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文化常识-姓名称谓(谦敬词)-称号
称号一、定义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二、来历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
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中国最早的别号。
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
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
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璜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
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三、特征(一)时代印记东汉末年,诸葛亮号“卧龙”、庞统号“凤雏”。
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
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则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
像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明山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赵孟頫号“雪松道人”。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国家苦难,民族危机。
反对侵略,爱国图强成了当时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这个调子给自己起号。
像谭嗣同号“北飞”;黄少配号“黄帝嫡裔”;陈天华号“思黄”;秋瑾号“竞雄”等。
(二)抒情色彩宋人郑思肖,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
“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因为抗金名将张浚曾以“正心诚意”勉励过他,光宗皇帝又亲书“诚斋”二字赐之。
文化常识-姓名称谓(谦敬词)-称谓
称谓一、称人(一)称姓名1.称姓:临川王某记。
称名的:长子迈将赴。
称姓名的:庐陵文天祥自叙其诗;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2.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3.称号: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4.称斋号:如称蒲松林为聊斋先生。
5.称谥号:记王忠肃公翱事;左忠毅公逸事。
(二)称官名爵名1.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2.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3.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4.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5.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三)称籍贯1.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2.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3.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4.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谊)5.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四)称官名籍贯姓、名、字号庐陵萧君圭君玉;余在馆中,闻翰标天台陶先生(五)贱称1.竖子:指的是童仆。
2.小子:对人的蔑称。
3.尔、汝(1)古代尊长对卑幼者以尔汝相称。
引申为轻贱之称。
(2)彼此以尔汝相称,表示亲昵。
二、称年龄(一)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二)孩提:指2——3岁的儿童(三)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四)豆蔻:指女子十三岁(五)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六)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七)而立之年:指三十岁(八)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九)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十一)古稀之年:指七十岁(十二)耄耋:[mào dié]之年:指八、九十岁(十三)期颐之年:一百岁三、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一)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二)山陵崩:天子去世;(三)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四)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五)不禄:士之死;(六)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七)没(殁):嫔妃之死;(八)殇:未成年人死亡;(九)殒:泛指死亡;(十)涅槃、圆寂、示寂:僧人之死;(十一)坐化:佛教用语,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
高考文化常识
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 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 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 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 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 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 生”。
(四)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 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称 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布德执义曰穆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
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
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三、官职变动词语集释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例如:公车特征拜 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例如:连 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 以外的称号。
文化常识一(称谓)
一、人物称谓(一)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2.称字、号、谥号、斋名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3.称官爵①称官名②称爵名4.称籍贯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②职业+人名③姓+之+人名④封地+人名(二)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②臣子自称:臣③一般人自称:愚、某、鄙人④女子自称:妾2.敬称①称君王:陛下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高祖、太宗③称师长:夫子④称朋友、尊长:公3.上对下或平称:尔4.贱称:竖子5.表特定关系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②加“太”表示长一辈:③加“先”表示已经去世的尊长。
(三)“号”称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①表扬性的②批判性的③表同情的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古人的名、字、号1、名、字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
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如:原野。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
韩愈,字退之。
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
辛弃疾,字幼安。
张衡,字平子。
毛泽东,字润之。
②意义相反。
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
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
苏轼,字子瞻。
“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
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
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李渔,号笠翁。
姜夔,号白石道人。
辛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
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之姓名和称谓
(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或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4)尊者对卑者称名。
例如:求,尔何如?(《论语》)(5)在尊者面前,卑者自称用名。
例如:勃三尺微命。
(《滕王阁》)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2)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称郡望例如: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6.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7.唐代还有种特殊称呼,即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呼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例如: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8.特殊称谓(1)职业+人名。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2)姓+之+人名。
例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为“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名字称谓
知识 讲解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 称王临川。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 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 “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 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 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学而 时习
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男子20岁加冠之年,女子15岁及笄之年)。名和字是为了便 于他人称谓,对晚辈平辈一般称名,对尊辈一般称字、号、籍贯、官职、封爵等。 B.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 C.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汉文帝”是称谥号的;“宋仁宗” 是称庙号的;“乾隆”是称年号的。称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 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D.谥号,专指皇帝或诸侯、后妃、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的 评价称号。褒扬的帝王如文帝、武帝等,大臣如文忠、武穆;贬抑的帝王如”周幽王“”周 厉王“,“恶谥”的奸臣如秦桧为缪丑等。 答案:A 解析:平辈一般不称名。
号: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 人生追求的体现。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一、科举制科举制,又称科考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的方式。
早在汉初,即有官吏选拔制度。
但真正被称为“科举制”的,要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颁布了《永徽礼》、《律历志》、《大宝律》等法令,明文规定要按科举方式选拔官员。
唐代科举制的大体框架被南宋继承,逐渐发展完善,并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科举制分为三个阶段: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初步选拔有学问的人才,由地方政府主持考试,所以又叫省试。
参加乡试的考生大约是近二十岁的年轻人,只要是男性,且不是刑满之人或负债累累者,都可以参加。
会试,是选拔具体贴近政治和文化的人才。
由朝廷在太学(初称国子监,唐初改为太学)中主持考试,所以又称阁试。
唐代规定,会试考取得一等者称雍元公,在武经殿接受皇帝格致,第二名赐秘书省正字,第三名赐秘书丞正字,第四名赐东阁大学士,这些都是掌握朝廷大权的重要职位。
殿试,是用以确定最终中央官员的选拔方法。
选拔的对象是通过乡试和会试的人才,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完之后按分数高低确定等第徵召为文臣官员。
殿试分一甲、二甲、三甲,而一甲是最高等级。
以科举殿试名列第一的人被称为“状元”,排名第二被称为“榜眼”,排名第三被称为“探花”。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制度的更迭,科举制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二、官职制中国历史上的官职制,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完善当中。
唐代时期官职制度相对完整,十分严格,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时期,官职分为“品”和“阶”,品表示官职的等级高低,阶表示进入这个品级所需的特定工夫。
品的分法是九品官员,而阶的分法则由一到九共九阶。
按照规定,学士选任为员外郎后,必须为郎中工作至少两年,期满后才能被提升为太子右丞。
唐代官职制度的最高峰是三省六部,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和官县部。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馅于后。
(《指南录后序》)(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2)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统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久,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1)称君王。
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2)称庙号。
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
(《海瑞传》)(3)称师。
例如:夫子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师说》)(4)称朋友、尊长。
例如: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姓名称谓1.古代有姓和氏之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
( × )解析“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错,应是“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2.在古代,姓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姓,而贱者有名无姓。
氏同而姓不同,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不可通婚姻。
( × )解析在古代,用以区别贵贱的是“氏”,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3.古人常自称姓名或名,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有时也直称所厌恶的人的名,而不称其字。
( √ )4.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女皆为20岁取字。
( × )解析古代男子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
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5.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 × )解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是他的号。
6.字和名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往往用字来解释名。
有些人的字广为人知,本名反而隐没于世,称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
( √ )7.小名也叫小字,乳名,如曹操小名阿瞒,刘裕小名寄奴。
( √ ) 8.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写;号由自己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 × )解析“号由自己取定”错,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由他人所起的。
“只用于自称”错,对他人也可称号,以示尊敬。
9.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叫谥号。
如明崇祯帝谥号为“庄烈”,陶渊明谥号为“靖节”。
( × )解析“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错,谥号可褒可贬可中性,并非只是“赞美性的”。
10.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
( √ )11.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特起的名号,如某祖、某宗等。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姓氏称谓
ss 改字
空字
12
缺笔 3 4
改读
康熙皇帝名玄烨, “玄鸟、玄武、玄黄” 等“玄”改为“元”, “玄武门”改为“神武 门”,“玄武大帝”改 为“真武大帝”。
又如《红楼梦》中林 黛玉的母亲名敏,因此 她读书时,凡遇“敏” 字皆念作“密”字,写 字遇到“敏”字亦减一 二笔。
5.古代书籍中常见的其他称谓
2.名、字、号
名、字 别号
释义
使用区别
举例
名
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 名具有“名以正体”的严肃性
上对下、长对少方可称名;在一 般情况下直呼对方的名是不礼貌 的。
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又叫“表字”。 下对上、平辈之间,称字不称名。诸葛亮,字孔明(同义词
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举行冠礼,要另 字具有“字以表德”之意,或以 )
宋太祖
汉高祖刘邦
宋太祖赵匡胤
元世祖忽必烈
唐太宗李世民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3.谥号、庙号、年号——年号
年号是皇帝用以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 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新君 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
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 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 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 三四个字的,如“中大通”(南朝萧衍)、 “天册万岁”(武则天)、“太平兴国” (宋太宗)等。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姓氏称谓
1.姓、氏
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我国具有世界上最悠久并持续不断的姓氏传统。据 统计,我国现存姓氏有3500多个,而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有2.2万多个。
姓氏 姓 氏
不同的含义 一个族号“别婚姻
” 姓的分支“别贵贱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3.通过思考和练,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独立探索的能力。
4.培养和谐美和人情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古文阅读紧密联系的文化常识。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在古代,称呼一个人有很多讲究,一不留意就可能犯错。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古人都有哪些主要称谓。
二、知识梳理:一)基本称谓1.称名2.称字字的来历字与名的关系3.称号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获得的封号。
历代帝王的谥号多为“美谥”,只有亡国之君才可能有“恶谥”。
除了皇帝外,谥号大都用两个字。
室号、斋号:古代文人雅士还有室号、斋号,如XXX的书室号为“聊斋”,XXX被称为聊斋先生。
5.称绰号:这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6.称籍贯7.称郡望8.称官名9.称爵名10.称官地二)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XXX,XXX回深父,XXX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三)古代谦辞1.愚、鄙、敝、卑、窃、臣、仆、敢、拙、小、家、舍、老帝王自称:朕、孤、寡、不谷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等。
四)古代敬辞1.对帝王的敬称有、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7.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
9.XXX的敬称是卿或XXX。
1.明代的XXX,XXX,出自《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XXX”一句。
2.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出自XXX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端居XXX”一句。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1.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2.古代谦辞【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
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
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面前的谦称;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等。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
前者如:寒舍、敝舍。
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老】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老朽、老夫、老汉、老拙:老人自谦;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衲:老和尚自称;老臣:老官员自称。
其他自谦词。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作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3.古代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跟前,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
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称对方父亲),“令堂”(称对方母亲),“令阃”(称对方妻子),“令兄”(称对方的哥哥),“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称对方的女儿),“令侄”(称对方的侄子)、“令亲”(称对方的亲戚)。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称对方父亲),“尊堂“(称对方母亲),“尊亲”(称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称对方的嘱咐),“尊意”(称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于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1)常用作敬辞的还有:【“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拜读。
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复(多用于书信),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学校。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
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
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
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请求对方坐下;请进,请对方进来。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
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光临,称宾客到来。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
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翰,称对方的书信;华宗,称人同姓。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
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尊称老年男子;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年龄大于自己的男性朋友;老总,现在尊称公司、企业等的领导人(多和姓连用)。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打扰。
【“雅”字一族】用于称对方的情意或举动。
如: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
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12)其他敬辞。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包涵:请人原谅;斧正:请人改文章;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赐教:给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璧还:归还物品。
4.古代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
《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5.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