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解读
一、学习目标:
1. 会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 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1.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三、考点分析:
1.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知识梳理
典型例题
[方法应用题]
例1. 根据15×42=63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解题思路:首先将各式与已知式子相比较,看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然后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解答过程:
解题后的思考:
先找到不变的因数,再观察另一个因数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判断积的情况了。变化的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变化的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跟着除以几。
例2. 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有一个边长是40米,面积是1600平方米的正方形草坪,现在扩大草坪面积,把边长扩大为原来的2倍,扩宽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
(2)解题思路: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边长扩大为原来的2倍
面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
解答过程:
1600×2×2=6400(平方米)
答:扩宽后的草坪面积是6400平方米。
解题后的思考: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为它的m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为它的m倍,则积就扩大为它的m×m倍。
例3.红旗广场有一块长方形绿地,面积是480平方米,现在把这块绿地的长和宽分别增加为原来的4倍和3倍,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
(2)解题思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扩大为原来的4倍
宽扩大为原来的3倍
面积扩大为原来的12倍
解答过程:
4×3=12
480×12=5760(平方米)
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为5760平方米。
解题后的思考: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为它的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为它的n倍,则积就扩大为它的m×n倍。
例4. 两个因数相乘,积是120,如果一个因数乘5,另一个因数除以5,那么现在的积是多少?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
(2)解题思路:
因数一×因数二=积
↓×5 ↓÷5 ↑不变
因数一×5×因数二÷5=因数一×因数二×5÷5=因数一×因数二=积
解答过程:
120×5÷5=120
解题后的思考: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另一个因数也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时,积不变。
[综合运用题]
例5. 兴华小学共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个班,六年级1至5班的人数分别是41人,59人,49人,50人,48人,其他年级的人数情况也跟六年级类似,请你估算一下,兴华小学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乘法的估算。
(2)解题思路:首先观察数据,总结出特点,发现它们都接近50;然后将六年级各班的人数都按50估算;最后计算出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再求出六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解答过程:
41+59+49+50+48≈50×5=250(人)
250×6=1500(人)
答:兴华小学大约有学生1500人。
解题后的思考:
题目中六年级1班有41人,不是应该看成40人吗?2班有59人,应看成60人才对吧?为什么都按50人算呢?这是因为将这两个班的人数平均以后,发现一个班大约有50人,而其他班的人数也都接近50人,这样估算能使计算简便。
例6. 李老师带了5000元钱去为学校购买办公桌。每张办公桌286元,准备买16张,请问李老师带的钱够不够?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乘法的估算。
(2)解题思路:可以把286估算成300以简便计算。
解答过程:
16×286≈16×300=4800(元)
4800元<5000元
答:李老师带的钱够。
解题后的思考:
估算三位数时,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将其看成最接近自身的整百数。
[思维突破题]
例7. 王老师带着同学们的爱心捐款到商店,计划给山区的小朋友买59个同样的书包。他带了2000元,要求剩余的钱尽量少。请你帮王老师估算一下,应该买下列哪一种书包。
22元/个 31元/个38元/个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乘法的估算。
(2)解题思路:剩下的钱数=总钱数-花去的钱数
↓↓↓
尽量少一定尽量多
解答过程:
22×59≈20×60=1200(元)
31×59≈30×60=1800(元)
38×59≈40×60=2400(元)
1200元<2000元
1800元<2000元
2400元>2000元
答:应该买31元1个的书包。
解题后的思考:
总钱数-花去的钱数=剩下的钱数。总钱数不变,要使剩下的钱数最少,则花去的钱数应最多。
例8. 上题中,若王老师用同样多的钱想买尽量多的书包,应选择买哪一种书包?为什么?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仍考查乘法的估算。
(2)解题思路:要用同样的钱买尽量多的东西,则所买的东西越便宜,能买的数量越多。
解答过程:
应选择买22元1个的书包。
解题后的思考:
要用同样的钱买尽量多的东西,则所买的东西越便宜,能买的数量越多。
提分技巧
1. 估算结果要符合实际情况,有些情况需估大些,有些情况需估小些。
2. 尽量接近准确值。
3. 计算要方便(即将两个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预习导学
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与平行
一、预习新知
下周我们将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第二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预习点拨
探究与反思
探究任务一:认识垂直
【反思】垂线的画法。
探究任务二:认识平行
【反思】平行线的画法。
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
一、根据7×40=2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40=21×40=49×40=
28×40=35×40=7×20=
二、填空:
1. 张大山用电脑练习打字,他每分钟可打字12个,照这样计算,他30分钟可打字()个;李老师打字的速度是张大山的3倍,用同样的时间李老师可打字()个;李老师每分钟比张大山多打字()个。
*2. 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