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

合集下载

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是指在乘法运算中,当一个因数(乘数)发生变化时,积的变化情况。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两个数a 和b,它们的乘积为c,即a×b=c。

当a 不变,b 增加n 时,积c 会增加an。

例如,当a=2,b=3 时,c=6;当b 增加2 时,即b=5,c=10,c 增加了2a=4。

当a 不变,b 减少n 时,积c 会减少an。

例如,当a=2,b=3 时,c=6;当b 减少2 时,即b=1,c=2,c 减少了2a=4。

当b 不变,a 增加n 时,积c 会增加bn。

例如,当a=2,b=3 时,c=6;当a 增加2 时,即a=4,c=12,c 增加了2b=6。

当b 不变,a 减少n 时,积c 会减少bn。

例如,当a=2,b=3 时,c=6;当a 减少2 时,即a=0,c=0,c 减少了2b=6。

综上所述,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是: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增加或减少n,积也会相应地增加或减少n 倍。

这个规律在数学运算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乘法问题。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

1、表达式中变量Index的变化:在不同的年份中,Index的值都在不断增加,一般每增加一个年份,Index的值就会增加1;
2、表达式中的系数的变化:系数的值也在不断增加,一般在每年的积分数据中,系数的值会比上一年的值多1;
3、表达式中的常量的变化:和系数类似,常数的值也会比上一年多1;
4、基线积分的变化:每一年,基线积分会增加,一般情况是比上一年增加1分;
5、表达式结果的变化:每一年,由于表达式中的变量和常数都在不断增加,所以表达式的结果也在不断变大,每一年比上一年增加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因为表达式中的变量和常数的变化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

“点线面”思维训练模式3——
从“积的变化规律”到“积不变的规律”
一、一个因数变化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了。

【结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0除外),积也跟着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

【结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多少倍(0除外),积也跟着缩小相同的倍数。

(一)、积的变化规律: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相应的乘(或除以)几。

字母表示:如果axb=C,则
(ax3)×b=c×3
举例:axb=12如果(ax3)则积就是
12×3=36.
(2)、一个数乘一个比1大的数,积比原数大;
(3)、一个数乘一个比1小的数,积比原数小。

【3】积的变化规律:
【结论】:积与因数同向变化。

【4】同步应用
【5】能力提升
【6】拓展训练
二、积不变的规律
【结论】: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不变。

两个因素反向变化,积不变。

(巧墨静好)
下一节内容:1.商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余数的变化规律
2、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3条

积的变化规律3条

积的变化规律3条
积的变化规律有以下几条:
1、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N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扩大N倍。

(N为非0自然数)。

2、一个因数扩大a倍,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就扩大a*b倍。

3、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了N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了N倍,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4、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是指因数的变化所引起的积的变化。

如一个因数扩大n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则积也扩大n倍。

一个因数扩大n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则积不变。

两个因数所得结果,叫做积。

也可阐述为其中一个因数表示另一个因数的数量,这么多的这个因数之和为这个乘式的积。

一个乘式中的各个数字为这个乘式的因数。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解析本节课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积的变化规律》为例。

2.2 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现象。

(2)探究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3)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现象。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2 探究积的变化规律(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3.3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1)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积的变化规律解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设计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3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5.2 教学素材收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一些与积的变化规律相关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6.2 教学活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游戏教学:设计一些与积的变化规律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3)课后实践: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为主要内容,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但对于积的变化规律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思考。

3.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中的例题,分析积的变化规律。

3.3 合作交流3.4 教师讲解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评,并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彻底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3.5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数学教材》5.2 辅助材料多媒体课件、练习题、黑板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6.2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6.3 实践性教学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7.1 强调数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使学生明确规律的内涵。

7.2 注重数学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数学语言描述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7.3 关注学生心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数学课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工作总量的问题,使学生感到面临的数学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自学感悟,探究规律1、师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筛沙车工作情况统计表,(多媒体出示下表)追问:你明白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的意思吗谁能说一说?它们是怎样的关系?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二工作总量谈话:同学们知道了三者的关系,自己动手把表格填好,并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者小组一起研究。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①第二栏和第一栏比,每个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第三栏和第一栏比呢?第四栏和第一栏呢?②第一栏和第三栏比,每个因数和积又各是怎样变化的?第二栏和第三栏比呢?第三栏和第四栏呢?③能用算式证明你的发现吗?④请把你的发现和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1、上面因数不变,下面因数变大,积也变大。

2、上面因数不变,下面因数乘2(或除以2),积也乘2(或除以2)。

3、沙滩的面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不变,工作时间越长清洁沙滩的总面积就越大。

)如果学生的发现不够全面或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补充和完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师也可适时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在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基础上,修正自己的发现,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你是2、找规律,写得数。

5X14= 24X2= 8X7=50X14= 24X4=80X70500X14=24X8= 800X700学情预设:个别学生在计算时可能没有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同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真正把积的变化规律用于实际口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3、一块长方形地的面积是560平方米,宽8米,现在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数学课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

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

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

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

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

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

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第三单元 积的变化规律和积不变的规律1

第三单元  积的变化规律和积不变的规律1

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和积不变的规律学生姓名:家长姓名:一、计算后大声读背规律:积的变化规律(1) 2×4=(2) 5×2=(3)15×3=20×4= 5×20= 30×3=200×4= 5×400= 15×30=从上往下看规律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从下往上看规律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总规律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二、计算后大声读背规律:积不变的规律已知18×24=432计算(1)18×24 (2)18×24=(18÷2)×(24×2)=(18×2)×(24÷2)====规律是: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就除以几(0除外),积不变。

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就乘几,积不变。

以上规律可总结为:因数怎么变,积就怎么变!三、实际应用(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积也()。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也()。

(3)、一个因数乘5,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

(4)、一个因数除以8,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

(5)、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乘4,积就()。

(6)、一个因数除以2,一个因数除以4,积就()。

(7)、一个因数乘7,另一个因数就(),积不变。

(8)、一个因数除以9,另一个因数就(),积不变。

(9)、小货车在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行驶()千米;小轿车行驶的速度是小货车的2倍,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驶()千米。

四、解决问题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16×50= 32×50= 8×25=4×25= 32×150= 2×25=2、先算出每组第一题的积,再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5第五讲 积的变化规律

5第五讲 积的变化规律

,另一个因数除以b(b≠0),那么积就是原来
的积除以(axb)。
练习一
1、填空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 一个因数乘2,积就( 乘2 );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3, 积就( 除以3 );一个因数乘4,另 一个因数乘3,积就( 乘12 );一 个因数除以2,另一个因数乘8,积就 ( 乘4 )。
12÷4=3 81÷3=27 答:得到的新积是27。
3×5=15 630÷15=42
答:得到的新积是42。
1、两个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 个因数乘a,那么积就乘a。
2、两个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乘a,另一个 因数乘b,那么积就乘(axb)。
3、两个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乘a,另一个 因数除以b(b≠0),那么积就是原来的积乘a除 以b
如果一个因数除以4,另一个因 数也除以4,那么积有什么变化?
分析与解答:一个因数除以4, 即120÷4,另一个因数也除以4, 即80÷4。那么积变为: (120÷4)×(80÷4) 9600÷4÷4
(120×6)×(60÷3) 120×60=7200
=30×20
=2400÷4
=720×20
即7200×6÷3
2、两个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乘a, 另一个因数乘b,那么积就乘(axb)。
拓 展1 在乘法算式25×8中,如 果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3, 那么积有什么变化?
分析与解答:一个因数乘2,即25×2, 另一个因数乘3,即8×3,那么积变为:
(25×2)×(8×3) = 50×24 = 1200
25×8=200 即200×2×3=1200 也就是 2×3=6,200×6=1200 答:积就乘6,由原来的的 200变为1一个 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乘4。积有什么 变化?

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稿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积的变化规律,这可有趣啦!比如说,咱们有一个乘法算式2×3 = 6。

那如果把 2 扩大 2 倍变成 4,3 不变,算式就变成4×3 = 12。

你看,一个因数扩大了,积也就跟着变大啦!再举个例子,5×4 = 20。

要是 5 不变,4 扩大 3 倍变成 12,那算式就成了5×12 = 60。

是不是积也跟着大大地变啦?还有哦,假如6×7 = 42。

6 缩小 2 倍变成 3,7 不变,算式变成3×7 = 21,积也就相应变小了。

积的变化规律就像是个神奇的魔法,只要其中一个因数动一动,积就跟着变变变。

咱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像超级英雄一样,轻松解决难题啦!怎么样,是不是觉得积的变化规律还挺好玩的?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咱们来唠唠积的变化规律哈!你看啊,像1×5 = 5 这个式子。

要是 1 变成 2,5 不变,就成了2×5 = 10,积从 5 变成 10 啦。

再比如说3×8 = 24 。

如果 3 扩大 3 倍变成 9,8 不变,那就是9×8 = 72 ,积一下子涨了好多呢!反过来,要是4×6 = 24 ,4 缩小 2 倍成 2,6 不变,式子就成了2×6 = 12 ,积也就少了一半。

有时候啊,两个因数都变也有规律。

就像2×3 = 6 ,2 扩大 2 倍成 4,3 扩大 3 倍成 9,那积就变成4×9 = 36 ,比原来的 6 可大多啦!积的变化规律就好像是数学世界里的小秘密,咱们发现了它,做题就能又快又准。

以后遇到乘法的问题,咱们就可以用这个规律,像个聪明的小精灵,把答案一下子就找出来!是不是很厉害呀?。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

再出示20×4=80,10×4=40,5×4=20,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提出猜想。

学情分析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

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本章节内容依据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中的“积的变化规律”部分。具体内容包括:
1.探索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2.探索三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两个因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积也乘(或除以)这个数;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两个数相乘和三个数相乘时积的变化规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积的变化规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改变物品的数量,观察总价的变化,验证积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积的变化规律》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掌握规律,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而有的学生则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解释积的变化规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还不错,他们能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感受规律。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单纯的举例可能还不足以让他们完全理解,今后可以考虑结合图形、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使教学更加直观。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讨论和实验操作,不仅加深了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个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不足或者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和鼓励。

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三篇篇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第三部分的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点。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倒,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4、应用规律: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生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有了乘法为前提,并且能够准确而熟练地计算。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四年级学生对于面积计算并不陌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情况会很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

4.在探索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5.我的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

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

以及如何将新知与旧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来推导出结果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6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6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积的变化规律教案6篇教案可以用于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分享和交流,教案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南,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积的变化规律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解读一、学习目标:1. 会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 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1.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三、考点分析:1.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知识梳理典型例题[方法应用题]例1. 根据15×42=63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解题思路:首先将各式与已知式子相比较,看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然后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解答过程:解题后的思考:先找到不变的因数,再观察另一个因数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判断积的情况了。

变化的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变化的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跟着除以几。

例2. 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有一个边长是40米,面积是1600平方米的正方形草坪,现在扩大草坪面积,把边长扩大为原来的2倍,扩宽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

(2)解题思路: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边长扩大为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解答过程:1600×2×2=6400(平方米)答:扩宽后的草坪面积是6400平方米。

解题后的思考: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为它的m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为它的m倍,则积就扩大为它的m×m倍。

例3.红旗广场有一块长方形绿地,面积是480平方米,现在把这块绿地的长和宽分别增加为原来的4倍和3倍,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

(2)解题思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扩大为原来的4倍宽扩大为原来的3倍面积扩大为原来的12倍解答过程:4×3=12480×12=5760(平方米)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为5760平方米。

解题后的思考: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为它的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为它的n倍,则积就扩大为它的m×n倍。

例4. 两个因数相乘,积是120,如果一个因数乘5,另一个因数除以5,那么现在的积是多少?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

(2)解题思路:因数一×因数二=积↓×5 ↓÷5 ↑不变因数一×5×因数二÷5=因数一×因数二×5÷5=因数一×因数二=积解答过程:120×5÷5=120解题后的思考: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另一个因数也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时,积不变。

[综合运用题]例5. 兴华小学共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个班,六年级1至5班的人数分别是41人,59人,49人,50人,48人,其他年级的人数情况也跟六年级类似,请你估算一下,兴华小学大约有学生多少人?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乘法的估算。

(2)解题思路:首先观察数据,总结出特点,发现它们都接近50;然后将六年级各班的人数都按50估算;最后计算出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再求出六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解答过程:41+59+49+50+48≈50×5=250(人)250×6=1500(人)答:兴华小学大约有学生1500人。

解题后的思考:题目中六年级1班有41人,不是应该看成40人吗?2班有59人,应看成60人才对吧?为什么都按50人算呢?这是因为将这两个班的人数平均以后,发现一个班大约有50人,而其他班的人数也都接近50人,这样估算能使计算简便。

例6. 李老师带了5000元钱去为学校购买办公桌。

每张办公桌286元,准备买16张,请问李老师带的钱够不够?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乘法的估算。

(2)解题思路:可以把286估算成300以简便计算。

解答过程:16×286≈16×300=4800(元)4800元<5000元答:李老师带的钱够。

解题后的思考:估算三位数时,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将其看成最接近自身的整百数。

[思维突破题]例7. 王老师带着同学们的爱心捐款到商店,计划给山区的小朋友买59个同样的书包。

他带了2000元,要求剩余的钱尽量少。

请你帮王老师估算一下,应该买下列哪一种书包。

22元/个 31元/个38元/个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乘法的估算。

(2)解题思路:剩下的钱数=总钱数-花去的钱数↓↓↓尽量少一定尽量多解答过程:22×59≈20×60=1200(元)31×59≈30×60=1800(元)38×59≈40×60=2400(元)1200元<2000元1800元<2000元2400元>2000元答:应该买31元1个的书包。

解题后的思考:总钱数-花去的钱数=剩下的钱数。

总钱数不变,要使剩下的钱数最少,则花去的钱数应最多。

例8. 上题中,若王老师用同样多的钱想买尽量多的书包,应选择买哪一种书包?为什么?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仍考查乘法的估算。

(2)解题思路:要用同样的钱买尽量多的东西,则所买的东西越便宜,能买的数量越多。

解答过程:应选择买22元1个的书包。

解题后的思考:要用同样的钱买尽量多的东西,则所买的东西越便宜,能买的数量越多。

提分技巧1. 估算结果要符合实际情况,有些情况需估大些,有些情况需估小些。

2. 尽量接近准确值。

3. 计算要方便(即将两个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预习导学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与平行一、预习新知下周我们将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第二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预习点拨探究与反思探究任务一:认识垂直【反思】垂线的画法。

探究任务二:认识平行【反思】平行线的画法。

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一、根据7×40=2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40=21×40=49×40=28×40=35×40=7×20=二、填空:1. 张大山用电脑练习打字,他每分钟可打字12个,照这样计算,他30分钟可打字()个;李老师打字的速度是张大山的3倍,用同样的时间李老师可打字()个;李老师每分钟比张大山多打字()个。

*2. 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计的?中心小学有学生894人,大约是()人。

张老师每月工资是1309元,大约是()元。

《奥林匹克题典》有693页,大约是()页。

学校小操场的面积是2293平方米,大约是()平方米。

*三、估算下面各题52×98 69×103 42×29432×102 195×29 39×105**四、解决问题1. 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长要增加到60米,宽不变。

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 滨海公园有一个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花坛,打算把这个正方形花坛的边长增加到16米,则花坛的面积可比原来增加多少平方米?3. 大众商店在3月1日的营业额是890元,估算一下,这个商店3月份的营业额大约是多少?4. 一筐苹果的质量是28千克,一辆汽车最多能装61筐苹果,这辆汽车大约能装多少千克苹果?试题答案一、根据7×40=2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40=560 21×40=84049×40=196028×40=112035×40=14007×20=140二、填空:1. 张大山用电脑练习打字,他每分钟可打字12个,照这样计算,他30分钟可打字(360)个;李老师打字的速度是张大山的3倍,用同样的时间李老师可打字(1080)个;李老师每分钟比张大山多打字(24)个。

*2. 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计的?中心小学有学生894人,大约是(900)人。

张老师每月工资是1309元,大约是(1300)元。

《奥林匹克题典》有693页,大约是(700)页。

学校小操场的面积是2293平方米,大约是(2300)平方米。

解析:1. 估算结果要符合实际情况,有些情况需估大些,有些情况需估小些。

2. 尽量接近准确值。

*三、估算下面各题52×98≈500069×103≈700042×294≈1200032×102≈3000195×29≈600039×105≈4000解析:计算要方便(即将两个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四、解决问题1. 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长要增加到60米,宽不变。

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60×9=540(平方米)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40平方米。

解析:长增加到60米,也就是长是60米,宽据图可知是9米,已知长和宽,用长方形面积公式:长×宽计算出面积即可。

2. 滨海公园有一个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花坛,打算把这个正方形花坛的边长增加到16米,则花坛的面积可比原来增加多少平方米?现:16×16=256(平方米)原:8×8=64(平方米)增:256-64=192(平方米)答:则花坛的面积可比原来增加192平方米。

解析:边长增加到16米,面积就是16×16=256(平方米);原面积是8×8=64(平方米),再用现在的面积减去原来的面积就是增加的面积。

3. 大众商店在3月1日的营业额是890元,估算一下,这个商店3月份的营业额大约是多少?890×31≈27000(元)答:这个商店3月份的营业额大约是27000元。

解析:首先要知道3月份总共是31天,把890元看成900元,把31天看成30天,然后再计算最简便。

4. 一筐苹果的质量是28千克,一辆汽车最多能装61筐苹果,这辆汽车大约能装多少千克苹果?28×61≈1800(千克)答:这辆汽车大约能装1800千克苹果。

解析:把28千克看成30千克,把61筐看成60筐,然后再计算最简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