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教案.doc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与指导教案设计
观察孩子的参与度、手工制作能力以及保护动物的态度
1. 鼓励孩子提出问题2. 引导孩子观察实验现象3.提供足够的操作机会
观察孩子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品表现
002
植物的生长
3-6岁
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2. 观察植物的形态和特征3. 培养爱护植物的意识
小花盆、土壤、种子(如豆芽)、浇水壶、记录本
1. 准备花盆和土壤,种植种子2. 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3. 讨论植物需要哪些条件才能生长4. 展示和分享观察结果
1. 提供适合孩子观察的植物2. 鼓励孩子记录自己的发现3. 引导孩子思考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观察孩子的记录情况、对植物生长的理解以及爱护植物的行为
003
动物的多样性
4-6岁
1. 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2.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3. 培养尊重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动物图片、动物模型、动物叫声录音、手工材料
1. 展示动物图片和模型,引导孩子认识动物2. 播放动物叫声录音,猜测是哪种动物3. 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动物模型4. 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如何保护动物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与指导教案设计
教案编号
活动主题
年龄段
教学目标
活动材料
活动步骤
指导策略
评估与反馈
001
水的循环
3-5岁
1.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2. 观察水的不同状态3. 培养观察力和好奇心
水、冰块、热水壶、透明塑料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彩笔、纸张
1. 展示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2.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凝结3. 用水彩笔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4. 讲述水循环的故事,加深理解
科学活动教案(共10篇)
科学活动教案(共10篇)科学活动教案篇1【活动前评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鼓舞幼儿在玩中发觉身边的科学,并尝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萝卜等农产品作为试验材料,探究发觉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究的爱好,积累探究的方法。
当我问到幼儿“你们想设计什么样的陀螺”时,发觉许多幼儿的回答是“圆形”,的确,在幼儿的印象中,不管是电视里看到的、还是平常自己买过的陀螺,外形基本都是圆形的。
所以我继续追问幼儿“为什么你们看到的都是圆形的陀螺呢?”“可不能设计成其他的外形呢?其他外形的会转动吗?”……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的操作欲望被大大的激发起来。
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沟通生活中的转动,老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阅历,发觉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爱好,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
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老师提供的材料,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觉问题、分析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沟通,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阅历,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觉影响陀螺转动改变的.一些因素。
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由于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很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觉其中的几个因素。
老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究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目标】1.体验陀螺转动的乐趣。
2.用符号等方法记录探究过程和自己的发觉。
3.感知陀螺转动的不同现象,掌控自主制作陀螺的方法。
【重难点分析】重点:自主尝试用材料做陀螺。
难点:探究发觉怎样让制作的陀螺转的快且时间长。
【活动过程设计】一、导入径直出示陀螺范例,启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联想师:说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来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1.出示陀螺,引出话题。
师:我们发觉生活中有很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游乐园大转盘等。
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40篇
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40篇以下为其中5篇:一、活动名称:植物成长观察活动目的:让孩子能够观察和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让孩子了解植物的结构和生命力。
活动流程:1.准备播种用盆土,让孩子在里面播种种子。
2.大声地和孩子们讲解植物的不同结构,如根、茎、叶等。
3.让孩子们关注播种后几天内彼此的变化情况。
4.引导孩子们讲述他们观察到的变化。
5.家长与孩子共同观察植物的生长,记录下生长的变化情况。
鼓励孩子经常浇水,并在适当时候添加适当的土壤。
二、活动名称:制作彩虹活动目的:让孩子们学习颜色的合成和光的传播规律。
活动流程:1.准备一张白色的纸和一盘水彩颜料。
2.调几个不同颜色的彩虹色。
3.使用一根手指标注在纸上,沿着一条相反的方向标注相同的颜色。
4.继续互相沿着相反方向,直到所有颜色都被标记。
5.让孩子们观察彩虹的形成过程,以及颜色之间的混合。
三、活动名称:制作发光塑料膜活动目的:让孩子了解塑料是如何反映光线的。
活动流程:1.准备一盘发光颜料和一些小透明胶带。
2.让孩子们在每个透明胶带上涂上发光颜料。
3.轻轻将小透明胶带挤压到塑料袋成一个小圆圈。
4.反复加压直到透明胶带发布光。
5.让孩子们就此观察透明胶带散发的光线。
四、活动名称:制作沙画活动目的:让孩子们了解颜色的混合,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流程:1.准备一些各种颜色的沙子。
2.让孩子们将沙子倒入一个盘子中。
3.沿着沙子的颜色挑选自己所喜欢的颜色。
4.开始制作沙画,使用自己所挑选的沙子颜色。
5.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鼓励他们自己创作。
五、活动名称:材料分类活动目的:让孩子们学习如何将物品分类。
活动流程:1.准备一些有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小物品。
2.然后将所有的小物品混在一起。
3.让孩子们按照不同的类型分类,如颜色和形状等。
4.在孩子们分类完成后,为他们讲解每一类物品的特征。
5.让孩子们在上课或在家庭中继续观察分类的行为。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痕迹》教学设计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痕迹》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材第六章《探索与发现》,详细内容为“痕迹”一节。
通过观察、探索生活中各种痕迹,让幼儿了解痕迹的形成原因,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痕迹的概念,知道痕迹是如何形成的。
2. 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痕迹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痕迹图片、放大镜、实验材料(泥土、小石子、树叶等)。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痕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这些痕迹是如何形成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痕迹?2. 知识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痕迹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分类。
3. 例题讲解(5分钟)出示一个生活中的痕迹现象,引导幼儿分析其形成原因。
4. 随堂练习(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找出痕迹的形成原因。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各小组将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享,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一种痕迹,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示例:脚印的形成原因是因为脚底与地面接触时,压力使地面上的颗粒变形,留下痕迹。
2. 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表述准确,可适当添加插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了痕迹的形成原因,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保护痕迹,避免破坏。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痕迹,并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
同时,可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寻找自然界的痕迹,深入了解痕迹的形成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痕迹的形成原因。
科学教育活动教案
科学教育活动教案【教案】科学教育活动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科学探索的能力。
2. 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兴趣。
2.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Step 1: 问题导入向学生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科学的思考和好奇心。
Step 2: 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实验进行探究。
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
Step 3: 结果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和思考。
Step 4: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探究过程中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与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和讨论。
Step 5: 拓展延伸教师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科学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和支持。
Step 6: 总结反思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鼓励学生积极评价自己的学习表现和思考过程,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思考过程。
2. 评价学生在分享和讨论环节的积极参与度和贡献度。
3. 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挑战性问题。
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和困惑。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三篇_4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三篇科学活动教案篇1设计意图:孩子的好奇心重,喜欢探索身边事物的奥秘,我们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设计了这个活动,取材于身边常见事物,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简单的科学道理。
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实践,发现不同物体掉落过程的不同,进而得出结论:轻的东西掉下来时比较慢,重的东西掉下来时比较快。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记录、表达能力及交流、沟通、合作能力。
3、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1、纸条、积木、树叶、沙包、布、鸡毛若干。
2、可供幼儿记录操作结果的纸、笔若干。
3、黑板一块、有关识字卡。
活动过程:1、逐一出示六种物品,交代游戏名称及规则。
2、请幼儿玩游戏“掉下来了”,教师参与引导,要求幼儿观察物体掉落时的状态。
3、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来表达观察到的结果,并得出结论:轻的东西掉下来时比较慢,重的东西掉下来时比较快。
4、请幼儿再次游戏,要求幼儿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并把记录情况讲给同伴、客人们听。
5、请个别幼儿在集体中讲述他们的记录情况,小结活动过程,引出活动延伸。
活动延伸:1、让幼儿实验相同质量、相同材料在不同形状时掉落情况的不同。
2、引导幼儿理解物体掉落时受外力影响造成的结果的不同。
科学活动教案篇2活动目标:1、对探究物体软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软硬的乐趣。
2、通过感官感知物体的软硬,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并且能把自己的感受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软硬的概念,并且能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二、活动重难点:1、活动重点:掌握感知的方法。
2、活动难点:能按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三、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1)两个神秘袋、一个大筐两个小筐;(2)软的物品:棉花糖、面包、娃娃、枕头、毛衣、毛巾、衣服、泡沫板、气球、面巾纸、洗碗布若干;(3)硬的物品:硬糖、铁片、木头、硬纸盒、茶杯、勺子、积木、石头、玻璃瓶等。
2、经验准备:能说出软硬物体的四、活动过程:(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体的软硬1、教师出示神秘袋(一个装软软的物品,一个装硬硬的物品),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摸一摸,捏一捏,说一说感觉怎么样?猜一猜里面是什么?(教师把东西从神秘袋里拿出来)2、所有的小朋友都摸一摸,捏一捏该物品,验证这名幼儿说的感觉,让所有幼儿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并且能说出“感觉软软的/硬硬的”。
科学教育活动教案7篇
科学教育活动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报告大全、条据书信、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experiences, report summaries, written docu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科学教育活动教案7篇通过一份教案,教师能够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和复习,提高学习效果,每次写教案都是一个反思和改进的机会,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科学教育活动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大全9篇)
科学教案(大全9篇)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
若干纸片、纸板。
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
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
)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八篇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八篇科学活动教案篇1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大班幼儿已经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如皮球、蹦蹦床、拉力器等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并积累了有关弹性的零碎经验。
本活动以弹性为主线,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主动探索,感受弹性的特征,发现弹性的奥秘,体验弹性物品的有趣,感受弹性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科学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同时,通过引导幼儿自主尝试制作弹性玩具,发展幼儿动手制作的能力,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1、对弹性感兴趣,乐意探索有弹性的物体,感知弹性的特点。
2、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幼儿观察、发现周围事物特性的能力。
3、能细心操作,大胆交流,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1、教具:弹性玩具、弹簧一个, PPT(各种运用弹性的游戏和实物)2、学具:幼儿操作材料:记录表、记号笔、橡皮泥、玻璃球、积木、海绵、橡皮筋、小气球人手一份;电线、毛根、积木、贴花纸若干。
活动过程:1、初观玩具,激发童趣。
(1)、师:亲爱的小朋友们,马上要过圣诞节了,小丑娃娃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来过节,小丑娃娃躲在哪里呢?哦,原来小丑娃娃躲在盒子里,我们一起喊123、把它请出来。
(2)、小丑娃娃是怎么出来的?2、由弹簧和实物分析出弹性概念。
(1)提问:小丑为什么会蹦上来?他有什么秘密武器呢?师:原来小丑娃娃的秘密武器是弹簧。
(2)教师出示弹簧,引导幼儿认识弹簧。
(3)幼儿玩弹簧、探索弹簧的特性。
你发现弹簧有什么厉害的本领吗?小结:弹簧在用力拉它、压它时,他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还原到原样,这就是弹簧的弹性。
3、探索比较、感知弹性。
(1)出示记录表,猜想弹性。
师:原来弹簧有这么有趣的弹性,今天小丑娃娃还带来了橡皮泥、橡皮筋、积木、海绵、玻璃球、气球,我们来猜一猜,谁会和弹簧一样有弹性呢?(2)实物探索,验证弹性:幼儿按记录表上的物品逐一做实验,在有弹性的物品下打勾。
(3)根据幼儿记录表小结:橡皮筋、海绵、气球和弹簧一样,用力拉、压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会还原,它们都有弹性;橡皮泥能变形,但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玻璃球、积木不能变形,所以它们都没有弹性。
【可编辑】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5篇)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5篇)科学活动教案篇1活动目标: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1、器材:杯子、手帕、大玻璃缸、蜡烛、尼龙袋子、气球、打火机、水。
2、自摄的有关空气污染的录像片。
活动过程:(一)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2、将手帕团塞入玻璃杯杯底。
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帕还有别的东西吗?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会怎么样?我们来试一试,杯子里到底有没有其它东西。
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
手帕湿了吗?为什么?杯里除了手帕外还有其他东西,是它把水顶住不让水流进杯子,所以手帕才不会湿。
3、你们能看见杯子里的东西吗?这东西手摸得到吗?用鼻子闻得出吗?那么,杯里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示范。
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学习词:空气)。
4、请小朋友拿起尼龙袋,张开袋口。
看看袋里有什么?请幼儿迅速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
为什么挤不动了?尼龙袋里有什么?(空气)。
5、你们刚才在哪里捉到了空气?你们看得见空气吗?能摸得到空气吗?闻一下空气是什么气味的?小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气体,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
(二)认识空气的作用1、将点燃的蜡烛用杯子完全罩住,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了?2、请小朋友用手捂住口鼻,说说有什么感觉?3、除了我们人需要空气外,还有谁也需要空气?小结:除了人类离不开空气外,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
(三)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录像,想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2、放映自摄录像片,请幼儿观看,镜头一:满天飞扬的尘土,对空气的污染;镜头二:汽车排出的废气对空气的污染;镜头三: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镜头四: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镜头五: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镜头六: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科学教育教案(精选8篇)
科学教育教案(精选8篇)科学教育教案篇1活动目标:1、喜欢参与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乐趣。
2、通过操作感知沙的特性:没有气味;不溶于水;细细的一粒粒。
3、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有玩沙经验材料:沙子、各种玩沙工具(铲子、筛子、印模)等,人手一个塑料杯、小勺子。
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回忆玩沙经历,谈谈玩沙的感受。
教师:小朋友们,上次我们一起去沙池里玩了沙子,你们还记得玩沙子的感受吗?(请幼儿自由讲述)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沙的特性,并尝试记录。
(1)了解沙子没有气味。
教师:“小朋友们玩沙子都很高兴,现在我想请大家闻一闻沙子,你们觉得怎么样?”(2)了解沙子不溶于水。
A、教师先将奶粉倒进空玻璃杯,并画上一条黑线,然后倒进开水,用勺子搅一搅,让幼儿发现奶粉是溶于水的.。
B、引导幼儿先放少量沙到塑料杯内,用勺子搅拌一下,把塑料杯放在旁边。
过了会等沙沉淀后,引导幼儿观察,沙是否不溶于水的。
(3)沙是细细的,一粒粒的。
教师:“为什么我们用手、脚在沙上印手印、脚印能留下清楚的印子呢?”(4)小结:沙子是没有气味,不溶于水,细细的一粒粒的。
3、认识沙的好处及用途。
(1)体育运动需要沙。
提问:为什么跳远会在沙堆里进行呢?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因为沙子很柔软,所以小朋友在体育运动时不容易受伤。
(2)建筑工程需要沙。
提问:沙子有很多用途,你们在哪儿见过沙?它们有什么用?(3)小结:沙子可以用来铺路,还有如果把沙子、水泥、石头搅拌在一起变得硬邦邦的就可以造房子、造桥了。
4、教育幼儿珍惜沙子,不能浪费。
教师小结:我们平时玩游戏和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沙子。
盖高楼大厦也要用沙子,沙子是我们的好朋友。
小朋友以后应该爱惜沙子,跟沙子做好朋友。
延伸活动:请幼儿每人拿一个印模,用湿沙进行印模游戏。
科学教育教案篇2设计思路:四季春、夏、秋、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充满了生机。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一、第一章:科学教育概述1. 学习目标:(1)了解科学教育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掌握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了解我国学前科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2. 教学内容:(1)科学教育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我国学前科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3. 教学活动:(1)讨论:什么是科学教育?它的目的是什么?(2)案例分析:优秀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3)小组讨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科学教育原则和方法?二、第二章: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整合1. 学习目标:(1)了解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
(2)掌握科学教育内容的整合方法。
(3)了解常见科学教育主题及教学资源。
2. 教学内容:(1)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
(2)科学教育内容的整合方法。
(3)常见科学教育主题及教学资源。
3. 教学活动:(1)小组讨论: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2)案例分析:优秀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整合策略。
(3)实地考察:考察周边的科学教育资源,探讨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三、第三章: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 学习目标:(1)了解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流程。
(2)掌握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技巧。
(3)了解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2. 教学内容:(1)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流程。
(2)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技巧。
(3)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3. 教学活动:(1)小组合作:设计一个针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
(3)小组讨论:如何评价一个科学教育活动的效果?四、第四章:科学教育中的探究与实验1. 学习目标:(1)了解探究与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2)掌握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与实验的方法。
(3)了解探究与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
2. 教学内容:(1)探究与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2)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与实验的方法。
(3)探究与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
3. 教学活动:(1)小组讨论:探究与实验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什么?(2)实践操作:演示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与实验的方法。
科学活动教案(15篇)
科学活动教案(15篇)科学活动教案1一、教学目标:1、使幼儿了解云的颜色、形状是多变的。
2、使幼儿初步了解云会变成雨、雪等落下来。
3、培养幼儿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4、喜爱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5、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多变的云》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雨、雪是由云变成的。
三、教学准备:平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各种各样的云;幼儿用书每人一本。
四、教学过程:1、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天上的云※教师:请你们看看现在外面的云?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像什么?(让幼儿自由讨论)※教师:云会不会移动?怎样移动?(引导幼儿注意观察云的位置移动等变化)想一想,云为什么会移动?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云。
※教师:云会不会变成其它的样子?你有没有见过别的云?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时候见到的?(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小结:如下雨前的乌云,阴天的云,傍晚时的云彩等等。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云呢?(让幼儿充分讨论猜测后,向幼儿介绍不同的云是和天气有关系的)3、借助幼儿用书画面帮助幼儿认识云的多变性。
※教师:这幅图上的云像什么?你们见过吗?分别说说这些云像什么?4、讨论云会变成什么。
“谁知道云会变成什么?”(让幼儿充分讨论、猜测后向幼儿介绍天上下雨就是云变成的,冬天下雪也是云变成的)5、活动延伸:让幼儿去户外观察天上的云,分别说说天上的云块像什么?并把它画下来。
活动反思:幼儿到了大班好奇心明显增强,他们喜欢在生活中发现,在玩中发现许多有趣的事物,针对本班幼儿的特点,我在设计《多变的云》这节活动时,注重“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教学方法,把复杂的自然想象,用浅显易懂的实验呈现给幼儿,虽然在实验的过程中,幼儿对云的形成认识还是很模糊,但是只要通过活动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保护他们这份积极探索的热情,就已经达到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了。
在活动中,我班也有几个小朋友明显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我的实验设计的有些单调,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成分,今后需要提前预设活动效果,避免出现幼儿被动参与的现象。
2023科学活动教案(15篇)
2023科学活动教案(15篇)科学活动教案1活动目标: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1、带领幼儿参加寻找秋天的远足活动。
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
(苍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窝”、臭草、红菱、牛膝、蓟……)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评析:教师能根据幼儿园所处环境,选取乡土教材作为活动内容,活动内容________于幼儿生活,体现了活动生活化的原则。
评析:活动准备既有教具等物质材料的准备,又有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能考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上获得发展,符合维果兹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活动过程: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受好玩。
1、谈话导入,那天,我们去田野里寻找了秋天,你看见些了什么?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窝……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幼:蒲公英、麻雀窝、刺毛球、臭草……今天他们藏在哪里?幼:田野里评析:当幼儿回答田野里时,(而实际上是在活动室里)教师没有作出恰当的反应,可见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倾听、及应变能力还较弱。
出示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2、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玩过后教师提问:⑴刚才你玩了什么?幼1:蒲公英幼2:麻雀窝幼3:苍耳⑵它们长什么样呀?⑶你是怎么玩的?麻雀窝为什么飞起来,还有什么也飞起来了?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评析:“你看见些了什么?”“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刚才你玩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过于罗嗦,应注意提问语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练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1、引导幼儿发现种子。
蒲公英、苍耳和麻雀窝的种子在哪里呀?2、幼儿发现种子。
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⑴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⑵苍耳的种子藏(麻雀窝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咖啡色的,椭圆形,扁扁的……)⑶那他们的种子为什么长得这么特别呀?4、逐步展示课件。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痕迹》教学设计教案
一、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痕迹》二、设计意图:“痕迹”的灵感源自于幼儿在马路边观察到的轮胎印迹,从中他们初步知道痕迹的概念,这个活动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基于幼儿生成的兴趣点和发展需要设计的一个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获得关于痕迹更全面的经验,知道事物和人都会留下痕迹,留下的痕迹是多种多样的。
回归生活后,幼儿对于周围的事物观察兴趣更高,对于主动发现痕迹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意识和主动性有提升,获得更多观察,分析,推理的经验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活动目标:1、了解关于痕迹的经验,能发现并描述痕迹。
2、愿意参与破案游戏,尝试用观察、比较、推理等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
3、引导幼儿爱护环境,懂得环保,不要让垃圾成为我们留下的痕迹。
四、活动重难点:1、重点:幼儿了解关于痕迹的概念,并能发现痕迹、描述痕迹。
2、难点:幼儿通过观察痕迹、分析痕迹以及推理,最终解决实际的问题,得到答案。
五、活动准备:(一)经验准备:活动之前,幼儿对活动中出现的事物有基本经验,例如:橘子味道的经验、风油精气味的经验、颜料印痕的经验等等。
(二)材料准备:1、留下不同痕迹的盒子并编号:(1)饼干渣——饼干,(2)碎花生——花生(3)瓜子皮——瓜子,(4)头发——梳子,(5)蜡笔印——蜡笔,(6)透明胶印——透明胶,(7)铅笔屑——刨笔刀,(8)气味——风油精,(9)气味——香水,(10)双面胶印——双面胶,(11)固体胶印——固体胶棒,(12)颜料印痕——颜料,(13)橘子汁——橘子。
(14)水滴——湿毛巾,(15)话梅核——话梅,(16)牙膏印——牙膏,(17)胶囊——药盒,(18)碎纸团——餐巾纸,(19)巧克力渣——巧克力,(20)彩带丝——彩带。
2、线索图片(绿色):注射器、口罩、圆珠笔、护士帽。
线索图片(红色):书包、铅笔盒、面包屑、芭比娃娃。
线索图片(蓝色):草帽、白毛巾、水滴、赤脚脚印。
3、PPT幻灯片: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绘本《是谁留下的痕迹》插图。
科学教育活动教案
科学教育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能描述科学教育的意义;2.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相关教材和教具;2)准备幻灯片和投影仪;3)备好学生的实验材料。
2.学生准备:1)准备好笔记本;2)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
三、教学过程1.引入(约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科学教育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个蓄电池的照片并问学生如何解释它的工作原理。
2.科学教育的意义(约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与学生共同探讨科学教育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1)科学教育与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2)科学教育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意义?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来回答这些问题,并将自己的观点写在笔记本上。
3.小组活动(约25分钟)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验任务,如“观察鸡蛋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每个小组应制定实验计划,包括实验步骤、所需材料和预期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合作并互相帮助完成实验。
4.实验演示(约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将他们的实验结果报告给全班。
教师可以用幻灯片演示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
这将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5.总结(约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教学内容,并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今天的教学过程以及他们从中学到的东西。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1.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与交流能力、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等;2.检查学生的实验计划和笔记本,评估他们对科学实验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与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对科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让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的教案(15篇)
科学的教案(15篇)科学的教案1设计意图动物睡眠的方式千奇百怪,孩子们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
但幼儿缺少和动物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更多小动物的睡眠姿势。
并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幼儿明白正确的睡眠方式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活动目标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
2.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动物的睡眠方式。
3.知道正确的睡眠方式有益于身体健康。
活动准备1.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觉的资料。
2.大转盘、自制图书。
活动过程一、动物模仿操带入孩子们,我们一起学小动物走路的样子好吗?“我是一只长颈鹿,伸长脖子走,我是一只小白兔,蹦呀蹦蹦跳,我是一只小小鸟,飞呀飞的高,我是一只小小象,甩着鼻子走。
二、借助图书了解几种动物的睡眠方式,并尝试用动作模仿小动物们不仅走路方式不一样,他们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这本图书里藏着小动物睡觉的秘密,我们一起来看看!三、游戏:快乐大转盘引导幼儿分组用动作表现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四、ppt呈现更多动物的睡眠,拓宽幼儿知识经验小结:动物们不同的睡觉方式是为了让自己更安全更舒服睡得更香。
五、了解人的正确睡姿小朋友们应该怎样睡觉呢?(幼儿讨论并示范)。
小结:睡觉的时候可以仰卧,也可以向左或者向右侧卧。
最正确的睡姿应该是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这样的睡眠姿势会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六、结束环节小结:我们知道了正确的睡觉姿势,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养成正确的睡觉习惯,早睡早起,睡觉香香,身体棒棒!科学的教案2活动目标:1、向幼儿介绍沙漠,扩大幼儿对自然界的了解。
2、认识沙漠里的骆驼,了解骆驼的主要特征以及沙漠中的其他生物。
3、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活动准备:1、有关沙漠自然风光及防治沙漠化的音像资料。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投影仪、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观察用实物投影仪放大的画面,初步了解骆驼的主要特征。
-教师:画面上有什么?骆驼是什么样子的?-教师:骆驼的身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用处?-教师:骆驼喜欢吃什么?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教师:骆驼有什么用途?-教师小结:骆驼生活在沙漠里,骆驼的身上有厚活的毛,可以防止身体里的水分散失,还可以白天防晒,晚上保暖。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痕迹》教学设计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痕迹》教学设计教案一、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痕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痕迹的产生和消失,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1. 实物图片:脚印、手印、树叶、水迹等。
2. 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绘画材料。
3. 视频或照片:生活中各种痕迹的实例。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实物图片,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痕迹。
2. 观看视频或照片,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生活中各种痕迹的实例。
3. 教师讲解痕迹的产生和消失,引导幼儿思考痕迹的意义。
4. 创意绘画:让幼儿选择喜欢的痕迹,用彩笔在画纸上进行创作。
5. 作品分享: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讲述作品中的痕迹故事。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痕迹,拍摄照片或绘制作品,进行家庭分享。
2. 环境创设: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幼儿园公共区域,让更多的小朋友欣赏和交流。
五、活动注意事项:1.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在创意绘画环节,尊重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活动结束后,及时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4.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和需求,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教学内容1. 课程主题:探索生活中的痕迹2. 第一课:脚印的奥秘学习脚印的种类和形成原因观察不同物体留下的脚印3. 第二课:手印的奇妙世界了解手印的多样性制作手印艺术品4. 第三课:大自然的痕迹观察树叶、树皮、花朵等自然痕迹学习自然痕迹对环境的影响5. 第四课:水迹的演变探索水迹的形成过程观察不同物质对水迹的吸收和保留七、教学方法1. 观察与实践:通过观察实物和自然环境中的痕迹,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操作,增强对痕迹的认识。
2.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沟通和协作能力。
科学教育活动教案
科学教育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通过本次科学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科学知识水平,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4年10月12日下午2点-4点活动地点:学校实验室三、活动主题:科学实验探究与创新四、活动内容及教学设计第一阶段:科学实验探究1.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展示实验器材、介绍实验的目的和背景,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2.实验设计(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每组选择一个实验课题,并自行设计整个实验过程。
(3)教师提供一些实验课题的参考,让学生选择。
参考课题:-计量湿度的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用玻璃棒充电实验等3.实验操作与记录(60分钟)(1)学生按照实验设计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教师指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统计数据等。
(3)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以相互交流、合作。
4.实验结果展示(20分钟)(1)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整理、记录。
(2)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经验,互相交流、学习。
第二阶段:创新设计1.发现问题(10分钟)通过讨论和总结第一阶段的实验结果,学生进行问题发现,找出需要改进或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2.创新设计(30分钟)(1)学生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创新设计。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和解决方案。
3.实验操作与记录(60分钟)(1)学生按照创新设计进行实验操作。
(2)教师指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统计数据等。
4.创新成果展示(30分钟)(1)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进行整理、记录。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分享创新经验。
五、活动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学生的实验记录、展示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六、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和创新成果进一步完善、改进,并进行学术交流。
七、教师角色: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起到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要关注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育教案
科学教育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堂科学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学习到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习科学知识,包括物质的性质、能量的转换等。
-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科学知识:-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等。
- 能量的转换:热能、光能等。
- 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2. 教学活动:- 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
- 进行简单的能量转换实验。
- 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教学流程教学阶段一:导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通过展示有趣的科学实验视频、故事等。
教学阶段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物质的性质和能量的转换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例解释和图示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教学阶段三:实验探究(4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实验材料。
2. 学生根据指导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4.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解答学生问题。
教学阶段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物质性质和能量转换的关键点。
2. 教师做重点概括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教学阶段五:拓展延伸(20分钟)1. 给学生出示一些科学难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2.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3. 学生分享实验设计和结果,展示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2. 对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进行评估。
3. 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反馈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教案
教案的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以下是收集的相关教案,
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 ( 见附图 ) 、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 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
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 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 " 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 .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 捏成带边的薄片状 ) ,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 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
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
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
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
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 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
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
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
进行尝试。
目标 :
1.尝试多种不同材料运水,体验合作运水的乐趣。
2.通过尝试,探索海绵的吸水性。
准备:大小不同的海绵,布条,报纸,塑料大、小桶
过程:
一、导入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运水给树宝宝们喝吧!
二、幼儿操作,探究方法
1.第一次探索。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让你们来尝试一下运水。
(介绍材料)这些大小不同的海绵,布条,报纸可以当运水的工具。
我们用这些材料将水运到小桶里。
(2)幼儿自由操作。
(3)集中展示交流。
谁运的水最多?你们是用什么来运水的?
(4)针对幼儿情况进行小结。
(重点介绍海绵的吸水性,分析水多或水少的原因。
)
2.第二次探索。
(要求五人一组,比一比哪组运的水最多)
(1)现在我们再来试一试。
(针对成功的、不成功的、分别提出要求。
)
(2)幼儿分组合作再进行第二次操作。
(3)集中展示交流。
(4)教师小结:“运水的办法有很多,今天有的小组成功了,有的小组失败了以后,我们可以试试各种办法,可以运的更多更快。
(5)我们给树宝宝送水去!
三、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运水用的多种材料,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
继续玩游戏,并记录游戏的操作情况,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