽略平移对称破缺的影响.顶层和空间电荷区是硅吸收的短波部分,已有严格解[6],本文不再论述.基区p2Si和梯度浓度锗硅混晶区对光生电流的贡献由于边值条件和文献[6]不同,需另考虑求解.Peop le[7]等人指出存在应变情况下的Si Si1-c Ge c异质结界面处导带底E c变化与锗浓度c无关.对本文的器件结构来讲,不存在浓度的突变和应变.我们近似地认为能带的不连续性与浓度有关.物理图象是这样的,由于Ge原子的引入,每一格点原子的价电子相互作用增强,使得价带抬高;而激发到导带上的电子受到有效原子实的作用增强而导致电子能量下降.容易看到价带电子的相互作用强于原子实对导带电子的作用.为此,假设导带的变化为能隙E g变化的1 4.首先写出锗浓度变化导致能隙变化而造成的梯度区内的电场.B raunstein等人最早发表了Si1-c Ge c的禁带宽度随成分c的变化[8].他们在假设单声子辅助直接电子跃迁的条件下测量了锗硅混晶的禁带宽度随成分的变化.但最近R uiz等在假定双声子辅助间接跃迁的条件下,分析吸收边光谱数据得出描写Si1-c Ge c能隙对组份c依赖关系的公式[9](c<0.87):E g=1124(1-c)+830c+130c(1-c)(1)式(1)的单位是mV.在我们所讨论的浓度范围内(0≤c≤28%)能带结构是类硅的.梯度区的电场为:E=-9E c9c=-0.259E g9c(2)忽略组份c二次项,电场的空间分布是一常数.则Si1-c Ge c梯度异质结太阳电池能带图如图2所示.电场对光谱响应的影响将在后面讨论.设波长为Κ处太阳辐射光谱强度为5(Κ),电池的吸收系数为Α(Κ),每吸收一光子产生一对电子空穴,则单位时间内电子产生率为G(Κ)=Α(Κ)5(Κ)exp(-Α(Κ)x).由最一般的电子连续方程:9(∃n)9t=G-∃nΣ+D n∃ ∃(∃n)+Λn n∃ Eψ+Λn Eψ ∃(∃n)(3)和电池内的实际物理过程,可以写出基区和梯度区的连续方程及其边值条件.基区的连续方程和文献[6]相同,但是由于梯度区的存在,边值条件要由衔接条件确定.即在x=L1+W处,基区和梯度区的光生电子密度∃n相等,相应光生电流密度J L相等.故有:d2(∃n) d x2-∃nL e=-(1-Θ)Α5e-Α(d+x)D n(4)对梯度区,由电中性条件,∃ E=0,连续性方程为:d2(∃n g) d x2-EkTd(∃n g)d x-∃n gL eg=-(1-Θ)Α5e-Α(d+x)D eg(5)其中 ∃n、∃n g、L e、L eg、D n、D ng分别为基区和梯度区的光生电子的浓度、扩散长度、扩散系数.而光生电子在基区和梯度区的迁移率分别由Λe、Λeg表示.Θ为电池对入射辐射的反射率,计算时取Θ=0.(4)和(5)的边值条件为:x=W: ∃n(W)=n p0(e q V kT-1)(6.1)x=W+L1: ∃n(W+L1)=∃n g(W+L1)(6.2)x=W+L1: D g d(∃n)d x=D ngd(∃n g)d x-Λeg∃(n cg)E(6.3)x=W+L1+L2:D ng d(∃n g)d x-Λeg∃n g E=-S n∃n g(6.4)4211半 导 体 学 报21卷其中边值条件(6.4)的物理意义是背表面的复合.背表面复合速率S n 一般为1000—2000c m s .由于(4)和(5)两式是标准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两式有解析解:∃n (x )=C 1e x l e +C 2e -x l e -(1-Θ)Α5D n (Α2-l -2e )e -Α(d +x )(7)∃n g (x )=C 3e x E 2kT +E 2kT +l -2eg +C 4e x (E 2kT -(E 2kT +l -2eg )-(1-Θ)Α5D ng Α2+E kT Α-l -2eg e -Α(d +x )(8)边值条件导出下列方程组:C 1e W l e +C 2e -W l e =(1-Θ)Α5D n (Α2-l -2e )e -Α(d +x )+n p0(e q V kT -1)=U 1=U 1A +U 1B (9.1)C 1e (W +L 1) l e +C 2e -(W +L 1) l e -C 3e(W +L 1) (E 2kT +E 2kT )-C 4e (W +L 1) (E 2kT -E 2kT )=(1-Θ)Αe-Α(d +W +L 1)1D n (Α2-l -2e )-1D ng (Α2+E kT Α-l -2eg )=U 2(9.2)C 1D n l e e (W +L 1) l e -C 2D n l ee -(W +L 1) L e -C 3Λng E -D ng E 2kT+E 2kT 2+l -2eg e (W +L 1) (E 2kT +E 2kT )+C 4Λng E -D ngE 2kT -E 2kT 2+l -2eg e (W +L 1) (E 2kT -E 2kT )=(1-Θ)5Αe -Α(d +W +L 1)1D n (Α2-l -2e )-1D ng (Α2+E kT Α-l -2eg )=U 3(9.3)C 3D ng E 2kT+E 2kT 2+l -2eg -Λeg E +S n e (W +L 1+L 2) (E 2kT +E 2kT )+C 4D ng E 2kT +E 2kT 2-l -2eg -Λge E +S n e(W +L 1+L 2) (E 2kT -E 2kT )(9.4)=(1-Θ)5Αe -Α(d +W +L 1)1D ng (Α2+E kT Α-l -2eg )S n D ng Α-E kT Α=U 4代数方程组(9)中C i 系数行列式非0,我们注意到(9.1)的常数项U 1分解为两项U 1A 和U 1B ,前者是光生伏特项,后者是由于光电压V 的正偏作用所形成的p 2n 结正向电流抵消项.由于讨论光电流谱,设电池是p 2n 结短路的,所以我们只考虑光生伏特项U 1A .由电流连续性原理,计算光电流谱时只需求出x =W 处的光生电流即可.从(10)式我们看到,梯度区对光生电流的影响通过代数方程组(9)式的诸常数项U i 和C i 的系数体现出来.因为C 1和C 2是诸常数项U i 的函数. x =W 处的波长为Κ光生电流:J L (Κ)=q D n C 11l e e W l e -C 21l e e -W l e +(1-Θ)5Αe -Α(d +W )1D n (Α2-l -2e )(10)而光谱响应SR 为:SR (Κ)=J L (Κ)q 5(Κ)(1-Θ)(11)所有波长贡献的光生电流如下:J L =∫∞0J L(Κ)d Κ(12)计算时对各种不同最大锗浓度为c 的梯度锗硅混晶区,和输运过程有关各参数取相应锗浓度为c 的均匀混晶区之值.光生电子扩散长度l eg 值按文献[5]取实验值.c <10◊,l eg =220Λm ;c >10◊,l eg =100Λm .迁移率Λeg 按文献[10]取值,而扩散系数D eg 则按爱因斯坦关系D eg =kT Λeg q 得到.521111期李成虎等: 梯度Si 1-c Ge c 混晶太阳电池长波光谱响应及其短路电流的理论计算与分析3 计算结果与分析由方程组(10)看出C1、C2和电池结构及材料性质有关.吸收系数Α(Κ)近似地用文献[9]提供的实验数据拟合而得到.取c=0、4◊、7◊、13.5◊、19.5◊、28◊,计算了相应c值的光谱响应.为方便计在图3只给出了c=0、4◊、28◊的光谱响应曲线.从图3可分析电池结构和梯度区最大锗浓度c对SR的影响.图3(a)表明c从4◊增至28◊时,和单晶Si相同长度基区比较,SR明显提高,并且响应波段也有所拓宽.而且可以看出在保持锗硅混晶电池基区长度不变时(2Λm),基区长度增加20Λm时,长波处SR得到更加显著的改善.但图3(a)也表明在L=L1+L2=2Λm+28Λm的条件下,当c提高时在短波处SR低于Si.这正是由于能隙的减小导致复合增强所至.图3(a)的梯度区长度为8Λm,在少子寿命范围内,基本都能扩散到图3 梯度Si Si1-c Ge c长波光谱响应 (a)表明梯度区Si1-c Ge c提高了光谱响应SR,c增加使响应波段拓宽;且梯度区长度L2增加导致SR增加,但是对大c值复合作用使得SR开始从短波处降低;(b)揭示了薄梯度区电场的影响,SR下降;在薄梯度区长基区的情况下,复合与电场抽运的综合效果使得SR低于相应Si之值.F IG.3 Op tical R esponse in L ong W ave R ange fo r Gradient Si Si1-c Ge c6211半 导 体 学 报21卷空间电荷区而形成光电流.但在梯度区长度增加时,窄能隙的强复合作用就表现出来了.图3(b )揭示了梯度区厚度对SR 的影响.图3(b )与图3(a )相对应,只是基区为8Λm 而梯度区是2Λm .梯度区长度的减小导致其内电场强度E 增强,E 的作用是向与光电流方向相反的方向抽运电子,其结果是在基区和梯度区界面处造成指向基区的梯度,从而也加速了基区光生少子向梯度区的扩散.光谱响应的降低是电子复合和电场抽运的综合结果.在基区不是很长的情况下SR 稍高于Si .在基区长度增加时所有不同c 值的SR 均低于Si .尽管响应波段有所拓宽,此区域内的量子效率只有2%左右.图3(b )的物理图象这样的:吸收系数随波长增加而减小,但吸收长度增加了.基区长度增加使得长波吸收加强.且在我们所讨论的波段内,波长愈长,量子效率愈低.在梯度区电场恒定的条件下,基区长度不是大时界面处电场抽运造成的光生少子梯度尚不明显.但基区长度增加时,界面处量子效率比前者低,而E 保持不变故使得电子向光生电流反方向的扩散得到加强,而使得所有c 值的光谱响应均低于Si 相应值.由(13)式计算得到全部波长贡献的总电流J L 与电池结构和c 的关系.图4给出在本文指定的c 条件下,J L 与L 的关系.实心正方是硅太阳电池基区长度与其光生电流的关系.在基区厚度大于50Λm 后,光生电流增长趋于缓慢.这是和通常认为50Λm 厚Si 层能吸收入射光子总数的90%是一致的.对锗硅梯度结构,在保持基区长度等于2Λm 时,其光生电流远大于同长度的Si 基区光生电流.c =28%时,光生电流在50Λm 左右接近饱和.由于x 值增加导致复合得增强,当L =100Λm 处,c =28%贡献的电流小于c =1915%、13.5%贡献之值.当L 保持相同长度而L 2=2Λm 时,梯度区内电场增强,尽管随着L 增加,J L 也增加,但均在Si 基区光生电流之下,且随着浓度的增加,J L 依次由上至下排列.其原因我们已在分析光谱响应时讨论过.图4 基区 梯度区光生电流J L 与电池结构关系 可以看出L =80Λm ,c =28%,J L 开始下降F IG .4 L igh t 2Induced Current V ersus Cell Structurec 值对光电流的影响可以从图5得出.我们首先注意到基区和梯度区长度相等时光生电流随c 增加到一极大值时开始下降.其原因在分析光电流谱时讨论过.增加梯度区的长度,可以使得J L 极大值向高浓度发展,但由于复合增强最终还是随c 增加而减小.至于梯度区很短的情形,J L 随c 值增加而减小正是图3(a )和图3(b )的反映.721111期李成虎等: 梯度Si 1-c Ge c 混晶太阳电池长波光谱响应及其短路电流的理论计算与分析图5 梯度区最大锗浓度c 对J L 的影响(注意此图也反映了结构对J L 的影响)F IG .5 Influence of M axi m um Ge Concentrati on c on L igh t 2Induced Current J L4 结论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锗硅混晶太阳电池结构,并对长波长光电转换起主要作用的基区和梯度区光生少子连续方程进行了严格求解.计算表明,当梯度区长度L 2远大于基区长度L 1时,长波处光谱响应得到明显提高,可以改善以往锗硅混晶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界面复合,窄能隙复合对光生电流的限制:但当c 和L 2同时增加,由窄能隙导致的复合使光谱响应得以下降;计算结果还显示当L 2µL 1且c 和L 2在一定范围内,光生电流明显提高饱和长度亦随之缩短.参考文献[1] S .A .H ealy and M .A .Green ,So lar Energy M aterials and So lar Cells ,1992,28:273.[2] K .Said ,J .Poo rts m ans et a l .,2nd W o rld Conference and Exh ibiti on on Pho tovo taic So lar Energy Conversi on ,V i 2enna ,A ustria ,1998,36.[3] L inda M Ko sch ier ,Stuart R ,W enham andM artin A .Green ,2ndW o rld Conference and Exh ibiti on on Pho tovo taicSo lar Energy Conversi on ,V ienna ,A ustria ,1998,292.[4] P .O .H ansson ,M .Konum a et a l .,1st W o rld Conference and Exh ibiti on on Pho tovo taic So lar Energy Conversi on ,H aw aii,U.S .,1994,1254.[5] K .Said et a l .,14th European Pho tovo ltaic So lar Energy Conference Barcelona,Spain,1997,986.[6] H aro ld J .Hovel ,So lar Cells ,Sem iconducto rs and Sem i m etals ,V o l .45,A cadem ic P ress .[7] R .Peop le ,Physics and A pp licati on of Si Si 1-x Ge x Strainted 2L ayer H etero structures ,IEEE J .Q uantum E lectron 2ics ,1986,22(9):1696.[8] R .B raunstein ,A .R .M oo re and F .H er m an ,Phys .R ev .,1958,109:695.[9] E .Ch ritoffel et a l .14th E ruopean Pho tovo ltaic So lar Energy Conference Barcelona ,1997,2097.[10] O tfried M adelung ,Sem iconducto rs Basic D ata ,2nd R evised Editi on ,Sp ringer 2V erlag Berlin 1996.8211半 导 体 学 报21卷。

国家集训队2002论文集-李睿

国家集训队2002论文集-李睿

二分法与统计问题淮阴中学李睿[关键字]线段树二叉树二分法[摘要]我们经常遇到统计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特点是,问题表现得比较简单,一般是对一定范围内的数据进行处理,用基本的方法就可以实现,但是实际处理的规模却比较大,粗劣的算法只能导致低效。

为了解决这种困难,在统计中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工具,如比较有效的数据结构来帮助解决。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分治的思想结合一定的数据结构,使得统计的过程存在一定的模式,以到达提高效率的目的。

首先简要介绍线段树的基础,它是一种很适合计算几何的数据结构,同时也可以扩充到其他方面。

然后将介绍IOI2001中涉及的一种特殊的统计方法。

接着将会介绍一种与线段树有所不同的构造模式,它的形式是二叉排序树,将会发现这种方法是十分灵活的,进一步,我们将略去对它的构造,在有序表中进行虚实现。

目录一线段树1.1 线段树的构造思想1.2 线段树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1.3 应用的优势1.4 转化为对点的操作二一种解决动态统计的静态方法2.1 问题的提出2.2 数据结构的构造和设想2.3 此种数据结构的维护2.4 应用的分析三在二叉排序树上实现统计3.1 构造可用于统计的静态二叉排序树3.2 进行统计的方法分析3.3 一个较复杂的例子四虚二叉树4.1 虚二叉树实现的形态4.2 一个具体的例子4.3 最长单调序列的动态规划优化问题[正文]一 线段树在一类问题中,我们需要经常处理可以映射在一个坐标轴上的一些固定线段,例如说映射在OX 轴上的线段。

由于线段是可以互相覆盖的,有时需要动态地取线段的并,例如取得并区间的总长度,或者并区间的个数等等。

一个线段是对应于一个区间的,因此线段树也可以叫做区间树。

1.1线段树的构造思想线段树处理的是一定的固定线段,或者说这些线段是可以对应于有限个固定端点的。

处理问题的时候,首先抽象出区间的端点,例如说N 个端点ti(1≤i ≤N)。

那么对于任何一个要处理的线段(区间)[a,b]来说,总可以找到相应的i,j ,使得ti=a,tj=b,1≤i ≤j ≤N 。

木材微波改性技术

木材微波改性技术

木材微波改性技术
本刊编辑部
【期刊名称】《木材工业》
【年(卷),期】2001(015)005
【摘要】@@ 微波是波长1 m~1 mm、频率0.3~40 MHz的电磁波,在微波电磁场中,由于介质损耗使木材加热.此种加热方式,热量不是从木材外部传入,而是在内部直接发生,因此能从内部改变木材的构造和性质.rn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林学院的P.Vinden和G.Torgovnikov教授在2000年国际林联主办的专题为"桉树木制品的未来"研讨会上,介绍了他们开发的微波木材改性技术,兹就其要点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本刊编辑部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6
【相关文献】
1.芬兰的木材热改性技术及其对我国木材工业的启示 [J], 战剑锋;李欣;魏童;张宝元
2.芬兰的木材热改性技术及其对我国木材工业的启示 [J], 战剑锋; 李欣; 魏童; 张宝元
3.芬兰的木材热改性技术及其对我国木材工业的启示 [J], 战剑锋;李欣;魏童;张宝

4.木材压缩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J], 涂登云;陈川富;周桥芳;欧荣贤;王先菊
5.木材微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J], 李贤军;傅峰;周永东;陈志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文虎

吴文虎

个人简介吴文虎教授,1955年至1961年分别就读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及自动控制系。

现为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语音识别及语言理解、语音合成、语音信号数字处理等。

他已连续十六年主讲研究生的学位课:“语音信号数字处理”。

从1990年至1997年,他担任人机语音通讯实验室的负责人。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并多次获奖。

他曾于1991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

作为总教练和领队,他曾连续15年带领中国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累计获金牌30块,银牌18块,铜牌13块。

于1997年获“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998年获“全国优秀教师一等奖”,1999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2001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奖”,2002年获信息学奥林匹克国际委员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2003年获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

他为本科生讲授的“程序设计基础”课于2003年被列为教育部精品课。

2004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IO I训练与攀登科学高峰一、我对IOI的理解每次遇到记者,他们都会问我:为什么你们这种学科竞赛要冠以“奥林匹克”字样。

我说:您知道李宁、李小双吗?对方点点头。

我说:对于普通人,我们只会做劳卫操用来健身,而体育奥赛中,体操运动员在鞍马上要做托马斯全旋。

有几个人能做呢?这是要经过特殊训练的。

智力的竞赛,同样要经过特殊的训练,同样要求“更高、更快、更强”。

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的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G·伏赛斯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之后,成为第三种对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

二十世纪末,以计算机为龙头的信息技术风起云涌般的发展势头,将世界带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竞争中的领跑者们意识到要不失时机地将有关信息科学知识与应用能力,尽快地纳入到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中。

国家集训队2009论文集后缀数组——处理字符

国家集训队2009论文集后缀数组——处理字符

后缀数组 罗穗骞
例 10:长度不小于 k 的公共子串的个数(pku3415) ……………23 2.4 多个字符串的相关问题 …………………………………………………23
例 11:不小于 k 个字符串中的最长子串(pku3294) ……………………24 例 12:每个字符串至少出现两次且不重叠的最长子串(spoj220)……24 例 13:出现或反转后出现在每个字符串中的最长子串(pku3294)……24 三、结束语 …………………………………………………………………………25 参考文献 ……………………………………………………………………………25 致谢 …………………………………………………………………………………25
目录
后缀数组 罗穗骞
摘要 …………………………………………………………………………………4 关键字 ………………………………………………………………………………4 正文 …………………………………………………………………………………4 一、后缀数组的实现 …………………………………………………………………4
符 串 r 的 从 第 i 个 字 符 开 始 的 后 缀 表 示 为 Suffix(i) , 也 就 是 Suffix(i)=r[i..len(r)]。
大小比较:关于字符串的大小比较,是指通常所说的“字典顺序”比较,也 就是对于两个字符串 u、v,令 i 从 1 开始顺次比较 u[i]和 v[i],如果 u[i]=v[i]则令 i 加 1,否则若 u[i]<v[i]则认为 u<v,u[i]>v[i]则认为 u>v (也就是 v<u),比较结束。如果 i>len(u)或者 i>len(v)仍比较不出结果,那 么 若 len(u)<len(v) 则 认 为 u<v , 若 len(u)=len(v) 则 认 为 u=v , 若 len(u)>len(v)则 u>v。

一种具有良好带通性能的二阶频率选择表面设计与验证

一种具有良好带通性能的二阶频率选择表面设计与验证

0 6 m, .0m 介电常数 s = .5 介质层损耗正切值为 0 0 1 26 , .0 。
收 稿 日期 :0 0—1 21 2—1 5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0 30 0 6 8 12 ;0 0 09) 国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资 助 项 目 5 6 2 3 ;0 7 0 7 6 9 12 ; (0 9 B 2 36 ; 2 0 C 6 3 0 ) 陕西省 电子 信息系统综合集成重点实验室基金 资助项 目( 09 5 2 0 0 A) 作者简介 : 李育青 (9 7一) 男 , 建晋江人 , 18 , 福 硕士 生 , 主要从事频率选择 表面的研 究 .
3 传输特性分析
3 1 通 带性 能分 析 .
图 3为 在 T E极 化 波 正 入 射 时 此 F S的 . S s 和 J。 s : 频率 响 应 曲线 。可 以看 出 ,S F S的通 带 为 二 阶 特性 的 通带 , 的 2个 极点 分别 为 1. 1G z和 1.8G 。 它 84 H 9 7 Hz 此 时 , 极 点相互 间耦合 非 常 好 , 2个 形成 一 个 平 稳 光 滑 且插 损 很 小 的 通 带 , 的 3 d 它 B工 作 通 带 为 l.3— 81 2 .4G z带 宽 为 4 2 H , 对 带 宽 为 2 % 。从 23 H , . 1G z 相 1 . s 曲线 可 以看 出 , 整 个 通 带 内 曲 线 都 非 常 平 整 光 在 滑 , 有特 别 大 的 差 损 点 , 中 心 插 损 最 大仅 为 0 1 没 且 .O d B。而在 通带 外 , 曲 线 迅 速 降 到 一2 B 以下 并 一 s I Od 直 保持 , 以它 的带外 抑制 也非 常好 。 因此 , F S具 所 此 S 有 很好 的通 带 性 能 。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色散管理技术探讨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色散管理技术探讨

2000年第18卷第1期 长春邮电学院学报 2000 V o l118 N o11 JOU RNAL O F CHAN GCHUN PO ST AND TEL ECOMMUN I CA T I ON I N ST ITU TE文章编号:100021794(2000)0120028207高速光纤通信系统色散管理技术探讨α钱 颖1,黄石峰2,柏葆华1,孙英志1(1.长春邮电学院通信工程系,吉林长春 130012;2.邮电第六实验工厂,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对色散的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详细讨论了色散位移光纤、色散补偿光纤、啁啾(ch irp)光纤光栅、光孤子、频谱反转、预啁啾、色散支持等色散补偿技术及补偿能力。

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啁啾光纤光栅适于高速光纤的通信系统的最佳补偿方式。

关键词:光纤;光栅;色散中图分类号:TN929111 文献标识码:A前 言目前光纤通信已经成为传输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信息传输距离也越来越远,但光纤通信传送的信息容量和传输距离受到光纤损耗和色散的限制。

近年来由于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出现,使损耗的补偿得到圆满的解决。

如今已经埋设的单模光纤大多是一阶色散零点位于1131Λm波长处的常规单模光纤,在此波长上传输可以不考虑一阶色散的影响,然而由于1155Λm是石英光纤3个低损耗窗口中损耗最低的1个,而且ED FA(掺铒光纤放大器)也是工作在此波长上,这使得人们倾向于利用1155Λm处的波长,在此波长处常规单模光纤的色散系数约为17p s (nm km),因此色散问题就很突出。

从长远来看,随着人们对信息量需求的增加,要求通信系统能够在较宽波段范围内工作,波段资源的开发必然对色散补偿提出更高的要求。

1 色 散顾名思义,色散就是指不同颜色的光信号在传输媒介中由于传播速度不同而产生分离的现象。

在光学中,不同颜色就是指不同的频率。

色散会导致脉冲展宽,强度降低,导致误码率增加,通信质量下降。

对高伟熙、齐建宇同志来信的答复

对高伟熙、齐建宇同志来信的答复
测 性矩 阵秩 及对 准精度 可 以提 高的结 论有误 。在此 向读者 表示 深深 的歉 意 !
熊剑 , 建 业 , 际 舟 , 刘 赖 钱伟 行
21 00年 6月 1 日 5
第 3 卷第 6 1 l fA t n u is o ra s o a t o r c
Vo . 1 31
No 6

Jn ue
2 1 00
编者 按 . 刊于 第 3 本 0卷第 4期 刊 登 了熊 剑 , 刘建 业 , 际 舟 , 伟 行 同志 的 “ 种陀 螺量 测 信 息辅 助 的 赖 钱 一 快速 初始 对准 方法 ” 一文 后 , 辑部 先后 收到读 者 高伟熙 和齐 建宇 ( 编 北京 航天 自动控制 研究 所 ) 的来稿 、 来信 。 他们对 熊剑 的文 章提 出 了一些 商榷 意见 。经 审查 并 与 作 者商 榷 , 高伟 熙 的来 稿 在本 期 刊 登 , 同时 下 面 给 出
熊剑 等人 的答 复 , 以供 读者 参考 、 探讨 。
对 高 伟 熙 、 建 字 同志来 信 的答 复 齐
尊 敬 的《 宇航学 报》 者 : 读
感谢读 者 高伟熙 、 建宇 等人对 《 航学报 》 2 0 ,0 4 :4 5—15 ) 齐 宇 (09 3 ( ) 15 4 9 所刊 登 的论文 《 一种 陀螺量 测 信息 辅助 的快速 初始 对准 方法 》 作 者 : 剑 , 建业 , 际舟 , ( 熊 刘 赖 钱伟行 ) 出 的质疑 。由于我们 的疏 忽 , 提 原论文 中错 误地使 用 了平 台式 惯 导系 统的平 台误 差 角方程 对捷联 式 惯 导 系统进 行 了可观 测性 分 析 , 致该 论 文 中 可观 导

复合材料纤维叠层织物弹道侵彻数值分析

复合材料纤维叠层织物弹道侵彻数值分析
ba lsi e it nc Fa i f r a i n; brcda a e litc r ss a e: brcde o m to Fa i m g
中图分 类号 :H1 ,B 3 文献标 识码 : T 6T 3 2 A
1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武器的性能不断提高, 人员和装备的防 弹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 防弹复合材料是为阻挡弹丸弹片和射 流等侵彻而没计制造 的一类材料 。 它用于防护一般有两种形式即单 不加树脂而通过缝纫方法将多层平面织物组合或由三维多维编制
值模拟。 实验证明 L - Y A非线眭动力学有限元程序在计算这类 界面接触力 , SD N 其大小与穿透深度 、 主面的刚度成正比。 这在物理上相 问题上是非常可靠的l i 。数值模拟方法是在理沦分析和实验研究的 当于在两者间放置一法向弹簧 , 以限制从节点对主面的穿透。 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验证分析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途径 , 其优点是方法 简单, 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参数可调性强, 无需耗费大量的经费和 精力。 针对某些复杂问题 , 在实验不能够说明相关 睛况的时候 , 可采 用数值模拟分析进行验证 , 适用范围广 。 在数值分析过程中, 分别
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2 22
Ma hi e y De in c n r sg

Ma 1 01 2月
文章编号 :0 13 9 ( 0 1 1 - 2 2 0 10 — 9 7 2 1 )2 0 2 — 3
复合材料 纤维叠层 织物弹道侵彻数值 分析
l j 1 ( ) + ( 蚂
给出。 =
4 ’

式中 :一有效模量张量( E 与损伤有关) 。将式( ) 2 代入式 ( )得到 式中 :n 1, 0 —初始屈服应力; 一应变率; 、L C W e y ns r c 尸 — 0 p卜Smod 应 变率参数 ; —有效塑性应变 ; 一塑性硬化模量 , 由下式 此关系虽具有广义虎克定律的形式 , 因与损伤有关 , 但 使之 具有非线性性质 。在引用弹性能等效{假设以后 , 生 有效模量张量

国家集训队2002论文集 方奇

国家集训队2002论文集 方奇

浅谈必要条件的应用广东北江中学方奇【关键字】命题必要条件效率精确【摘要】必要条件是命题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

在解题过程中若能利用好必要条件,将有助于我们提高算法效率。

针对必要条件,本文先阐述了其定义,然后结合其特点集中分析了它在解各类问题中的应用,指出利用必要条件关键在于“减少冗余,体现本质”。

最后总结出一些寻找必要条件的经验。

【正文】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错综复杂,体现在信息学问题上,就会导致我们难以从纷繁的条件关系中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有时,准确地应用必要条件,有助于我们揭示问题的本质或简化原有模型,从而找到高效的解决方法。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必要条件。

一必要条件的定义数学上,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常用小写拉丁字母p、q、r、s……来表示。

如果由命题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命题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 成立”,则记为 p=>q一般地,如果已知 p=>q,那么我们说,p是q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例如,“x2>0”是“x>0”的必要条件。

在这里,“x2>0”的解集包含了“x>0”的解集。

{x︱x>0}∈{x︱x2>0}。

用文氏图表示:二必要条件的应用在信息学问题中,必要条件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 缩小求解范围大部分问题所要求解的往往是符合某一些条件的方案或具体数值。

将这些条件命题记为p,其解集用A表示。

回想我们的解题思路,当然不能一下就知道A 的确切解,而总是通过已知条件q在较大的既定范围内B运用各种方法,如枚举、搜索、动态规划、贪心等等从中进行筛选,最终找到符合p的解集A。

在这一过程中,B包括了A,A必也符合条件q,有p=>q,q是p的必要条件。

我们从比较“宽松”的条件q入手,在B中寻找A,使其满足比较“苛刻”的条件p。

可以看到,开始界定的必要条件q的“宽松”程度,即B的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效率。

新的箔条散射截面数学模型及其仿真

新的箔条散射截面数学模型及其仿真
c a a trsi fsn l h f'RCS,a d isma i m st e a e a e c af RCS.Th e u td mo sr t st a h h r c e itc o i ge c af n t xmu i h v r g h f' e r s l e n tae h tt e smu ai n i s flfr a ay i g t e fe u n y r s n e c a a trsi fc a t l cr ma nei v fd f i l t su eu o n lzn h r q e c e po s h r ce tc o h f wih ee to g tc wa e o i- o i fr n r q e c n eiyn h e sb ly i e i n n h f a ti g .I a g p lc to au . e e tfe u n y a d v rf ig t e fa iit n d sg i g c a c rrd e th sa hih a p i ain v l e
中图分类号 :T 86 N 0 文献标识码 : A
Ne te t a d 1o h f sRC n t S mu ain w Mah mai lMo e fC a ' c S a d Is i lt o
LU C a g HAN G a g U Jn —h a g,Z I h n ,Z u n ,L ig s u n HAN Gu -i G oy
Jl 0 1 uy2 1
文 章 编 号 :6 1 86 2 1 ) 40 2 -4 17 ・ 9 (0 1 0 - 0 5 3 0
新 的箔条散射截 面数学模 型及其仿真
刘 畅, 占 光 ,卢景双 ,张 国毅

2010年含能材料与钝感弹药技术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2010年含能材料与钝感弹药技术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速 发展 。
大 会会 场 一 角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 ■■—■■ ●_
供稿
1一. —■ _
一 :

邂 生
_ -
学原校长徐复铭教授 ,中国兵器科学院李晋庆副院长 ,中国兵工学会许毅 达副秘书长等知名专 家应 邀出席 了会议 。来 自全国各大专 院校 、科研 院 所、军工企事业单位 的20 0 余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学术交流。 大会开幕式 由长江学者、北京理工大学黄风雷教授主持 ,中 国科协书 记处书记冯长根 向大会致辞 。大会名誉主席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 院院长赵

大 会 执 行 主 席 黄辉研究 员 向 大会 致 欢 迎 辞
相关参 会 单位 的领 导发表 了讲 话 ,对 大会 的圆满 成功表 示 了热 烈祝贺 。
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为我国含能材料与钝感弹药技术及相关学科
领域的专家 、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 良好平 台,增进 了相关单位的 合作与交流 ,有力地推动 了我国含能材料与钝感弹药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快
2 1 年 含能材料 与钝感 弹药 技术学 术研讨会 圆满结束 00
2 1 年 9 1 日至 2 日 , “ 0 0 含 能 材 料 与 钝 感 弹 药 技 木 字 木 针 讨 00 月 9 0 2 1年
会 — 一 l n . f荜. ^ 在 l 郡 —I 、J 。 £ 一 I 韫 r5 £一 - 成 —篁夏 、仃




・{


l 1
_] , ■’ L
■— I 一 ! ・ ~l — 冈 ・ -r — J 一一 日 r
● E● ●’ I . ● .

国家集训队2009论文集浅谈如何解决不平等博

国家集训队2009论文集浅谈如何解决不平等博

2
IOI2009 冬令营论文 方展鹏
正文
一、引言
在信息学竞赛中,博弈问题十分常见,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引例:Green Hackenbush(经典问题) 给出 n 棵竹子,高度分别为 a1, a2 … an,玩家 L 和 R 打算在这些竹子上面玩 砍竹子游戏,规则如下: 1、两人轮流操作,玩家 L 先手; 2、对于每次操作,先选定一棵高度不为 0 的竹子,然后砍掉该竹子的某一 段,并且将与竹子底部不相连的部分也去掉; 3、最先无法进行操作的人输。 假设玩家 L 和 R 都采取最优策略,请问对于给出的局面谁会获胜。
关键字
不平等博弈问题 Surreal Number 局面分析 递推 迭代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目录................................................................................................................................ 1 正文................................................................................................................................ 3 一、引言................................................................................................................ 3 二、另辟蹊径........................................................................................................ 4 2.1 Surreal Number 介绍 .......................................................................... 4 2.1.1 Surreal Number 的构造 ........................................................... 4 2.1.2 Surreal Number 的一些基本定理........................................... 6 2.1.3 Surreal Number 的运算法则................................................... 6

国家集训队2009论文集分治算法在树的路径问

国家集训队2009论文集分治算法在树的路径问

1
IOI2009 中国国家集训队论文
长沙市雅礼中学 漆子超
【目录】
【序言】........................................................................................................................ 3 【正文】........................................................................................................................ 4 一.树的分治算法.................................................................................................... 4 基于点的分治:.............................................................................................. 4 基于边的分治:.............................................................................................. 4 效率分析:...................................................................................................... 5 【例 1】树中点对统计................................................................................... 8 算法分析................................................................................................... 8 【例 2】Free Tour 2 ...................................................................................... 10 算法分析................................................................................................. 10 【本节小结】................................................................................................ 13 二.树的路径剖分算法:................................................................................... 14 【例 3】Query On a Tree.............................................................................. 14 算法分析................................................................................................. 14 引入路径剖分......................................................................................... 14 轻重边路径剖分..................................................................................... 15 【例 4】黑白树 ........................................................................................... 17 算法分析................................................................................................. 17 【小结】........................................................................................................ 18 路径剖分与树的分治的联系:.................................................................... 19 【例 5】Query On a Tree Ⅳ ........................................................................ 20 算法分析................................................................................................. 20 【本节小结】................................................................................................ 23 三.树的分治的进一步探讨:........................................................................... 24 如何改进基于边的分治的时间复杂度........................................................ 24 使用基于边的分治解决【例 2】................................................................. 26 使用基于边的分治解决【例 5】................................................................. 27 四.全文总结....................................................................................................... 28 【参考文献】.............................................................................................................. 29 【感谢】...................................................................................................................... 29 【附录】...................................................................................................................... 29

国家集训队论文分类

国家集训队论文分类
2002 - 金恺:《浅谈网络流算法的应用》
2007 - 胡伯涛:《最小割模型在信息学竞赛中的应用》
2007 - 王欣上:《浅谈基于分层思想的网络流算法》
2008 - 周冬《两极相通——浅析最大—最小定理在信息学竞赛中的应用》
最短路
2006 - 余远铭:《最短路算法及其应用》
2008 - 吕子鉷《浅谈最短径路问题中的分层思想》
2009 - 刘聪《浅谈数位类统计问题》
动态统计
2004 - 薛矛:《解决动态统计问题的两把利刃》
2007 - 余江伟:《如何解决动态统计问题》
博弈
2002 - 张一飞:《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析一类搏弈游戏的解答过程》
2007 - 王晓珂:《解析一类组合游戏》
2009 - 曹钦翔《从“k倍动态减法游戏”出发探究一类组合游戏问题》
国家集训队论文分类
组合数学
计数与统计
2001 - 符文杰:《Pólya原理及其应用》
2003 - 许智磊:《浅谈补集转化思想在统计问题中的应用》
2007 - 周冬:《生成树的计数及其应用》
2008 - 陈瑜希《Pólya计数法的应用》
数位问题
2009 - 高逸涵《数位计数问题解法研究》
置换群
2005 - 潘震皓: - 高正宇:《答案只有一个——浅谈问答式交互问题》
猜数问题
2003 - 张宁:《猜数问题的研究:<聪明的学生>一题的推广》
2006 - 龙凡:《一类猜数问题的研究》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
2005 - 何林:《数据关系的简化》
最小生成树
2004 - 吴景岳:《最小生成树算法及其应用》

弹丸飞行时间拟合误差对射击诸元误差的影响

弹丸飞行时间拟合误差对射击诸元误差的影响
b a s i c i f r i n g t a b l e , t h e a r t i c l e p u t s f o r w a r d t h e a n a l y t i c e x p r e s s i o n s o f i f r i n g e r r o r s wh i c h c a u s e d b y e ro r s
o f t i me i f t t i n g .Mo r e o v e r , i t a n a l y z e s t h e e f f e c t o f l f y i n g t i me i f t t i n g e r r o r s t o e l e v a t i o n a n d s h o o t i n g
弹丸飞行时问拟合误差对射击诸元误差的影响 冰
付 小锋 , 梁先 洪 , 张桂 花 , 王 军
( 1 . 中国兵器装备集 团成都火控技术 中心 , 成都 6 1 1 7 3 1 ; 2 . 南京理工大学 , 南京 2 1 0 0 9 4 )

要: 分析 了基本射 表中弹丸飞行时间拟合误差 对射 击诸元误差 的影响 , 给出 了因时 间拟合 误差引起 的射击
Ab s t r a c t :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e f f e c t o f p r o j e c t i l e l f y i n g t i m e i f t t i n g e l T o r s t o i f r e d a t a i n t h e
Vo 1 .3 8. No . 7
火 力 与 指 挥 控 制

基于带通采样的椭圆球面波函数数值解法

基于带通采样的椭圆球面波函数数值解法

2 新 数 值 解 法
21 带 通 采 样 定 理 .
设 个 频 带 限制 在 ( , ) 时 间连 续 信 号 ( ,如 果 其 采 样 速 率 满 足 =2 + ) (n ) 的 f ) ( / 2 +1 , , 能 满 足 z 取
使
2 一厂) ( I 的最 大 正 整 数 , 用 进 行 等 间 隔 采 样 所 得 到 的采 样 值 S n 能 准 确 地 确 定 L 则 (L)
是 带 宽 ( 一 )的 整 数 倍 。 不 妨 设 = J( 一 ) , 则 v =( 1 厂 一 ), N— ) H (
原 信 号 st[ ( 1 ) 引。如 果 厂 不 是 带 宽 ( 一 ) H 的整 数 倍 ,可 以通 过 增 大 或 减 小 或 同时 增 大 和 减 小
编 复 杂 ,计 算 量 大 , 需 要耗 费大 量 的 时 间 ,适 合 在 理 论 研 究 中使 用 。数 值 解 法 编 程 相 对 简 单 ,计 算
量 适 中 ,适 合 在 工 程 上 应 用 。但 是 , 当采 样 点数 量 大 时 ,数 值 解 法 ( 以下 简 称 原 数 值 解 法 )仍 然 存 在 计算 量 大 、 计 算 时 间 长 的 问题 。 为 了解 决上 述 问题 ,提 出 了基 于 带 通 采 样 的椭 圆球 面 波 函 数 数 值 解 法 ( 以下 简 称 新 数 值 解 法 ) 。
( )在 矩 阵 H 中 找 出 一 非 零 的 非对 角 线 元 素 1 个
一 来 说 ,取 模 最 大 的非 对 角 线 元 素 。 般
( )由条 件 ( , )i2 +2 o 2 2 , 一 s 0 h cs 0=0 出 s 和 c s n , 定 i n o 0,则 旋 转 变 换矩 阵 f 的第 f 和 第 个 个

双头枪弹内弹道分析模型

双头枪弹内弹道分析模型

双头枪弹内弹道分析模型
吴志林
【期刊名称】《兵工学报》
【年(卷),期】2001(022)004
【摘要】针对双头枪弹的特点,描述了其完整的内弹道过程,提出了内弹道计算假设,建立了两弹头挤进阻力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它的内弹道计算方程组.应用该模型对所提出的12.7mm双头枪弹进行了内弹道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总页数】4页(P444-447)
【作者】吴志林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J411;TJ012.1;P25
【相关文献】
1.某型枪弹火药性能对内弹道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J], 曹营军
2.点火药量对30mm火炮内弹道性能及内弹道循环时间的影响 [J], 李达;郑双;魏学涛;刘少武;王锋;张远波;李梓超
3.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库存枪弹内弹道性能变化规律研究 [J], 王晓锋;姜兴渭;刘沃野;蒙占海
4.大口径机枪双头弹内弹道性能的理论分析 [J], 吴志林
5.枪弹间隙对水下枪内弹道的影响 [J], 孟祥宇; 侯健; 秦一平; 廖斐; 鲁春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规划算法的优化技巧福州第三中学毛子青[关键词] 动态规划、时间复杂度、优化、状态[摘要]动态规划是信息学竞赛中一种常用的程序设计方法,本文着重讨论了运用动态规划思想解题时时间效率的优化。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讨论了动态规划时间效率优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接着给出了动态规划时间复杂度的决定因素,然后分别阐述了对各个决定因素的优化方法,最后总结全文。

[正文]一、引言动态规划是一种重要的程序设计方法,在信息学竞赛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使用动态规划方法解题,对于不少问题具有空间耗费大、时间效率高的特点,因此人们在研究动态规划解题时更多的注意空间复杂度的优化,运用各种技巧将空间需求控制在软硬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但是,也有一部分问题在使用动态规划思想解题时,时间效率并不能满足要求,而且算法仍然存在优化的余地,这时,就需要考虑时间效率的优化。

本文讨论的是在确定使用动态规划思想解题的情况下,对原有的动态规划解法的优化,以求降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使其能够适用于更大的规模。

二、动态规划时间复杂度的分析使用动态规划方法解题,对于不少问题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时间效率,关键在于它减少了“冗余”。

所谓“冗余”,就是指不必要的计算或重复计算部分,算法的冗余程度是决定算法效率的关键。

动态规划在将问题规模不断缩小的同时,记录已经求解过的子问题的解,充分利用求解结果,避免了反复求解同一子问题的现象,从而减少了冗余。

但是,动态规划求解问题时,仍然存在冗余。

它主要包括:求解无用的子问题,对结果无意义的引用等等。

下面给出动态规划时间复杂度的决定因素:时间复杂度=状态总数*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1]下文就将分别讨论对这三个因素的优化。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三者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矛盾而统一的。

有时,实现了某个因素的优化,另外两个因素也随之得到了优化;有时,实现某个因素的优化却要以增大另一因素为代价。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时,坚持“全局观”,实现三者的平衡。

三、动态规划时间效率的优化3.1 减少状态总数我们知道,动态规划的求解过程实际上就是计算所有状态值的过程,因此状态的规模直接影响到算法的时间效率。

所以,减少状态总数是动态规划优化的重要部分,本节将讨论减少状态总数的一些方法。

1、改进状态表示状态的规模与状态表示的方法密切相关,通过改进状态表示减小状态总数是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例一、Raucous Rockers 演唱组(USACO`96)[问题描述]现有n首由Raucous Rockers 演唱组录制的珍贵的歌曲,计划从中选择一些歌曲来发行m张唱片,每张唱片至多包含t分钟的音乐,唱片中的歌曲不能重叠。

按下面的标准进行选择:(1)这组唱片中的歌曲必须按照它们创作的顺序排序;(2)包含歌曲的总数尽可能多。

输入n,m,t,和n首歌曲的长度,它们按照创作顺序排序,没有一首歌超出一张唱片的长度,而且不可能将所有歌曲的放在唱片中。

输出所能包含的最多的歌曲数目。

(1≤n, m, t≤20)[算法分析]本题要求唱片中的歌曲必须按照它们创作顺序排序,这就满足了动态规划的无后效性要求,启发我们采用动态规划进行解题。

分析可知,该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即:设最优录制方案中第i首歌录制的位置是从第j张唱片的第k分钟开始的,那么前j-1张唱片和第j张唱片的前k-1分钟是前1..i-1首歌的最优录制方案,也就是说,问题的最优解包含了子问题的最优解。

设n首歌曲按照写作顺序排序后的长度为long[1..n],则动态规划的状态表示描述为:g[i, j, k],0≤i≤n,0≤j≤m,0≤k<t,表示前i首歌曲,用j张唱片另加k分钟来录制,最多可以录制的歌曲数目,则问题的最优解为g[n,m,0]。

由于歌曲i有发行和不发行两种情况,而且还要分另加的k分钟是否能录制歌曲i。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状态转移方程和边界条件:当k≥long[i],i≥1时:g[i, j, k]=max{g[i-1,j,k-long[i]],g[i-1,j,k]}当k<long[i],i≥1时:g[i, j, k]=max{g[i-1,j-1,t-long[i]],g[i-1,j,k]}规划的边界条件为:当0≤k<t时:g[0,0,k]=0;我们来分析上述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上述算法的状态总数为O(n*m*t),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为O(1),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为O(1),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m*t)。

由于n,m,t均不超过20,所以可以满足要求。

[算法优化]当数据规模较大时,上述算法就无法满足要求,我们来考虑通过改进状态表示提高算法的时间效率。

本题的最优目标是用给定长度的若干张唱片录制尽可能多的歌曲,这实际上等价于在录制给定数量的歌曲时尽可能少地使用唱片。

所谓“尽可能少地使用唱片”,就是指使用的完整的唱片数尽可能少,或是在使用的完整的唱片数相同的情况下,另加的分钟数尽可能少。

分析可知,在这样的最优目标之下,该问题同样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即:设D在前i首歌中选取j首歌录制的最少唱片使用方案,那么若其中选取了第i首歌,则D-{i}是在前i-1首歌中选取j-1首歌录制的最少唱片使用方案,否则D前i-1首歌中选取j首歌录制的最少唱片使用方案,同样,问题的最优解包含了子问题的最优解。

改进的状态表示描述为:g[i, j]=(a, b),0≤i≤n,0≤j≤i,0≤a≤m,0≤b≤t,表示在前i首歌曲中选取j 首录制所需的最少唱片为:a张唱片另加b分钟。

由于第i首歌分为发行和不发行两种情况,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状态转移方程和边界条件:g[i, j]=min{g[i-1,j],g[i-1,j-1]+long[i]}其中(a, b)+long[i]=(a’, b’)的计算方法为:当long[i]≤t-b时:a’=a; b’=b+long[i];当long[i]>t-b时:a’=a+1; b’=long[i];规划的边界条件:g[i,0]=(0,0) 0≤i≤n这样题目所求的最大值是:ans=max{k| g[n, k]≤(m-1,t)}改进后的算法,状态总数为O(n2),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为O(1),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为O(1),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值得注意的是,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也由改进前的O(m*n*t)降至优化后的O(n2)。

(程序及优化前后的运行结果比较见附件)通过对本题的优化,我们认识到:应用不同的状态表示方法设计出的动态规划算法的性能也迥然不同。

改进状态表示可以减少状态总数,进而降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在降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的同时,也降低了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因此,减少状态总数在动态规划的优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选择适当的规划方向动态规划方法的实现中,规划方向的选择主要有两种:顺推和逆推。

在有些情况下,选取不同的规划方向,程序的时间效率也有所不同。

一般地,若初始状态确定,目标状态不确定,则应考虑采用顺推,反之,若目标状态确定,而初始状态不确定,就应该考虑采用逆推。

那么,若是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已确定,一般情况下顺推和逆推都可以选用,但是,能否考虑选用双向规划呢?双向搜索的方法已为大家所熟知,它的主要思想是:在状态空间十分庞大,而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又都已确定的情况下,由于扩展的状态量是指数级增长的,于是为了减少状态的规模,分别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两个方向进行扩展,并在两者的交汇处得到问题的解。

上述优化思想能否也应用到动态规划之中呢?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二、Divide (Merc`2000)[问题描述]有价值分别为1..6的大理石各a[1..6]块,现要将它们分成两部分,使得两部分价值和相等,问是否可以实现。

其中大理石的总数不超过20000。

(英文试题详见附件)[算法分析]令S=∑(i*a[i]),若S为奇数,则不可能实现,否则令Mid=S/2,则问题转化为能否从给定的大理石中选取部分大理石,使其价值和为Mid。

这实际上是母函数问题,用动态规划求解也是等价的。

m[i, j],0≤i≤6,0≤j≤Mid,表示能否从价值为1..i的大理石中选出部分大理石,使其价值和为j,若能,则用true表示,否则用false表示。

则状态转移方程为:m[i, j]=m[i, j] OR m[i-1,j-i*k] (0≤k≤a[i])规划的边界条件为:m[i,0]=true;0≤i≤6若m[i, Mid]=true,0≤i≤6,则可以实现题目要求,否则不可能实现。

我们来分析上述算法的时间性能,上述算法中每个状态可能转移的状态数为a[i],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为O(1),而状态总数是所有值为true的状态的总数,实际上就是母函数中项的数目。

[算法优化]实践发现:本题在i较小时,由于可选取的大理石的价值品种单一,数量也较少,因此值为true的状态也较少,但随着i的增大,大理石价值品种和数量的增多,值为true的状态也急剧增多,使得规划过程的速度减慢,影响了算法的时间效率。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我们关心的仅是能否得到价值和为Mid的值为true的状态,那么,我们能否从两个方向分别进行规划,分别求出从价值为1..3的大理石中选出部分大理石所能获得的所有价值和,和从价值为4..6的大理石中选出部分大理石所能获得的所有价值和。

最后通过判断两者中是否存在和为Mid的价值和,由此,可以得出问题的解。

状态转移方程改进为:当i≤3时:m[i, j]=m[i, j] OR m[i-1,j-i*k] (1≤k≤a[i])当i>3时:m[i, j]=m[i, j] OR m[i+1,j-i*k] (1≤k≤a[i])规划的边界条件为:m[i,0]=true;0≤i≤7这样,若存在k,使得m[3,k]=true, m[4,Mid-k]=true,则可以实现题目要求,否则无法实现。

(程序及优化前后的运行结果比较见附件)从上图可以看出双向动态规划与单向动态规划在计算的状态总数上的差异。

回顾本题的优化过程可以发现:本题的实际背景与双向搜索的背景十分相似,同样有庞大的状态空间,有确定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状态量都迅速增长,而且可以实现交汇的判断。

因此,由本题的优化过程,我们认识到,双向扩展以减少状态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搜索,同样适用于动态规划。

这种在不同解题方法中,寻找共通的属性,从而借用相同的优化思想,可以使我们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

3.2 减少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在使用动态规划方法解题时,对当前状态的计算都是进行一些决策并引用相应的已经计算过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状态转移”。

因此,每个状态可能做出的决策数,也就是每个状态可能转移的状态数是决定动态规划算法时间复杂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