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6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4、分析尾联: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第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诵读欣赏
诵读提示: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五、设疑自探
读完这首诗歌,大家对于思想情感,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究。
预设问题:
1、朗读分析首联: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志向是什么?
2、分析颔联: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八、运用拓展
请同学们针对本课所学的内容,从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思想内容等方面设置一道练习题。
九、课堂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十、由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做点评总结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夜归鹿门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隐逸的情怀和归隐的乐趣,领悟理趣和情怀的美。

二、教学内容
简析背景,导入新课。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串讲诗歌,赏析名句。

总结、扩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把握诗的意境。

(2)当堂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难点:
(1)隐逸情怀和生活乐趣的真正含义。

(2)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与《归去来兮辞》,感受隐逸情怀及艺术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2. 点拨法;3. 讨论法;4. 比较法。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检查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评估学生对不同风格古诗的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诗歌基本常识和文学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和提升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诗歌。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科学,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反思教具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案:夜归鹿门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民间故事《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分析:《夜归鹿门歌》2.文学背景:唐代民间故事3.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舞剧《鹿钟离》,通过欣赏舞蹈,引领学生进入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学习氛围。

2.导入知识:教师简单介绍《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唐代民间故事,被誉为唐代四大名曲之一3.教学重点: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

5.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6.学生表演:学生分组,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编写自己的版本并进行表演。

7.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8.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如《长恨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夜归鹿门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较好的理解。

2.学生通过讨论和表演,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夜归鹿门歌》故事文本2.《鹿钟离》舞蹈片段视频3.《夜归鹿门歌》其他版本的录音或视频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夜归鹿门歌》,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魅力,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表演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延伸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丰富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课件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课件设计

结束语
精神骨气、情怀志趣是 人类永恒的支撑!
如同生命螺旋,追求 平衡,追求发展!
课后作业
自选超市 1、拓展阅读 鮑鹏山《中国人的心灵》(《鹿门幽人》《艺术 囚徒》) 闻一多《孟浩然》 2、探究练笔 (1)徜徉在鹿门的“幽人”孟浩然,与被贬黄 州夜里独自徘徊的“幽人”苏轼心境有何不同。 (2)孟浩然与王维之“隐”。
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定合爱陶潜。
读诗韵
2、读通文义。
问题:概括画面,读出流转。
最好将它看成是连环画,这样
的话,才能看出新意来,才会别有
一番滋味。
——张港
品诗情
学习自助餐: 请同学选取感受最深的意象谈
谈你的理解。 营养指标:缘景明情。 表述要求:意象+画面+情感
知人论世: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 汉江西岸,名曰“南园”,而鹿门山则 在汉江东岸,与他的“南园”隔江相望。 他与鹿门山的缘分来自汉末隐士庞德公。
他“频作泛舟行”,舟楫在他那里成了
追求理想的凭借,或为有所建树而干谒,或 为奔赴精神家园而执着。其实他是“外道内 儒”,当时的时代背景,孟浩然前期隐逸有 深意。“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渴 望入世,又苦于无门,隐逸,并非真正意义 上的遗世独立,而是另有用意,是一种造势, 以在人才济济的时代引人注目,他的归隐与 陶渊明的归隐有很大区别。后期他才是“名 心退尽道心生”,追求人格理想、完善其道 德追求的真心归隐。
《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 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 药不返。”
频作泛舟行
悟诗味
拓展不同阶段“舟楫”意象的诗歌, 触摸孟浩然的精神世界。
孟浩然的主要人生经历三部曲:

人教版《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明确并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2.引导学生品味孟诗自然质朴、不事雕琢、意境淡远的特点。
教学思路
读懂诗意——用绘景-摹形-明情的方法鉴赏孟诗的意境——迁移训练
主要教学
方法
以实践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走进诗歌,置身诗境;明确学习方法与步骤后,鼓励学生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能进行较深入的诗歌鉴赏;在掌握鉴赏意境的方法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践。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人评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说其诗意境之美,和王维一样同为山水田园诗人的孟浩然,以诗歌意境淡远而闻名诗坛,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夜归鹿门歌》,同时学习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谈谈自己对“意境”的认识。
1.明确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和步骤,将抽象的意境鉴赏步骤化,使学生的鉴赏具有可操作性。2.对意境的描述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重要考点,示例性描述加深印象,强化教学效果,突破难点。也为下一环节学生自主鉴赏做好示范。
四、迁移演练
1.给出鉴赏题目,并提出鉴赏要求:自主鉴赏王维诗歌《山居秋暝》,并用文字书面表述该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教师选择完成较好或具代表性的答案板书,在全班进行讲评指正。
高二语文《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夜归鹿门歌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2学段
教学目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2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2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2篇《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篇一经过前一单元的训练,学生分析诗歌时已经能熟练运用了解作者背景、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3、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情感与价值观:1、了解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2、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了解作者孟浩然生平,结合课文注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鉴赏诗句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辅助:多媒体一课时一、导入: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

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

(略)他是——孟浩然。

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那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

二、作者介绍1、学生介绍2、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3、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ppt显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

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三、吟咏诗韵、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清文意。

3、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本诗的诗眼在哪里。

4、点评学生朗读,明确诗眼“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

5、学生齐读。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从《夜归鹿门歌》寻访“隐者”孟浩然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的提高。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通过意象创造出来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归隐文化和文人的隐逸情结。

教学重点:理解“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通过意象创造出来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旷野上,落日带走最后一抹辉光,只留给世界一个半睡的夜晚,残枝在风中摇曳,稀疏的风吹不走一丝凄清,大地,一片沉寂。

在这个夜晚,有巴山的秋雨陪伴着李商隐,有寒山寺的钟声陪着张继,有皑皑的白雪陪着白居易,还有河面的渔灯陪着查慎行。

那么,这漫漫长夜,又有什么陪着孟浩然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夜归鹿门歌》去探寻答案。

二、目标解读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夜归鹿门歌》的学习,一方面要领悟通过意象来创建意境的技巧,另一方面要掌握通过意境来分析诗人情感的方法,同时通过对孟浩然对意象的选择和应用,理解孟浩然面对人生困境所作出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初识诗人•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赠孟浩然》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

——闻一多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

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

不达而卒。

——《旧唐书》(二)诵读体悟,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师:示范朗读)2.读懂大意,把握内容(1)解题质疑: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预设:夜:点明时间归:归去、归隐。

点明事件鹿门:点明地点。

用典,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用此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6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6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夜归鹿门歌》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单元重点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2.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四、教材分析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探究法,分析鉴赏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情境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归去来》,这次我真的决定离开,原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这次不是不经意的离开,我要彻底淡漠繁华,守着寂寞不再归来。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某一天也作出了同样的抉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去领略一下孟浩然笔下的美妙之夜吧。

二、预习检测(课前先发下导学,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老师课堂检查后进行补充)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隐逸情怀和人生思考。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情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特点。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夜归鹿门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的隐逸倾向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

(2)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心态和追求。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逐句分析诗句的含义。

(2)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分别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找出山寺钟鸣、渔梁渡头、岩扉松径等场景,并分析其动静、明暗等特点。

(3)探讨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对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4)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尘世的喧嚣到鹿门山的清幽,感受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夜归鹿门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夜归鹿门歌教案

人教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夜归鹿门歌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幻灯片首页)一、导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知识复习1、大家描述得相当不错,接下来我请为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故乡襄阳,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绘表达的情感。

2. 诗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意义。

4.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5. 诗词鉴赏: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夜归鹿门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2. 诗词鉴赏练习: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不同之处,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解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夜归鹿门(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夜归鹿门(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夜归鹿门(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夜归鹿门(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夜归鹿门”,这是一首古老的诗歌,描写的是一位游子夜归鹿门,感叹人生难题,思考人生意义的情景。

此篇文章将从文化背景、文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首诗歌的教案设计。

一、文化背景“夜归鹿门”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融合了唐代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思想等因素。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文化繁荣的顶峰,大量的文人墨客意气风发,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传承至今。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反思人生乃至宇宙的情感,对于今天年轻一代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文学价值诗歌是文学的珍贵遗产,它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和想象。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诗歌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和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解析诗歌的语言、韵律、意境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并领会到文学的魅力和美妙之处。

此外,诗歌也是一种能够陶冶情操的文学体裁,它能够教育人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或挫折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品质。

三、实际应用在课堂上,“夜归鹿门”这首诗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嵌入选修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物的情感世界和现代人生的价值体系。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1)诵读诗歌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重点讲解诗歌中的语言特点、韵律体式等内容,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和秀丽。

而后,通过配合背景音乐或唱诵的方式,使学生对诗歌产生共鸣和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2)解读诗歌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夜归鹿门”这首诗,重点讲解诗歌中的意境和隐喻。

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探讨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探究,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深入掌握文学解读方法。

如:为何王之涣为这首诗取名叫“夜归鹿门”?诗歌中的“鹿门”和“嵩山”等地方有何特殊的文化背景?诗歌《夜归鹿门》中的“鹿门夜泊”与学生的生活是否存在共通点?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度去理解和认识这首诗歌,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掘潜能的能力。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夜归鹿门歌》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夜归鹿门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释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 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诵表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夜归鹿门歌》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意境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孟浩然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人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拓宽视野。

八、教学资源1. 孟浩然的生平介绍资料。

2. 《夜归鹿门歌》的注释译文。

3. 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每课时教学内容:讲解诗歌、鉴赏与讨论、创意表达等。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深入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培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理解孟浩然的隐逸情怀,引导学生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
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详细解读《夜归鹿门歌》的诗句及含义。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讲述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夜归鹿门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夜归鹿门歌》,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深入理解诗中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画面。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分析:通过对诗中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从中学到的生活启示。

总结: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思想,强调诗中传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评价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观察、口头反馈、作业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个人感悟等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不足之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夜归鹿门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准确无误地背诵《春晓》和《过故人庄》二、师生诵读本诗1、自由读:第一遍读,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读懂大意第三遍读,略做欣赏2、学生代表读或教师范读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在诗歌的画面里,作者身居何处?选择了哪些基本意象?①从船上到岸上再到鹿门山中②山寺、鸣钟、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2、展开联想,说说山中是什么样的景象?江边是什么样的景象?请用“山中有____;江边有___”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山中景有——山中有悠然的钟声;山中有朦胧的月光;山中有烟云缭绕的树木;山中有开在岩石上的门;山中有松林间的小路;山中有远离红尘的隐士……江边景有——江边有人来人往的喧嚣;江边有小贩的叫卖;江边有讨价还价的争执;江边有红尘的离愁别恨;江边有……3、作者是喜欢江边景还是山中景?作者是怎样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这种情绪的?请结合其余三联的诗句分析。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悠然的钟声————嘈杂的人声佛门清静————尘世喧嚣此二句,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同是乘舟,两个方向归宿不同,心境不同此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此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夜归鹿门歌》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单元重点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2.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四、教材分析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探究法,分析鉴赏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情境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归去来》,这次我真的决定离开,原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这次不是不经意的离开,我要彻底淡漠繁华,守着寂寞不再归来。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某一天也作出了同样的抉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去领略一下孟浩然笔下的美妙之夜吧。

二、预习检测(课前先发下导学,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老师课堂检查后进行补充)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 写作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

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三、诵读训练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余:我。

⑸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3.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初步感知)。

4.解题(理解诗的缘由)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4.学生自由诵读。

四、熟读全文,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解初步把握诗歌内容1.全诗主要讲了什么(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明确: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2.学生默读全诗,注意把握节奏,读出情感,并思考作者的感情明确: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五、学生齐读全诗,朗读全诗,深入理解(一)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首联1.首联主要写了什么明确:诗人写傍晚江行见闻。

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两相对比,突出了山寺也就是隐逸生活的僻静和市集也就是尘世的喧嚣,更显出大同世界其实仍然存在环境的不同。

师生进一步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首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2)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明确:对比手法:首句表现的是远离人寰的安宁静谧的禅境,次句则表现的喧杂纷扰的尘世,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

(二)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颔联1.颔联主要写了什么明确:颔联写世人归去与其之归隐,一是沿畔而走,一为乘舟而去,两种归途,两种心境。

此为俗与雅,礼与玄,朝与野的分流,亦有作者恬然自得,信念坚定的显观。

师生进一步赏析: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2.颔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人随沙岸向江村”不能删呢?读一读,什么地方要强调重读?明确:“江村”和“鹿门”,因为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世人回家,而诗人离家去鹿门,两种不同心情对比,表明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三)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颈联1.颈联主要写了什么?明确:第五六句,归隐之处月光荏苒,山树也因月光弥漫而渐似悲凉。

不知不觉中,寻到庞公栖息隐逸的古迹,也为孤寂的身形找到了心灵的契合。

师生进一步赏析颈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2颈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1)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明确:颔联的出句承接首联的“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对句承接首联中的“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2)村人各自上岸还家,自己回到鹿门。

这实际上又含一组对比,即诗人的选择人的选择对比。

这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志向?明确: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颈联写诗人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见到什么景象呢?明确:鹿门山的树木本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四)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尾联1.尾联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尾联,以景衬人,石门、松间、小路全都为孤人做伴,几番寂寥、凄清。

然而诗人在这孤独中自由来去,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看似孤独的景象却也让人领悟,他已然超脱独立,安然地享受大自然的一切,也在大自然中思考孤独、生命的意义师生进一步赏析尾联: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2尾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1)诗歌中“寂寥”有寂静的意思,但“寂寥”还有无奈的意思。

后面又说“自来去”逍遥自在。

有点自相矛盾,这说明其实他没有真正想当隐士。

明确:“寂寥”是寂静的意思,因为这里除作者外,没有人来居住;“自来去”是逍遥自在。

这两局表明自己的志向在于隐逸,有景有情,所以不多余,如果没有就没了诗味。

六、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各小组探究下列问题(课外拓展)1.分析意境,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①(突破重点难点)指导点拨。

分析意境特点的方法。

视觉:明暗、阔狭、虚实等;听觉:动静等;嗅觉:香臭等;味觉:苦辣酸甜等;内心感受:冷暖、爱憎、向往等。

②合作探究,比较两个情景:全诗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学生伴乐诵读感悟,抓关键句,从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分析,赏析,概括全诗的两个生活场景。

明确:视觉、听觉、内心感受:渔梁争渡,热闹喧哗的尘世生活是动景(抓“争渡喧”的“争”字);鹿门隐居,宁静寂寥的隐居生活是静景(抓“开烟树”、“岩扉”、“松径”、“寂寥”、“幽人”等关键词)。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明确:前四句对尘世生活的动态描写主要表现了诗人的潇洒和超脱,与后四句的隐居生活的静态刻画两相对比,从而塑造了一个恬静、悠闲、寂寥的隐者形象。

③缘景明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表现了诗人自在、恬静,闲适的隐逸生活,也透露出孤寂无奈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