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能够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经线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和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上的基本要素。

2. 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它的形状是怎样的?从而引出课题。

2. 讲授新课地球的形状讲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教材中的图片,总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展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大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地球仪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包括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和经线等。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和经线,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讲解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及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一些重要的纬线和经线,如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说出它们的度数和意义。

3.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以及纬线和经线的特点等。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评价。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掌握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纬线、经线的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及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等。

2.材料:地球仪制作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3.场地:教室空间足够进行地球仪制作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如球体、椭球体等,并通过地球仪模型进行直观演示。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构成。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过程中,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地球仪,讲解其特点和优点。

教师点评,总结地球仪的制作要点。

5.拓展(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地图、导航等,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有更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关于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课件、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仪又是什么呢?”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熟悉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育同学的分析、比较力量。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使同学受到科学史(教育),培育同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通过观看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熬炼同学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和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地球外形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同学找出前人熟悉地球外形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分。

【教学预备】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惊奇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

”其次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

”第三个人很特殊,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老师:同学们,老师应当怎么回答他呢?同学:地球的。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

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毕竟是什么外形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熟悉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吗?同学:圆的……老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预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老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外形,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熟悉过程。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其次页,看一看图1、1老师组织课堂争论:将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究图进行争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外形的熟悉。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第一课,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地理学科。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形状以及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地理知识,但总体上对地理学科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方法和地球的地理位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基本知识,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制作地球仪,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的地理位置,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5.总结环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球的大小、形状2.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3.学生地球仪制作质量: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制作成果。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初中地理示范课: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示范课: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示范课: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

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地球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特点。

(2)提问:地球仪与地球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2.探究地球的形状(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

(2)提问:地球仪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地球仪是球体?3.探究地球的大小(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大小。

(2)提问:地球仪的大小与地球实际大小有什么关系?4.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

(2)提问: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有什么作用?地球的运动特点有哪些?5.学习地球仪的基本操作方法(1)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操作方法:如何旋转地球仪,如何查找特定地点,如何利用地球仪学习地理知识。

(2)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轮流操作地球仪,巩固所学知识。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地球和地球仪有了哪些新的认识?(3)拓展: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复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

2.练习使用地球仪,查找特定地点。

3.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活有哪些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实践性和思考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重难点补充:一、探究地球的形状1.对话引导: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地球仪,你们觉得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球体。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第3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第3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第3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形状和地球仪使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形状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的形状和构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地球形状的理解。

5.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7.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中图版初一地理上学期《地球与地球仪一》教案分析

中图版初一地理上学期《地球与地球仪一》教案分析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一?教案分析三维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外表积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并能用语言描绘其形状。

2、认识地球仪及其作用。

【才能目的】初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事例或现象与数据等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地理思维才能。

【情感目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人类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勇于进取,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事例或现象与数据等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比较认识地球与地球仪的异同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设问法、列举法、比较法、演示说明法学生学法:读图法、观察法、比较归纳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每天生活的大地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有多大?你是怎样知道的?我们的前人又是怎样认识大地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二、新课学习:1、学生看书本第一章第一节的P1—P4.2、引导学生学习——阅读:P3“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解答P4活动第3题——学生答复后教师给于评价肯定与表扬,并作小结表达:科学研究、真理探求是一个需要人类具有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努力,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为追求科学真理刻苦学习、不畏困难困苦的精神。

〔23〕生活中能用来证明是个球体的事例:P3-P4活动第1、2题让学生说说体会认识,教师再作解析说明。

过渡:人类不仅很好地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测量出了地球的相关尺寸,有哪些?〔3〕地球的大小——三个重要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的周长:约4万千米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补充认识:〔地图册P4〕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与极半径6337千米有差距,因此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那么的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阅读P4文段,考虑答复以下问题:〔1〕人们为什么要制作地球仪?什么是地球仪?〔2〕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学生答复后教师作简要的评价与表达:因为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要学习认识地球外表的事物通过地球仪——地球的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模型去认识就方便可行;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最大的区别是地球仪是个规那么的球体,而真正的地球是不规那么的球体,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地球仪跟地球相比少得多,制作出来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非常微小〔1米半径的地球仪相差不到1毫米〕。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范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范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及运动特点。

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了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及运动特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特点。

(2)提问:地球仪与地球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2.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②讲解地球的形状为不规则椭圆体,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形状的成因。

③介绍地球形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地球的运动①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②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球仪的使用①讲解地球仪的种类和特点。

②示范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③培养学生利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找出地球上的重要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山脉等。

(2)引导学生反思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地球仪这一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在练习与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不足之处。

如在讲解地球运动时,可能过于注重理论讲解,未能充分体现地球运动的实际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课后作业1.复习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特点。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案-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案-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形的线外,再有没有圆形的线?
进课程进
展示幻灯片 4: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刚才所找到的
度。
线叫纬线
板书:(一)纬线 1、形状:圆圈
师问:所有纬线长度相等吗?长度有什么不 学生回答:不
同?
一样,赤道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并总结
长,其它的越
板书: 2、长度:不相等,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向 两 极 点 越
递减。
1.教材将经线和经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要求学生明白经线及指 示方向,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把它们落实到图上。
2.认识经线和经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 地球仪,感知经线的特点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于纬线、纬度、经线、经 度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地球及地球仪相关知识, 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七、课时安排:第一章第一节第 2 课时
八、走进课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幻灯片 1目标
对已学知
复习导入 幻灯片 3:这些你们都记住了吗?(内容见屏幕) 回顾回答 识 的 掌 握
学生回答完屏幕问题后,教师指着地球仪询问
情况,并未
学生地轴、北极点、南极点等。
定……高纬度地区”,并让学地球仪上找出泰
国,并判断泰国所在的纬度地区。
展示幻灯片 11:提示学生自查。
板书:5、低、中、高纬度的界限:30º、60º、
90º。
通过染色,
过渡:下面同学们继续在地球仪上找一条标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以及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基础性的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地球,理解地球仪的作用,为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但对地球仪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学手段,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理解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

2.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

2.地球图片。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的结构是怎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标记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标记,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4.巩固(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

问题可以包括: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经线代表什么?地球仪是如何表示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的?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仪,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仪的作用和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思考题:请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标及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

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

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课,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但他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对于直观的图片和实例容易产生兴趣。

同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掌握经纬网的构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地理知识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网的构成。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经纬网模型等,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经纬网的构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形状,讲解地球仪的概念和制作原理。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制作简易地球仪,体验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4.知识拓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仪的重要性和经纬网的作用。

6.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家庭旅行计划,运用经纬网确定旅行目的地。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理解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准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理解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使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以前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理解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理解世界.简单地理解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经纬网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构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网的构成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

2.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图片等教具。

2.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和问题。

3.准备PPT课件,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经纬网的介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地球仪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概念,解释地球仪的作用。

同时,展示经纬网的构成,让学生初步了解经纬网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触摸地球仪,观察经纬网的分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为学生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差异。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需要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应具备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度的划分,掌握使用地球仪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以及使用地球仪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经纬度的划分及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地图、地球仪模型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地球仪模型为导入,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思考。

2.地球的形状: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地球图片等,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

3.地球仪的制作原理: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让学生理解经纬度的划分及应用。

4.经纬度的划分:讲解经纬度的划分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

5.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地球仪制作和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中图版初一地理上学期《地球与地球仪四》教案分析

中图版初一地理上学期《地球与地球仪四》教案分析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四?教案分析课题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四〕课型新课三维目的:【知识目的】理解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原理和作用。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利用经纬网来定位的方法和技能。

【情感目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才能及培养勇于探究、深化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学会在地图和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来定位教学难点:学会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来定位教学方法:演示说明法、举例法学生学法:观察法、读图法、练习法教学过程:复习上节课内容:展示以下表格,让学生填出。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圆圈半圆指示的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长度的分布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相等标度的范围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本初子午线为0°度数的变化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经纬度的表示法北纬用N,南纬用S东经用E、西经用W划分地球半球的界限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数量特征0°一90°0°一180°讲授新课:一、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外表任何一点确实切地理位置?〔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络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到达互帮互学的目的〕引入:假设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答复〕展示挂图:教材图J(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

及时纠正,辅导。

)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到达互帮互学的目的。

七年级地理 《地球和地球仪》教材活动解析

七年级地理 《地球和地球仪》教材活动解析

《地球和地球仪》教材活动解析【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2.用你学校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完成表1.1。

表 1.1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相当于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约7000 平方米)最大周长4 万千米相当于个400 米跑道的总长1.结合教材提供的材料及学生感知,言之有理即可。

2.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7.285 7×l010(72 857 142 857)个足球场的总面积;最大周长4 万千米约相当于10 万个400 米跑道的总长。

【活动】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按以下步骤制作地球仪(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1.如图1.5 中①所示,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a、b 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图中②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66.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图③中的倾斜铁丝两头,即a 和b 处,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图③中C 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地球仪不会翻倒。

制作简易地球仪解析及参考答案:根据条件,课上布置课下完成,或者课下完成课堂展示均可。

重在体验过程,了解地球仪。

【活动】认识纬线和纬度1.观察地球仪,说说纬线有什么特点。

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2.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并结合图1.8,说明赤道是一条重要的纬线。

解析及参考答案:1.参见下表2.赤道是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赤道是0°纬线,是划分南北两个半球的界线。

【活动】认识经线和经度1.观察地球仪,说说经线有什么特点。

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2.在地球仪上找出0°与180°组成的经线圈,20°w 与160°E 组成的经线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材分析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材分析 1.(1)人类是如何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地球仪有什么用处?;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你会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信息吗?;你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球的形状和重要性;(4)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为了让学生们掌握地球的知识,形状和重要性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学目标新课程实施后,出现了以“三维”来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现象。

所谓“三维”,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来拟定的教学目标,称为“三维教学目标”,或直接称为“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
4、经线:
经线特点: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

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
用字母w表示;
5、纬线:
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

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
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8、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现象,太阳东升西罗,时差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24小时);自转中心:地轴。

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四季的变化,影子的长短
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椭圆。

地理意义: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板书设计第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
(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