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总概
绵竹年画欣赏详解
•“填水脚”是绵竹木版年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出自 那些技术娴熟的艺人之手。旧时年画艺人一般受雇于人,“明展明 挂”等画法是按画铺或作坊的要求而作,“填水脚”则是属于艺人 自己支配的。艺人们在除夕之夜为老板做完年终之活后,趁收拾画 案的片刻工夫,利用颜料碗的余色,在剩纸上匆忙赶绘出几对门神 ,赶往夜市出售,赚点外快,帮补生计。在画“填水脚”时,时间 短促,艺人凭真功夫一气呵成,笔锋奔放雄健、神韵十足,别具洗 炼、概括之情趣。“填水脚”以它的天真、质朴、粗犷而成为绵竹 年 画 中 的 珍 品 , 深 为 艺 术 界 称 道 。
LIFE • HOME
•谢谢!
谭瑛媚 谭欣 吴苑梦 杨紫琪
•在形式上,绵竹年画主要有木版套色、绘印结合、完全绘制 3 种
•在技法上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彩绘和工笔重彩画的某些手法 ,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而又和谐。
•一幅年画的完成,先由画师起稿,刻版师雕版,再印刷到纸上描绘 。其线条只起轮廓线作用,必须以彩绘艺人按程序施彩而成。由于 用色除品色(染料色)外,也兼用石色(矿物质色),因石色的覆 盖力强,原有的雕刻线经不同的石色覆盖后,还须重新勾线,只是 画面上的品色部分,因其色泽透明,原有的刻线虽经覆盖仍清晰可 见,便不再勾线。这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形成了绵竹年画水印与 彩绘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 •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 烈的艺术效果; •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造型上讲究夸张、变形、象征、寓意,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LOREM IPSUM DOLOR
•在内容上,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归纳起来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邪迎祥 、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
浅议四川绵竹年画艺术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李慧国浅议四川绵竹年画艺术年画,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题材大多是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明信仰中发展下来的具有驱邪纳降、昭示喜庆的装饰性动物、人物图样。
其早期的表现形式也许是手绘图样,但年画的传统表现形式却是版绘图样,其萌芽与发展是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后才开始的。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因此笔者认为年画并不属于国画的范畴而是版画的一种。
传统民间年画从唐宋发展至今尚且繁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
其中前三者基本上都是套版印刷,手工绘制成分很少,而唯独后者只是用底版印出墨线轮廓然后用手工绘制而成,其艺术风格与前者迥然不同。
一、绵竹年画的历程据汉代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从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六寸宽、一尺二长)图以两位神将之像,悬于大门或寝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后来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公画像,此后门神图式越来越多。
北宋御史赵抃所著《成都古今记》记叙当时成都的几个市场:“正月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其中的“桃符市”即年画市场的俗称。
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六:“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并有“除夜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之谓。
由此可知,宋代成都已有年画市场。
而成都“桃符市”的年画大多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
因而,绵竹年画早在宋代就已相当成熟了。
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的生产规模已相当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年画作坊多达三百余家,年画艺人逾千人,从业人员达一万人以上。
分析绵竹年画的创作特色
2982015年11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分析绵竹年画的创作特色戴 迪四川绵竹年画的艺术风格和创作形式都极具特色,它既传承了唐代之前手工绘制年画的制作风格,又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术的技术。
它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齐名,是我国四大年画之一。
一、绵竹年画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创作内容形式、作品审美特征分析(一)绵竹年画的内容形式1.体裁。
绵竹年画的体裁广泛,尤其是传统的绵竹年画形式多样,表现通常以福禄喜庆为主,有辟邪迎祥、神话传说、风俗习惯、讽刺幽默、生活生产、戏曲故事、历史人物及花鸟虫鱼等诸多体裁。
2.线条。
绵竹年画通常用简练的线条较为精确地表现出造型的高矮胖瘦等特征,线条中体现出刚柔结合、疏密有致的特点和古拙淳朴的风情。
绵竹年画艺人在画面中动感和静感的艺术处理通常表现在造型线条曲直有度的变化上,艺人笔下线条一曲一伸的变化瞬间赋予了作品画面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3.分类。
四川绵竹年画的分类以门画、斗方、横推、中堂、条屏、单条和木版拓片等多种形式呈现,其中门画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品种;斗方是多为讽刺寓意的独版小品;横披一般是表现人物众多的大场面;条屏的表现内容一般是情节较为曲折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而中堂一般是表现吉祥内容,这些传统分类的制作手法主要有木版套色、绘印结合、完全绘制这三种形式。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绵竹年画通过书籍装帧、贺卡、挂历、台历、陶土等新媒介,又呈现出广告年画、陶版年画等新形式,制作手法也变得多种多样。
(二)绵竹年画的构图绵竹年画在构图上不仅讲究对称,也讲究画面的完整统一性。
画面中没有主体中心,就会产生不稳定感,如果画面中主体不突出,画面就会显得紊乱,不完整。
所以,绵竹年画在构图时首先突出主体,使之与其他要素相匹配,实现主次分明且多样统一。
年画中也通常不设或少设背景,不设背景的空白不仅衬托和强调出了主体,同时也给观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画面中空白较少,会显得热闹而有生气,空白扩大,则会显得沉稳高雅。
我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文化
我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文化绵竹年画的文化风格陈锡挺我国四大年画之一的四川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
当地人制纸作画已有千年历史,绵竹年画在清代就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
绵竹年画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经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地实践和更新,从内容到形式逐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
民间年画文化气息浓郁四川绵竹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和地方特色,年画上面所绘大多是避邪接祥、辞旧迎新以及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历史人物和画鸟鱼虫等喜庆祥和内容。
它风格独特,既承传了唐代年画由画师手工画成的技法,又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术的技术。
从形式看,绵竹年画分为斗方、横披、中堂、条屏等,似同国画分幅相近,但却另有一番风味。
绵竹年画在用纸、用笔、用色上也别具一格。
传统绵竹年画一般都用粉笺纸和鸳鸯笔,颜色多用矿物色和民间染料加胶矾调制而成。
主色有佛青、桃红、猩红、草绿、金黄、天蓝等,突出单纯强烈、鲜艳明快、对比和谐的色彩效果。
绵竹年画是一种民间绘画艺术,其纸取材于绵竹之竹,绵竹所产竹品种繁多,质纤柔长。
杜甫有诗称赞:“华纤,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鼎盛时期的绵竹年画作坊主要分布于绵竹城区及西南农村,风格也各异。
如清道作坊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作坊偏重美人,娃娃戏,故事类;城区年画作品则重拓片、杂条、斗方、案子或兼门画。
绵竹年画内容多样,题材新颖,或喜庆、或幽默,珍品众多,如《老鼠嫁女》、《迎春图》等。
《迎春图》是清代画师精心创作的一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四川清代传统民俗。
作者以清代绵竹县城为背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不同年龄、性别、身份、不同穿着打扮的四百六十多个人物形象,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杂耍等庆祝活动。
《迎春图》为研究近代四川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绵竹年画介绍
绵竹年画介绍年画历史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
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主要分为刺绣、纸绘、陶版三种艺术表达形式。
绵竹年画起源于唐朝,传说中唐王李世民出征点兵前,请来画匠,将朝廷文武重臣,一一画像,装裱后带到阵前,而后战役大胜,唐王大喜,便下令此后所有行军帐,必须外饰重臣画像,并封之为门神。
不久后,流入民间,家家贴于门外,喻为辟邪之用,并流行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多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民间艺术,艺人们的传承向来都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所以流传至今,可以绘画绵竹年画的艺术家早已凤毛麟角,年画在当今成为稀世珍宝,年画内容主要是为了表现古代人生活特点、生活习惯和民间故事。
年画特点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年画分类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
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
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同时年画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墙画为主,不需底稿,直接绘于墙上,南派主要采用木刻、雕版,后印制纸上着色,装裱成画。
蜀绣简介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刺绣工艺品。
早在西汉时已有记载,它亦叫"川绣",以四川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技艺严谨精密,绣制一般为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等。
蜀绣早在晋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而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逐步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
四川绵竹年画的艺术特色述评
清代 , 续编绵竹县志》 据《 记载 : 绵竹年画在 明代已
有相当成就。清乾隆 、 嘉庆年 间, 绵竹年画的生产
四川绵竹。年画 的作用主要是祈福迎祥 、消灾除
规模 已相 当庞大 , 据不完全统计 , 年画作坊达三百
收稿 日期 :0 6 0 ~1 20 — 6 2
作者简介 : 刘传军( 94 , 四川平昌人 , 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1 7 一) 男, 四
祸, 而内容往往是 :言必有意 , “ 意必吉祥” 。如“ 连
生贵子” “ 、加官进禄” “ 、松鹤延年” 五子夺魁” 与“ 等。随着时代的变迁 , 年画出现 了人情世事 、 男耕
女织 、 小说戏 曲、 神话传说 、 山水 花卉 、 飞禽走 兽 、 时事新闻、 讽刺 幽默等内容 。在新时代 , 年画还作 为教育的主要形式 , 有了领袖形象 、 计划生育与拥 军拥属等宣传 内容。年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的 , 16 年 曾经被斥 为“ 在 96 封建迷信 品”现在城 , 市居 民贴门画之俗渐少 ,作 为曾经的集体记忆的
录》 卷六有北宋卖年画的描述 :岁旦在迩, “ 席铺百
货、 画门神桃符 , 迎春牌儿 , 纸马铺印钟馗 、 财马 、 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 并有 “ 除夜换 门神 、 挂钟馗 、
钉桃符” 的记载 , 不知是否有 四川 出产的年 画。而
在年画的绘制上 ,绵竹年画和中国其他地方 的年画一样 , 首先是要刻成线版 , 但线版在绵竹年 面中只起轮廓作用 ,最后往往完成全部靠手工彩
利用残剩的洗碗颜料 ,破残的纸头 ,随意挥洒而 成, 其线条概括有力 , 色彩单纯明快 , 笔势雄健简
推断 , 宋代的成都 已有年画市场。 而桃符市的年画 大多由绵竹 、 夹江等地 的年 画作坊提供。 根据刘竹 梅的考证 :绵竹久 已形成城乡两大画市 , 大市 “ 称
绵竹有个年画村
绵竹有个年画村作者:尚儒赵红梅来源:《新西部》2017年第06期绵竹的木版年画是四川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游客到绵竹如果只品尝到了剑南春美酒,没有到年画村走一走,等于只了解了绵竹的一半。
绵竹年画已经成为整个绵竹市农家乐的一张名片了,看得到年画的地方,就一定有农家乐。
由苏州市震后援建的年画村,绿树翠竹间错落有致的黑瓦白墙,既有川西北民居特色,房前屋后的池塘曲径又不乏苏州园林的精致布局。
一条绵延80余公里的沿山乡村旅游带,将汉旺、九龙、土门、遵道、广济等乡镇串连起来,游客不仅能欣赏到多姿多彩的绵竹年画,更能体验到当地居民令人艳羡的生活状态与生存环境。
“过去到乡下,什么时候转累了,随便找一户农家歇歇脚,吃顿家常便饭,很正常。
现在游人多了,如不提前预定,到时候不一定能吃上饭。
”5月份,四川绵竹的朋友电话里这样说。
到了绵竹,听到当地人这样“吹”:我们绵竹闻得到酒香,看得到年画,吃也吃得,耍也耍得,要多安逸有多安逸。
仿佛不喝二两剑南春,不买一两幅绵竹年画就不算到过绵竹。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短短一天的绵竹之行,也算是体验到了川味十足的农家乐,也深为绵竹年画村前世今生的变迁所感慨。
剑南春与木版年画从成都出发,沿成(都)绵(阳)高速复线行车约一个半小时,便有人喊道:“绵竹到了,看,这就是年画村!”只见公路旁一片干净整齐的民居映入眼帘。
再近一点,可看到绿树掩映中的房屋一律黑瓦白墙,墙壁上画着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图案。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绵竹年画的一种,在绵竹乡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会有年画的,题材有“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五子登科”、“连年有余”等传统题材,也有“文明家风”、“爱国”、“敬业”、“法制”、“诚信”等现代题材。
这里也是通往绵竹市的高速出口,按照朋友的建议,下了高速后并没有立即去年画村,而是直奔绵竹市区。
绵竹是四川省德阳市的一个县级市,过去一直称绵竹县,因此,许多人仍将市区称作县城。
绵竹年画调研报告题目
绵竹年画调研报告题目绵竹年画调研报告绵竹年画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县。
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绵竹年画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推广绵竹年画,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
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对绵竹年画的深入研究和调查,了解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艺术特色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而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建议。
在调研中,我们访问了绵竹县的年画制作工坊和艺术馆,与相关从业者和专家进行了交流。
通过这些访谈,我们了解到绵竹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底蕴。
年画制作工艺包括纸张选择、图案勾勒、彩绘等多个环节,其中每一步都需要严谨的操作和精湛的技艺。
绵竹年画以其细腻的线条、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形象塑造,展现了农村生活、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多样的题材。
年画形象丰满、生动,富有喜庆和祥和的气氛,给人带来美好的祝福和期盼。
同时,绵竹年画还融入了各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元素,如刺绣、剪纸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尽管绵竹年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年画市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年画的消费群体缩小。
其次,年画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困难,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导致制作工艺的传承受阻。
还有,年画保护和推广工作亟待加强,不同地区的年画制作技艺和题材风格存在差异。
为了保护和发展绵竹年画,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通过加强市场推广,开发年画的创意产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年轻家庭参与到年画的消费中来;二是加大对年画制作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力度,鼓励年轻人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参与;三是组织各地年画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年画传统技艺的交流和融合。
绵竹年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绵竹年画介绍
绵竹年画介绍年画历史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
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主要分为刺绣、纸绘、陶版三种艺术表达形式。
绵竹年画起源于唐朝,传说中唐王李世民出征点兵前,请来画匠,将朝廷文武重臣,一一画像,装裱后带到阵前,而后战役大胜,唐王大喜,便下令此后所有行军帐,必须外饰重臣画像,并封之为门神。
不久后,流入民间,家家贴于门外,喻为辟邪之用,并流行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多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民间艺术,艺人们的传承向来都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所以流传至今,可以绘画绵竹年画的艺术家早已凤毛麟角,年画在当今成为稀世珍宝,年画内容主要是为了表现古代人生活特点、生活习惯和民间故事。
年画特点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年画分类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
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
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同时年画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墙画为主,不需底稿,直接绘于墙上,南派主要采用木刻、雕版,后印制纸上着色,装裱成画。
蜀绣简介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刺绣工艺品。
早在西汉时已有记载,它亦叫"川绣",以四川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技艺严谨精密,绣制一般为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等。
蜀绣早在晋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而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逐步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
当时的年画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到印度,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流派之一,享誉海内外。
它以手描彩绘见长,通常选用特制粉笺纸(在四川夹江的宣纸上印一层白泥),先以木版印出黑色轮廓线,再由绘画经验丰富的民间画师手工填色绘制而成。
因此具有浓郁的四川乡土特色,同其它三家以彩色套印为主的木版年画有显著区别。
它以其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艺术形式,表现吉祥、富寿等中国古代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或人物。
自古以来,人们把它作为驱邪避凶、求寿祈福的寄托,成为人们美好前程,幸福生活的象征。
作为典型的艺术珍品,它已被列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MIANZHU NEW-YEAR PICTUREMianzhu new-year picture has existed and remained popular throughout Chinese for a long history. It can trace its history back to the Song dynasty. It was prosperous in the Qing dynasty. This kind of new-year picture were not only sold to all over the country, but also exported far to India,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in that time.Mianzhu new-year picture was one of the best-known four festival wood-black picture genres in China. Mianzhu new-year picture is good at drawing by handcraft and coloured drawing or pattern.It has the following decora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figures are exaggerated and even specially shaped; the colors gorgeous, lucid and lively; used a strong contrast art format to express some folktales or personality that love to see and hear in ancient times of China, these picture depicted the hopes such as “Longevity and Happiness”, “All things be Successful”.It symbolizes “Good Fortune” & “Happiness Live”. Now the Mianzhu new-year picture was listed as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inheritance for the typical art delicacy of China.主题介绍一一童子闹春欢迎世界教科文组织的各位嘉宾光临四川德阳德阳绵竹年画反映了人民祈求幸福,讴歌生活、热爱生活的生动画面。
绵竹年画村简介
中国绵竹年画村情况介绍绵竹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绵竹年画村位于孝德镇射箭台村,距市区5公里,规划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450亩,是一处以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辅之以乡村旅游功能,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型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
年画村是绵竹南派年画——木版年画的发源地。
村里90岁高龄的陈兴才老人是绵竹南派年画的掌门人,也是民间年龄最大的年画艺人。
绿树、青竹,白墙、灰瓦、翘檐构成的大乘村新居透露出川西民居的特色。
2006年3月“年画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射箭台村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年画上墙的方式,将三国故事、二十四孝、抗震救灾等六大主题的1500余幅绵竹年画栩栩如生的展示在农家院墙之上,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宣扬了中华民族“忠”、“孝”、"礼"、"义"文化传统美德,成为绵竹新农村建设的靓点。
在5.12特大地震灾害中,年画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2400㎡的房屋受损,大量年画制作工具受到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13万元。
灾后,镇党委、政府积极配合苏州援建方抗震救灾、恢复年画产业,抓住灾后重建这个有力契机,结合苏州桃花坞年画营销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民间年画”这一品牌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年画产业,将年画村打造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经过镇村干部群众近3年的努力,年画村建设项目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该村年画绘制家庭作坊从陈兴才一户增至100多户,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员从最初的不足5人增加至200余人,截今为止,全村年画系列产品销售年收入达160万元左右,年画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1万余元,年画产品更是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二是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射箭台村积极改善农村面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沼气池,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加强农房改造,统一规划建成青瓦、白墙、朱漆的川西民居风格的农房,成为绵竹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四川绵竹年画读后感50字
四川绵竹年画读后感50字
四川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板年画,郭沫若盛赞“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冯骥才赞誉绵竹年画为“土中大艺术,纸上上剑南春”。
我也被四川绵竹年画他的技艺所震撼。
不仅仅在于它的内容广泛和品类繁多,更在于它精湛的技艺和它对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承。
这一张张年画就像一张张相片一样,艺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淳朴的笔绘,静静的书写出来,给人们留住了岁月,留住了记忆,也记录了今天的幸福,这就是绵竹年画艺术的永恒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竹年画总概一、绵竹年画产生的环境1、绵竹历史沿革绵竹,以竹名县,因其“地滨绵水,多竹,故名”。
(《华阳国志.蜀志》)。
据史籍记载,绵竹古为蜀山氏地,西周时为蚕丛国的附庸邑。
秦隶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建县,辖今绵竹和今德阳两地。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刘焉领益州,将州治迁于绵竹。
公元194年,因绵竹城火灾,刘焉才将州治迁往成都。
绵竹在三国两晋时期先后改名为“阳泉”、“晋熙”、“孝水”。
至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绵竹。
此后,县名再无更改。
1949年12月27日绵竹县人民政府建立,隶川西行署绵阳专区。
1983年改属德阳市。
1995年初,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1996年撤县设绵竹市。
2、自然生态环境绵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龙门山中段与成都平原北部的连接地带,位于北纬31′9″至31′42″,东经103′54″至104′20″之间。
全市面积1224.17平方公里,东西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新《绵竹县志》,P26)。
绵竹北与茂汶接壤,东南与安县、德阳相连,西南与什邡为邻。
全市人口53万,汉族占99%以上。
绵竹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山峦重叠,山谷高深,植被垂直分布,适合各类竹的生长,因而竹资源相当丰富。
杜甫当年在《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中这样写道:“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杜诗详注》云:“绵竹产汉州绵竹县之紫岩山”(《杜诗详注》第九卷)。
当然,绵竹仅为该地竹类之一种。
“绵竹素善竹简之利”(《绵竹县乡土志.植物》黄尚毅撰述,绵竹小北街邓述古斋刊,光绪三十四年刻本,第35页)。
也就是说,这些竹子大多都可用来造纸:“竹可造纸者出西北山。
曰慈竹,曰斑竹,曰龙竹,曰绵竹,曰白笳竹,曰荆竹,曰油竹,曰苦竹,曰山慈竹,曰刺竹,曰黑竹,曰黄竹,曰蓝天竹,曰凤尾竹,凡十五种(《绵竹县乡土志.植物》黄尚毅撰述,绵竹小北街邓述古斋刊,光绪三十四年刻本,第35页)。
”十五种竹中,绵竹是该地的一大特产,属造纸的上好材料,具有“节长、性绵(有柔韧性)” (《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绵竹县志》)之特点。
纸产品种类有“白大纸、小化连、对方、勾边、卷连、净丹、茶纸、书纸、毛纸、火纸、二标纸、京果纸等” (《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绵竹县志》)。
“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
”正如原来绵竹遵道一位造纸的工人蹇禄友所说:“绵竹年画为什么这么出名呢,就是做年画的纸纸好嘛!”(蹇禄友录音整理资料)竹资源的丰富带来了造纸业的兴旺。
这是绵竹年画得以产生、繁荣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
古老的绵水(绵远河)即沱江之源,发源于绵竹西北紫岩山(今九顶山),出汉旺群山入平原后,分数股形成成都平原北端的一个扇形冲积面——绵竹平坝区。
这片区域被东晋著名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称为:“是以蜀川人称郫、敏为膏腴,绵、洛为浸沃也。
”绵竹属于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这里常年气候温润,植被繁茂,水源充沛,自然资源丰富。
据《华阳国志》所载:“绵竹县,刘焉初所治。
绵(绵竹)与雒(广汉)名出稻稼,亩收三士斛,有至五十斛。
”其产量堪称全川之冠。
它表明早在农耕文化为主的汉代,绵竹已在四川居于显著的地位。
故而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为益州牧时便选中绵竹作为州的治所(即益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
清朝诗人李锡命写了一首《咏绵竹》的诗:“山程水陆货争呼,坐贾行商日夜图。
济济真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
”以“小成都”来赞誉绵竹百姓殷实、商业发达的繁盛景象。
3、人文环境绵竹地处川西北要塞,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故而战乱频繁。
三国时期,魏国征西将军邓艾进军蜀国,与诸葛瞻战于绵竹,瞻阵亡,其子诸葛尚亦“荷国重恩,策马冒阵而死”。
诚为一门双忠,可歌可泣!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也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1898年9月14日, 光绪皇帝写了一道密谕交给杨锐,命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迅速密筹,设法相救。
杨锐接密诏以后,已是危机四伏,但念及“君父之急”岂可不趋,即约林旭来绳匠胡同寓所商筹。
因袁世凯的狡猾多诈,暗中通告荣禄,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
24日凌晨,杨锐在北京绳匠胡同寓所被捕,与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同时关押刑部监狱。
28日,杨锐与以上五人同时遇害于北京菜市口,年仅41岁。
东汉的姜诗,家居绵竹孝泉,一门三孝,《后汉书》载其事:“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
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
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
妻乃寄止邻舍,昼夜纺绩,市珍羞,使邻母以意自遗其姑。
如是者久之,姑怪问邻母,邻母具对。
姑感惭呼还,恩养愈谨。
其子后因远汲溺死,妻恐姑哀伤,不敢言,而托以行学不在。
姑嗜鱼,又不能独食,夫妇常力作供,呼邻母共之。
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鱼,常以供二母之膳。
”道教传说中“一人得道,鸡犬飞升”的神仙严君平是绵竹人。
绵竹有福地之称。
东汉道家二十四治,绵竹有三治(张道陵创五斗米道时的传教地之一)。
北周道教类书《无上秘要》载,中国早期道教斋所全国的三十六靖庐,其中四川境内占三个,列为第一即绵竹庐(在今绵竹)。
唐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记》则将绵竹列为天下名山第六十四福地。
这里有与藏传佛教密宗关系密切的川西名寺祥符寺。
三国辩才秦宓,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宗师张拭,绵竹籍金榜题名的进士,宋代13人、明代8人、清代7人……这里儒释道三教汇合激荡,忠孝文化、“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里酒文化的源远流长,人才辈出,酿就了独特的人文底蕴。
因而有一幅对联总结道:“忠臣孝子纲常地,大将真儒父母邦。
”绵竹年画就是植根于这片神奇而美丽的沃土,并由此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四川成都自唐以来便是雕版印刷的一个中心,“版画与刻书是同时发展的。
古代版画最早的是佛像或宗教故事、带图的历书。
以后发展到书籍插图、肖像、笺纸、花纸、年画等”。
以成都为中心,附近各县都有年画的作坊,绵竹是其中一个规模较大的地区(见《文史杂志》1985年7月刊)绵竹年画就是在这些独特的自然及人文因素的激荡下产生。
二、绵竹年画的历史变迁绵竹年画的具体起源时间无法确定,但可推断其最晚也应出现于明代。
从全国的大环境看,宋代的年画就已经很兴盛,作为造纸和雕版印刷中心之一的绵竹没有理由落后。
绵竹年画博物馆新近在民间觅得一件以佛教三世轮回观念为题材的“神案画”。
有关专家根据图案上的人物服饰、建筑等要素及纸张和纸张风化程度初步断定,这是一件明代作品。
“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续编绵竹县志》)。
”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中有这样的记载:“道光年间所修的家谱里说杨氏祖先于明洪武二年由四川省梓潼县迁来居于杨家埠以东的下店村……杨家埠人为弄清其先祖赴潍前的情况,曾去梓潼县搞过调查,当地人告诉他们……在宋代有不少人就从事佛经雕刻,去杨家埠的移民中夹带有熟谙此道之人,当是可信的。
”梓潼与绵竹毗邻,在汉代同属广汉郡,在文化模式上具备诸多相同因素,因而可推断在当时的绵竹也定有许多人在从事佛经雕刻。
因为,佛经雕刻与佛教文化的繁荣分不开。
据清嘉庆十八年刻本的《绵竹县志》记载,在当时的绵竹县计有75座寺庙、21座寺院、21座尼姑庵。
其中,建于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寺庙、寺院、庵共有50座,可见明代寺庙文化的发达,且有一半左右分布在东南面,与梓潼接壤,具备相互影响的地理空间。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四川人口几近殆绝,年画之惨状自不待言,直至乾隆、嘉庆年间始得恢复,据说当时“有年画从业人员九百余人,大小规模不一的作坊三百多户……年产年画(包括门画、斗方、屏堂、杂条、拓片、案子在内)计一千二百多万户,在全国已负盛名,影响颇大,为全国最大年画产地之一。
在国内绵竹年画远销云南、贵州、陕西、青藏、两湖及省内各地(《绵竹木版年画浅述》资料选编四,P5)。
”历道光、咸丰而下至光绪,绵竹年画的发展日益壮大。
据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绵竹县志.实业》记载:“门神画条,行销于本省及云南、贵州、湖广、陕甘等省。
”而当时从事造纸的人也颇具规模:“一厂出入,钱数大率以万计,男妇一厂约用百余人,总共西北造纸处大约百余厂,贫民利赖籍以生活者无算(道光二十九年《绵竹县志.商务》)。
”可见至少有四五万人在从事年画生产。
晚清绵竹年画发展盛况空前,热闹非凡,首先,年画的种类不断扩大,由最初的门神、神案像发展出斗方、画条。
其所表现的内容也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财迷?画之外,还有戏曲故事、山水花鸟、写景纪实、讽刺画、吉祥图案类。
其次,绵竹年画内部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城区年画作品偏重于拓片、杂条、斗方、案子或兼门画;清道乡偏重于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乡偏重于美人,娃娃戏(《绵竹年画》1990年,P4)”,这既体现了年画艺术的日臻完美,也是人们审美趣味多元化、自发的行业分工日见明晰和市场日益扩大的体现。
再次,年画正式成为一个行业,并设有专门的年画管理机构和交易市场。
艺人们自发组建的民间行会组织“伏羲会”形成于这段时期。
关于年画交易市场,有一句民谣这样唱道:“东河坝里去观花,南华宫里去看画。
”南华宫是城内的市场,“到年画上市太多时,又增设画市于北河坝及南轩祠外路旁”。
从绵竹县城?至清道乡的大路两旁,绵延十多里的则是乡间集市。
卖画的时间大致固定,即所谓“冬月初一挂望子,腊月初一摆摊子。
”年画作坊广布于城内及城郊西南各乡村。
好景不长,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农村经济破产,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省内市场紧缩,军阀混战致使交通梗阻,行商渐少。
于是,绵竹年画也随之跌入低谷,日趋萧条。
据民国八年《绵竹县志》记载:从前“商贩自陕、甘、滇黔裹银来市场,仲冬接踵城南购运者,遍于五道百五十县,近则商运日稀,休业者众”。
10年之后(1929年),绵竹籍中共地下党员王干青在双流县彭家场见到市上所售的绵竹年画并感慨道:“门神喜画,为吾乡特产,二十年前类皆缕金错彩,灿然可,今冬见于彭市市中者,则皆惨红败绿,息漫不堪识别矣!”绵竹年画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
党和政府先后组织力量对绵竹年画进行了一系列抢救保护工作,特别是60年代初四川省文化部门采取措施,再次作了卓有成效的发掘和整理、研究。
1960年,成立绵竹年画社,以张先富为首的一批老艺人纷纷把一些清代的老版和年画作品捐献给组织。
后来,年画社还组织他们复制了些传统的画,并组织他们创作了一些《学文化》、《电灯亮了》、《喇叭响了》,及大跃进期间的《大包谷》、《大红薯》一类新题材年画。
1963年春季,绵竹年画赴京参加展览,获得高度评价。
郭沫若这样诗赞道:“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
门神皮影多好看,回忆幼时过年。
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继子瞻。
工人手艺不平凡,千载百花烂漫。
”紧接着“四清运动”(1963-1966)使绵竹年画受到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